《镇乡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凉水村污水处理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1页
《镇乡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凉水村污水处理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2页
《镇乡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凉水村污水处理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3页
《镇乡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凉水村污水处理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4页
《镇乡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凉水村污水处理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勘察工作概况 .勘察工作概况1.1任务由来1.2工程概况拟建项目位于万州区长岭镇凉水村,本次勘察对象为拟建污水处理厂工程,新增厂区及进场道路总建设用地面积约2663.00m2,拟建建筑具体按功能区划分为综合用房(1F)、格栅+调节池(-1F)、污泥脱水间、AAO池、消毒池+排放渠(-1F)、进场道路。进场道路设计路幅宽度4.50m,设计车速10km/h。根据设计方案,按设计场平高程平整场地后将在场地内及周边形成环境边坡及基坑边坡。环境边坡主要分布于场地周边红线处及拟建进场道路两侧,边坡叠加总长约719.85m,高度约0~7.54m,为土质、岩质及岩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三级;基坑边坡主要分布于格栅+调节池及消毒池+排放渠四周,为闭合矩形基坑,边坡叠加总长约65.60m,高度3.5~4.90m,为岩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拟建建筑结构形式及基础形式及拟建道路基本特征等具体数据详见表1.2-1、表1.2-2:(其中建筑的参数情况可能存在变动,具体建筑的设计地坪高程、结构类型、基础型式和基础荷载等参数应以设计实际的设计值为准。)表1.2-1拟建厂区建筑特征一览表名称占地面积(m2)设计层数场坪

高程(m)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工程安全等级单桩荷载(KN)综合用房16.0×5.61F470.00框架桩基础二级800格栅+调节池12.5×5.5-1F469.85(顶)464.95(底)钢筋砼浅基础二级800污泥脱水间7.0×6.4/469.85钢筋砼桩基础或独立基础二级500AAO池18.5×10.4/469.85钢筋砼浅基础二级800消毒池+排放渠10.3×4.5-1F469.85(顶)466.35(底)钢筋砼浅基础二级500表1.2-2拟建进场道路工程基本特征名称设计长度(m)起点坐标(m)终点坐标(m)起点标高(m)终点标高(m)拟建道路271.94X=3407481.781X=3407262.340Hs=485.80Hs=470.00Y=36552607.490Y=36552497.0191.3勘察目的与任务1.3.1目的根据《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以及拟建工程设计方案,确定本次勘察目的为: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和建设适宜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和设计参数。具体任务如下:1.3.2任务据勘察任务委托书和规范要求,本次勘察应完成以下具体任务:(1)查明拟建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场地环境条件,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及建设适宜性。(2)查明拟建场区地层岩性、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埋藏条件与分布规律等工程特征。(3)查明拟建场区覆土厚度、岩体风化程度、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岩体完整性等条件,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场地水土、土层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查明拟建场地的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和环境地质的成因、类型、规模、性质、分布规律等,分析评价其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其对拟建物的危害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整治措施及建议。(5)查明拟建场地与已有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分析评价拟建工程的施工对工程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及建议。(6)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进行地震效应及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7)对本次勘察范围内形成的边坡进行稳定评价及支挡措施建议,提供支挡设计所需岩土参数。(8)分析评价场地地基持力层,并建议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9)收集场地资料;评价场地特殊岩土;分析场地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1.4勘察工作依据及主要执行的技术规范1.4.1勘察工作依据(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2)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3)由建设方提供的建筑总平面图(1:500)。1.4.2主要执行的技术规范(1)《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2)《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7)《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55017-2021);(8)《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9)《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0)《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55018-2021);(11)《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T87-2012);(12)《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13)《重庆市工程地质勘察图例图示规定》;(14)《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1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5工程勘察等级及勘察阶段1.5.1工程勘察等级的确定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16)规定:拟建建筑物最高为1F,破坏后果严重,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环境边坡最大高度约7.54米,基坑边坡最大高度4.90米,破坏后果严重,边坡安全等级为二~三级;场地类别划分为中等复杂场地(见表1.5.1),因此确定本次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表1.5.1工程场地类别划分判定因素场地环境情况场地复杂程度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厂区范围地形较为平缓,地形坡角一般在5~10°,局部较陡,最大约35°。简单2岩层倾角(°)15简单3岩体完整性场地基岩岩体较完整简单4岩土特征存在特殊性岩土(残坡积土)复杂5土层厚度(m)钻探揭露厚度0.2~5.3m简单6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简单7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简单8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边坡高度m土质边坡最大高度3.26m左右简单岩质边坡最大高度7.54m左右简单洞顶覆盖厚度与洞跨之比无简单采空区占地用地面积比例%无简单9相邻建筑影响程度中等中等场地类别综合判定中等复杂1.5.2勘察阶段及范围的判定本工程勘察范围符合渝建[2013]345号文件要求。勘察阶段及范围相关判定过程如表1.5.2-1、表1.5.2-2、表1.5.2-3。表1.5.2-1选址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项目判定结果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场地内及周边无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抗震危险地段建设场地。勘察区无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场地现状稳定。地震时不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现象。不需进行选址勘察建设项目1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本工程投资远小于20亿元。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大型工矿企业厂区整体迁建。本工程为小型建筑工程。不需进行选址勘察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大于1000m的越岭隧道和跨越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底隧道和大型桥梁等需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本工程为小型建筑工程。不需进行选址勘察表1.5.2-2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中等复杂场地;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场地内及周边未见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场地存在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但其影响面积不及建设场地50%。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与三峡库区175m岸线外侧水平距离在1000米以上。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场地内地下无采空区和地下洞室。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区。本工程为小型建筑工程,总建筑规模远小于50万m2。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本工程为小型建筑工程,建筑最大高度为1F。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本工程为小型建筑工程,不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隧道工程。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本工程为小型建筑工程,不属于桥梁工程。不需进行初步勘察表1.5.2-3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大于1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大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均大于1.5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均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此类边坡。/1.6勘察工作的布置、完成及质量评述1.6.1勘察工作的布置本工程勘察方法以工程地质钻探为主,辅以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测量、地下水观测、原位测试等多种勘察手段。本次勘察为直接详细勘察,本次勘察工作根据建筑设计方案结合本场地特点进行钻孔布置。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的要求,结合建筑方案及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勘察对厂区建筑部分沿建筑物轮廓线及柱列线按10~20m的间距进行勘探线、点的布置。另外,为了查清厂区环境边坡及基坑边坡外侧地质情况,沿垂直于边坡走向方向布置勘探线,按10~15m的间距布置勘探点;进场道路部分沿道路中线按40~50m的间距布置勘探线,横向按5~10m间距布置勘探点,用以查明路基边坡外侧地质情况。边坡勘察范围线到边坡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小于边坡高度的2倍。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43个,工程地质剖面13条。钻孔布置及编号详见勘察方案平面布置图。钻孔深度控制原则:本次勘察共实施钻孔43个,控制性钻孔20个,一般性钻孔23个,控制性钻孔比例为46%,满足规范要求;其中控制性钻孔预计进入基础底面以下中风化基岩8~15m左右终孔,一般性钻孔预计进入基础底面以下中风化基岩6~10m左右终孔。在边坡及斜坡地带钻孔要求进入边坡潜在破裂面以下的稳定岩层5m以上,同时应满足进入坡脚地形剖面最低点和支护结构基底下不小于3m。1.6.2勘察工作完成的实物工作量本次勘察野外业钻探施工时间在201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16日之间,历时工期7天,使用3台XY-100型钻机进行取芯钻进作业,共完成了43个钻孔的工作量。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7。表1-7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类别工作项目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外业工作工程地质测绘测绘面积约0.003km2。工程测量测放钻孔43个,实测地质剖面13条,共约1074.40m。工程钻探本次完成机钻孔43个,总进尺837.40m。水位观测水位观测43孔。内业工作室内岩土试验6组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土常规试验;9组中风化岩样(砂质泥岩3组,砂岩3组,粉砂岩3组)进行了天然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3组中风化砂质泥岩进行室内抗拉、抗剪及变形试验。图件总图例1张、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张、工程地质剖面图13张、钻孔柱状图43张。1.6.3勘察工作质量评述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地质测绘以1:500现状地形图为底图,结合场地原始地形图,对勘察范围及邻近场地进行测绘与调查。主要调查拟建场区及周边地带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岩土层的空间分布及组成、结构特征,调查了解基岩露头的岩性、结构构造、风化程度、裂隙发育情况及岩层产状等;调查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条件、规模、性质和发展情况;调查地表水分布、特征及地下水的类型、补排、迳流条件。调查与测绘范围及精度均满足规范要求。工程测量:甲方提供1:500总平面布置图,采用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测量坐标控制点成果及实地控制点位由甲方现场提供,控制点数据(T-01、T-02,见表1.6.3),采用徕卡GPS500卫星定位测量仪逐一进行钻孔定位及孔口标高测量,勘探点定位及高程实测而得,在此基础上采用全站仪引测支点到场区内作为勘探点放样的控制依据,进行坐标定位放孔、收孔和剖面测量。测量定位误差小于0.10m,标高误差小于0.05m,满足规范要求。工程测量成果经现场自检、互检和专检。测量精度符合《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55018-2021)的要求,满足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需要,测量成果详见附件《测量成果说明》。表1.6.3工程测量控制点情况一览序号编号X(m)Y(m)H(m)1T-013407438.45536552579.290483.492T-023407370.31436552567.014483.56工程钻探:工程地质钻探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T87-2012执行,钻进技术参数选择合理。淤泥回次进尺小于1.0m,采取率不小于60%;粉质粘土回次进尺小于2.0m,采取率不小于90%;基岩回次进尺小于2m,强风化层采取率70~80%,中风化层采取率80~90%,均满足对地层岩性鉴别描述,满足规范要求。回次岩芯按顺序摆放,及时填写回次标签并作好原始记录。钻孔完成水位观测后及时回填封闭。钻探施工过程中地质技术员在现场了解钻探揭露情况并及时进行编录,野外资料真实可靠。水位观测:在钻探施工结束后,采用电接触悬垂水尺测量地下水位,并在间隔24小时后量测稳定水位,量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室内试验:岩、土样品及时封闭包装后送往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公司,以上样品长度满足测试项目要求,运输过程中未见岩样破损。上述试验机构均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试验操作按现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试验成果可靠。室内工作:以上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执行,在此基础上将已获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编制成本报告。绘图软件采用北京理正8.5版,图件清晰。勘察成果经重庆市相关审查单位审查通过后,可供施工图设计使用。外业见证:本次勘察工作达到了建设方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勘察工作中建设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外业检查验收,同时委托了具有外业勘察见证资质的中贝天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全过程的外业勘察见证(见证员:黄英,见证编号:YKJZ-2310344-0003)。综上所述,本次勘察的野外各项施工作业均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各环节严格把关,责任到人,较好地完成了勘察任务,完成工作量及质量均能满足直接详细勘察的要求,达到了预期勘察目的,提交的勘察成果资料经审查通过后可供设计及施工使用。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万州区长岭镇凉水村,场地东北侧存在一条乡镇道路,汽车可达现场附近,交通较为便利,地理位置较好。场地所处区域地貌形态为川东褶皱山地构造剥蚀浅丘地貌,拟建厂区场地地形较为平坦,高差起伏较小,地形坡度5~10°不等;进场道路局部区段横向较陡,最大坡度约35°左右。地势总体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之势。勘察范围地面高程约在464.5~486.0m之间,相对高差约21.5m。场地调查未发现地表有开裂、隆起及垮塌等不利现象。拟建厂区大部分区域位于现有水塘内,塘内水位高程约466.0m,除此以外,勘察区及附近地段未见大规模地表水体,周边环境较为简单。2.2区域地质构造场地在构造单元上处于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川东褶皱东北端的万县向斜南东翼,场地内岩层呈单斜产出,属川东典型的隔挡式分布区(图2.2地质构造纲要图)。场地及周围未见断层、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地质构造较简单。图2.2地质构造纲要图本区内岩层产状25º∠15º,岩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连续稳定,地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岩性由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产出,局部存粉砂岩呈透镜体产出。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表现为大面积缓慢间歇性抬升,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区属于稳定场地。拟建场地地表多为第四系土层覆盖,厚度较大,层厚差异较大。根据本次钻探,场地内未见断层构造及构造破碎带。通过对场地附近基岩出露部位进行调查和实测,场地岩体中发育以下两组裂隙:裂隙LX1;产状287°∠78°,微张~闭合状,延伸长3~5m,间距一般4m左右,局部充填泥质,结构面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裂隙LX2:产状35°∠64°,呈微张~闭合状,局部充填泥质,延伸5~8m,间距一般3~5m,裂面平直,结构面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岩层结构面:产状:25°∠15°,层间可见少量软弱夹层及其它充填物,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经本次勘察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内未发现断层,地质构造简单。2.3地层结构据钻探揭示及地表地质调查,场地地层结构为:上覆地层为第四系淤泥层(Q4I)及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el+dl);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J2s-Ss)及砂质泥岩(J2s-Sm)。现根据岩性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分述如下(详见附表:勘探点数据一览表):2.3.1第四系全新统(Q4)淤泥(Q4l):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该层主要分布在现有水塘内,钻探揭示厚度0.20m(ZY29)~3.60m(ZY6)不等。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充填有少量泥岩角砾,可塑状,粘性较强,可搓成条状,刀切面具有光泽,土质较均匀,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主要分布在拟建场地农田、耕地区域,层厚一般,钻探揭示厚度0.40m(ZY8)~5.30m(ZY36)不等。2.3.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J2s)砂岩(J2s-Ss):主要由石英、长石及云母等矿物组成,夹少量紫色泥质团块、条纹及薄夹层,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岩芯较破碎,多为块状和短柱状;中风化岩芯较完整,多呈长柱状,节长一般在6~35cm。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为场地主要岩层。钻探揭示厚度1.20m(ZY41)~19.90m(ZY29)不等。砂质泥岩(J2s-Sm):紫红色,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含少量灰色砂质条纹、团块,泥质结构,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少量呈短柱状;中风化岩芯较完整,多呈长柱状,节长一般在6~30cm。该层在场地内大部分区域分布,为场地次要岩层。钻探揭示厚度1.20m(ZY18)~17.80m(ZY40)不等。粉砂岩(J2s-St):灰色、灰褐色;一般呈薄片状或透镜状产出,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云母次之,中细粒结构,泥钙质胶结,胶结较差,手易捏碎,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多呈短长柱状,节长一般在10~25cm。该层在场地内大部分区域分布,为场地次要岩层。钻探揭示厚度0.30m(ZY21)~3.10m(ZY)不等。2.4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2.4.1基岩面特征根据钻探揭露及地表调查,拟建场地岩层产状25°∠15°,本次场地范围内下伏基岩面埋深起伏一般,基岩埋深在0.20~5.30m,倾角一般在2°~8°,局部地段达25°。2.4.2基岩风化带特征强风化带岩体: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极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块状,仅少量为短柱状或粉状,岩质极软,失水后自动崩解成碎块,手捏岩芯易碎散,钻探揭示厚度0.30~2.80m,岩体极破碎。中风化带岩体:裂隙总体上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短~长柱状,节长一般6~35cm。2.5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山区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日照偏少,雨量充沛、雨热同步,同时具有春雨较早、夏长多伏旱、多秋雨、冬暖少霜雪、多云雾特点。全年无霜期320天以上。多年平均气温18.1℃,最低气温-3.7℃(1983年1月6日),最高气温42.1℃(2006年8月15日),气温垂直分带显著,长江河谷一带较周围气温高出1℃~3℃。根据万州气象站1965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区内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191.3mm,历年最大月降水量711.8mm(1982年7月),最大日降雨量243.3mm(2007年7月16日),最长连续降雨16日(1982年7月6~21日),最大连续降雨量488.7mm。入春以后,降雨量逐渐加强,夏季大雨、暴雨频繁;秋季降雨量与春季接近,但雨日较多而秋雨绵绵,春夏之交多暴雨,日降雨量可达100mm以上。年蒸发量1085.6mm,夏季占44%,春秋季分别占27%和24%,蒸发量因地而异,一般随高程增加而减少。干燥度0.72,相对湿度81%,以秋季湿度最大、春季相对较干燥、秋季热而闷。区内常年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0.7m/s,最大风速17m/s,多出现在夏季,春季间或出现但历时短暂。场地拟建厂区范围存在一现有水塘,塘内水位高程约466.00m左右,后期该水塘将毁弃,对拟建工程影响小。除此之外,勘察区及附近地段未见其它大规模地表水体,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2.6水文地质条件2.6.1地下水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场地地层岩性及地下水在含水介质中的赋存特征,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地层中,粉质粘土透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受岩性、地貌和覆盖层厚度变化大且受大气降水控制,无统一地下水位。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生活污水补给,沿地表排出场地,仅在雨季易形成短时孔隙水,属上层滞水性质,受季节影响明显。2、基岩裂隙水:场地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及粉砂岩,砂质泥岩透水性差,为隔水层;砂岩及粉砂岩为含水层。基岩裂隙水赋存在风化裂隙及砂岩层间裂隙中。由于地处斜坡地带,且地下水补给源单一,补给量匮乏,场地基岩裂隙水较贫乏。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岩层的构造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沿裂隙管道竖向运移至潜水位附近后改变为顺层间管道水平运移,以泉的形式出露。勘察施工过程中,在各钻孔施工结束时,对所有钻孔的残留水抽干后进行了水位观测,未见孔内水位有恢复迹象,说明场地地下水较贫乏。但在雨季施工时,地表水易沿着第四系土体孔隙和岩体裂隙渗入,故在基础施工时应加强地表水的排水防渗工作,并采取集水井等措施进行基础施工。2.6.2场地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现场调查,场区周边无厂矿企业,无污染水源存在,附近无污染源流经或渗入场区,场地岩土未受污染,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0.1场地环境类别划为Ⅲ类。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范第12.1条和当地经验判定,地下水和土体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2.7不良工程地质作用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及邻近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工程地质分层依据本次勘察岩土分层以现场岩性鉴别结合原位测试成果及室内试验成果作为划分依据。粉质粘土:场地内局部分布,本层呈可塑状。主要根据现场岩芯鉴定,并结合室内试验成果及地区经验进行综合分层。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取样困难,主要根据现场岩芯鉴定进行分层;中风化岩体较完整,主要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结合室内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层。3.2岩土试验成果统计3.2.1统计公式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依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16)第10章10.2.4至10.2.8条相关公式进行,主要应用了以下公式:1、计算平均值公式:2、计算标准差公式:3、计算变异系数公式:4、计算标准值公式:5、计算修正系数公式:式中:——岩土参数的标本数;——岩土性质指标测试值;——岩土参数的平均值;——岩土参数的标准差;——岩土参数的变异系数;——修正系数;——岩土参数标准值。3.3岩、土试验统计成果及评述3.3.1土常规本次勘察在现场采用薄壁取土器连续压入法采取6组原状粉质粘土,样品等级为Ⅰ级,进行了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根据试验统计成果,土的液性指数在0.31~0.36之间,塑性指数在13.5~14.3之间,属可塑状粉质粘土。压缩系数为0.26MPa-1,属中压缩性土。统计成果见表3.3.1。3.3.2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本次勘察取3组中风化砂岩岩样进行室内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别得到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砂岩单轴抗压强度指标数据各9个。根据统计结果,中风化砂岩天然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9,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21,变异性中等。统计结果见表3.3.2-1。表3.3.2-1中风化砂岩抗压强度统计表序号岩样编号单轴抗压强度天然(MPa)饱和(MPa)1ZY425.525.824.119.018.818.72ZY1137.140.737.930.631.129.63ZY3935.737.034.627.528.228.0样本数n99最大值40.7031.10最小值24.1018.70平均值φm33.1625.72标准差σf6.265.30变异系数δ0.190.21统计修正系数γs0.880.87标准值φk29.222.4根据室内试验统计,中风化砂岩软化系数为0.77,为不易软化的较软岩。本次勘察取3组中风化砂质泥岩岩样进行室内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别得到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砂质泥岩单轴抗压强度指标数据各9个。根据统计结果,中风化砂质泥岩天然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6,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3,变异性低。统计结果见表3.3.2-2。表3.3.2-2中风化砂质泥岩抗压强度统计表序号岩样编号单轴抗压强度天然(MPa)饱和(MPa)1ZY236.17.86.93.84.74.42ZY385.26.65.83.64.03.53ZY426.94.65.43.33.83.2样本数n99最大值7.794.72最小值4.633.22平均值φm6.153.80标准差σf1.000.49变异系数δ0.160.13统计修正系数γs0.900.92标准值φk5.53.5根据室内试验统计,中风化砂质泥岩软化系数为0.61,为易软化的极软岩。本次勘察取3组中风化粉砂岩岩样进行室内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别得到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指标数据各9个。根据统计结果,中风化粉砂岩天然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06,饱和状态下抗压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05,变异性很低。统计结果见表3.3.2-3。表3.3.2-3中风化粉砂岩抗压强度统计表序号岩样编号单轴抗压强度天然(MPa)饱和(MPa)1ZY93.84.44.02.52.82.82ZY164.04.64.32.92.62.93ZY224.14.14.22.82.82.7样本数n99最大值4.642.94最小值3.832.51平均值φm4.162.75标准差σf0.240.14变异系数δ0.060.05统计修正系数γs0.960.97标准值φk4.02.6根据室内试验统计,中风化粉砂岩软化系数为0.67,为易软化的极软岩。3.3.3岩石抗拉、抗剪、变形试验砂质泥岩:本次勘察取3组中风化砂质泥岩岩样进行室内岩石三轴变形试验,分别得到三轴抗拉强度指标数据各9个,抗剪强度指标3个。根据统计结果,中风化砂质泥岩抗拉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20,变异性低。统计结果见表3.3.3-1。表3.3.3-1中风化砂质泥岩抗拉、抗剪、变形指标统计表序号岩样编号抗拉强度(MPa)泥岩岩石抗剪强度指标变形测试φ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泊松比(MPa)(MPa)(MPa)μ1ZY80.27833.31.21060.01170.00.340.2281330.01470.00.340.2541120.01220.00.362ZY160.35434.81.61530.01650.00.340.3791450.01580.00.340.4041360.01510.00.343ZY260.25233.81.41170.01280.00.340.3281300.01430.00.350.2791200.01320.00.35样本数933999平均值0.3133.981.401280.001403.330.34标准差0.06变异系数0.20修正系数0.88标准值(建议值)0.27(32.28)(1.33)1280.001403.330.34注:C1为用抗拉强度校正后的值(见实验报告附图:莫尔圆包络线)。当抗剪统计指标<6个时宜取建议值,岩石抗剪强度标准值建议值按平均值的95%取值。统计指标≥6个时取标准值。3.4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取值原则3.4.1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指标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结合室内试验成果并参考地区经验取建议值。由于土层中含硬质物成分,试验成果使用时应综合考虑硬质物含量的影响。3.4.2岩体物理力学指标(1)当试验数据达不到统计要求时,物理力学参数主要以该试验数据为基础,并参照地区经验综合取值。(2)岩石的重度平均值可视为标准值,岩石的重度标准值可视为岩体重度标准值。(3)岩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90;岩体粘聚力标准值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本场地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30。(4)岩体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由岩石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40。(5)岩体弹性模量及变形模量由岩石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乘以折减系数确定,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70。(6)岩石的泊松比视为岩体的泊松比。注:场地岩石、岩体指标折减系数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的第10.2.1~10.2.10条取值。3.5岩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粉质粘土:根据表3-1中统计结果,土体e=0.65,IL=0.33,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10.4.3-3条进行查表取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为515.26kPa,经修正计算,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494.65kPa,考虑土体中硬质物及施工扰动和地表水影响,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综合考虑,建议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取280kPa。基岩: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4.2条中的规定,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k可由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场地现有水塘后期将废弃,砂质泥岩不会长期受水体浸泡,可取天然值;砂岩透水性强,在长时间暴雨工况下,砂岩及粉砂岩岩体可以达到饱和状态,建议取饱和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根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岩体属于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10。根据表3.3.2-1~3.3.2-3统计成果,砂质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取5.5MPa;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2.4MPa;粉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6MPa。计算得:中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k)=5.5MPa×1.10=6.05MPa。中风化砂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k)=22.4MPa×1.10=24.64MPa。中风化粉砂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k)=2.6MPa×1.10=2.86MPa。3.6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4.2.6条中的下列公式计算及结合地区经验值确定:fak=γffuk式中:fak—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中风化砂质泥岩为6270kPa,砂岩为19470kPa)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土质地基取0.50,岩质地基取0.33)(1)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80kPa×0.50=140kPa(注:进场道路大部分区段位于现有农田范围内,该区域粉质粘土含水率较高,其承载力较低,建议取90~100kPa)。强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现场岩芯观察,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及有关规范,建议强风化砂质泥岩取200KPa。中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6050kPa×0.33=1996kPa。中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4640kPa×0.33=8131kPa。中风化粉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860kPa×0.33=943kPa。3.7岩体基本质量等级1、岩石坚硬程度根据上述岩石试验成果统计表,中风化砂质泥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5MPa,为易软化的极软岩;砂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22.4MPa,为不易软化的较软岩;粉砂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6MPa,为易软化的极软岩。2、岩体完整程度钻孔钻入强风化岩体岩心破碎,呈碎块状,强风化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中风化岩体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采取率>80%,少量呈块状,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及完整性,依据DBJ50-043-2016《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表3.1.7条判定场地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强风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中风化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3.8岩土体参数建议值根据野外岩芯鉴别、室内试验统计成果,结合当地建筑经验,本场地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详见表3.8。表3.3.1粉质粘土试验成果统计表序号样品编号物理性质界限含水率固结试验天然抗剪强度饱和抗剪强度含水率天然密度饱和密度土粒比重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粘聚力内摩擦角WoρoρGseSrWLWLILIPav0.1-0.2Es0.1-0.2cφcφ%g/cm3%%MPa-1MPakPa(°)kPa(°)1ZY2120.02.042.072.720.60090.729.015.50.3313.50.256.3625.117.216.512.92ZY2719.42.052.082.730.59089.828.915.10.3113.80.227.2625.518.317.613.83ZY3119.72.052.082.720.58891.128.914.90.3414.00.275.9623.517.516.213.34ZY3419.22.062.082.720.57491.028.714.80.3213.90.246.6624.618.016.613.55ZY3620.82.032.052.720.61991.529.816.00.3513.80.275.9023.816.315.512.16ZY4121.82.022.042.730.64692.131.016.70.3614.30.295.7622.815.916.011.8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统计:样本数n6666666666666666极大值max21.82.062.082.730.64692.1130.9516.650.3614.300.297.2625.4718.3417.5813.82极小值min19.22.022.042.720.57489.7628.6514.750.3113.500.225.7622.8015.8715.4811.80平均值μ020.22.042.072.720.60391.0129.3815.500.3413.880.266.3224.2117.2016.4012.91标准差σ1.00.010.020.010.0260.790.860.720.020.260.020.571.020.970.700.81变异系数δ0.00.010.010.000.0430.010.030.050.060.020.100.090.040.060.040.06修正系数ψa0.970.960.970.95标准值μk23.4316.4515.8612.29表3.8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天然抗剪强度饱和抗剪强度抗拉强度(kPa)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岩石水平抗力系数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边坡临时坡率值(无外倾结构面时)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基底摩擦系数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天然饱和H≤8m(岩质边坡)H≤5m(土质边坡)8<H≤15(岩质边坡)5<H≤8(土质边坡)人工填土19.0*19.5*6*25*4*22*////10MN/m4130*1:1.751:2.00/0.20*粉质粘土20.4*20.7*23.4316.4515.8612.29////18MN/m4//现场检测1:1.751:2.00/0.25*强风化砂质泥岩23.0*23.5*60*20*//////40MN/m4//200*1:0.751:1.00110*0.35*中风化砂质泥岩25.0*25.5*37927.6//102.6896982.330.3460MN/m35.53.519961:0.551:0.75300*0.45*中风化砂岩25.4*26.0*800*36*//////350MN/m329.222.481311:0.351:0.55900*0.50*中风化粉砂岩24.2*24.7*220*30*//////45MN/m34.02.69431:0.551:0.75230*0.40*LX1////50*18*////////////LX2////52*20*////////////层面LX3////30*15*////////////注:1、表中带*的为经验值。2、后期压实填土的压实系数应达到规范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实测压实系数及荷载试验校核。3、场地砂质泥岩、砂岩、粉砂岩岩体强度破裂角分别取值为60°、62°、58°。4、上表土体C、φ值均为土体内部参数经验取值,具体岩土接触面C、φ值参数按土体内部参数的0.9取值。4.场地工程地质评价4.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范》GB50223-2008,本次勘察范围内为拟建污水处理厂,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根据地区经验,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3的划分标准,场地土的类型:淤泥平均剪切波速Vs=90m/s,属软弱土;人工填土层平均剪切波速Vs=120m/s(压实填土若达压实填土要求,宜据压实情况的实测值进行校核,本次计算取Vs=120m/s),属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VS为160m/s,属中软土;强风化基岩平均剪切波速500<Vs<800m/s,为软质岩石;中等风化基岩平均剪切波速Vs>800m/s,为稳定岩石。根据钻探揭露,本次计算选取最不利地段进行计算,按主体结构与地下室脱开考虑。场地按设计标高场平后,拟建建筑物上覆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5条计算公式:υse=d0/tt=(di/υsi)υ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υ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根据计算成果,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有关规定,各建筑物具体评价详见表4-1。表4-1平场后建筑物地震效应评价表建筑名称计算厚度各覆盖层厚度(m)平均剪切波速(m/s)等效剪切波速(m/s)计算钻孔场地类别特征周期(s)地段类别人工填土粉质粘土淤泥人工填土粉质粘土淤泥综合用房6.004.501.512016090117ZY23Ⅱ类0.35不利地段格栅+调节池2.75002.751201609090ZY18Ⅰ1类0.25不利地段污泥脱水间4.044.040012016090120ZY18西北Ⅱ类0.35有利地段AAO池8.455.3503.112016090111.78ZY10Ⅱ类0.35不利地段消毒池+排放渠4.101.6102.4912016090102.37ZY5东南Ⅱ类0.35不利地段拟建道路5.903.262.64012016090134.29ZY41东Ⅱ类0.35一般地段注:本次拟建工程厂区地段处于现有水塘内,塘内为淤泥覆盖,属软弱土,其抗震性能很差,在地震作用下易引起建筑物地基沉陷,划分为不利地段,后期对淤泥层进行换填处理,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后可划分为一般地段。4.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据钻探揭示及初步设计方案,平场后地基覆盖层为后期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而场内查明地下水贫乏,加之拟建场地为6度区,场地内不存在有饱和砂土和饱和粉砂土,因此可不必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但拟建厂区区域分布有层厚不一的淤泥软土,不能作为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须进行地基处理。后期填土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震陷变形,建议应分层压实。对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后,地震时发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小。强风化岩体地震稳定性一般,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地震稳定性良好。此外,平场后在场地内及周围形成的环境边坡及基坑边坡在地震作用下易失稳垮塌,应进行有效治理。4.3厂区内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及建议根据设计方案,按设计场平高程平整场地后将在场地内及周边形成环境边坡及基坑边坡。厂区环境边坡主要分布于场地周边红线处,边坡叠加总长约186.90m,高度约1.30~7.54m,为土质、岩质及岩土质边坡,边坡破坏后果严重,边坡安全等级为二、三级,安全系数取1.30、1.25;基坑边坡主要分布于格栅+调节池及消毒池+排放渠四周,为闭合矩形基坑,边坡叠加总长约65.60m,高度3.5~4.90m,为岩土质基坑边坡,边坡破坏后果严重,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安全系数取1.20。(因本场地“格栅+调节池”四段基坑及“消毒池+排放渠”基坑的bc段以填方为主,基坑底标高位于现状地面高程以上,此类基坑在后期施工时直接采用先建结构侧墙再回填的方式,无需放坡处理,此类型边坡本次未单独评价。环境边坡及基坑边坡分段评价及治理措施建议详见表4.3。环境边坡及基坑边坡号及轮廓示意图如下:表4.3环境边坡及基坑边坡分段评价及治理措施建议表边坡编号边坡分段边坡概况及控制性剖面边坡岩性岩体类别及等效内摩擦角等边坡等级赤平投影分析图稳定性分析评价支护措施建议环境边坡AB段边坡概况:高度:3.0~4.85m长度:39.20m坡向:48、228°坡角:90°控制剖面:1~3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后期填土组成;岩质边坡:边坡岩性由中风化粉砂岩及砂岩组成。强风化Ⅳ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42°;中风化Ⅲ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强度破裂角粉砂岩取58°、砂岩取62°。三级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后期填土组成,该区段现状坡面及基岩面均较缓,且土体回填高度较小,回填后土体沿现状坡面或基岩面产生折线滑动破坏可能性小,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直立回填易失稳垮塌,建议进行有效治理;中风化基岩:根据赤平投影分析,LX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LX2与LX3与边坡反向相交,对边坡影响小。LX1与LX2组合交线倾向为357°,倾角为58°,边坡不会沿LX1与LX2组合交线产生楔形体破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但边坡坡体若长期裸露,受地表水侵蚀及风化作用影响,结构面抗剪强度将逐渐降低,边坡仍有失稳可能,建议对其进行治理。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5.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安全系数取1.25。边坡后缘无既有建构筑分布,具备临时放坡条件,建议对该段边坡采用挡土墙或锚喷进行支挡,以后期填土或基岩作为基础基础持力层,最终支挡结构埋置深度及持力层由设计计算确定。该段边坡与ab段基坑边坡距离较近,边坡上下叠加时应考虑其相互影响。设计参数参照表3.8选取。BC段边坡概况:高度:3.0~4.66m长度:54.25m坡向:138°坡角:90°控制剖面:4~9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后期人工填土组成。三级边坡岩性由后期人工填土组成,该区段现状坡面及基岩面均较缓,且土体回填高度较小,回填土体沿现状坡面或基岩产生折线滑动破坏可能性小,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直立回填易失稳垮塌,建议进行有效治理。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5.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安全系数取1.25。建议对该段边坡采用挡土墙进行支挡,以后期填土或基岩作为基础基础持力层,最终支挡结构埋置深度及持力层由设计计算确定。设计参数参照表3.8选取。边坡编号边坡分段边坡概况及控制性剖面边坡岩性岩体类别及等效内摩擦角等边坡等级赤平投影分析图稳定性分析评价支护措施建议环境边坡CD段边坡概况:高度:1.3~4.15m长度:39.2m坡向:48、228°坡角:90°控制剖面:1~3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后期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组成。三级边坡岩性由后期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组成,该区段现状坡面及基岩面均较缓,且土体回填高度较小,回填土体沿现状坡面或基岩产生折线滑动破坏可能性小,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直立回填易失稳垮塌,建议进行有效治理。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5.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安全系数取1.25。该段边坡后缘无建构筑,具备临时放坡条件,建议对该段边坡采用挡土墙进行支挡,以后期填土、粉质粘土或基岩作为基础基础持力层,最终支挡结构埋置深度及持力层由设计计算确定。设计参数参照表3.8选取。AD段边坡概况:高度:4.15~7.54m长度:54.25m坡向:138°坡角:90°控制剖面:4~9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粉质粘土组成;岩质边坡:边坡岩性由中风化基岩组成。强风化Ⅳ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42°;中风化Ⅲ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强度破裂角粉砂岩取58°、砂质泥岩取60°、砂岩取62°。二级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粉质粘土组成,该区段土体厚度较小,基岩面较缓,开挖后土体沿基岩面产生折线滑动破坏可能性小,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直立开挖易失稳垮塌,建议进行有效治理;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未见明显的控制性结构面,开挖后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中风化基岩:根据赤平投影分析,LX1、LX2及LX3均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LX1与LX2组合交线倾向为357°,倾角为58°,边坡不会沿LX1与LX2组合交线产生楔形体破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但边坡坡体若长期裸露,受地表水侵蚀及风化作用影响,结构面抗剪强度将逐渐降低,边坡仍有失稳可能,建议对其进行治理。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5.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安全系数取1.30。建议该段边坡清除表面少量土体后采用锚喷支护进行治理,最终支挡结构埋置深度及持力层由设计计算确定。设计参数参照表3.8选取。边坡编号边坡分段边坡概况及控制性剖面边坡岩性岩体类别及等效内摩擦角等边坡等级赤平投影分析图稳定性分析评价支护措施建议基坑边坡ab段边坡概况:高度:3.50m长度:10.30m坡向:48°坡角:90°控制剖面:2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后期填土组成;岩质边坡:边坡岩性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强风化Ⅳ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42°;中风化Ⅲ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强度破裂角粉砂岩取58°、砂质泥岩取60°、砂岩取62°。二级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人工填土组成,该区段现状坡面及基岩面均较缓,且土体回填高度较小,回填后土体沿现状坡面或基岩面产生折线滑动破坏可能性小,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直立回填或开挖易失稳垮塌,建议进行有效治理;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未见明显的控制性结构面,开挖后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中风化基岩:根据赤平投影分析,LX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LX2、LX3与边坡顺向相交,但中风化岩质段开挖高度较小,对边坡影响小。LX1与LX2组合交线倾向为357°,倾角为58°,边坡不会沿LX1与LX2组合交线产生楔形体破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LX2、LX3层面强度控制。但边坡坡体若长期裸露,受地表水侵蚀及风化作用影响,结构面抗剪强度将逐渐降低,边坡仍有失稳可能,建议对其进行治理。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5.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安全系数取1.20。该段边坡后缘无建构筑,具备临时放坡条件,建议对该段基坑边坡开挖段采用临时放坡开挖后采用加强的混凝土侧墙进行支挡,以后期填土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支挡设计时应结合设计场平高程考虑边坡后缘土体及车辆活动荷载对挡墙的荷载作用。设计参数参照表3.8选取。cd段边坡概况:高度:3.50m长度:10.30m坡向:228°坡角:90°控制剖面:2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后期填土组成;岩质边坡:边坡岩性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强风化Ⅳ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42°;中风化Ⅲ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强度破裂角粉砂岩取58°、砂质泥岩取60°、砂岩取62°。二级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人工填土组成,该区段现状坡面及基岩面均较缓,且土体回填高度较小,回填后土体沿现状坡面或基岩面产生折线滑动破坏可能性小,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直立回填或开挖易失稳垮塌,建议进行有效治理;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未见明显的控制性结构面,开挖后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中风化基岩:根据赤平投影分析,LX1、LX3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LX2与边坡反向相交。LX1与LX2组合交线倾向为357°,倾角为58°,边坡不会沿LX1与LX2组合交线产生楔形体破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但边坡坡体若长期裸露,受地表水侵蚀及风化作用影响,结构面抗剪强度将逐渐降低,边坡仍有失稳可能,建议对其进行治理。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5.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安全系数取1.20。该段边坡后缘无建构筑,具备临时放坡条件,建议对该段基坑边坡开挖段采用临时放坡开挖后采用加强的混凝土侧墙进行支挡,以后期填土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支挡设计时应结合设计场平高程考虑边坡后缘土体及车辆活动荷载对挡墙的荷载作用。设计参数参照表3.8选取。边坡编号边坡分段边坡概况及控制性剖面边坡岩性岩体类别及等效内摩擦角等边坡等级赤平投影分析图稳定性分析评价支护措施建议基坑边坡ad段边坡概况:高度:3.50m长度:4.50m坡向:138°坡角:90°控制剖面:4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后期填土组成;岩质边坡:边坡岩性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强风化Ⅳ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42°;中风化Ⅲ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强度破裂角粉砂岩取58°、砂质泥岩取60°、砂岩取62°。二级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未见明显的控制性结构面,开挖后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中风化基岩:根据赤平投影分析,LX1、LX2及LX3均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LX1与LX2组合交线倾向为357°,倾角为58°,边坡不会沿LX1与LX2组合交线产生楔形体破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但边坡坡体若长期裸露,受地表水侵蚀及风化作用影响,结构面抗剪强度将逐渐降低,边坡仍有失稳可能,建议对其进行治理。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5.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安全系数取1.30。该段边坡后缘无建构筑,具备临时放坡条件,建议对该段基坑边坡采用临时放坡开挖后采用加强的混凝土侧墙进行支挡,以后期填土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支挡设计时应结合设计场平高程考虑边坡后缘土体及车辆活动荷载对挡墙的荷载作用。设计参数参照表3.8选取。4.4进场道路分段评价及建议1、K0+000~K0+73.50段(控制剖面:A、A1)(1)工程地质特征该区段长73.50m,为填方路区段,根据道路中线设计高程显示,道路中线设计高程在485.80m(起)~477.80m(止)之间,道路设计高差约8.00m;现状道路地面高程在477.05~485.08m之间,沿线高差起伏较小,相对高差约8.03m,道路沿线高差起伏一般。该段道路沿线覆盖土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土层厚度一般,揭露厚度在0.80~2.20m之间,存在一定层厚差异,下伏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岩石层位连续稳定。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该路区段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该段道路沿线左侧形成填方边坡。左侧路基边坡: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填方边坡,路基边坡直立回填高度2.5~3.6m左右,为土质边坡,边坡岩性主要由人工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25。左侧边坡现状坡面较平缓,且基岩面埋深较大,土体直立回填后土体沿现状坡面折线滑动可能性小,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回填土体松散,直立回填易失稳垮塌,建议进行有效治理。(3)边坡处理措施及建议边坡回填高度较小,建议采用挡土墙进行支挡,以人工填土或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支挡结构埋置深度由设计计算确定。边坡表面应作坡面防护措施保持稳定,并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边坡宜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并作好施工期间和竣工后的监测工作,设计所需参数可按表3.8取值。(4)地基持力层及承载力特征值地基持力层:建议以后期人工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基整平时须清除表层软土,路基压实度、地基承载力及下卧层均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人工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30kPa,最终以现场检测试验为准;地基摩擦系数取0.20。2、K0+73.50~K0+160.00段(控制剖面:A、A2)(1)工程地质特征该区段长86.50m,为挖方路区段,根据道路中线设计高程显示,道路中线设计高程在477.80m(起)~469.70m(止)之间,道路设计高差约8.10m;现状道路地面高程在469.62~477.80m之间,沿线高差起伏一般,相对高差约8.18m。该段道路沿线覆盖土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土层厚度一般,揭露厚度在0.60~5.30m之间,存在一定层厚差异,下伏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岩石层位连续稳定。(2)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该路区段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该段道路右侧形成挖方边坡,回填高度0.50~2.50m左右,边坡岩性主要由粉质粘土及强、中风化基岩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25。土质边坡:边坡岩性由粉质粘土组成,根据钻探揭露,该段土层厚度较小,基岩面较平缓,边坡开挖后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未见明显的控制性结构面,开挖后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中风化岩质边坡借助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边坡按直立切坡考虑。强风化Ⅳ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40°;中风化Ⅲ类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取58°;岩体强度破裂角砂质泥岩取60°、砂岩取值62°。K0+73.50~K0+160.00段岩质边坡段赤平投影根据赤平投影分析,LX1与边坡反向相交,对边坡有利;LX2、LX3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LX1与LX2组合交线倾向为357°,倾角为58°,边坡不会沿LX1与LX2组合交线产生楔形体破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但边坡坡体若长期裸露,受地表水侵蚀及风化作用影响,结构面抗剪强度将逐渐降低,边坡仍有失稳可能,建议对其进行治理。(3)边坡处理措施及建议该路区段边坡开挖高度较小,边坡后缘无既有重要建构筑物,建议采用挡土墙进行支挡,以粉质粘土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支挡结构埋置深度由设计计算确定。边坡表面应作坡面防护措施保持稳定,并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边坡宜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并作好施工期间和竣工后的监测工作,设计所需参数可按表3.8取值。(4)地基持力层及承载力特征值地基持力层:建议以人工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基整平时须清除表层软土,路基压实度、地基承载力及下卧层均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人工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30kPa,最终以现场检测试验为准,地基摩擦系数取0.20;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40kPa,地基摩擦系数取0.25;强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200kPa,地基摩擦系数取0.35;中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996kPa,地基摩擦系数取0.45。3、K0+160~K0+271.94段(控制剖面:A、A3)(1)工程地质特征该区段长111.94m,为填方路区段,根据道路中线设计高程显示,道路中线设计高程在469.59m(起)~470.00m(止)之间,道路设计高差约0.41m;现状道路地面高程在465.80~469.62m之间,沿线高差起伏较小,相对高差约3.82m,道路沿线高差起伏较小。该段道路沿线覆盖土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土层厚度一般,揭露厚度在3.0~5.3m之间,存在一定层厚差异,下伏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岩石层位连续稳定。(2)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该路区段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该段道路沿线左侧形成填方边坡。左侧路基边坡: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填方边坡,路基边坡直立回填高度2.5m左右,为土质边坡,边坡岩性主要由人工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25。左侧边坡现状坡面较平缓,且基岩面埋深较大,土体直立回填后土体沿现状坡面折线滑动可能性小,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回填土体松散,直立回填易失稳垮塌,建议进行有效治理。(3)边坡处理措施及建议边坡回填高度较小,建议采用挡土墙进行支挡,以人工填土或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支挡结构埋置深度由设计计算确定。边坡表面应作坡面防护措施保持稳定,并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边坡宜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并作好施工期间和竣工后的监测工作,设计所需参数可按表3.8取值。(4)地基持力层及承载力特征值地基持力层:建议以后期人工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基整平时须清除表层软土,路基压实度、地基承载力及下卧层均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人工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30kPa,最终以现场检测试验为准;地基摩擦系数取0.20;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40kPa,地基摩擦系数取0.25。4.5边坡施工及建议根据本次工程建筑设计方案,拟建场地分布边坡较多,破坏后果严重,处理好边坡支挡工程是本次勘察的一个重点,具体建议如下:(1)场地根据设计方案场平后,为了确保场平开挖过程中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稳定,建议本工程场平施工前,应进行场平设计,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场平设计方案施工,严禁无序回填和大面积乱开挖。(2)路基边坡主要沿进场道路左右两侧分布,边坡支护设计时应考虑上部建筑的竖向荷载及岩土侧向压力作用,以免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施工时应分段放坡开挖,及时支挡,严禁大断面开挖,边坡宜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并作好施工期间和竣工后的监测工作,对边坡进行支挡的同时,应做好场地及周边的排水措施。(3)在场平施工之前应对场地地表及周边环境进行详细调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既有建构筑物的监测工作,避免对周边已建建筑及道路交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4)场地环境边坡及基坑边坡的支护措施及相关建议可按照4.3、4.4节处理。若支挡结构以后期人工填作为基础持力层,须对人工填土进行现场荷载试验,其承载力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方可作为支挡结构基础持力层。(5)边坡开挖后形成的弃土应合理堆放、及时搬运,以免堆载不当危及施工人员的安全。(6)加强边坡支挡结构基础持力层的取样工作,以验证设计承载力,经验槽确认后,应及时封底浇注,以防基底持力层软化强度降低,确保基础质量。4.6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经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区内及周边未发现断层、泥石流、滑坡、地下洞室、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地表土体未见变形开裂迹象;场地内无断裂构造,岩层产状较平缓,连续稳定,场地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场地内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在自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对场地后期平场形成的环境边坡及基坑边坡进行有效治理后,场地整体是稳定的,适宜工程的建设。4.7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评价勘察区为建设方征地范围,该范围内主要以农田耕地为主,拟建厂区区域周边不存在重要建(构)筑物设施,场地施工将对附近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次工程建设对相邻建(构)筑物影响中等。4.8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评估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7】39号文“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为:本次工程拟建厂区大部分区域分布有淤泥,为软弱土,不能作为建构筑基础持力层,场地场平施工时须对该层进行清除、换填处理,否则将造成建构筑后期不均匀沉降。本次场地内分布有较多农作物,场平施工时若不清除场地内地表植被及植物根系,后期或将形成有机质土,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建议对场地现有植被进行清除外运。(3)根据地质钻探结果,按设计高程整平场地,拟建厂区大部分均为回填区域,后期填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