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4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4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4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4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4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纵横通史贯通上

篇必修系列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专题14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2理清主线栏目导航01考情回顾01考情回顾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形式)——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的调整,以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凸显了“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内容探究:近几年高考命题中,二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是考查的核心知识。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完全不同的新的现代化模式,凸显了“现代化”的时代主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学习时,要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综合看待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比如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中国与苏联改革一成一败的经验与教训等材料题注意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等之间的联系。注意对比中、苏两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异同形式探究:本专题内容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难度适中“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02理清主线※网络构建※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主线解读※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第一关真题自测•找差距1.(2017·全国卷Ⅰ·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

解析: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苏联成立于1922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漫画中显示的只是斯大林格勒一地的工业化建设,不足以说明苏联实现工业化,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二战全面爆发之前苏联经济建设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停滞,故C项错误;漫画中几个人在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后被“吓倒”,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遏制政策,说明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2.(2017·全国卷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A

解析:根据“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的作用,消除二字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成了集体农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故D项错误。3.(2017·全国卷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A

解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罗斯福新政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4.(2017·海南卷·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B

解析: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十月革命后,二月革命时期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1918年夏到1920年底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受到战争的破坏,苏俄经济进入停滞状态,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时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重工业有显著的发展,与材料“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合,故C项错误;德军入侵时期是在1941年6月22日以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B

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提前超额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并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6.(2016·海南卷·23)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上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A

1950年1970年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美国7.236.955.12.931.764.7日本26.031.742.33.643.048.4联邦德国10.749.739.63.351.745.0解析:从表格中美国的服务业比重由55.1到64.7,日本由42.3到48.4,德国由39.6到45.0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均对各国有贡献,故A项正确;农业美国由7.2到2.9,日本由26.0到3.6,德国由10.7到3.3说明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因为50年代到70年代这些国家经济飞速增加,无法说明农业衰退,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不符,故C项错误;由表格中德国的工业比重由49.7到51.7,比第三产业45.0要高,与工业发展滞后不符,故D项错误。7.(2015·全国卷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B

解析: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1935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故A项错误;1935年《社会保险法》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故B项正确;《农业调整法》规定提供农副产品补贴,故C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故D项错误。8.(2015·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

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9.(2014·全国卷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D

解析: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A、C两项错误;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项正确。10.(2013·全国卷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11.(2013·全国卷Ⅰ·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D

解析:注意关键信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选择D项。核心词:基本矛盾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第二关知识重构•理考点考点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一、罗斯福新政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2)过程:1929—1933年。(3)影响①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②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2.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主要内容(1)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等等。(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经济管制。(3)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价格。(4)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4.影响(1)积极:①直接影响: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③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轻巧识记]

罗斯福新政“一个特点”:国家干预经济。“两个阶段”:调整与复兴经济;改革。“三大背景”: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民众要求改革,罗斯福当选总统。“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与举办公共工程。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1)政治机制: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美国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联邦政府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中。(2)经济机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经济思想: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凯恩斯主义学说被广泛运用。1.(2017·河南中原名校考评)下表是1930~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时间国家措施1930年5月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1931年12月日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1932年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1933年4月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表格中的这些措施(

)A.帮助各国顺利渡过了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加剧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D

解析:材料中“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提高关税”,反映的是经济危机中各国为自身经济利益而相互转嫁危机、无序状态,不利于经济危机的渡过,故A项错误;这些措施会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是美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一项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故C项错误;各国之间相互转嫁危机,使得经济危机严重化,故D项正确。2.(2017·威海质检)下面是一部专著的部分章节标题:第四章价格垄断损害了美国的商业第五章阻碍农业发展第六章失业者并未真正受益第七章更多失败的公共计划第八章干预金融第九章以保护工人的名义损害劳工利益第十章奇高的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A.垄断组织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 B.胡佛的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危机C.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 D.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C

解析:“阻碍农业发展”“失业者”“公共计划”等关键词,不能反映垄断组织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公共计划”“干预金融”体现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而胡佛的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故B项错误;“公共计划”“干预金融”说明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符合罗斯福新政的要求,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福利制度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核心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新经济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表现(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②为克服70年代的“滞胀”现象,美英等国逐渐出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2)建立“福利国家”:①背景: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②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其经济安全。③利弊:对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繁荣,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4)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的发生。3.(2017·安徽六校联考)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C.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D.A理论在1980年后复苏的重要原因是“滞胀”D

解析:根据图像判断,A理论是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根据图像判断,B理论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它反对自由放任,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1932年上台之后开始了,图上所示B理论的开始时间是1936年,故C项错误;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传统国家干预失效,于是自由主义被重新用来指导国家政策,故D项正确。4.(2017·益阳调研)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了西欧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英国于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再之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又受到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崇。这说明福利国家(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B.福利国家不存在弊端不需要调整C.覆盖面虽广但高收入阶层受惠多D.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D

解析:材料意思与社会成员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福利国家是存在弊端的,故B项错误;高收入阶层受惠多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英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受到了西欧效仿、欧洲其他国家推崇,说明福利制度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核心词: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考点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向社会主义过渡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轻巧识记]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5.(2017·郴州二模)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00。这从侧面反映出(

)A.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 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C.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 D.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B

解析:材料反映了货币贬值问题,但不能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00”,体现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属于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苏俄1卢布的价值”,反映了卢布尚存在一定价值,故C项错误;西方国家的封锁属于外因,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为自身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6.(2017·怀化期中)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B.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C.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D.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C

解析: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实行“按劳分配”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在国家计划范围内”和“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可以看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故C项正确;据材料中“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可知放弃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核心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二、斯大林模式1.过程(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2)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与个人专权的政治体制。3.评价(1)功绩: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2)弊端:政治方面,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对劳动者产生的影响(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压制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7.(2017·大庆一模)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

)A.苏联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C.苏联更加重视轻工业发展D.苏联否定斯大林模式B

解析:材料规定降低重工业增长率,而非动摇苏联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规定提高轻工业增速、降低重工业增速表明苏联政府有意调整经济结构,故B项正确;苏联经济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苏联“二五计划”是斯大林模式实践的表现,故D项错误。A

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出口总重的比重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占国内进口总量的比重1929年30.1%1931年30%1932年50%55.7%解析:据题干表格可知,1929—1932年苏联大量进品机器设备,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利用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商品滞销的机会,大量低价进口机器设备以推动工业化发展,故A项正确;苏联于1925年开启“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建设,故B项错误;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机遇,大量进口资本主义的机器设备,开拓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外市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工业水平,因而无法比较两者的工业差距,故D项错误。核心词:重工业军备竞赛苏联解体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概况:三次改革9.(2017·洛阳期中)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B

解析: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新经济体制是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利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使苏联经济一定程度获得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未冲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65年”,我国尚处于对苏联的学习中,故D项错误。10.(2017·山西五校联考)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据此可推知,苏联(

)A.重工业的增长过快 B.国产粮食用于工业C.经济结构持续恶化 D.农民生产积极性低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慢,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产粮食的用途是工业,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持续恶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是可以推导出来的,但并不是深层次的,反映本质的,故D项错误。第三关自我排查•辨疑难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

)提示:经济危机实质上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