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汕头市潮南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汕头市潮南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汕头市潮南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汕头市潮南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汕头市潮南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汕头市潮南区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05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

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

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

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

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

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

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

遍意义的标准。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

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

甚至否定态度者。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

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

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

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

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

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家等。加之考古

学家夏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

文明起源问题。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

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探源工

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

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

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

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流淌过怎样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牵

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

(取材于王巍、施雨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已故的考古学界泰斗

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浙江余杭良

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那、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为工作重心、擦

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斗”,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

经过多年努力,探源工程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

的自然环境和生业基础,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

代国家雏形),这些文明经历了不同的兴衰过程,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与此同时各个区域文

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

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距今

4300〜3800年前,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流域、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

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文明的

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

形成了早期中国,这种历史趋势可以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也奠定了日

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和远因。

值得一提的是,探源工程还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特征的文明判断标准,为探索世界各地

文明起源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探源工程的专家团队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以历史唯物主

义为指导,遵循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观点,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

理论的桎格,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

和国家,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

殿)的出现、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

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

等。新标准的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存在。

同时,这一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

出的有益贡献。

(取材于赵辉、王思北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要论证“炎黄时期的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这一观点,下面链接

材料中的记载不能作为参考依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相侵伐B.轩辕乃习用干戈C.教熊黑魏琳疆虎D.诸侯威尊轩辕为天子

【链接材料】

轩辕(黄帝)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

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威归轩辕。

杆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黑癖猥虎(均为猛兽),以与炎帝战

2

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

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威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2.有拍摄团队策划制作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部分依历史进程共制作4集,内容同中华文明

探源工程的阶段成果基本吻合,展现了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根据材料二,下列最可能成

为这4集名称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星斗》《天下》《家国》

B.《摇篮》《星斗》《古国》《抒中》

C.《家国》《星斗》《秦汉》《天下》

D.《摇篮》《古国》《中》《星斗》

3.根据材料二,下列考古发现不符合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的一项是(3分)()

A.陕西神木石齐巨型城址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构成,内有大型宫殿建筑。

B.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有量鼓和表明持有者掌握军事权力的玉石钺。

C.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万余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内容涉及农耕、天气等。

D.浙江良渚出土的祭祀用礼器“玉琮王”,表面有人兽合体的“神徽”图案。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源工程是在上世纪文明起源探讨及田野考古重大发现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B.中华文明从纵向看是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基础,横向看是联系全球华人的纽带。

C.夏先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与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说迥然不同。

D.判断文明的原有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可见文明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

5.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与国际学术界既有的“文明三要素”相比有哪些不同的

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蒂姑姑来访

(美)马里恩•艾什

我和妻子住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上。那年,海蒂姑姑突然来访,和我们一起过夏天。那

时候小镇的情况特别糟,因为已经连续干旱三年了,许多家庭都已经搬到别处去了。小镇的资源

越来越贫乏,居民们也情绪低落、脾气暴燥,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得天翻地覆。一些人甚至不再上

教堂了。

“小镇期待奇迹。”牧师垂头丧气地说。

海蒂姑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佛罗里达州来到我们这里的。她戴着一顶天蓝色的无边女帽。

“这颜色与我的白头发正相配。”她说。事实上,那顶帽子与她那闪闪发亮的蓝眼睛更相配。海

蒂姑姑对谁都笑容可掬,从来不说一句不友好的话。因此,没过多久,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就都亲

切地称她为“海蒂姑姑”了。

当我们带她去教堂的时候,她很震惊。因为管风琴静静地立在那儿,没有人演奏,而由留声

机为大家播放赞美诗。“梅布尔•肖说她的关节炎发作了,不能演奏了。"我解释道。“她甚至

3

连来都不来了。"我妻子补充道。“啊,我喜欢演奏管风琴,”海蒂姑姑说,“如果可以的话,

我愿意为大家演奏。”

人们兴奋极了,但只有一小会儿——海蒂姑姑演奏得糟极了,调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比没

人演奏还要糟不知多少倍。

海蒂姑姑为我们演奏了两个星期之后,牧师亲自去找梅布尔了。他告诉她,大家需要她,大

家恳求她再回来演奏管风琴。“好吧,”梅布尔说,“如果你们真希望我回去的话,那我就回去

吧。“星期天,梅布尔又在教堂演奏管风琴了。海蒂姑姑似乎一点儿也不失望。事实上,当大家

陶醉在梅布尔的音乐声中时,海蒂姑姑的蓝眼睛也熠熠生辉。

又一个星期天,教堂里没有出板报。牧师向大家道歉。原来,负责抄写的琼斯夫人说她没有

时间再做这件事了。琼斯夫人虽然这么说,但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教堂没有钱支付给她。“如

果有人愿意捐出一两个小时来抄写的话,”牧师说,“我们会非常感激的。”

海蒂姑姑站了起来,“我愿意做这件事。"她说。“太好了!”牧师高兴地叫道。但当时后

排就有人叫道:“哦,不!”

后来的事实证明,可怜的海蒂姑姑的抄写能力和她的演奏能力一样差。她抄写的板报错字连

篇,简直让人没法读。后来,牧师悄悄地告诉我们有许多人去找了琼斯夫人,恳求她继续担任抄

写的任务,而琼斯夫人最后也终于同意了。

其后,海蒂姑姑又自告奋勇地接受了管理人的工作,因为教堂没有钱请一名全职打扫教堂卫

生的管理人。人们都认为这一次不会有问题了,因为谁不会扫地和擦桌子呢?但我们的海蒂姑姑

就不会。她扫地的时候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灰尘漫天飞舞。她给地板打的蜡,厚得让人随时都有

摔倒的危险。没过多久,路易丝•威尔森和玛格丽特•布朗就自愿代替了她。听到这个消息,我

们全都惊呆了。众所周知,这两位女士不讲话已经一年了。

那年夏天,海蒂姑姑想施于援手的所有事情,你不能说她哪件事是做得成功的,但你也不能

说她失败了。“我们都开始喜欢你的海蒂姑姑了。”一位夫人对我说。这虽然不容易,但人人都

承认他们之所以喜欢海蒂姑姑是因为她愿意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施于援手,并且哪里需要她就愿意

到哪里去。当然,如果她做每件事都能够胜任的话,事情就更完美了。但不管怎样,她是一个能

让人受到鼓舞的人,她让不去教堂的人又继续去教堂了。

在海蒂姑姑最后一次和我们去教堂的那个星期天早上,她说:“我要给大家一个惊喜。”教

堂里坐满了人,有每周都来的,还有许多新朋友。海蒂姑姑走到讲坛前面,面对听众。“你们的

教堂真美丽,”她说,“这里的人也都很善良。我会记住你们每个人的。现在,我想为大家演奏

一曲《在花园里》。我很喜欢这首曲子,因为它让我们大家离得更近。”

我从来不知道大家会这么专注,但我害怕有人叫海蒂姑姑离开管风琴,因为她的演奏水平实

在不敢恭维。但大家都沉默不语,静静地等待着。我不禁想起,这种在最近这些艰苦的岁月里已

经很鲜见的忍耐力又回到我们这块土地上和我们这些人的心灵中了。我们全都安静地坐着,好像

刚刚下了一场大雨,解除了我们的干旱之危似的。

海蒂姑姑走到管风琴前坐下来。她抬起头,微笑地看着我们。我没有听到一个紧张的变了调

的音符,优美的旋律飘荡在我们上空,就像天使在唱歌,熟悉的音乐让我陶醉。我从来没有听到

过有人将这首曲子演奏得如此优美。海蒂姑姑怎么又会演奏管风琴了?她以前难道是装出来的

4

吗?她故意弄糟所有的事情,又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大家重新团结起来吗?关于这一点,海

蒂姑姑从来没有说过。

当她演奏完的时候,人们都鼓起掌来,牧师走到讲坛上,“我们曾经期望出现奇迹,”他说,

“现在,奇迹果然出现了。海蒂姑姑就是我们的奇迹。”

(《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15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镇干旱三年,许多家庭搬到别处,资源贫乏,居民们关系紧张甚至信仰缺失。这是小说开篇

时人物活动的背景。

B.海蒂姑姑的行为,使梅布尔和琼斯夫人主动回到工作岗位,使一年不讲话的两位女士自愿代替

海蒂姑姑打扫卫生。

C.海蒂姑姑不惜通过自毁形象的方式,拯救了小镇居民干涸的心灵,创造了“奇迹”,重新唤醒

了人们的生活热情。

D.由海蒂姑姑来访前的“小镇期待奇迹”,至篇末处的“海蒂姑姑就是我们的奇迹”,“奇迹”

一词是全篇的文眼。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小镇糟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后文环境的变化形成对比,突出海蒂姑姑

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B.同《边城》中翠翠与傩送初见时误会他的好意一样,本文也故意制造“误会”,以展示人物形

象,造成文章的波澜。

C.“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就都亲切地称她为‘海蒂姑姑’了"“我愿意为大家演奏”等,直接描写

了海蒂姑姑的美好品质。

D.小说叙事的“藏”与“露”设计巧妙,海蒂姑姑一直藏巧露拙,直到弹奏《在花园里》才揭秘,

增强了叙述的张力。

8.请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表现的海蒂姑姑的情感。(5分)

9.《边城》中的湘西民风淳朴,人物淳厚,这是作者沈从文所构建的“美”的世界。这篇小说也

能引发人们对人性美、人情美的思考。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构建美好社会,请结合本文谈

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

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

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

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①,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

5

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

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

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故日: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

德在上矣。今夫水之胜火亦明矣,然而釜潸③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

其所以胜者矣。今夫治之禁奸又明于此,然法守之臣为釜之行,则法独明于胸中,而已失其所以

禁奸者矣。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然而法令

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诉。大臣比周蔽上为一阴相善而阳

相恶以示无私,相为耳目,以候主隙,入主掩蔽,无道得闻,有主名而无实,臣专法而行之,周

天子是也。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

(节选自《韩非子•备内》)

【注】①末作文巧: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②复除:免除徭役和赋税。③釜:古代炊

具。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大臣比国周固蔽月上回为一回阴相善回而阳相恶回以示口无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治国之道,先富民”的“富”与《赤壁赋》中“泣孤舟之整妇”的“泣”用法相同。B.“而

利农事”的“利”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利”含义相同。

C.《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即《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之一。D.

“人主掩蔽”的“掩蔽”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体现的句式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姓富有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百姓贫穷则不安于乡居、轻视家园、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

可见“富民”十分重要。

B.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如果百姓放弃农业,那土地也就荒芜了,

进而国家也就贫穷了。

C.徭役多,不仅让百姓困苦,还会让臣下势力发展起来,大臣权势强大,一定会心生叛逆之念,

这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D.违犯法律、大逆不道的人,大都是尊贵大臣,可是法律防备的、刑罚要惩办的,常都是卑贱之

人,这让百姓感到绝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2)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炽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胜者矣。

6

14.两则材料都提到“安民”,请简要概括“安民”的具体方法和通过“安民”要达到的目的。

(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感梅忆王久立1注’

晁冲之

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

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

宾客他乡老,园林几度春。

城南载酒地,生死一沾巾。

【注】王久立,作者友人。王氏卜居京城之南,其园以梅花驰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开篇直言朋友的离世,表达内心的痛苦,也流露对朋友的悼念之情。

B.颔联紧承上联,在“江山”“海岱”阔大的空间背景衬托下,情感更加深挚。

C.“宾客”是作者自指,至此诗人由悼念友人而转入到对自身命运的喟叹。

D诗人在尾联才点明和友人的共游之地,使读者对诗歌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16.有人认为本诗“梅花空自新”一句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两

句中的“空”和“自”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淡而有味,文中写到祖母时,用“▲”

和“▲”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祖母不忍打扰孙儿读书的关爱之

意和对孙儿取得功名的殷殷期许。

(2)柳永在《望海潮》中极力描写杭州风物,"▲"写钱塘江大潮

壮阔,"▲"写百姓笑逐颜开。

(3)学校正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要在校园设置一些古诗文名句展板,面向全校征集书法

作品。展板内容要求能扣住各处鲜明特色,展现美好情怀。小刚最爱学校荷塘那一大片清雅的荷

花,于是他选择了“▲,▲“这两句,完

成了作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生发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①于众多文人而言,②乡村不

再是一个居住场所,③更是品鉴和寄情的对象,④是精神的归属。⑤至少自唐代,⑥无论是处尊

居显还是地位卑微,⑦文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时,⑧总是绕不过陶渊明的田园成为首选。只

7

不过由于时代语境和个人际遇的差异,每个人在承袭陶氏田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了个人的风格

特征。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即使一些非乡村出身、

亦无耕种经验的文人也是如此。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状元及第后,投身官场,最高官职曾至尚

书右丞。其早年经历虽A,但四十岁后却移情乡村,隐居蓝田,仿佛找到了人生

的归途。(甲)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

为,(乙)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区别

于游牧民族和工业社会,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丙)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

强的“乡土情结”,(丁)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期盼叶落归根。此外,B。道家文

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目标是让

人类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这虽然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但已深深影响了很多文人的终极

追求,他们愿意想象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来抵抗现实世界的纷扰。此时,一亩小园

便幻化为心中的宇宙。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2个字。(4分)

20.“'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一句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

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

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春

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

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

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

膊,懒洋洋的瘦伶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21.感叹号连用可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请据此分析文中画横线处连用两个感叹号传达出的情

感。(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如果改为“只

给人家做短工,割麦、春米、撑船”,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4分)

8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孟子•公孙丑上》说:“仁义宽厚的人就像比赛射箭,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

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赢了自己的人,而是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查找原因。”

材料二:

“复盘”本是围棋的一个术语,说的是下完一盘棋后,棋手在棋盘上把下棋的过程复现一遍,

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哪些地方不好,以及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走法。复盘不是简单的回顾、重复,

而是为了改进、提升。

树人中学学生会拟举办“成为复盘高手”的讨论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该校学生的身份

写一篇发言稿参与讨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符合“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B项,符合“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

现象”。C项,属于人类驯化野兽,不能证明“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D项,符合“出

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轩辕的时候,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诸侯之间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

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

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

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黑、癖、

殊、猥、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

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

了他。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

2.B[“摇篮”即文明的摇篮,最早。“古国”,即古老的国家,具体指“中华大地上的

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时间在“距今5000年前后”。“星斗”指的是“众多

文明,敢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时间在“距今5000年前后”。“择中”,即

“选择中原”,因为“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时间在“距今4300〜

3800年前"。综上,“摇篮”最早;其次是“古国”“星斗”,二者并列存在,孰先孰后皆可;

最后是“择中"。】

3.C【C项,不符合,不属于“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

4.C[“迥然不同”错,依据“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

起源的研究思路”,可知二位提出了各自的研究思路,但不一定是“迥然不同"。】

5.①“中国标准”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理论一脉相承。

②“中国标准”中的核心要素突出。

③“中国标准”中支持核心要素的物化标志丰富而明确。

④“中国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

9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6.B【“主动”错误。文中牧师亲自找梅布尔,梅布尔答应回来演奏。琼斯夫人是在“我们

许多人”的恳求之后,同意继续抄写】

7.C【“直接描写”错误,第一句为间接描写】

8.①海蒂姑姑"似乎一点儿也不失望”,表现了她对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使梅布尔重新回到

教堂演奏的欣慰;②发现大家陶醉在音乐中,海蒂姑姑也陶醉在音乐中,表现了海蒂姑姑对小镇

居民的爱,对小镇和谐美好前景的希望。

【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海蒂姑姑对谁都笑容可掬,从来不说一句不友好的话。”启示我们构建美好社会要

友善真诚;

②海蒂姑姑主动请缨演奏、抄写、扫地,”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施于援手,并且哪里需要她就

愿意到哪里去。”启示我们构建美好社会要乐于助人;

③海蒂姑姑在演奏、抄写、扫地等事情中表现出来的糟糕行为,拯救小镇居民的心灵,使他

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启示我们构建美好社会要使人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④海蒂姑姑通过自己的智慧改变了小镇的民风,使居民变得团结和谐,有忍耐力,乐观坚韧,

启示我们构建美好社会要同心同德,要有合作品质、宽容意识、乐观精神、以及不计私利的奉献

精神。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EG【句意:大臣勾结,串通一气蒙骗君主,暗地里互相要好,表面上相互憎恶,以便

表示没有私情。“大臣”作主语,“比周”作谓语,形成主谓句,故应在B处断开;“蔽上为一”

承前省略主语“大臣”,与“大臣比周”为两件事情,故E处断开;“而”表并列,连接“阴相

善”和“阳相恶”前后两种行为,故G处断开;“无私”为“示”的宾语,H处不断。故选BEG。]

11.B[A.正确。“富”,使……变富;“泣”,使……哭泣。B.错误。“利”,有利于;

使……变快。含义不同。C.正确。D.正确。都是被动句。“掩蔽”,表被动,被蒙蔽;“举”,

表被动,被攻占。】

12.C【“一定会心生叛逆”错,依据材料二“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

可知,意思是“违犯法律、叛逆作乱而篡权夺位的人,从没有不属于尊贵大臣的",尊贵的大臣

并不一定必生叛逆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