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回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

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定抑或否定,在激情四射的表达中,大多弱化

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之理、思想之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

“网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所忌惮地溢出文艺之“理”、创作之“理”的边界。

“讲理”的思想沉淀、循“理”的精神探讨开始步步后退,甚而同样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

然而,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文艺评论之为“评

论”而非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全在一个“理”字。作为一种对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

中的文艺事实的学理评说和讨论,文艺评论合法性的获得,核心就在于能够“讲理”“辩理”及“明

理”。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是真正事关文艺价值存在的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

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开“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文艺评论学理客观性的基本遵循。

这个“事理”,就是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所具有的存在事实,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结构及其

呈现特色、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式、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等一系列体现文艺存在的事实根据——

因为有了这样的“事理”,一切文艺才可能最终构成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的特殊存在,成为具有特定价值

判断属性的评价对象。

任何文艺评论活动及其参与者都不可能跳开或罔顾对象“事理”的客观性,文艺评论的积极功效,

就在于能够从缘事寻理、据理分析的过程中,让文艺的接受者由此获得对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完整把

握和细致理解,而非一叶遮目或者支离破碎,食而不得其髓。

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的“事理”客观性,是文艺评论所要分析、揭示

和阐释的对象,同时又必定联系着评论者的立场、趣味、意识与观念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

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这个“主体存在”.就构成了文

艺评论内在的“情理”,亦即评论者在实际评论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具体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事

理”从外部规定了文艺评论的对象特质,“情理”则内在结构起了文艺评论的判断立场。这是文艺评论

之所以能够不拘于一般的事实描述,必定从文艺作品、文艺活动、艺术家创作等具体“事理”中见出更

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质言之,文艺评论要想最终体现批评活动的选择趣味、实现

批评活动的目的、完成批评活动的阐释效力及其对社会大众的精神影响力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深化效

用,那么,基于“事理”而不失“情理”、“情理”活跃而不违“事理”,便应成为文艺评论积极地走向

一种建设性活动的正道。

(摘编自王德胜《文艺评论的“事理”与“情理”》)

材料二:

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规则的建立是关键,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文艺批评主体素养的提升。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是文艺批评的“公共”空间。这里.我们强调的

不是文艺批评的“空间”概念,而是批评空间的“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尽管在文艺批评公共空间中

的个体,批评什么、怎样批评,都呈现为个人的“自由”,但这一文艺批评“自由”是以公共空间的“公

共性”为限定的有限自由,实质是一种受动性的“自由”。

文艺批评的自由性受制于主体自身的素养。聚焦融媒时代文艺批评主体,自身“两个素养”一审美

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作为非专业的融媒体艺术评论者,审美素养的提升是必要的,仅就

“审美”范畴内涵来说,它包含身心愉悦的成分,但又不局限于感性欲望的释放,还有心灵情操的升

华;审美不等于伦理道德意识的“善”,但涵盖趋利避害、和谐相处的“善”的因素,只有懂得“美的规

律”才能有效提升主体审美素养。作为批评主体,提升媒介素养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建。从文艺批评客体的维度讲,客体对象的客观属性是批评话语阐释

的逻辑起点,无论我们如何强调阐释具有主观性、能动性的特性,我们都需清醒地认识到,理解是主观

活动.但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和理解方法的科学性却是客观的。况且.任何主观阐释都不是对“虚无”的阐

释.相反.都是指向特定客体对象的阐释,而特定客体对象又是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的具有质与量的

内在具体规定性。这就为主观化的批评阐释注入客观化的理性规范和制约。

三是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不同“部落”的批评主体,有

其各自擅长的文艺种类及其批评的特长,这就为“部落之间”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同

时,批评者个人素养、人格的完善有助于自身形成宽广的胸怀,以宽容心态客观看待不同的观点,克服

以往“部落”之间存在的相互轻视、相互攻击的弊端。此外,良好的运行规则与机制又可以有效促进公

共空间中文艺批评沿着包容并蓄、扬长避短、综合互补的轨道发展,最终达到构建风清气正、欣欣向荣

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目标。

(摘编自杨杰《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上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忽视了作品对“理”的内在要求,最终演化为各种无厘

头的网络攻讦。

B.文学作品的事实根据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因为文艺作品中存在“事理”,这些“事理”赋予了文学

作品特定的价值。

C.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是融媒时代对文艺批评主体提出的新要求,两种素养缺少了一种,就会影响文艺

批评的自由性。

D.不同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能让文艺批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批评上达成共识,避免相

互轻视与攻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艺评论能“讲理”“辩理”“明理”,就在核心上具有了合法性,能用以对文艺价值进行具体

判断和思想建构。

B.文艺评论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评论者的立场、趣味等具有主观性,会形成不同的观念意识和价

值建构意图。

C.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理解方法的科学性都是客观的,都规范、制约着文学

批评的主观性。

D.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反映的是文学批评之“理”、集体观念、公众空间以及文艺批评规则

和标准的缺失。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当下互联网文艺评论现状引入,指出文艺评论领域中“无理”的现象,为下文讲“理”做准

备。

B.材料二第二段强调公共空间“公共性”概念,主要论证文艺批评自由是受动性的有限“自由”这一观

点。

C.材料一论述“事理”“情理”的关系时,既突出了它们的区别,又阐述了两者的联系,体现了辩证性

思维。

D.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从批评主体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角度,对提出的三个措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

析。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文艺批评的建设,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曾有人举报《水浒传》中带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请根

据材料相关内容,对这一评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答案】l.B2.D

3.D4.①材料一侧重文艺评论要“讲理”,其中的理包括“事理”“情理”两个方面,文艺评论要基

于“事理”而不失“情理”,“情理”活跃而不违“事理”。

②材料二侧重于理性化、公共化规则的建立,从文艺批评主体素养的提升、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

建、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论述。

5.①这一评论在“事理”上是片面的。《水浒传》作为经典名著,有其独特的创作结构、呈现特色、创作

意图、创作方式和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这一评论一叶遮目,没有全面认识《水浒传》的“事理”。

②这一评论在“情理”上是主观的。评论作品要见出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这一

评论局限于对《水浒传》的主观认识,忽略了其对社会大众的精神影响力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深化效

用。

③这一评论忽略了审美的角度。审美不等于伦理道德意识的“善”,评论者不能仅以自己理解的“善”

为标准去评价《水浒传》,还要懂得“美”的规律,去发现《水浒传》的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最终演化为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错误,原文说“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

说,……。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所忌惮

地溢出文艺之‘理‘、创作之‘理'的边界。……甚而同样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沉落于

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是网络文艺评论的后果之一,而不是网络评论最终会”演化为各种无厘头的网

络攻讦”;

C.“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是融媒时代对文艺批评主体提出的新要求”错误,文中只说“审美素养的提升

是必要的”,并没有体现出其是“新”要求;

D.“在批评上达成共识”错误,原文说的是“批评者个人素养人格的完善有助于自身形成宽广的胸怀,

以宽容心态客观看待不同的观点”,原文并没有表明“在批评上达成共识”。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反映的是……集体观念……的缺失”错误,原文说“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

现象……。然而,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原文只是

说“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故“网暴”现象不能反

映出“集体观念”的缺失。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从批评主体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角度”错误,材料二中,论述“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

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这一措施时,没有体现“批评主体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角度”。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本题的考查对象是两则材料中“文艺批评建设”的侧重点,筛选信息时,要注意“文艺批评的建设”这

一限制,避免超出范围,笼统答题。

材料一说“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定抑或否定,在激情四射的表达中,大

多弱化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之理、思想之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

开'因事循理'”“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的‘事理'客观性,是文艺评论

所要分析、揭示和阐释的对象”“那么,基于'事理’而不失‘情理‘、‘情理’活跃而不违'事

理',便应成为文艺评论积极地走向一种建设性活动的正道”,材料一侧重于“理”,即“事理”“情

理”。

材料二说“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规则的建立是关键,这主要包括三个方

面的内容。一是文艺批评主体素养的提升。……二是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建。……三是文艺批评

‘部落'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材料二侧重于公共空间,主要包括文艺批评主体

素养的提升、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建、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

三个方面。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设置的情境,本题实际考查的是评论者在评价文艺作品时应注意的事项和具有的素养。

材料一说“‘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文艺评论学理客观性的基本遵循”“这个‘事理’,就是

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所具有的存在事实”,这是从“事理”的角度对评论者提出的要求,

“有人举报《水浒传》中带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这一评

论在“事理”上是片面的。《水浒传》作为经典名著,人人称颂,作品有它独特的创作结构、呈现特色、

创作意图、创作方式和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题干中的评论一叶遮目,没有全面认识《水浒传》的“事

理”,故而这一评论在“事理”上是片面的。

材料一说“文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必定从文艺作

品、文艺活动、艺术家创作等具体‘事理’中见出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这是从

“情理”的角度对评价者提出的要求,题干说“《水浒传》中带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认为这

本书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评论作品要见出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这一评论

局限于对《水浒传》的主观认识,忽略了其对社会大众的精神影响力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深化效用。故

而这一评论在“情理”上是主观的。

材料二说“作为非专业的融媒体艺术评论者,审美素养的提升是必要的”“只有懂得'美的规律'才能

有效提升主体审美素养”,这是从审美素养的角度对评价者提出的要求,审美不等于伦理道德意识的

“善”,评论者不能仅以自己理解的“善”为标准去评价《水浒传》,还要懂得“美”的规律,去发现

《水浒传》的美。故而这一评论忽略了审美的角度。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边走在秋天里

胡炎

秋日晴好,午后的村庄静得有些诡谪。老边住在村头,不远就是庄田。再往远处望,起起伏伏,连

连绵绵,全是山。庄田旁是沙河的一条小支流,淙淙有声,细密的波纹揉搓着干净的日头,揉搓了多少

载,无从考证。距河岸百米,是村里的麦场,一座座麦秸垛浑圆饱满,时隔数月,依旧散发着幽微的麦

香。几条狗在追逐嬉闹……老边就这样和他相依为命的牛走在秋天里,嘴里吧嗒着旱烟,不时咳嗽一

声,丹田气足足的。

“下地呀?”

“下地。”

和村人打了几个招呼,自家田便到了。老边打量着田野,田里布满了玉米茬。日光在土地上跳荡。

土地的气味融在日光里,有种温软的香。老边深吸了几口,如喝了半斤苞谷烧,醉到了心里……

老边

我就爱闻这味,这味里有奶香,有酒香,你信不?我还能闻到汗腥味,臭脚丫子味。多少代人在这

片土地上耕种,我可数不清。这土地有血肉,那血肉的味就是人味。自然啰,还有牛的味道,没准还有

驴、骡子、马的气味。先辈们把他们的味渗到泥土里,泥土就有了魂,庄稼就也有了魂。我呢,只要走

在庄稼地里,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我老在想,我的先辈们是咋耕田的?一百年前,二百年前,三百年……是不是和我一样,抽着早

烟,耙田犁地,播种插秧。天冷穿棉袄,天热光膀子,脊梁黑得跟站鱼似的。有时不小心,刀削破了手

指,锄头碰掉了脚趾甲,反正这两样伤,我都有过。对了,这泥土里还有血味,有了血这泥土就活了,

就肥了,庄稼绿得冒油,打出的粮才格外香。

耕田离不开牲口,人和牲口处久了,你就觉得牲口也是人,是兄弟,是儿女,是老伴,对吧?老伴

死好多年了,剩我一个孤老头子,一个闺女早就出门了,多亏有这头牛。这头牛跟我多久了?真记不清

了,十年八年总是有的。日里夜里,风里雨里,看看这头牛,我心里就踏实。白天一块儿干活,晚上在

牛棚里唠嗑,啥都唠。老伙计,你没眼福,不知道我老伴年轻时候有多俊,可惜命太短,生下闺女半

年,一头栽地上,死了。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

伙儿,嫁人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成年见不着一回面。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

的命。老伴没了,我还有闺女;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好在,我有了你,有了你我就不孤独了,地里

有帮手,心里有指靠,年年月月,就这么过来了。我真不敢想,要是没了你,这日子可咋过?日头不会

老,河也不会老,可人会老。如今我老了,你也老了。伙计,咱俩都老了。

老牛

今天浑身不舒坦,有段日子了,总也打不起精神。上午犁了半晌地,腿都抬不动。老了,没气力

了。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

不行了。

我知道这老头叫老边,他对我好,吃的唱的,没委屈过我。大热天他给我扇扇子,扑打那些可恶的

牛虻,腊月还把棉被披我身上,怕我冻着。为了老边,我也得好好下力气。不耕地,要我有啥用?我是

耕地的命,老边也是。不过,老边跟我不一样,他能使唉我。我真不愿用“使唉”这个词,可不用这个

词,也没其他好词替代。

老边爱抽烟,嘴里老有股烟味,我不喜欢。心里不喜欢,可我装作喜欢,老边有时抱着我的头,把

脸贴在我脸上,我就屏着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说实话,除了那股烟臭,我真的很幸福。老边手里

还有样东西,我更不喜欢,就是那条长长的鞭子。那条鞭子是用来抽我的。当年老边暴打我的情形,我

到现在都忘不了。他把那条鞭子蘸上水,结结实实地抽了我一顿。老边那时有多凶,你都想不到五官静

狞,青面燎牙,像个魔王。他一边打一边骂:“畜生,服不服?"我服了,怕了,因为我已经魂飞魄

散。老边说,听话,听话就不挨打了。打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敢任性了……这么多年,他倒是很少抽

我,可我瞧见它,心里就不是滋味。老边疼我,爱我,咋就不舍得把这条鞭子扔了呢?

我最喜欢看老边蹲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手里捧着老海碗,和邻居们一面吃饭一面唠闲嗑。那只老

海碗有两个豁口,我怀疑他爹活着时,是不是也用过这只碗。碗里盛着玉米棒,玉米棒里还有红薯和咸

萝卜丝。老边吃得很香,还用筷子敲碗沿,好像不这样这饭就少了滋味。他们唠的嗑杂七杂入,三皇五

帝,妖魔鬼怪,七荤八素,没他们不知道的。不过老边最喜欢唠的还是他老伴,邻居们也都咋舌说他老

伴比花都好看,说着说着便叹气,这么俊的女人咋就不能多活些年月呢?……听着,心里也伤感,可他

们不知道,我不光为老边的老伴伤感,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

小牛犊呢?

老边啥都好,可就是不懂我的心思。我要是他儿子,他一准得给我张罗媳妇。可我不是。我只是一

头牛,一头牛而已。

为这个,我没理由不伤感。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圆的麦秸垛,淙淙的流水,写出村庄的静谧美好,跳荡的日光则传达老边对土地的热爱。

B.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省略了时间列举,借老边之口写出先辈们与土地联系之久之深。

C.在老边眼中,土地的味道不仅是它自然的味道,还饱含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的劳动与情感。

D.老边谈及自己老伴时言语间都透露着深情,而对于自己女儿则有疼爱不舍与恨铁不成钢之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比喻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脊梁黑得跟贴鱼似的”“像个魔王”形象地写出老边勤劳又暴躁

的性格。

B.“鞭子”含有奴役压迫的意味,它让老牛屈服而不敢反抗,传达了小说不反抗就只能当一头畜牲的重

要主题。

C.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色彩较鲜明,不论是老边还是老牛的讲述,都能贴合叙述者身份并反映

其心理。

D.小说行文如同《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一样,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给人身临其境

的现场感。

8.小说是如何展现老边的孤独心理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感”。本小说最后一节让牛有了

人的思想情感,从它的视角展开叙事,也给人十足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如何营造的?请结

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D7.B

8.①环境烘托。村庄寂静的秋景,嬉闹的黑狗烘托出老边的孤寂之心。②内心独白。老边以自己的口吻讲

述了妻子离世,女儿远嫁,就此“没了魂”,表现内心的孤独。③老牛衬托。牛以自己的视角展示自己的

孤身一牛的感伤,而老牛与老边相依为命,更凸显老边的孤独心理。

9.①生活细节的真实。老牛诉说的事情,诸如老边给它扇扇子、盖被子、老牛挨鞭打等都源于生活中具体

发生的,让人读起来有真实感;老牛描述的老边的碗里的玉米稷里有“红薯和咸萝卜丝”“筷子敲碗沿”

都属于符合现实逻辑现实描摹,读起来就会产生真实感。②情感体验的真实。从老牛视角看,老边打它时

面目狰狞的神态,以及它不敢任性,怕鞭子,理解老边对它的关爱,也渴望能成家有小牛犊,这些都是符

合现实中的情感体验的。③人称视角的真实。从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读者易代入其中,跟着牛的所观

所感游走,产生一种“真实感”。④环境的真实。在老牛的视角下,农村的耕作的土地、村民槐树下吃饭

聊天的场景,都是现实农村环境的反映,体现出真实感。⑤主题的真实。小说通过牛的视角来展现人与土

地的深情,也从自己的心理体悟展现了生命孤独的主旨,这主题是真实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于自己女儿则有疼爱不舍与恨铁不成钢之叹”错误,根据原文“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

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伙儿,嫁人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成年见不着一回面。

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的命。老伴没了,我还有闺女;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

只能看出老边对女儿的疼爱,“恨铁不成钢”则于文无据。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传达了小说不反抗就只能当一头畜牲的重要主题”错误。根据小说三部分内容的描写,“老边就这

样和他相依为命的牛走在秋天”“田离不开牲口,人和牲口处久了,你就觉得牲口也是人……好在,我

有了你,有了你我就不孤独了”“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服老

不行了。心里就不是滋味。老边疼我,爱我,咋就不舍得把这条鞭子扔了呢?我只是一头牛,一头牛而

己。为这个,我没理由不伤感”可知,小说表现的重要主题是人对土地的深情,以及生命的孤独之感。

故选B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之心理描写的能力。

可以从内心独白(直接描写)、环境烘托、动作暗示、语言暗示、人物衬托等角度展开分析,此外还要根

据文本中具体的内容展开分析。

由原文“午后的村庄静得有些诡谪”“几条狗在追逐嬉闹……”可知,开篇环境的描写充满静谧,狗的

追逐嬉闹声更显出环境的清静。通过环境烘托,村庄寂静的秋景,嬉闹的黑狗烘托出老边的孤寂之心。

由原文“老伙计,你没眼福,不知道我老伴年轻时候有多俊,可惜命太短,生下闺女半年,一头栽地

上,死了。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伙儿,嫁人

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成年见不着一回面。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的命。老伴

没了,我还有闺女;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可知,老边自述妻子早逝,女儿远嫁,孤身一人,就此

“没了魂”,与牛为伴。通过自述,读到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孤寡老人,表现内心的孤独。

由原文“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不行了”“老边有时抱着我

的头,把脸贴在我脸上,我就屏着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说实话,除了那股烟臭,我真的很幸

福”“不过老边最喜欢唠的还是他老伴,邻居们也都咋舌说他老伴比花都好看,说着说着便叹气”可

知,通过老牛的自叙,感受到老牛也是孤身一人,但老边对它好,与老边相依为命,反过来更显出老边

的孤独,只有一头老牛与其为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种真实源于生活、环境、情感、细节、叙事视角情感体验、主题等。

由原文“大热天他给我扇扇子,扑打那些可恶的牛虻,腊月还把棉被披我身上,怕我冻着”“我就屏着

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他把那条鞭子蘸上水”“碗里盛着玉米移,玉米楼里还有红薯和咸萝卜

丝”“他们唠的嗑杂七杂入,三皇五帝,妖魔鬼怪,七荤八素”可知,老牛自述的内容贴近生活的实

际,细节描写“扇扇子、盖被子、碗里的玉米稷”等都是农村生活的具体生动的描绘,都属于符合现实

逻辑现实描摹,让人读起来有真实感,故感到真实是由于“生活细节的真实”。

由原文“上午犁了半晌地,腿都抬不动”“老边那时有多凶,你都想不到五官静狞,青面燎牙,像个魔

王”“我服了,怕了”“打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敢任性了”“心里就不是滋味”“老边疼我,爱

我”“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小牛犊呢?”可知,作者把老牛

塑造成有真实的人的情感,老边打它的时候,它感到老边是狰狞的,它害怕鞭子,懂得主人对它的好,

甚至由老边倾诉对老伴的思念想到自己也想成家,有小牛犊。如此细腻生动的情感描绘,都是符合现实

中的情感体验的。

由原文“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我知道这老头叫老边”“我不喜欢”“我最喜欢看老边蹲在

家门口的大槐树下”可知,老牛视角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故事叙述者也是主人公,所讲内容为亲历

亲为,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老牛”一节,读者

跟着牛的所观所感游走,产生一种“真实感”。

由原文“上午犁了半晌地”“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蹲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手里捧着老海

碗,和邻居们一面吃饭一面唠闲嗑”“还用筷子敲碗沿,好像不这样这饭就少了滋味”可知,老牛的视

角下所看到的景物及生活环境都是真实的,农村特有的耕地、大槐树下吃饭和家长里短等为读者营造出

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体现出真实感。

由原文“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不行了”“不耕地,要我有

啥用?我是耕地的命,老边也是”“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小

牛犊呢?”“我只是一头牛,一头牛而已”可知,老牛一辈子在土地上耕耘,他的主人也是在土里寻找

食物的农民,两个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命,成为彼此的唯一。小说通过牛的视角来展现人与土地的深

情,也展现了生命孤独的主旨。故主题是真实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日:“攻伐之道奈何?"太公目:“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号乎发于无穷之

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

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

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

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

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善战者,居之不承,见胜则起,不胜则止。用兵

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

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

亡,孰能可之?”

(节选自《六韬•龙韬》)

材料二: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日:“不可。”王日:“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

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目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日:"长平之

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馈,

以摩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

信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

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节选自《战国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善者A见利B不失C遇时D不疑E失利F后时G反受H其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正,古代兵法术语。“正”指依规依矩正面临敌;“奇”指打破常规出其不意。

B.挠,指干扰,和成语“不屈不挠”“百折不挠”中的“挠”字意思都不同。

C.御、指抵御,和“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御”意思相同。

D.靡,指浪费、消耗,和“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的“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太公强调将领的智慧和思考,用兵掌握主动权,不泄露重要机密,不言说用兵谋划,用兵行动和计

谋要出其不意。

B.良将不靠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智士不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国师的智慧、国工的技艺不能

与一般人相同。

C.作战抓住了时机,就能像迅雷一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一样使人不及闭目,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

去常态如狂癫。

D.武安君分析长平一战秦国虽然取胜,但厚葬死者、照顾伤者、慰劳战胜归来的将士,国力消耗巨大,

力阻昭王伐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2)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14.武安君白起对“赵未可伐”的判断,符合《六韬》中“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的观

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10.CEG

11.D12.C

13.(1)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向敌人示弱,然后进行决战,因此可事半而功倍。

(2)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您却说“不可以进攻赵国”,这种说

法是什么道理呢?

14.①闻则议、见则图:长平战败后赵国君臣励精图治,军民一心,又积极拉拢外援,守备力量是原先的十

倍。

②知则困,辨则危:赵国以防备秦国为要务,积极商议应对之策,贸然出兵我军会陷入困境、遭遇危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

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

根据句式结构特点,“见利不失”和“遇时不疑”都以“善者”为主语,并两者都句式完整,两句其后

都断开,故CE处需断开;

“失利”“后时”两个短语并列,表达一样的意思,中间不断开,“后时”后要断开,故G处需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正确。“不屈不挠”和“百折不挠”的“挠”都是“弯曲”。句意: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不屈

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百折不挠:指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

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

C.正确。句意: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没有人能抵御他。

D.错误。“靡不毕见”中“靡”意为“无,没有”,意思不同。句意:消费掉国家的资财。/没有不完全

表现出来的。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去常态如狂癫”理解错误,原文“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

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这里的意思是说抓住时机进攻时,我军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

有如狂风迅猛。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先胜”,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见”,显现;“战”,决战。

(2)“息”,休养;“倍”,加倍;“说”,说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闻则议、见则图:由材料二“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

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可知,长平战败后赵国君臣励精图治,军民一

心,又积极拉拢外援,守备力量是原先的十倍。

知则困,辨则危:由材料二“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

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可知,赵国以

防备秦国为要务,积极商议应对之策,贸然出兵我军会陷入困境、遭遇危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进攻作战的原则是什么?”太公答道:”作战的态势要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

战术的变化产生于敌我双方的临阵对垒,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机

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谋略不可言传,况且机密极为重要只能藏于心中而不能表现为言论,军队的部署和

运用只能隐秘而不可暴露于敌。倏然而去,忽然而来,独断专行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的原则。”

“敌人听说我军兴兵,就会商议应对之策;敌人发现我军行动,就会设计对我算计图谋;敌人了解

我军企图,我军就会陷入困境;敌人摸清我军规律,我军就会遭遇危险。所以善于用兵的,取胜于军队

行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能够消除祸患于未然;善于打胜仗的,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作

战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因此,经过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的,不是良将;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

的,不是智士;智慧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师;技艺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工。用兵最重

要的莫过于所攻必克,作战最重要的莫过于保守机密,行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其不意,计谋最重要的莫

过于神妙难测。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向敌人示弱,然后进行决战,因此可事半而功倍。善于指挥作战

的人,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看到有胜利把握就进攻,没有获胜的可能就停止。用兵的害处,最大

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

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所以,明智的指挥者抓住战机就不

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经决定就绝不迟疑。所以投入战斗才能像迅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使人不及闭

目,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阻挡它的就被击破,靠近它的都被消灭,这样的军队谁还

能抵抗呢?”

(节选自《六韬•龙韬》)

材料二:

秦昭王在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兵器车辆得到整顿之后又想攻打赵国。武安君说:“不可以进攻赵

国。”秦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如今寡

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进攻赵国',这种说法是什

么道理呢?”武安君说:“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

的得到厚葬,受伤的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劳苦的饮酒解乏,吃饱喝足并得到馈饷,消费掉国家的资财。

赵国战死的人得不到收殓,受伤的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尽力共同分担忧患,加紧耕田劳作多生资

财。如今大王能够派出的军队虽然超过从前的一倍,臣下料想赵国守备国家的军队也会超出原来的十

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厚重的礼

物,四面派出使者向诸侯求和,同燕、魏两国结为同盟,同齐、楚两国连成伙伴,处心积虑,把防范秦

国当作最要紧的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正当现在这个时候,是不可以攻打赵国的。”

(节选自《战国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蛋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雄讽谏汉成帝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托物起兴,实写秋叶飘零、蟋蟀低鸣的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B.“黯黯长安路”写通往京城之路暗淡无光,含蓄表达了对朝廷抗金决策的失望。

C.词人突然想起战斗过的大散关和渭水之滨,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

D.“轻舟”三句写词人欲归隐,而抗敌兵策无人托付,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隐忧。

16.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

处?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16.(1)情感:年事已高哀叹,壮志难酬的愤懑。词人此刻被罢官,但年事已高,功

业未就,不免生出“悔当年”和“衰鬓先斑”的悲叹。词人借扬雄讽谏之作,指自己也曾上北伐兴国之策,

曾经自比“塞上长城”,如今却报国无门,内心顿生悲愤之情。

(2)方式:①用典。《书愤》运用檀道济的典故,自比塞上长城,到头来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才能。

本词使用扬雄上书讽谏典故,后悔立下报国志,“悔”中尽显愤。②直抒胸臆。《书愤》中的“空”“衰鬓”

直接传递出年华空老、大业未就的遗憾。本词中“早信”“悔”也直接抒发年龄大、事无成的愤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错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中“忽记”,乃油

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

选项曲解了词意。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情感和抒情方式的比较和分析概括能力。

从情感方面表达看:

本词最后两句“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从“早信”“悔”等词看出诗人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这和《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抒发的情感别无二致,都

是慨叹自己年岁已高,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抑郁愤懑之情。

从抒情方式来看:

这两处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本词中的“早信”“悔”两个字几乎是脱口而出,表达自己苦苦进谏,

但不被采纳的悔恨之情,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和“衰鬓”都是直接表达自

己年事已高,却功业未就的惆怅之情。

另外,二者都引用了典故。本词运用扬雄讽谏汉成帝,而作《长杨赋》,表达自己忠耿进谏却不被采纳的

抑郁悲愤;而《书愤》中运用檀道济的典故,表达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据

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两句批判当时的世俗没有底线和原则,争

相把悖逆是非、苟合取悦作为立世的准则。

(2)杨万里《插秧歌》中“,”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农民在雨中抢

插稻苗的劳动场面,他们毫无畏惧,似乎在进行一场紧张的“战斗”。

(3)小刚语文作文比较差、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两个月后发现依然没有什么进步,就产生了沮

丧心理。同学劝他说,作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要慢慢积累,正如《〈老子》四章》或

《劝学》“,”两句所言,不断积累总能有所成就。

【答案】①.背绳墨以追曲兮②.竞周容以为度③.笠是兜鳌蓑是甲④.雨从头上湿到胛

⑤.积土成山⑥.风南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析】

【详解】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写法:竞、兜整、蓑、胛。

第n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冬天,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摄氏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A但

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

也依然忙着过年。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

是霜花!

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

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x摇曳的白桦*风情

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还有呼呼大睡的肥猪/亭亭玉立的少女...

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B世界从头到尾都是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

的照耀!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

檬色,远看像一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

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

18.请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成语。

A.“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可以用下列句子替换:但________的山林中。

B.“世界从头到尾都是僵死的”,可以用下列句子替换:世界是僵死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冷杉、白桦、柳树、水仙、肥猪、少女……”,表达效果有什么不

同?

【答案】18.①.白雪皑皑(冰天雪地)②.彻头彻尾(完完全全)

19.①原句每个名词前加有形容词,更形象地体现出各种窗花的形状,体现前文中的“姿态万千”;②原句

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式,具有美感和诗意,体现作者细致的观察与对窗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句意,此处要填写表达“白雪茫茫”的成语,可填写“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等。白雪皑

皑: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B处,根据句意,此处要填写表示“从头到尼都是”的成语,可填写“彻头彻尾(完完全全)等。彻头

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完完全全:指全部、彻底。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对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可根据改变或删减的成分,从内容和手法、句式等角度,结合文意和作者思想

情感进行分析。改变后的句子删除了原句的修饰成分,句式由排比句改为意象的并列

原句“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呼呼大睡的肥猪,亭亭玉立的少

女”采用偏正短语,对名词中心语加上了修饰性词语,使各种窗花的形状更加具体形象,体现出霜花姿

态万千的特点;改句直接使用单纯的名词“冷杉、白桦、柳树、水仙、肥猪、少女”,缺少形象感。

原句“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一系列并列短语排列下来,形成

排比句式,句式整齐,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表现作者对窗花的喜爱之情;改句是名词排列,没有整

齐的句式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的花是厚冬形成的呢?花瓣细胞中的色素是花瓣颜色形成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这些色素以

类胡萝卜素、花青素为主。类胡萝卜素主要使花朵呈现红、橙、黄色调;花青素主要使花朵呈现红、

蓝、紫色调。其中,花青素还会根据花朵所处区域空气的①_»花朵所在区域空气的酸性越强,

花瓣呈现的红色就越深;若所在区域空气的碱性越强,则花瓣呈现的蓝色越深。这也是牵牛花在早上是

蓝色的,等到了下午就变成红色的原因。一天中从子上到晚上/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牵牛花对

其吸收量逐渐增加N使得花中的酸性物质不断增加,所以花的颜色也因此从篮色慢慢变成了红色。

我们见到的白色花瓣,其实是不含任何色素的。之所以它呈现白色,是由于花瓣里充满了小气泡的

缘故。除此之外,花瓣的颜色还与花朵的②,比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土壤营养条件

等。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花瓣之所以能够呈现绿色,是因为花瓣细胞中的叶绿素在起作用。绿色花朵的

花瓣中含有的色素是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阳光中绝大部分的红光和紫光并同时反射绿光,

③O

20.下列句子中的“怎么”和“绿色的花是怎么形成的呢”中的“怎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件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