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某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某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某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某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某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古人言及的“筋骨”,大都指向支撑艺术形式的核心价值或是内在精神,即我们常说的精神凝聚力、

思维立足点抑或更为简明的"文眼"等概念。从表达方式上看,文化先贤在总括一个时代的文学筋骨时,多选用

言简意赅的词汇勾勒其整体面貌。诸如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之类,概括的既是情感之韵味,也是思理之意趣。

可见,人们往往把“筋骨”理解成某种思想的代名词,进而从时代精神、人文关怀、道德立场等向度展开言说。

当我们讨论“新时代文学的筋骨”这一话题时,不妨就从新世纪诗歌入手,窥探它的筋骨究竟为何,作一番谈"骨"

论“筋”的尝试。

无论是人的筋骨还是文的筋骨,都由"骨"与"筋"组构而成,两者承担的功能亦有所区别。对一部诗歌作品

来说,"骨"就是维持一首诗、使它看起来成为诗歌的要素,可以理解为诗的形式。如果要支撑起诗歌的肉身(内

容),“骨”就需要具备相当的质量和密度,彰显出属于诗的形态,诸如分行等核心特征,均缺一不可。同时,

诗歌的“筋"或者说"筋脉”可以使固定在形式中的文字运动起来,接续行与行之间的意义,使之贯穿为一个气韵

流畅的整体,从而打造出诗歌的思想性。当"筋"与"骨"整合为"筋骨"时,它理应指涉那种能够撑起文本所有精

神性意义的力量。尽管这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太可能形成统一的结论,但笔者还是认为,诗歌的筋

骨便是活跃于字里行间的精神主体形象,是灌注了诗人所有思想观念的那位抒情者。借助内在的抒情者或者精

神主体形象,作家可以从容地组织视觉材料、抒发情感、展开哲思,也能够经由这一形象深入他所身居的时代,

与之产生角度殊异的对话。考量诗歌的筋骨,正可观测诗人如何各具匠心地设置和安排主体形象,使之充当时

代与心灵之间的中介。

(节选自卢桢《文学之筋骨与诗歌的力量》)

材料二真正有筋骨的作品,重要的还在于是什么让作品立起来,它是一种语言的质地,一种思想的力量,

一种精神的超越感。而在情感上,我们往往觉得能打动我们的作品,即为有筋骨的作品,这只是针对个体而言

的标准,就文学的公共性而言,其经验必须共情于普遍的人生,那是让写作得以获得共鸣感的祛码。也许戏剧

的筋骨在于恰如其分的矛盾冲突与内在的对话性,散文的筋骨则在于作者的真情实感与独特文学性的融合,而

长篇小说的筋骨更强调史诗般的恢宏格调和历史纵深感。在短篇小说这一文体中,我们很难判断其筋骨的立足

点之所在,因为短篇小说更接近诗,它并非要在固定篇幅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呈现人生的一个横截面。

在这个横截面上可以打开文学生产的方式,那里面有筋骨所依赖的毛细血管和骨架格局,这同样关涉到作家确

1

立自身叙事空间的技艺和方式,它是筋骨之一种。

胡适早在《论短篇小说》中说:“横面截开一段,若截在要紧的所在,便可把这个‘横截面’代表这个人,

或这一国,或这一个社会。”胡适对短篇小说的认知是有其道理的。如果说短篇小说就是人生的横切面,从哪

里截取是最能考验作家的,它不仅指涉一个作家的视野和眼光,同样也决定了他如何将个人经验对接时代之变,

这才有胡适的论述中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精神关联性。这种从小角度切入个体经验内部的方式,

正契合了短篇小说所要求的精巧与微妙叙事。我们所熟悉的欧・亨利、莫泊桑等外国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作品

可能更注重技巧,像《麦琪的礼物》和《项链》中对故事开头和结尾的经营,都是有道可循的。而契诃夫的短

篇小说之所以能吸引人、打动人,可能还在于他不是那么匠气,他会在人生的横截面上讲一个好故事,像《变

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脖子上的安娜》等,都无不在人物形象上强调典型性,这种人物形象更像一种精神

装置,能召噢出我们对人世理解的艰辛与困苦。而像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我们分到了土地》,以简洁

的语言和镜头般的场景见证了农民分到贫瘠土地后的无奈,这可能无关题材和主旨,更在于作家本人反映时代

所依循的审美维度。作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切入人生的横截面,看似靠感觉,实际上还是在于价值观和独特的

美学立场。独特的美学就是让作品得以立起来的筋骨,它不仅包括内敛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更重要的是一种

叙事的节奏和气息,作家要以此写出生活中诸多的可能性。

(节选自刘波《在人生的横截面中显现的文学筋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一部诗歌作品来说,"骨”是诗歌的要素,"筋"打造诗歌的内核,而“筋骨”指涉的内容,尚未形成统一

的结论。

B.经由“筋骨",作家可从容地组织视觉材料、抒发情感、展开哲思,读者能够观测诗人设置和安排主体形

象的匠心。

C.每一种文体都带有特征鲜明的筋骨,短篇小说的“筋骨”特征就是不追求故事的完整,而是呈现人生的一

个横截面。

D.如果我们将短篇小说视为人生的横切面,那么从哪里截取,则关涉着一个作家的视野、眼光以及与时

代之变对接的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文学的筋骨”为论述主题,不过两者论述的具体对象不同。

B.“骨”需要具备相当的质量与密度,彰显诗的形态,才能支撑起诗歌的肉身(内容)。

C.与欧•亨利讲究短篇小说的技巧不同,契诃夫更注重截取最典型的"人生的横切面"。

D.作家选择切入人生的横截面,既依赖个体经验,也仰仗价值观与独特的美学立场。

3.结合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学的筋骨”观点的一项是()

2

A.屈原的《离骚》属于"楚辞体"或"骚体”,作品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B.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塑造了因国破家亡而产生悲凉心绪的抒情形象。

C.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多对别里科夫的生活环境进行描写。

D.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4.材料二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杜甫的《登岳阳楼》既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又有诗史的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山月不知心里事

周克芹

脱下汗湿的灰布衣服,换上一件崭新的月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容儿跨出小屋。

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几种的。上肥的时候,母亲偏心眼儿,

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这派势可壮了,把又瘦又小的牵牛藤儿掩盖在它肥大的绿叶下,露不

出脸儿来。

容儿在院墙下站了站。她已经忘记了牵牛花的委屈;就算还没忘吧,她也不计较这件事情了。近日来,她

心头装着更大的委屈。

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簿簿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路,一切都是这样

的朦朦胧胧。

容儿和巧巧约好去看小翠。朦胧的月光照着两个姑娘,她们顺着一条拐了弯的田坎往前走去。

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定了定神,却听她说:“小

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却又叫她哥哥发现了……”

“你没对我说过,你在写小说。”

“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克得很;儿子呢,三十岁娶不上亲,又穷又懒;一个姑

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因为队里穷,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穿着

又厚又粗的衣服,布的颜色又老,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

"去去去……别说了。”容儿狠狠地拧了她一把。月亮在水田里慢慢移动,伴着她的缓缓的脚步。容儿看看

天,天上的浮云已不知去向。

容儿想起小翠的哥哥,那个"怪人"!那些青年们,上过学,除了一年四季庄稼经,他们心里装着比父母兄

嫂更丰富的东西。他们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在这个大队,小军的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他担任大队会计

以后,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么"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

3

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满不在乎,社员们不反对他,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那些记恨他的

人也少了。

转过田角,容儿听到"嚓嚓"的响声。有人还在那儿挖地。麦桩地里站着一个男的,光着膀子,拄着一把锄

头。容儿望着他,月光下,他显得很矫健。其实呢,他的相貌平常,个子也不高。

这会儿,他已经认出了两人。“二位到哪儿去呀?”

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你不在家里帮忙?”

那人依然笑着。容儿想问:"你为什么在这儿挖地呀?这不是你们家的包产地呀。”小翠曾告诉过她:“我

哥假积极,没人包的山坡地,他包。累死我们了。”

“正好,我有些事要给你们说,在田城边坐一会儿吧。"明全说着,把单衣披在肩上。

三人坐在田坎上。容儿盯着面前的田水,她又看见水里的月亮了。刚才,她走,月儿也跟着走,这阵她坐

下,月儿也不走了,就这么静静地守候在身旁,等待着她。

明全点燃一支纸烟,问:“巧巧,你的小说快发表了吧?”

“还没有写完呢。”

“还没写完?不就只差个结尾了嘛。"明全说,"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就好了嘛!那

个儿子大变样了,还娶了媳妇。小春粮食超产一千斤,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回,据说老人家一点儿也不

'克'啦,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排!那个女儿,新添了两套‘料子’,衬衣是月白色的……这个结

尾不是很真实么?容儿,你说真实不真实?”

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不知怎么的,她愿意在这潮湿的田坎上多坐一会儿。

听凭清风吹拂她滚烫的面颊。

近两年,容儿家里的生活明显变化。然而,却只有在今夜,在此刻,对于变化了的生活,她才强烈地感觉

至仃。

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么?”

明全笑着说:“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我要转告二位:

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研究科研组的工作。”

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了嘛!”

"嘿嘿嘿,这事儿该我做检讨。不能散。还要办一个农业技术夜校,把青年们组织起来学习科学技术。”

容儿突然插嘴问:“是么,这是真的么?”

明全认真地说:“今天支委会上决定的。你们的忧虑,也是当前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级注意到了。”

容儿依旧淡淡地说:“注意到,就好了。"暗地却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

明全说:“不过,科研组不能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

4

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

明全忙说:"当然,也不会叫你们吃亏。”他说罢,纵声大笑起来。这笑声有一种力量,冲击着这初夏夜晚

的宁静。

一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进了医院,儿女都

到医院服侍老母亲去了,土地没有人来种。”这个怪人!"容儿心里这样说。

马大爷和明全说什么,容儿完全没听。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频,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

讨厌的委屈情绪,已随着清风,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

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选取"丝瓜藤""牵牛花""田坎"等典型意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B.文中“的确良”"吃大锅饭""社员"等词语既能看出农村的发展变化,又使本文具有时代特色。

C."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可以看出容儿听到能再次开展科研工作而放下忧虑了。

D.明全在小翠眼中是"假积极",在容儿眼中是"怪人",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环境

的矛盾。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圆形结构,从容儿出门始,至容儿归家终,首尾呼应,章法谨严。

B.从"天上有淡淡的浮云",至广浮云已不知去向”不仅交代了环境的变化,还暗示容儿将消除对明全的芥蒂。

C.全文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不仅刻画了明全等人物形象,而且表现了容儿的内心世界。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容儿、巧巧相约送别小翠途中偶遇明全的平常生活片段,折射出农村改革的

社会背景。

8.小说中"写小说”的情节设计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周克芹先生的这篇小说是"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

5

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

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

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

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

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日:“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日:“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

之,受之后,不得不礼。.悭工隆后魏丕裂上必封陛下置周诵身谓人都必古义重之。”众人无以多周之理。于

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日:“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

暇,何以能克!”悌目:“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

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炀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

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鸟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

国无政令,而玩戎默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住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14.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晋州孙学士

曾巩

风标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

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

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

自送西舟江上别,孤怀经岁未能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孙学士的境遇写起,称颂他对人生艰难并不在意,"道路难"一语双关。

B.颔联可谓诗中警句,以大海和月中桂树为喻,表达了对孙学士为学为人的盛赞。

C.诗人寄语孙学士,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一腔心思都已留在新书里,后世可鉴。

D.尾联宕开一笔,回忆江边送别的场景,从而抒发对孙学士经年不减的思念之情。

16.古人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君子之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屈原看到草木零落,感慨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耳贵误国的句子是",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时候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于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苏轼在《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

","埋下伏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7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一,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

工坊里,陕西渭南几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一,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

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

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宁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

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

《诗经•国凤》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

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

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

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一,不

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

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一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

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络绎不绝呼之欲出推陈出新卓尔不群

B.不绝如缕惟妙惟肖推陈出新特立独行

C.不绝如缕惟妙惟肖革故鼎新特立独行

D.络绎不绝呼之欲出革故鼎新卓尔不群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

中国的匠人精神。

C.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①一,所以压力与肥胖有联系。

8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

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

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应该是低谷时,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

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一,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③一非常重要,

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有位作家曾说过: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懂得父母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允许孩子的平凡。

这段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2.D3.A4.①比喻论证。如,把小说中“人生的一个横截面"比喻为"毛细血管和骨架",论

证形象生动。

②举例论证。如,举《麦琪的礼物》《项链》等例子论证外国短篇小说家更注重技巧。

③对比论证。如,通过欧•亨利、莫泊桑等人与墨西哥作家的对比,论证了价值观和独特的美学立场决定切入

人生横断面的方式。

④引用论证。如,引用胡在《论短篇小说》中的话论证他对短篇小说的认知。5.①有思想(有温度),

共情于普遍的人生,能反映时代精神、人文关怀、道德立场等向度。

②有技巧,基于文体特征确定筋骨立足点。

③有立场,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特的美学立场。

④统一性。"骨""筋"兼备,艺术性与思想性相融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短篇小说的,筋骨,特征”判断有误。依据原文"在短篇小说这一文体中,我们很难判断其筋骨的立足点之所在”

9

中可以看出,短篇小说的筋骨特征并不鲜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既依赖个体经验,也仰仗价值观与独特的美学立场"推断有误。依据原文“看似靠感觉,实际上还是在于价值

观和独特的美学立场"可看出,主要取决于价值观和独特的美学立场。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依据“骨,就需要具备相当的质量和密度,彰显出属于诗的形态,诸如分行等核心特征,均缺一不可。同时,

诗歌的'筋'或者说‘筋脉’可以使固定在形式中的文字运动起来,接续行与行之间的意义,使之贯穿为一个气韵流

畅的整体,从而打造出诗歌的思想性"可知,"多用'兮'字",只包含诗歌的"骨”,不包含诗歌的"筋"。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在这个横截面上可以打开文学生产的方式,那里面有筋骨所依赖的毛细血管和骨架格局"可知,运用了

比喻论证,用"毛细血管和骨架"比喻"文学的细节"。

由原文"像《麦琪的礼物》和《项链》中对故事开头和结尾的经营,都是有道可循的。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之

所以能吸引人、打动人,可能还在于他不是那么匠气,他会在人生的横截面上讲一个好故事,像《变色龙》《装

在套子里的人》《脖子上的安娜》等,都无不在人物形象上强调典型性,这种人物形象更像一种精神装置,能

召唤出我们对人世理解的艰辛与困苦"可知,通过列举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运用了举例

论证的方法。

由原文"我们所熟悉的欧・亨利、莫泊桑等外国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可能更注重技巧……而像墨西哥作家胡

安•鲁尔福的《我们分到了土地》,以简洁的语言和镜头般的场景见证了农民分到贫瘠土地后的无奈,这可能无

关题材和主旨,更在于作家本人反映时代所依循的审美维度"可知,通过熟悉的作家与墨西哥作家的对比论证

了价值观和独特的美学立场决定切入人生横断面的方式,运用了对比论证。

由原文"胡适早在《论短篇小说》中说:‘横面截开一段,若截在要紧的所在,便可把这个‘横截面'代表这个人,

或这一国,或这一个社会。’"可知,运用了胡适的论述,属于引用论证方式。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登岳阳楼》既有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怀表达,又有普遍人性的纬度。依据"而在情感上,我们往往觉得能打

动我们的作品,即为有筋骨的作品,这只是针对个体而言的标准,就文学的公共性而言,其经验必须共情于普

遍的人生,那是让写作得以获得共鸣感的祛码""人们往往把‘筋骨’理解成某种思想的代名词,进而从时代精神、

人文关怀、道德立场等向度展开言说"可知,创作有筋骨的文学作品要有思想(有温度),共情于普遍的人生,

10

能反映时代精神、人文关怀、道德立场等向度。

②《登岳阳楼》是杜甫创作的格律成熟、严谨的代表作之一。依据“真正有筋骨的作品,重要的还在于是什么

让作品立起来,它是一种语言的质地,一种思想的力量,一种精神的超越感”"在这个横截面上可以打开文学生

产的方式,那里面有筋骨所依赖的毛细血管和骨架格局,这同样关涉到作家确立自身叙事空间的技艺和方式,

它是筋骨之一种""我们所熟悉的欧・亨利、莫泊桑等外国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可能更注重技巧,像《麦琪

的礼物》和《项链》中对故事开头和结尾的经营,都是有道可循的”可知,创作有筋骨的文学作品要有技巧,

基于文体特征确定筋骨立足点。

③《登岳阳楼》通过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依据"作家选择什么

样的方式切入人生的横截面,看似靠感觉,实际上还是在于价值观和独特的美学立场"可知,创作有筋骨的文

学作品要有立场,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特的美学立场。

④《登岳阳楼》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依据"无

论是人的筋骨还是文的筋骨,都由"t'与'筋’组构而成,两者承担的功能亦有所区别。......诗歌的‘筋'或者说‘筋

脉’可以使固定在形式中的文字运动起来,接续行与行之间的意义,使之贯穿为一个气韵流畅的整体,从而打

造出诗歌的思想性"可知创作有筋骨的文学作品要有统一性,要"骨""筋"兼备,艺术性与思想性相融合。

6.D7.C8.①与小说本身的内容形成呼应,补充了容儿的家庭、职业等信息,使情节更加完整;

②丰富了容儿能干、追求进步的形象,人物更加立体饱满;③更好地表现容儿一家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下

的农村变迁;④叙事灵活,增加叙事的层次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9.①景物描写营造意境美:文中

对月亮的描绘,营造了乡村夜晚朦胧静谧的景象,为小说增添诗情画意美。②人物塑造表现人性美:明全晚

上帮马老汉种田,表现了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如果从有追求、有理想、勇挑重担等角度分析亦可;也可以分

析容儿的勤劳质朴和巧巧的心思细腻体贴。)③语言叙述体现诗意美:运用散文化笔法,淡化情节,叙事细腻,

使小说富有诗意美。④把“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村改革和向科学进军的重大题材放入普通而诗意生活片

段的叙述中。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D."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环境的矛盾"错误,"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

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可知,她们原来不理解而现在理解了明全的行为,这样写刻画

了走在时代前列的农村新人形象,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勇于开拓,敢于担当。

故选D。

11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全文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错误,全文写容儿与巧巧在一月光溶溶的夜晚相约去看明天就要嫁人的“闺蜜"

小翠,在月夜、在月光下、在不远的一段路上,容儿与巧巧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构成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可见应该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故选C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克得很;儿子呢,三十岁娶不上亲,又穷又懒;一

个姑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因为队里穷,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

穿着又厚又粗的衣服,布的颜色又老,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可知,容儿的母亲自私,

哥哥又穷又懒,自己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与小说本身的内容形成呼应,补充了容儿的家庭、职

业等信息,使情节更加完整;

结合原文"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

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可知,丰富了容儿能干、追求进步的形象,人物更

加立体饱满;

结合原文"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就好了嘛!那个儿子大变样了,还娶了媳妇。小春粮食

超产一千斤,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回,据说老人家一点儿也不‘克’啦,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

排!那个女儿,新添了两套‘料子',衬衣是月白色的......这个结尾不是很真实么?容儿,你说真实不真实?”可

知,更好地表现容儿一家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下的农村变迁;

结合原文"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定了定神,却听她说:

"小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却又叫她哥哥发现了……”"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

了,你不在家里帮忙?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

‘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么?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了嘛!’”可知,穿插巧巧的内容,叙事灵活,增

加叙事的层次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原文"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路,一切都

是这样的朦朦胧胧""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可知,景物描写营造意境美:文中对月亮的描绘,营造了乡

村夜晚朦胧静谧的景象,为小说增添诗情画意美;

结合原文"一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进了医院,

儿女都到医院服侍老母亲去了,土地没有人来种。’这个怪人!’容儿心里这样说"可知,人物塑造表现人性美:

明全晚上帮马老汉种田,表现了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

12

结合原文“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可知,巧巧的心思细腻体贴;

结合原文"一个姑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

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可知,容儿勤劳质朴;

结合原文"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儿种的。上肥的时候,母亲偏

心眼儿,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这派势可壮了,把又瘦又小的牵牛藤儿掩盖在它肥大的绿叶

下,露不出脸儿来""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频,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讨厌的委屈情绪,已随

着清风,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可知,语言叙述体现诗意美:运用散文化笔法,淡化情节,叙事细

腻,使小说富有诗意美;

结合原文"在这个大队,小翠的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他担任大队会计以后,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

么‘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满不在

乎,社员们不反对他,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那些记恨他的人也少了""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

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我要转告二位: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研究科研组的工

作"可知,把"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村改革和向科学进军的重大题材放入普通而诗意生活片段的叙述中。

10.BDG11.B12.B13.(1)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

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2)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

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14.守备不修,缺乏智谋,魏蜀两国强弱悬殊。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

"陛下"作主语,且“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且后面"魏""魏"都指魏国,不能连用,中间需停顿,B处应断开。

"魏不裂土""封陛下”是两种行为,之间用"以"连接,前后构成目的关系,语意联系紧密,用"者"在句末表停顿,

总体表明魏的情况,D处应断开。

"周"指谯周,后面"请身诣京都"是他的行为,"以古义争之"是"诣京都"的目的,前后表意完整,中间需停顿,G

处应断开。

故选BDG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攻占。/能够。句意: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

B.错误。改变,驳倒/改换。句意: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换。

C.正确。稳固。/固执。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固执。

D.正确。均为整治的意思。句意: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致力于耕作纺织,整治防守作战的器具。

13

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群臣或难周日:"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

何?"周日:"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是邓艾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等",同样;"小""大",均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再",两次;

"何与",与……比怎么样。

(2)"盖",盖过、超过,无人能及;"中夏",中原地区;"威",威势;"怀",感念。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蜀国倾覆”的原因,见于材料一中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

山野,不可禁制""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繇武,民劳卒敝,

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分析可知有三个共同点:

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调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备",都是说守备不修;

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胜",都是说缺乏智谋;

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的"彼强弱不同”,都是说魏蜀两国强弱悬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

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

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应该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

应该可以南奔。

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

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

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

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应当及早计划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敌已经临近,

灾祸失败也将要降临,而且众小人之心,没有一个可保其不变,恐怕我们出发的时候,其变化不可预料,怎么

能到达南中呢!”有人说:“如今邓艾已经不远,恐怕他不接受我们投降,怎么办呢?"谯周说:“现在吴国

还没有臣服于魏,事情的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了也不得不待之以礼。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

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于是后主

14

听从谯周的建议。刘姓平安无事,整个蜀国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国伐蜀时,吴国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司马氏得到朝政大权以来,国内的大乱屡次出现,百姓还没

有归服,如今又费尽辛劳去远征,他会败于没有时间休整,怎能取胜?”张悌说:“不是这样。虽然曹操的功

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继承他,刑罚苛繁劳役沉重,驱使

人民东西往来奔走,没有一年安宁过。司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废除对百姓炀琐苛刻而实行对百姓较为平和

有利的政策,为百姓谋划着想而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他已经很久了。因此淮南出现三个叛逆,而腹心之

地不受惊扰;曹髦被杀而死,四方也没有引起叛乱。而且能够任用贤能,使他们各尽其心,他的根基是很稳固

的,奸计也得以实现了。而如今蜀国却是宦官专擅朝政,国家没有政策法令,而且穷兵娥武,人民劳顿兵士疲

惫,竞争于外利,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他们强弱不同,魏国人的智谋又胜过蜀国人,魏国乘其危难

而攻伐,大概战无不胜。唉!魏国得志,是我们的忧患。”起初吴国人都取笑他的话,到魏国取胜后才信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5.C16.孙学士为学博采众长,曾巩与他诗书往还,可见"以文会友”。

孙学士风格恬淡,品性坚贞,令人钦佩,可见"以友辅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自己的一腔心思都已留在新书里,后世可鉴"错误。由"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可知,表达的意

思是作者的心已经向新书开启了,他的学术成就将留给后人。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指品德高尚的人用文章、学问结识朋友,凭借朋友辅助仁爱道德的修炼。

由题目“寄晋州孙学士”可知,有以诗会友之意、诗书往来之感。本诗是曾巩写给晋州孙学士的一首诗。学士,

古时是对读书人或研习学问的人的称呼。

首联"风标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是称颂孙学士对人生艰难并不在意,淡泊安逸,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

颔联"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是赞刘学士为学博采众长,说他学习像汲取海水一样广泛,性格像月

桂树一样坚韧。颈联"素心已向新书见,大法常留后世看"在赞朋友的同时,表达了向朋友学习之意。从总体上

看,这首诗是曾巩和孙学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往沟通方式,表达了对孙学士风格、品性、学识的钦佩之情,

体现了以友辅仁的特点。

17.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荷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

15

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兮”"暮""蔚""壁

18.A19.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

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形容人来来往往不断。句子强调的是游客人来人往,应选"络绎不绝"。

第二处,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一叫就将走出来,泛指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肖像十分生动。也指某件事即将揭晓或出现。语境说的是牛耕图很生动,应选"呼之欲出"。

第三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

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此处形容"工料""工艺",应选"推陈出新"。

第四处,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特立独行:保持独特高尚的品行,不随波逐流。此处形容的是"人"

且没有"随波逐流"的意思,应选"卓尔不群”。

故选Ao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段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语序不当,"零距离"应修饰"互动",应放在"互动"

前面;

第二处,"表现......精神"搭配不当,应为”展示......精神"。

B.成分残缺,句首缺少主语"活动"。

故选Co

20.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

②本来就是峰值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21.夜间压力与肥胖有关,因为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

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糖皮质激素在本应是低谷时增加,导致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使体重明显增加。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第2段的"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应该是低谷时,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

脂肪细胞。”可推知,此处可填: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

第②处,"如果打破节律……"和"如果顺应节律……”为对应的两层,内容形成对比;前文说“如果打破节律,在

16

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应该是低谷时......",此处是说"顺应节律"的情况,故此处可补写"本来就是峰值时"。

第③处,关联词"可见"表示推论因果关系,所以此处补写内容应该是根据前文在不同的事件"打破节律"和"顺

应节律”两种情况而得出的推论,因此可填:压力产生的时间。

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主要内容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简洁的能力。

该段主要是根据研究成果解说夜间压力与肥胖相关。首先提出疑问,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肥胖而夜间压力

大则与肥胖相关;接着解说研究成果回答疑问,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呈节律性涨落,打破节律,糖皮质激

素的增加就会导致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顺应节律,即使增加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这一层

可以概括为: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糖皮质激素在

本来应该是低谷时增加,导致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使体重明显增加。

最后得出结论:肥胖与压力产生的时间有关。

将以上内容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出来即可。

22.例文:

接受平凡,感悟挚爱

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受到了观众的青睐,每个人似乎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曾经的一幕。父母、自己、

孩子,这就是人世间的轮回,是我们都要经历的不同阶段。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