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5085-2023 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_第1页
DB61-T 5085-2023 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_第2页
DB61-T 5085-2023 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_第3页
DB61-T 5085-2023 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_第4页
DB61-T 5085-2023 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DB61/T5085-2023备案号J129082024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standardforfireprotectiondesignofhillsidebuildings2024-03-07发布2024-04-10实施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standardforfireprotectiondesignofhillsidebuildingsDB61/T5085-2023主编部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部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日期:2024年4月10日陕西省建设标准设计站2024西安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文件陕建标发(2024)1005号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批准发布《海绵城市建设透水铺装施工技术规程》等7项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的通告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海绵城市建设透水铺装施工技术规程》《小直径岩石掘进机隧洞施工技术规程》《城镇排水检查井水泥基内衬修复技术规程》《轻质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及板材应用技术规程》《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标准》《高效空调制冷机房设计标准》《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等7项标准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2024年3月7日发布,2024年4月10日实施。现予以公布(见附件)。特此通告。附件:批准发布的7项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3月7日附件:批准发布的7项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序号标准名称主编单位标准编号条文解释单位备注海绵城市建设透水铺装施工技术规程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长安大学DB61/T5081-2023陕西省西咸新区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2小直径岩石掘进机隧洞施工技术规程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83-2023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城镇排水检查井水泥基内衬修复技术规程西安市城区市政设施养护管理有限公司DB61/T5082-2023西安市城区市政设施养护管理有限公司4轻质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及板材应用技术规程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凝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DB61/T5080-2023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标准《轻质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及板材技术规程》DB61/T89-2014自2024起废止5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标准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84-2023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效空调制冷机房设计标准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86-2023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服务中心DB61/T5085-2023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J61/T93 -2014自2024年3月7日起废止前言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标准设计复审结果的通知》(陕建标发(2021)6号)的要求,编制组根据已颁布实施的《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51309相关规范,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耐火等级及分类;4.总平面布局、平面布置、防火分区;5.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6.消防设施设备。此次修订遵循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51309相关内容相一致的原则;吸取了实际工程的具体需求,解决与现行标准相互间不一致、不协调以及陕西省行政区内工程建设和建筑防火设计工作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对标准逐条进行了修改,条款进行了重新排序。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修改了总则、术语;修改并完善了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防火间距的计算;增加了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时防火设计高度的计算原则;调整了坡地建筑吊层地下室的认定条件。本标准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陕西省建设标准设计站负责日常管理,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给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凤城二路15号,邮编:710018,电话:02986167575,邮箱:sxxfjyzd119@126.com)。本标准主编单位: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服务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西咸新区消防救援支队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23Fireprotectiondesignheight、fireresistanceratingandclassifica-tionofhillsidebuildings 3.1Fireprotectiondesignheightandfireresistancerating 43.2classificationofbuilding 4Generallayout,planearrangementandfirecompartmentation 134.1Generallayout 4.2planearrangement 4.3Firecompartment 5safetyevacuationandfireelevator 5.1Generalrequirement 5.2Evacuatestairwellandstair 5.3Fireelevator 6Fireprotectionsystemsandequipment 6.1Generalrequirement 6.2Firewatersulpplyandfireextinguishingequlipment 6.3smokecontrolandexhaustsystem 266.4Electricsystem 27Explai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ards 29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1为了防止和减少坡地民用建筑的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根据《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51309结合陕西省的特殊地形条件和具体情况,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行政区内新建、扩建、改建于坡地地形上的民用建筑。不适用于坡地地形上的大型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吊层中的人民防空工程。1.0.3坡地民用建筑(以下简称坡地建筑)的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未按本标准进行防火设计的坡地建筑,其建筑防火设计应执行国家其他现行相关标准。2术语2.0.1坡地建筑hillsidebuilding依坡地建造,至少有一面临坡,除坡底层外其上至少有一层建筑楼(地)面直接与室外设计地面连接的建筑。按使用性质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2.0.2直立式坡地建筑uprighthillsidebulildin以坡底场地作为地基,建筑形体上下呈直立状的坡地建筑。2.0.3退台式坡地建筑sidestephillsidebuilding以顺坡形成的台地为地基,建筑形体上下呈退台状的坡地建筑。2.0.4坡底层bottomfloorofhillsidebuilding直接与坡底室外设计地面连接的楼层。2.0.5坡顶层topfloorofhillsidebuilding直接与坡顶室外设计地面连接的楼层。2.0.6吊层suspendedfloor在坡底层与坡顶层之间的楼层。2.0.7吊层接地层suspendedgroundfloor直接与中间台地相连通的楼层。2.0.8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ascendthehighoperationfieldforfiretruck与消防车道直接连接,供消防人员和消防车辆对高层坡地建筑实施灭火救援作业的场地。2.0.9天桥footbridge坡地建筑与坡顶场地或吊层台地相连,仅满足人员通行及疏2散的连接设施。2.0.10平台terrace坡地建筑与坡顶场地或吊层台地相连,满足人员通行及疏散并兼作灭火救援场地用途的连接设施。2.0.11分段界面partitionedfloor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oh分隔上下段不同使用性质的楼板或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设置在坡顶层的楼板。2.0.12坡地建筑总高度totalheightofthehillsidebuilding建筑坡底层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应为坡底层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2.0.13坡地建筑吊层高度heightofthesulspendedfloorofthehillsidebuilding坡地建筑坡底层室外设计地面到与坡顶层相连接的楼板面层的高度。2.0.14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fireprotectiondesignheightofhillsidebulilding坡地建筑据以确定建筑类别和防火措施的建筑高度。2.0.15坡地建筑上段防火设计高度fireprotectiondesignheightofupperpartitionedfloorofthehillsidebuilding坡地建筑坡顶层室外设计地面或分段界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应为坡顶层室外设计地面或分段界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2.0.16坡地建筑下段防火设计高度fireprotectiondesignheightoflowerpartitionedfloorofthehillsidebuilding坡地建筑坡底层室外设计地面到分段界面的高度。33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耐火等级及分类3.1防火设计高度、耐火等级3.1.1坡地建筑的防火设计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时,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以下简称防火设计高度)应为建筑总高度(如图3.1.1-1所示)。2当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吊层建筑高度不大于24m,建筑总高度小于100m,各段室外场地设有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规定的消防车道且分段界面上下段不连通,上下段之间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各段设有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的安全出口时,防火设计高度可分段计算(如图3.1.1-2所示)。3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时,应根据分段界面与坡顶层的相对位置确定各自的防火设计高度,上、下段防火设计高度划分应符合本标准3.1.4条规定。4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式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各自的防火设计高度。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防火设计高度(如图3.1.1-4所示)。3.1.2坡地建筑的耐火等级应按建筑分类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41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吊层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2单、多层公共建筑和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3符合本标准3.1.1条建筑总高度大于50m的坡地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不大于50m的坡地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3.1.3除木结构建筑外,老年人照料设施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图3.1.1-1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5图3.1.1-2a直立式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图3.1.1-2b退台式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3.1.4当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时,分段界面应为区分不同使用性质楼层的楼板,其建筑总高度、上段建筑防火设计高度、下段建筑防火设计高度及吊层建筑高度的确定如图3.1.4所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图3.1.1-4坡地建筑不同台地上同一建筑防火分隔1当下段建筑与上段建筑分段界面在坡顶层或坡顶层以上时,坡顶层室外设计地面到坡屋面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处或到平屋面面层的高度为上段建筑防火设计高度;坡底层室外设计地面到分段界面的楼板面层的高度为下段建筑防火设计高度。2当下段建筑与上段建筑分段界面在坡顶层以下时,分段界面楼板面层到坡屋面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处或到平屋面面层的高度为上段建筑防火设计高度,坡底层室外设计地面到分段界面楼板面层的高度为下段建筑防火设计高度。3当建筑总高度大于100m且防火设计高度分段计算时,下段建筑应为公共建筑,吊层建筑高度应不大于24mo7图3.1.4-la直立式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分段界面在坡顶层)图3.1.41b直立式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分段界面在坡顶层以上)8图3.1.41C退台式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分段界面在坡顶层)图3.1.41d退台式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分段界面在坡顶层以上)图3.1.42a直立式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分段界面在坡顶层以下)图3.1.42b退台式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分段界面在坡顶层以下)3.1.5作为分段界面的楼板不应设置除本标准5.2.1、5.2.2、条规定的楼梯、电梯及本标准3.1.6规定的管井以外的其他任何上、下连通的开口,且分段界面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o0h。3.1.6坡地建筑分段界面处的楼板和退台式坡地建筑各台地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o0h,其下一层外墙开设门、窗、洞口部位的上沿应设置高度不低于1.2m、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的不燃烧体窗槛墙,或在开口部位设置宽度不小于1.om、长度不小于开口宽度、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防火挑檐。除电梯井、通风管道井、送风管道井、排烟管道井、必须通风的燃气管道竖井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竖井可不在分段界面的楼板处分隔外,分段界面层的其他建筑竖井的应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并应符合《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GB/T51410的相关规定。3.1.7用作消防车道或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建筑屋面或平台,梁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柱和承重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o0h,应能承受重型消防车的压力并应有明显标识。3.1.8坡地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根据使用性质和建筑总高度确定,并应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3.2坡地建筑分类3.2.1坡地建筑分类应根据坡地特征按坡地建筑上下段防火设计高度、使用功能和楼层建筑面积分别确定,或按坡地建筑总高表3.2.1坡地建筑分类名称高层坡地建筑坡地建筑一类二类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2建筑高度24m以上部分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商店、展览、电其他多种功能组合的建筑;3医疗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独立建造的老年人照料设施;除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外的其他高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其他公共建筑3.2.2当下段建筑分类低于上段建筑分类时,下段建筑按上段建筑分类和下段建筑自身使用性质确定其分类:1当上、下段建筑分类不同时,按高等级类别执行;2下段建筑按表3.2.1的规定确定为多层坡地公共建筑,上段建筑为高层坡地住宅,应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要求。124.1总平面布局4.1.1坡地建筑的总平面设计,应根据城市规划、场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的位置和形式、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和消防水源等。4.1.2坡地建筑的防火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位于相同基底标高的坡地建筑,其防火间距应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2位于不同基底标高的坡地建筑,均按较高基底面确定防火间距,且应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4.1.3相邻两座坡地建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其防火间距不限:1屋面高度较高一座建筑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或高出相邻较低一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外墙为防火墙;2建筑屋面高度相同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相邻建筑任一侧外墙为防火墙,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o0h;3相邻两座,其中一座建筑的屋面位于较高一座建筑基底以下时,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屋顶无天窗,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o0h。4.1.4相邻两座坡地建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多层坡地建筑13和多层坡地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高层坡地建筑和相邻坡地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不应小于4m:1当位于同一台地屋面高度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o0h,屋顶无天窗且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2当位于同一台地屋面高度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屋顶无天窗,相邻建筑外墙高出较低一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开口部位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符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规定的防火分隔水幕,或设置《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的防火卷帘。3当位于不同台地屋面高度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o0h,屋顶无天窗且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位于较低台地建筑高于较高台地部分与位于较高台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相对于较高台地室外设计地面计算的高层建筑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4m.4.1.5上段或下段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坡地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当符合本标准4.1.3、4.1.4条允许减小的条件时,仍不应减小。4.1.6坡地建筑周围均应设置可通行消防车并与外部公路或街道连通的道路。坡地建筑受环境地理条件限制时设置的消防车道应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的规定。坡顶层、坡底层设置的消防车道应与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相对应。4.1.7退台式坡地建筑当顺坡水平长度超过100m时,应沿等高线方向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4.1.8消防车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消防车道的净宽不应小于4m、净高不宜小于4.5m,消防14车道距建筑外墙宜大于5m。2多雪地区的消防车道坡度不宜大于8%,其他地区消防车道坡度不应大于10%,且应满足消防车满载时正常通行的要求;3消防车道转弯半径、承载力、回转场等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中的规定。4.1.9高层坡地建筑应设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坡地建筑的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应沿建筑长边设置;2场地应与消防车道连通,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距离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m,且不应大于10m,场地的坡度不应大于3%;3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应设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或消防水池取水设施。4.2平面布置4.2.1燃油或燃气锅炉、油浸电力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多油开关、柴油发电机房等宜设置在建筑外的专用房间内。当上述设备受条件限制需附设在建筑内时,应满足《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4.2.2消防控制室应设置在坡底层、坡顶层或其下一层。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出口,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的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满足《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4.2.3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宜设置在独立的建筑内,当附设在坡地建筑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51附设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时,应布置在坡底层及其上一层、二层或坡顶层及其上一层、二层;2附设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时,应布置在坡底层及其上一层或坡顶层及其上一层;3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4.2.4老年人照料设施宜设置在独立的建筑内,当附设在坡地建筑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附设在使用性质相同的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公共建筑内时,应布置在坡底层建筑高度不大于32m的楼层上;当布置在符合本标准3.1.1第2款上段公共建筑内时,应布置在坡顶层建筑高度不大于32m的楼层上;2附设在使用性质相同的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时,应布置在坡底层及其上一层、坡顶层及其上一层;3附设在使用性质不同的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时,应布置在公共建筑内,并符合本条第1款规定;也可以布置在上段住宅建筑的一二层商业网点内;4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4.2.5坡地建筑内的会议厅、多功能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宜设在坡底层及其上一层、二层或坡顶层及其上一层、二层。当确需布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其他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分隔。2一个厅、室的疏散门不应少于2个,且建筑面积不宜大于3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等灭火系统。4.2.6歌舞厅、录像厅、夜总会、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桑拿浴室(不包括洗浴部分)、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含电影院、剧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布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的坡底层及其上一层、二层、下一层或坡顶层及其上一层、二层、下一层,并应靠外墙部位,不应布置在地下二层及以下楼层。2确需布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的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3当布置在地下一层时,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m2。4不宜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受条件限制必须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时,任一房间的疏散门至其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9m。5厅、室之间及与建筑的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的防火隔墙和不低于1.o0h的不燃性楼板分隔,设置在厅、室墙上的门、窗和该场所与建筑内其他部位相通的门、窗均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窗。4.2.7当坡地建筑的上、下段分段界面在坡顶层且上层为住宅建筑时,商业服务网点应设置在坡顶层或其上一层;当坡地建筑的吊层为住宅建筑时,商业服务网点应设置在坡底层或其上一层。4.3防火分区4.3.1坡地建筑的防火分区应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4.3.2不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的嵌坡式坡地建筑吊层,应按地下室确定其防火设计要求:171防火分区有不少于1/3周长或1个长边的外墙可布置外窗和满足《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要求的消防救援口;2防火分区内各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可从坡顶层、坡底层两个方向疏散至室外地面;3坡底层的室外设计地面能与消防车道或基地内机动车道相连通,并能满足消防车停靠展开救援作业的要求。4.3.3一、二级耐火等级坡地建筑内的商店营业厅、展览厅,当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机械排烟系统且内部采用不燃或难燃装修材料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多层坡地建筑的坡顶层或坡底层设有可供灭火救援用的消防车道,并设有满足首层安全疏散规定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该坡顶层或坡底层首层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0000m2。2多层坡地建筑的坡顶层和坡底层均设有可供灭火救援用的消防车道,并在坡顶层、坡底层及吊层接地层均设有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吊层接地层首层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0000m23高层坡地建筑(包括吊层)每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4000m2;地下部分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0m2185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5.1一般规定5.1.1坡地建筑上段应在坡顶层设置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吊层安全出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上段建筑的吊层高度不大于10m时,可只在坡顶层设置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2当上段建筑的吊层高度大于10m时,应在坡顶层、吊层接地层或坡底层同时设置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3除当吊层为商业网点或为住宅居民提供的不大于二层且满足商业服务网点分隔单元划分的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外,分段界面位于坡顶层室外地面之上且大于等于一层时,下段建筑应在坡顶层、坡底层同时设置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图5.1.1-1当上段建筑的吊层高度不大于10m时,可只在坡顶层设置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疏散流向示意图图5.1.1-2当上段建筑的吊层高度大于10m时,应在坡顶层、吊层接地层或坡底层设置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疏散流向示意图图5.1.1-3当分段界面位于坡顶室外地面之上时,下段建筑应在坡顶层、坡底层分别设置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疏散流向示意图20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有关首层及其上各层的人员密度规定执行;疏散宽度指标和疏散距离应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5.1.3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大于100m的坡地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坡地公共建筑防火设计高度应按建筑总高度计算,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应设置在坡底层;2当吊层高度不大于50m,坡顶层、坡底层分别设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时,坡顶层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至第一个避难层不应大于50mo5.1.4当坡顶层或吊层接地层的对外安全出口直通天桥时,天桥的净宽不应小于3m;当有多个安全出口分别直通多座天桥时,相邻两座天桥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5.2疏散楼梯间和楼梯5.2.1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的坡地建筑,且防火设计高度按坡地建筑总高度计算时,可共用疏散楼梯间;当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的坡地建筑,其防火设计高度计算符合本标准3.1.1.第2款时,疏散楼梯间应分别独立设置,上、下段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各自独立。5.2.2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的坡地建筑,疏散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疏散楼梯间应分别独立设置,上、下段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各自独立;2上段疏散楼梯间须穿越下段楼层进入车库、设备用房层21或通过坡底层直通室外时,该疏散楼梯间在下段部分的墙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且无开口的防火隔墙与其它部位分隔;3下段疏散楼梯间须穿越上段楼层通过坡顶层或吊层接地层直通室外时,该楼梯间在上段部分的墙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且无开口的防火隔墙与其它部位分隔。5.2.3公共建筑疏散楼梯间穿越坡顶层、吊层接地层及坡底层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且无开口的防火隔墙将该层处疏散楼梯间上下连通部位完全隔开,且应有明显的疏散出口标志并通向室外,疏散走道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上段与下段使用性质相同,疏散楼梯通过不同的疏散走道直通室外时,疏散走道的净宽度分别不应小于下段建筑和上段建筑连通至该走道的疏散楼梯各自总净宽度的较大值;2当上段与下段使用性质相同,疏散楼梯通过同一条疏散走道直通室外时,该疏散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所连接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5.2.4当疏散楼梯间在不同楼层的位置必须改变时,应在通视空间内设置转换通道,并必须保证疏散路线简捷通畅且不得有任何妨碍疏散通行的设施和物体。转换通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的隔墙与其他部位隔开,除开向楼梯间和公共走道的乙级防火门外,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转换通道内应设置引导性疏散指示标志。5.2.5经各段屋面转换的室外楼梯疏散通道及屋面除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疏散通道净宽不应小于通向屋面的疏散楼梯总宽度且不应小于3m。2疏散路线应连续顺畅,屋面上的疏散通道内不应有任何妨碍疏散通行的障碍物。223除高于屋面2.4m的不燃烧体管井外,距离疏散通道6m内不应开设天窗和洞口。5.2.6疏散楼梯间的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坡地建筑的上下段分别设置疏散楼梯间时,上下段的疏散楼梯间形式可分别按各自的防火设计高度和使用性质确定;2当坡地建筑的上下段共用疏散楼梯间时,疏散楼梯间形式应按该建筑的总高度确定;3当坡地建筑的上下段共用疏散楼梯间,且在坡顶层处设置符合本标准5.2.2条第2、3款防火分隔措施时,上下段的疏散楼梯间形式可分别按各自的建筑高度确定;4退台式坡地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可采用位于屋面的室外楼梯,但应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室外疏散楼梯的规定。5.3消防电梯5.3.1坡地建筑消防电梯的设置应符合《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消防电梯应能在所服务区域每层停靠;且应到达设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坡顶层、坡底层或吊层接地层。5.3.2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在有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坡顶层、坡底层及可通达消防车的吊层接地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经过长度不大于30m的专用通道通向室外。5.3.3设有消防电梯的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符合本标准3.1.1条第1款,发生火灾时,消防电梯应停于坡底层。5.3.4设有消防电梯的坡地建筑,当吊层建筑高度不大于24m23时,消防电梯可设置在上段;当消防电梯需穿越下段时,应每层停靠,发生火灾时,应停于坡顶层。5.3.5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的坡地建筑客用电梯应分别设置,其上段建筑的客用电梯需通达坡底层和车库层时,电梯井道不应开设除检修门外通向下段建筑其它楼层的门洞,在坡底层和车库层应设置电梯候梯厅,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电梯井道检修门应为甲级防火门,电梯层门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2.o0h。246消防设施设备6.1一般规定6.1.1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室外消防给水系统用水量、消防供电负荷等级应按坡地建筑的总建筑高度和使用性质确定;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用水量应按坡地建筑上、下段消防用水量中的较大值或按照坡地建筑的总高度、使用功能和楼层建筑面积确定。6.1.2坡地建筑设置的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烟与排烟系统、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灭火器等的设计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1.3消防水泵房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规定:1设置在坡地建筑内的消防水泵房,不应设置在坡底层负三层及以下楼层或室内地面与坡底层室外地面地坪高差大于10m的地下楼层;2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出口。6.2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6.2.1坡地建筑的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标准》GB5097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25GB50140等的相关规定。6.2.2除商业网点外,坡地建筑中住宅和公共建筑合建时,其室内消防设施(室内消防水量、高位水箱等)可分别按照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各自高度取其最大者确定。室外消防水量、火灾延续时间等均应根据建筑总高度和建筑规模按照相关规范执行。当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时,室内消防设施应按建筑性质、建筑总高度确定。6.2.3坡地建筑的消防系统及屋顶高位消防水箱应合用,其建筑分类应按照本标准第3.2.1条的执行,消防设计水量、火灾延续时间等应符合《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的相关规定。6.2.4消防水泵的扬程应在消防给水系统最大设计流量时能保证最不利点消防灭火设施的水压要求。6.2.5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及消防取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当坡地建筑的坡底层和坡顶层均设有消防车道或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时,应在坡底层和坡顶层分别设置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消防车取水口的设置应结合消防水池设置位置可设在坡底层或坡顶层,但应满足室外消防车取水口的设置要求;2当坡地建筑仅在坡顶层设置消防车道或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时,应在坡顶层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设置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及消防车取水口。6.3防烟与排烟6.3.1坡地建筑防烟与排烟设施的设置和风量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消防设施通用规26范》GB5503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的相关规定。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应根据上、下段建筑防火类别及上、下段建筑防火设计高度确定其防烟方式。6.3.3坡地建筑按上、下段分别设置消防电梯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可根据上、下段建筑防火设计高度确定其防烟方式。6.3.4在平面上需错位转换的防烟楼梯间和封闭楼梯间,其设置的转换通道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送风量按转换通道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30m3/h计算。6.3.5坡地建筑内的营业厅、展览厅,当按本标准第4.3.3条规定划分防火分区时,无论其是否具备自然排烟条件,均应设机械排烟系统。6.4电气6.4.1坡地建筑的消防电源、配电线路、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等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6.4.2坡地建筑的坡顶层、坡底层、吊层接地层与室外台地相连接的疏散走道的消防应急疏散照明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10lx,并应根据坡地建筑疏散方案确定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6.4.3当发生火灾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根据最近疏散原则联动控制所有电梯分别停于坡顶层、坡底层或吊层接地层。按照本标准5.3.3、5.3.4条规定,设置的消防电梯应分别停于坡底层或坡顶层。27本标准用词说明1执行本标准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2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28引用标准名录1《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GB17945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3《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6《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51309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8《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9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DB61/T5085-2023条文说明311总则 2术语 353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耐火等级及分类 3.2坡地建筑分类 404总平面布局、平面布置、防火分区 4.1总平面布局 4.2平面布置 444.3防火分区 455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 5.1一般规定 475.2疏散楼梯间和楼梯 5.3消防电梯 496消防设施设备 6.1一般规定 6.2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 6.3防烟与排烟 6.4电气 321.0.1随着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用地迅速扩张。我省的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6%,多分布在陕南陕北地区。在特殊的地形条件下,为节约土地、因地制宜、结合环境、交通组织,依地形修建的坡地建筑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应该提倡。但是,在执行国家规范的过程中,出现了如在高层建筑周边或其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很难实现的问题。为保证坡地建筑的消防安全,消防监督部门和建筑设计单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特制定本标准,用以全面指导我省今后民用坡地建筑(以下简称坡地建筑)的防火设计。对于防止和减少坡地建筑火灾的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标准只是对坡地建筑消防设计中的特殊问题而现行国家规范部分未加以明确的情况进行细化补充。凡是国家规范已经明确的,本标准不再述及,必须严格遵守。式多、容纳人数多等特点,技术要求较为复杂,应用在坡地建筑的数量不多,故未纳入本标准,实际工程中可根据项目的特殊性对不适用本标准的上述项目防火设计进行专家论证。吊层中的人民防空工程由于情况特殊,应用在坡地建筑的数量很少,故未纳入本标准。1.0.3本条主要是明确本标准与国家现行相关规范的关系。坡地建筑与平地建筑既具有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本标准主要是根据坡地建筑的特殊性提出一套解决方法。其重点是根据坡地33建筑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的不同条件确定其建筑分类,建筑分类确定之后,就可按本标准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51309相关条款进行设计,强调两者应同时执行,并应符合现行的其他相关的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本标准定位为针对坡地建筑在防火设计上的特殊性而编制的与现行国家标准并行不相悖的国家标准,并遵循与后者"不重复""相衔接"的原则,在编写体例与章节排列上也尽量两相对应。从另一个方面说,具有坡地建筑特征的建筑也可以不采用本标准而按照其他相关的国家现行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以平地建筑的方式进行防火设计。图1坡地建筑多种性质组合示意342术语2.0.1修建坡地建筑时,常将原始地形加以修整,形成带有边坡的不同标高的台地。本标准所称的坡地建筑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建筑坐落于坡底场地(场地标高最低)并以坡底场地为室外地面;二是其上某层与坡顶场地(场地标高最高)相通,并以坡顶场地为室外地面;三是有不止一个室外地面可作为人员疏散场地。根据建筑分类不同,室外设计地面可通达消防车或作为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具体要求详见本标准第4章相关规定。2.0.22.0.3坡地建筑因为地形条件不同,其建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形体特征上看,可以分为直立式和退台式两大类。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符合2.0.1条所说的三个条件,即能够构成不止一个可供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的室外地面,以充分发挥坡地建筑的优势,并为坡地建筑分段定性提供必要条件。2.0.42.0.5如前所述在坡地上进行工程建设,为了形成建筑地基,维持边坡稳定、组织车行交通、便于疏散扑救,常常需将原始地貌分成若干台地,台地之间形成边坡。对于一幢坡地建筑而言,作为建筑地基的台地称为坡底场地,与坡底场地相连通的楼层称坡底层,以坡底场地为室外设计地面;坡底层以上与建筑某层相连通的最高一个台地称坡顶场地,该楼层称为坡顶层,以坡顶场地为室外设计地面。2.0.62.0.7在建设实践中,坡顶场地和坡底场地常常规划为街道或室外环境。坡地建筑的吊层,至少有一侧面临边坡(即临坡式),甚至紧贴边坡(即附坡式)、嵌入边坡(即嵌坡式),相对吊层以上楼层而言,采光通风较差。但从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角度35看,吊层因至少与两个不同标高的室外地面(即坡底场地和坡顶场地)相通,反而具有优势。吊层以下如有必要,还可设置地下楼层(地下室),与平地建筑的地下室没有区别。如果顺坡方向进深较大,还可能有中间台地,即为吊层接地层,以中间台地为室外地面,如图2所示。图2坡顶层、坡底层、吊层接地层、吊层示意图2.0.8坡地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必须有一个可提供消防人员和消防车辆实施灭火救援作业的场地。这个场地的位置、面宽、进深、坡度及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保持一致。2.0.92.0.10这是坡地建筑的重要设施之一。坡地建筑面临边坡一侧,为了采光通风的需求,建筑与边坡之间常常脱开一定距离。在建筑与坡顶台地或吊层台地之间就需设置连接设施。天桥仅具备人员通行及疏散的功能,而平台,除供人员通行及疏散用以外,尚可兼作灭火救援场地等用途,但应满足相关要求。2.0.11由于坡地建筑的特殊性,当在同一建筑中上、下段建筑使用性质不同时,需要对上下段建筑进行物理分隔,这个分隔界面称为分段界面。对于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的建筑,分段界面就36是坡顶层设置的楼板。2.0.1216据前述,本标准根据坡地建筑特殊性,提出了"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的概念,即进行坡地建筑防火设计时据以确定建筑类别和防火措施的建筑高度。这是本标准的核心。依据不同条件的坡地建筑及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或不同时,其防火设计高度可以分段计算或按坡地建筑总高度计算。2.0.122.0.16条分别对上述几种高度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使之具有可操作性。373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耐火等级及分类3.1防火设计高度、耐火等级3.1.1民用建筑在防火设计分类上有使用性质和建筑高度两个主要判定因素,在这一点上,坡地建筑和非坡地建筑是一致的。而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根据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条件与坡地基地条件的结合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判定。本条针对坡地建筑分段设计原进行了明确。结合陕西的实际工程,明确了第2款情况下的防火设计高度。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可以是防火挑檐,也可以是加高到1.5m的窗槛墙,且要求下段建筑防火设计高度不大于24m。若使用性质相同的坡地建筑吊层建筑高度大于24m,且上段建筑防火设计高度也大于24m,坡地建筑总高度大于100m仍符合分段计算防火设计高度时,应由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充分论证。3.1.2~3.1.3坡地建筑的耐火等级应按坡地建筑总高度和建筑分类来确定,这是因为上、下段建筑具有本标准要求的防火分隔及其它相关条件后,虽然在疏散、灭火救援上相对独立而可以进行分段定性设计,但建筑局部受到火灾损坏对建筑的影响可能是整体性的,不能因为分段定性低于整体定性而降低构件的可靠性,构件的耐火极限仍然要从建筑整体考虑,同时判断标准也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保持一致。3.1.4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的情况比较复杂,尤其是分段界面的位置处于与坡顶层不同高度时更加复杂,本条通过图38示将几种不同情况予以示意,便于设计人员理解。对第3款的情况特别规定是由于坡地建筑防火设计高度的确定容易造成超高层被弱化,故明确建筑总高度大于100m时,上段建筑是住宅建筑,其防火设计高度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附录A计算即可,吊层建筑只能是公共建筑,高度限制在不大于24m可以满足吊层部分消防车道的设置及救援,即使总高度大于100m,根据坡地建筑特点,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附录A防火设计高度的计算也并不矛盾。如果出现多个不同性质建筑段交叠的情况,如图3所示,各段建筑用以判定建筑防火类别的建筑高度均应采用最高一个分界面作为判定条件。图3坡地建筑多种性质组合示意3.1.5分段界面对上、下段建筑的防火分隔是分段进行防火设计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其防火性能要求比常规建筑楼板相应提高,规定了此处楼板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o0h。3.1.6上、下段建筑分段界面的防火要求参照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中同一39建筑物内不同性质部分的防火分隔措施,但在标准上有所提高,保条中的建筑竖井不包括通风管道井、送风管道井、排烟管道井、必须通风的燃气管道竖井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竖井,因为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中已对此类竖向管道提出了防火技术要求,这里不再重复。3.1.7坡地建筑在设计时会根据坡地特征利用坡地退台屋面和平台作为消防车道或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因此不论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为几级,当按此情况设计时,该部分梁、板耐火极限均不应低于2.o0h。竖向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o0h,并应满足当地主战消防车的荷载要求。3.2坡地建筑分类3.2.1坡地建筑与非坡地建筑的区别主要是分段界面可以将坡地建筑分为上下二部分,而上下段依据各自防火设计高度制定的安全疏散方案并未降低上下段各自的安全性。坡地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分段进行的防火设计在实质上同非坡地建筑是一致的。根据具体设计要求也可按坡地建筑总高度确定防火设计高度,故根据坡地建筑的特征,建筑分类的确定以上述二种形式确定,并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建筑分类表一致。3.2.2坡地建筑的建筑分类原则与非坡地建筑相同。当下段建筑分类等于或高于上段建筑分类时,下段建筑按其自身分类进行防火设计,当下段建筑分类低于上段建筑分类时,则需采用了"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与上段建筑一起综合判定。在建筑整体防火性能上,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时的要求保持一致。404.1总平面布局4.1.1坡地建筑地形复杂,应根据地形合理运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及本标准。4.1.2本条是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中对建筑之间间距的规定,结合坡地建筑的特点而制定的。坡地建筑中因为相对的两个建筑坐落在不同的基底标高上,之间往往设有挡墙或护坡,挡墙或护坡之下部分建筑在失火情况下,热辐射对挡墙或护坡之上的其他建筑影响较小。因此位于不同基底标高的坡地建筑,均按较高基底标高为起算点,分别确定建筑分类并以此确定其防火间距,如图4所示。图44.1.3本条中第1、2款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概念相41同,根据坡地建筑特点将建筑高度调整为均按较高基底标高为起算的建筑高度。第3款表述的是两座相邻建筑较低一座建筑的屋面位于较高一座建筑的基底以下的情况,这种情况因有挡墙或护坡的阻隔,失火情况下相互影响较小,所以两座建筑之间间距可以不限。4.1.4第1、2款位于同一台地建筑防火间距的要求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对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规定保持一致;第3款是根据不同台地坡地建筑因有挡墙或护坡的阻隔,失火情况下相互影响较小,故仅对高于较高台地建筑部分与较高台地上的建筑之间防火间距进行规定,这也是坡地建筑不同于非坡地建筑的情况。4.1.5上段或下段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坡地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相关规定一致。4.1.6设置环行消防车道,对建筑的消防扑救十分有利。但在坡地建筑中,往往因为地形高差较大,无法形成环行消防车道。因此本规范根据《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规定了坡地建筑周围均应设置可通行消防车并与外部公路或街道连通的道路。高层坡地建筑应在坡底层及坡顶层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以保证在失火的情况下,消防车能到达并对建筑火灾进行灭火和救援。4.1.7在坡地建筑中,如果退台式坡地建筑顺坡的水平长度太长,仅靠坡底层或坡顶层的消防车道对建筑进行救援,很难保证中间段的安全,结合实际案例,规定了超过100m应沿等高线在中间设置穿越建筑消防车道的要求,如图5所示。42图5消防车道位置图4.1.8本条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相关条文,鉴于我国已有大型消防车净高已达4.3m,且穿越门洞的消防车道可能还有坡度,故规定坡地建筑穿越建筑物的消防车道净高不宜小于4.5m。坡地建筑消防车道的坡度,与《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保持一致。由于坡地消防车道难以成环,故消防车回车可利用T型或Y型等异型回车道,如图6所示。图6异型回车道434.1.9对于高层坡地建筑的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直立式和退台式坡地建筑的上段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对平地建筑的规定相同。退台式坡地建筑的下段一般不宜超过多层坡地建筑的高度,也就不存在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问题。如果超过,则应按高层坡地建筑设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但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设置与要求,因退台式建筑及其地形、边坡的关系千差万别,难以用一种模式加以表达,具体如何做,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而定。4.2平面布置4.2.1~4.2.5此部分条文是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的规定,结合坡地建筑的特点而制定的。因为坡地建筑的坡底层、坡顶层与平地建筑的首层在人员疏散和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条件类似,在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坡顶层或坡底层设置人员疏散和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实际工作中也有大量实例证实可行。坡底层及其上一、二层;坡顶层及其上一、二层、下一、二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视为平地建筑中的首层、二层、三层,故条文中做了相应的调整。吊层接地层有时也能设置人员疏散,但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设置不易,故本条仅规定坡底层和坡顶层可视为首层。4.2.2条设置的消防控制室不能破坏分段界面层。通用规范》GB55037相关规定,结合坡地建筑的特点而定。4.2.7因为坡地建筑有坡顶层和坡底层两个"首层",所以商业服务网点的设置比非坡地建筑更灵活,但实质上是一致的。444.3防火分区4.3.2坡地建筑由于嵌入部分既有满足自然通风、采光的地上窗口,又有与地下室形态相似的空间,造成无法明确其地上、地下的建筑属性,致使防火分区、消防设施无法确定。本条结合人员疏散及救援条件,规定了嵌入式坡地建筑嵌入部分是否为地下、地上的判断条件。4.3.3本条规定坡地建筑内的商店营业厅(即从事经营活动的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机械排烟系统,室内装修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的前提下,根据坡地建筑的特殊性,规定了该类建筑位于多层坡地建筑坡顶层、坡底层、吊层接地层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为10000m2。这是因为:1坡地建筑具有多个"首层"的特点,如坡顶层、坡底层、吊层接地层,其共同特点是发生火灾时,人员易于疏散,可直接到达室外,灭火救援也较方便,不需要上下楼层。因此规定坡顶层、坡底层,吊层接地层,在满足安全疏散的规定时,每个防火分区允许建筑面积为10000m2o2坡地建筑吊层防火分区与地下建筑和半地下建筑的防火分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地下建筑和半地下建筑一般都是埋在地下,当发生火灾时,不易疏散,扑救困难。而坡地建筑的吊层,发生火灾时,可双向疏散,既可以向坡顶层疏散,也可以向坡底层疏散。如果是吊层接地层还有可能开设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疏散条件较好。并且坡地建筑的吊层至少有一个以上的临空面,可开设窗洞口,有利于灭火救援作业,扑救条件优于地下建筑和半地45下建筑。高层坡地建筑的商店营业厅、展览厅,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保持一致。465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5.1一般规定5.1.1对于坡地建筑而言,上段在坡顶层,吊层在坡顶层和坡底层同一楼梯间均有直接对外的安全出口是特有的有利条件,也是坡地建筑可以有别于平地建筑的特征之一,本条的规定有利于保证坡地建筑上段和吊层人员的疏散安全。5.1.2本条根据坡地建筑的疏散特点明确了其特有的坡顶层、坡底层及其以上楼层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中非坡地建筑首层及其以上楼层的对等关系,并采用相应的人员密度指标和疏散宽度指标,疏散楼梯和首层楼梯间的疏散门、首层疏散外门和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度等的选取也可以采用相应标准,并应按4.3.2条判定后确定疏散宽度。5.1.3本条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对避难层设置的要求,采用了坡地建筑避难层从坡顶层室外设计地面起计算第一个避难层高度的方法。正常情况下坡地建筑吊层高度远不会达到设置避难层的高度,故未作避难层设置的要求。5.1.4坡地建筑对外疏散的天桥最小宽度不应小于3m的要求是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对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室外疏散小巷宽度的要求,可以在满足多股人流疏散的同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同时对多座天桥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也做了限定,以保证有效的疏散能力。475.2疏散楼梯间和楼梯5.2.1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相同时,可以共用楼梯间,但其防火设计高度应按坡地建筑总高度计算,即从坡底层室外设计地面起算。当建筑防火设计高度分段计算时,则上下段疏散楼梯间应各自独立设置。5.2.2本条规定了坡地建筑上下段使用性质不同时,上下段疏散楼梯间设置与分段界面的三种情况,其防火分隔要求与《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相关要求保持一致。5.2.3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穿越坡顶层、吊层接地层及坡底层时按《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相关要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o0h且无开口的防火隔墙将该层处疏散楼梯间上下连通部位完全隔开,但与所穿越的坡顶层、吊层接地层及坡底层会共用疏散走道和不共用疏散走道两种情况。本条对疏散走道的宽度规定了就该两种情况进行了规定。5.2.4坡地建筑楼梯间设置的位置会根据地形进行错位布置,本条依据《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相关要求对转换通道进行了规定,并与之保持一致。5.2.5本条对退台式坡地建筑屋顶平台作为疏散使用时的疏散条件作了规定,以保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