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5月江西省高二年级统一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卷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四单元。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在对空间概念的抽象上,古人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是用空间的三维性来定义空间。《管子》书中有《宙合》篇,后人解曰:“四方上下曰合”,“合”即为抽象意义的空间概念。由“四方上下”着眼进行定义,显然是强调其三维性。②除了用“合”表示空间以外,古人更多地则是以“宇”表示空间。据《文子·自然》篇记载:“老子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这也是着眼于空间的三维性的。在历史上,类似说法很多,表明它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空间表示方法。③《庄子·庚桑楚》对空间的定义则强调其客观实在性,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即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可容纳一切,其本身却不能被别的东西容纳。这一定义也涉及了空间的无限性。④《墨经》对空间的定义颇富分析色彩,它强调空间方位,认为各种具体方位的集合就构成总的空间概念。《墨经·经上》有“宇,弥异所也”的定义,《墨经·经说》解释说:“宇,东西家南北。”即空间是各种不同场所或方位的总称,例如东、西、家、南、北这些具体方位概念,合在一起就抽象出总的空间概念。引文中提到“家”,这是墨者选定的空间方位参考点。“东、西、南、北”以何为定?以生活中心“家”为参照而定。因此,这里也涉及空间方位定域问题,注意到了具体空间方位的相对性。本条的精华在于“弥异”,“弥异”即包容一切有差异的事物,此处即空间。这是古今中外独树一帜的空间观念。⑤凡此种种,都是以“宇”作为抽象的空间概念,只是定义的角度不同而已。⑥另外,中国古人也有用“宇宙”来表示空间的。这虽然与现代用法一致,但却为学术界所忽略。学术界通常认为,古人以“宇”表示空间,以“宙”表示时间,“宇”“宙”连用,则综合表示空间和时间。但古人并非一概用“宙”表示时间,“宙”的本义与空间相关。《说文解字》说:“宙,舟舆所极覆也。”这种意义的“宙”,就只能是抽象的空间概念了。⑦对于古人将“宇”“宙”连用或并提以表示空间的做法,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在评价古人相关学说时,就容易犯错误。例如,东汉张衡在其《灵宪》中论述了天地直径以后指出:“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论者咸以为张衡这一段话提出了无限时空观念,其实,从上下文来看,张衡这段话只讨论了无限空间观念。⑧中国古代空间观念的一个特征,是其对空间取向性的重视,认为空间各向异性,方向具有绝对意义。这一特征的作用首先在于它发展出了一套实用角度概念体系,用四维、八干、十二支表示二十四个地平方位角。由于中国古代角度概念缺乏,这一体系成功地解决了物体分布地平方位的表示问题,因而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其更重要的意义是:这是对空间物理特性的揭示。物质的分布及运动与空间分不开,所谓空间的各向异性,实际上反映了物质在空间中分布及运动的特征,认为它不是浑浑沌沌,各向同性,而是沿各个方向有不同的表现。⑨中国古人对空间取向绝对性的论述很多,例如《管子·七法》篇云:“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物之上。”“立朝夕”,即确定东西取向。不能在旋转的物石上建立方向标志,因为方向本身是固定的。这里就涉及方向的绝对性。⑩除了水平方向,古人对铅直取向亦很重视,认为它是自然本身的特质,人类在主观上不能对之加以更改。例如《墨子·辞过》:“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反映了一种绝对的上下观念。⑪中国古人的绝对上下观,与其固有的地平大地观分不开。古人缺乏地球观念,认为大地是平的,量级与天差不多。由此,上下取向是绝对的,背离地面,就是向上,否则为向下。希腊人则笃信地为球形,他们的上下观以指向地心为下,背离地心为上,是一种相对的上下观念。后来,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中出现了浑天说,认为天包地外,否定了传统的“天上地下”的说法,但中国人对于上下的理解并没有变。这种绝对上下观与地圆说不相容。例如,清代陈本礼在反对明末清初传入我国的地圆说时就曾议论:“泰西谓地上下四傍,皆生齿所居,此言尤为不经。盖地之四面,皆有边际,处于边际者,则东极之人与西极相望,如另一天地,然皆立地上。若使旁行侧立,已难驻足,何况倒转脚底,顶对地心,焉能立而不堕乎?”对陈本礼的这种疑虑,清初学者方中通就曾运用西学观点解释过这一问题:“方者以上为上,以下为下;圆者以边为上,以中为下。地居天之正中,故人以各立之地为下,不知其彼此颠倒也。”因为圆者以中为下,以边为上,人在地球上无论居于何处,都是头上脚下,倾坠之事,当然无从发生。⑫中国和西方关于上下的观念在几何意义上完全不同,但引导他们产生上下意识的物理因素却是同一的,即地心引力。古人通过对与地心引力有关的大量事实的感受,结合他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产生了各自不同的上下观念。由此,古人对空间在铅直方向取向性的重视,有其内在的物理依据,即地球引力的客观存在,尽管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摘编自关增建《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1.下列对中国古代空间概念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常用“合”与“宇”来表示空间,这二者都着眼于空间的三维性。B.《庄子·庚桑楚》中的“宇”强调空间的客观实在性,也体现了空间的无限性。C.《经说》中的“宇”是把“家”及东西南北等具体方位相合后产生的具体空间概念。D.“宙”在传统观念中有时候指时间概念,有时候指空间概念,不能一概而论。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对空间的定义丰富多样,其中,《墨经》中的认为空间是“弥异所”的观点独树一帜。B.作者利用《说文解字》中对“宙”的解释,从字的本义来探索概念的内涵。C.对空间取向性很重视的中国古代空间观念,发展出了一套实用角度概念体系。D.中国古人的绝对上下观与他们固有的地平大地观有关,具有内在的物理依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作者对《经说》空间概念的解析可知,具体空间方位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方位也不同。B.“从上下文来看,张衡这段话只讨论了无限空间观念”说明可以通过语境来推断概念内涵。C.中国古代缺乏角度概念却有办法解决地平方位的表示问题,可见中国人重实用不重概念。D.中西方之所以具有一致的引导上下意识的物理因素,是因为他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丰富:有些引用,作者利用其佐证观点;有些引用,作者对其直接批驳,表现自己的独立思考。B.文章虽然谈的是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但却将中西方空间观念进行了比较,使读者视野开阔、认识深入。C.文章既述也评:既客观叙述中国古代关于空间的各种说法;也对说法的性质、意义、科学性等进行主观评价。D.文章多数段落都有中心句,能清晰地彰显思路;其中许多句子承上启下,使上下文衔接紧密、环环相扣。5.请结合材料,分析下面文字包含了古人的哪些空间观念。《列子·汤问》中有这样的内容:天地也是物体。物体自有不足之处,所以过去女娲氏烧炼五种颜色的石头去弥补天地的空缺,砍断鳖鱼的四只脚去撑起天地的四角。后来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因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断了顶着天的柱子,扯断了拉着地的绳子。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地往东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答案】1.C2.C3.C4.A5.①“天地也是物体”包含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观念。②“砍断鳖鱼的四只脚去撑起天地的四角”包含地平大地观,即认为天地都是平的,因此立起四个大柱子,地能撑起天。③“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地往东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说明物质在空间中分布及运动不是浑浑沌沌、各向同性的,而是沿各个方向有不同的表现。【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具体空间概念”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墨经·经说》解释说:‘宇,东西家南北。’即空间是各种不同场所或方位的总称,例如东、西、家、南、北这些具体方位概念,合在一起就抽象出总的空间概念”,《经说》中的“宇”是各种具体方位相合后抽象出的空间概念,是各种不同场所或方位的总称。故选C。【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中国古代空间观念,发展出了……”错误,根据原文第⑧段“对空间取向性的重视,认为空间各向异性,方向具有绝对意义。这一特征的作用首先在于它发展出了一套实用角度概念体系”,应该是对空间取向性的重视这一特征发展出了一套实用角度概念体系。故选C。【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可见中国人重实用不重概念”推断错误,中国古代虽然缺乏角度概念,但却有四维、八干、十二支等概念,因此中国古代并非不重视概念。故选C。【4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技巧能力。A.“有些引用,作者对其直接批驳”错误,作者并未对文中任何所引用的内容进行直接批驳。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5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对照古人的相关空间观念理解题干具体内容,并进行分析概括即可。①文中有“《庄子·庚桑楚》对空间的定义则强调其客观实在性”,“物体”即体现客观实在性,可知“天地也是物体”包含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观念。②文中有“中国古人的绝对上下观,与其固有的地平大地观分不开……认为大地是平的”,则“砍断鳖鱼的四只脚去撑起天地的四角”认为天地都是平的,因此立起四个大柱子,地能撑起天,故包含地平大地观。③文中有“空间的各向异性,实际上反映了物质在空间中分布及运动的特征,认为它不是浑浑沌沌,各向同性,而是沿各个方向有不同的表现”,据此可知“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地往东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说明物质在空间中分布及运动不是浑浑沌沌、各向同性的,而是沿各个方向有不同的表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保卫延安(节选)杜鹏程①桃树枝快吐绿芽了,喷出香味,带来春天的气息。一个小通信员,折下一截桃枝放在鼻子下边闻着。王家坪半山坡一个窑洞的窗子,让灯光染成淡红色。沟口等着出发命令的人,不停地望着那个窗子。远处传来一阵阵沉重的爆炸声和机关枪的响声。突然,有六个骑马的人,从延安南川上来,催马蹚过延河,下了马;其中有两个人把马交给别人,穿过桃树林,向王家坪的山坡上走去。两个骑兵通信员,拉着马在河边来回遛。两个干部模样的军人,一人点起一支烟,不停地望着王家坪半山坡那闪亮的窗子。“天明敌人就可能到延安。可是彭副总司令还在这里!”这人转身问身后的人,“咱们旅长、政治委员去见彭总,时间不会长吧?”“怎么会长?这是什么时候呀!”两个干部好一阵都默默不语,看手中红星星的烟头。其中一个人粗粗地出了一口气,像是很恼火。“我们在延安以南和西南抗击了这几天,是够敌人呛的!”“我们的战士是很英勇啊!南线,胡宗南向我们进攻的兵力,有十四五万。我们一共五千人,就抗击了七天,杀伤敌人五千多,又打死了四十八旅旅长何奇。争取了时间,掩护了党中央和延安各机关、学校、群众安全转移。”“我们打是打得很好,但是还要撤退……有什么办法?战争需要这样嘛……再过两三个钟头,延安就可能落到敌人手里!”这位军人用手轻轻地搅着河水,“唉!延河啊,延河……”他们的眼光转向左前方的山峁——党中央和毛主席住过的杨家岭和枣园村。一人说:“我们中央机关和毛主席,大概撤退到延安北边什么地方了?”“现在,我们能最后再去看看杨家岭和枣园村——”“嗬,灯光!”他们正前方王家坪的山根下,桃树林的跟前,有灯光闪亮:一盏,两盏,三盏……天地间是黑漆漆的一片。远处,闷声闷气的爆炸声滚过天空。沉默的延安城,像在思索着马上就要来到的灾难。这样的情景下,人们看见了灯光,那样明亮的灯光。这景象,让人想起茫茫的大海里,有一艘挂着桅灯的轮船,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乘风破浪,按照航线,向它的目的地驶驰。灯光,从这几个军人面前二十多公尺远的地方闪过去了。那是一条长长的队伍行列。前头有人提着几盏马灯;中间是驮电台、文件、行李的骡马;最后边走着的人像是战斗部队。这一支队伍走得很慢很整齐。②人们可以听见镇静的脚步声,夹着延河的流水声;兵器轻微的撞击声,战马的铁掌声。他们那因我军要从延安撤退而悲愤的心情渐渐平复了。那两个去见彭总的军人,从山坡下来向河边走来。两个干部向前跑了几步:“旅长,你见彭总了吗?他说什么啦?”“彭总说,党中央的指示是非常英明的:我们守延安,我们就把包袱背上咯;我们放弃延安,敌人就把包袱背上咯。他还说,不要急躁,打仗的机会多得很;敌人永远占不到我们的便宜,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旅长,彭总也很气愤吧?”站在旅长身后的那位旅政治委员说:“看不出来。彭总倒是给我们叮咛:要谨慎;要一个一个地夺取敌人阵地,一点一滴地积蓄自己的力量。彭总说,毛主席一再指示:延安是要保的,③因为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领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但是延安又不可保,因为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调集了几十万军队,有飞机、坦克、大炮,我们只有两万多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不顾自己力量硬要拼命蛮干的想法,是不对头的!”旅长坐在一块石头上,望着黑乌乌的延安城,说:“党中央让我们主力部队在延安东北集结待命;另外又派一小股部队朝西北的安塞川方向节节后退,诱击迷惑敌人,以便主力部队相机打击他。看来,我们是给胡宗南把什么都安排好啦。彭总对我说:敌人占领延安,一定非常狂妄骄傲,他们主力部队必然寻找我军进行决战。我们引敌人先到安塞县一带再扑一次空,挫挫敌人的锐气。”旅政治委员说:“这样不仅能让敌人再次扑空,而且可以使敌人发生过失。我军以逸待劳,利用他的过失……”他左手在空中一抡,“往后的事,就看你们了。”他回头望望王家坪半山坡上那透露出灯光的窗子,说:“彭总马上就要离开延安。”远处的炮弹爆炸声越来越近,空气在波动着。通信员们把几匹马拉来。旅长扳住马鞍子,说:“同志们,走啊!敌人右兵团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到延安以南的七里铺咯!”干部们和通信员们翻身上马。旅长勒住马,四下里看。黑乌乌的,他什么也看不清,可是还要多看一看。他声音沙哑地说:“刚才从这里过去一支部队吗?对,那就是我们毛主席带领的中央机关!”两位干部连忙问:④“什么?旅长!什么?我们党中央才离开延安?不会吧!”旅长喉咙里涌起沉痛。他说:“同志们……不要再问!我说不上来……走!”他双腿猛磕马肚子,马跑开了。其他五匹马也跟上跑开了,顺着毛主席和中央机关人员刚才走过的那条路。两个钟头以后,敌人的炮弹,就在延安城冲起黑烟柱。延安升腾起大火。这灾难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题目是“保卫延安”,但节选部分写的是从延安撤退,这种撤退目的是保存实力、相机而动,借助“存人失地”,最终实现“人地皆存”。B.敌人右兵团先头部队已经进到延安以南的七里铺,但毛主席带领的中央机关却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最后撤离,体现了中央机关时刻关注群体的主题思想。C.党中央在撤离时,安排了主力部队和另一小股部队执行不同任务,并且对敌人行为作出预判,准备让他们再次扑空,这种撤退本身就是一种攻心战。D.小说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是黑、静、沉默的,但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是思绪万千的,有沉痛、气愤等复杂心绪,内外之差使文章充满张力。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描写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自然景象,与文章结尾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景象形成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性。B.句子②从听觉角度描写“这一支队伍”的具体情形,不仅表现出人们镇定从容的心境,也显示出撤退的井然有序。C.句子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共产党在延安逐步壮大的过程,突出了延安对于中国革命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D.句子④将短促的句式与感叹语气、反问与反复的修辞结合在一起,强烈地表达出干部听到消息后的意外、震惊。8.文本后半部分写了干部与旅长、旅政治委员的对话,这些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中多次出现“灯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灯光”的内在含义。【答案】6.B7.D8.①情节方面,对话交代了党中央从延安撤退的原因及各种部署安排,使读者明白事件的前因后果。

②形象方面,通过对话侧面烘托出彭副总司令尊重中央指示、对下级将领充满耐心、有勇有谋的形象。

③主题方面,对话表现出在艰难的形势下党中央的必胜信念以及赞扬了他们直面困难的英勇精神。9.①“灯光”象征着一种坚持。彭副总司令在极度危险的时刻仍坚守阵地,在灯光下开展工作。

②“灯光”代表着光明与希望(或“‘灯光’代表着前进的方向/‘灯光’代表着党中央对将士们的指引、鼓舞”)。在艰难的境况中,明亮的灯光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与前行的方向。

③“灯光”蕴含着将士们对中央领导的关心与牵挂。【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却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最后撤离,体现了中央机关时刻关注群体的主题思想”错误。是否是为了鼓舞军队士气,原文并没有体现;另外,本文的主题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党中央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和英明的部署和指挥。故选B。【7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反问”错误,什么?什么?我们党中央才离开延安?应是疑问。故选D。【8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文段的作用一般可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角度考虑。①情节方面,对话中提到“打仗的机会多得很;敌人永远占不到我们的便宜”“要一个一个地夺取敌人阵地,一点一滴地积蓄自己的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不顾自己力量硬要拼命蛮干的想法,是不对头的”“主力部队在延安东北集结待命……一小股部队朝西北的安塞川方向节节后退,诱击迷惑敌人”等内容,交代了党中央从延安撤退的原因及各种部署安排,使读者明白事件的前因后果。②形象方面,对话提到彭总,“彭总说,党中央的指示是非常英明的……他还说,不要急躁,打仗的机会多得很;敌人永远占不到我们的便宜,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彭总倒是给我们叮咛:要谨慎……彭总说,毛主席一再指示:延安是要保的”,彭总耐心和下级解释,对前途充满信心,通过对话侧面烘托出彭副总司令尊重中央指示、对下级将领充满耐心、有勇有谋的形象。③主题方面,对话提到“敌人永远占不到我们的便宜,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延安又不可保,因为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调集了几十万军队,有飞机、坦克、大炮,我们只有两万多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不顾自己力量硬要拼命蛮干的想法,是不对头的”,撤离延安是战略需要,我们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收获,而且撤离延安也是要解决当下困境,对话表现出在艰难的形势下党中央的必胜信念以及赞扬了他们直面困难的英勇精神。【9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物象含义的能力。理解小说物象,要结合具体内容,联系情节、人物和主旨分析。①“灯光”是王家坪半山坡一个窑洞里的灯光,“天明敌人就可能到延安。可是彭副总司令还在这里!”彭副总司令在极度危险的时刻仍坚守阵地,在灯光下开展工作。这里的“灯光”象征着一种坚持。②文中有“这样情景下,人们看见了灯光,那样明亮的灯光。这景象,让人想起茫茫的大海里,有一艘挂着桅灯的轮船,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乘风破浪,按照航线,向它的目的地驶驰”,这里的“灯光”是撤离延安之前,人们心情压抑的情况下看到的,就如大海上的桅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与前行的方向,代表着党中央对将士们的指引、鼓舞,代表着光明与希望。③危急时刻,还亮着那些“灯光”,表明中央领导还没撤离,还在坚持工作,将士们关注“灯光”,蕴含着对中央领导的关心与牵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报刘一丈书①[明]宗臣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客请明日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起则五六揖始出。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注】①作者生活的时代,是严嵩父子掌权时期。他们权倾朝野,陷害忠良,许多士大夫在其淫威下丧失了廉耻气节,纷纷投入其门下。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借写给他父亲的朋友刘一丈的回信而批判当时的政坛风气。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数千里A外B得C长者D时赐E一书F以慰G长想H即亦I甚幸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指离开,与《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中的“去”词义不相同。B.南面,指面向南,古代以坐北向南为尊位;与现在意指“南边”意思不一样。C.固,指坚决、坚持,与《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的“固”词义相同。D.故,指变故,与《孔雀东南飞》“大人故嫌迟”中的“故”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臣在文章开头向刘一丈表达了感谢之情;在结尾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刘一丈怀才不遇的同情,同时希望他安心等待时机。B.刘一丈在信中教导宗臣要“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宗臣表示自己在“才德称位”方面做得可以,但在“上下相孚”方面有所欠缺。C.第三段举例说明如今官场上的“上下相孚”是靠行贿受贿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地位低的人对守门人也要巴结逢迎,宗臣对此不齿。D.宗臣描述了自己面对权贵人家的表现:只在过节时投一个名帖,平时不去,即使经过也飞快地跑过去。并表示自己只是在坚守本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2)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14.客“且虚言状”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0.BFH11.C12.B13.(1)(他)骑在马上碰到相识的朋友,就扬起马鞭(得意洋洋地)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很好!”(2)您老人家听了我的这番话,或许不会嫌我过于迂腐吧?14.①客虚假地叙述受到厚待的情况,意在让听者以为自己受到相公的重视,以此美化自己的形象;②从而引发别人对他的敬畏。【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数千里以外,时常得到您老人家的来信,安慰我的长久想念,这已经十分幸运了。“数千里外”,放在句首作状语,单独成句,B处断开;“得长者时赐一书”,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以慰长想”,动宾结构,句意完整,H处断开。故BFH三处需要断句。【11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离开。/通“弆”,收藏。句意:不肯离去。/挖地洞里的野鼠收集采集植物的果实来吃。B.正确。C.错误。坚决、坚持。/乃。句意:他就坚持请求。/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D.正确。变故。/仍然,仍旧。句意:家乡多次遭遇灾祸。/婆婆仍然嫌我织得慢。故选C。【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宗臣表示自己在‘才德称位’方面做得可以”错误,文中说“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意思是“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故选B。【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交识”,相识;“适”,刚;“厚”,厚待。(2)“长者”,老人家;“得无”,或许不会;“厌”,嫌弃。【1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客虚假地叙述受到厚待的情况,意在让听者以为自己受到相公的重视,受到相公的重视,意味着自己的优秀,以此美化自己的形象;②结合“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可知,从而引发别人对他的敬畏。参考译文:在数千里以外,时常得到您老人家的来信,安慰我的长久想念,这已经十分幸运了。竟然还承蒙您赠送礼物,那么我更要用什么来报答呢?至于信中以“上下要互相信任,才能和品德要与职位相符合”的话教导我,正是我所深切感受到的。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尤其厉害。且看当今社会上所说的上下信任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他从早到晚骑马去权贵人家的门口恭候的时候,守门的人故意为难不肯让他进去,他就用甜言媚语装作妇人的姿态,把袖里藏着的金钱偷偷地塞给守门人。守门人拿着名帖进去之后,而主人又不立即出来接见,他就站在马棚里,与仆人和马匹相处,臭气熏着衣服,即使是饥饿寒冷或闷热得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去。一直到傍晚,那个先前曾经接受金钱的守门人出来对他说:“相公疲劳了,客人请明天再来吧。”晚上他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梳,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守门人发怒地说:“是谁?”他便回答说:“昨天的客人又来了。”守门人又怒气冲冲地说:“为什么你这个客人来得这样勤?哪里有相公在这个时候出来会客的呢?”客人心里感到受了耻辱,只有勉强忍耐着对守门人说:“没有办法啦!姑且让我进去吧!”守门人再次得到他送的一笔钱,才起身放他进去。他又站在原来站过的马棚里。幸好主人出来了,在客厅上朝南坐着,召他进去见面。主人说:“进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来,起来后就献上进见的金银。主人故意不接受,他就一再请求收下;主人故意坚决不接受,他就坚持请求。然后主人叫手下人把东西收起来,他便拜了又拜,又故意迟迟不起,起来后又作了五六个揖才出来。他十分高兴地跑出来,骑在马上碰到相识的朋友,就扬起马鞭(得意洋洋地)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很好!”并且虚假地叙述受到接待的情况。就算与他相识的朋友,也从心里敬畏他能得到相公的优待。相公又偶尔对别人说:“某人好,某人好。”听到这些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并且一齐称赞他。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信任,您老人家说我能这样做吗?之前我所说的权贵人家,我除了每年伏日、腊日投一个名帖外,就整年不去。有时取道经过他们的门前,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鞭策着马匹飞快地跑过去。这就是我狭隘的心怀,因此经常不受长官欢迎(不被长官赏识),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一切了。我常常发表高谈阔论:“人生遭际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我只是守自己的本分罢了!”您老人家听了我的这番话,或许不会嫌我过于迂腐吧?家乡多次遭遇灾祸,不能不触动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至于您老人家的怀才不遇,也使我心情悲伤而有所感触。上天赋于您的才德是很优厚的,不要说您老人家不愿轻易抛弃它,就是天意也不愿让您轻易地抛弃啊。希望您安心等待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南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断句刘昶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均为古体五言诗,用语自然质朴,内容上一写边塞奇景,一写隐逸美景。B.“四面绝”写出守边战士处境的艰险,使“故乡几千里”更增加了思归而不得的悲怆。C.从第二首诗的题目和内容可知,此诗应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皇帝诏书所问而写。D.“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以傲然的态度表明不为皇帝效力的风骨,洒脱不羁。16.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请依次简析刘诗、陶诗、张诗中“白云”的特点及意蕴。【答案】15.D16.(1)刘诗中的“白云”厚而多,有压抑之感。诗人借白云压来,营造出紧迫压抑的氛围,透露出逃亡时惊恐的心理。(2)陶诗中的“白云”行踪飘忽,去来无迹,自由自在。岭上白云实则象征山中的悠闲自在,体现了陶弘景淡泊名利、归隐林泉的志向。(3)张诗中的“白云”飘飘悠悠。言游子如白云般飘忽无定,思归之情油然而生。【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以傲然的态度”错误。“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意思是山中白云等景物只能愉悦身心,却不能拿着赠送君主。所以是委婉的拒绝皇帝的聘请。故选D。【16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1)“白云满鄣来”的意思是白云充满了边地险要处的城堡,可以推测此处的白云是厚的、多的,有压抑之感。诗人借白云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透露出逃亡时的惊恐。(2)“岭上多白云”的意思是山峰中有很多白云,可以推测此处的白云是飘逸、自由的。借白云象征山中悠闲自在的生活,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理想。(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意思是白云飘飘悠悠,青枫浦上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感。此处的白云是飘忽无定的。而游子就像白云一般无法驻足,思归之情油然而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辞任洗马后,朝廷对他严厉责备的态度。(3)老师布置了一篇以“梦”为话题的写作片段,小刚想引用一些带有“梦”字的诗句来增加文化底蕴,他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答案】①.斩木为兵②.揭竿为旗③.诏书切峻④.责臣逋慢⑤.梦入神山教神妪⑥.老鱼跳波瘦蛟舞(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斩、揭竿、峻、逋、妪、瘦蛟、晓、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贾母笑道:“你要猜谜时,我便说一个你猜,猜不着是要罚的。”贾政忙笑道:“自然要罚。若猜着了,也是要领赏的。”贾母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贾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猜着,也得了贾母的东西。然后也念一个与贾母猜,念道: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说毕,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贾母想了想,果然不差,便说:“是砚台。”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回头说:“快把贺彩送上来。”地下妇女答应一声,大盘小盘一齐捧上。贾母逐件看去,都是灯节下所用所顽新巧之物,甚喜,遂命:“给你老爷斟酒。”宝玉执壶,迎春送酒。贾母因说:“你瞧瞧那屏上,都是他姊妹们做的,再猜一猜我听。”贾政答应,起身走至屏前,只见头一个写道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政道:“这是①。”宝玉答道:“是。”贾政又看道: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贾政道:“是②。”迎春笑道:“是。”又往下看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贾政道:“这是③。”探春笑道:“是。”又看道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贾政道:“这是佛前④。”惜春笑答道:“是。”18.下列对①~④处依次给出的谜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炮竹②算盘③风筝④海灯B.①炮竹②象棋③风筝④木鱼C.①蜡烛②算盘③柳絮④海灯D.①蜡烛②象棋③柳絮④木鱼19.“荔枝”和“砚台”的灯谜分别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8.A19.①“荔枝”的灯谜使用了(谐音)双关。“站树梢”即“立在枝头”,“立枝”与“荔枝”谐音双关。

②“砚台”的灯谜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砚台”有身体,能对他人的话“作出回应”,具有人的属性。【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谜语把握能力。①炮竹的作用是辟邪,点燃后声如雷,烧尽后化成灰。所以①为“炮竹”。②算盘拨动前,没有人知道最终会计算出什么样的计算结果,故曰此为“天运”;但是这个具体结果如何,不但要依靠“天运”,还要靠人的手指去拨动,也就是所谓的“人功”;算珠进退上下,乘除加减,整天纷纷不止;“阴阳”,即奇数偶数,每次运算的数字不一样,算盘的子所代表的数字也不相同。所以②是“算盘”。③“阶下儿童仰面时”是指看风筝,“清明”时多有持续定向的东风,是最适宜放风筝的时候。“妆点”,即点缀清明节。“游丝”,这里是说拉住风筝的线,线断了风筝就会飘远,与人别离。所以③是“风筝”。④佛前海灯,即长明灯,供于寺庙佛像前,灯内大量贮油,中燃一焰,常年不灭。“沉黑海”,入佛门表示永远与人间荣华欢乐隔绝,在世人看来,这无异于沉入到看不见一丝光明的海底,但海灯悬于寂静孤凄的佛殿自会发出光明。所以④是“海灯”。故选A。【19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猴子身轻站树梢”中“树梢”是指树的枝头,“站”即“立”,所以“站树梢”就是“立在枝头”。而“立”和“荔”谐音,所以“立在枝头”就是“荔枝”,所以本成语使用了(谐音)双关。“身自端方”“虽不能言,有言必应”中“身”“言”“应”将谜底赋予人的特征,认为“砚台”有身体,能对他人的话“作出回应”,具有人的属性。所以,“砚台”的灯谜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戴眼镜的小小身躯,一些学校和班级里的“小眼镜”也不少。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总体近视率较2018年下降至少1.7个左右的百分点。相比前些年的摸底调查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但整体防控形势依旧(A刻不容缓)。造成儿童青少年近视早发、高发的原因(B不一而足),既有长期以来学业压力较大、不良坐姿等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有青少年长时间使用各种电子产品、频繁用眼等因素的影响。不过,有一个原因(C不容分说)——儿童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够,休息放松保障不足。实践证明,保障好学生的课间户外活动,可及时缓解视力疲劳、减少视力受损,对于防控学生近视,必要且紧要。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的“量”,首先要足够。学校、家长不能片面地理解校园安全稳定,忽视学生的休息权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当活动和放松,每天应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实中,虽然有的地方和学校,安排了较充足的课间活动时间,但在此期间,学生们更多是被“圈定”放松、限制活动。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单位等需要(D因地制宜),拿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放松方案”,允许学生个人或多人到教室外到户外去放松、望远;另一方面,要强化户外安全管理和日常安全教育,让学生从内心重视安全,并安排好人手加强室外安全值守与隐患排查。20.文中括号内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刻不容缓 B.不一而足 C.不容分说 D.因地制宜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对最后一段的内容进行概括。要求:使用三个短句,运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不超过60个字。【答案】20.D2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总体近视率较2021年(52.6%)下降0.7个百分点。22.学生被“圈定”放松、限制活动不利于保护视力,因此教育部门要拿出“放松方案”,强化学生户外安全教育,做好值守与隐患排查。【解析】20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语境说的是整体防控形势依旧较严峻,并没有到了一刻也不允许拖延的程度,故“刻不容缓”使用错误。B.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语境说的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近视早发、高发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并非同类的事物反复出现、不止一个,且“不一而足”一般用于列举后面,故“不一而足”使用错误。C.不容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语境说的是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故“不容分说”使用错误。D.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语境说的是学校等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故“因地制宜”使用正确。故选D。【21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一是“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可删去“根据”或“显示”;二是“下降至少1.7个左右的百分点”成分赘余,应删去“至少”或“左右”。修改后表述为: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总体近视率较2018年下降至少1.7个百分点。【22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用规定句式概括内容的能力。首先,把最后一段的内容概括为三个短句。第一句话概括为:学生们被“圈定”放松、限制活动。“一方面……”概括为:教育部门要拿出“放松方案”允许学生放松、望远。“另一方面……”概括为:要强化学生户外安全和室外安全教育,做好值守与隐患排查。最后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连接以上的三个句子为:学生被“圈定”放松、限制活动不利于保护视力,因此教育部门要拿出“放松方案”,强化学生户外安全教育,做好值守与隐患排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一位青年留学生深夜给父母打电话,称很想吃中餐,但实在太贵了,想学做西红柿炒鸡蛋。最终,他通过电话向父母一点一点询问操作步骤,第一次吃到了自己亲自动手做的菜。材料二:徐州一家幼儿园,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走红。老师非常用心,从和面到烧火,每一个流程都会教。年仅几岁的孩子,能杀鱼炒菜,还会做花馍,蒸出来的馒头比成年人的都强。孩子们分工明确,秩序井然,不一会儿工夫,就炒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