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课时第1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教学例1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2.引导思考: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二.教学“试一试”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三.指导完成“练一练”课堂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布置作业练习一第1~3题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练习课教学课时第2课时三维目标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不同的情况,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不同的情况,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引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1.完成第4题。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2.完成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3.完成第6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4.完成第7题。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5.完成第8题。课堂小结“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布置作业练习一第8题课题纳税教学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教学新课1.教学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2.我们怎样计算呢?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3.做“试一试”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三.同步练习1.练习二的第1题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四.拓展提高练习二的第4题。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课堂小结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布置作业练习二2-3题课题储蓄教学课时第4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储蓄的含义。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难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教学资源信用社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老师的家里有8000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2.储蓄时要做哪些工作?储蓄分几种类型?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我国1998年到银行活期和整存整取的利率如下:时间活期整存整取1年期整存整取2年期整存整取3年期整存整取5年期98.3.251.715.225.586.216.6698.7.11.444.774.864.955.2298.12.71.443.783.964.144.599.6.100.992.252.432.72.882002.2.20.721.952.242.522.792006.8.30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信息?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6.根据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八千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吗?7.指着某同学,你为什么可以不纳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的5.6.7.8题。课题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教学课时第5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2.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按折进行计算难点按折进行计算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教学例41.认识折扣。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做“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2.探索解法。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是什么关系?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原价×80%=实际售价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ⅹ×80%=12ⅹ=12÷0.8ⅹ=15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二.指导完成“练一练”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三第1题。学生读题后,先要求说说每种商品所打折扣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2.做练习三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3.做练习三第3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4.做练习三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课堂小结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布置作业练习三第3、4题课题折扣问题的练习课教学课时第6课时三维目标1.进一步掌握折扣的有关知识及计算方法。2.理解在农业生产中成数的有关知识。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购物的最佳方案与策略。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已有知识经验。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些练习。二.练习。1.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1)出示地5题的两张图片。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2)学生列式求出夹克衫的实际售价.西服的实际售价。(3)交流:是怎样想的?(4)依次出示书上的问题,问:哪个问题已经求出了,哪个问题还没有求?该怎样求?(5)学生列式,并讲评。指出,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1)学生试做。(2)交流讲评,并小结方法。指出:当单位1的数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进行计算。当单位1的数量未知时,通常要列方程计算。3.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1)学生试做。(2)交流讲评。4.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理解用贵宾卡买,相当于在在八折的基础上再打九五折。5.完成练习三的第9题。学生试做后讲评。三.小结。指出要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课堂小结指出要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的练习册课题列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教学课时第7课时三维目标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找等量关系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教学例5出示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1)读题,理解题意问: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2)引导学生画图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如果用X表示男生的人数,那么女生人数怎样表示?(逐步完善线段图)怎样表示36人?得出数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5)检验让学生尝试检验;交流总结:看男生+女生是不是等于36人,并且还要看女生除以男生是不是等于80%。二.
教学“练一练”1.学生练习2.交流讨论两点: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3.比较两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三.小结:问: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1~4题其中第4题,要引导学生将此题跟例题相比较,沟通百分数问题和倍数.分数问题的联系。五.课堂总结教学后记:课堂小结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布置作业练习四第1~4题课题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教学课时第8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找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教学例6出示例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1.读题,理解题意2.分析题意问: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4.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5.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6.让学生列方程解答7.检验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二.教学“练一练”1.做第1题,先审题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解答2.做第2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再让学生解答。三.巩固练习1.练习四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相同,但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2.练习四第9题: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课堂小结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布置作业练习四第5.6.7题课题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教学课时第9课时三维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解题能力。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找准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基本训练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3.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54.红花和黄花一共有100朵5.一种商品,打七折出售。二.巩固练习1.做练习四的第11题(1)先让学生画线段图(2)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3)列出方程解答(4)进行对比2.做第14题(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3.做第15题(1)
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分析含有分率的条件。(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3)列方程解答三.总结课堂小结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分析含有分率的条件布置作业第10.12.13.16题。课题整理和复习(1)教学课时第10课时三维目标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体会数学学习的收获。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难点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回顾与整理问:本单元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小组讨论: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二.练习与应用1.完成第1题(1)先独立完成(2)交流点评(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2.完成第2题(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3)填表计算3.完成第3.4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4.完成第5.6题(1)先画图(2)解答(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三.课堂总结教学后记:课堂小结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布置作业第5.6题课题整理和复习(2)教学课时第11课时三维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难点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练习与应用1.完成第7题(1)独立解答(2)交流算法2.完成第8题(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3.完成第9题4.完成第10题(1)理解题意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2)学生解答5.完成11题(1)读题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明确两点: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2)学生解答二.探索与实践1.完成12题(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2.完成13题(1)现场调查(2)分别算出百分数3.思考题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作出判断三、评价与反思课堂小结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布置作业12、13题课后反思: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课题圆柱和圆锥教学课时第1课时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难点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教案内容:辅助教学准备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一、导入新课课题:圆柱和圆锥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1、研究圆柱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2、研究圆锥认识圆锥的高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三、巩固练习1、讨论“练一练”。2、做练习五第2题。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⑵在书中连线。3、做练习五第3题。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四、作业做练习五第4题: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并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再计算出它们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布置作业做练习五第4题: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并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再计算出它们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课题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课时第2课时三维目标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教学例1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2、出示例1中的罐头。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二、教学例31、出示例3中的圆柱。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长:3.14×2=6.28(厘米)
宽:2厘米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板书:直径2厘米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2+圆柱侧面积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六第1、2题课题圆柱表面积计算教学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引入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其中圆柱的底面积怎么算?侧面积呢?二、基本练习1、出示练习六第3题,理解表格意思。2、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3、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4、如果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3分米,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六第4题。2、完成练习六第5题。3、讨论练习六第7题。出示条件: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的底面直径1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4、讨论练习六第8题。5、讨论解答练习六第9题。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练习六8、9题课题圆柱的体积教学课时第4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方法把圆柱沿地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引入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怎么算?3.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二.教学例41.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2.实验操作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3.推出公式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三.教学“试一试”四.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2.做“练一练”第2题。课堂小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布置作业练习六6、7课题圆柱的体积(2)教学课时第5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3.知道哪些条件,我们就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二.基本练习1.做练习七第1题。各自算了填在书上,然后校对。2.算出下面各圆柱的体积。⑴底面积0.8平方米,高1.2米⑵半径5厘米,高15厘米⑶直径6分米,高8分米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对照板演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三.讨论实际问题1.讨论练习七第2题。⑴猜猜看,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⑵算一算,看到底是哪个杯子里的饮料多?2.讨论练习七第3题。怎么知道这个保温茶桶能不能盛150千克的水呢?3.讨论练习七第4题:怎么算一枚硬币的体积?4.出示一个圆柱形茶杯,讨论:要知道它的容积,需要量出什么数据,怎么量?课堂小结要知道它的容积,需要量出什么数据,怎么量?布置作业练习七第3.4.5题课题圆柱的体积(3)教学课时第6课时三维目标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基本练习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⑴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⑵半径4厘米,高12厘米⑶直径5分米,高6分米2.做练习七第6题。⑴各自练习。⑵交流:怎么算这个油桶的容积?要注意什么?提醒学生要看清单位。怎么算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为什么?二.综合练习1.讨论练习七第7题。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⑵小组中讨论:要求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多用去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求什么?⑶说说怎样算一天里,每个人大约比原来多用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2.讨论练习七第9题。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⑶分别怎么算?三.讨论思考题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练习七第8、9题课题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教学课时第7课时三维目标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方法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引新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认识圆锥。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4.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5.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6.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7.教学试一试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2.练习八4.53.做练习八第1题。4.做练习八第3题。课堂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布置作业练习八第2.3题板书设计圆锥和圆锥的体积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课题圆锥体积计算和应用教学课时第8课时三维目标使学生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能应用圆锥体积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旧知1.复习体积计算。(1)提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①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②底面积4平方厘米,高4.5厘米。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练习,还要能应用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教学新课l.组织练习。(1)做“练习八”第6题。(2)做“练习八”第10题。出示圆锥形模型,提问:你有什么办法算山它的体积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测量直径和高。请同学们回去测量你用第129页图制作的圆锥,求出它的体积来。课堂小结圆锥的体积计算和应用:计算体积需要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没有告诉底面积,我们要先求半径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应用圆锥体积计算.布时候还?可以计算出圆锥形物休的重量。布置作业练习八第7~9题。课题圆柱.圆锥的复习教学课时第9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或圆锥。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点。难点进一步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容积)计算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天开始复习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方面,要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悉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掌握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汁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复习特征1.说出物体名称。出示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和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形体。2.复习特征。(1)同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图形。指名学生说出各图的名称。(板书:圆柱.圆锥)(2)提问:谁能拿出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在图中板书)圆锥的高怎样测量,试着量一量你手里圆锥的高。三.复习计算做复习第1题。1.出示表格,说明要求,2.提问: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的?(板书: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底面周长乘以高?这三道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圆柱的体积汁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复习第2—4题。板书设计板书:圆柱.圆锥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课题表面积.体积计算实际应用复习教学课时第10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复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表面积.体积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表面积.体积的汁算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二.复习体积计算1.复习公式。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2.做复习第5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三.知识应用复习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练习八第七题让学生读题。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请大家课后试一试。四.探索和实践第九题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六.课堂作业:练习册.P2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练习册.P24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比例的应用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教学课时第1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导入。演示: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2.认识图形的缩小。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3.教学“试一试”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四.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课堂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布置作业练习九第1.2题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课时第2课时三维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导入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二.教学比例的意义1.认识比例(1)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板书:比例)(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5)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2.做练习九第3题。3.做练习九第4题4.做练习九第7题课堂小结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布置作业练习九第5.6题板书设计比例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导入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⑶
5/8:1/4和7.5:3
⑷
2:8和9:27二.教学新课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
课件出示:3
:
5前项
后项(2)
课件出示:3
:5
=
18
:30内项外项(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出示:3/5=18/302.出示例4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显示:交叉相乘。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5:3=(
):412:(
)=(
):5课堂小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布置作业练习十第1.2题板书设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课题解比例教学课时第4课时三维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解比例。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导人新课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二.教学新课1.出示例5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2.做练习十第6.7题。3.做练习十第8题课堂小结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布置作业练习十第5题课题比例尺教学课时第5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难点看懂线段比例尺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1米=()分米1千米=()米20米=()厘米50千米=()厘米二.情境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四.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2.做“练一练”第2题。课堂小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1.2题板书设计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课题求实际距离教学课时第6课时三维目标1.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难点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导入。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7。(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2.做“试一试”。(1)
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2)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3)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2.做练习十一第4题3.
做练习十一第5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2)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0
40
80
120千米(3)在一幅比例尺为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练习十一第3题课后反思:第四单元确定位置课题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课时第1课时三维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2.让学生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历路线。难点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的具体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旧知,架桥铺路让学生各自解答下面两题,算后共同订正。1.在比例尺为1:200000的一幅地图上,城和城相距5厘米,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2.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这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学习用方向描述物体位置。出示例1的场景图。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方向看看图,正北方向用哪个字母表示:谁还记得什么是东北,什么是西北吗?着图谈话: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顺势在图的下方出示灯塔3和灯塔4,让学生说一说灯塔3和灯塔4在轮船的什么方向。2.学习用距离表示物体位置。在图上画出北偏东300这条射线。板书:距离①现在老师给你条件(在图上标出比例尺),你能算出距离吗?②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指名板演。③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提问:怎样准确地描述灯塔2所在的位置?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灯塔2在轮船北偏西550方向8千米处”。课堂小结用方向(角度)和距离(长度)相结合,就能很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1、2题板书设计板书:方向、距离课题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课时第2课时三维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怎样用字母表示南.西.东等方向,初步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个位置。2.让学生在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画图能力.计算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难点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谈话导入学习在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中如何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二.教学例题(12分)1.出示教材中例2的平面图。谈话: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介绍:我们已经知道在平面图上常用表示方向北,另外还常用表示方向东,用表示方向南,用表示方向西。2.谈话:题目还告诉我们“灯塔北偏东40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3.谈话:怎样在平面图上准确地表示出清凉岛的位置呢?4.在班内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具体步骤。(1)在平面图上确定北偏东400的方向。根据“北偏东”的含义,以表示灯塔的点为顶点,正北方向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偏东400画出角的另一条边,并在图中标出角的度数。(2)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出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根据“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千米”计算出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3)根据计算出的图上距离在所画射线上确定清凉岛的位置。提醒:①根据计算出的图上距离,找到清凉岛的位置。,用圆点表示,并在旁边标注“清凉岛”。②标注出实际距离,把射线多余的部分擦掉。三.组织练习1.完成“试一试”。2.完成“练一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3、4、5题板书设计平面图上常用表示方向北,另外还常用表示方向东,用表示方向南,用表示方向西课题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教学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1.学会根据平面图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关系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难点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例3平面图。提问:图上有哪些场所?你能说说相邻两个场所之间的位置关系吗?2.引入揭题。谈话:早上7点,李伟要去上学了,那么怎样说清楚李伟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板书课题)二.联系实际,主动构建。1.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线。课堂预设:这里可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李伟先向东走180米到超市,再向东北方向走240米到医院,最后向北走150米到达学校;另一种是李伟先向东走180米到超市,再向北偏东60度方向走240米到医院,最后向北走150米到达学校。这两种说法都是可以的,在这里要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前一种描述比较简略,它适用于描述大致方向;后一种描述则比较精确。2.教学“练一练”。谈话:下午4点钟,李伟放学了,你能描述一下他回家的行走路线吗?三.应用与拓展1.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2.完成补充题。(题目印在练习纸上或画在黑板上)学生独立完成,再在班内交流。下图是某市旅游1号车行驶的线路图,请根据线路图填空。(1)旅游1号车从起点站出发,向()行()千米,到达青水公园,再向()偏()()0的方向行()千米到达抗战纪念碑。(2)由绿博园向南偏()()0的方向行()千米到达购物中心,再向北偏()()0的方向行()千米到达人民公园。3.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应该怎样描述行走路线?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7题课题实际测量教学课时第4课时三维目标1.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增强自主参与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在测定相距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如何利用标竿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再量出两点间的距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架桥铺路.建造房屋前测量土地的场景。2.谈话:如果我们要测量出教室的长是多少米?要用什么工具测量?如果要测量出学校操场的长是多少米,又会怎样测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二.组织测量活动1.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1)课件动态出示两点之间测定一条直线的方法。(2)小组讨论:他们是怎样在.两点间测定直线的?提问:怎样才能使这些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呢?2.学习步测。学会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步十分准确时,也可以用步测何目测的方法。3.学习目测。学习目测的方法。设标。用卷尺量出50米的一段距离。每隔10米分别插上标杆,让同样高的五名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练习目测固定距离。全班学生站在起点处观察相距10米.20米……远的人和标杆的大小,体会距离的远近。课堂小结要隔着点标杆向点标杆所在的方向看,如果点标杆挡住了所有的标杆,这些标杆就在同一条直线上课后反思: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一)教学课时第1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教学例11.出示例1,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3.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EQ\F(路程,时间)=速度(一定)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二.教学“试一试”根据板书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四.巩固练习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课堂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板书设计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EQ\F(路程,时间)=速度(一定)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二)教学课时第2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2.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图像的制作过程,初步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点难点利用正比例图像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应用价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教学例21.出示例1的表格和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关信息的方格图。2.师先示范描点(一两个),生按照要求描出表中的其他点。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用直线连接。4.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其他点呢?(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3)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5.对刚才的第(3)个小问题进行指导。(师边演示边讲解)(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一点。(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习十三第4.5题课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一)教学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难点引导学生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教学例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总价(一定)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二.教学“试一试”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四.巩固练习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2.做练习十三第6~8题。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第8题(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2)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习十三第6~8题课题正反比例的综合练习教学课时第4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反比例量的理解难点能跟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2.举例说明。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二.练习完成练习十三9~13题1.第9题。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2.第10题。(1)看图填写表格。(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3.第11题。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4.第12题。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5.第13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13题。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转化的策略教学课时第1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解决问题。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运用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交流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确定转化的策略1.出示例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提供的两个图形,然后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种想法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2.适时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二.自主探索转化的具体方法,解决问题3.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三.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的问题,进一步感受转化的价值1.引导:我们曾经运用过转化的策略解决过那些问题?教师板书。2.提问: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的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3.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四.自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1.教学“试一试”2.指导完成“练一练”五.拓展练习,巩固转化的策略课堂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1、2、3题课题转化的策略教学课时第2课时三维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一些以前学过的相关数学问题。二.教学例21.出示例2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可以知道什么?你会列方程解答吗?2.讨论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学生讨论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占美术组总人数的2\(3+2)”。一种方法是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4.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是,通过把题目中的关键条件进行转化的方法,使原本用解方程解答的题目转化成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的题目。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学生明确可将条件转化成“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5”。2.做练习十四第4题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可提示学生抓住“剩下的部分一样长”进行思考:把第一支蜡烛看作1份,燃去的就是这样的4份,全长就是这样的五份;把第2支蜡烛剩下的长也看作同样的一份,燃去的部分是这样的两份,全长就是这样的三份。所以这两支蜡烛原来的长度比是5:3.必要的话,也可以先画出线段图,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课堂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是,通过把题目中的关键条件进行转化的方法,使原本用解方程解答的题目转化成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的题目。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5、6题第七单元统计课题扇形统计图教学课时第1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复习引新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二.探究新知出示例1: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揭示: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三.巩固练习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3.练习十五第1题4.练习十五第2题5.练习十五第3题课堂小结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消费支出情况并进行分析吗?布置作业练习十五第1、2、3题课题认识众数教学课时第2课时三维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难点众数和平均数的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性教案个性教案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某鞋店上周销售各种尺码男式皮鞋的情况如下表。尺码/cm2424.52525.52626.527数量/双415344829185小结: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便于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今后进货量。(板书:众数)二.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出示例2讨论交流一:做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书店企划述职报告范文
- 护士大学生职业规划
- 2025年南京c1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下载
- 2025年南阳货运员初级考试题库
- 《银行授信方案》课件
- 校园安全人人有责班会
- 2025年台州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技巧
- 应聘销售业务经理管理
- 加工中心的编程教学课件
- 2025香港公司股份转让合同书
- 法务工作月度汇报
- 期末测评-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安全攻防实验室建设
- 消防泵操作规程
- 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科版
- 合肥新华书店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2030年全球与中国石墨匣钵市场现状动态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 肾穿刺活检术的准备和操作方法教学提纲
- 20以内的加法口算练习题4000题 210
- 读书分享课件:《一句顶一万句》
- GB 17927-2024家具阻燃性能安全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