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第1页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第2页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第3页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第4页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开展的根底。经济社会开展必须遵守生态规律,必须顾及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总结我国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后,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开展战略和科学开展观,国务院公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及措施。河南省人民政府积极贯彻国务院要求,于2001年6月6日《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制定立足于河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实际,其最终目的是为全省社会经济开展和产业布局规划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指南,使全省各级政府和广阔民众更加深刻地认识环境与开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牢固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在推进中原崛起、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决策,努力保护和建设好中原大地的生态环境。本《区划》是河南省制定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利用规划和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业等产业开展规划的依据,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提和根底,也是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态环境容量的初步规划。本《区划》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为指导,在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根底上,通过对相关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运用加权指数法、等权指标体系等进行分级和分区,对全省的土壤侵蚀、酸雨、水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水资源胁迫、土壤沙化和土地承载力等七项指标的敏感性由低到高分为一般地区、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五个级别;并按照其重要性上下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洪水调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水源修养、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拟重要和一般地区四个级别。依据综合敏感性和重要性评价结果,在全省范围内按照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特征分为5个一级生态区、18个二级生态亚区和51个三级生态功能区。51个生态功能区又归为8类。针对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区划”同时对其应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和产业开展方向提出了原那么性建议。本《区划》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组成局部,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按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要求编制完成。其根底数据利用,按照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要求,统一基准年〔2000年的生态现状〕,局部数据利用了近年来的较新资料,例如国民经济指标、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中各县市的产值、产量、土地面积及农业投入、人口密度等为2002年的统计数据。本区划结果已经与周边省相衔接,并得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认可,报经省政府审定后纳入全国生态功能区区划成果图。“区划”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此项工作在我省当属首次,《区划》中一些不尽人意地方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编写组2006第一章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那么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根底,以可持续开展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效劳功能、保障社会经济开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根底上,以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核心,坚持科学开展观,建立科学的区划指标和方法,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管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以及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开展提供决策依据。1.2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本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河南省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生态系统效劳功能的分异规律以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在明确各区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开展方向与保护目标的根底上,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方案。具体工作目标是:在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和过程的根底上,确定河南省生态环境敏感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分布及其特点,提出全省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级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导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规划以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为经济社会开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展提供根底保障,为构筑国家生态平安体系奠定科学管理的根底。生态功能区划原那么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遵循以下原那么:①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原那么按照生态系统效劳功能固有特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效劳功能的影响,保证区划对象的独立性和空间分布的完整性。区划过程总体以自然环境特征为划分依据,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的可操作性,在地势地貌、植被类型、气候特征、行政边界等的根底上进行区划。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开展一致性原那么以生态功能特征为区划根底,同时考虑到区域经济开展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划定和命名功能区,从而将生态功能区划作为区域产业调整、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在保护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平安的同时,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能力,促进、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开展。③区域相关性原那么在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全省及流域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功能区与相邻省份的相关性以及在全国范围的重要性,从而尽可能在区划工作上,力求作出在空间尺度上相协调的区划结果。生态功能区划内容与工作程序生态功能区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系统效劳功能评价、生态功能区划分区方案、生态功能区分区概述,分析各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点,提出各功能区的约束因子与开展方向。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工作程序是:〔1〕在分析河南省生态环境现状的根底上,结合河南省经济开展状况,按照可持续开展原那么,进一步明确区划目标、区划对象和区划范围;〔2〕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根底上,收集河南省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等相关资料,包括统计资料、遥感数据和科研成果及相关图件等;〔3〕进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找出主要的生态问题并分析成因;〔4〕利用ArcViewGIS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包括土壤侵蚀、土壤沙化、酸雨、水资源胁迫、水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发生等;〔5〕生态系统效劳功能重要性评价,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修养及水源保护、洪水调蓄、农业生产系统的农产品提供、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饮用水源保护等;〔6〕在上述工作根底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图形叠加和综合分析,根据地域差异规律,提出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案,并通过专家咨询和综合比拟进行方案优化后,对最终确定的区划方案进行分区描述,提出各功能区的生态保护目标。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技术路线见图1-1。确定生态功能区划目标确定生态功能区划目标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生态系统效劳功能评价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确定功能分区和依据制订分区方案区划结果与图件编制功能分区特征描述完成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专家咨询图1-1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路线图第二章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自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地区,南北相距约530km,东西长达580余km,东接山东、江苏、安徽,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土地面积约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74%,在我国地理区位划分上,属中部地区。地貌类型多样河南省地貌一级区划分为豫西、南部山地丘陵盆地区和豫东平原区,总体特征为: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地势自西向东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呈阶梯状下降〔见河南省卫星遥感影像地形图〕。中山一般海拔1000m以上,高者超过2000m;低山500~1000m;丘陵低于500m;平原地区海拔大局部在200m以下。河南省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有伏牛山,中部、东部和北部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南阳盆地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山间盆地,面积约万km2。按地形划分,山区面积约万km2,丘陵面积约万km2,平原面积约万k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约的26.59%、17.72%和55.69%。地质构造复杂河南省分为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以卢氏—栾川—确山—固始深大断裂带为界,其北成为华北地台,由变质程度较深的太古界登封群、太华群及中浅变质的元古界嵩山群、秦岭群等组成结晶基底层,其上是由震旦系和古生界前变质与未变质的浅海相碎屑岩—磷酸盐沉积建造及海陆交互相与陆相含煤建造与中生、新生界陆相碎屑岩建造组成的沉积盖层。它包括四个二级构造单元,即山西中台隆,位于太行山区;华北坳陷,包括黄河两岸的黄、淮、海冲积平原;鲁西中台隆,包括永城、夏邑、范县等局部地区,聊城—兰考深断裂,为鲁西中台隆与华北坳陷的分界;华熊沉降带,包括华山、小秦岭、熊耳山区和鲁山、舞阳南部等地。秦岭地槽主要特征是中生代以前一直处于地槽状态,均为地槽沉积,主要有类复理石沉积建造、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以及屡次火山喷发相,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地槽褶皱区。其中包括四个二级构造单元,北秦岭褶皱系,即西峡—内乡断裂—桐柏—商城断裂带以北地区;南秦岭褶皱系包括西峡—内乡断裂以南的淅川—内乡地区;桐柏—大别褶皱系,包括桐柏—商城断裂带以南的山区;南阳坳陷及南阳盆地,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部缺口微向南倾斜。气候过渡性特征明显河南省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我国划分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正好穿过境内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该区以南的信阳、南阳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河南省气候具有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风沙多,夏日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点。.1降水河南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在季节、年际、空间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自南向北递减。淮河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1200mm之间;卢氏—许昌—商丘一线以南到淮河之间地区,年降水量700~900mm;此线以北的广阔地区,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下。全省各地降水量的40~60%集中于6~9月份,而冬季降水量不及年降水量的10%,年均降水不稳定,降水量年际相对变率18~22%。.2光照与热量全省年实际日照时数为2000~2600小时,年总辐射量4600~5000MJ/m2,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全省年平均气温~15.5℃,南阳盆地北受伏牛山、外方山的阻隔,冷空气不易侵入;淮河以南纬度较低,太阳辐射量增加,形成了河南省比拟稳定的两个暖温区,年均气温在15℃以上。河南无霜期190~230天,全省日平均气温通过10℃的积温为4000~4800℃,南阳盆地和豫南在4800℃以上,豫西山区在4000℃.3湿度河南省年平均绝对湿度的分布趋势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随高度递减的速率远大于随纬度递减的速率。全省年平均相对湿度65~75%,以淮南湿度最大,可达75%以上,其次是淮北平原、豫东平原和南阳盆地,相对湿度70%以上,其它地区在70%以下,以豫西北的鹤壁、焦作、孟津、三门峡一带为最小,在65%以下。湿度的南北差异以夏秋季节为小,春季最大。.4农业气候区划分根据各地光、热、水气候条件,全省划分为7个农业气候区。Ⅰ淮南春雨丰沛温暖多湿润气候区,Ⅱ南阳盆地温暖湿润夏季多旱涝区,Ⅲ淮北平原温暖易涝区,Ⅳ豫西丘陵干旱少雨区,Ⅴ太行山区夏湿冬冷干旱区,Ⅵ豫东北平原春旱风沙易涝区,Ⅶ豫西山地温凉湿润区。土壤类型多样,地带性强全省土壤类型繁多,主要有黄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碱土和水稻土7种。按土壤质地分别所占耕地的百分比为:粘质47.1%、沙质19.9%、壤质15.1%、沙壤质底层加胶泥14.0%、砾质3.9%。京广线以东、沙、颍河以北的广阔黄河、海河冲积平原,是分布面积最大的潮土区,山丘区、较大河流的河滩地一般也是潮土分布区,局部地区还分布有砂姜黑土;风砂土、盐碱土等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黄河故道以及黄河泛滥区的洼地;淮河波状平原及河谷两侧有水稻土分布。以伏牛山主脉沿沙河至漯河,到汾泉河一线为分界线,以南为黄棕壤、黄褐土带,以北及京广线以西的低山丘陵和黄土丘陵分布着褐土、黄褐土。河流众多,水资源缺乏全省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共计493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河流8条,5000~10000km2以上的河流9条,1000~5000km2以上的河流43条。分属4大水系。黄河水系主要是黄河干流,境内长711km,省辖流域面积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1.3%,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1%。黄河在河南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农涧河、漭河、金堤河等。淮河水系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河流之间,是河南省的主要水系。淮河发源于豫西南的桐柏山,境内长340km,流域面积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2.8%,占淮河流域总面积的46.2%,在本省的支流有140多条,主要有史河、洪河、潢河、竹竿河、颍河、沙河、北汝河、贾鲁河等。长江水系主要包括本省西南部的唐河、白河和丹江,属于汉水的支流,境内流域面积2.77万km2。白河、唐河是汉水最大的支流,境内河长分别为302km和191km;丹江发源于陕西,境内长117km,流域面积4219km2,主要支流是淇河和老灌河。海河水系位于豫北,本省境内最大支流是卫河,境内长286km,海河流域面积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9.3%。全省平均年径流量50mm~600mm。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在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河南省境内,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植被分异形成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伏牛山南坡、淮河以南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伏牛山和淮河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西部伏牛山地和丘陵,有明显的森林垂直带谱。东部平原天然林早已不存在,现有林木全为人工栽培,主要树种有泡桐、毛白杨、旱柳、刺槐、榆树、欧美杂交杨类等和紫穗槐、白蜡等灌木。植物资源比拟丰富,植物种类约占全国总数的14%,其中木本植物占30%。高等植物有199科、3979种及变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2/3,木本植物约占1/3。河南省植被区划分为2个植被地带、4个植被区和12个植被片。其分区情况如下:Ⅰ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ⅠA黄淮平原栽培植被区ⅠA1黄海平原小麦杂粮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植被片ⅠA2淮北平原一年两熟小麦杂粮植被片ⅠB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台地落叶阔叶植被区ⅠB1太行山落叶栎林植被区片ⅠB2太行山东麓、丘陵平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植被片ⅠB3豫西黄土丘陵、平川、台地以小麦为主的两年三熟植被片ⅠB4伏牛山山地栎林植被片ⅠB5嵩山、外方山、伏牛山东侧低山、丘陵以小麦为主的两年三熟植被片Ⅱ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ⅡA伏南山地、丘陵、盆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区ⅡA1伏南山地含有落叶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植被片ⅡA2伏南山地、丘陵萌生栎林植被片ⅡA3南阳盆地以小麦为主的两年三熟植被片ⅡB桐柏、大别山地、丘陵、平原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区ⅡB1淮南平原以水稻为主的一年两熟植被片ⅡB2桐柏、大别山地、丘陵、栎林植被片河南省脊椎动物资源约52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20%,其中哺乳类约50余种、鸟类近300种、两栖类40多种、爬行类20多种、鱼类约100多种。2.2社会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截至2004年底,河南省人口总数为9717万人,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人口密度为582人/km2。由于东部平原地区耕地资源较多、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在700人/km2以上。河南人口出生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1986年的‰降低到2004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由1986年的‰降低到2004年的‰。2004年人口总数与1986年的7916万人相比,增长了1776万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到2000年全省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数的11.75%,比1990年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14.76%的全国平均水平。文盲率为5.43%,低于全国6.72%的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水平得到提高,截止到2004年,全省有城市38个,其中,省辖市18个、县级市20个,与1985年相比,增加20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5年的426km2开展到2004年的1422km2,增加了996km经济开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呈现快速开展的趋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常年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棉花、油料、水果、烟叶、肉类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全国前三位。河南在占全国1.74%的国土面积上养活了占全国7.5%的人口。河南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平安做出了积极奉献。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得到较大开展。1985年~2004年,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分别由37.6%和24%,提高到%和30.09%,第一产业的比例由38.4%下降为%。河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电力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交通、通讯快速开展,根底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交通体系;作为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全省固定;城市;移动,已根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连通世界的通信网络。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全面开展,可持续开展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40余万,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200多个。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开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以上,“普九”人口覆盖率93%以上,根底教育水平稳居全国前列,普通高校在校生达70多万人。实施了播送电视“村村通”工程,播送、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均达94%以上。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日趋繁荣。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1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快速开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8815亿元,增加了倍。国内生产总值及变化情况见表,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及在全国的位次情况见表。2004年全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到达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元。表2.1-1国内生产总值及变化情况表年份工程1990﹡1996﹡1997199819992000﹡2004GDP亿元88815年增长率%第一产业1647产业结构%年增长率%第二产业4515产业结构%年增长率%第三产业2652产业结构%年增长率%人均GDP9470年增长率%﹡分别为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时段的年均增长率。表2.1-22000、2004年河南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工程总人口〔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全国〔2000〕1265837045河南省92565444占全国%居全国位次1526918全国〔2004〕12998813687620768723874372110561河南省971788151647451526529470占全国%居全国位次1526817生态环境现状评价3.1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状况据2000年国土资源厅的资料,全省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面积约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8.96%。其中耕地面积约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8.82%,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及豫西黄土区;园地面积约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7%,其中以果园面积最大,三门峡、商丘和南阳三市的果园面积较为集中,占全省果园总面积的40.08%;林地面积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11%,林地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南阳市,最小的是漯河市;牧草地面积万hm2,多为天然草地类,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信阳市,其次是南阳市;水域面积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43%,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信阳市,其次是南阳市。全省建设用地面积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22%。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21%。交通用地面积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35%。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6%。全省未利用地面积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82%,其中主要是荒草地,面积万hm2。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率比拟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2000年全省土地利用率为86.76%,土地垦殖率为48.83%,二者在全国均居前列。未利用土地所占比重较小,开发利用难度较大。.2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性大河南省东部黄淮海平原区和南阳盆地区水、热、土的组合条件较好,是全省耕作农业开展的主体;西部丘陵山区水土条件相对较差,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投入产出率低,适宜开展林果牧业;南部丘陵山区那么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土地开发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利用潜力。土地利用存在问题⑴耕地数量锐减,人地矛盾加剧由于根底设施和工矿建设开发建设用地增加较快,全省耕地面积由1954年〔历史上耕地数量最大年〕的万hm2下降到2000年的万hm2;人均耕地由1953年〔历史上人均耕地量最大年〕的0.205hm2下降到2000年的0.084hm2。⑵耕地利用种养不协调由于耕地利用上存在着粗放经营和掠夺性利用,农药、化肥使用量过多,造成土地养分失调,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耕地利用种养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⑶低产田面积大由于全省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上各地农田根本建设投入缺乏,管理不善,使得全省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5%以上,对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⑷乱占滥用耕地问题突出在目前后备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点及城市建设用地,违法批地、违法占用耕地的问题仍然突出,乱占、乱用、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加剧了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评价⑴土地利用率较高河南省土地利用率为86.76%,比全国水平高约16个百分点,因受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的影响,各市、地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漯河市的土地利用率最高,为99.14%,周口地区、濮阳市、商丘市、开封市的利用率均高于95%。济源市的土地利用率最低,为70.44%。⑵土地垦殖率较大河南省的土地垦殖率为48.83%,区域差异较大,平原地区的土地垦殖率较高,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垦殖率较低。最高的周口地区土地垦殖率为71.42%,其次是漯河市和许昌市,分别为70.52%和69.78%,最低的是三门峡市,为21.09%。⑶复种指数较高复种指数和投入水平表达了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为179%,各市中复种指数最高的郑州市为199%,耕地复种指数165%及其以下的有安阳165%、驻马店165%、商丘159%、开封146%等市。复种指数差异,反映出各市之间地力及投入水平的差异。⑷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好据调查,2000年全省化肥施用量612kg/hm2(折纯量),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100kg以上;机耕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的来说,河南省的农地投入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程度。从土地产出的实物量水平来看,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均接近或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为4542kg/hm2,棉花播种面积单产903kg/hm2,油料播种面积单产2630kg/hm2。从土地的产量指标来看,河南省的水平在全国是比拟高的。3.2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分析与评价水资源及地表水质状况河南省地表水多年平均总资源量约亿m3,约占全国总径流量的1.3%。地下水多年平均资源量约亿m3,除去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亿m3,河南省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约为亿m3。全省地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366m3,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量4620m3,与世界和全国比拟,是水资源比拟贫乏的省区之一。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河南省的河流分属江、淮、黄、海四大流域。长江流域〔汉江区〕地表径流较充分,多年平均亿m3,径流深,且区内分布均匀。淮河流域年地表径流量亿m3,平均径流深,但该流域面积南北跨度大,地表径流深相差悬殊,南部桐柏山、大别山区径流深450mm左右,而豫东平原仅50~l00mm。黄河流域年地表径流量亿m3,径流深,海河流域年地表径流亿m3,径流深,徒骇马颊河流域径流深只有2,是全省产流的低值区。表3.2-1河南省四大流域降水量、径流量统计流域面积km2平均不同保证率年径流量〔亿m3〕年降水深mm年径流深mm年降水量mm年径流量〔亿m3〕20%50%75%95%海河15300黄河36030淮河8609085长江27710全省1651302000年河南省辖四大流域全省监控河段总长度为,水质情况按优劣排序大体是: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海河水质最差。其中Ⅰ-Ⅳ类水质河段断面分别占监控河道断面的比率为长江60%、黄河45%、淮河44%、海河25%,其余均为Ⅴ类或劣于Ⅴ类的监测断面。主要污染指标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非离子氨。河南省污水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力,监测结果说明,超过50%以上的河流环境水质恶化,丧失包括水生生物的生境、农灌、景观等所有的生态功能,并威胁到附近的地下水水质;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趋势加重,形势严峻,监测的湖库水质N、P指标根本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河南省有大中型水库123座,小型水库2273座,水库总数96座,总库容到达亿m3。水库建设一方面使水资源应用更加便利,满足了经济开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注重生态用水,水源的截留也带来了下游河道枯槁、功能降低、水生物绝迹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目前,河南省多数河道已经成为季节性河流,在枯水季节,有水的河道也多数成为纳污河道,湖库建设中在生态用水的留用问题上,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九五”期间,各大流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及水污染程度均有显著降低,但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趋势加重,形势严峻,监测的湖库水质N、P指标根本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河南地表水污染总体状况为大于Ⅴ类的河段长度超过50%,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2地下水利用及其生态问题⑴地下水资源及可开采量河南省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亿m3,按流域划分,淮河流域为121.5亿m3,占全省地下水资源的%,黄河流域为亿m3,长江流域为亿m3,海河流域为亿m3,分别占全省的%、%、%。河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亿m3。⑵地下水的利用情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南省地下水资源开采总量年平均约为120×108m3,占全省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74.1%,其中农业用水×108m3,占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约43.2%,工业用水×108m随着井灌面积的不断增加,地下水开采强度呈逐年加大趋势,且80%以上为浅层地下水。⑶缺水情况分析河南省属北方缺水省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缺乏440m3,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5,居全国第22位。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合理性,全省正常年份缺水40~50×10因地下水开采强度的逐年增大,供水紧张的豫北地区已形成两个大的区域性漏斗,即安阳—濮阳漏斗、温县—孟州漏斗。安阳—濮阳漏斗面积约8236km2,其漏斗中心分别在南乐、清丰一带及滑县东部,中心水位埋深20~22m左右;温县—孟州漏斗面积约为562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2m左右。多数地区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处于满负荷或超采状态,已无资源潜力可挖。1991~1999年地下水埋深小于4m的面积降低了57%,浅层、中深层地下水均出现大面积漏斗区,且漏斗区面积呈现逐年增大、加深的趋势。其中,豫北地区、郑州、开封和许昌等地区地下水下降速度和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⑷地下水水质评价①区域地下水评价河南全省区域地下水超标因子主要是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三态氮和微生物,符合优良、良好、较差和极差级水的样品,分别占总取样数的0.5%、26.0%、54.1%和19.4%。由此说明,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为普遍。而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又与地下水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异常有关。地下水污染相关因素分析说明,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与监测井距离污染河道的距离密切相关,距河流越近,地下水污染程度越严重,反之,污染那么轻。由此说明,浅层地下水污染主要是河、渠地表水体污染造成的。②城市地下水水质评价根据1999年各市〔地〕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评价结果说明,全省多数城市地下水质量比拟好,少数城市地下水质量较差。城市地下水中主要污染因子是总硬度、氨氮、挥发酚、氟化物等,其它如溶解性总固体、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氯化物等也存在超标现象。⑸地下水污染因素分析水质污染是河南省最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污染地表水体,以及固体废物堆放的渗液等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二是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后,经灌溉和降水淋洗作用渗入地下,造成浅层地下水的农业污染,包括土壤和农畜产品的污染。.6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生态变化⑴浅层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地下水超采现象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出现了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区。目前,全省多数地区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处于满负荷或超采状态,超过可采量的74%以上,已无资源潜力可挖。⑵水资源利用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极大地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矛盾,改善了河南东北部低洼易涝地区地下水埋藏浅、汛期积水涝灾、土壤长期盐渍化的局面。同时,由于超量开采导致了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水质污染、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和水生态环境问题。⑶城市区域随着市区规划面积的扩大,地面硬化以及城市工业布局集中,导致城市地下水急剧下降。河南省17个主要城市中,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超过70m的城市有7个,占41%。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己成为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大制约因素。全省各地水资源利用总量见表,由表可知,郑州、濮阳、许昌三地区水资源为极度贫乏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到300m3表3.2-2河南省各地市水资源平衡表区域名称多年平均资源量(亿m3/a)地下水可开采量(亿m3/a)地表水可利用量(亿m3/a)资源可利用总量(亿m3/a)总量地表水地下水重复量人均量(m3/a)平原区岗地区山区合计地表水过境水合计安阳310鹤壁353濮阳259新乡401焦作343三门峡11269洛阳500郑州249开封368商丘363许昌224平顶山483漯河316周口<300驻马店711南阳500信阳12953.40全省合计440备注资料来源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报告3.3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状况分析与评价水土流失面积大,初步得到控制河南省山丘区面积万km2,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万km2。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分布于豫北太行山、豫西伏牛山、豫南的桐柏山和大别山。遥感调查水蚀面积分类情况见表3.3-1,土壤侵蚀情况见河南省土壤侵蚀现状图。表3.3-11999年遥感调查水蚀面积分类情况统计等级微度水蚀轻度水蚀中度水蚀强度水蚀工程水蚀轻度以上面积面积km2截至2000年底,河南省水土流失累计治理保存面积万km2,其中水平梯田〔含沟坝地〕万hm2,水土保持林212万hm2,其中经济林万hm2,种草万hm2,以及大量的沟道控制和小型蓄水兴利工程。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度、强度水蚀面积根本得到控制和治理,而耕地中强度、极强度侵蚀由于治理难度、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开发活动、种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难治理水土流失区主要分布于山丘区、人多地少贫困区及不合理开发区。根据1999年全省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全省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区域按面积排序为黄河流域11781.1km2>淮河流域10882.9km2>长江流域km2>海河流域km通过对1995年到2000年两个不同时期TM遥感影像土壤水力侵蚀调查,结合1988年全省水土保持普查情况综合分析说明,河南省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和程度总体呈现减少和下降趋势,减少和下降幅度为南部〔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大于北部、重点治理区大于非重点治理区。1988~1995年,水土流失面积净减4288.8km2,平均每年为612.7km2,约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局部区域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流失程度加重。加重区主要发生在西部山区的新安、嵩县、宜阳、洛宁、伊川及南召、汝阳、鲁山等县。其主要原因是陡坡开荒、毁伐森林现象和矿产资源的私采滥挖造成原地表植被大量破坏,微度侵蚀变成轻度、中度侵蚀现象发生造成的。水土流失使洛阳市50~60年代建造的中小型水库,已有70%淤积报废,失去蓄水功能。土壤沙化和盐渍化面积小,已根本得到解决河南省的沙化土地主要沿过去黄河及支流改道、决口的临时河道呈带状分布。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开封、郑州地区等十个市,分别约万hm2和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9%、5%。1999年河南省土地沙化类型见表。表3.3-21999年全省沙化土地类型现状表单位:hm2类别合计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改田全省〔本次〕1995~1999年,扣除因调查标准变化等人为因素,实际由沙化土地变为非沙化土地的面积为27273hm2,而由非沙化土地变为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592hm2,实际净减少20381hm2。目前,河南省大面积土地沙化已经根本得到控制,且沙化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局部地区人为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固定沙丘流动的问题还时有发生。生态调查资料显示,因浅层地下水水位的普遍下降和土壤改进,土地盐渍化问题只是在鹤壁、濮阳、新乡地区局部发生,分别为万hm2、万hm2和万hm2。3.4植被与森林资源状况分析与评价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高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由于气温、降水、土壤及人口分布的差异,森林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以伏牛山主脉和淮河为界,南部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带,北部属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带。根据全国第三次〔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五次〔20世纪90年代末期〕森林清查时资料可知:十年间,河南省有林地面积增加了万hm2,其中按用途分,经济林、特用林和用材林增加幅度较大,分别增加了74.5%、39.71%和33.9%,增加面积到达万hm2、万hm2和万hm2。按林地性质分,人工林面积增加万hm2,增加了49.61%。植树造林面积的快速增长,2000年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为19.83%,较1986年森林覆盖率的14.76%增加了%。河南省森林植被主要分为5个植被型,即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经济林、灌木林,29个群系。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有所下降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系统趋于简单化,人工林面积增长快,天然林比例下降,林龄低龄化消耗严重及林龄结构极不合理问题突出,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较弱,抵御自然灾害、抗病虫、鼠害的能力较低。〔1〕林龄结构不合理由于植树造林面积的快速增长,幼龄林面积增加万hm2,增加速率为倍。幼、中龄林面积占到林地总面积的%,一方面使森林覆盖率增高,另一方面,也导致林龄结构的极度不合理。林分低龄化及林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林龄结构极不合理的现象因受林木生长周期的制约,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较大转变。全省用材林近、成、过熟林资源有所增加,但全省用材林可采资源仍相当贫乏,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森林资源生长大于消耗,但消耗量上升,且以栎类等阔叶树为主,林分低龄化消耗严重,由此将继续降低森林保持水土、修养水源的能力。〔2〕系统抵御灾害能力下降人工造林的林种单一及其灾害天敌制约能力的降低,导致森林抵御自然灾害、抗病虫、鼠害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功能削弱。全省森林火灾面积由于管理及防治力度加强,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而森林病虫鼠害面积由于天敌数量、种群的减少,以及林相单一、生物异质性降低等因素影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削弱或衰退森林病虫鼠害面积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90年代较80年代的森林病虫鼠害面积增加近2倍。3.5生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河南省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多样,南北植物兼容,野生动植物资源比拟丰富。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森林、农田和湿地三大类。森林主要分布于伏牛山、大别山、太行山、桐柏山等山区丘陵,平原地区以农田防护林为主,林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经济林、灌木林等。河南省是全国垦殖最早的地区之一,耕地占全省总面积的48.82%,居全国第三位,大多分布于平原和岗台沟谷地带。农田生态类型包括单一农作物形成的30多种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农作物套种、林农间作等形成的多种农田生态系统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湿地占全省总面积的6.6%,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和人工湿地4大类。河南湿地不仅蕴藏了2000多种动植物资源,而且地理位置处于亚洲留鸟迁徙的中线,是许多迁徙水鸟的重要途中停歇地或越冬地。黄河及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有各种动物72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濒危动物41种;各种植物700多种。全省动物资源包括脊椎动物520种,占全国总种数的23.9%,其中哺乳类动物约50余种、鸟类近300种、两栖类40多种、爬行类20多种、鱼类100多种。此外,还有无脊椎动物约2600多种,其中昆虫约2000多种,占全国已定名昆虫总数的2/3。在河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91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金钱豹、梅花鹿、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大鸨、小鸨、白鹳、黑鹳等13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猕猴、豺等78种。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6种。河南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山区、沿黄区域及黄河故道。全省有维管束植物199科,3979种及变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14%,其中木本科植物占30%左右。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0种,河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种,河南杜鹃、河南石斛、太行榆、河南猕猴桃、灵宝杜鹃和河南山胡椒等为河南特有的6种植物。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天然林面积日趋减少,一些珍贵稀有树种更是大量减少或濒临灭绝,如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大果青扦,仅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发现5株,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和乱捕滥猎,野生珍稀动物数量锐减明显。近年来,由于各级主管部门加强保护管理力度,并初步形成了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乱捕滥猎、乱砍滥挖和倒卖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受到强有力的打击,调查结果比拟显示,大局部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略有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增加,管理不断加强截至2004年3月,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0个〔见表-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个,总面积万hm2。按类型分: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1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8个,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8个。古生物遗迹及其它自然保护区3个。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情况至2003年底,全省有森林公园63处〔见表-2〕,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9处,总面积万hm2。截至2005年,全省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30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1个,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到达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23%。河南省风景名胜区分布情况见表3.5-1。表3.5-1河南省风景名胜区分布情况序号名称地点面积级别1嵩山风景名胜区登封市国家重点2鸡公山风景名胜区信阳市295国家重点3龙门风景名胜区洛阳市国家重点4王屋山风景名胜区焦作市265国家重点5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修武县56国家重点6石人山风景名胜区鲁山县268国家重点7林滤山风景名胜区林州市310国家重点8青天河风景名胜区博爱县106国家重点9神农山风景名胜区沁阳市96国家重点10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桐柏县108省级11铜山风景名胜区泌阳县省级12老君山—鸡冠洞风景名胜区栾川县10省级13嵖岈山风景名胜区遂平县52省级14昭平湖风景名胜区鲁山县40省级15百泉风景名胜区辉县市省级16薄山湖风景名胜区确山县126省级17云梦山风景名胜区淇县省级18丹江风景名胜区淅川县590省级19南湾湖风景名胜区信阳市192省级20亚武山风景名胜区灵宝市52省级21大伾山风景名胜区浚县省级22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区巩义市省级23环翠峪风景名胜区荥阳市25省级24五龙口风景名胜区济源市128省级25青要山风景名胜区新安县34省级26灵山风景名胜区罗山县省级27青龙峡风景名胜区修武县108省级28黄河风景名胜区郑州市108省级29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嵩县168省级30震雷山风景名胜区信阳市平桥区省级至2003年,河南省有世界级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4处〔见表-3〕,省级地质公园4处,地市级1处,总面积约17万hm2。河南省的森林公园主要是在国营林场的根底上择优划片建成,开展十分迅速,有许多风景区建设也是在自然保护区周围建设,旅游区与保护区面积交叉严重。随着旅游事业的迅速开展,一些不合理的开发等活动侵占、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现象非常突出。表2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情况一览表序号自然保护区名称地点面积(hm2)级别1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浉河区2917国家级2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乡县国家级3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辉、延津、封丘24780国家级4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嵩县、栾川、西峡、南召、鲁山56000国家级5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沁阳、博爱、修武、辉县56600国家级6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山县46800国家级7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孟州、灵宝、湖滨区、陕县、渑池、新安、孟津、吉利区、偃师67000国家级8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峡、内乡、淅川78015国家级9南阳恐龙蛋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峡、内乡、淅川14652省级10灵宝小秦岭禁猎禁伐区灵宝市4080省级11卢氏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卢氏县1000省级12商城金刚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商城县2972省级13桐柏太白顶省级自然保护区桐柏县4924省级14西峡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峡县1000省级15新县连康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县2000省级16开封柳园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封市16148省级17内乡县湍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乡县4547省级18淅川县丹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淅川县64000省级19汝南宿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汝南县16700省级20新安青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安县4000省级21淮滨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淮滨县3400省级22信阳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平桥区6750省级23商城鲶鱼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商城县5805省级24林州万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林州市8667省级25信阳黄缘闭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信阳浉河区、罗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123260省级26信阳四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信阳市浉河区14000省级27桐柏高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桐柏县9060省级28济源市温泉自然保护区济源市163市级29栾川大鲵自然保护区栾川县800县级30嵩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嵩县600县级合计表3河南省森林公园一览表序号公园名称面积(hm2)建设单位地址1嵩山国家森林公园11533国有登封林场登封市区迎仙阁2寺山国家森林公园5600国有木寨林场西峡县丁河镇3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767国有风穴寺林场汝州市骑岭乡4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5333国有石漫滩林场舞钢市区5薄山国家森林公园6067国有薄山林场确山县任店镇6开封市国家森林公园553国有开封市林场开封市西郊7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15133国有河西林场灵宝市尹溪路8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4200国有宜阳林场宜阳县9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359国有修武林场修武县西村乡10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8133国有五马寺林场嵩县车村乡11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1833国有龙峪湾林场栾川县庙子乡12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2527林州市泽下乡林州市泽下乡13南湾国家森林公园2810国有南湾林场信阳市狮河区14甘山国家森林公园3800国有窑店林场陕县张村镇15郑州市森林公园313国有郑州市林场郑州市北郊16白云寺森林公园2593国有辉县林场辉县市薄壁镇17乐山森林公园6800国有乐山林场确山县朱古洞乡18中牟森林公园5458国有中牟林场郑州市中牟县城19黄河故道森林公园4198国有延津林场延津县东屯乡20上寺森林公园420国有荆关林场淅川县荆关镇21菩提寺森林公园133国有五岳庙林场镇平县五岳庙乡22白云山森林公园10000国有板桥林场泌阳县板桥镇23龙虎森林公园363国有滑县林场滑县城关镇24丹霞山森林公园933南召县林业局南召县林业局25焦作森林公园937国有焦作市林场焦作市建设西路26云梦山森林公园3000淇县群营林淇县云梦山27嵩北森林公园493国有巩义林场巩义市夹津口镇28禹州森林植物园67国有禹州林场禹州市禹台办事处29濮阳黄埔森林公园1198濮阳市林业局濮阳市郊30泌阳铜山森林公园7309国有马道林场泌阳县马谷田镇31玉皇尖森林公园2982国有淇河林场卢氏县狮子坪乡32青龙山森林公园2317国有与群营林巩义大峪沟镇民权村33金兰山森林公园3333国有新县林场新县城关向阳路172号34全宝山森林公园958国有全宝山林场洛宁县兴华乡35小浪底库区森林公园41976国有郁山林场与群营新安县李村乡36大寺森林公园433国有方城大寺林场方城县二郎庙乡37紫云山森林公园1588国有襄县林场国有襄县林场38金顶山森林公园2400确山县蚁蜂镇确山县蚁蜂镇林场39独山森林公园400独山园艺场卧龙区独山园艺场40神灵寨森林公园5300国有三官庙林场洛宁县陈吴乡41长葛市森林公园62长葛市林业局长葛市老城镇42商丘市省级森林公园149国有梁园区林场商丘市梁园区43黄柏山省级森林公园647国有黄柏山林场商城县长竹园乡44双龙山省级森林公园1000国家山张林场偃师市大口乡45孟州省级森林公园333国有孟州林场孟州市西乡46天池山省级森林公园735国有王莽寨林场嵩县德亭乡47桐柏山省级森林公园4924国家陈庄林场桐柏县城关镇48安山省级森林公园600国有固始林场固始县城郊49黄庙沟省级森林公园2000鹤山区林业局鹤山区林业局50郑州黄河大观省级森林公园174郑州黄河大观郑州黄河南岸86号51濮阳张挥省级森林公园87濮阳县林业局濮阳县林业局52渑池韶山省级森林公园1400国有渑池林场渑池县仁村乡53天目山省级森林公园2400国有天目山林场平桥区邢集乡54息州省级森林公园223国有息县林场息县城关55大虎岭省级森林公园1500国有大虎岭林场汝阳县城关56桃花峪省级森林公园1330荥阳市广武镇57汤阴云莱省级森林公园925汤阴县苗圃汤阴县58新郑始祖山省级森林公园4667千户寨乡、观音寺镇新郑市59巩义南河渡省级森林公园2050南河渡镇巩义市60神仙洞省级森林公园3100尖山乡新密市61嵖岈山省级森林公园2000张台乡遂平县62摩云山省级森林公园4165曹家窑林场义马市63方城七峰山省级森林公园5100拐河镇七峰山林场、泉白山林场方城县合计214126表4河南省地质公园一览表序号公园名称批建时间地址1中国嵩山世界地质公园04.02登封市2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04.02修武县3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01.12内乡县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西峡县4济源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济源市5遂平嵖岈山国家地质公园03.01遂平县6卢氏狮子坪省级地质公园卢氏县7辉县万仙山省级地质公园辉县8辉县关山省级地质公园辉县9灵宝女郎山省级地质公园灵宝市10沁阳神农山省级地质公园沁阳市11西峡恐龙蛋化石省级地质公园西峡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河南省积极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坚持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开展野生动植物管理执法活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保护管理体系、救护繁育体系和科研监测体系,形成了良好的保护局面。但是,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开展,人口与资源,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对开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倒卖走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旅游开发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的矛盾日趋锋利;濒危物种的恢复进展缓慢,局部物种减少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养殖、培植和利用尚处在自发、分散的状态,既不适应市场经济开展的需要,也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严重缺乏。〔2〕自然保护区面积小,类型较单一。〔3〕管理机构不健全,队伍力量薄弱。〔4〕监测、执法手段落后等。3.6大气环境和酸雨状况分析与评价大气环境状况分析与评价河南省大气环境现状的特点是:大气污染较重,悬浮微粒为主要污染物表3.6-12002年各行业废气排放情况统计表行业名称废气排放量〔万Nm3〕SO2排放量〔t〕烟尘排放量〔t〕采掘业128912969158154食品烟草加工及饮料业1504337109996649纺织业4478224913209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59620501278造纸及纸制品业41359803582725797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79603218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12116088215465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2538463684618500医药制造业54407441592001化学纤维制造业2794993942807橡胶制造业2266562062354塑料制造业25014524非金属矿物制造业24792556874739669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7996576331003574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119111302212026343金属制造业160480549402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106580065796902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给41526360471544321944其它行业60431361155028合计106446293739541563199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开展使得能源消耗日趋巨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工程及其带来的污染正向农村不断扩展和转移。河南省中西部地区有郑州、洛阳、焦作、济源、安阳、三门峡等6市11个县及县级市被国家划分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全省2002年废气排放总量10644亿m3,其中SO2排放量约74万吨、烟尘排放量万吨。由常年空气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可知,影响河南全省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为次要污染物。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以豫西北的焦作、济源、安阳、三门峡为最差,信阳、濮阳最优。全省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范围在~3之间,平均3,除南阳、濮阳外,其余各市均有超标现象,其中焦作、开封、济源超标率50%以上;年均浓度~3之间,信阳、濮阳到达二级标准,其他均超二级标准,其中焦作、平顶山、开封、济源、安阳超三级标准。表3.6-22002年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单位:mg/m3城市名称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x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超标率%年均值超标率%年均值超标率%年均值达标率%郑州市洛阳市济源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安阳市开封市0平顶山市鹤壁市7新乡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0驻马店市00南阳市0001信阳市00商丘市周口市全省平均全省二氧化硫日均浓度范围在~3之间,平均3,除南阳、信阳、驻马店外,其余各市均有超标现象,其中济源、三门峡、洛阳超标率20%以上;年均浓度~0.052mg/m3之间,超过二级标准的有安阳、洛阳、焦作、开封,济源、三门峡超三级标准;在6个二氧化硫控制区中,有5市均超标,只有郑州0.048mg/m3,可达标。全省二氧化氮日均浓度范围在~3之间,平均3;年均浓度~0.055mg/m3之间,均达二级标准。全省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范围在~3之间,年均浓度0.166mg/m3,各市均有超标,有一半超标率50%以上。全省降尘量以焦作、安阳、济源为重,均超过国家标准。硫酸盐化速率除濮阳、信阳达标外,其余均超标,以三门峡超标最重。据统计,全省大气污染的变化趋势根本上是秋冬季较重、春夏季较轻。近几年,颗粒物污染有减轻趋势,但酸性气体污染、酸雨发生率均有所增加。酸雨状况分析与评价酸雨对森林、农作物、蔬菜以及人体健康都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也是当代世界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降雨酸度是用降水pH值年均值表示,其分级标准见表-3。表3.6-3降水酸度分级标准pH~~~降水酸度强酸性较强酸性弱酸性中性碱性表3.6-42002年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单位:mg/m3城市名称最小值最大值年均值监测次数酸雨次数酸雨发生率%郑州市921开封市7000洛阳市743平顶山市6400安阳市4200焦作市8.173300三门峡市328南阳市397信阳市6800全省平均51419通过对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焦作、三门峡、南阳、信阳9个城市进行的酸雨监测说明,河南省的降水pH值在~之间,酸雨发生机率为5.34%,集中在三门峡、南阳、洛阳、郑州4市。三门峡最重,年均pH值,呈弱酸性,发生酸雨的机率到达25%,其他地区年均pH值均为中性,但有酸雨发生,南阳发生机率17.9%、洛阳4.1%,另外郑州也出现了酸雨现象,发生机率1.1%。据统计,降水离子组成中,硫酸根>氯离子>硝酸根>氟离子,冬季高于夏季,说明河南省酸雨主要是由煤烟型大气污染造成,二氧化硫污染是主要因素。河南省酸雨发生不普遍,但机率有所增加。3.7自然灾害河南省自然灾害具有多发性、突发性、高频率性、广泛性、地域性、持续性等特点,干旱、洪涝及干热风是河南的主要气象灾害,占各类灾害的80%以上,其中以水、旱、干热风、大风灾害为甚。据统计,全省各类自然灾害损失,每年平均达30~40亿元,受灾最严重的年份可高达70~80亿元以上,约占河南省根本建设总投入的1/10。主要灾害现状〔1〕干旱多发干旱是平原地区最普遍、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河南素有“十年九旱”之说。豫北地区属于全省干旱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据近50年来旱情统计,共发生旱灾85次,年平均达次;豫东和豫中次之,南阳盆地又次之,豫南地区出现次数较少。大旱主要出现在豫北,约~3年一遇,向南逐渐减少,沙河以南一般无大旱;小旱频率较高,分布较广,沙河以北两年一遇。近50年来,旱灾面积大于67万hm2的年份有22年,频率达45%,1949~1990年,干旱受灾面积平均每年为126万hm2,其中成灾面积79hm2,90年代以来干旱不断加重,年平均干旱成灾面积超过220万hm2。〔2〕洪涝频发河南历史上的洪涝灾害以黄河决溢最为严重,但近50年来,暴雨是河南省主要灾害天气之一,造成山前平原受洪水威胁,低洼排水不良地区发生内涝。桐柏—大别山地区、淮河两岸及永城市是省内暴雨发生的中心地带,平均每年发生3~4次,暴雨雨量在250mm以上;大局部平原地区平均每年发生2~3次,年平均暴雨雨量在200mm左右,成灾面积万hm2。〔3〕风沙以春季居多干热风:平原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发生,其发生机率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逐渐递增,以东北部最严重,年平均发生日数6~8天,10年8~9遇,淮河以南地区较少。重度干热风以沙河以北、京广线以东地区出现较多,平均3~4年1次,淮河北部、南阳盆地平均5~6年1次。干热风的危害以洼地、沙土地较严重,受危害地区,小麦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可达30~50%。沙暴:在沙区,遇大风天气即可形成沙暴,沙暴区的分布与沙区分布根本一致。年平均沙暴日2天,黄河两岸,每年平均出现3个以上的沙暴日,中心地带是郑州至民权一线的沿黄地区,郑州市是全省出现沙暴日最多的地区,年平均在7天以上,开封、兰考为6~7天,内黄一带每年平均在6天以上。沙暴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春季较多,冬季和夏季次之,7、8两月及秋季较少出现。〔4〕地质灾害呈地域性特点河南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较强,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多见于豫西、豫北的山地、丘陵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多发于豫中、豫南的平原及盆地区;地面塌陷以采矿区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平顶山、焦作、鹤壁、济源、义马、永城等矿区。崩塌:崩塌灾害具有落差大、速度快、突发等特点。河南省崩塌灾害按成因分主要有剥蚀卸荷型崩塌、河流侧蚀型崩塌和人工采掘型崩塌三种。其中剥蚀卸荷型崩塌最发育,主要分布在豫西伏牛山、豫北太行山等深山区,规模大小不一。河流侧蚀型崩塌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人工采掘型崩塌分布面积广,多与人为因素有关。滑坡:滑坡是指土体或岩体由于各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或作用。按组成物质可划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按形成灾害的主要动力可分为自然和人工动力型滑坡。河南省滑坡以土质滑坡较为发育,主要分布在豫西黄土地区,多为暴雨成因类型。岩质滑坡主要分布在深山区,亦以暴雨成因类型居多。人工动力型滑坡那么主要分布在铁路、公路沿线和开矿周围,多属开挖处理不当遇降雨引发。泥石流:河南省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豫西和豫北山区,泥石流发生的原因除自然地质因素外,人为活动也是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半数以上泥石流的发生与人为活动有关,暴雨往往是诱发因素。地裂缝:河南省地裂缝自古就有,主要分布在信阳、濮阳、遂平、淮阳、南阳、陕县等地,大面积地裂缝导致大片土地遭到破坏,经济损失严重。地面塌陷:河南省地面塌陷主要是人为采矿活动和地下开挖工程造成的。采矿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平顶山、焦作、鹤壁、济源、义马、永城等矿区。下开挖工程造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郑州等城市地下人防工程开挖区。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主要与开采地下水有关,特别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后,使地层应力发生变化,软土层受到压缩,地层下陷。河南省开封市、许昌市、洛阳市、濮阳市、新乡市等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灾害分布特点由于各地地质地理条件、人为活动的差异,加上暴雨诱因,河南省灾害的特征表现为一灾为主、多灾并发。主要灾害分布有:①豫北山地滑坡、泥石流中等发育区;②豫西山地滑坡、泥石流较强烈发育区;③豫西黄土区滑坡、崩塌及地裂缝强烈发育区;④豫北平原地裂缝、地面沉降中等发育区;⑤豫东平原、南阳盆地地裂缝中等发育区;⑥桐柏—大别山地质灾害弱发育区;⑦地面塌陷强烈发育区;⑧黄河沿岸塌岸发育带。成因及变化趋势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山区至平原的过渡带,境内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和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断裂构造发育,地质环境脆弱,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变率较大。因此,区域特殊地貌类型和地质构造、暴雨发生中心区以及大风频发区等,是导致使全省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主要因素;同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各种灾害发生的诱因。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了水旱灾害的危害山地丘陵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后,抵御旱涝的能力丧失,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的截留修养水分和土壤的蓄水能力丧失后,加剧了旱涝灾害及其危害程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水旱灾害加剧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山地和丘陵区,进而影响整体区域生态系统。②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迁及温室效应等改变了区域气候特点,近年来,河南省南北气候差异加大,造成了旱区更旱、涝区更涝的特点,豫北地区日趋干旱,黄河河道每年断流现象更加频繁,而豫南地区涝季暴雨成灾,由于人为活动影响,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排洪能力逐渐减小,易引发洪水威胁。因此,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削弱,灾害频发,成为影响本省社会经济开展的突出问题。③资源无序开发,加重局地地质灾害由于河南省是资源大省,煤炭等储存量及开采量距全国前列,省内平顶山、鹤壁、义马、永城等地煤炭储量丰富,目前存在粗放性经营、无序开采、滥采、破坏植被现象严重,导致地面塌陷,危害区域开发和居民生活。一些地区水资源的超限开采,也使局地形成地下漏斗,造成大面积地面沉降。如何标准资源开采,实现可持续性开发,是解决矿区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河南是一个易受自然灾害的省份,近年来,各种灾害均有上升趋势,而旱灾和地质灾害上升趋势显著,河道断流日趋严重,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加。灾害的增加根本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失衡有关。据统计,表3.7-1河南生态灾害发生次数情况统计生态灾害类型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水灾1065336334旱灾354390964地质灾害1682102河道断流8086108其它654580由于省内灾害种类多,分布面积广,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迁,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工程活动,特别是不合理的开采资源,致使灾害发生和灾害造成的损失日趋突出。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发生72起较大灾害,重伤41人,死亡233人,破坏房屋1383间,毁坏耕地万hm2,直接经济损失21311万元,间接损失那么难以估量。灾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平安和阻碍国民经济持续开展的重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合理开发资源,防治灾害刻不容缓。3.8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概况自然景观概况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截至2004年3月,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0个。河南省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成为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景区之一。河南省境内地表形态复杂,森林植被类型较多,森林面积达209万hm2。林中寺院、庙宇、庵堂、碑刻等人文景观丰富。森林以及其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相融为一体,又各具特色,开展森林公园事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至2003年底,全省有各种森林公园63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9处,总面积2。2001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的嵩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焦作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达1729km2。2003年焦作云台山地质公园和登封嵩山地质公园又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其数量在我国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各省份中位居首位。河南省多处自然及人文景观还被列入风景名胜区,至2005年年底,河南省有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30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1个。人文古遗迹景观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各种古迹遍布全省,被称之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全省已查出有价值的文物点万多处,馆藏文物达120多万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7处。全国八大古都河南有洛阳、安阳、开封郑州4个,全国102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占8座〔即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濮阳、浚县〕。登封郜城镇有中国现存最早天文观测建筑—观星台,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成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资源全国第二位,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存、斗争、开展历史,是河南省最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目前,多处文物古迹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休闲的风景名胜景区。景区生态环境现状由于特殊地理的位置,河南省多数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山岳风景区植被覆盖率多在90%以上;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到达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质量到达国家Ⅰ类或Ⅱ类质量标准,固体废弃物大多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或处置;与人口集中、嘈杂的城镇相比,景区显得环境清新,景观优美。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活动的日益高涨,一些景区游客数量明显增加,剌激了交通、餐饮、宾馆及其它各项效劳设施建设开展,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干扰也逐渐加强,使得一些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有些工程建设管理不善,景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景区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和完全处置,一些景区空气和水体遭受污染,有些效劳设施的污水通过渗井渗坑排放,污染了地下水;未批先建、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的工程也时有发生,例如:索道工程、道路修建工程、景区人造景观工程等等。3.9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市城镇化开展迅速,截止到2000年城镇数量开展到883个,比1985年增加了630个,其中地级市17个,增加5个,县级市21个,增加15个,城镇密度从1985年的个/km2,到2000年的个/km2,增加了倍。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但仍满足不了需要2000年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到达万t,垃圾处理能力为11810t/d,处理能力是产生量的0.2%;综合利用量万t,综合利用率为33%。城镇垃圾的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