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06/3F/wKhkGGZsibmAAVNjAAK57jpaUE4094.jpg)
![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06/3F/wKhkGGZsibmAAVNjAAK57jpaUE40942.jpg)
![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06/3F/wKhkGGZsibmAAVNjAAK57jpaUE40943.jpg)
![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06/3F/wKhkGGZsibmAAVNjAAK57jpaUE40944.jpg)
![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06/3F/wKhkGGZsibmAAVNjAAK57jpaUE409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抒情一直是歌谣的首栗特征。道理看似浅显,歌谣的抒情性却常因其“理所当
然”而被研究者忽略。学者们通常关注歌谣的语言形式、历史文化语境、传唱内容及
主题,而对于抒情的动机、情感的浓度、抒情特征与价值,却少有人关注。其实,歌
谣是为达到抒情的目的而存在的,人们通过抒情来缓解压力,转移注意,歌谣的演绎
能够起到文学治疗的作用。《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谣情感抒发的特点,即使到了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
天,“谣”而“歌”的特点不变。原因很简单,歌谣是用来抒情的,抒情特征从来没
有褪色。
我曾做过一个线上调查,“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在线歌曲?”选项中“民间歌谣的
现代改编”获得了73%的最高占比。这至少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排遣郁闷、打发时
间、抒发情感、休闲娱乐的歌唱,最看好的还是辨识度较高的传统歌谣。我在整理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福建卷》(以下简称《大系》)的时候,关注到这样一
个事实,传统歌谣之所以能被不断传唱、演绎,主栗在于它的抒情功能。
但是抒情是讲究传统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群体,都有各自特定的抒情
方式和习惯,或者说有各自的抒情传统。歌谣传承时,抒情传统需要被特别尊重。
2022年底我前往观赏某县文联举办的童谣演出,原本只是念念有词的“谣”,到了舞
台上都被谱上曲子来演唱,改编者说是为了传承方便,也是体现“创新”,这样做却
违背了歌谣在本地的抒情传统,老百姓并不认可。座席一侧的一位长者称这些歌谣唱
出来虽是新变,但不合本地歌谣“只念不唱”的传统。
歌谣是诗的先声。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四种诗
的功能,其实就是歌谣的情感抒发功能。调动人的情绪、维系同仁情谊、批评针石乏时
弊,皆由歌谣唱诵和传播者的情感力量来推动。《诗经》以“风”指涉歌谣,有了
“风闻”,必有“跟风”。歌谣之所以喜闻乐见,皆因其群体投入的抒情功能。前几
年,在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群体中生出一种致力复兴“家乡”方言的演唱行为。
同一个地域群体或方言群体,用其共有的“歌谣”来温暖彼此、唤醒乡土记忆并实现
族群认同,是抒情传统的魅力之所在。同唱一首乡土的歌,也是对文化区域性、丰富
性、多样性的“抒情性维护”。同样的方言歌谣,让同样在外打拼的家乡人找到了抱
团取暖的“知音”。
这些方言抒情,既是传承的,也是创新的。这种传承,是固有抒情方式在异地的
传承与延伸;这种创新,是固有抒情方式在异地以新的媒介(如歌友微信群、自发组
织的电声乐队)用家乡话演述打工地新的生活内容。例如广东五条人乐队用海丰话创
作的《道山靓仔》等歌曲受到广东内外潮汕话群体的热情追捧;广东九连真人乐队的
客家话歌曲《凡人歌》《莫欺少年穷》等也唱出了海丰客家同乡的乡情。舞台上下的
歌谣群体性唱诵,实现了“共情”。
我们在《大系》编纂过程中关注到一些乡土文人甚至还会主动搜集歌谣、记录歌
词、灌制唱片、带徒授艺,来体现他们对本土歌谣的钟情。类似做法由来已久。清末
民初,福建霞浦白露坑人畲族歌王钟学吉曾在霞浦开设过山民会馆,成为畲歌歌本汇
集与传播的重栗场所,类似于今天的民间歌谣传习中心。钟学吉不仅编写了数百首小
说歌(如《末朝纲》《九节金龙鞭》等),而且自觉整理了大量畲族民间歌谣。如果
缺失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对本民族抒情传统的无限珍爱,他就不会有这种存续
歌谣文化遗产的远见卓识。
说到歌谣群体性的抒情传统,必然要追溯歌谣的源与流。歌谣中最早的抒情表达
或与仪式有关。人们借助抒情以调和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用仪式里的抒情抚慰日
常焦虑与不安。《诗经》专辟''颂”诗,意在强调抒情的仪式功能:“丰年多黍多
稔,亦有高原,万亿及种。为酒为醴,燕界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周
颂•丰年》)。这种去日常的仪式抒情,说明抒情(咏诗)曾经是人从世俗“分离”
出来进入人神相交的“阖限”期集体约定的一种职责与义务,献上抒情(赘美)和祭
品(酒醴)以表达对神赐丰年的喜悦和对荒年不安的抵御,说明仪式抒情曾是人神关
系的一种调和。回到日常后,人把抒情用在人与人之间,其目的仍不脱抒情的符号建
构性质。由此,可将歌谣的抒情传统区分为民间生活中的世俗抒情(如情歌、号子)
和仪式抒情。其间没有截然的边界,只要生活需要它们,抒情就开始了。
与文人诗相比,歌谣的抒情是最不拘套路的。歌谣的抒情者和抒情的接受者更在
乎“即兴”中非同寻常的新鲜表达,每一次抒情,都是符号的重新洗牌和建构。
“哥是山中千年树/妹是山中万年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这是
一首闽西客家民歌,四个句子的语词平常不过,不可能像王安石那样在“绿”的觅取
上咬文嚼字,但经类似于“文字游戏”般的排列组合(“树死藤生”“藤死树生”)
后,这首民歌体现出来的“诗性智慧”,却让人感受到抒情符号有序化“建构”的无
穷魅力。
(摘编自夏敏《歌谣抒情传统再梳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常常忽略歌谣的抒情性,恰恰是因为抒情一直是歌谣的首要特征这一理所当
然的道理。
B.歌谣的抒情功能使歌谣被不断地传唱演绎,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而使歌谣成为了
诗的先声。
C.同样是创新,外出务工农村青年的方言歌谣都要比某县文联举办的童谣演出更受听
众的欢迎。
D.对本民族文化和抒情传统的认同与珍爱,体现了钟学吉这类人存续歌谣文化遗产的
远见卓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作者的线上调查,我们能够看出现代改编的民间歌谣极受欢迎,这与它的抒情
功能有关。
B.民间歌谣带有地方特色,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地区的民谣会有不同的
抒情传统。
C.民间生活中世俗抒情主要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的出现晚于调和人神关系的仪
式抒情。
D.相对于文人诗而言,歌谣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灵活自由,更重视对符号重新洗牌的
新鲜表达。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论述歌谣的抒情性,接着主要从抒情方式和习惯、群体性等方面论述歌谣的
抒情传统。
B.第五段用五条人和九连真人创作的歌曲为例论证这种用方言抒情的歌谣既是传承,
又是创新。
C.第七段用《周颂•丰年》的内容证明观点,引证法的运用既增强说服力,又使文章
富有文采。
D.作者将一首闽西客家民歌的用词与王安石觅取“绿”字作对比,突出了歌谣特有的
“诗性智慧”。
4.下列不符合本文阐述的歌谣抒情传统的一项是()
A.长锲归来乎食无鱼。长铁归来乎出无车。长铁归来乎无以为家。(《弹铁歌》)
B.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城外土馒头》)
C.正月探妹正月正,我同小妹看花灯。看你是真的唯,看你是真心。(《探妹》)
D.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
歌》)
5.请结合原文内容,就传承和发展歌谣文化提出可行性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丽亚,你要跑起来
贾志红
傍晚,我们站在布瓦布古原野的蓝天下,瞅着眼前的野燕麦和玉米,也瞅着我们
正在勘测的红土路。金色的野燕麦、绿色的玉米、红色的土路,在瓦蓝的天空下,色
彩鲜艳得像一幅油画。
“这幅画不完美,这幅画缺一个人。”姚所长语气遗憾地说。
“缺谁呢?”我追问。
“缺一个女人,这女人要穿裙子,裙摆要飘起来,画才是灵动的,才美。”姚所
长发表这番审美感言时,瞟了我一眼。我明白他眼神的意味,显然在他眼里,我不是
那个能入画的女人,我从来不穿裙子,搞工程的女人哪里有穿裙子的资格呢,耐磨耐
脏的牛仔裤才是标配。
小赵在这个傍晚心情大好。他看着布瓦布古原野的天空说,晚霞可真好看啊。其
实布瓦布古原野几乎天天都有好看的晚霞。有时候晚霞是玫瑰色的,像是无数玫瑰花
瓣被堆砌到了天边,一层层翻卷着、重叠着:有时候晚霞是一缕一缕的橙红色与橙黄
色,交织着,如香浓的橙汁被某个大力士泼洒到了天上,但却没有泼洒均匀,便任由
它流动、流淌。
这个傍晚,小赵不仅发现晚霞是美丽的,还发现我们基地的厨娘阿丽亚其实是个
不丑的姑娘。这天,阿丽亚戴明黄色的头巾,穿明黄色的裙子。非洲姑娘都有戴头巾
的习惯,也偏爱选择与头巾同色系的裙子,她们天然懂得色彩的搭配。小赵第一次开
口夸赞阿丽亚,他说“若力、若力”,翻译成汉语就是“美丽、美丽”的意思。阿丽
亚有些吃惊,她羞怯地一笑,给小赵盛了满满一大碗米饭,又在米饭上放了一块大大
的炖羊肉,那是晚餐的一锅炖羊肉中最厚实的一块,肥瘦均匀、汤汁浸润。
愉悦中的阿丽亚不知道小赵一年前说过一句刻薄话,小赵在看见阿丽亚的第一眼
就说阿丽亚的样子让他食欲大减。话虽这么说,小赵这家伙可没少吃一顿饭。在我看
来,阿丽亚根本就不丑,无非是太瘦。只是阿丽亚的瘦弱显然不是她主动选择的,当
她有机会选择时,她毫不迟疑地选择吃饱肚子。满满一大碗浓稠汤汁拌米饭只是阿丽
亚每餐饭的第一个回合。吃完后她放下碗,不敢去盛饭,察言观色,直到大家都放下
了碗筷,她才再次默默地端起碗,开始下一个回合,直到再也吃不下,才恋恋不舍地
放下碗。营养不良的小丫头阿丽亚在我们基地油汪汪的饭食的滋养下,日渐丰满、妩
媚,脸颊也丰腴滋润起来。
阿丽亚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完成了蜕变,验证了“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这句
中国俗语。破茧化蝶后的阿丽亚做饭、洗衣、扫除、种菜、喂猪,在院子里忙碌。只
是她依旧不爱多说话,像半个哑巴。她黑亮亮的大眼睛盯着我看的时候,我像看见湿
漉漉的小鹿的眼睛------头被追捕的小鹿的眼睛,有惊惶无措的光在那双眼睛中闪
烁。我知道她是个特别的姑娘,姚所长介绍她来我们基地干活的时候,说她是个可怜
的姑娘。关于阿丽亚的身世,姚所长选择沉默,我们便也不问,只好好待她。工资之
外,经常给她一点儿小费。但她从不乱花钱,很少去赶集。她把每月四万西非法郎的
工资都藏在她的小包袱里。小包袱藏在纸箱子里。纸箱子藏在木棉树下的小屋里。而
这一切都藏在布瓦布古原野。原野最擅长保守秘密,它什么也不说。小赵也只是嘱咐
阿丽亚尽管放开肚子随便吃饭,只是别撑坏了胃。阿丽亚羞涩地笑,长睫毛低垂着,
再抬眼时,她的大眼睛里含着泪水。从那以后,阿丽亚放松了许多,但她仍然警惕而
敏感,像竖起耳朵聆听大地动静的小鹿,随时准备着跳起、奔跑。所以,当有一天我
听见了阿丽亚小声唱歌时,我惊讶的程度就像听见哑巴说话。小赵说,等她不再总是
吃撑时,她或许就是个正常而快乐的姑娘了。
整个白天,基地院子里只有一人一狗一猪,其他人都去各自的工地干活了,傍晚
才能回来。就连木棉树上的一群鸟也是白天离巢觅食,傍晚沐着霞光归来。木棉树在
三月开出鲜红的大花朵,这鲜红的花朵在布瓦布古原野的晚霞中像一盏盏跳跃着火焰
的明灯,它们交相辉映,让原本有几分苍凉的黄昏具有了烟火暖意。
这天傍晚,阿丽亚从红土路那端走来,明黄色的裙子和明黄色的头巾在太阳下明
媚耀眼。阿黄跟在她身后,轻摇着尾巴。阿丽亚走进野燕麦地,去拔鼠尾草,一棵、
两棵、三棵……一捧紫色的花穗斜靠在她的臂弯内。姚所长所说的不完美的画面此刻
似乎正在接近完美,在偶然中走向完美。那个能让画面灵动起来的人——穿裙子的女
人,进入了画面。只是,这会儿风竟然停止了,野燕麦、鼠尾草停止了摇动,原野安
静得如同凝固,像被某位神仙喊了一声“定”给定住了。
凝固是被我打破的,我冒犯了神仙。我朝着阿丽亚喊:“阿丽亚,跑起来!你栗
跑起来,你的裙摆才能飘起来。”她回头望着我,一脸疑惑。为了让她明白我的用
意,我在红土路上来回跑动,示范给她看,我用双手抖动我宽大的T恤衫,让衣衫动
起来。阿丽亚,她竟然明白了我的用意,她开始奔跑,长长的左腿迈出去、右腿又跟
上,收腹、扭腰、送胯。
裙摆动起来了。
裙摆飘起来了。阿丽亚,聪明的姑娘。阿丽亚,可怜的姑娘。她跑起来了。她可
以看不懂其他暗示,却一定能看懂奔跑的暗示。她是原野的小鹿,时时刻刻准备着奔
跑。
我得意地望向姚所长,像大导演刚刚完成大作品般沾沾自喜。农业科学家姚所长
开怀大笑,他说,此时应有歌声,便唱了起来。歌曲的旋律我熟悉,正是阿丽亚经常
哼唱的歌,只是我不知道歌词的意思。姚所长说这是一首班巴拉民谣。他用班巴拉语
唱了一遍,又用汉语唱了一遍。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香草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茶叶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蔬菜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良药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你是穷人的
曲调有微微的忧伤但却不失明亮,像在诉说一位名叫卡拉多娜的姑娘的身世,以
及她的未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小赵对阿丽亚的外貌有偏见,当他看到晚霞中的阿丽亚时,对她的外貌予以夸
赞。
B.阿丽亚在基地友好关爱的氛围下能够吃饱饭,变得丰腴、妩媚,但还有些警惕和敏
感。
C.“她的大眼睛里含着泪水”既有对小赵说出那番话的感激,也有对自己身世经历的
感伤。
D.“似乎正在接近完美”是对开头“不完美”的回应,也是对“这幅画”是否完美的
不确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重在色彩的搭配与对比,很好地描绘了布瓦布古原野令人震撼
的美。
B.小说以“我”和小赵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去看美丽的非洲草原和阿丽亚,更显真实
而亲切。
C.小说最后的歌谣曲调忧伤而不失明亮,让画面更加丰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韵味
无穷。
D.小说富有“诗化”色彩,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展现了自然美,也表现了人情美、
人性美。
8.本文标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的结构安排富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日:“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
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日:“如此者,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令我远
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
虏。”
武王日:“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
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太公日:“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
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
士,隐伏而处。敌人若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荤鼓,完为守备。
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
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日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日:“善哉!”
(节选自《六韬》)
材料二: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曰:
“用少者务隘。”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渡河,逼华州,刺史王黑严守。乃涉
洛,军于许原西。西魏遣将宇文泰拒之。泰至渭南,集诸州兵,未会。诸将以众寡不
敌,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泰曰:“I欢若至咸阳人情转搔扰今其新至可击之即造
浮桥于渭南,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十月壬辰,至沙苑,
距齐军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泰召诸将议。李弼曰:“彼众我
寡,不可平地置阵。此东十里,有渭曲,可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
阵,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齐军
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等以大军与
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大破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10.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欢若至A咸阳B人C情转D搔扰E今F其新G至H可击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文中指迫近,与李密《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的“薄”意思相同。
B.绝,文中指断绝,与荀子《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
C.晦,文中指夜晚,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的“晦”意思不同。
D.赍,文中指携带、拿着,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的“赍”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王询问敌军突然大举入侵的应对策略,姜太公认为敌方是突袭的军队,士兵和
牛马得不到粮食,可以命令驻扎在远方的军队迅速袭击敌军后方。
B.姜太公认为敌军分兵为三四部分侵犯掠夺,我方全军恐惧,应做好防守准备,以防
为主,使用伏兵,全军迅猛战斗,敌军虽然众多,我方亦有胜算。
C.姜太公认为在敌人没有完全到达时,我方要修建营垒,金鼓和旌旗都排列展开,并
配置伏兵、强弩等,每百步设置一个暗门,门前设置木架,车骑居外。
D.高欢率军渡过黄河后,直逼华州:宇文泰奉命率军抗击,行进至渭水之南,所征之
兵尚未会齐,诸将以敌众己寡为由,请求暂且等待,宇文泰不同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
(2)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
14.请简要概括宇文泰战胜高欢使用了哪些战术。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场秋雨过后,溪水涨满,天光水色浑成一片,天上地下融为一体,清澈空阔。
B.临溪的屋宇清新宁静,仿佛平卧水上,岸上水痕被雨冲刷抚平,别有一番风致。
C.山映水中、草声细微,视听结合,以草声衬托环境之静,体物入微,极有趣味。
D.诗人希望芦苇不要长高,以免遮断欣赏溪月的视线,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相》中,杜甫于祠堂庭宇中见萋萋碧草,闻听昉昉黄鹏,而更感荒凉寂寞
的两句诗是:",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了“,”是错误的做
法,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必须实地考察。
(3)现代文阅读n中提到了景物描写色彩的搭配,请你写出古诗文中含有红、绿色彩
搭配的写景诗句“,"。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沏壶热茶,我蜷缩进舒适的躺椅,随手拿起桌边的书。开头一句“我是雨和雪的
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映入眼帘,它把我拉到一位①的老人面前,我
聆听着她的故事。
她是个鄂温克女人,她与清风流水、日月星辰为伴,活到了九十岁。她看着父亲
去世后母亲逐渐疯癫,穿着羽毛裙尽情舞蹈,倒在了篝火前;她看着萨满跳神,拯救
一个个灵魂,却无法拯救自己儿女的生命;她看着自己抚养长大的外孙女一步步迈向
大城市,却带着对世界的不解永远地离开了。看人看久了,I她就去看看山水石林。看
小草被太阳晒弯了腰看着看着,眼里就有了一片海,有伤感,有淡然,有温存,有
故事。
我以为她提起这些时会②,所以准备好了纸巾。可她只是笑笑,像一
汪平静的水,缓缓开口,她说“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的”,她说“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不能愈合的”。我了然,她的骨子里,仍然流
淌着这个民族的坚韧与顽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与“她就去看山,看水,看石林,看被太阳晒弯了腰的小草”相比,文中画框的
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下列句子中的“会”与文中加粗的“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虽然没说话,但他的一个眼神我就能心领神会。
B.这孩子刚刚学走路,还不大会说话。
C.真正会画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
D.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只要在篮球运动员接到队友传过来的篮球后没有投球机会,大都会带着篮球退出
投篮区而①o既然对方已经把内线防得铁板一块,根本没有机会投篮,
那么及时退出,就是最明智的选择。退出投篮区,不仅能使对方放松内线的防守,利
于自己队友的插入,更重栗的是能在外围的运动中,寻找到合适的传球机会,进而找
到突袭进攻的最佳时机。
其实不止篮球运动员,②o荣誉面前的退,愈显你人格的高尚。虽然
暂时失去了一些光环,但得到的是长久的尊重。失败面前的退,为的是重整旗鼓,继
续挑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退路无法破局。成功面前的适时而退,能够
让人保持冷静,有利于再创佳绩。情感面前的退,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拥有一
片海阔天空。
人们常说:“进一步难如登天!”实际上很多时候,③o道理很简单
——进的是力量,是信心;退的却是肚量,更是智慧。
21.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调整语序,但不
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近两年,新中式、新国风类服饰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西安钟楼前、洛阳古寺
旁,随处可见身着中华传统汉服的年轻人。一袭华裳,倾诉千年故事,意韵悠远。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从而使歌谣成为了诗的先声”强加
因果,原文”歌谣是诗的先声。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
四种诗的功能,其实就是歌谣的情感抒发功能……歌谣之所以喜闻乐见,皆因其群体
投入的抒情功能”,原文没有体现因果关系。C.“外出务工农村青年的方言歌谣都
要……”以偏概全且太过绝对。原文没有比较二者的意思,只是指出县文联的“创
新”歌谣的效果不好;广东五条人乐队用海丰话创作的《道山靓仔》等歌曲受到广东
内外潮汕话群体的热情追捧。不能就此得出“都要”的结论。D.原文“如果缺失对本
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对本民族热情传统的无限珍爱,他就不会有这种存续歌谣文化
遗产的远见卓识”是必要关系,而非选项中的充分关系。故选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它的出现晚于调和人神
关系的仪式抒情”于文无据。原文“说到歌谣群体性的抒情传统,必然要追溯歌谣的
源与流。歌谣中最早的抒情表达或与仪式有关”,但仪式上采用歌谣抒情或许就是源
于民间的歌谣抒情,二者谁先谁后无法确定。故选C。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引证法”错,引用《周
颂•丰年》是举例论证。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城外土馒头》本身没有情味,没有
体现出本文阐述的抒情传统。故选B。
5.答案:①重视歌谣的抒情性。②尊重歌谣的抒情传统,获得百姓认可。③用群体性
的唱诵方式演述新的生活内容。④传承薪火、整理歌谣,存续歌谣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抒情一
直是歌谣的首要特征。道理看似浅显,歌谣的抒情性却常因其‘理所当然'而被研究
者忽略”可得出:重视歌谣的抒情性。②由“我曾做过一个线上调查,'你最喜欢什
么样的在线歌曲?'选项中'民间歌谣的现代改编'获得了73%的最高占比。这至少
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排遣郁闷、打发时间、抒发情感、休闲娱乐的歌唱,最看好的
还是辨识度较高的传统歌谣”以及县文联改变歌谣失败的例子,可得出:尊重歌谣的
抒情传统,获得百姓认可。③由“同一个地域群体或方言群体,用其共有的歌谣”来
温暖彼此、唤醒乡土记忆并实现族群认同,是抒情传统的魅力之所在。同唱一首乡土
的歌,也是对文化区域性、丰富性、多样性的“抒情性维护”这种传承,是固有抒情
方式在异地的传承与延伸;这种创新,是固有抒情方式在异地以新的媒介(如歌友微
信群、自发组织的电声乐队)用家乡话演述打工地新的生活内容”可得出:用群体性
的唱诵方式演述新的生活内容。④由“我们在《大系》编纂过程中关注到一些乡土文
人甚至还会主动搜集歌谣、记录歌词、灌制唱片、带徒授艺,来体现他们对本土歌谣
的钟情”可得出:传承薪火、整理歌谣,存续歌谣文化遗产。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对'这幅画'是否完美
的不确定”错误,前文中说到“缺一个人”,这里人物出现了,但是还不够,所以
“我”让阿丽亚跑起来,这样才完美;后文也说到“在偶然中走向完美”,并不是
“不确定”。故选D。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小说以我和小赵作为故事
的叙述者”错,小赵不是故事的叙述者。故选B。
8.答案:①在画面中,阿丽亚要跑起来,整幅画面才更加灵动而完美。②不管之前经
历过什么,阿丽亚都要勇敢地生活下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阿丽亚,你要跑起
来”,让阿丽亚奔跑是源于姚所长的审美,他说“这幅画不完美,这幅画缺一个人”
“缺一个女人,这女人要穿裙子,裙摆要飘起来,画才是灵动的,才美”。后文当我
们偶然发现阿丽亚穿着裙子走在田野中,恰好是姚所长说的“完美”,只是当时没有
风,阿丽亚的裙摆没有飘起来,于是“我”让她跑起来,得到了“完美”的一幅画。
因此标题的本义是,在画面中,阿丽亚要跑起来,整幅画面才更加灵动而完美。②深
层含义与阿丽亚有关,所长只是说她身世可怜,但我们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从阿丽
亚开始的拘谨、害怕到后来的逐渐放松,并且在我们管饱的饭食滋润下,阿丽亚逐渐
丰腴美丽。小说最后,阿丽亚怀抱紫色的花穗,在美丽的非洲草原奔跑,意味着,不
管之前经历过什么,阿丽亚都要勇敢地生活下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9.答案:①首尾照应。时间上的连贯、画面上的一致,使小说浑然一体。②套嵌式结
构。小说将阿丽亚的故事穿插、糅合在欣赏傍晚美景这个情节中,结构紧凑而集中,
变化而灵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结构安排的特点的能力。①首尾照应。小说开头写
“我”、小赵和姚所长站在傍晚的布瓦布古原野上欣赏草原美景,所长感叹“缺一个
女人,这女人要穿裙子,裙摆要飘起来,画才是灵动的,才美”;小说结尾同样是黄
昏,布瓦布古原野上,阿丽亚身穿明黄色裙子,怀抱紫色花朵,奔跑起来,裙摆飘
飘,完成了姚所长所说的“完美”画面。小说时间上的连贯、画面上的一致,使小说
浑然一体。②套嵌式结构。整个故事发生在傍晚,我们欣赏草原美景,感叹这么美的
草原缺少一个裙摆飘飘的女子,这时候小赵发现穿着明黄色裙子的阿丽亚是美丽的,
就此引出一年前小赵说“看见阿丽亚的第一眼就说阿丽亚的样子让他食欲大减”,顺
利引出阿丽亚的故事。比如她来的时候很瘦;姚所长说她可怜;刚来时她不敢吃饱,
直到看见还有剩饭才吃接着吃,并吃撑;她刚来时不爱说话,眼神惊惶无措;她存
钱;后来她放松了许多,但依然警惕而敏感等。小说将阿丽亚的故事穿插、糅合在欣
赏傍晚美景这个情节中,结构紧凑而集中,变化而灵动。
10.答案:B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高欢倘若进至咸阳,民心将会动荡不
安。现在乘其刚到立足未稳,正好可以攻击它。“至咸阳”是动宾结构,B处断开;
“人情转搔扰”主谓宾齐全,E处断开;“今”是时间状语,太短,不能与后面断
开,“其新至”主谓结构,H处断开。故选BEH。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
意:迫近我城下。/但因为刘氏就像太阳迫近西山一样。B.正确。断绝;横渡。句意:
它的士卒一定没有粮食。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C.正确。夜晚;农历每月
最后一天。句意:务必使其在夜色昏暗的时候与我会合。/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
时候。D.错误。携带、拿着;赠送。句意:命部队携带三天口粮。/赠送的聘金有三百
万。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姜太公认为敌军分兵为三四部分侵犯
掠夺,我方全军恐惧”“以防为主”错,“敌军分兵为三四部分侵犯掠夺,我方全军
恐惧”是武王的话,不是姜太公的观点;且“以防为主”于文无据,原文说“谨候敌
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
兵……”并未说以防为主。故选B。
13.答案:(1)小心地侦察敌人,敌人没有全部到达就做好准备来等待他们。(2)
一定要在日暮,或者在深草中埋伏,或者在狭窄的道路上拦截敌人,这样,战斗就一
定会取得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候”,侦察;“设备”,
做好准备;“待”,等待。(2)“以”,介词,在;“伏于深草”,状语后置句,正
常语序是“于深草伏”;“邀”,拦截。
14.答案:①占领了渭曲险要之地,且“背水东西为阵”。②设置伏兵等待高欢的军
队。③正面进攻与两翼侧击相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
阵”可知,占领了渭曲险要之地,且“背水东西为阵”。②由“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
之中,闻鼓声而起”可知,设置伏兵等待高欢的军队。③由“于谨等以大军与之合
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大破之”可知,正面进攻与两翼侧击相结
合。
15.答案:B
解析:
16.答案:①对秀丽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水映天空,宽广清澄,临溪屋宇清新宁静,
雨后秋溪明丽幽静,作者着重描写的美景,隐含着作者的关注和喜爱。②表现了高洁
脱俗、宁静恬淡的情怀。无相院离尘脱俗,雨后西溪洁净如镜,诗人希望芦苇不要长
高,以免妨碍赏月的视线,借景抒情。
解析:
17.答案:(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江碧鸟逾白,山青花
欲燃/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解析:
18.答案:①饱经风霜/饱经沧桑;②潸然泪下/泪流满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她的经历
一定很丰富,遇到过的困难挫折也一定很多,可填“饱经风霜饱经沧桑”。饱经风
霜: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饱经沧桑:形容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②由“准备好了
纸巾”可知,“我”以为她会伤感地哭,可填“潸然泪下/泪流满面"。潸然泪下:指
眼泪流下来,多在无法控制情绪时发生。泪流满面: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19.答案:①原句用叠词“看看”,并将“山”“水”“石林”合并,节奏舒缓,语
气轻柔,表现老人历尽沧桑的平和、淡定的心态。②原句凸显了老人伫立静观小草
“被太阳晒弯了腰”的动态过程,更有画面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从用词上看,原句用叠词“看看”,比
起“看”语气更轻柔,原句将“山”“水”“石林”合并,比起“看山,看水,看石
林”中间不停顿,节奏更舒缓;这样的语气和节奏与老人的心态更契合,语境中说
“看着看着,眼里就有了一片海,有伤感,有淡然,有温存,有故事”。表现老人历
尽沧桑的平和、淡定的心态。②从句子表达来看,原句看的内容是“小草被太阳晒弯
了腰”,这是一个过程,老人长久伫立,看这个过程,句子凸显了老人伫立静观小草
“被太阳晒弯了腰”的动态过程,更有画面感。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原文加粗的“会”字是副
词,意思是一定、必将。A.“会”是动词,意思是理解、懂得。B.“会”是助动词,
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C.“会”是助动词,有擅长
的意味。D.“会”字是副词,意思是一定、必将。故选D。
21.答案:篮球运动员在接到队友传过来的篮球后只要没有投球机会,大都会带着篮
球退出投篮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框的句子语病有:“只要在篮球运动
员接到队友传过来的篮球后没有投球机会”语序不当,有两处,一是主语相同,关联
词“只要”放在主语后;二是介词“在”应放在“接到”前。应改为“篮球运动员在
接到队友传过来的篮球后只要没有投球机会”。
22.答案:①去外围运动/去外围寻找机会;②每个人都要懂适时而退;③退比进更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带着篮球退出
投篮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切墙分包合同范本
- 放弃研究生申请书
- 中标废钢合同范本
- 住宅维修合同范本
- 仪表检测合同范本
- 冰箱采购合同范例
- 兑店订金合同范本
- 住房装修托管合同范本
- 个人水电维修合同范本
- 个人借抵押合同范本
- 中国电信行业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建筑工地工人职业健康体检计划
-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课件
-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 地理试题(含答案)
- 招聘专职人员报名表
- 《感冒中医治疗》课件
- 牛津上海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
- 2024年体育赛事运动员赞助合同3篇
- 2023年中考英语话题复习课件 健康与饮食
- 2023年机动车检测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根据补充要求编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