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备考方略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备考方略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备考方略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备考方略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备考方略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复习策略1.强化课内外延伸阅读,提升迁移能力高考语文阅读题就是运用课外阅读材料考查考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我们应注重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阅读,培养和提升阅读迁移能力。一是把握句子的相关联系,如课内重要诗句与命题材料中重要诗句的相关联系;考生把握了这种联系,就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打通,鉴赏能力将有所提升。二是将课内习得的知识、技能向课外诗词迁移,这是一种由点到类的思维,一旦习得该鉴赏思维,鉴赏水平将有效提高。2.注重知识储备,提升鉴赏能力鉴赏题考查的范围涉及内容、形式,分布很广,对鉴赏者的要求较高。考生所具备的鉴赏知识、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在答题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这种能力,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大量诵读,反复吟咏;二是积累文史知识,学会“知人论世”;三是掌握诗歌类别,了解各自特点。3.强化答题技巧训练,提升答题能力复习备考,要在明确考点的前提下,以考点为线索展开训练,通过训练,梳理归纳各类题型的答题策略、方法和技巧。在熟悉考点及基本题型、答题规范后,还应注意“整合”“递进”训练,即从题干设置的角度,注意其相关性,对其“追问”和“组合”。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知识技能后,再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切实提升鉴赏能力。4.要准确定位“古代诗歌阅读”的一轮复习古代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是需要考生全面夯实文学鉴赏的知识和基本能力。古代诗歌阅读分值只有9分,看似实施“全面夯实”策略的付出与收获难成正比,但它对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阅读都有辐射作用。古代诗歌阅读重“面”的夯实,文学阅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体裁特征选“点”突破,则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方法指导1.古诗分类类别内涵特点诗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人的仿作,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行”“引”“曲”“吟”等皆属古体诗体裁。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在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上都有严格规定。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等。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曲又称词余。曲盛行于元代,故又称“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组曲,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2.阅读指导对考生而言,最大的难点在于读不懂诗句、理解不了诗句的丰富含意。古诗因为受到平仄、押韵、字数、曲调(像词、曲)等方面的限制,语言简练,言近旨远;意象之间,常有跳脱;加之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用典兴寄,现已脱离作品创作时代的生活环境和话语系统、缺乏作者那样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的考生们,需要借助典型样本,沉潜玩味,领会其中意旨,走出理解的第一步。下面就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简要指导。(1)读标题。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往往可以读出以下内容: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写作缘由或目的,作品的感情基调,诗歌的题材,暗含的情感,诗歌的主要内容。类型举例题目蕴含信息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等)为标题《隋宫》《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竹里馆》《黄鹤楼》往往是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世事变迁、人事飘零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壮志未酬、人生渺小、青春蹉跎)。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石灰吟》《海棠》《子规》《流莺》往往是咏物诗,托物言志(赞美、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以人物为标题《山中寡妇》《卖炭翁》《贫女》《蚕妇》《陶者》《伤田家》《西施》《王昭君》《贾生》《渔翁》《剑客》①如果是下层人民:同情悲悯,关注民生、底层。②如果是历史名人:怀念景仰,寄予同情。③如果是朋友亲属:关心挂念,勉励祝福。④如果是晚辈学生:慰勉激励,寄寓希望。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标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寒食寄京师诸弟》《邯郸冬至夜思家》《除夜作》《十五夜望月》《小寒食舟中作》《清明》《社日》往往表现节日风俗,或表达思家念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的情感。(2)识作者。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和创作风格,把诗歌和作者、时代结合起来,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把握诗歌内涵。遇到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作品,就可以借助对诗人生平际遇和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对这首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的推演,揣摩出诗人的心境、情绪。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悲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璨孟浩然:自然平淡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舒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晓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悲壮沉郁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境遇感情表现作者被贬、被排挤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立志报国;对朝廷不满、愤懑;寄情山水作者常年旅居(客居,流寓)外地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作者处于朝代末期或仕于新朝收复失地、思念故国、亡国之痛③品诗句。首先,消除文字隔阂,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满足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艺术化的处理,是诗人语言智慧在诗歌上的体现。类别举例解析省略成分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改变语序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②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③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①主语后置,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宾语前置,应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③主宾互换,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改变词性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形容词“软”“轻”的使动用法,把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其次,抓景、事(典故)、情,推导诗作主旨。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典故)”是表象,“情”是内核。类别举例解析抓景、事(典故)、情,推导主旨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抓住诗中出现的“莓苔”“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重要意象,尤其是其中的形容词“静”“闲”和动词“闭”,有助于明确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就是“幽静”。再次,抓关键字词,定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诗眼”“词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表达诗的主旨、情感;二是抓诗歌中显示情感的语言。另外,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常常涉及对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阅读时切不可一晃而过。类别举例解析抓关键字词,定情感基调①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③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④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黄公度《暮春山间》)①其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②其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③其中的“尽”“孤”“独”“闲”皆为情感语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④诗中“缓步”一词,表现出诗人迈步于暮春山间时的闲适之态;“濯手闻香”这一细节更加传神地表现了诗人愉悦闲适的心境。最后,借助语境,读懂难句。要读懂难句,就要依靠上下语境,推测句意,把握主旨、情感;多注意尾联,诗人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类别举例解析借助语境,读懂难句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词中“花褪雨”较难读懂,花怎么会褪去雨呢?但若将它与下句“絮沾泥”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两句的结构是一样的,可借助对“絮沾泥”的理解进而理解“花褪雨”。“絮沾泥”指柳絮沾到泥土上了,写出了暮春之景,那么“花褪雨”也应表现暮春之景,当是“花儿在雨水的浇打中凋落”的意思。(4)看注释。注释往往含有丰富的信息。当然,读懂古诗还应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因为古代诗歌也是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天文地理、礼仪民俗、气候时令、人物典故、称谓官职、饮食器用、音乐娱乐等各种知识常常在古代诗歌中有所体现和反映。[读诗示例][2021·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注]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注】辛弃疾于南归之后被迫隐居带湖、瓢泉近二十年。他一心想收复中原,却又壮志难酬。这期间,辛弃疾纵情山水,参与农业耕种,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将开辟的山庄取名“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写下了大量描写农村风光、农村生活,赞美壮丽河山的山水田园词作,这首《鹊桥仙·赠鹭鸶》便是其中之一。[诗意赏析]这首词的标题为“赠鹭鸶”,即送给鹭鸶。鹭鸶即白鹭,属水鸟的一种。颈细长,嘴长而尖,头顶后部有一缕白色的长羽毛,以食水中鱼虾为生。标题不仅交代了该词的写作目的,还给人一种未读词作,便已觉妙趣横生之感。写给鹭鸶,似乎鸟能解人语,这一“赠”便有拟人的艺术效果。“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词人以对话的形式,温和地劝说白鹭:“溪边的白鹭啊,到我这儿来,我告诉你,溪水里的鱼儿已是寥寥无几,不能再捉了。你要像主人怜爱、体谅你一样体谅这些鱼儿,我们之间要快活相处才对。”这是词人归隐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也表达出了词人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词人为白鹭觅食寻到了好去处——“远浦”与“别渚”,而“白”与“青”两个描写颜色的词语突出了“沙”“泥”色彩的明丽。“剩有虾跳鳅舞”,言“远浦”与“别渚”的“虾”“鳅”之多,足可美餐饱腹。“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赞赏了白鹭他处觅食归来,迎风飞翔,风拂羽冠,英姿卓绝之美。词句描绘出在达到生态平衡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颇具高情逸致。下阕承载着词人美好的愿望,应为想象之笔、虚写之境,此境之中的“跳”“舞”“飞”又化静为动,使画面极富动态感。整首词以拟人的手法、对话的形式展开,把鹭鸶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与之谈心,对它谆谆教导,语言清新质朴、幽默风趣,这与词人通常的喜好用典、悲壮沉郁的风格迥然不同。词人既考虑到了溪中鱼儿的生活环境,又不愿意让鹭鸶挨饿,为鹭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禁让人会心一笑。词人对鱼儿生命的关切,对鹭鸶鸟的劝告表达了“物我欣然一处”的美好愿望,这和我们今天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1.读标题(1)把握标题信息:①交代了写作目的(赠鹭鸶,送给鹭鸶);②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题赠词)。(2)依据标题作出猜想:为什么写给鹭鸶?辛弃疾借写鹭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情志)?2.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被弹劾落职,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诩,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3.品诗句(1)“堪数”,不堪一数,言溪里鱼儿已寥寥无几。“物我”,物与我,即白鹭和词人(或它的主人)、白鹭和鱼儿。“一缕”,指白鹭头顶后部的白色羽毛。(2)“白沙远浦,青泥别渚”,用“白”“青”两个描写颜色的词语描绘河滩和小洲,色彩明丽,用词质朴,显出自然本色。“虾跳鳅舞”,“跳”“舞”两个动词的使用,使画面极富动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