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如图所示为其中部分。该遗址还发现了两座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地基遗址以及灰坑468个,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有粟灰堆积,厚度为0.3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度有2米以上。据此推知,磁山文化时期()A.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原始定居生活出现C.农业经济十分发达 D.早期国家开始形成2.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着家臣制,春秋末期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家臣制()A.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 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有利于维护周王室统治3.内、外朝之设源于先秦时期,内朝负责“神事”,处理宗族内部事务;外朝治理“民事”,掌管国家行政事务。而汉武帝以来,内朝取得了参决机要的实际权力;外朝则变成了执行机关。内、外朝的变化()A.延续了先秦的传统制度 B.强化了决策机构间的相互制衡C.巩固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D.适应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需要4.魏晋时期,援道入儒的玄学日益兴盛。东晋高僧慧远自身兼通经学与玄学,试图以佛为主汇通儒道、兼治百家。以上情况表明()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丧失 B.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加强C.佛教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D.政府推行三教并行政策5.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6.阅读如表。这可体现当时()年份史料贞元元年(785年)南郊大赦天下制:“自立两税,经今六载,或初定之时,已有偏并,或户口减耗,旧额犹存,轻重不均,流亡转甚。”贞元十年(794年)陆贽说:“(两税法)创制之首,不务齐平,但令本道本州各依旧额征税……旧重之处,流亡益多;旧轻之乡,归附益众。”A.人口实现自由流动 B.各地税负不一致 C.户口数量迅猛增长 D.均田制遭到破坏7.宋代绘画,提倡“以物观物”,反对“以我观物”。李公麟(1049~1106年)画马,对名马细心观察、研究,甚至有人疑其取走了马之魂魄;文同(1018~1079年)画竹,于竹林之间,朝夕游走。由此可知,宋代绘画艺术()A.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思想倾向 B.受到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C.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 D.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8.据《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十七年(1280年),朝廷开始实行进出口有别的“单双抽”制度,即对蕃货和土产(主要为丝织品、瓷器等)予以区分,对蕃货的征课倍于土货,土货单抽,蕃货双抽。这一制度()A.保护了元代手工业发展 B.有利于政府垄断海外贸易C.加重了沿海百姓的负担 D.限制了国内民族间的交流9.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0.明成祖时期,内阁大学士官不过五品,明仁宗在不升大学士官阶的前提下,进封阁臣师保、尚书衔,这样大学士已在地位上平视或超过六部尚书。这一进封()A.提高了内阁辅政的权威性 B.使内阁逐渐掌握了决策权C.强化了内阁对六部的控制 D.使内阁成为法定行政中枢11.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顾炎武倡导“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由此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主张分化事权反对君主专制 B.仿行西方民主制度C.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 D.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12.明清时期,松江府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这里“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苏州府的盛泽镇地处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这表明()A.江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市镇兴盛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13.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借此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近代国家意识萌发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 D.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14.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的口号。可是1861年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内,有地方政府发布告示招徕流亡地主回乡收租,并“令各乡官设局照料”。政策的变化表明太平天国()A.借助传统政策维护自身统治 B.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C.失败根本原因是财政危机 D.蜕化为地主阶级政权15.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于天津设立津沪电报总局(中国电报总局前身),委派盛宣怀为总办,津沪电线通报后,经营四月,亏损巨大,后转为商办,陆续建成多条干线,并于光绪二十年开始,盈利显著增加。据此可知,中国电报总局()A.为兴办资本主义企业起了示范作用 B.以实现自强为基本的目标C.进一步扩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规模 D.开启了西方科技的中国化16.康有为、梁启超被称为戊戌变法的旗手,但康有为只是地位很低的工部主事,到后来也只封了个总理衙门章京,梁启超是个举人,没有任何一官半职;维新派的最高成员是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这一现象()A.表明清政府缺乏改革的诚意 B.反映出维新派对改革影响小C.隐含着维新变法的失败危机 D.说明维新改革进程艰难曲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作为传教的先导,带来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被西方学术所吸引,渴望得到摆脱社会危机的启示。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也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皇权和大一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末的徐光启和清初的康熙皇帝。这些活动影响和启发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吴乃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材料二1840年的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人被迫感悟到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落后就要挨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代表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的呼声,为此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尽管他们终极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摘编自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末以来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9.【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阶段选拔方式或内容第一阶段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息情”。第二阶段“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斩首为功”、“计首授爵”制。第三阶段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第四阶段中央选派“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举荐。第五阶段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设立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请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或者多个阶段,对所涉及的选官制度或者选官制度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中一些主战的将军、督抚很快就变到主和的立场。道光皇帝也曾显得好像是坚决主战,但是他不断地动摇,终于接受屈辱的和约。这就因为他们在主战时都不切实际地认为可以一战取胜,当速战论行不通,马上就转到了投降主义。林则徐是一贯的坚决的主战论者,但他最多只能在他曾负责的广东地区加强防务。在封建官像集团中虽然还出现了林则徐这样优秀的人物,但他在本集团中只能受到排挤和打击。——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日本在平壤将李鸿章的淮军打得落花流水,随后成立了以大院君为首的俺倡政府,并宣布朝鲜独立。在海上,中国的境况更为悲惨。尽管中国海军吹嘘有65艘军舰,相比之下日本只有32艘;尽管中国海军力量在世界排名第8,而日本只排名第11位,但是中方并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战,只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日方交战,南洋规队以及另外两支舰队则保持“中立”,以图自保。——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不同影响。2023—2024学年度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如图所示为其中部分。该遗址还发现了两座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地基遗址以及灰坑468个,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有粟灰堆积,厚度为0.3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度有2米以上。据此推知,磁山文化时期()A.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原始定居生活出现C农业经济十分发达 D.早期国家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7000年(中国)。据材料中的描述,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地基遗址以及灰坑、窖穴等,这些都是人类定居生活的证据;同时,窖穴底部有粟灰堆积,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农业生产,并且有一定的粮食储备;因此,可以推断出磁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定居生活和农业经济,B项正确;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阶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只是材料信息中的一部分,而且不能表述为“十分发达”,排除C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此时阶级都没有出现,更不用说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2.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着家臣制,春秋末期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家臣制()A.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 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有利于维护周王室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可知材料中强调的官员没有封地,而是依靠俸禄维持日常生活,因此与世袭制下的官员不同,是官僚政治的表现,B项正确;这种家臣制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发展,而不是促进小农经济形成,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项;这种家臣制实际上是对周王室统治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3.内、外朝之设源于先秦时期,内朝负责“神事”,处理宗族内部事务;外朝治理“民事”,掌管国家行政事务。而汉武帝以来,内朝取得了参决机要的实际权力;外朝则变成了执行机关。内、外朝的变化()A.延续了先秦的传统制度 B.强化了决策机构间的相互制衡C.巩固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D.适应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以来,内朝取得了参决机要的实际权力;外朝则变成了执行机关”可知,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内外朝相互配合,加强了皇权,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需要,D项正确;先秦时期内朝主要负责宗族内部事务,而汉武帝时期的内朝与之有很大区别,并非传统制度的延续,排除A项;内朝时决策机构,外朝只是执行机构,看不出“相互制衡”,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君权神授,排除C项。故选D项。4.魏晋时期,援道入儒的玄学日益兴盛。东晋高僧慧远自身兼通经学与玄学,试图以佛为主汇通儒道、兼治百家。以上情况表明()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丧失 B.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加强C.佛教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D.政府推行三教并行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时期,援道入儒的玄学日益兴盛”“试图以佛为主汇通儒道、兼治百家”可知,魏晋以来玄学的出现和佛教融合儒道及百家,反映了儒释道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B项正确。“丧失”说法错误,魏晋时期,儒学独尊地位遭到了冲击,排除A项;佛教本土化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5.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C.为民族政策推行创造了条件 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强调是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并未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政策的推行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并未导致门阀士族制度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6.阅读如表。这可体现当时()年份史料贞元元年(785年)南郊大赦天下制:“自立两税,经今六载,或初定之时,已有偏并,或户口减耗,旧额犹存,轻重不均,流亡转甚。”贞元十年(794年)陆贽说:“(两税法)创制之首,不务齐平,但令本道本州各依旧额征税……旧重之处,流亡益多;旧轻之乡,归附益众。”A.人口实现自由流动 B.各地税负不一致 C.户口数量迅猛增长 D.均田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两税法的摊派方式导致各地的纳税负担不一样,农民纷纷从税重的地方流亡到税轻的地方,B项正确;当时人口并未实现自由流动,材料说的是逃亡,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人口的逃亡,不能体现人口数量猛增,排除C项;两税法实施前均田制就已经瓦解了,排除D项。故选B项。7.宋代的绘画,提倡“以物观物”,反对“以我观物”。李公麟(1049~1106年)画马,对名马细心观察、研究,甚至有人疑其取走了马之魂魄;文同(1018~1079年)画竹,于竹林之间,朝夕游走。由此可知,宋代绘画艺术()A.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 B.受到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C.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 D.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以物观物”“对名马细心观察、研究”“于竹林之间,朝夕游走”体现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对绘画创作的影响,B项正确;宋代绘画被赋予了道德意志与情感内容,而不是顺应自然,排除A项;宋代文人画写意技法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艺术多样化满足了民众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8.据《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十七年(1280年),朝廷开始实行进出口有别的“单双抽”制度,即对蕃货和土产(主要为丝织品、瓷器等)予以区分,对蕃货的征课倍于土货,土货单抽,蕃货双抽。这一制度()A.保护了元代手工业发展 B.有利于政府垄断海外贸易C.加重了沿海百姓的负担 D.限制了国内民族间的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材料表明在元朝时期对进出口的货物进行了区分,对本国的土货收税低,对非本国的货收税高,保护了元代手工业发展,A项正确;对土货收税较轻促进了本国货的出口,也就推动了元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政府没有垄断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进出口货物的收税情况,不涉及沿海地区百姓的负担问题,排除C项;国内各民族都是属于材料的土货,不能得出限制国内民族之间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9.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元朝时河道发生改变,主要是指修建了通惠河和会通河,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地区,材料未涉及洛阳的发展,且洛阳的经济衰落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A项错误;元朝时期的运河与隋朝相比,重点在北方,因此不是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因此大运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中心在北方,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元朝大运河10.明成祖时期,内阁大学士官不过五品,明仁宗在不升大学士官阶的前提下,进封阁臣师保、尚书衔,这样大学士已在地位上平视或超过六部尚书。这一进封()A.提高了内阁辅政的权威性 B.使内阁逐渐掌握了决策权C.强化了内阁对六部的控制 D.使内阁成为法定行政中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成祖时期(中国)。据材料“这样大学士己在地位上平视或超过六部尚书”可知明成祖的做法提升了内阁大学士的地位,从而增强了其辅政的权威性,A项正确;内阁不掌握决策权,排除B项;内阁不能统领六部,排除C项;内阁不是法定中枢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11.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顾炎武倡导“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由此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主张分化事权反对君主专制 B.仿行西方民主制度C.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 D.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分治之以群工”、“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可知,他们针对君主专制,主张分化事权,A项正确;黄宗羲和顾炎武思想没有涉及仿行西方民主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国寡民思想,小国寡民也不是两人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它也不是两人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12.明清时期,松江府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这里“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苏州府的盛泽镇地处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这表明()A.江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市镇兴盛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材料中的朱泾镇和盛泽镇都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市镇。根据材料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盛泽镇“地处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可知,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农产品商品化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市镇兴盛,C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并没涉及交通便利的信息,排除B项;明清时期,封建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3.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借此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近代国家意识萌发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 D.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等地理知识在中国得以传播,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开阔人们的视野,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求富”是洋务运动后期兴办民用工业的口号,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近代国家意识是在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人们的国家意识逐渐增强而产生,材料不能体现国家意识的萌发,排除B项;地理著作主要介绍了地理知识,没有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14.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的口号。可是1861年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内,有地方政府发布告示招徕流亡地主回乡收租,并“令各乡官设局照料”。政策的变化表明太平天国()A.借助传统政策维护自身统治 B.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C.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财政危机 D.蜕化为地主阶级政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时期。根据材料1861年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有所改变,让地主回乡收租,因为面对清军的进攻,太平天国的生存环境恶劣,因此让地主回乡收租,以巩固自身统治,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C项;太平天国是农民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15.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于天津设立津沪电报总局(中国电报总局前身),委派盛宣怀为总办,津沪电线通报后,经营四月,亏损巨大,后转为商办,陆续建成多条干线,并于光绪二十年开始,盈利显著增加。据此可知,中国电报总局()A.为兴办资本主义企业起了示范作用 B.以实现自强为基本的目标C.进一步扩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规模 D.开启了西方科技的中国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时空是188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电报总局在其创立之初,巨额亏损,后转为商办,才开始盈利,可知官督商办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中国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起了示范作用,A项正确;据材料“亏损巨大,后转为商办,……盈利显著增加”可知,中国电报总局属于民用工业,以“求富”为目的,排除B项;选项表述错误,官督商办企业是民族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买办性和封建性,不能等同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开启了西方科技的中国化”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6.康有为、梁启超被称为戊戌变法的旗手,但康有为只是地位很低的工部主事,到后来也只封了个总理衙门章京,梁启超是个举人,没有任何一官半职;维新派的最高成员是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这一现象()A.表明清政府缺乏改革的诚意 B.反映出维新派对改革影响小C.隐含着维新变法的失败危机 D.说明维新改革进程艰难曲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期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变法的旗手缺乏实权,当顽固势力反扑时,无能为力,使维新变法潜伏着失败危机,C项正确;清政府进行改革就已表明诚意,排除A项;没有具体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维新派对改革影响的大小,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维新派代表人物没有实质性的权力,无法说明戊戌变法的过程是否艰难曲折,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答案】(1)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藏富于民,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期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民争利,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较多。(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为了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重视耕战。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亟待解决;对匈奴的战争导致政府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汉武帝时期(中国)。不同:根据材料“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藏富于民,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根据“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得出汉武帝时期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民争利,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较多。【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汉武帝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可概括得出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为了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重视耕战。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问题、加强集权等角度可得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亟待解决;对匈奴的战争导致政府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作为传教的先导,带来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被西方学术所吸引,渴望得到摆脱社会危机的启示。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也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皇权和大一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末的徐光启和清初的康熙皇帝。这些活动影响和启发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吴乃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材料二1840年的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人被迫感悟到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落后就要挨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代表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的呼声,为此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尽管他们终极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摘编自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末以来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欧洲传教士借学术传教;中国士大夫积极主动学习西学;统治者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2)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开拓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任答3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他们以学术作为传教的先导,带来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可知,欧洲传教士借学术传教;根据材料一“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被西方学术所吸引,渴望得到摆脱社会危机的启示”可知,中国士大夫积极主动学习西学;根据材料一“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也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皇权和大一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末的徐光启和清初的康熙皇帝”可知,统治者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以来(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些活动影响和启发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及所学可知,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及所学可知,开拓了国人的视野;西方的先进思想通过西学东渐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结合所学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9.【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阶段选拔方式或内容第一阶段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息情”。第二阶段“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斩首为功”、“计首授爵”制。第三阶段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第四阶段中央选派“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举荐。第五阶段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设立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请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或者多个阶段,对所涉及的选官制度或者选官制度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1:选取第一阶段看法:先秦时期盛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在当时曾促进国家治理机制的发展,但弊端明显。阐述: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是夏商周时期盛行的用官制度。由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且世代相传,与当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一体,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和原因之一、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一种过渡,也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的必然产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它日益暴露出内在的弊端,逐渐难以适应社会文明的发展,又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综上,先秦时期盛行的世卿世禄制度主要以血源亲疏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在当时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机制的进步,强化贵族等级制度,协调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但是这种制度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示例2:选取第五阶段。看法: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后来僵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由隋文帝首创,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唐朝继续完善这一制度,以后历代封建政府都沿袭了这一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读书一考试一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但科举制考试内容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综上,科举制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曾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