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认识村落的产生,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通过了解集镇的多种成因,认识集镇的作用,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通过了解城市的多种功能和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通过了解民居特点的成因、各地不同的民居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难点: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及原因。【预习新知】村落的产生1、演变: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居、居、居到的演变。2、出现: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最早出现在流域。3、意义: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用于人们的、、和进行活动。集镇的出现1、集镇的形成:①原始社会末期,者开始聚集,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②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2、古代的集镇的形式:①北魏、隋唐、五代出于目的而设置镇;②北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集镇,如四大名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分工;④7世纪,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3、集镇出现的原因:①为了维护和安全;②重要和优越;③的增长。城市的产生1、出现: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人地区出现城市。2、功用: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军事、活动、宗教的中心场所。3、发展概况:(1)古代中国:①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分为、手工业者和商业区、区。②代,城市已形成规模。神庙、宗庙和宫殿位于城市的中心。③代,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代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2)古希腊:约前800年,古希腊人已经建设了雅典等城市。城市布局中已具有、、和的功能。(3)古罗马:城市集中于内陆,以罗马为中心。其系统和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4)欧洲:中世纪出现的城市和城镇,不是行政中心,是以者和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世界各地的民居1、反映的问题:各地民居体现了居住地的,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和。2、主要的民居概况:(1)两河流域:人们用建造房屋,栋梁使用。民居有前庭、前室、主室构成。(2)古埃及:大多数建筑用和修建。房屋会留些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3)古代中国:居和居是最早的两大类型。①巢居多在南方,后发展为民居。穴居多在北方,后发展为建筑。②从汉代起,民居的设计遵循观念和制度。民居普遍采用结构。③明代,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有窑洞、四合院、干栏式楼居、福建土楼等。(4)古希腊罗马:建成列柱庭院,是民居的核心。①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逐渐得到普及。③3世纪,古罗马出现住宅。后来的式公寓,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5)北美: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或者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巩固训练】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这表明()A.两河流域村落发展迅速 B.农业发展决定村落规模C.原始村落分布较为均衡 D.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2.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2019年7月,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平民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聚落群()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5.中夏、商时期,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对称分布,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6.“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以下解读准确的是()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的建筑7.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利于邻里和睦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深受宗法影响8.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9.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10.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村落位置的原因。据题干可知,世界上的原始村落多分布在大河流域,说明地理环境影响村落的位置,故选D项;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但不能说明其发展是否迅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分布较为均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2.答案:A解析: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这些小镇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故A项正确;B、C、D三项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聚落群中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起源,A项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B项错误;秦朝时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项错误。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夏、商时期都城的布局都有一定的规定,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D项符合题意;夏、商时期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A项错误;夏、商时期还没有皇帝,B项错误;古代都城模式当时仍在变化,尚未定型,C项错误。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人营造官室即民居是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润湿伤民”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的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A项错误;“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决定民居建筑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村落的兴衰,D项错误。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了宗法思想,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8.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以后的城市和商业发展,受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影响,特别是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等抑商政策的打击,逐渐缓慢甚至停滞,C项正确;汉代农业经济相对发达不是政治和社会因素,也不会使商业化和城市化“窒息”,A项错误;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战乱导致经济衰落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不是汉代商业和城市发展受挫的原因,D项错误。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可知,从东西平衡到南北平衡,体现了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得益于有力的地方控制,排除A项;两京制体现陪都补充都城职能,而非疏散都城职能,排除B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