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已发现的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主要发源地外,还有许多散布在全国各地。这说明了()A.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B.远古传说的神秘性C.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区域经济的差异性2.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鞅则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事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据此可知,他们:()A.强调反思西周的礼教 B.主张为政应因时而变C.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D.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3.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4.光武帝刘秀注重争取民心,以“柔道”治国。同时,却以铁腕治吏,即使是尚书、三公,一旦有过错,也常被拖到皇帝面前捶扑鞭打,毫无体面可言。刘秀的这些做法()A.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B.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C.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 D.有利于维护皇权统治5.战国秦汉时期的村落继承聚族而居的传统,比邻而居,守望相助。但该时期一些农民开始摆脱传统村落的藩篱,另辟居处,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农民外迁()A.说明乡里制度开始动摇 B.印证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C.表明血缘关系逐渐松弛 D.体现庄园式劳作方式普及6.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氏族部落以更快捷的交通,甚至通过战争来实现对边远地域铜、锡和铅矿等战略资源的控制。夏商周时期,王都的迁徙也多是围绕铜锡矿产地进行。这些行为的主要意义在于()A.保证青铜器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 B.促进中原社会向早期国家的过渡C.推动中原汉文化向周边地区转移 D.构筑起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新格局7.《管子·轻重乙》中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冶铁技术有所发展 B.铁制农具全国范围使用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形成8.夏商时期,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耜,单独的木耜一个人操作,只能刺土,需要多人合作(通常是三人一组)才可以翻起土块,这种协作方式被称为协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骨刻辞上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字样。这表明当时()A.个体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B.精耕细作已处于成熟阶段C.耕作方式和生产力相适应 D.土地公有提高了生产效率9.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10.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的蛮夷和秦人。这一变化()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11.据载,郑弘少为乡啬夫,被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元和元年(84年)郑弘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位次在郑弘之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而自卑。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定例)。”这反映了()A.豪强势力的膨胀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察举制存在隐忧 D.官僚体制逐步健全12.湖南省华容县七星墩遗址被确定为湖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据考古专家介绍,“盆形鼎”上的“丌”形文字距今约4600年,由此开始,文字的发展由最早的图案正式跨入横竖笔划发展时期。据此可知,七星墩遗址()A.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社会风貌 B.形成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规范C.证明我国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D.显示出长江流域文明起源较早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历朝国号,有助于我们清晰把握中国古代从贵族社会到士族社会再到平民社会的历史脉络。中国古代王朝国号由来统计表阶段主要朝代国号的由来第一阶段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以所在部落的名称作为朝代的名称。商商始祖契受封于商,以“商”来称其部落。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周原为渭水流域部落名称,灭殷以后,以“周”为朝代名。秦秦原为古部落,秦襄公救周有功封为诸侯;秦统一后,以“秦”为朝代名。第二阶段汉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统一中国后,定国号为“汉”。隋隋文帝杨坚之父被封为“随国公”。杨坚称帝,定国号“随”,后因“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唐唐高祖李渊传袭其祖父爵位“唐国公”,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宋赵匡胤曾为后周宋州归德军节度使,960年赵匡胤称帝,国号“宋”。第三阶段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有“大、首”的意思。明元末,民间有“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传说。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明”,彰显“明王”出世抗击暴元已经应谶。清清太宗皇太极把“金”改为“清”。按照“五德始终”理论朱明属火,有“以水克火”的意思,同时儒家追崇“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清”也有指代王政的美意。(1)根据材料,归纳各阶段中国古代王朝国号命名的特征。(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阶段国号命名特征的主要原因。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材料二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摘编自《礼记·中庸》材料三希腊先民将“再过器不及”雕刻在德尔菲神庙。毕达哥拉斯的(前580—的前500)的专著《金言》载:“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其建立的学派对于数字和音律都讲求和谐平衡,将世界看成相协的整体。赫拉克利特(约前544—前483)认为世间万物都处在对立中,世间万物保持和平发展态势的根源是“和谐”,“和谐”使对立面在斗争中得以向前推进。——摘编自王蕊《先秦儒学与古希腊哲学中庸观比较研究》材料四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指出:(社会地位)过贵、过富的人和太贱、太穷的人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都不能顺从理性的指导。社会中,极富和极贫各趋极端,他们远离中庸,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极富阶级是寡头势力,他们本性狂暴,只愿发号施令;极贫阶级是平民势力,他们认为一事相等则万事都应相等,提倡绝对的民主和自由;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他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中产阶级最具中庸的美德,最能顺从理性而不趋向极端。——摘编自王岩《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论》(1)从内容及思维方式等层面,比较先秦儒学与古希腊哲学中庸观的异同。(2)简述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形成的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想。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文化遗址……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散布在全国各地”可知,我国的文化遗址遍布各地,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远古传说”和“区域经济”,排除B、D两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没有体现国家起源的复杂性,排除C项。2.答案:B解析:孔子认为,殷商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并有所损益,周朝又继承了殷商的礼仪并有所损益,这种变化是可以理解和知晓的。商鞅则说,过去的世代教化不同,为什么要遵循古代的法度?帝王之间不相重复,为什么要遵循旧的礼仪?应当根据当前的事情来立法,根据事情来制定礼仪。然后,对每个选项进行逻辑推理:A.强调反思西周的礼教:孔子的言论提到了礼仪的继承与变化,但并没有特别强调反思西周的礼教。商鞅的言论则明确反对盲目遵循古法古礼,主张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法律和礼仪,但也没有特指西周的礼教。因此,这个选项不完全准确。B.主张为政应因时而变:孔子的言论显示了一种礼仪随时代变化的认识,而商鞅则明确提出了根据当前情况制定法律和礼仪的观点。两者都体现了因时而变的思想,所以这个选项是正确的。C.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到孔子和商鞅代表哪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因此这个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的言论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商鞅的言论则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变化。两者都蕴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然而,这个选项并不是材料中的主旨,所以不是最佳答案。因此,正确答案为:B.主张为政应因时而变。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出奔是从一国出行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行为,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卿大夫及家臣取代国君、公子成为主流,说明卿大夫等成为诸侯国政治斗争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下移,C项正确;“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不能反映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光武帝刘秀注重争取民心,以‘柔道’治国。同时,却以铁腕治吏,即使是尚书、三公,一旦有过错,也常被拖到皇帝面前捶扑鞭打,毫无体面可言。”和所学可知,刘秀的这些做法有利于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强化皇权,维护东汉王朝的专制皇权统治,D项正确;根据材料“以‘柔道’治天下。”可知,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并非激化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戚宦官专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诸侯国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C解析: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不断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农民不必过于依赖宗族也能生存,这推动了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血缘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松弛,材料中散村的出现正是这一变化的体现,C项正确;秦汉时期正是乡里制度盛行的时期,排除A项;郡县制在秦统一六国后才开始在全国推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劳作方式的变革,且战国至秦汉时期以一家一户的个体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劳作为主,而非庄园式劳作方式,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迁徙主要围绕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这有利于中原地区向早期国家的过渡B项正确;青铜农具在农业中使用较少,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中原文化向周边转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这是冶铁技术得到巨大发展在农业上的反映,故A项正确。《管子》相传为齐国相国管仲所作,书中提到的农具不能说明铁制农具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这一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牛耕技术,而是强调冶铁技术有所发展,排除C项。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属于农业经营方式,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8.答案:C解析:从材料“(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可以看出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单凭个人力量不利于农业生产,需要多人,说明耕作方式和生产力相适用,C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集体劳作,不是小农经济,排除A项;夏商时期是粗放的劳作方式,精耕细作农业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步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排除D项。故选:C。9.答案:C解析:A.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B.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分化的信息,故B错误;C.根据材料“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可知,殷商时期农业发展备受重视,故C正确;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1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属邦的中央属性丧失,与郡平级,成为管辖少数民族的地方机构,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D项正确;属邦属性的变化是在秦统一六国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机构,非中央机构,排除B项;西北地区是秦国的发源地,因此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第五伦举荐郑弘,有恩于郑弘,郑弘在升迁之后职位比第五伦高,却仍“曲躬而自卑”,向第五伦行礼。这件事表现了察举制背后隐藏的人情世故,反映出察举制的隐忧,故选C项。12.答案:D解析:据本题材料“‘盆形鼎’上的‘丌’形文字距今约4600年,由此开始,文字的发展由最早的图案正式跨入横竖笔划发展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星墩遗址出土文物上的文字,使得文字的发展跨入了新的时期,这说明长江流域文明在文字方面起源较早,D项正确;仅凭七星墩遗址无法反映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社会风貌,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还处于萌芽阶段,排除B项;仅凭七星墩遗址无法证明我国是否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1)①由部族、封国的名称发展而来;②由政权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治辖区发展而来;③国号主要取自经典、谶纬学说,寓意吉祥。(2)①早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特征鲜明;部落国家形态(部族社会残余)浓厚。②官僚政治;士族门第力量的崛起;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③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平民阶层的发展;统治集团重视民意;传统(佛道)思想影响。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商始祖契受封于商,以‘商’来称其部落。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秦原为古部落,秦襄公救周有功封为诸侯;秦统一后,以秦为朝代名。”得出①由部族、封国的名称发展而来;根据材料“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统一中国后,定国号为‘汉’”“唐高祖李渊传袭其祖父爵位‘唐国公',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得出②由政权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治辖区发展而来;根据材料“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有大、首’的意思”“元末,民间有‘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传说”。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明’,彰显明王'出世抗击暴元已经应谶。”“同时儒家追崇‘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清也有指代王政的美意”得出③国号主要取自经典、谶纬学说,寓意吉祥。(2)原因:第一阶段国号命名由部族、封国的名称发展而来结合所学可得出①早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特征鲜明;部落国家形态(部族社会残余)浓厚。第二阶段国号命名由政权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治辖区发展而来并结合所学得出②官僚政治;士族门第力量的崛起;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第三阶段国号命名主要取自经典、谶纬学说,寓意吉祥并结合所学得出③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平民阶层的发展;统治集团重视民意;传统(佛道)思想影响。14.答案:(1)同:都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都反对极端主义;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异:先秦儒家认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中庸追求,古希腊哲学认为中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先秦儒家侧重于从人际关系和治国经验当中探究中庸之道,古希腊哲学侧重于从物质世界和经济关系中探寻中庸之道;先秦儒学偏重感性,古希腊哲学偏理性。(2)背景: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势力较强;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寡头政治弊端凸显;希腊古典哲学的兴起和发展;理性主义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评价: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阶级构成)和国家政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彰显了理性主义思维;对西方近现代政治民主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受亚历山大帝国(奴隶制大帝国)崛起的影响,其中庸政治理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难以付诸实践(长期不受重视)。解析:(1)同:根据材料“中庸之为德也,……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可知,都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根据材料“过犹不及。……过贵、过富的人和太贱、太穷的人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可知,都反对极端主义;根据材料“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对于数字和音律都讲求和谐平衡,将世界看成相协的整体。”可知,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异:根据材料“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世间万物都处在对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