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试卷类型:A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24.4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

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

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

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

D.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

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项飚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

D.项飚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飚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附近消失B.②重建附近C.③尤其重要D.④从而做到

5.项飚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画记

第代着冬(苗族)

爷爷获得的神奇法力跟那年夏天的大水有关。黄昏时爷爷在河岸捞浮财,看到水面漂过一道黑影,便把它拖上河滩,才发现那是一具木雕菩萨。木雕菩萨仰面躺着,嘴角露出一丝讥笑。

爷爷将菩萨丢在那里就回家了。寨子里的老人们坐不住了,纷纷劝爷爷:“救起菩萨却让它风吹雨淋,它难道不来找你麻烦吗"与那些喜欢按历书行事的老人不同,爷爷常说:“人得顺着生活,就像犁田得顺着牛,而不是跟牛拗劲。”但是这一次,爷爷没能经受住人言的炙烤。整个夏天,他像一只勤快的啄木鸟,在河滩上修一座庙。修好的木房子奇丑无比,如果不是里面稳坐着一个菩萨,定会被人当作没有做成功的两门橱。老人们像鸠占鹊巢的那个鸠,只顾焚香化纸,打躬作揖,把爷爷冷落一旁。爷爷孤独地蹲在河滩上,顺手捡起一块泡石,画电线上的水鸟。等他画完,再抬头,鸟不见了。

第一次知道自己拥有把东西画走的神奇法力,爷爷没敢声张,又悄悄画了别的东西,桃子,枇杷,昆虫……爷爷发现,每当他画完,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踪影。于是他在寨子里宣布这一惊人发现,其轰动程度不亚于当初他救起溺水的菩萨。老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理由是他救了一个菩萨。也有人说,能把我画走,我就信。爷爷说,我画人就相当于杀人,我不会杀人。

那年秋天,寨子里来了一个驼背。我常看到他像马戏团的魔术师,训练鸭子一只一只地过公路。几天后,驼背瞅准时机,吹响铁哨,一只鸭子便拍着翅膀撞向一辆汽车。直到第十只鸭子撞向汽车,我才知道他是个骗子。大家纷纷要求爷爷把他画走。虽然爷爷心地善良,可是驼背太坏了,坏了寨子的名声。冒着杀人风险,爷爷天天在家里画驼背。只是板壁上的人不像驼背,更像火柴棍拼出的人形萝卜。一连画好多天,驼背也没被画走。有人认为是爷爷画得不像,也有人认为是驼背法力太强。爷爷一路死缠烂打,一个月后,驼背从我们寨子里消失了。

人们开始流传爷爷已经打破不画人的禁忌。没多久,小河对岸的养蜂人像摸夜路的人见到灯盏,欢天喜地地提着蜂蜜来到我们家,要求爷爷把打鱼人画走。

打鱼人是初秋时节来到我们寨子的。他是年轻而漂亮的男子,如同刚出窑的精美瓷器。他又像牵丝的蜘蛛,不断地在河流上下网。我常看见养蜂人的女儿从打鱼人手里接过野花,还跟他一起品尝鱼汤。田野上的野棉花全部开了,大片紫红色的花瓣像从地下窜出的火苗,在草丛里摇曳,颤抖,升腾,燃烧。

有一天,打鱼人来到养蜂人的院坝,向养蜂人的女儿求婚。养蜂人悲怆地说,天老爷呀,这是啥世道哇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也想当我女婿。

正当养蜂人无计可施,爷爷的奇异本领让他看到希望。爷爷只吃了一口蜂蜜,就被迷住了。我说,爷爷,你不是说你不愿杀人吗爷爷说,我没那么大的功力,只是让他短暂地消失一下。爷爷很投入地画画,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

当山坳上响起女孩嘤嘤的哭声,人们知道,打鱼人被爷爷画走了。

只是村里又来一个吆鸭子的人。我发现,养蜂人的女儿常来到河道上,坐在围栏边跟吆鸭子的年轻人闲聊。可能是说话投机,两人像两只发情的锦鸡叽叽喳喳。只是他长得很不好看,又矮又瘦,养蜂人便放松了警惕。

那个黄昏,灰云下面的山坳上,又响起女孩凄凉的哭声,原来吆鸭子的年轻人也走了。在她的哭声后面,是养蜂人的咒骂。

几天后,养蜂人强打起精神,又提着蜂蜜来了。养蜂人说,我的傻女儿被人骗了,现在要死要活。求求你,把打鱼人画回来吧,只有他还能让她回心转意。爷爷说,我只会把人画走,没学过把人画回来。养蜂人说,你试试吧,方法应该差不多。

这一次,爷爷心甘情愿无偿地帮助养蜂人。一个又一个像嫩黄瓜般大小的小人不断从板壁上冒出来,排着整齐的队列,往远处迁徙。看着爷爷废寝忘食的样子,我总担心他把事情搞反了,会不会把打鱼人越画越远

冬天还没过去,瑞雪降临了,打鱼人果然回来了,还用两副锣鼓,四支唢呐,吹吹打打地把养蜂人的女儿娶回老家。养蜂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用了三十箱蜜蜂做陪嫁。至于那个吆鸭子的年轻人——那个骗子,养蜂人说一辈子不想见他,爷爷心领神会。

春风荡漾,河面又响起嘎嘎的鸭叫。爷爷气冲冲地来到河边,说,我画你那么久,你还敢再回来吆鸭子的人说,我只是按照她和打鱼人的要求,合伙演了一出好戏。爷爷说,你这个骗子,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

无数火柴棍般的小人又源源不断地呈现在木板上。养蜂人一路追赶花期,迟迟没回,吆鸭子的年轻人心安理得地把鸭子放进梯田啄食泥鳅。等到梯田栽上秧苗,不能再放鸭子了,他才被爷爷画走了。

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那天,爷爷站在河道上,脸上露出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会绽放的舒展笑意。身后的小房子里,那个原本嘴角挂满讥笑的木雕菩萨经过一段时间干燥,表情顺眼多了。看上去,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

(选自《新华文摘》2018年18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寨子里的老人十分相信爷爷拥有神奇的法力,源自他们对菩萨的力量深信不疑。

B.用鸭子碰瓷驼背和吆鸭子的人都有欺骗的行为,也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

C.养蜂人求爷爷把人画走又求爷爷把人画回来,矛盾行为的背后有着一致的动机。

D.盛开的野棉花不仅体现了乡村风光的明媚秀丽,也暗示着美好爱情的潜滋暗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交代爷爷、老人们的姓名,对养蜂人、打鱼人、吆鸭子的人也均以职业指称,有意通过他们折射乡村的芸芸众生。

B.“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故事连贯自然;同时孩童视角也使得故事有一种纯真稚朴的韵味。

C.小说先设置悬念,后面再通过吆鸭子的人之口,揭示之前的事件原来是三个年轻人合伙演的一出好戏,使悬念得以解开。

D.小说中爷爷神奇法力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失眠症”都显得荒诞不经,也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

8.小说开头与结尾两次写木雕菩萨的笑,表达的意味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9.爷爷“画画"的情节虽再三重复却不单调乏味,虽扑朔迷离却又寓意明确。请你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___;

(3)即便如此,___。

推断: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

唐庚

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

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

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

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与年少争春风

[注]①东君:指司春之神。②丈人行:指父辈,长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

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

C.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

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

16.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描绘长桥之雄伟和复道之绚丽。

(2)对于爱人的分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流露出无尽的忧伤,秦观《鹊桥仙》“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表现出达观的心态。

(3)面对着滚滚向前的流水,光阴转换、岁月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小刚情不自禁吟诵古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①)着黄色。中间所(②)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几大片鱼鳞般的云(③)在浅碧的天空里。山岭(④)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来,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色彩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飘②横③布④披B.①浮②横③粘④披

C.①飘②画③布④裹D.①浮②画③粘④裹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美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乃至任何的地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黄”“青"两字后面都可以加逗号,作者却有意不加,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关于太阳是早晨更近还是中午更近,两小儿各执一词,使得孔子“不能决也"。今天我们从科学角度来分析。

一小儿是①推断太阳远近,并不可靠。太阳升起时,以树木、房屋和一小角天空为背景,背景之小可衬托出太阳之大;加上天空较暗,也使得太阳看上去要大一点。到了中午,太阳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就显得小了。另一小儿则是根据体感的凉热来推断,同样不可靠。②_____________,直射热量比较高,所以人们觉得热,而早晨太阳斜射大地,加上夜里地面热量已消散,所以人们觉得凉快。

那么,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观测者更近?可以肯定的是,观测者在地球上的位置会影响测算结果;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会使得观测者与太阳的距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科学家经过多次精确测算最终得出的结论,可大致表述为:在同一观测点,有些时期太阳早晨比中午更近,③_____________,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21.下列句子中的“肯定”和文中加点的“肯定”,含义相同的一项()

A.由于难以肯定,所以我较为相信,开始是六先令,后来是七先令。

B.她猜测同桌的那只铅笔盒来自遥远的大城市,而价钱肯定非同寻常。

C.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D.“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语言文字运用II中,两小儿的观点都有貌似充分的理由,使得孔子“不能决也";经过科学分析,我们才得出正确的结论。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学会科学分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类型:A

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24.4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

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

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

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

D.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

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项飚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

D.项飚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飚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附近消失B.②重建附近C.③尤其重要D.④从而做到

5.项飚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请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

【答案】1.D2.B

3.C4.D

5.①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缺少限制,曲解文意,原文“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原文有限制语“在这个意义上”,而且原文还有“可能"。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无中生有,原文“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并不是要求年轻人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而是要他们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要关注“附近”。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错,原文“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表明“时间的暴政"指的是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这种时间控制,一切由它说了算。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D.“从而做到”错,原文“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强调具体经验”“以个体为中心"不是要求我们以“附近”为抓手“做到"的内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点。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描述性:以“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来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

②针对性:“附近"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因为作者关注到“时间的暴政”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因而我们不再关注“附近”;而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给出的意见就是年轻人要关注“附近”。总之,作者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

③效果:因为有“描述性”,使得学术观点并不抽象,易于让人理解,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因为有针对性,大家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实用,从而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画记

第代着冬(苗族)

爷爷获得的神奇法力跟那年夏天的大水有关。黄昏时爷爷在河岸捞浮财,看到水面漂过一道黑影,便把它拖上河滩,才发现那是一具木雕菩萨。木雕菩萨仰面躺着,嘴角露出一丝讥笑。

爷爷将菩萨丢在那里就回家了。寨子里的老人们坐不住了,纷纷劝爷爷:“救起菩萨却让它风吹雨淋,它难道不来找你麻烦吗”与那些喜欢按历书行事的老人不同,爷爷常说:“人得顺着生活,就像犁田得顺着牛,而不是跟牛拗劲。"但是这一次,爷爷没能经受住人言的炙烤。整个夏天,他像一只勤快的啄木鸟,在河滩上修一座庙。修好的木房子奇丑无比,如果不是里面稳坐着一个菩萨,定会被人当作没有做成功的两门橱。老人们像鸠占鹊巢的那个鸠,只顾焚香化纸,打躬作揖,把爷爷冷落一旁。爷爷孤独地蹲在河滩上,顺手捡起一块泡石,画电线上的水鸟。等他画完,再抬头,鸟不见了。

第一次知道自己拥有把东西画走的神奇法力,爷爷没敢声张,又悄悄画了别的东西,桃子,枇杷,昆虫……爷爷发现,每当他画完,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踪影。于是他在寨子里宣布这一惊人发现,其轰动程度不亚于当初他救起溺水的菩萨。老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理由是他救了一个菩萨。也有人说,能把我画走,我就信。爷爷说,我画人就相当于杀人,我不会杀人。

那年秋天,寨子里来了一个驼背。我常看到他像马戏团的魔术师,训练鸭子一只一只地过公路。几天后,驼背瞅准时机,吹响铁哨,一只鸭子便拍着翅膀撞向一辆汽车。直到第十只鸭子撞向汽车,我才知道他是个骗子。大家纷纷要求爷爷把他画走。虽然爷爷心地善良,可是驼背太坏了,坏了寨子的名声。冒着杀人风险,爷爷天天在家里画驼背。只是板壁上的人不像驼背,更像火柴棍拼出的人形萝卜。一连画好多天,驼背也没被画走。有人认为是爷爷画得不像,也有人认为是驼背法力太强。爷爷一路死缠烂打,一个月后,驼背从我们寨子里消失了。

人们开始流传爷爷已经打破不画人的禁忌。没多久,小河对岸的养蜂人像摸夜路的人见到灯盏,欢天喜地地提着蜂蜜来到我们家,要求爷爷把打鱼人画走。

打鱼人是初秋时节来到我们寨子的。他是年轻而漂亮的男子,如同刚出窑的精美瓷器。他又像牵丝的蜘蛛,不断地在河流上下网。我常看见养蜂人的女儿从打鱼人手里接过野花,还跟他一起品尝鱼汤。田野上的野棉花全部开了,大片紫红色的花瓣像从地下窜出的火苗,在草丛里摇曳,颤抖,升腾,燃烧。

有一天,打鱼人来到养蜂人的院坝,向养蜂人的女儿求婚。养蜂人悲怆地说,天老爷呀,这是啥世道哇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也想当我女婿。

正当养蜂人无计可施,爷爷的奇异本领让他看到希望。爷爷只吃了一口蜂蜜,就被迷住了。我说,爷爷,你不是说你不愿杀人吗爷爷说,我没那么大的功力,只是让他短暂地消失一下。爷爷很投入地画画,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

当山坳上响起女孩嘤嘤的哭声,人们知道,打鱼人被爷爷画走了。

只是村里又来一个吆鸭子的人。我发现,养蜂人的女儿常来到河道上,坐在围栏边跟吆鸭子的年轻人闲聊。可能是说话投机,两人像两只发情的锦鸡叽叽喳喳。只是他长得很不好看,又矮又瘦,养蜂人便放松了警惕。

那个黄昏,灰云下面的山坳上,又响起女孩凄凉的哭声,原来吆鸭子的年轻人也走了。在她的哭声后面,是养蜂人的咒骂。

几天后,养蜂人强打起精神,又提着蜂蜜来了。养蜂人说,我的傻女儿被人骗了,现在要死要活。求求你,把打鱼人画回来吧,只有他还能让她回心转意。爷爷说,我只会把人画走,没学过把人画回来。养蜂人说,你试试吧,方法应该差不多。

这一次,爷爷心甘情愿无偿地帮助养蜂人。一个又一个像嫩黄瓜般大小的小人不断从板壁上冒出来,排着整齐的队列,往远处迁徙。看着爷爷废寝忘食的样子,我总担心他把事情搞反了,会不会把打鱼人越画越远

冬天还没过去,瑞雪降临了,打鱼人果然回来了,还用两副锣鼓,四支唢呐,吹吹打打地把养蜂人的女儿娶回老家。养蜂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用了三十箱蜜蜂做陪嫁。至于那个吆鸭子的年轻人——那个骗子,养蜂人说一辈子不想见他,爷爷心领神会。

春风荡漾,河面又响起嘎嘎的鸭叫。爷爷气冲冲地来到河边,说,我画你那么久,你还敢再回来吆鸭子的人说,我只是按照她和打鱼人的要求,合伙演了一出好戏。爷爷说,你这个骗子,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

无数火柴棍般的小人又源源不断地呈现在木板上。养蜂人一路追赶花期,迟迟没回,吆鸭子的年轻人心安理得地把鸭子放进梯田啄食泥鳅。等到梯田栽上秧苗,不能再放鸭子了,他才被爷爷画走了。

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那天,爷爷站在河道上,脸上露出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会绽放的舒展笑意。身后的小房子里,那个原本嘴角挂满讥笑的木雕菩萨经过一段时间干燥,表情顺眼多了。看上去,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

(选自《新华文摘》2018年18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寨子里的老人十分相信爷爷拥有神奇的法力,源自他们对菩萨的力量深信不疑。

B.用鸭子碰瓷的驼背和吆鸭子的人都有欺骗的行为,也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

C.养蜂人求爷爷把人画走又求爷爷把人画回来,矛盾行为的背后有着一致的动机。

D.盛开的野棉花不仅体现了乡村风光的明媚秀丽,也暗示着美好爱情的潜滋暗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交代爷爷、老人们的姓名,对养蜂人、打鱼人、吆鸭子的人也均以职业指称,有意通过他们折射乡村的芸芸众生。

B.“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故事连贯自然;同时孩童视角也使得故事有一种纯真稚朴的韵味。

C.小说先设置悬念,后面再通过吆鸭子的人之口,揭示之前的事件原来是三个年轻人合伙演的一出好戏,使悬念得以解开。

D.小说中爷爷的神奇法力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失眠症"都显得荒诞不经,也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

8.小说开头与结尾两次写木雕菩萨的笑,表达的意味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9.爷爷“画画”的情节虽再三重复却不单调乏味,虽扑朔迷离却又寓意明确。请你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B7.D

8.①开头:笑中带有讽刺的意味,预见到爷爷本想发财却摊上麻烦。

②结尾:笑中带有开心的意味,为爷爷施展法力的滑稽表现感到好笑,也为爷爷施感法力迎来的圆满结局感到欣慰。

9.①作者写爷爷画了许多不同的对象,但每次画画,爷爷的动机不同,心理活动各异;作者描写行爷爷糟糕的画技以及贪吃的心态时,语言诙谐有趣。

②作者故意不点明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悬念;但有意通过爷爷“画画"的故事,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也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错,由“我画你那么久,你还敢再回来……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可知,爷爷只是担心吆鸭子的的年轻人会被养蜂人报复希望他走,对他并不憎恨。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错,文中只是对爷爷的“施法”事件进行叙述来表达对“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的肯定,并没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由“木雕菩萨仰面躺着,嘴角露出一丝讥笑”“救起菩萨却让它风吹雨淋,它难道不来找你麻烦吗"但是这一次,爷爷没能经受住人言的炙烤”可知,爷爷将水中的菩萨捞出来之后将之放在一边就回家,引起了村里人纷纷指责说他对神灵不尊,由此可见刚被爷爷捞出来的菩萨嘴角露出的一丝讥笑是爷爷本想发财却摊上麻烦的预见。

②由“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那天,爷爷站在河道上,脸上露出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会绽放的舒展笑意’“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看上去,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可知,将打鱼人画的异常,表明爷爷不希望破了这桩姻缘,可又贪吃养蜂人的蜂蜜又不得不卖力地画,行为滑稽让人好笑,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消除了爷爷的担心,爷爷因之而感到舒心高兴,由此可见结尾菩萨的笑带有开心的意味,为爷爷施展法力的滑稽表现感到好笑,也为爷爷施感法力迎来的圆满结局感到欣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爷爷画用鸭子碰瓷的驼背,目的是憎恨他想将他赶走;爷爷画打鱼人,想促成一段姻缘;爷爷画吆鸭子的年轻人,是担心他受到养蜂人的报复;所记述的爷爷画画的事,所画的对象各不相同,其中的动机也不一样,心理活动也不相同。“爷爷只吃了一口蜂蜜,就被迷住了"爷爷很投入地画画,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爷爷画技糟糕,只吃一口就迷上人家的蜂蜜,作者描写这些时用语诙谐有趣。

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故意不点明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悬念使得我们不禁为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而好奇,作者实则想借这个悬念传达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也就是有意通过爷爷“画画"的故事,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也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___;

(3)即便如此,___。

推断:_____。

【答案】10.BEF

11.A12.D

13.(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

(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

14.①.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②.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③.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

“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句中,“武王"是主语,“德虽盛”表条件,“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表示转折的结果,可于两者之间断开,即B处;

“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和“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是并举成分,故可于EF处断开。

故应断于B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施加、施以;更。句意:所以用兵的目的。/声音并没有更强,但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B.正确,都是被动用法。被宠幸;被诛杀。句意:都受到宠幸。/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C.正确。句意:这不是它的实际情况。/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

D.正确。抵挡;面对。句意: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否定了这一观点”说法有误。材料二针对的是“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进行讨论,与修行人事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关。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兵”,名词作动词,用兵;“所以”,表目的,是用来……的。

(2)“称”,称赞;“贬”,被贬低;“少”,被小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题干中给出的提示信息有“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这里对应的是原文“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而原文后文中,“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这两者的比较,则是对两者所拥有军事实力的比较,由此可得出条件二: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

此后,原文进一步给出已知的高祖的现状“高祖……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充分说明了战事的艰巨,也就是说,高祖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最终打败了秦国。

而由高祖拥有更优越的前提条件尚不能避免惨烈的过程,我们可由此推出,武王条件不如高祖,按理说应该付出比高祖更惨烈的牺牲,才有可能同样取得胜利。

而前文给出的假设是“不血刃”,也就是武王兵不血刃就打败了纣王,这显然与我们推出的结论矛盾。由此,可推出作者认为正确的结论是: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杀害别人的父兄,掠夺别人的财物,奴役别人的子女,这都是强盗行径。所以用兵的目的,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兵器不用沾染鲜血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武王讨伐商纣,军队在盟津渡河,指挥三百敢死之士,三万士兵。商纣陈兵亿万,又有蜚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士卒,不避戟斧,军队绵延百里。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没有什么吉凶灾祥预兆,只是有没有修明德行的结果。

材料二:

社会上流传的话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蜚廉、恶来这类人,都受到宠幸。”这是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这类人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上百个人。如今说武王“不血刃”,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而是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

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商的多。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它的实际情况。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兵不血刃",就过分夸大了。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而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社会上称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赞美纣王力大与赞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

唐庚

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

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

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

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与年少争春风

[注]①东君:指司春之神。②丈人行:指父辈,长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

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

C.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

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

16.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

【答案】15.C16.①梅花在桃李花开之时开放,显得不合时宜,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②向来梅花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花来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③梅花身为长辈,不屑与桃李争妍,暗示自己也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对此梅花深感遗憾"错,“桃李未在交游中”表现的是梅花的高洁孤傲,没有遗憾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注意,“自尊"借助梅花来表现,是托物言志,需要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诗句加以分析。

①“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苦留客”,正是桃李争妍的春深之际,竟然还有几支梅花在盛开,诗人感到很奇怪,难道是东君苦留的结果?梅花应在严冬开放,而这几支梅花却在桃李花开之时开放,显得不合时宜。梅花就是诗人的化身,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

②“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向来梅花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花来往。这里的“桃李”代表权贵或者世俗之人,而身为“梅花"的诗人向来不与之交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

③“即今已是丈人行,肯与年少争春风”,“丈人行"就是“长辈”,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比在春天开放的桃李开得早,故有此一说;“年少"指的就是晚开的桃李了,因桃李开得正绚烂,春风得意,此处可以理解为当权者或者得势小人。此句是说梅花身为长辈,不屑与桃李争妍。“肯与”就是“不与”,暗示自己也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描绘长桥之雄伟和复道之绚丽。

(2)对于爱人的分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流露出无尽的忧伤,秦观《鹊桥仙》“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表现出达观的心态。

(3)面对着滚滚向前的流水,光阴转换、岁月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小刚情不自禁吟诵古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未云何龙②.不霁何虹③.两情若是久长时④.又岂在朝朝暮暮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霁"暮”“衰"毕竟”“槛"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①)着黄色。中间所(②)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几大片鱼鳞般的云(③)在浅碧的天空里。山岭(④)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来,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色彩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飘②横③布④披B.①浮②横③粘④披

C.①飘②画③布④裹D.①浮②画③粘④裹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美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乃至任何的地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黄"青”两字后面都可以加逗号,作者却有意不加,为什么

【答案】18.B19.①原句更能突出观察的立足点是“轮船码头的上面"。②原句将镜头由远逐渐拉近,更具有画面感、空间感。

20.参考答案:这是因为:句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