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_第1页
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_第2页
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_第3页
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_第4页
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

XX年第3期《读书》杂志上刊登了巫鸿先生撰写的《并

不纯粹的“美术”》一文。关于在这篇文章中美术一词为何

打上了引号的原因,根据巫鸿先生的解释是:“‘美术’一语

是近代的舶来品,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含义,是否能够用

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实在值得重新考虑二[1]其实,关于“美

术”一词,不仅是它能否用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值得重新考

虑,而且是它能否用来概括中国当代艺术也许更值得重新考

虑。因为,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

目前“美术”一词在我国视觉艺术领域内外所造成的混乱已

是不争的事实。所谓视觉艺术领域内的“混乱”主要是指我

国当代绘画、雕塑、装置等造型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或

批评而言,所谓视觉艺术领域外的“混乱”主要是指大众对

于被称之为“美术”的一些现当代艺术作品和现象的困惑不

解和无所适从的现象和局面。①为此,本文将对中国“美术”

概念的特定含义、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用法比较等方面

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美术”一词在中国的特定含义

我们一方面承认,今天所普遍使用的艺术分类体系及其

相应的术语和概念例如“音乐”(music)、“美术”(fineart)、

“戏剧”(theatre)、“艺术”(art)等等,基本上都是在“西

学东渐”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陆

续传入中国的,可以说是西方的“舶来品”;但我们另一方

面也不能否认这一事实,即在西方现代艺术分类体系及其相

应概念术语传入之前,我国有着自己的传统艺术分类体系和

相应的概念及术语。②但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这一

传统的艺术分类被强行中断,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中,西方的

艺术观念、概念及其术语以一种压倒之势取而代之,而中国

传统艺术分类体系、概念及其术语逐渐被人们所忘却和放弃。

但是,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在20世纪初将西方“美

术”和“艺术”概念引入之前,我国既不存在同时包括视觉、

听觉、语言和综合等各门类艺术的独立概念及其术语,也没

有出现特指绘画、雕塑、建筑等视觉艺术的专门概念及术语。

当然,我国学者最早将西文art翻译成汉语“艺术”,

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传统之基础的。在我国,“艺术”一词古

已有之,最早可能出现在汉代,“但此时的‘艺术'是一个

比较宽泛的概念,含有今日的文学、艺术、技术等意义二

[2]《晋书》虽然为“艺术”这一概念下了一个定义,但其

含义与今天的几乎是截然不同。直到宋代,我们才看到“艺

术”一词中包括了绘画、书法,”到了近代,人们已经普遍

将书画列入艺术之目”,尽管除了书画之外“艺术”还包括

“骑”、“射”、“投壶”等或“医”、“杂技”、“琴谱”等。所

以,当我国第一批学者接触并接受了西方现代art概念并将

它介绍给国人时,很可能是因为不存在完全对应的概念及其

术语,所以他们才选择了“艺术”这个最为接近的词汇。如

果说,“艺术”是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尽管其含义与现代

意义上的“艺术”不同),那么“美术”则是个地地道道的

“舶来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美术为词,中国古所不

道”。尽管鲁迅先生紧接着又说:“此之所用,译自英之爱忒

(artorfineart)”,但最初将art或fineart翻译成“美术”

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③。

在当代中国,“艺术”与“美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

设计、影视、摄影、书法、服装等所有类型、类别和种类的

艺术;相比之下后者是一个小概念,它只包括绘画、雕塑、

书法等各种视觉艺术。特别是我国目前行政管理意义上的学

科分类,更是进一步强化人们对于“艺术”与“美术”这种

分类和区别。因为根据这种学科划分,“艺术”是一级学科

概念,“美术”却是一个二级学科概念,它与音乐、设计、

舞蹈、戏剧、影视等同被置于一级学科“艺术”的名下。(顺

便提一下,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是个西方舶

来品,但其内涵却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艺术”概念。首先,

在西方“艺术”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艺术”是

一个视觉艺术概念,相当于我国的“美术”概念;其次,广

义的“艺术”是美学或艺术哲学意义上的,它不仅包括视觉

艺术、听觉艺术和综合艺术,同时也将语言艺术包括在内,

而在中国“艺术”这一概念是不包括语言艺术的。)然而,

在我国“美术”作为、或仅作为视觉艺术概念的用法并不是

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其实,“美术”一词在进入我国的初期

是一个广义概念,与今天的“艺术”概念大致相仿。

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第一批运用“美术”这

一术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代表性人物是王国维、鲁迅和蔡元

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三位先生的文章中,“美

术”这一概念术语所指的并非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只

是一个狭义的视觉(绘画、雕塑、书法、建筑等)艺术概念。

正相反,实际上在他们那里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广义的艺术

概念,即除了视觉艺术外,还包括语言艺术、听觉艺术和综

合艺术。

王国维先生在《孔子之美育主义》谈到当时中国审美教

育时,慨叹到:“呜呼!我中国非美术之国也!一切学业,

以利用之大宗旨贯注之。治一学,必质其有用与否;为一事,

必问其有益与否。美之为物,为世人所不顾久也!故我国建

筑、雕刻之术,无可言者。至图画一技,宋元以后,生面特

开,其淡远幽雅实有非西人所能梦见者。诗词亦代有作者。

而史之贱儒辄援'玩物丧志’之说相诋。":3]15-16我们看

到先生所说的“美术”包括建筑、雕刻、图画和诗词。另外,

就在同一篇文章中,除了雕刻、图画、诗歌,他还提到了音

乐。鲁迅先生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里,不仅认为雕

塑、绘画、文章、建筑、音乐皆是美术,而且还从不同的角

度对美术进行分类。例如,根据作品所呈现的方式和形态,

把美术分为静美术和动美术,前者包括雕塑、绘画,后者为

音乐和文章(语言艺术);或是根据作品所诉诸的感官,将美

术分成目之美术(绘画、雕塑)、耳之美术(音乐)和心之美术

(文章)等等。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一时期创办的

教育机构的名称来说明。创办于1912年的我国第一个(私立)

现代艺术教育机构”上海图画美术院”(1920年更名为“上

海美术学校”,1921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定办六

科: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高等师范科、

初级师范科。“1925年……改高等师范科为师范学院,再分

图音、图工两个组,添设音乐、雕塑系。新学制改定后的规

模是:一个造型美术院(1)中国画系(2)西洋画系(3)师范院)。

甲,图画音乐系;乙,图画手工系……[4]另夕卜,1938年

后该校教授所担任的教学课程和内容,除了中国画类(包括

书法)和西洋画类和雕塑之外,还有诗学题跋、世界文学、

图案画、音乐(包括器乐、声乐和作曲)。无论是从这所学校

的系科设置还是1938年后上海美专的师资结构来看,这所

美术学院的“美术”一词实际上都是一个广义的艺术概念,

而非是一个狭义的视觉艺术概念。

根据《蔡元培美学文选》及其他一些文献资料,蔡元培

先生对于“美术”一词的理解和解释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在

王国维和鲁迅那里,“美术”一个是广义的或美学意义上的

概念和术语(基本上与西方由巴托建立并最终由百科全书派

进一步完善并确立的“美的艺术"(beaux-arts)概念是一致

的),但在蔡元培那里却是一个双重概念。第一种解释与王

国维、鲁迅是相同的,是一个广义的艺术概念。例如,蔡元

培先生《美术的进化》一文里说:“美术有静与动两类:静

的美术,如建筑、雕刻、图画等。占空间的位置,是用目视

的。动的美术,如诗歌、音乐等,有时间的连续,是用耳朵

听的。介乎两者之间,是跳舞,他占空间的位置,与图画相

类;又有时间的连续,与音乐相类。”[5]118此外,他在《美

术的起源》、《以美育代宗教》、《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

(美术部分)等文章中都使用相同意义上的“美术”概念。但

是,同样是在这本《文选》里,我们发现先生有时所用的“美

术”与我们今天相同,即专指绘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

这一现象出现在《美术批评的相对性》(1929年)、《美育》(

1930年)等文章中。他在后一篇文章里谈到大学美育时说道:

“进而至大学,则美术、音乐、戏剧等皆有专校,而文学亦

有专科。”[5]175在这里我们看到,蔡元培先生没有将音乐

和戏剧置于美术之下而是将三者相提并论。这说明,尽管蔡

元培先生偶尔将美术作为单纯的造型艺术概念与音乐和戏

剧相提并论,但他使用这一狭义艺术概念术语时是非常清楚

的。1918年4月15日蔡元培先生在中国第一国立美术学校

开学式上说:“谓美术本包有文学、音乐、建筑、雕刻、图

画等科,惟文学一科,通例属文科大学。音乐则各国多立专

校。故美术学校,恒以关系视觉之美术为范围。关系视觉之

美术,虽尚有建筑、雕刻之科。”[5]77特别是在《美术的起

源》中,蔡元培先生开门见山地说:“美术有广义的,狭义

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

装饰品等)等。广义的,是于上列各种美术外,又包含文学、

音乐、舞蹈等。西洋人著的美术史,用狭义;美学或美术学,

用广义。”[5]86由此可见,蔡元培先生对于西方英语fineart

概念的双重性一一广义的艺术概念和狭义的视觉艺术概念

——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大约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艺术”一词

开始取代“美术”成为广义概念,而“美术”则从一个双重

性概念变成了一个纯狭义的视觉艺术概念。换言之,“艺术”

成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的总称,而美

术则成为特指绘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的专

门术语。例如,在1920年4月出版的第一期《美育》杂志

“本志宣言”中,就出现了“艺术教育”一词。但最能说明

问题是吴梦菲先生在《美育是什么?》(1920年)一文里就艺

术和美术所作分类表。他说:“至于美育同美术艺术的区别,

想起来大家都可以明白。不过我恐怕还有人要问美术究竟是

什么?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说明起来,亦是非常

繁杂……现在我只能把这两种,列一个最简单的分类表,请

诸君看看。”在这个分类表中,艺术包括自由艺术与附庸艺

术,前者由绘画雕刻(占空间)、音乐诗歌(占时间)和舞蹈戏

剧(占两间)构成,后者包括附庸艺术……建筑园艺装饰(占

空间);而美术则包括绘画、雕刻和建筑。此后,虽仍有以

美术作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舞蹈等各类艺术

之总称的现象,但它作为特指绘画、雕塑、建筑等视觉艺术

的专门术语越来越流行,直至它最后完全变成一个纯视觉艺

术概念。与此同时,广义的“美术”逐渐被“艺术”一词所

取代。这一点在我国的相关学科分类上得到极为充分的体现。

在我国,独立的高等艺术教育机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

是综合性艺术院校;二是单科艺术院校。所谓综合性艺术院

校,是指包括两门或两门以上艺术学科的学校,如南京艺术

学院(最早包括美术、设计和音乐三个专业)、山东艺术学院

和云南艺术学院等等;所谓单科艺术学院就是指某一个学科

的学校,如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

上海戏剧学院等。这种分类其实从一开始就存在。例如,成

立于1918年的“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21年,改称“北

京美术专门学校”,本科设中国画、西画和图案三个系。1925

年,在闻一多等人的建议下,增设了音乐、戏剧两个系,又

改校名为“北京艺术专门学校”(该校设西画、国画、图案、

音乐、戏剧、雕塑等六个系)。美术就是指绘画(书法)、雕

塑、建筑和工艺等视觉艺术,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

一认识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就连专业人员都忘记了“美术”

曾经是一个双重概念的事实。而且忘记的是如此干净彻底,

以致在阅读蔡元培先生的著述时,经常会出现误读的现象,

即把蔡元培笔下的“美术”理解为单纯的视觉艺术概念,即

特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视觉艺术。

综上所述,关于中国的“美术”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从“美术”所包含的艺术种类

来说,它是一个单纯的视觉艺术概念;2从无所不包的(视觉

艺术)范围来说,它是一个中性词汇,无西方原有的“高雅

艺术”或“纯艺术”之含义;3、美术一词在中国更多的是

一个行政管理意义上的学科概念。具体地说,它是一级学科

“艺术学”的一个下属二级学科名称,相当于造型艺术或视

觉艺术。

二、中西“美术”概念差异比较

如上所述,在中国“美术”一词作为英语fineart的对

应概念及术语,迅速完成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形成

了上述的特定内涵。因此,汉语“美术”一词与英语fineart

的原意是有区别和差异的,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1.从双重概念变成单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

言,它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作为各门类艺术的总称或

统称,它不仅包括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视觉艺术,而且包括

音乐(听觉艺术)和诗(语言艺术),有时还包括舞蹈(综合艺

术);就其狭义而言,它是一个单纯的视觉艺术概念,特指

绘画、雕塑和建筑。但在中国,“美术”由一个双重概念逐

渐变成了一个狭义概念,成为一个单纯的视觉艺术概念,特

指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和工艺等艺术。

当人们说汉语“美术”一词是西方舶来品时,通常都以

英语fineart为其对应术语和概念。其实,fineart也不是

英国“土生土长”的概念,而是法语beaux-arts的对应词。

在17世纪后期的法国,beaux-arts、特别是省略两个词之

间的连字符的beauxart,最初是作为意大利ArtidelDiseg

no(迪塞诺艺术)的法语对应词,特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视

觉艺术。④但它不久便超越视觉艺术的范围,逐渐将音乐、

舞蹈、诗歌等纳入beaux-arts(即“美术”或“美的艺术”)

范畴,并最终使这一特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视觉艺术的狭

义概念,变成了一个泛指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语言艺术的

广义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标志着西方现代艺术体系

的形成和成熟。由于《百科全书》的声誉和权威,从而使这

一体系最广泛地传播于全欧洲。从1750至1770年之间,“美

的艺术”这一新的艺术分类体系在整个欧洲得以广泛而稳步

的传播。到了18世纪末,在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几乎所有关

于艺术的论述都在使用这一新的艺术分类体系,其不同语种

的对应概念术语也随之出现。在意大利,beaux-arts的对

应术语是belli-arti,在德国是sch•nekiinste,在英国

是finearto美国人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接受了这一新的艺

术分类体系及其概念。但是,值得特别强调和说明的是,在

英国,作为beaux-arts的对应概念性术语fineart再次发

生了新的变化。在英国,法语beaux-arts这一对应概念是

finearto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较之beaux-arts概念

fineart产生了一些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首先是

词形方面的变化,即不知具体是从何时起修饰词fine被省

略而以第一个字母大写的Art取代之。当代英国学者雷蒙喊

廉斯(RaymondWilliams)在他的《关键词》(Key

words:AVocabularyofCultureandSociety)中关于“艺术”

条目是这样写的:”具有抽象概念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的Art

有其内在广泛的原理、原则,但却很难说定它是哪一个时期

出现的。18世纪时的Art定义与用法不尽相同,但19世纪时

这些定义与用法都被接纳,因而使Art的定义更为广泛……

1815年诗人华兹华斯写信给画家海顿说:'我们的职业、我

们的朋友与我们创造性的艺术(Art)是高尚的。'”[6]从这段

文字来看,华兹华斯的Art实际上就是法国“beaux-arts”,

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即一个囊括语言艺术、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综合艺术的广义艺术概念。其次是词

义方面的变化。所谓“词义变化”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是

指英语fineart由作为beaux-arts的单纯的广义艺术概念

变成了一个双重性艺术概念,即作为广义的艺术概念,除了

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视觉艺术之外,它还包括语言、听觉等

其他门类的艺术;但作为狭义的视觉艺术概念,它仅指绘画、

雕塑、素描和建筑等造型艺术。

如前所述,在“美术”概念传入我国之初,它主要是广

义的或美学意义上的,即包括语言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

术和综合艺术等,是各门类艺术的统称。在王国维和鲁迅先

生的文中,“美术”一词都是广义的。但在蔡元培先生那里,

“美术”显然是一个双重概念。例如,在《美术的起源》(1920

年)、《美术的进化》(1921年)、《美术批评的相对性》(1929

年)等文章中,“美术”显然是广义或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但

在《在中国第一国立美术学校开学式之演说》(1918年)、《美

术与科学的关系》(1921年)、《赖菲尔(欧洲美术小史第一)》

(1916年)、《在史太师埠中国美术展览会演讲会之演说》

(1924年)等文章中,“美术”一词无疑是狭义的,即作为单

纯的视觉艺术概念。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先生常常注意向

人们说明和强调“美术”概念的这一双重性。例如,除了前

面所提到的,他在《美术的起源》一文的开头就指出“美术

有狭义的,广义的”之外,他还在1918年4月15日中国第

一国立美术学校开学式的演说中声称:“美术本包有文学、

音乐、雕刻、图画等科。惟文学一科,通例属文科大学,音

乐则各国多立专校。故美术学校,恒以关系视觉之美术为范

围。”[5]77所以,尽管在他的笔下,“美术”一词时而为广

义,时而为狭义,却毫不使人感到混乱,或读之不解。

然而,大约是从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开始用“艺术”

一词作为广义的或美学意义上的概念,而将“美术”一词只

作为狭义的视觉艺术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术”一词

的广义概念逐渐被遗忘,其狭义也就成了唯一的用法。这一

用法日趋普遍和流行,并最终得以确立,且一直持续至今。

例如,在目前我国学科分类中,“艺术”是一级学科概念,

下设8个二级学科,“美术”便是其中之一,与音乐、设计、

舞蹈、戏剧和影视等相并列。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变化在中

国变得如此干净彻底,以致今天的学者在阅读这些早期文章

时,常常把广义的“美术”概念误读为狭义概念。当然,若

就“美术”一词在中国由广义的艺术概念变成特指绘画、雕

塑和建筑等视觉艺术的狭义概念这一点而言,还不能说是中

国“美术”术语及概念的主要特色。

2.从特殊概念变成一般概念

在西方,狭义的“美术”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性术语,

它是西方艺术史上数个视觉艺术概念性术语中的一个;但在

中国,“美术”一词不仅由一个双重概念变成了一个单纯的

狭义概念,而且还由一个阶段性的特定概念变成了一个一般

性的学科概念。

在西方,fineart或Art(美术)是一个阶段性的术语,

它只是一系列视觉艺术术语中的一个。古希腊在视觉艺术方

面(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取得了无与伦比辉煌成就,给

人类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精神遗产,但却不曾出现任何意义

上的独立的视觉艺术概念及术语。西方学者发现,在希腊语

中,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一词最接近的是teckne,但在

古希腊这几乎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而mimesis(“模仿”

或“模仿艺术”)更是与现代意义上的模仿艺术有着很大的

差异。古希腊的这一局面持续到15世纪都没有发生实质性

的变化。如所知,西方第一个纯视觉艺术概念出现在文艺复

兴时期的意大利,它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迪塞诺艺术”

(ArtidelDisegno)o这一概念的出现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

是乔治•瓦萨利第一次单独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树碑立

传,并在这部《大艺术家传》中为“迪塞诺艺术”明确下定

义;二是瓦萨利等视觉艺术家在科西莫大公的庇护下建立了

西方第一所视觉艺术学院一一佛罗伦萨迪塞诺艺术学院。根

据瓦萨利的定义,作为西方艺术史上第一个独立的视觉艺术

概念,迪塞诺艺术概念所强调的是绘画、雕塑和建筑的理性

特质。⑤

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迪塞诺艺术概念及学院理念

开始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欧洲的文化

艺术中心也由意大利转移到了法国。法国不仅仿照意大利迪

塞诺艺术学院建立了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和建筑学院,而

且还在“迪塞诺艺术”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艺术一一“美术”

(beaux-arts)---体系,臻于完善和成熟广义的“美的艺术”

概念逐渐取代了“迪塞诺艺术”这一单纯的视觉艺术概念。

如前所说,当法国的“美术”概念借助《百科全书》传入英

国后,其最初的英语对应概念“美术”(fineart或Art)的

内涵逐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由单一概念变成了一个双重

概念。作为广义概念,它与法国的beaux-arts相对应,即使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诗歌在“模仿美的自然”这一共

同原则下集为一个整体;但作为狭义概念,它却是与意大利

的ArtidelDisegno相对应,是一个单纯的视觉艺术概念,

旨在将绘画、雕塑、建筑等纯艺术或高雅艺术与装饰性和实

用性艺术区别开来。

然而,大约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到了20世纪,小写

的art逐渐取代fineart或Art而成为最流行的用法。就视

觉艺术而言,几乎就是在“美术”概念随着现代艺术体系得

以确立的同时,这条设在纯艺术与实用艺术或美术与非美术

之间的界线,不仅使它把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排除在外,而且

也将人类历史上众多的艺术形式、欧洲以外众多的艺术形式

排除在外。尤其是在野兽派、立体派等现代派绘画、雕塑和

建筑艺术问世后,这一术语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也就越发突显

出来。另外,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如摄影、电影等)也在向

这一概念的封闭性提出了挑战。于是,第一个字母小写的“艺

术“(art)逐渐取代了fineart或Art。显而易见,较之“迪

塞诺艺术”和“美术”这两个概念,第一个字母小写的“艺

术”是一个更具中性色彩的概念,因为这一概念主要是区别

“艺术”与“非艺术”而不是对绘画、雕塑、建筑等视觉艺

术的类别样式、风格内容、时代地区等加以限制。这样一来,

从原始直至当代的、从欧洲、亚洲直到非洲的整个视觉艺术

都揽括在自己的名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西方,

art一词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具体地说,它在视觉艺术领

域中是狭义的,但在美学或艺术哲学中是广义的。例如,在

贡布里奇的《艺术的故事》(TheStoryofArt)和沃尔夫林的

《艺术史原理》(PrinciplesofArtHistory)中,art就是狭

义的;但在赫伯特•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

(EducationThroughArt)、玛克斯•德索的《美学和艺术理论》

(AestheticsandTheoryofArts)中,art则是广义的。另夕卜,

在美学或艺术哲学的著述中,为了明确起见,人们常用visua

lart(视觉艺术)、偶尔也用plasticart(造型艺术)来作为

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的统称,以区别于音乐、文学、戏

剧等其他艺术门类。

总而言之,在西方作为视觉艺术总称的概念性术语不是

始终如一和经久不变的,而是随着概念内涵的变化而变化的,

ArtidelDisegno>fineart/Artart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三

个概念性术语。

如所知,西方的“美术”一词传入中国后,很快便从一

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双重概念变成一个纯粹的视觉艺术

概念。另外我们还发现,在中国“美术”作为绘画(包括书

法)、雕塑、建筑和工艺的总称这一现象始终都没有改变。

尽管我们偶尔也看到用“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这样的

术语来取代“美术”,但在中国,“美术”一词始终都是最正

宗、最权威、最流行、最正式(并得到普遍认同)的官方用语。

总而言之“美术”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并最终作

为视觉艺术概念的地位得以确立之后便不在发生变化,即便

是面对旧石器时代的雕塑和新石器时代的岩画,或面对中西

现代派、后现代视觉艺术作品,也是毫不迟疑地将它们置于

“美术”的名下,或冠以“美术”的称谓,真可谓是“以不

变应万变”。这样一来,在中国,“美术”也就从原来的一个

阶段性的特殊概念变成了一个一般性概念。反过来,我们再

根据这样的“美术”概念来理解西方现当代小写的艺术(art)

一词。例如,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把英语art(注意不是

fineart或Art)翻译成“美术”,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3.从具有明确价值取向的概念变成中性的学科概念

在西方,表示“美术”或“美的艺术”这一概念的专门

术语,无论是英语fineart、法语beaux-arts还是德语s

chonekiinste还是意大利语belli-arti,实际上都是由两

个单词构成,其中第一个单词无论属于什么词性,都属于限

定词,都是对后面的名词的性质进行限定,以表明价值取向。

以英语fineart为例。在这里,形容词fine的意思有“高雅

的”、“精美的”和“纯净的”,把这一形容词放在art之前,

旨在将属于纯艺术(pureart)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与实用

艺术(appliedart)或装饰艺术(decorativeart)区别开来。

在“美术”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前者被视为高雅艺术,而后

者则被看作是低俗艺术;然而,尽管中文“美术”一词中“美”

无论在词性上还是词义上与fine都是相同的,但在中国,“美

术”一词似乎并不具备上述fineart的那种基本内涵。

纵观西方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作为视觉艺术统称的概

念性术语,它们实际上是随着自己所代表的各概念的内涵的

变化而变化的。各种视觉艺术概念,一般都具有自己的基本

或核心原则。例如,古希腊的teckne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在

“技艺”之基础上的,传统的“模仿艺术”主要是建立在“自

然”这一原则之上的,文艺复兴的“迪塞诺艺术”是建立在

理性之基础上的,而关于“美术”的基本原则,一般情况下

人们都引用巴托的观点,即“摹仿美的自然”是所有美术(绘

画、雕塑、音乐、诗歌、舞蹈)的共同原则。⑥

作为西方艺术史上第一个独立的视觉艺术概念,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迪塞诺艺术"(ArtidelDisegno)旨在凭借

理性特质将绘画、雕塑和建筑与纯技艺活动区别开来的,从

而提高职业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作为迪塞诺

艺术的对应概念,法国17世纪的“美的艺术"(beaux-arts)

概念同样体现出要提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等造型艺术家

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摆脱从事纯手工技艺的手艺人或工匠的

身份这一宗旨,即便是到了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皇家美术

学院仍是在致力于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至于在18世纪的

法国beaux-arts最终是作为绘画、雕塑、建筑、诗歌和音

乐艺术的综合概念而得以确立这一问题,其实与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社会地位

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密切相关。这种途径与手段就是:一方面

是借助绘画和雕塑的题材一一希腊神话、宗教、文学、古典

知识和历史一一来使绘画、雕塑与诗学、音乐、修辞学相提

并论;另一方面是把数学、几何学等传统“自由艺术”与这

三门视觉艺术密切结合起来;第三个方法就是提倡这些造型

艺术家本身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多才多艺。由于这一任务

和使命在意大利并没有完成,确切地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

留在一种理想的层面。所以当这一概念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后,

提高本国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仍然是必须首先面对和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17世纪的法国是这样,18世纪的英国也不

例外。

在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fineart或Art(美术)作为视

觉艺术概念,其实质就在于强调绘画、雕塑的纯艺术性,在

于强调它们与实用或装饰艺术之间的区别。关于这一点,我

们随便查阅一本英文艺术词典便可以得到证实。例如Edw

ardLucie-Smith编撰的《艺术术语辞典》(Dictionary

ofArtTerms,1984)中关于“美术”的定义是:美术(fineart)

指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有别于应用艺术(appliedart)和

装饰艺术(decretiveart)。这种区分到18世纪中叶才完全

确立。另外,由PaulDuro&MichaeIGreenhalgh主编的《艺

术史基础》(EssentialArtHistory,1992)中关于“美术”的

解释是:在古希腊罗马,绘画、雕塑和建筑虽然有别于纯手

艺,但它们并不属于自由艺术/人文学科(liberalart)的行

列。在中世纪,这种混乱的局面并无什么大的改观,但是在

阿尔贝蒂、达•芬奇和瓦萨利等这些文艺复兴理论家们的庇

护下,这些艺术被赋予了理性特质,并被打上了学院的标识。

换言之,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地位被提升了,成为“美的”

而非“应用的”或“装饰的”艺术。当然,《简明不列颠百

科全书》(第5卷)中关于“美术”词条的解释应该更具权威

性:美术(fineart)非功利主义的视觉艺术,或主要以美的

创造有关的艺术。一般包括绘画、雕刻和建筑,有时也包括

诗歌、音乐和舞蹈。壁画、陶瓷织造、金工和家具制造等一

类装饰艺术与工艺,都以实用为宗旨,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

说,不属于美术范畴。在文艺复兴以前,艺术家与手工艺者

几乎没有区别。“美术”这一术语也只是在18世纪中叶才出

现。美术与实用艺术的明确区分始于19世纪。

然而,在我国,美术一词无论是特指绘画、雕塑等视觉

艺术的专门术语还是作为视觉艺术、音乐和语言艺术的统称,

它与西方的美的艺术(beaux-arts、finearthArt)之间存在

着一种实质性的差异,那就是中国的“美术”似乎从一开始

所扮演的就是一个中性词汇。实际上这一现象早在王国维先

生那里就已经初露端倪。尽管王国维先生在谈到美术时,多

数提及的具体内容都是图画、雕刻、建筑、诗词和音乐,但

他偶尔也提到除了这些也应该把木工、金工、技工纳入美术

学习的内容。至于蔡元培先生,他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

过做这样的区别。例如,他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开门

见山的说:“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

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装饰品)等。”[5]86这篇文

章的第四个自然段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考求人类最早的美

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古代未开化民族所造的,是古物

学的材料。二,是现代未开化民族所造的,是人类学的材料。”

接着列举了除欧洲之外的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等地的现

代未开化民族。当他“讲初民的美术”时,首先是从装饰谈

起的,从各地区初民的服饰、身体各个部位的装饰一直说到

器具上的纹图案。另外,在《美术的进化》、《美术与科学的

关系》、《美育》、《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等文章中,都体

现出这一观点。我们从蔡元培先生美术概念中,既看不到他

要区分出纯艺术与实用艺术或装饰艺术的目的,也看不出他

要分别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企图。

蔡元培先生作为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届

教育总长,尤其是后来任北京大学校长这一职务期间,他的

这一美术概念及美术观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目前

“美术”一词在我国的用法来看,这一影响甚至就是决定性

的。例如,我们培养画家、雕塑家、书法家的专门教育机构

是“美术学院”;为这类艺术家提供的专门组织机构是“美

术家协会”、收藏、展示和陈列这类作品的机构是“美术馆”;

这一领域的专业期刊杂志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美

术》、《世界美术》、《新美术》、《美术家》、《美术教育》等;

四年一度的国家级大展是“全国美展”等等。另外,理论家

和学者们研究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等方面的

著述均被冠以“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理论”,

甚至还有“古代美术”、“工艺美术”、“史前美术”、“中国古

代礼仪中的美术”、“中世纪美术”这样的标题或称谓。由此

可见,在我国“美术”一词是不具有西方那种价值取向的,

而且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它全然是个中性词。之所以如此,

这主要是因为“美术”在我国是一个学科概念。如前所述,

在我国学科分类中,美术是一个二级学科概念,它与同属一

个级别的音乐、设计、舞蹈、戏剧、影视等一道被置于一级

学科“艺术”的名下。就这样,一个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的西

方概念在我国最终变成了一个中性的学科概念。然而遗憾的

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影视等本身都是中性词汇或

概念,而“美术”这一词汇本身的含义又决定了它不是中性,

而是有着明确价值取向的。实际上,用“美”与“不美”(即

是否赏心悦目)来衡量一件绘画或雕塑作品、甚至是任何一

件视觉艺术作品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是人们(包括业内与

业外的人)最常用的一个标准。因此,如果说,我国艺术界

的某种混乱局面与其说是不同或对立的艺术观所导致的,倒

不如说是这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美术”术语惹的祸。当

然,本文的目的不在于指出当代用什么术语来取代“美术”

作为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视觉艺术的统称,而是要指出目前

由于美术这一概念所引发的问题,并揭示和分析问题产生的

根源。

综上所述,中西“美术”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首先,西方的“美术”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是美学意义的,包括语言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综

合艺术。狭义是视觉艺术意义上的,特指绘画、雕塑、建筑

等;但在中国,“美术”一词迅速地从一个双重概念变成了

一个单纯的视觉艺术概念。第二,西方的“美术”作为绘画、

雕塑等视觉艺术的总称,是一个阶段性的称谓。换言之,西

方指称绘画、雕塑和建筑的词汇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专门

术语,如文艺复兴时期是“迪塞诺艺术”、20世纪前后至今

用的是“艺术”(art),而“美术”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

个术语。关键是,这些术语是随着其概念的基本含义的变化

而变化,因此每一种称谓都是与其创作和作品相适应的,不

会使人产生困惑或造成混乱;但是,中国在20世纪初接受

了“美术”作为绘画、雕塑和婕筑等实践活动及其产物之统

称之后,便出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局面。换言之,中国

的“美术”不再是一个阶段性的术语,它从一个特殊概念变

成了一个一般性的概念。第三,西方的“美术”是一个带有

明确价值取向的概念,其中将绘画、雕塑和建筑等纯艺术与

实用艺术或装饰艺术、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区别开来是它的

一个主要特征;但在中国,“美术”一词既无种类和风格之

分、更无雅俗和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之分,它最终完全变成了

一个中性的学科概念。

引文:

①XX年3月20日,在由江苏电视台举办的“后现代艺

术的争论”中,嘉宾王仲先生与朱青生先生对于后现代艺术

的态度是对立的。但最后我们发现,王仲先生除了对后现代

艺术本身持绝对否定态度之外,他所特别强调和坚持的是:

后现代艺术不能、也不配进入“美术”领域;而朱青生先生

则明显表示后现代艺术根本无意进入“美术”领域。这就说

明,他们俩人不仅所持的艺术观不同,而且他们俩人所讨论

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如果说他们的对立是因为艺术观的差异

所导致的,那么争论无疑是有意义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

如果俩人所讨论的对象是不一致的话,那么争论也就失去了

共同的基础,混乱便由此产生。目前,在我国艺术领域中,

这一例子具有相当的典型性。至于“美术”一词作为各个时

期、各种类型和形式的视觉艺术之总称,更是给大众一种误

导,使他们理所当然甚至是不假思索地用美与不美来衡量所

有的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作品,以至“美术不'美的

困惑与愤慨之声不绝于耳。

②其中“乐”的概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和“乐”等概念。如《尚

书》《舜典》载:“帝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

和声”;孔子则讲“兴于诗,成于乐前者说明此时的先民

已经见出“诗”和“歌”的区别,而且这里的“诗”和“歌”

与现代意义上的“诗”和“歌”应该是无本质区别的;但孔

子“乐”的概念则与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概念相差甚远。

东汉班固的《汉书•礼乐志》所讨论的内容表明,这时的“乐”

相当于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但是到了唐代,“乐”的概念

范围有了明显的缩小,特别是在欧阳询所编的大型类书《艺

文类聚》中,这一概念有了明确的内涵,即欧阳询以“乐部”

为总题,安排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论乐;二、乐府(诗

歌);三、舞歌(歌舞和舞蹈);四、器乐(包括琴、筝、琵琶、

箫、笙、笛、笳等十种乐器)。从宋代李昉的《太平御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