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设计_第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设计_第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设计_第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设计_第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

摩品析其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

人物的崇高品格。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句式的运用

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

【教学重点】

1.精读课文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导学环节】

任务一、作者及时代背景、作品人物

一、作者链接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

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人物链接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

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

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是

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

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

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两弹元勋,指为核弹、导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分别是王洽昌、

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琦、王希季、朱

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

屠守铐、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截止2019年10月,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3、邓稼先的小故事

(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

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

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2)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

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

能去!”

(3)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他鼓励周围的年轻人;

跟科技人员在排除故障的第一线没日没夜地干,试验成功后,在庆祝会上晕倒,

一量血压竟然是零。

(4)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并且把专家全部撤走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

员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做

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再如,有一次,地下核装置试验时,突然测不到信号,

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带领大家讨论到天亮,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力做

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故障。

4、悼邓稼先词(国防部长张爱萍)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自学检测一: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并完成下列简要问题。

本文作者是,美籍华裔学家,获.1957年

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邓稼先,中国学家。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

授了“”功勋奖章。“两弹一星”主要指、、O

1、杨振宁、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

核弹(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任务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一、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词。

元勋(xUn)鲜(xibn)为人知鞠(jU)躬尽瘁(cu1)孕(y

山n)育罗布泊(p。)黯(4n)嚏(xun)铤(tI

ng)邓稼(jid)先至死不懈(xiQ)选聘(pin)

无垠(y1ng)殷红(yan)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

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元勋:立大功的人。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参考课下注释,结合以上字词,完成自学检测一。

三、在讨论区展示,师生共评。

自学检测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di4n基()选pin()rui智()开拓()

揣摩()

zh1友()署名()眼眶()殷红()

萦绕()

筹划()仰m(1()7Gxun()z4i割()

ddn生()

叱咤()()憧憬()()斟酌()()彷

徨()()

2、解释下列词语:

M()为人知:家y€i()户晓:

马革gu6()尸:可歌可泣:

锋芒毕霹():当之无愧:

妇遹()皆知:燕然勒功:

tIng()而走险:ju()躬尽早()

死而后已: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的科学家:邓稼

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

元勋“,他是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

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

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的人物。

A.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可歌可泣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②任人宰割③家喻户晓④鲜为人知⑤可歌可泣

C.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家喻户晓⑤可歌可泣

D.①可歌可泣②家喻户晓③任人宰割④鲜为人知⑤当之无愧

任务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一、文体链接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

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

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二、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人物相关信息,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和重要成

就。

自学检测三:

1、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邓稼先履历表;'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邓稼先履历表

时间经历

1924在安徽怀宁出生。

1945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

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我的发现:

邓稼先的生平经历

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1948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

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

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

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年轻就立下了科技救国的理想,远赴重洋,学成归

国。一次招待会上,别人问他,你带回了什么?邓稼先这样回答,我只带回了一

双中国人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原子弹知识。)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

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8年秋,投入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这次离开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

难。第二件是:第二天赶紧拉着妻子和孩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之后28年

的时间,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外。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这是民族的呐喊,改变

了民族的国运。)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当时核武器发达国家,两弹一

星的研发的时间表,苏联是6年3,美国是7年3个月,英国是8年6个月,中

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可见邓稼先贡献之大。)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这时候已

经身患重病,但仍走在核试验的第一线)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弥留之际,不曾言弃坚定、勇敢,用智慧和最后的力气,向祖国献上了一片真

诚。)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享年62岁。

认真阅读全文,并分别概括全文六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思考他们之间有什

么联系?

(一)、历史背景(引子)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补充扩展)

(四)、巨大贡献(补充扩展)

(五)、沙漠创业(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总结)

任务四、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抓住关键字自主批注,分析邓稼先形象。

(学法指导)建议你这样感知人物形象一一

(1)从具体的事件中分析。

(2)抓住关键词句感人的词句中分析。(牵动全篇的关键词语、评价性句

子或段落)

(1)示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解读(联系表格内容来理解含义)

(2)找出对邓稼先进行评价、议论的句子来体会人物形象.

部分评价语句:

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②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

厚平实的

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

③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⑥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⑦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

你的也是

我的永恒的骄傲。

⑧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3)事件:在荒漠地区隐姓埋名28年;领导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成功自主

设计原子弹和氢弹;手术期间,仍然对中国核武器发展提出建议;面对危险,身

先士卒;“文革”初期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他和同事们在遭

受“四人帮”的围攻时,他去讲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二、说说“奇丈夫”邓稼先。默读课文,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自

己课外搜集的材料,用一段话说说邓稼先“奇”在何处。

【交流点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

邓稼先“奇”在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政治最动荡的年代,在条件

极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奋战28年,将中华民族国防自

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邓稼先“奇”在功绩举世瞩目,名字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他将自己的一生

都无私奉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

“奇”在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立即”一词写出他投身

新中国建设的急切心情和炽热的赤子之心。

“奇”在他是“两弹”元勋,却最不要引人注目,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邓稼先“奇”在“文革”初期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他和

同事们在遭受“四人帮”的围攻时,他去讲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他毫

无私心,受人信任。

邓稼先是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是个伟丈夫、奇丈夫!

自学检测四:根据课文,用几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读读写写

的字词至少用上三个。)

示例一:邓稼先是一位放弃个人名利、长期鲜为人知的无私奉献者,是有胆

有识,身先士卒的英雄人物,是为中国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核武器事业奠基者和

开拓者,是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示例二:邓稼先,他是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开拓

了中国核武器事业,让中华民族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邓稼先还是党的忠诚的儿子,忠厚平实,真诚坦白,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国为重,家为轻;

邓稼先更是一位民族英雄,面对选择和困难,从不迟疑,以身许国,有胆有

识,身先士卒,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引向了安全的地带,对祖国、民族

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任务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本文语言运用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使节奏感鲜明,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对比的运用使文章的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

感染力强。品读课文,按照“我发现(词语、句式或修辞)……,因为……”的

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发言交流。

例如: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邓稼先”一句很重要。因为它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一个大的历史

背景上写,形象地表明了在中国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巨大转变中作

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本文的主人公,引起下文。

我发现课文的句式十分整齐(用了排比句),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

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

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

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句式排列整齐(排比句),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

读者印象深刻。

我发现课文的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

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

达思想感情服务的。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

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自学检测五:(一)、仿写下列句子。

仿照“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的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

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写句子:的时候,要有;

的时候,要有;的时候,要

有o

示例: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有历史眼光;苦思冥想地书写创作的时候,要有语

言积累;完成作品的时候,要有苛刻的自我批评和深刻的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