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_第1页
南山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_第2页
南山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_第3页
南山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_第4页
南山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东煤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南山煤矿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编号:采2012001号

工作面名称:7539采面

矿长:

总工程师:

施工负责人:

编制:

批准日期:2012年4月日

执行日期:2012年4月日

858517584.doc

会审意见

汇审单位及人员签字:

总工程师:

生产矿长:

安全矿长:

机电矿长:

采掘副总:

安全副总:

通风副总:

技术科:

机电科:

通风科:

安全科:

调度室:

施工队:

-1-

8585l7584.doc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补充地质说明书;

2、三向阀必须垂直于煤壁,卸压孔朝向煤壁,注液孔朝向老空,将支护方式内容补

充到支护图上,进行说明;

3、机头四对八梁大板由花边式字钢改为兀型钢梁;

4、补充完善上、下出口有关参数;网长10mx1.3m宽,小板1200x150*30mm;

5、顶板控制,增加顶板完整时不需要挂网,顶板破碎时必须进行挂网的规定;

6、工作面防倒柱措施:按防倒绳和防倒钩二种补充完整;

7、补充回柱的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

8、劳动组织配备表,人员调整,采面一个班人员直接工不超过45~48人;

9、补充完善各工种责任制;

10、补充完善放炮设岗警戒说明;

11、缺灾害分析;

12、说明书中有关文字须进一步校对、审核和修改。

13、7539机巷、风巷及切眼素描图按1:50放大;

14、修改炮眼布置图(按1.0m的循环进度布置孔深);

15、工艺流程图中各工序的时间安排有待进一步核实完善;

16、按兀型钢支护工艺修改支护平面图;

17、排水系统图中机巷和风巷和排水应分列;

18、供电系统图差皮带机3台和绞车3台。

二、处理意见

上述问题已认真修改完毕。

-2-

858517584.doc

目录

修改说明...............................................................3

南山煤矿简介..............................................................4

第一章概况..........................................................5

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5

第二节煤层..........................................................5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6

第四节地质构造........................................................7

第五节水文地质........................................................7

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9

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10

第二章采煤方法.........................................................11

第一节巷道布置.......................................................11

第二节采煤工艺.......................................................12

第三节设备配置.......................................................14

第三章顶板管理.........................................................15

第一节支护设计.......................................................15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控制.................................................18

第三节回采巷道及端头顶板管理.........................................21

第四节矿压观测.......................................................23

第四章生产系统.........................................................25

第一节运输.........................................................25

第二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25

第三节排水系统.......................................................31

第四节供电系统.......................................................31

第五节通讯照明.......................................................34

第五章劳动组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35

第一节劳动组织.......................................................35

第二节主要经济技术指标...............................................37

第六章煤质管理.........................................................38

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39

1

8585l7584.doc

第一节一般规定.......................................................39

第二节回采安全管理制度...............................................41

第三节顶板.........................................................45

第四节防治水.........................................................50

第五节爆破管理.......................................................51

第六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56

第七节运输管理.......................................................61

第八节机电管理.......................................................64

第九节其它...........................................................69

第八章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70

第一节、灾害预防.......................................................70

第二节、灾害分析.......................................................72

第三节、灾害处理程序及应急措施.........................................73

第四节、避灾原则及路线.................................................74

2

858517584.doc

修改说明

7539采面自2011年4月21日编制回采作业规程,并经会审通过后,于

5月开始回采执行以来,截止2012年3月31日止,该采面机、风巷自开切眼

处分别回采至机巷24#导线点往回6nl和风巷47#导线点往回6m位置,回采面

积为:16890.8ml根据该采面揭露的地质资料情况:采场内顶板受地质构造

影响较大,顶板为黄泥顶,极为破碎,底板为铝土岩,支柱易钻底,同时,

由于工作面较长,每两天推一排,给回柱工作带来困难。为了确保采面的安

全、顺利回采,经矿研究决定,对7539采面支护工艺进行改革,即采用2.8

米长的71型钢配合单体液压柱进行交替迈步支护。为此,重新编制《7539采

面回采作业规程》,采煤队必须按此作业规程严格执行,在施工过程中若遇其

它异常情况存在不足之处,必须及时修改补充完善。2011年4月21日编制的

《7539采面回采作业规程》及该工作面其它补充安全技术措施同时作废,有

关单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3

858517584.doc

南山煤矿简介

南山煤矿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境内,隶属于贵州林东煤业发展有限

责任公司。1970年10月建井,1978年1月试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o

1988年底进行改扩建,1991年7月竣工投产,扩建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

开采单一k煤层。历年来,矿井最高实际生产能力24.8万t/a(2009年),

一般实际生产能力15〜20万t/a。

矿井划分二个水平,四个采区,采取走向平碉,分区上(下)山开拓,

采煤方法为区内双翼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

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中二叠统茅口组(Pzm)、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

组(P1)、龙潭组(PH)、下三叠统夜郎组(T,yX茅草铺组(Tun)及第四

系(Q)地层o

龙潭组(PJ)为矿区内唯一含煤地层,一般厚约185m,岩性以含泥灰岩、

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煤层。含煤层7~9层,一般8

层,含煤平均总厚约4.20m,全区可采煤层1层(h),k煤层为局部零星可采

煤层,其余各煤层均不可采。

南山井田所处的息烽向斜,总体为北东方向的短轴向斜,呈一个较大的

圆形构造盆地,由于主体部位与息烽涡轮构造重合,绕其外有幅射分部,顺

时针向弯曲的小褶曲及压扭性断层。

所开采的k煤层为低变质无烟煤,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尘无爆炸性,

煤层自燃倾向性为不易自燃(三类),建矿至今未发生煤层自燃现象,矿井无

较大涌水。

4

858517584.doc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7539回采工作面位于一水平、三采区,三采区上部西翼中段第4个工作面。最高标高

为+1292.2.0m,最低标高为+1222.6m,走向长度480~500m,平均490m,倾向长度163m~

186m,平均174.5m,面积约103198.5m:7539回采工作面上为采空区,下为75311准备采

面,西面为二区采空区,东面为7533采面采空区和三区轨道上山、三区运输上山、三区回

风上山及F,断层等。

7539回采工作面及停采线范围地表为桃子麻窝、大银顶和豺狼麻窝,属荒山坡土,无

建筑物及水体。最高标高为最低标高为+1655m。

由于7539回采工作面地表无建筑物及水体,其回采对地面的影响主要为地表塌陷和裂

隙,预计塌陷区和裂隙主要分布在豺狼麻窝附近,预计地表最大下沉量约0.3m,裂隙宽约

0.3m,深0.2m,长1~8米。

7539回采工作面上为采空区,下为75311准备采面,西面为二区采空区,东面为7533

采面采空区和三区轨道上山、三区运输上山、三区回风上山,其三条上山均布置在5,煤层

底板中,对采面影响较小,西面为二采区的75202、75204采空区,采空区内的积水和瓦斯

对采面初次放顶阶段影响较大,其影响范围为采空区边界附近10~20m。

详见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1-1-L

表1-1-1工作面位置及井」二下关系表

水平名称一水平采区名称三采区

地面标高+1655-+1711井下标高+1222.6-+1292.2

地面的相回采面及停采线范围地表为桃子麻窝、大银顶和豺狼麻窝,属荒山坡土,无建

对位置筑物及水体。

回采对地面

预计本工作面的回采将对地面造成塌陷,可能出现小裂隙。

设施的影响

7539采面位于5'煤层三采区上部西翼中段,其上为采空区,下为75311准备采

井下位置及

面,西面为二区采空区,东面为7533采面采空区和三区轨道上山、三区运输

与四邻关系

上山、三区回风上山及F,断层。

走向长度面积

528倾斜长度m174.5103198.5m2

mm2

附图一:工作面及巷道布置平面图。

第二节煤层

本工作面设计开采煤层为5,煤层,煤层厚度最大为3.0m,最小为1.0米,平均为2.0m。

工作面内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仅在断层附近会产生最大或最小的极端变化,其变化幅度有

可能超过预计值。

工作面内煤层走向为45-70°,倾向为135~160。,倾角为18-25°,平均为22。。

煤层产状变化较大,对工作面回采影响较大。

工作面煤层赋存稳定,煤层结构简单,5,煤为半亮型,粒状、粉末状结构,煤质较差,

5

858517584.doc

硬度小,透气性较差,偶见黄铁矿结核,厚度1.0~3.0m。一般含夹叶一层,局部为两层,

偶含夹阡3~4层。上层夹阡较稳定,厚0.00~0.40米,一般厚0.10米,为粘土质泥岩或

炭质泥岩,其上煤分层厚0.20~0.50米,一般0.30米;下层夹开不稳定,厚0.00~L36

米,一般为0.20米,岩性也为粘土岩或炭质泥岩。对工作面回采影响较小,对煤质影响较

大。

5’煤层原煤灰份(Ad)为14.40~27.11%,一般为24.95%;挥发分(Vdaf)为8.60~

10.45%,平均9.53%;硫分(St,d)为1.72~5.75%,平均3.74%;发热量(Qgr.ad)为

25.175-30.235MJ/kg,平均27.705MJ/kg。属高硫、中灰、高发热量无烟煤(WY03)。

详见煤层情况表

表1-2-1煤层情况表

1・0~3・0煤层18~25

煤层厚度m较简单煤层倾角(度)

2.0结构22

开采煤层5硬度1.0煤种无烟煤稳定程度稳定

该区煤层赋存稳定,煤层结构简单,5,煤为半亮型,粒状、粉末》犬结构,煤质较

差,硬度小,透气性较差,偶见黄铁矿结核,厚度L0~3.0m。一般含夹开一层,

煤层情局部为两层,偶含夹阡3~4层。上层夹阡较稳定,厚0.00~0.40米,一般厚

况描述0.10米,为粘土质泥岩或炭质泥岩,其上煤分层厚0.20~0.50米,一般0.30

米;下层夹研不稳定,厚0.00~1.36米,一般为0.20米,岩电士也为粘土岩或

炭质泥岩。上距3号煤层118m左右,下距茅口组灰岩顶界一般I为19m左右。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

工作面煤层顶底板情况详见表1-3-L

表1-3-1煤层顶底板情况表

石底板

名称别硬度厚度/m岩性特征

R比压

灰色,薄层状,水平层理不清

17.9~28.1

老顶粉砂岩6晰,含星状黄矿。岩芯破碎,in

25.0

顶底部颗粒较细。

直接石灰岩2.8~5.7深灰色,薄层状,隐晶结构,

4in

顶夹黄泥4.3泥较重,层面有挤压镜面。

[<时1

泥岩、褐黑色,鳞片状,含星散状黄

伪顶1.50-0.4时

灰岩铁矿。

灰、深灰色不显层理硬度比重

直接7.7~15.5

铝土岩1.0大,垂直裂隙发育,隐晶质结I

底12.3

底构的团块菱铁状。

板深灰色、深灰绿色,风化后为

0~15.0浅黄色、黄褐色,块状构造,化

老底玄武岩10较V

6.5具气孔、杏仁构造,细晶质结

构,质硬,比重大。

另外,根据7539机巷、风巷和切眼揭露的地质情况,采面内存在多处黄泥顶,范围较

大,对采面回采有较大的影响。

附图二:工作面地层综合状图。

6

858517584.doc

第四节地质构造

一、断层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

根据7539机巷、7539风巷掘进过程中收集的资料,7539采面煤层赋存条件较稳定,

有F沏走向正断层:走向北东35。,长约800米;倾向南东,倾角38。左右。该断层深部

交于几断层,南西部断距大于20米,北端延伸至王家湾附近尖灭。小断层发育,其中落

差在2米以上的有F39T及F,讥均为正断层,其余落差均小于1.5米。详见工作面断层情况

表l-4-lo

表1-4-1工作面断层情况表

走向倾向倾角

断层名称性质落差/m对回采的影响

/(°)/(°)/(°)

P39-120611668正断层4.1米影响支护及推进

F30120511570正断层3.2米影响支护及推进

F39-220411370正断层6米影响支护及推进

F39-494469正断层1.6米影响支护及推进

二、褶曲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

根据《遵义煤田南山井田(扩大)精查地质报告》及三采区开采过程中收集的资料,

三采区位于息烽向斜西翼,采区内煤层呈单斜构造,该向斜对7539采面回采无影响。

息烽向斜:长约25km,宽10km,轴向北东20。,呈棱形,地层倾角北西翼10。-24°,

南东翼18。~28。,核部最新地层为自流井群,翼部主要为三叠系及二叠系地层。

三、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陷落柱、火成岩等)

根据工作面实际揭露资料分析,本工作面无岩浆侵入体、冲刷带、陷落柱等。

附图三:工作面机巷、风巷及切眼素描图。

第五节水文地质

一、含水层分析

1、下三叠统茅草铺组(Tm)灰岩岩溶洞隙含水带

厚59.20~243.40米,上部为含白云质灰岩和白云灰岩;下部为含白云质灰岩及石灰

岩。呈厚层、中厚层及薄层状。

2、下三叠统九级滩段(T/)泥岩隔水带

厚46.50~58.60米,一般厚53.0米。岩性以薄层及中厚层状紫红色,灰绿色泥岩为

主,间夹薄层灰岩多层。泥岩致密、裂隙不发育,隔水性好。

3、下三叠统玉龙山段(T4)岩溶洞隙含水带

岩性以深灰色、灰色中厚层、厚层状石灰岩为主,底部厚约15米一段为薄层石灰岩夹

泥岩、钙质泥岩,呈互层状。厚度为280.00~325.30米,一般厚311米。该带岩溶发育强

烈,含岩溶水,以岩溶管道流为特征。贮水条件差,含水并不丰富。

4、下三叠统沙堡湾段(T#)泥岩隔水带

该带为一向北突出的弧形条带呈现在反向坡上,宽约30米。厚18.90~27.80米,一

7

858517584.doc

般厚约20米。岩性以灰绿色,黄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为主,间夹泥灰岩及石灰岩多层。钙

质泥岩致密裂隙不发育,隔水性好,但在采空区地面塌陷裂隙影响范围内则失去了隔水作

用。

5、上二叠统长兴组(P3c)岩溶洞隙含水带

该带呈条带状出露于反向坡上,宽30~120米,多呈陡崖,峭壁。不利于接受降水的

补给。总厚度一般为43.80米。上部为蒙脱石泥岩、泥岩、钙质泥岩及粉砂岩为主,一般

厚4.60米,上下各夹一层0.5~0.8米的硅质灰岩或含硅质灰岩。碎屑岩致密裂隙不发育,

不含水,硅质灰岩及含硅质灰岩溶隙不太发育,含水极弱。中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

厚层状燧石灰岩,一般厚度20米。

6、上二叠统龙潭组上段(P1)层间灰岩溶隙含水带

该带位于龙潭组顶部泥岩至3,煤层底板。地表为一弧形条带呈现在反向坡中部,一般

宽50~80米,不利于接受降水的补给。厚度一般为51米,为薄层碎屑岩、石灰岩及煤层

相间组成,石灰岩计8层,主要发育于2,煤层以上,厚23.87米,占总厚的54%,泥岩主

要发育于2至30煤层间。

煤层,泥岩及粉砂岩等致密,裂隙不发育,属隔水层;砂岩中偶见压性裂隙,含水极

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石灰岩有少量垂直及斜交溶隙,有的被铁染,含水较弱。

7、上二叠统龙潭组第二段(P.1)层间灰岩溶隙含水带

位于3~5,煤层间.呈反向坡弧形条带状出露,一般宽约200米,不利于接受大气降水

的补给。一般厚度为124米,岩性为石灰岩、碎屑岩及煤层相间组成。含水石灰岩主要位

于4,煤层的顶、底及5"煤层顶板,一般厚66米,占总数的53%左右。

煤层、泥岩及粉砂岩裂隙不发育属隔水层;钙质细砂岩中见有少量压性裂隙,含水极

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4,煤层顶底石灰岩厚度较大,见有溶洞和溶隙,有的被铁染,含

水较强,是该带的主要含水层,也是煤组的主要含水层;5,煤层顶板灰岩厚度较薄,层间

还夹有泥岩,未见溶洞,溶隙发育程度也较差,含水弱。

8、上二叠统龙潭组底部(P.1)铝土质泥岩隔水带

该带呈弧形条带出露于反向坡坡脚,以灰色,浅灰色铝土质泥岩为主,一般厚度约20

米。岩性致密无裂隙,是隔阻下伏茅口灰岩岩溶水涌入矿井的良好隔水层。

9、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P邛)隔水带

该带呈弧形条带出露于反向坡坡脚,以深灰色、深灰绿色玄武熔岩组成,一般厚度约

3~5米。岩性致密无裂隙,是隔阻下伏茅口灰岩岩溶水涌入矿井的良好隔水层。

10、中二叠统茅口组(Pzm)岩溶洞隙含水带

出露地形较低。为浅灰色,灰白色石灰岩,质纯,夹少量健石结核,厚度大于140米,

岩溶发育强烈。地貌上多为溶丘一洼地,发育宽大溶隙、落水洞和溶洞,尤其落水洞较多,

深浅不一,深者可达百余米,形状为竖井状、锥状、管状及不规则状。该组基岩裸露区面

积大,吸收大气降水能力强,为该层地下水的强补给区,地下水竖向径流强烈,径流深度

大,地表泉点少见,地下水在河谷地带排泄。

二、其它水源的分析

1、地表冲沟水

冲沟水沿途接受泉水及煤窑水补给,雨季还有较大面积大气降水汇入,水量较大,这

些冲沟多位于含煤地层露头地带,冲沟附近的网状、脉状裂隙密集,它们与煤层风化、氧

化带直接接触,沿沟溪一带开采煤层时,冲沟水沿风化裂隙或采矿裂隙渗入或突入矿井,

为矿井浅部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对采面回采影响不大。

2、小煤矿、老窑采空区积水

小煤矿、老窑内存在着一定的积水,是浅部矿井开采的重要充水因素,在开采浅部煤

层时,采空区积水易渗入矿井而成为矿井直接充水水源。对采面回采有一定的影响。

8

8585l7584.doc

3、构造导水

工作面内无较大的断层,落差均小于5m,F刈断层延伸到7539回采工作面,对采面回

采有一定影响。

三、溃沙、溃泥、透水等事故的预计

工作面初采期间,距离二采区采空区较近,根据开切眼收集的资料,该采空区积水量

不大,切F39-4断层对采面初采有一定影响。

四、涌水量

3

预计正常涌水量为0.6m7h左右,最大涌水量为1.4m/ho

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一、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

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详见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表1-67。

表1-6-1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表

瓦斯煤与与瓦斯突出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OmVmin

co2低CO?涌出量

煤尘爆炸指数无爆炸性

煤的自燃倾向性属HI类自发火倾向性,不易自然

地温危害无。

冲击地压危害无

当采面接近停采线时,应力集中区移至三采区三条上山和车场一

应力集中区危害1229

段,将对三采区三条上山和1229车场巷道造成一定的破坏。

1、该面顶板裂隙较发育,且多处存在黄泥顶,回采过程中应加强顶板

管理。

2、接近断层时应提前做好过断层的措施,加强煤壁和顶板管理。

地质部门建议

3、严格执行两个“四位一体”的防突措施。

4、当采面接近停采线时,应加强对三采区三条上山和1229车场巷道支

护。

二、冲击地压和应力集中区

7539工作面无冲击地压,预计局部的应力集中对正常回采影响不大。

当采面接近停采线时,应力集中区移至三采区三条上山和1229场一段,将对采区上山

和1229车场巷道造成一定的破坏。

9

858517584.doc

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

一、储量

1.工业储量3343633

2.可采储量:回采工作面采出率为95%,可采储量为3176453

二、工作面服务年限

回采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储量/月设计推进长度

=528-40

=13.2(月)

该回采工作面的服务年限为13.2月

10

858517584.doc

第二章采煤方法

7539采面采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方法。根据三采区地质资料及开采设计,三采区煤层平

均倾角为22。,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为炮采,工作面支护形

式为2.8米长的兀型钢梁配合DZ14-25/100、DZ31.5-25/110Q型单体支柱齐梁齐柱走向棚

支护,钢梁成对使用,交替迈步,“三•四”支护,采空区采用全部跨落法管理。

第一节巷道布置

一、采区设计、采区巷道布置情况

三采区5,煤层采用双翼布置,在采区中部布置采区轨道上山和采区回风上山和采区运

输上山,采区运输上山布置在5'煤层中,采区轨道上山和采区回风上山均布置在5,煤层底

板矛口灰岩中。

三条上山通过各区段车场联系,工作面使用的上部车场为1290车场,作为回风,工作

面使用的下部车场为1229车场,作为进风。

二、工作面回采巷道

7539采面采用走向长壁布置,布置有风巷、机巷和切眼。

1、工作面机巷

开口点位于运上山标高1219.0(机1"导线点)处,沿5'煤层掘进,巷道标高为1219.0-

1243.9m,掘进断面为9.3m2,净断面为8.1m2,支护方式为架棚支护,局部地段锚网支护为,

巷道净高2.0m,底宽4.2m。主要用作工作面的进风、行人、铺设管线和煤炭运输。

2、工作面风巷

开口点位于三区运输上山中,沿5#煤层掘进,巷道标高为1279.6~1292.2m,断面为

四边形,掘进面积为7.Hm\净面积为6.Oln?,支护方式为架棚支护,局部地段为锚网支

护,巷道净高2m,净宽3.2m。主要用作工作面的回风、运料、铺设管线和行人等。

3、工作面切眼

在工作面机巷和风巷之间开切眼,距离二采区边界20m,沿5#煤层掘进,巷道标高为

1243.9~1292.2m,断面为四边形,掘进断面为4.68m1净面积为4.32m1支护方式为单体

柱配合钦梁支护,巷道净高L8m,净宽2.4m。主要用作工作面的设备布置和采煤。

三、砌室及其它巷道

1、瓦斯抽放钻场

在工作面风巷的下帮或机巷的上帮每隔20m布置一个瓦斯抽放钻场,宽3m,深2m,为

矩形断面,支护方式为架棚支护,主要用作工作面的瓦斯抽放。

2、机巷设备洞室

在工作面机巷设备较多位置的巷道上帮布置设备嗣室,宽3.0m,深2m,为矩形断面,

支护方式为架棚支护,主要作用为安设设备。

3、机巷临时水仓

在工作面机巷低洼地段的巷道下帮布置临时水仓,宽1.5~3.0m,深1.0m,其底板标

高比道渣面低1.0米,为矩形断面,支护方式为砌拱和架棚支护,主要作用为机巷积水的

II

8585l7584.doc

排放。

4、7539回风石门

位于1290车场与7539回风斜巷之间,断面为四边形,净宽2.4m,净高2m,面积为

5.42m2,支护方式架棚支护,主要用作工作面回风和运料。

5、7539回风斜巷

位于1290车场与7539风巷之间,断面为四边形,净宽2.4m,净高2m,面积为5.42m2,

支护方式为架棚支护,主要用作工作面回风和运料。

6、7539风巷避难嗣室

位于7539风巷距7539回风斜巷约6一10处,断面为长方形,净宽3m,净高2.2m,长

4m,主要用于紧急避险。

7、7539机巷避难嗣室

位于7539机巷距7539措施上山约25m处,断面为长方形,净宽4m,净高2.2m,长

4m,主要用于紧急避险。

详见附图一:工作面及巷道布置平面图。

第二节采煤工艺

一、采煤工艺

工作面设计采用钻眼爆破落煤的采煤工艺。

二、作业形式和循环进度

作业形式:两采一准。

循环进度:1.0m,每天完成2个。

三、落煤、装煤、运煤及顶板控制方式

㈠、落煤、装煤及运煤

1、落煤:爆破落煤。

2、装煤:由人工将放落的煤装入刮板输送机。

3、运煤:工作面由刮板输送机运出;机巷采用刮板输送机、带式输送机运煤。

㈡、顶板控制方式

1、支护形式

工作面采用2.8m长的7T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成对交替迈步进行支护,齐柱式走向棚布

置,一梁三柱支护形式,支柱排距为1.0m,组距为0.8m。采用“三•四”排管理,最大控

顶距为3.8m,最小控顶距为2.8m,放顶步距为1.0m,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2、支护质量

⑴、支柱打成一条直线,排距1000mm、柱距800mm,偏差均不超过±100mm;新暴露的

顶板要及时支护。

⑵、支柱有迎山角,迎山角3。~5。,工作面支柱必须全承载。

⑶、支柱钻底量大于100mm时要穿鞋,初撑力不得低于lOMPa,不足的要进行二次补

液。

⑷、煤层变化时,必须及时更换适应采高的支柱,防止支柱超高或压死,活柱伸出量

不小于200mm.

⑸、工作面顶梁挂设平直,梁小头垂直指向煤壁,梁与梁之间相互平行,过顶材料均

8585l7584.doc

匀排列。

附图四:工作面支护平、剖面图。

四、炮眼布置设计及爆破说明书

1、炮眼布置方式及爆破方法

⑴炮眼布置方式:三角眼。

⑵爆破方法:串联联炮,毫秒微差、正向爆破。

2、爆破说明书

详见爆破说明书及炮眼布置三视图。

附图五:爆破说明书及炮眼布置三视图。

五、工艺流程

[一班/准备]实施防突措施一效果检验一检修、伸缩溜子一打眼一[二班]装药、联线

一撤人、警戒一放炮一排炮烟一洒水、防尘一挂网一移梁一擢煤一推溜一收浮

煤一支柱一回柱一文明生产一打眼一[三班]装药、联线一撤人、警戒一放炮一

排炮烟一洒水、防尘一挂网一移梁一擢煤一推溜一收浮煤一支柱一回柱一文明

生产—[一班]

附图六:工艺流程图。

六、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

工作面平均长度174.5m,循环进尺1.0m,平均采高2.0m,容重1.8t/m:回采煤率为

95%。则

W!6Ij;=LxSxhxrxc

=174.5x1.0x2.0x1,8x95%

=596.79(t)

式中:W------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t;

L------工作面平均长度,小;

S-----工作面循环进尺,D1;

h------工作面设计采高,m;

r-------煤层视密度,m;

c-------采出率,%;

13

858517584.doc

第三节设备配置

工作面设备配置详见表工作面设备配置2-3-L

表2-3-1工作面设备配置表

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主要技术参数备注

煤电钻GMZ-12台2功率:1.2kw

运输能力:250t/h,长度:

刮板输SGB-630/台100m,链速:0.868m/s,配套工作

1台

送机150C电机功率:实配电机为125kw面

电压660V

运输能力:250t/h,长度:70m,

刮板输工作

75型台1台链速:0.868m/s,配套电机功

送机面

率:实配电机为75kw电压660V

运输能力:250t/h,长度:40m,

刮板输台

40T1台链速:0.868m/s,配套电机功机巷

送机

率:实配电机为40kw电压660V

运输能力:350t/h,出厂长度:

机巷5台,

皮带输300m,带宽:800mm,带速:

SPJ-800台运输上山3

送机台1.63m/s,配套电机功率:22kw

X2,电压380V/660V

乳化液XRBB-86/功率:37kw,额定输出压力

2台2机巷

泵站20020MPa,流量:80L/min,

回柱绞车JH2-14台1功率17kw,容绳量150m风巷

调度绞车JD-11.4台4功率:IL4kw风巷

单体柱DZ14-25/30棵1860支撑高度1.0~2.8m

兀型钢梁2.8米棵500长2.8米

钱梁HDJA-1000棵320长1.0m

7T型

机头大板4.2米棵20长4.2米

钢梁

附图七:工作面设备布置示意图。

14

858517584.doc

第三章顶板管理

第一节支护设计

一、工作面支护设计

采用类比法进行设计。

1、根据本矿矿压观测资料,选择本工作面矿压参数,详见矿压参数参考表3-1-1。

表3-1-1矿压参数参考表

序号项目单位同煤层实测本面选取

直接顶厚度m(2.7~5.7)/4.34.3

顶底(17.9~

基本顶厚度m25.0

1板条28.0)/25.0

件(7.70~

直接底厚度m12.3

15.5)/12.3

2茎接顶初次垮落步距m(20-30)/2525

来压步距m12.012.0

初次最大平均支护强度kN/m2240.2240.2

3

来压最大平均顶底板移近量mm800800

来压显现程度不明显不明显

来压步距m8.08.0

周期最大平均支护强度kN/m2220.8220.8

4

来压最大平均顶底板移近量mm600600

来压显现程度不明显不明显

最大平均支护强度kN/m2215.0215.0

5平时

最大平均顶底板移近量mm400400

6直接顶悬顶情况M(0~10.8)/22

7底板容放比压MPa(4-10))/76

8直接顶类型类IIIIII

9基本顶级别级IIIIII

10巷道超前影响范围m<2520

2、支护强度

⑴、采用经验公式计算支护强度

Pt=9.81xhxYxk

=9.81x2.Ox2.5x7

=294.3kN/m,

式中:P.一一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kN/m3;

h-----采高,1.0~3.0m,平均2.0m;

Y一一直接顶板岩石的密度,t/m3,一般可取2.5t/m},取2.5t/m3;

k——工作面支柱应支护的上覆岩层厚度与采高之比,一般为4~8,应根据实

际情况选取。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