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自我鉴定
我
的
现
状
我
的
困
惑
我
的
学
习
期
望
学员签名:日期:
我的学习计划
跟岗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第
周
时间安排
学习任务
差
分周
阶时间安排
段
学
习
安
排变学习任务
周
时间安排
学习任务
第
四
周
时间安排
跟岗学习日志平天
时间:地点:指导老师:
活动主题:
主要内容(学习或活动过程)
体会和收获:
备注:
跟岗学习日志f天
时间:地点:指导老师:
活动主题:
主要内容(学习或活动过程)
体会和收获:
备注:
我的教学反思(一)
直接填写或粘贴
我的教学反思(二)
直接填写或粘贴
我的教学反思(三)
直接填写或粘贴
我的读书笔记(一)
直接填写或粘贴
我的读书笔记(二)
直接填写或粘贴
我的专业发展规划
优势
专业
发展
现状
分析
不足
三年
目标
目标
2011年
措施
分
目标
年
度2012年
目
标措施
目标
2013年
措施
长远
目标
导师寄语
师徒留影
附录:
课例研究学习资料
如何做课例研究
1、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2、如何开展主题课例研究
3、课例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
课例研究报告样本
1、让体验更有效一一基于《小珊迪》课例的体验式朗读研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3、《认识不等式》课例研究(ppt演示文稿)
4、怎样的开放式探究能引发学生高层次思维(ppt演示文稿)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对于“课例与案例、课例与教案、课例与课堂实录、课例与经验论文”之间有什么区别,大
家一起来分享杨玉东博士的讲解:
一、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教
学背后的故事”。这里之所以称“教学背后”,其实是指为何这样进行教学的研究思路,也就是说
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要有研究的成分在
其中。
1、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上课前预设的文本计划J,而课例是一个实际发生的教学实例,这是根本的不同。
但课例在“讲述故事”时有可能运用教案来说明为何这样授课的思路和想法。课堂实录是对实际
发生的课堂进行逐字逐句地录制并记录为文本,它的确是实际发生的教学实例的文本,但课堂实
录本身是客观的记录,从它当中我们不能直接看出为何这样教学的思路和想法,如果看出了也只
是推测。
2、课例与案例的区别
课例和案例的混用最为常见,也反映了从案例到课例的认识的清晰化经历了一个过程。案例
在教育以外领域(如法律、医学、工程等)的运用由来已久,应用到教育领域,则是源于职业培
训的困惑——如何沟通理论与实践。教育案例不过是案例中的一类,案例的范围最大、在各个领
域都有;而课例又包含于教育案例当中,只有那些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具有一个研究主题的
教育案例才专称为课例。
3、课例与课例研究的区别
课例与课例研究的区别,好比教案与教案设计的区别。前者指最后产生的成果形式是一个“课
例”,后者把形成这个成果的过程称为“课例研究”;前者是静态的结果表达,后者是一个研究的
动态过程。所以通常我们说“课例研究”往往指的是“做课例”的过程,说到“课例”往往指的
是成果表达形式。
二、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一个课例应该由以下四方面要素构成:
1、主题与背景
主题与背景是课例的第要素。因为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通常的听课评课往往对-节课从各
个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
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研究的主题最好从
课例的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直接地知道这个课例探讨什么方面的
问题,而不要读了洋洋洒洒儿千字还不知课例想解决什么问题。主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主
题研究?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例如,背景中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惑、
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的践行等。背景的交代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整
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帮助读者理解课例中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情境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
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课例的描述不能杜撰,它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教学的研
究过程,但其情节可以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
题。各个课堂情境的选择要环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有时为了凸显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甚
至对片段中的语言也可做适当剪裁。除了使用第一手的直接的实录描述,也可以用作者讲述的方
法对实录片段进行第二手的描写,包括作者本人当时的想法、感觉等都可以写入课例。围绕主题
的情境描述要追求准确、精简、引人入胜。
3、问题与讨论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因此在课例描述中必然包含着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
的后续讨论。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研究“背后”的故事,交代产生这个课例的过程中的问题线
索,使读者知道研究教学进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却不
知产生这个“好课”的过程是怎样的。对读者来说,把研究授课的问题及其讨论梳理出来、展现
过程,可能更具启发价值。
课例描述中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在后续讨论中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但都可以呈现出来。
甚至写作者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思维的后续问题或两难问题,留下一个今后可以继续研究和讨论的
空间。对于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最好问题的线索能够环环相扣,这样对
读者更具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那种没有问题的课例描述,或者说只是一节“好
课”的展示,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倡导的。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本身加以解读,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就需要对课例作出诠释、增加一些研究
的成分,这是课例的另一要素。不过这种诠释应该是归纳型的、内容紧紧扣在描述的课堂教学和
讨论过程上,不宜夸大和跳得太高,否则极易沦为空谈,使得课例前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
后面是一般理论的泛泛而谈。很多经验性论文就是这样的类型。
对课例的诠释实际上就是交代对于课例研究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包
括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要讲出课堂教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的理
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诠释可以选择多个角度解读、尽可能回归教学的基本层面而
不要脱离课堂教学。对课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节课的改进和研究过程,究竟获得了哪些
理性的认识或者初步结论,需要一些概括和提炼。这些“研究成分”使得课例不仅仅是对研究一
节课的描述,而且对老师们在日后课堂教学中考虑一类课的改进有启发。
三、课例的类型及其撰写
1、课例的几种类型
对课例的划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下的划分是根据课例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作用来区
分的,它们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严格并列关系,相互有所交叉,但主要是根据课例的侧重面对教
师专'也发展的价值而言。
(I)问题呈现型
这种课例主要来自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主题往往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它关
注到了理论与实践关系,但偏重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课例设法找到理论来解释并协助解决实践
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唤起教师的深刻反思以及随后的反省行动,问题通常是开放型的,没有相对
统一的共识。
(2)经验分享型
这种课例主要来白教师一个新颖的教学设计及其随后的教学改进过程。表达的手法通常会以
“故事”的形式来叙事,这种利用“叙述体”的知识极易在教师之间取得沟通。课例本身是教师
用于查找他人同一内容载体如何教学的重要文献资料,是一般的理论性文献资料无法取代的知
识。如前文利用“心灵游戏”上作文课的课例就属于这一类。
(3)理论验证型
这类课例的出发点往往是推崇某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价值,认为教学就是将这种思想或
理论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结果。课例往往成从各个角度印证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鲜活实例。
这种课例暗含的结构是演绎型的,就是从理论观点出发、按照理论设计和改进课堂教学,最终再
用该理论来解释教学或课例从某个角度丰富了该理论。本书的所倡导的“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
学”即一种教学理念,下文中的许多课例属于这一类。
(4)知识产生型
这种课例比较少见,但其价值较高。这里的知识产生包括课例所反映的新的教学思想、理论
视点等,也包括课例研究中对学科内容产生的新发现、获得的新知识。在我们做过的“勾股定理”
的课例就是这样一例,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一个“有条件的数学结论”:“2ab+n2=c2,当a—b=
n时”。这种课例可以丰富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上述划分并非严格,实际匕当我们阅读一个课例时,它很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类型课例的特征,
只不过在其中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2、如何撰写一个课例
很多经验教师和优秀教师经历过不少“磨课”的过程,在头脑中有一些精彩的课堂教学实例。
如果能够把它们进行理性梳理和加工,凝炼出一个焦点主题,并赋予一定的背景意义,很可能就
形成了一个课例。如何把这样的教学经验转化为一个课例呢?
(1)第一阶段:琢磨典型的课例
如果从来没有写过课例,在前期准备阶段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课例,对其内容、结构
进行分析。可以重点领会如下儿个方面:课例作者如何陈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突出研究
的主题和产生的主要问题?如何处理课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炼的主题如何与选择
的课堂教学情境或内容相关联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体会课例的儿个要素。
(2)第二阶段:回溯教学实例的产生过程
可以回想自己头脑中认为精彩的教学实例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如下方面:当时有哪些人参与
教学研究过程,哪些人在哪个阶段的观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教学实例产生前后上过几轮
课?教研活动是如何展开的?在不同阶段授课老师的心理感受、遇到的问题是怎样的?不同阶段
的每个参与者的观点是如何发生改变或逐步深入的?这些问题的回溯性思考是为了引发当时的
经历和感受,目的是抓住精彩教学实例产生的前因后果和重要细节。
(3)第三阶段:撰写课例初稿
如果对于该教学实例的整个前后过程非常清晰,而且当时研究的主题和问题也很清楚,包括
它的背景、价值、意义都很清楚,那么可以立即从课例的几个要素着手开始写作。很多情况下,
教师面临的问题是,教学实例觉得很精彩,但对研究过程和主要观点、主题及主要问题感觉一团
乱麻,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首先回想整个教学实例研究过程中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
具有冲突性的事件片段,而这往往是课例中最重要的关键事件。然后对这个关键事件如何产生的
回想下去、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这个关键事件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如何处理的、后来得到什么
结论?这个办法其实是从最重要的事件入手,追因索果,是个比较有效的技巧,教师容易着手写
作。
(4)第四阶段:斟酌和修改课例
写好初稿后,首先可以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看看是否具备课例的基本条件,缺什么补
什么,累赘的可以删去。自己感觉基本满意后,可以请没有参与过这个课例研究的人阅读,听听
他们看后是否读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因为写作课例的人头脑中有很多潜在的细节,很多时
候自以为都交代清楚了、明白无误,可是没有参与过的人一无所知,就不一定理解。所以听取“局
外人”的意见,进行反思、斟酌,甚至重写,也是一个有效的技巧。
(5)第五阶段:凸显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在课例基本完成后,考虑一下所写课例的类型,也就是整体考虑课例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
里。这个阶段可以重新考虑修改标题、用比较贴切的主题词汇突出该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其实课例的写作本无定法的,上述过程是给没有撰写课例经验老师的一个参照过程。精彩的
课例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甚至没有数字序号标记的段落划分,但是仔细研读,会发现课例的儿
个要素一一具备。如果再配以优美的语言和吸引读者的文风,就象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一样令人享
受而意犹未尽。
如何开展主题课例研究
一、什么是课例?
课例研究,简言之,就是基于“课”(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课
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所以课例研究是
•种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二、课例研究的过程
(-)共同确定关注的教研主题
课例研究主题的产生
主要来自实践领域里感到困惑的问题。在教研活动之始,每一位老师都应对自己的教育教
学实践进行切实、具体的反思:在近•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碰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困惑?
这些问题和困惑为什么百思而不得其解?然后在教研组会上,大家一起把各自的问题摆出来,进
行问题诊断,围绕有效教学,最后找出一个带有共性的、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主题
一定要小、具体、针对性强。避免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主题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二是学科特
点不突出,不利于参与者集中精力进行课堂研究和行为跟进。例如:“英语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尝试”或“关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主题,前者过于
宽泛,后者既宽泛又没有突出学科特点。
(-)围绕主题开展相关理论学习
所有教师都要围绕研讨主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与研讨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老师们对
研讨主题的认识或看法,对执教内容的最新解读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
三种(仅供参考):
(1)读书
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教育专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其中,学习教育理论刊物
和教育专著,主要是寻找理论基础,学习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的实践经验。
(2)读图
围绕主题选择针对性强的名师示范课录像、影碟等影音资料进行学习。主要是为研究者提
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情景与方法。
(3)读人
围绕主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同学科教师及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人员进行的研究沙
龙等活动。
学习可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提炼解决问
题的具体策略。
(三)围绕主题组织研讨课
教师选择合适的单元执教来体现对相关专题的探究性教学。(建议大校以备课组为单位,分
三条线搞课例研究,小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研组全体老师参加观、评课)
(四)课堂观察
同学科组的教师和其它教师一起进行课堂观察。
1、全体观课教师都要围绕下述内容观课:
①本次课是如何实践本次研讨主题的;
②本次课的教学践行了哪些新的课程理念;
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④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是用教材教还是在教教材?
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本次课的教学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和创新?
⑥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哪些方法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全体观课教师都应作详细的观课记录。
观课记录应注意:
①观课以观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和思考上;
②观课记录一般要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
师生、生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
③详略得当,对观课内容要有所选择。一般来说,教学过程可以简明扼要地记录,讲课中
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地记录,对一些问题
的思考或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
④课后对观课记录要快速进行整理,在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些
共性的东西,推广或提倡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等,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要求等;
⑤围绕观课要点,将自己的观课体会、感受写下来。
要求:全体观课教师都要写出书面评课意见(各校可自行设计相关表格)。避免无准备的评
课和评课的随意性。书面评课意见要统一收存建档。
(五)围绕研讨主题组织现场对话。
1.引领主题发言、说课和评课。首先,主持人用方向性很强的语言引领主题发言人进行主
题发言,然后由执教教师说课。执教教师应按说课的六项内容(说教学理念、说教学F1标、说课
标教材、说教情学情、说教学程序、说教学反思)逐一地对自己的课进行解说。对于说课,执教
教师一是要认真准备,二是要认真说课。这样做一是对自己的课做出科学解释,帮助观课教师更
准确地评课,提高评课的质量。说课,观课教师也可以说,更可以在执教教师说课的过程中插说。
最后是观课教师评课。评课可以是选派代表评课,也可以是所有观课教师逐一评课,还可以是对
话式评课插话式评课。对于评课,所有参加当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要高度重视。评课的质量
往往决定活动的质量。因此在评课时,要力避这样几种情况发生:一是远离或游离主题的评课。
评课者无视研讨主题的存在,信口开河的评说一-通,不能切中研讨主题。二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
下评课。评课者在观课过程中原本就没有评课发言的思想准备,只是想听一听别人怎么说。在要
求发言时就三言两语敷衍了事。三是按照过去的习惯评课。评课者或只说课的优点,或只说课的
缺点,或轻描淡写地提一点建议,不能按研讨主题的需要评课。四是重复别人的评课意见。评课
者在评课时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只是重复一番别人说过的话,或干脆说同意上述老师的意见
等。
2.组织现场对话。在主题发言、说课和评课的基础上,围绕研讨主题进行现场对话。现场
对话是多向的。对话的话题可以是研讨的主题,也可以是研讨课中的任意一节课,还可以是主题
发言中的某一个观点。在研讨主题的调控下,对话不完全是主题发言人或研讨课执教者与全体参
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或是参加活动的专家与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现场对话是主题发言、说课和评课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提升校本教研活动质量的很重要的一环。
3.专家点评。专家可以是教研人员,也可以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还可以是校内外教育教学
专家。专家点评不是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过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提升。
专家评点要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所有材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期得出关于研讨主题的整体
的、全面的看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六)连环跟进
根据改进建议,进行新一轮研究。
重新上课——观课——议课——反思总结,循环进行,直到满意为止。
操作流程如下:选择主题,理论学习一连环跟进式课例研究(集体备课一课堂实施,观课
议课一评议提升,形成新案一再次施教,行为跟进一再观再议,继续改进一三次施教,连环跟进)
一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课例研究磨课的方式:
①滚动焊接式——“滚动”,就是同一教材(课文)经过尝试课、会诊课和欣赏课三种课型
的滚动上课研究,使课例不断得以完善,教师认识不断得以深化,这样使课堂教学研究不仅仅推
向课的完善,而且也伴随着教学者与合作者的专业成长。
②一人同课异构式——就是同i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
改进。其程序为: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上课f教研组(备课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
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f通过集思广益,上课教师形成新的
教学方案,第二次上课f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
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
成教学课例。这种“磨课”方式对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提高他们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
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效果十分显著。
③同课异构互促式——是指同一课,教研组(或备课组)里的教师有不同构想、不同方法,
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
学(教研)主题(内容)一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一教师集体听课、议课。实施这一
模式可以使教师间互相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教研组活动记录关于此项工作的内容,要求有:
课例研究的计划(主题、目标、确定研讨课教师、次数、时间)。
围绕主题的理论学习资料。
过程性资料•:主讲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或录像、说课资料、参加研讨活动教师的听
课记录、研讨过程记录、反思等;
总的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的总结
四、课例报告的格式
标题:用研究的主题作大题目
学校和教师姓名
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两个层面写:
1、理论层面、课标层面
2、本校、本人教学实践层面
二、研究过程描述
个人——备课组—教研组——片区,这几个层次去写
包括理论学习培训、个人学习、主题课例研究
三、关键事件讨论
围绕研究主题的课堂教学片段(一)
跟进研修、围绕研究主题的课堂教学片段(二)
注重教学片断间的比较
四、评析与反思
围绕主题结合实录有理论支持的找出优缺点及改进方向和措施
课例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
科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
(供参考)
【说明】
1、以下各级标题只是表述了其所涉内容,一般不作为最后的标题呈现,请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
进。
2、本框架所列的四块大内容,是一般研究报告中都要涉及的,二级及三级内容可灵活呈现。
一、研究背景
说明:研究报告通常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做这个研究(它的意义);别人已经做了哪些研
究(可通过文献或其它方式了解),以清楚我们所处的位置(这也是强调研究的意义所在);我们
研究的突破点(或重点)在哪里。总之,首先要给人呈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如:
1.为何选择的该研究主题/问题、为何选择该课为载体
2.关于该研究主题或者该课他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
3.本次课例研究想在哪个方面有所改进或突破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说明:我们这次的课例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之谈,大家是用了方法的。这部分需要呈现我
们是如何采用方法的。主要包括:用了什么方法,怎样用方法,我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当然,
不是简单陈述小组分工情况,而是要讲清楚为什么用这样的安排,这样的观察方法。可适当陈述
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如:
1.研究过程中人员分工和日程安排是怎样的
2.研究的内容或分解的子问题是什么
3.具体采用了哪些方法
三、研究结果
说明:以研究的问题(细化成若干),或以实施的过程(三阶段),或以其他方式展现研究的
结果。要始终围绕和对照我们研究的问题,然后有层次表述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如:
I.研究结果可以划分成哪几个阶段来表述
2.每后一个阶段在授课和认识上比上次深化在哪里
3.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诠释与讨论
说明:可以基于研究结果多角度应用理论解释,也可以一般性地考虑该课例对一类课的启发
和意义,可以作出一些推理型、思辨性的结论。也可以客观地本研究中的问题、或者后续研究问
题进行阐述即可适当涉及后续研究可以怎样改进。
1.通过该课例得到哪些观点和认识
2.可以用哪些理论来解释或进一步支持课例研究汇总得到的结论
3.研究中还有什么问题、今后可以怎样改进
让体验更有效
基于《小珊迪》课例的体验式朗读研究
背景:
关于课例研究
嘉沪“校本研修”高级研修班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方法——课例研究。
在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的引领下,在嘉兴教育科学院、桐乡教育科学研究室领导、专家的关
爱中,我们顺利地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课例研究活动。从课例的选题、计划的制定以及活动的开
展,专家、领导们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指导。
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
程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就只能算是形式上的点缀。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
课,这种基于课例的专题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具体化和典型化,这样的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
什么”、“怎么做”。其目的不是指向新理论的生成和新规律的发现,而是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存
在的问题,在行动教育的过程中,更新教学的理念,改进教师的行为,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
能。
我们的课例研究
读,尤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之一;是理解内
容激发情感的基本途径;是培养语感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V人文性相统一
的最佳结合点。
“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主要由感受、理解、情感、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因素
构成,一般是从对事物的亲身经历开始,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
引发联想,并生成意义。
体验式学习,就是在精心设计的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教师因
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
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称之为“体
验式学习”。
所谓“体验式”朗读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朗读实践活动达到自我体验的•一种朗读方式。语文
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致力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培养语感。
《小珊迪》一课中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较为遥远,学生在时代背景和小珊迪的生
活体验上十分不易,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朗读的研究更显重要。
1.要明确本文是一个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英国爱丁堡的一个孤儿的悲惨故事,使学生体验
到本文的朗读基调——低沉。
2.要着眼于小珊迪的语言,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验由“请求”到“乞求”的情感变化。
3.着要眼于课文情境,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深层体会贫穷可怜的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我们的研究活动设计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关注教师原有经验和问题。教师独立备课,课前说课。,研究小组进课堂现场观
察课后分析课堂实录,并进行学生个别访谈。
第二阶段:关注新理念下的新设计。教研组集体备课,凸现新设计理念,研究小组进课堂
现场观察,课后整理、分析课堂实录,并进行学生个别访淡。
第三阶段:关注教师行为跟进与学生实际获得,进一步改进新设计,通过分析评课,提炼
体验式朗读策略,教师运用策略集体备课,课题组成员与研究人员进课堂听课,课后整理分析课
堂实录,总结分析体验式朗读策略在课堂上运用的有效性。
实践:
原经验的课堂
混沌的体验——体验与朗读究竟是什么关系
第一轮课,是任教只有一年多的张老师独立备课的,关注的是教师的原经验。
课堂诊断: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
1、在体验人物内心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语言。
2、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初始设计上显然不够明确。体验什么?如何体验?从哪里去体验?都没
有明确的表述。
从教学中看,目标偏离。老师一昧地让学生读,缺乏体验的具体过程。仅从几个重点词的
增减很难体验到些什么。
实录片断一: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走进小珊迪,进一步了解小珊迪。接
下来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哪些文字描写了小珊迪。(学生自读,声音越读
越大)(6‘:49")
生:(读课文)“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
冻得通红。”
师:和他一样的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这位同学找得非常正确,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读两遍。(学生读)(8’01")
师:读得很认真,仔细看大屏幕,张老师去掉了一些词语、请你自己再读一遍。(屏幕上出
现删改过的句子: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学生各自读句子。)
师:我把这些词语再加进去。(老师点击鼠标,屏幕上又出现了课文原句,学生自由练读。)
师请一女生读后说:读得真棒,你读了这个句子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小珊迪很可怜。现在这么冷,他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脸上都发青了,
这么冷的天,人家都受不了了。
师又请一生读: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有肌肉,他瘦瘦的,而且没穿鞋子,太可怜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加深我们的感受。(生齐读,整齐洪亮10'10")
二、教学缺乏体验策略
实录片断二:
生齐读13自然段(27'11")
师:读了小利比的话,谁能来评价一下小珊迪?
生:他是个守信的孩子。
生:他被马车撞倒了,身负重伤,但还是把四个便士还回来了。
师:诚实、善良的小珊迪他躺在床上很需要钱,但还是把钱还回来了。当他看到我时,他
又是怎么说的呢?读读14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一生语速较快地读后,师:谢谢你,你们看到小珊迪了吗?
学生有的赞同,有的不赞同,师又请一生读(语速较慢、深情地),师:听了他的朗读,你
看到小珊迪了吗?(生齐说:看到了)
试问刚才读的同学:你为什么能让同学们看到小珊迪呢?
生:小珊迪快死了,身体很虚弱,说话声音很轻的,而且很伤心,说得很慢的。
师:小珊迪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想着他的(生说:弟弟小利比)真是•个好哥哥,同时也是
•个(生说:非常善良、关心别人、有责任心的人)正是小珊迪的善良、有责任心深深地感动了
我,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
从上述片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有限的体验活动中,难于体验到小珊迪的内心世界,有的只
是老师生硬的说教。从小利比的话中去评价一下小珊迪,显然是脱离了体验。学生从前段学习中,
从老师的话语里去揣摩着小珊迪的品质。在没有体验的朗读中,又如何让学生“看到一个怎样的
小珊迪”呢?
正如课后张老师自己说的那样:
这节课,太紧张了。下了课,才意识到自己把时间看错了,提早了7分钟结束课堂。
疲惫的身体,混乱的思想,我困惑,到底体验式朗读要怎样在课堂中实施。原本以为在自
己的课堂上常用的一些方法如: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就是体验的好策略,但操作的时候并非
如此。孩子们脸上无所谓的表情,孩子们越来越响亮的朗读,失去了这节课的基本方向。
是的,作为体验式朗读,这一堂课的确是“失去了这节课的基本方向”。
课后讨论:
一、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教师对体验式朗读的理解、及体验式朗读教学所需的方法
的把握,还要进一步思考。
二、教师的文献积累,特别是对一个没有多少经验的新教师尤为重要。要善于学习别人的
经验,学习课程标准对于体验式教学的阐述,找到值得借鉴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寻找适合自
己的教学方法。
三、《小珊迪》一课要体验些什么?通过体验式朗读,重点是要感受小珊迪的贫穷、可怜,
感悟钦佩小珊迪的诚实、守信,体验小珊迪的内心情感,以及人物对话的语境。
四、如何体验?必须要有一定的体验途径、方法、策略。从本节课朗读的形式上看,比较
单一,从朗读的有效性看,远未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同时朗读的方法指导应与体验通行,从教师
的角度看,要提倡个性悟情,“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二朗读的内化和外显都体现了朗读行为
自主性、个性化的特征,突出了学生朗读行为重情感、重感性,重发展的课程新理念。如何让学
生的朗读极具个性,是不是应该把握好下列几方面注意点。(1)多个读,慎齐读;(2)多练读,
精范读;(3)多感悟,忌强加。从文本的处理看,要突出重点品情,朗读指导不要太全,教师要
抓住体现文章情感的精髓和脉搏的句子和段落,进行重点的指导,深入挖掘,细细品味,从而辐
射全篇。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看,教师需要激情投入,教师在朗读指导中首先要感动自己,
进而才可能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达到文本表达与学生内心的碰撞。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考虑:(1)语言激情,(2)媒体造情,(3)想象融情。
问题聚焦:
如何解读体验式朗读?“体验”与“朗读”究竟是什么关系?
朗读和体验应该是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验是朗读的基础,朗读也是体验的方
法。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的体验式朗读可以这样表述: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体验。
新概念下的新设计
有形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体验
集体备课:
一、我们的课堂要更多注重个性朗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吸取原经验上课时的教训I,
减少原来运用较多的失去个性化的齐读的方法,可通过学生互读,互相倾听与指正等办法,实现
个性朗读,凸现学生的个性体验。
二、朗读课文时,原经验课堂多是让学生大声朗读,这样有利于学生读准字音。现在看来
应该改为轻声读或默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体验文本,表达情感。
三、朗读技巧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是不可分割的,要真正走进小珊迪的内心世界,一定的
朗读技巧是需要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不经意地进行一些朗读技巧的渗透。
四、体验的方法、策略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根据文本的需要进行设计。可以运用多种感官、
多种形式、进行多种层次的体验活动。
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式朗读,感受小珊迪的贫穷、可怜,感悟、钦佩小珊迪的诚实守信,
体验小珊迪的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对话的语境。
2、指导学生在体验基础上朗读,在朗读基础上进一步感悟与体验。
教学重点在体验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
教学难点怎样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小珊迪的贫穷可怜与内心。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多种感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个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一
一小珊迪。(出示课题)想知道他的故事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读
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师:你看到小珊迪了吗?你看到怎样的小珊迪?(学生交流)
师:我也看到了珊迪的贫穷,看到了珊迪的可怜。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9自然段,把你从
文字中读懂的内容通过你的画笔表达出来。(配上哀伤的音乐)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二、设身处地潜心比较
师:谁能来解读一下你的画?
学生交流。(交流中重点突出周围的环境、人物的衣着、人物的神态)
随机教学
“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谁也想试一试,读出你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要词语随机显红。
“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1、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2、“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啊!”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3、小男孩想了一会儿:“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4、“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找零钱J
师:你哪里看出来小珊迪的贫穷可可怜?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要词语随机显红。
师生合作——小组分角色练读——小组展示
三、想象模拟读中悟情
师:引读: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
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那珊迪是哪种人呢?(“那种人”显红)
请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11-16自然段。
学生交流,随机出示句子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七四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
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压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
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师:从小利比的话中,我们知道,让我等了那么久是因为小珊迪被马车撞了。如果你是身
受重伤的珊辿,你会怎样嘱附你的弟弟利比来送还零钱呢?
学生想象表演
师:那当时小利比的心情如何呢?我不需要你说出来,请用你的朗读来表达。
小利比,请尝试着跟我说一说。(指名读)另外的同学请闭上眼睛好好感受。
从刚才同学的朗读中你感受到小利比的心情了吗?请你说说。
同桌互读
师:又冻又饿的小珊迪,需不需要钱?(生齐答:需要!)太需要了!可他却没有留下不属
于自己的钱。受伤的小珊迪需不需要钱去救治?(生齐答:需要!)太需要了!可他却没忘记让
弟弟去送还零钱。
四、配乐朗读移情体验
(配上哀伤的音乐)
师:现在的钱对于又饿又冷,身上又有伤的小珊迪来说几乎是意味着生命!但是,他让弟
弟去送还了不属于自己的钱。正是小珊迪的这个举动,让原本对小珊迪充满漠视,充满怀疑的我
有了巨大的改变。
引读:我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跟着他块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
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指名读)……
师: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我承担起了一份原本不属于我的责任,为什么我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师:』是珊迪的诚实守信让我愿意承担起照顾小利比的责任,当珊迪听了我的承诺……
齐读16自然段。
师:珊迪走了,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新设计课堂解析:
・、基本把握了朗读的基调
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个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一
一珊迪。(多媒体出示课题)想知道他的故事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翻到一百页,自由地轻声
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师:你看到小珊迪了吗?你看到怎样的小珊迪?
生:我看到了悲惨的小珊迪。师:你看到了小珊迪的生活。
生:我看到了诚实守信的小珊迪。师:你看到了小珊迪的为人。
生:我看到了可怜的小珊迪。
课一开始,老师安排学生进行轻声自由读课文,并配以哀伤的音乐。学生很快入境,较好
地掌握了整节课的基调。
二、体验形式的多样化
怎样体验?这是整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张老师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模拟,角色换位,媒
体介入等等,多种感官运用、多种形式呈现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体验外化为学生的情感朗读,
同时在朗读中又促进学生的深刻体验,相互促进,很好地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实录片断二:
师:你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读出了这些?
生:从课文中:“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冻得通红。”(教师投影出这一段话)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1读这一段。
师:你觉得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生:我觉得小珊迪家很穷,买不起冬衣。
师:谁还想来试试?
生2读这一段。
师:你们在听他朗读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小珊迪的生活非常地艰苦。
师:那你觉得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
生:脚冻得通红;小脸冻得发青;还有又薄又破的单衣。(师在这几个词下加红线)
师:你来完整地读一遍。
生3读这一段。
师:你的理解可以的,谁有不同的理解吗?谁愿意再来试试?
生4读这一段。
师:是啊,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珊迪的贫穷,张老师也画了一幅小珊迪的图片。(师出示投影:
小珊迪卖火柴的场景,并用手指着图)在一个豪华的旅馆门口,一具小男孩拉着我的衣服,“先
生,请买盒火柴吧!",他的声音极大地刺激了我,谁来解读一下珊迪的面部表情。
生1:非常渴望。
生2:脸色苍白,很冷。
生3:他很担心,担心卖不出火柴。
实录片断三:
生自由轻声读对话。
师:有什么发现吗?
生:先是请,再是请求,•个便士二盒火柴,再到乞求。
师:你真会找。(关键词下面加红线)请你读一遍。
生1读对话。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对话。
师:谢谢你的朗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第一次想让他买火柴,第二次看他不想买火柴,然后就一盒火柴一便士,说明火柴很
便宜,请求他们买。他们还是不买,他就降价了,一便士买给他们二盒,作者没有零钱,想要明
天买,可是小男孩很饿,快要跪下来了,对作者说他可以去换零钱。
师:我发现你走进了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了。刚开始他一盒火柴是一个便士,一便士相当于
我们现在的一角钱,现在一角钱能买到什么东西啊?能买到吃的吗?
生:只能买到一粒棒棒糖。
师:这一便士全是他赚到的钱吗?
生:不是。
师:他还要去掉火柴的成本钱,赚到这么一点微薄的钱,他怎么生活呢?当时的一便士对
于小珊迪来说,几乎就是他的生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读对话。
师:我听到了急迫的心情。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如果没有发现,自己再读。
生再次自由轻声读对话。
实录片断四:
师:接下来,我们四人小组合作。-人演珊迪,两人演作者及同事,另一人当导演。
生分小组准备,组内排练。(用时2分钟)
师:哪一小组上来表演一下?
小组1上前表演。
师:非常好,你觉得他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和我的同事要走的时候,小珊迪上去拉住两人的衣服。
师:那体现出什么?(老师的手指着屏幕上对话)
生:请求、乞求。
师:演小珊迪的同学做出这个动作(老师用手挠头的动作),然后说:我可以一便士志给他
们二盒。这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想了一会儿。
师: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生:因为小珊迪看见二个人不志他的火柴,他在想是不是要降价卖。
师:解释的真好。你们四个人上前去表演一下好吗?
小组2上前表演。
课后讨论:
一、明确体验目标
体验的目标明确了,即通过体验式的朗读,感受小珊辿的贫穷、可怜,感悟、钦佩小珊迪
的诚实守信,体验小珊迪的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对话的语境;指导学生在体验基础上的朗读,在
朗读基础上进一步感悟与体验。课堂上,教师用了多种策略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使朗读有
了质的提升。
二、体验式朗读的策略“从无形走向有形”
张老师的第一堂课注重了学生的读,一味地为了朗读而朗读,体验是无形的。而经过专家
的指导,第二堂课又把这样的无形转化成了有形,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如:画画来体验小珊迪
的贫穷,表演对话来体验小珊迪的可怜,用联想来体验小珊迪的诚信等等。
三、部份体验形式的效果不理想
在课堂中,像想象画画这个环节,这仅仅是一种体验的方式,但并不是适合学生的最好的
体验方式,我们看到在这个用时15分钟的环节中,学生究竟体验到了什么?对体验式朗读究竟
有什么促进作用?应该是一个问号?
问题聚焦:
本次课堂的体验是多种策略、多种感官、多种途径的。这是一节研究课,就是要讨论哪能
种体验策略更能够联系儿童的经验,更能够激发儿童的情感,更加有效。如果不用,没法比较哪
种形式更有效。这节课下来我们要仔细选择一下,哪种体验的策略更有效。我们追求的不是体验
的形式越多越好,而是体验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改进后的新教学行为
有效的体验——课堂中体验策略的有效性
改进后的青年教师的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
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主要由感受、理解、情感、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因素
构成,这一般是从对事物的亲身经历开始,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
引发联想,并生成意义。
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与“体验”独特性的“体验式朗读教学”就是根据朗读材料或教材内
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的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或引导学生动情朗读,使之自觉
进入朗读材料的意境之中。通过对语言材料的诵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熏陶,形成语
感。与传统朗读教学相比,体验性式朗读轻模仿、轻技巧,重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它强调情
感效能,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小珊迪卖火柴时的语言,分析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
师: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句他说,“先生,请买火柴吧”用的是一种乞求的语言,当我的同事说不要
时,他用的是请求的语言,''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然后我发现最后一句,“先生,我饿极
了”他是在乞求着,因为他身上没带零钱,所以要求自己去找零钱。
师:什么叫乞求呀?
生一:就是哀求的意思。
生二:就是要跪下来,好象要流出眼泪来了。
师:是的,那你们能不能读出这个词的感情呢?
请一生朗读。
师:听出乞求的语气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那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一下。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看出来好象很犹豫的样子,就是我和我的同事很犹豫,从“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
“我们明天再买吧”这些话中。
师:请你把犹豫的语气读出来。
生读。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解释和朗读,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请另一生读。
师:是呀,同学们,一个便士相当于现在的一毛钱,想一想,现在我们用一毛钱买来的东
西能填饱肚子,可当时这一毛钱并不是卖一盒火柴就能赚到的,他能赚到的,其实比一毛钱还要
少许多,可就是这一•个便士,在当时可能就意味着小珊迪的生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谢谢你,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张老师相信,我们对剧中的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对这个句子加工加工。
(学生分小组表演)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表演一下?
(请一组表演)
师:下面我们请导演对他们三人的表演评价一下。
生:还应该读得有感情些,小珊迪的声音要轻一点,不能太响。“我的同事”应该读得干脆
一些,因为他不需要火柴。做表演时最好再加上一点动作。
师:这个导演要求很严格,下面我们有很多导演也想评价一下,谁先来说说。
生:小男孩应该是比较犹豫的,因为他想了一会儿。
师:这个导演有独特的意见,其他导演呢?
生:“我不想要的”这句话应该读得响亮、坚定一点。
师:谢谢你们,刚才我们的导演对他们的评价各不一样,这个导演不错,你们来表演一下,
其他同学仔细观看。
生表演。
教学设计始终着眼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让学生在小珊迪的生命对
话中,受到小珊迪物质贫寒却精神富足于生命的情感熏陶。让孩子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获得一次
独特的生命体验,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一次深刻的情感升华,以及享受一次人文的关怀。
本节课采用了较有特色的课本剧形式贯穿始终,使课堂条理清晰,块面明朗,层次分明。
在第二个环节“走进情景体会贫穷”的教学设计中,张老师出示图片后,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
研讨课文,分析人物特点,分配角色,最后演一演,演完了还要“导演”评一评,这完全体现了
课堂学习自主化的特点,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引领者和组织者,没有给学生太多的定位。
尽管这节课的大背景形式是“课本剧”,但张老师始终不忘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进行重
点字、词、句的指导,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骨干教师的课堂:
实录片断一
师:下面徐老师为大家陈述这个故事,请大家边听边想象故事画面:小珊迪留给你的第一
印象是什么?(教师配乐朗读)(4:40)
师:小珊迪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1:小珊迪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诚实的。
生2:小珊迪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可怜的。
生3:小珊迪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责任心的。
生4:小珊迪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坚强的。
师:是啊,小珊迪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那么诚实、那么可怜,然而他人穷志不穷,他身上
闪耀着刚才同学们说的诚实、善良却漂洋过海来到我们身边。(板书:贫穷可怜诚实善良有责
任心)
上课伊始,教师低沉激动的叙述,屏幕上令人辛酸的画面,使学生听觉和视觉受到了强烈
的冲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很好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情感基调。
实录片断二
四、角色扮演,深入体验。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分角色朗读1—9自然段,感受珊迪的贫穷可怜和我和同事的冷淡(分
角色读)(28:01)
师:评价一下这三个角色。
生:小珊迪读得很急切……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1-9自然段,注意关注不同角色的不同态度。好,开始。
(学生分四人小组练读)(31:27)
师:那个小组先来。(请一组展示读)好,注意聆听。(小组读)他们读得怎样啊?(学生
鼓掌)那么我们请另一组。(请一组展示读)好,注意聆听。(小组读)他们读得怎样啊?(学生
鼓掌)好,由于时间关系,剩下的组我们以后再展示。
此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听者无不动容。在分角色朗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进入
“角色”,教师就得精心创设相关的“情境”。李吉林老师说过,任何方式的情境创设都离不开老
师的语言渲染。徐老师识得真谛并运用自如,因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评价:
从几次磨课的历程来看,所有参与此次活动的老师确实经历了一次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
到理性,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单从“体验式朗读”的探索这个层面上讲,从“混沌”到逐步“有
形”,进而到追求“有效”,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追求的境界,也是老师们教学理念与行为的一个
质的提升的过程。
为有效而教,成了三次磨课的追求。在形式上我们采用了“同课异构,师徒同上”的方法,
在反复和比较中去追寻体验式朗读的有效性。在教学策略的应用上,徐老师沿用前两次教学设计,
在体验的形式上比较多元;而张老师采用的是新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本剧的形式贯穿整堂课
的教学。不管是形式还是策略如何变化,教学的效果和目的却是“殊途同归”。两堂课在“有效”
上确实较前两次有了新的突破并呈现了诸多的亮点。
一、创设有效的体验情景
情景的创设是体验式朗读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
感悟体验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景的创设只有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内驱力,才
是有效的情景。在两堂课中,老师都是在利用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配乐画
面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
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没有要求学生应该怎样读,而是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基础上,带着
自一的独特感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来尽情表达。这种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朗读策略,
是有效朗读的基点。当然,体验式朗读也并非完全放任自流,在课堂上,老师的引领与指导也是
不可替代的,比如在对话朗读中提示语的指导,联系生活理解一个便士价廉与珍贵等,很好地引
导学生走进珊迪的内心。这种有机的结合,促进了朗读有效性的最大化。对于学生来说,在多元
开放的境界中能更自由更轻松地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理解、思考,去想象,去发挥、表达,
体验一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尽情创造的舒适感。这也是体验式学习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形
成学生自主体验的必然要求。
三、关注教师的评价策略
有效性体验式朗读的评价贯穿于体验的全过程,侧重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努
力程度、学习方式方法的评价。需要指出的是,体验不是为了追求一个令老师或学生满意的标准
答案,体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因此,评价的最根本的目的也不是一个标准的量化结果,
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成发展。比如在引导朗读珊迪临死前的话时,行的学生朗读的速度非
常快,试想一个奄奄一息的将死之人,何以这样的说话的速度和精神,这时教师就必须指出,给
予恰当的引导与评价,使学生更加融入文本,体会珊迪的那种可怜但极富有责任感的人性光辉。
结论:
让体验更有效
我们以课例为载体的体验式朗读专题研修活动,从开始的原经验课堂,到增加了体验策略
的课堂,再到改进后运用有效策略的课堂。从体验层次上来说先后经历了:缺乏体验——形式体
验——有效体验的三个阶段。
我们的课堂效果也是如此,从缺乏体验的课堂中,学生大声整齐的朗读声,渐渐转变历经
体验后符合文本情境的恰当基调的有感情朗读,再到删除了效果不佳体验策略后,精彩高效的体
验学习的课堂。我们发现支撑我们体验式朗读的是一些有效体验策略。
一、和谐的体验情境
情境是体验的必备环境。情感体验作为个体的感性活动,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知觉,
由外而内的心理活动。教学中,我们结合课文中小珊迪的处境,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创设如:
分角色表情朗读,分组合作表演读等适合学生的情境,去掉了干扰因素过大的课堂表演,使情境
更加和谐,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二、有效的体验途径
我们青年教师的改进课堂,采用了排演课本剧的方法,让学生更自主地去体验角色。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环境管理体系3篇
- 2024年果园景观使用权合同
-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数学建模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民办学校校长任期综合评价合同3篇
- 2024年度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员聘用协议3篇
- 2024年度水车租赁及环保技术应用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权益让渡协议全书
- 2025三方房屋租赁合同
- 2025年货运从业资格证在那里考
- 2024年度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停车位租赁合同模板3篇
- 小儿全麻患者术后护理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 理论力学(浙江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云南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技术试卷
- 2024年百科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三套)
- JGJ-T490-2021钢框架内填墙板结构技术标准
- 2024年移动解决方案经理认证考试题库大全-中(多选题)
- 破碎锤项目营销计划书
- 愚公移山英文 -中国故事英文版课件
- 国开经济学(本)1-14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 三相桥式有源逆变电路的仿真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