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讲、学、练立体化教案【内容感知】文章的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文章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又具体展示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最后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萧瑟(sè)裸露(luǒ)戈壁(gê)和煦(xù)泵站(bèng)干涸(hē)吞噬(shì)庇护(bì)合拢(lǒng)2、多音字pō湖泊 nān困难 zǎi记载泊 难载bó停泊 nàn遇难 zài装载chù畜生 lù露水畜 露xù畜牧业 lòu露脸二、字形戈gē戈壁 澈chè清澈 骞qiān张骞弋yì弋获 撤chè撤退 赛sài比赛眺tiào眺望 缘yuán缘分挑tiāo挑选 喙huì鸟喙三、词义1、重点词消逝:消失。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崩塌:崩裂而倒塌。吞噬:吞食,并吞。2、近义词考察•调查都是动词,“考察”侧重于细致深刻的到现场了解情况,以探求事物内部的本质或其他不易为人发觉的特性,多用于科研工作中。“调查”是指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进行了解,适用范围较大,可用于人和事。惊异•诧异“惊异”是惊奇诧异,着重指因为缺乏心理准备而对突然出现的事物感到惊奇。“诧异”是觉得十分奇怪,着重指因对事情不理解而感到奇异。四、文学常识吴刚博士,男,1976年10月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五、名篇名句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2、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的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剖析:本句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情感,有力的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2、这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剖析:本句一针见血的指出罗布泊的消逝是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剖析:本句向人们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发人深省。二、重点语段从“盲目增加耕地用水”到“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剖析: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结构简析】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第二部分(第4-9段):上溯罗布泊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第三部分(第10-24段):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第四部分(第25-27段):课文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主旨探讨】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罗布泊的消逝,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典型悲剧。作者以强烈的呼声,忧愤的情感,警示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不要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审美鉴赏】“真实”与“形象”的并存——浅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融“真实性”和“形象性”为一体,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形象的加工,使得全文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首先来看真实性。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等都真实可靠。第一,叙述事实简洁求真。第二,列举数据广泛全面。第三,引用史书及前人著作增加作品的真实性。其次看文学性。文中虽然有大量事实的叙述、数据的引用及资料的转述,但读来丝毫不觉枯燥无味,而是富于文学性。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地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这篇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在于作者将真实与形象水乳交融,既让事实说话,又注意了表达方式,从而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问题探究】问题:学了本文,你一定会为罗布泊的消逝感到痛心,同时会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请你以“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结合身边的环保问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最后发出倡议,唤起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导思】可先进行生活调查,通过调查走访,了解本地近些年环境的变化情况,是否存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原因是什么?然后再通过资料的查询,找到解决的途径。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发出倡议。【探究】第一步,通过进行生活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本地近些年生态环境的变化。第二步,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如果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三步,在班上召开以“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交流,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第四步,完成倡议书,向全社会发出倡议。自主广场我夯基我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答案:sèxùhéshìluǒ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和煦:(2)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干涸:(3)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吞噬:解析:通过这些练习题,把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进行记忆。答案:(1)温暖(2)(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3)吞噬;并吞。3、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中的“这出悲剧”指的是什么?解析: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要善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章的语句,不能断章取义或者无根据地推测。答案:“这出悲剧”指的是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青海湖”和“月牙泉”的例子有什么用意?解析:这可以结合文章的中心来理解作者选材的用意,我们要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并能做合理的回答。答案:这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未得到遏制,事态仍在进一步恶化,以此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事例?试举一、二例。解析: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结合身边的事例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并在生活中关注这些值得人们重视的现实问题,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答案:示例:(1)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由于前些年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以至近年来出现了河道干涸、断流的现象。(2)由于过度放牧,滥垦滥伐,导致蒙古高原等草地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致使近年来我国连遭“沙尘暴”的袭击。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汉书•西城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波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技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6、以上文段选自《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者_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_,这种体裁兼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特点。解析:对于文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注意积累。答案:吴刚报告文学文学新闻7、根据文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①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相关文段。概括文段内容,应做到语言简洁且能把握要点。答案:①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②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③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8、文段中多处引用了具体的数据,请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具体而详尽的数据给人的直观印象是确凿而有说服力,本文亦是如此。答案:例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的拼命的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9、文段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试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谈到写作手法,一定要和修辞区分开。写作手法是就整篇或整段文章而言的。很显然,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是非常突出的。答案:对比手法,将罗布泊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若回答成排比手法亦可。10、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保护环境”这一主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教训: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6题。南极臭氧空洞的警示余人杰①荷兰科学家们正在利用欧洲航天局一颗卫星上的全球臭氧监测实验仪器得出的数据,跟踪研究南极上空一个正在扩大的臭氧洞。他们获得的图像和大气资料表明,这个臭氧洞在今年8月中旬出现并开始扩大。一个月后,臭氧洞面积大约2500万平方公里,约有2500万吨臭氧流失,而且以上数字还在进一步扩大。②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当时臭氧洞的面积和深度都在迅速扩大。但是更早的资料表明,臭氧洞最初发生在1976年。它是指臭氧总量低于200多布森单位的闭合低值区,并非是一点臭氧也没有的什么“空洞”。臭氧量的正常值应为310至320多布森单位。③在南极的冬季(北半球夏季),上空会出现巨大的旋风,风暴也把大量空气吸引到南极上空。由冷空气、云层形成的静止的“孤岛”释放来自全球各地的卤素。到了春季(北半球秋季),太阳的热量“激活”这些卤原子,使它们迅速同臭氧发生反应,破坏臭氧层,形成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是全球大气中臭氧含量正在不断减少的集中反映和证明,引起世人极大不安和特别关注。④科学家们指出,大气中臭氧含量每减少1%,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大约2%,还会引起其他多种疾病;而目前全球大气中的臭氧含量约已减少5%,原因何在?罪魁祸首则是人类活动排放出的大量氯和溴的化合物(卤素)的破坏作用。因此,南极上空再次出现臭氧洞实际上是一种早期示警信号,它提醒人们如果大气中的卤素和含氯氟烃污染物继续无节制地排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11、选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事实?它给人类以怎样的警示?解析:本题可以和我们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能使我们对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自己出发重视我们的环境问题,关注我们的环境问题并为环保作出力所能及的事。答案: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且正在不断扩大,这是全球大气中臭氧含量正在不断减少的集中反映和证明。它提醒人们如果大气中的卤素和含氯氟烃污染物继续无节制地排放,将会导致严重后果。12、第①段中使用了“大约2500平方公里”“约有2500万吨”这样的数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解析:在这样的文章中数字是一种很有说服力更准确的语言,我们要结合它的这一特点回答问题。答案:用这些数字不仅使问题说明得明确,而且准确。13、地球上的臭氧洞最初发生在哪一年?人类是在什么时候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的?解析:这样的题目看起来是让我们找一个固定的答案,实际是告诉了我们这种环境问题发生的严重程度,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答案:资料表明,地球上的臭氧洞最初发生在1976年。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14、第②段说“它是指臭氧总量低于200多布森单位的闭合低值区,并非是一点臭氧也没有的什么‘空洞’”,其中“它”指代的是什么?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解析:本题考察指代词的作用以及说明方法的运用,我们要结合这样的练习题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答案:臭氧洞。下定义、列数字。15、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危害?解析:通过这样的题目,我们更能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答案: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还会引起其他疾病。16、由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示?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我们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更好的理解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亲身的感受对环境问题加大关注的力度,同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答案:示例:人类正在为当年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破坏环境的行为付出代价,臭氧洞的出现就是一个警告,愿我们能够就此警醒,停止破坏环境的短视行为,还大自然一个洁净的面貌,大自然必然还我们一个清新舒适的环境。二、语言运用17、(2006江苏连云港中考,6)从“微风”“杨柳”“月亮”“期盼”“泪水”“微笑”六个词语中选用三个词语,任选下列一种情境,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符合特定情境的话。不少于40字。情境一:分别时情境二:重逢时解析:根据题目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代写课题申报书
- 常见病原菌识别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中生物拿满分的学习方法汇编
- 识别项目执行阶段的隐性成本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年度复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申报书课题团队介绍
- 2025智能接地箱技术规范
- 2 走月亮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 Part A(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社会呼唤诚信 2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 (房屋建筑部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23年版
- 空气自动监测站运维技术服务合同模版
-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0课形形色色的动物课件25张
- (完整)康复医学考试题(含答案)
- 延期还款申请表
- 江苏省地图矢量PPT模板(可编辑)
- DB44∕T 1702.2-2015 屋面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第2部分:施工与验收规范
- 高等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植物生理学 水分代谢
- 北京市育英学校章程
- 当代中文课程汉语言学习中英双语十七岁还是二十五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