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解析版)_第1页
《孟子》三章-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解析版)_第2页
《孟子》三章-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解析版)_第3页
《孟子》三章-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解析版)_第4页
《孟子》三章-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孟子》三章

一、(2021•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

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

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

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坏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孙

B.知非不深也南冥者,天也也

C.专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丛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环加攻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加山不加增

B.域民不期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不效,则治臣之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

认为(2)""(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

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

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_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答案】LC2.D3.(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

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4.人和从其四欲施行仁政

("得道")。

【分析】1.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环:包围,围绕/环形的玉;

B.池:护城河/池塘;

C.委:都是"舍弃"的意思;

D.从:顺从,听从/跟从,跟随;

故选C。

2.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而:表顺承,且/表转折,去[1;

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

C.之:代词,他们/助词,的;

D.则:都是"连词,那么";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

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寡(少)、畔(同‘叛’)、顺(顺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故(所以)、予之为取者(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宝(法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1)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2)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故从其四欲"可知,"从其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

(3)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实施"仁政",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

二、(2021•辽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厢®,剑既在心,维®子

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

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

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月豆(do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

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5.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崔杼谓晏子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洒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6.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8.【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

9.【甲】文孟子用""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

告诉他晏子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5.C6.(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2)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7.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8.(1)

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迷惑;(2)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

9.妾妇之道(也)有道之士(也)

【解析】5.A.告诉,对......说/认为;

B.道义/路,道路;

C.都是"真正,确实";

D.把/按照;

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

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

①得,实现。与,和;由,遵从。

②劫,威逼,胁迫;失,放弃;非,不是;勇,勇敢。

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

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用弯曲的兵器钩死

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结合乙文中的语句崔杼

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腹,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意思是"如果你改变你

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

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则用"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回击,晏子面对武力逼追、富贵诱惑,

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法来保全性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9.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辨析和内容的理解筛选。甲文,孟子在反驳景春的观点时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

孙衍、张仪之道"。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这样的行事方

式,是固守儒家仁义之道、强调为人要有原则的孟子所不齿的。通过类比的方法,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

点,易于理解,说服力强。

乙文根据“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

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可提取崔杼

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道之士(也)

三、(2022•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色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观史蟠①以不能进遂伯玉②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耳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

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

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苏洵《管仲论》)

注:①史蛾:蟠qiU。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遽伯玉:遽qih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

秋时卫国将军。

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苛其心志②行拂机其所为

③萧何旦死④囿宜如此也__________

1L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12.【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

发。

13.【甲】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

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答案】10.使……受苦。扰乱。将,将要。本来。11.①所以使他的心受到震

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国家因为一个人而兴盛,因为一个人而败亡。12.人要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努力,毫不松懈,经受

艰难困苦磨练。13.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句意来推

断词语的含义。①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苦:使......受苦。②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

乱:扰乱。③句意:萧何将要死时。且:将:将要。④句意: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固:本来。

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以下重点词语:①动心:使他的心受到震撼;忍性: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②以:因为。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拓展。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推而广之,

就是人要想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像这些人一样,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乙文中“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可知贤人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

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可是管仲却没有这样做,所以在这里是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

班人。

四、(2022•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目:“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

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较,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氽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

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为禽久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i):人名,越国大臣。②汆(由):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王何患不思后患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举于鱼盐举国上下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郁郁寡欢鳏寡孤独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丰衣足食食不裹腹锦衣玉食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一一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17.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

加以阐述。

【答案】14.B

15.一个人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16.C

17.示例:不管是艰苦的环境,还是优越的环境,只要好好利用,都可以成才。无数的事例说明艰苦的环境

能磨炼人的意志,助人成功,但是一个人不能被磨难打倒,要懂得化艰难为力量,这样才能成才;而生活

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其实是最有利于成才的,但是一定要好好利用良好的条件,切不可以耽于享受,泯

灭心智,这样才可能成才。

【详解】1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祸患/忧虑/祸患/祸患;

B.拿着/被选拔、任用/全/列举;

C.少/少/老而无夫/少;

D.粮食/吃的/食物/食物。

故选Bo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

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困(困惑)、衡(同'横’,梗塞)、作(奋起)、征(征

验)、喻(了解,明白)”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的观点是“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能成就大业",不是"只有出身

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故选C。

17.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开放性试题,从题目所说的“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和"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两种观点来看,都不是很严

密。"艰苦的环境"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它可使人前进受阻,让人忧愁焦虑,但也有利于人们磨炼意

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同样,"优越的环境"能让人更加舒心自信,但有时也会让人安逸享乐,失去前进的动

力。所以,本题作答,首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艰苦的环境"和"优越的环境",结合生活实际阐述

理由,做到观点明确,说理充分,表达清楚连贯,言之有理即可。

五、(2022•广西柳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数

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目:“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

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目:“内外治

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讪):迅速。

1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胡乱其所为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B.号益其所不能而计其长臂不盈寸(《核舟记》)

C.犹宜掩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故伎数闻卿辈谏争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于"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

C.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0.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

颓废死亡。

B.【乙】文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听到

大臣的谏言。

C.【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甲】文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乙】文侧重描写,

通过语言描写表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D.【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

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安思危。

【答案】18.D19.C20.A21.D

【解析】18.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拂:违背/飘拂;

B.曾:同"增",增加/竟然;

C.将:扶,持/将要;

D.欲:都是"想要"的意思;

故选D。

19.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题目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介词,在,给"的意思。

A.介词,向;B.介词,从;C.介词,在,给;D.介词,比;故选C。

2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

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是: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

常常会走向灭亡。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故选Ao

2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甲】文是"从个人到国家"进行论证,不是"从国家到个人"进行论证的。

故选D。

六、(2021•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本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多,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与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呼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乙】

高祖日:“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境两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

目:“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日:“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

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巴铁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徒百万与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2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零而去之②亲戚畔之

③津国家④连百万之军

2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B.夫环而攻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连百万年军

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2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26.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我们也可以用【甲】

文原句②""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答案】22.离开同"叛",背叛镇守统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