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_第1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_第2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_第3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_第4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一)孔子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1.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2.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3.教育目的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4.教育内容《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教学原则与方法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道德修养第一,立志有恒《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第二,自省自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三,身体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第四,改过迁善。7.教师观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二)《学记》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的作用《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2.教学原则第一,教学相长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第二,预时孙摩原则——“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第三,长善救失原则。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教师只要了解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客服缺点。第四,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内容。3.论教师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高度评价老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二、国外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一)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思想:关于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关于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关于教学思想:提出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关于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具体的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卢梭其主要思想有:1.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2.把儿童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阶段,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三)康德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进入大学课堂。裴斯泰诺齐: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其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主要观点: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五)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其主要观点有:1.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4.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5.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六)杜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新三中心论:学生、活动、经验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生长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5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6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困难;验证这假设。(七)赞科夫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八)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九)马卡连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要坚持一下的原则: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经验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指出,在集体初建时期,领导者应当以“不许反对的方式”提出要求。以后,集体本身就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马卡连柯认为,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3.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应当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工作,防止享乐主义情绪的产生。(十)布鲁姆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十一)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典型真题】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三、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扥方面全面发展(三)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重点考点】教育的两大规律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二、教育的起源(重点)(一)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二)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三)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四)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重点考点】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的重要事件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1.“壬寅学制”(未实行)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2.“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1903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分为三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名下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该学制还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3.“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该学制还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壬戌学制”1922年,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该学制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考虑到了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二、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1.从层次结构上来分,.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2.从类别结构上来分,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1.双轨学制(欧洲)2、单轨学制(美国)3.分支制学制(前苏联)(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2010年6月21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是指导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理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的发展任务。主要有: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第三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考点】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一)课题选择所谓课题,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课题选择的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种(1)教育实践(2)教育理论(3)科研规划2.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1)教育性(2)实践性(3)可行性(4)适宜性(5)伦理性(二)查找文献资料所谓文献资料,即他人或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进行研究之前,需要查找自己所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其目的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看看前人在此问题方面的研究情况。(三)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研究设计方案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进步安排和人员分工、参考文献。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七)课题结题二、科学研究的方法(一)教育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三)教育实验法

。自然情境中的实验和实验室中的实验等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凯米斯提出教育行动研究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组成。

(五)教育叙事法

。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六)个案法

(七)历史法

(八)比较法

三、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1)要准确全面的检索教育文献(2)要进行内部评论和外部评论(3)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第四节小学教育的职业角色与专业发展【重点考点】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是通过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重点考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一、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重点考点】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观察、想象感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4.感觉的相互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二、知觉(一)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3.运动知觉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4.错觉和幻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一)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知觉的一般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2、知觉的选择性。环境是复杂多样的,人们进行知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在以往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词为工具,对该对象进行加工,并以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特性。三、注意(一)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的参与。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3、注意的转移与分散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分散: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四、记忆(一)记忆的分类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根据感觉记忆时意识参加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内隐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程序化记忆(二)记忆的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1.识记分类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遗忘的曲线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遗忘的原因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B: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C: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D: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如何提高知识的记忆效果(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依据遗忘规律怎样合理复习: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第七,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五、言语言语的种类:第一,对话言语—最基本的言语形式第二,独白言语第三,书面言语第四,内部言语六、思维(一)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况性(二)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的基本环节。(三)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2.判断3.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思维的种类(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①直观动作思维

②具体形象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①直觉思维

②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①聚合思维②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①再造性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

:①经验思维

②理论思维

(五)想象的分类(一)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三)幻想、理想和空想(六)情绪分类

1、情绪的基本分类: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2、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七)情感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八)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构造分为

:(1)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

2、根据从事的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分为:(1)

模范能力

(2)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不同发展趋势

分为:(1)流体能力

(2)晶体能力(九)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2)早期的经验

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4)个人勤奋的影响

(十)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这里的秉性就是人格的稳定性。

(3)整体性

(4)功能性

(十一)自我调控系统

:(1)自我认知

(2)自我体验

(3)自我控制

(十二)影响人格(个体身心发展)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物质基础,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社会文化因素

(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因素

。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人主观因素

。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起决定作用。一、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强调基因复制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成熟势力说

霍尔:遗传决定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斯金纳: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和矫正。第二节小学生学习指导【重点考点】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二、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三、精心设疑、质疑四、利用教具、多媒体进行教学五、课堂教学多样化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学习上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4)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重点考点】小学生学习迁移及影响因素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二、学习迁移的类型(一)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来看——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也被称为“助长性迁移”“积极迁移”,如加法的学习促进了对乘法的理解与掌握。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也叫“抑制性迁移一‘消极迁移”,体现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或阻碍的作用,如学习了英语字母发音后对汉语拼音的影响。(二)从迁移的方向看——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以上两个维度可以组合起来,形成顺向正迁移、顺向负迁移、逆向正迁移和逆同负迁移四种形式。(三)根据迁移的范围不同——近迁移和远迁移近迁移是指将所学得的知识经验或原理、方法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去。如通常学生根据老师所演示的解例题方法解课堂练习题。远迁移是指将所学得的知识经验或原理、方法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不相似的情境中。如将数学中学到的原理运用到物理学中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不同——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两个概念之间的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念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抽象与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二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五)按照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通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有时在两个看起来不相同的学习内容中也有发生,或表现出态度的迁移。这种迁移的范围大。特殊迁移是特殊知识技能的迁移。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迁移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六)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三、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理论,现代的迁移理论包括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情境性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形式训练说的基本主张是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等人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三)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也称为“经验类化说”。他认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仅仅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在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也就越好。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的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四)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即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六)产生式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由安德森等人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是关于程序性知识或认知技能的迁移理论。(七)情境性理论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人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迁移是在社会活动中、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最初学习以及迁移时的物理环境、社会活动情境等都是产生迁移所不可缺少的成分。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促进迁移的产生。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已有的生活经验(情境的相似性)(二)知识和能力(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三)学习经验(学习的定势和态度)【重点考点】学习策略的分类及培养学习策略的分类(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常用的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视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2.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4.资源利用策略二、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一)抓学生的策略能力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二)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三)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灵活应用各类学习方法的实例(四)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水平的训练(五)应正确对待小学生学习策略的个体差异问题第三节小学生品德发展指导【重点考点】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和道德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也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二)前运算阶段(2-7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和上一阶段的儿童相比,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2.没有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3.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4.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5.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此阶段思维特点: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不敢改动4、思维具有可逆性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形式运算也叫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儿童的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够解决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处于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二)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中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为自律期或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一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四)公正阶段(10-12岁)公正观念出现,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重点考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读的工具。揭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中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科尔伯格认为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重点考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重点考点】小学道德原则一、导向性原则二、疏导原则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五、因材施教原则六、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七、在集体中教育原则【重点考点】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小学德育的途径(一)学科教学(二)课外和校外活动(三)社会实践活动(四)少先队活动(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六)班主任工作二、小学德育方法(一)说理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二)榜样示范法。以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三)陶冶教育法。教师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四)指导实践法。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五)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六)品德评价法。教师要根据一定的要求、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进一步提高。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重点考点】班级管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一、班级管理的总结1.所选择的总结的对象要有代表性。2.要尊重客观事实,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3.要全面分析,综合研究,得出规律性的结论。4.要注意已有的经验,善于筛选,又敢于大胆创新。班级管理的内容(一)班级组织建设(二)班级日常管理(三)班级活动管理(四)班级教育力量管理1.学校教育力量2.家庭教育力量3.社会教育力量三、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平行管理。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4、目标管理。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再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与班级总目标融为一体,实现目标管理。【重点考点】班集体的建设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一)明确的共同目标(二)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四)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五)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六)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三、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高效性原则6、个性化原则班级管理的功能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4、促进学生的社会化5、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1、思想教育法(1、激励法2、扬长避短法3、惩罚法4、调查法5、批评法)2、管理者与学生交朋友发3、心理暗示法(1、环境暗示2、班风暗示3、言语暗示4、教师榜样暗示5、形体语言暗示)4、行为训练法5、规范制约法6、加强人格修养指导法7、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既解决策略: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班主任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式上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低。策略: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求)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3、要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第二节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二)班主任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骨干力量(三)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沟通者(五)班主任是学校领导的有力助手二、班主任素养的提高策略(一)自我反思(二)交流合作(三)阅读(四)研究与创新实践三、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一)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二)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三)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四)组织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五)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四、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一)了解和研究学生1.了解和研究班级个体2.了解和研究班级群体(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基本任务)(三)建立学生档案(四)开展班会活动(五)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六)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七)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八)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具有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等心理特征,所以教育时应注意: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激励和培养其学习动机3、提供案例,增强其是非观念4、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第三节课外活动【重点考点】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的特点:一、自愿性二、灵活性三、自主性四、实践性五、广泛性六、综合性【重点考点】小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一、群众性活动群众性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一)报告和讲座(二)集会活动(三)竞赛活动(四)参观、访问、游览和调查(五)社会公益活动(六)墙报、黑板报二、小组活动(一)学科小组(二)劳动技术小组(三)艺术小组(四)体育小组三、个人活动第一节课程一、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社会需求(二)学科知识水平(三)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四)课程理论三、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一)知识中心课程论(二)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三)社会中心课程论四、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三)直线式与螺旋式二、课程设计模式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三、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课程计划(二)课程标准(三)教科书三、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一)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二)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三)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重点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基本理念(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三)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一)关注每一位学生(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一)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三)课程实施1.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3.教师观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4.教学行为方面: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四)课程管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五)课程评价在教师评价方面,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重点考点】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二)语文课程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四)课程目标: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五)识字与写字。1-2年级:识字1600-1800,其中800-1000会写,阅读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识字:2500,其中2000会写,阅读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识字3000,其中2500会写,阅读不少于100万字二、小学数学课程概述(一)学科发展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新课程改革重点改革的几个方面(1)转变课程功能。(2)完善课程内容。(3)优化课程教学。(4)改变课程评价。(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定位: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总体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内容目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际与综合应用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做好预设,过程中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三、小学英语课程概述(一)学科发展1.英语学习的适当年龄2.新人本教育理念3.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4.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小学英语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2.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3.设计思路《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旨在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4课程目标5.内容标准本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重点考点】其他学科课程概述一、小学美术(一)课程性质与价值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二)课程总目标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二、小学音乐(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二)课程总目标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小学科学(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三)课程总目标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四)内容标准科学内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小学体育与健康(一)课程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二)内容标准1.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2.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3.学习领域三:身体健康4.学习领域四:心理健康5.学习领域五:社会适应五、小学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六、小学品德与社会(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三)课程总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分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2.能力3.知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三)课程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四)课程分目标1、情感与态度2.行为与习惯3.知识与技能4.过程与方法(五)内容标准1.健康、安全地生活2.愉快、积极地生活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第一节小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对象2.确定教学目标3.制定教学策略4.设计教学评价(二)教学设计的模式1.客观主义教学设计模式2.典型的客观主义教学设计模式3.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三、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设计的依据和要求主要是:(一)学科性能;(二)教学任务和要求;(三)教材内容的特点;(四)教学原则的要求;(五)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第二节小学教案设计【重点考点】教案设计教学设计的步骤和要求一、教学设计的步骤(一)教学目标阐述。(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课时计划。(五)教学过程设计。(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要求(一)导入环节(二)问题设计(三)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四)练习设计(五)教学后记第三节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整合【重点考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或课程)的整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第一,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定位第二,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是教师培训第三,针对具体情况,分层次、重实效地进行整合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竭动力,是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一节教学概述【重点考点】教学概述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一)教学与教育教育包含了教学,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包括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教学与智育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但智育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智体美劳的实施途径。(三)教学与上课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补充: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一、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二者的关系:(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二者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二者的关系:(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二者的关系:(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两种倾向,实现教学的教育性。(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五个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原则与方法(一)教学原则(1、2、3、4、5、6、7、8、)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贯彻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直观性原则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贯彻此原则的教学要求1)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手段的运用要和教师的讲解密切联系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启发性原则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4.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循序渐进原则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原则的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8)量力性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地发展水平。

贯彻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2、住一起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3、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感染力(2)谈话法:口头问答

运用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学生相互之间讨论、商量

运用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教师做实验。

运用要求:

1.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参观法: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运用要求:

1.做好参观的准备;

2.指导参观的进行;

3.总结参观的收货。

(6)练习法:学生做练习

运用要求: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7)自学指导法:学生自学教科书、参考书

运用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新的。

(8)实验法:学生做实验

运用要求: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擦做步骤和实验要求;

2.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3.做好实验小结。

(9)以感情陶冶为主的教育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

(10)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1)实习法:学生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

运用要求:

1.做好实习的准备;

2.操作过程中加强集体和个别指导,使学生明了操作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在必要时教师先给以示范;

3.做好总结。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此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三、教学组织形式(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2.班级授课制(1)我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收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3)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1)个别辅导2)现场教学3)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分组教学实施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制定个体教学计划

3.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4.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二)教学模式1.国外流行的教学模式(1)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布卢姆创立(2)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3)发现学习模式布鲁纳(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5)范例教学瓦·根舍当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1、集中授课所谓集中授课是指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2、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性的共同学习。学生彼此间进行信息交换,教师则起指导作用。3、个别化学习学习主要是一种内部操作,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所谓“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学生自主进行的问题解决学习。第三节课堂教学【重点考点】教学实施的环节一、备课(一)备课的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备教材: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阅读参考资料2.备学生3.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期、课题、课时在备课的所有活动中,教案的设计处于核心的位置二、上课(一)课的结构组织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上课的具体要求(一堂好课的标准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态度从容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方法:1.观察法2.测验法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是一个标准化测验的必要条件,包括内容效度、预测效度、同时效度和构想效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重点考点】教学情境创设的手段和方法1、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语言是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能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创设新奇的情景,能有效的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3、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使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更为便捷,将各种资源有机整体起来。4、运用游戏和故事创设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