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2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版)_第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2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版)_第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2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版)_第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2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版)_第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2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2.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走近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二、了解背景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三、知识拓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五种体例。“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现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史相近;“本记”除《秦本记》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王统治的历史。四、文言知识一、通假字⑴可予不:(不,通“否”。)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⑶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⑺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⑻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⑼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今义:向前行进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8.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古义:跑;今义:行。15.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三、一词多义1.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2.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3.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4.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③则幸得脱(侥幸)5.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相当于“而”)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6.徒①徒见欺(白白地)②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7.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8.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9.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10.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不过)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③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④肉袒负荆(肉:把上身,作“袒”的状语)2.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穿;怀,怀里藏着)④乃前曰(前,上前)⑤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⑥赵王鼓瑟(鼓,弹奏)⑦臣乃敢上璧(上:献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归璧于赵(归,使……归)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⑤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止)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完璧归赵(完,使……完整)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6.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②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③秦王善为秦声(善,擅长,善于)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也)③我为赵将(为,译为“是”)(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拜送书于廷(于廷拜送书)②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③使不辱于诸侯(使不于诸侯辱)2.宾语前置句何以知之(以何)3.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中心词+定语+者)(三)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于,被)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四)省略句①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代词“之”)②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代词“之”)③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介词“于”)④请奉盆缶(于)秦王。(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请于秦王奉盆缶)⑤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介词“于”)(五)固定句式1.孰与/与……孰:跟……相比,哪一个(谁)更……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其/吾与徐公孰美/孰与君少长2.独……哉:难道……吗,表反问例:独畏廉将军哉六、出自本文的成语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例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也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白者多徒行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不如因而厚遇之C.引婴投江左右或欲引相如去D.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例3.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何以知之④求人可使报秦者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⑥而君幸于赵王⑦拜送书于庭A.①⑤/②⑥/③/④/⑦ B.①③/②⑥/④/⑤/⑦C.①②③/④⑥/⑤/⑦ D.①⑤/②/④⑥/⑤⑦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缪贤(miào)肉袒(tǎn)瑕疵(xiā)B.佯为(yáng)传舍(zhuàn)渑池(miǎn)C.汤镬(huò)驽马(nù)盆缶(fǒu)D.琴瑟(sè)不怿(yì)间道(jiān)2.下列各项中,全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璧有瑕,请指示王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④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⑤臣等不肖,请辞去⑥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⑧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A.①④⑤⑦⑧ B.①②③⑥⑧C.②⑤⑥⑦⑧ D.①③⑥⑦⑧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赵之良将也②何陋之有③何以知之④均之二策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①③ B.②⑤C.③④ D.⑤⑥4.下列句子中的“以”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何以知燕王?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B.以此知之C.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D.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5.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乃使其从者衣褐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⑧毕礼而归之A.①②④/⑤⑦/⑥⑧/③B.①⑧/②③⑦/④/⑤⑥C.①④/②⑥⑦/③/⑤⑧D.①⑧/②⑥⑦/③⑤/④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使不辱于诸侯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出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D.本文在表现人物时,不仅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借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极力铺张,渲染烘托人物,使人物性格鲜明而又生动。巩固提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4题。从“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原文见课本。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为:演奏B.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怿:高兴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窃:偷偷地D.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顾:回头2.下列句中的“顾”与“顾吾念之”的“顾”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顾自民国肇造B.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D.顾计不知所出耳3.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与例句的省略成分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为一击缶A.大王见臣列观B.请奉盆缶秦王C.欲以击柱D.与燕王会境上4.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亲戚”的意思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相与”的意思是“一起”。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况/于将相乎”,“/”表朗读时要停顿。C.“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引车避匿”“固止之”是相如不计私怨的具体描写。D.选文的人物对话表现了廉颇居功自傲、心胸狭窄的性格特点,舍人“请辞去”的坚决态度,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高大形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8题。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旦幼沉默,好学有文,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淳化初,王禹偁荐其才。任转运使,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诰。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请,所用者帝以笔点之。旦凡所荐,皆人未尝知。旦没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荐云。(节选自《宋史·王旦传》)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请天下建常平仓表:上表。B.朕不妄费妄费:随意使用。C.此臣所以重准也重:倚重。D.每有差除差除:差遣任命。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旦为政能着眼长远的一组是()①契丹犯边,从幸澶州。②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③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④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⑤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⑥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A.①③⑤ B.②③④C.②④⑥ D.①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丹来犯,王旦受命留守京城,专心政事而无暇回家,直到战事结束才与家人团聚。B.在皇宫失火事件中,王旦主动承担责任,主张为政要立信于民,使百余人免于死罪。C.王旦为官常能着眼长远,他胸怀宽广,不谋私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得真宗赏识D.王旦为相,公正无私,他细心发现人才,并为朝廷举荐了很多人才,而人们并不知道。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以吾两人在也B.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D.而君幸于赵王大王亦幸赦臣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B.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B.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C.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记叙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D.廉颇的“负荆请罪”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品质。一个有勇无谋而又豪迈可爱的武将形象跃然纸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伏:趴伏。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许:赞许。D.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好。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②拜相如为上大夫B.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C.①夫赵强而燕弱②不如因而厚遇之D.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6.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有智谋,宜可使”的一项是()①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②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③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⑤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A.①④⑥B.③④⑤C.①②⑥ D.②③⑤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赵国得到楚和氏璧时,秦昭王遗书欲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给还是不给,这是摆在赵国面前的两难问题。B.秦派使者送信,按照外交礼节,赵应派使者回复,但满朝文武,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是蔺相如出场的背景。C.缪贤在赵国确实没有可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蔺相如,可见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D.蔺相如认为,秦强赵弱,国家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和氏璧不得不给。在决定给秦国和氏璧后,又许下诺言: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湖南株洲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有言上曰言:告诉B.居一二日,何来谒上居:经过C.吾亦欲东耳东:向东发展D.王素慢无礼慢:行动迟缓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上且怒且喜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B.若所追者谁何?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C.顾王策安所决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D.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推介了自己,自己仍不得重用,于是逃跑。萧何听说韩信逃亡的消息,来不及禀告刘邦,径直去追赶韩信。B.萧何认为,刘邦如果只在汉中称王,就不必重用韩信,如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讲究信用,从长计议,认真谋划。C.韩信因为刘邦授予他的官职太小而生去意。刘邦起初看萧何的面子,欲委任韩信为将领,萧何说,即便安排韩信做将领,他也不会留下来。刘邦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委任韩信做大将。韩信才留下来。D.刘邦后来感叹:“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从本文中刘邦对萧何的言听计从看来,刘邦战胜项羽绝非偶然。4.翻译下列句子。(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2014•河南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温默然无以酬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