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2课:战前的局部战争和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_第1页
第三单元 第2课:战前的局部战争和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_第2页
第三单元 第2课:战前的局部战争和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_第3页
第三单元 第2课:战前的局部战争和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_第4页
第三单元 第2课:战前的局部战争和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导入】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面对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哪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方式?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日法西斯对内、对外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对内: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对外疯狂的侵略扩张使什么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一、亚非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一)背景:(二)中国的抗日战争(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二、西班牙内战(二战的彩排!)

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四、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第2课:战前的局部战争和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一)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中国的抗日战争(1931—1945)(亚洲最早!)1、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开始全民族抗战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积极推动国共合作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时间和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一)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中国的抗日战争(1931—1945)(亚洲最早!)1、发展:2、概况:(1)国民政府领导正面战场:(2)中共领导敌后战场:游击战;百团大战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歼敌六万多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企图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捷中重创日本侵略军,歼敌两万人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一)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中国的抗日战争(1931—1945)(亚洲最早!)1、发展:3、特点:4、影响:(1)由局部抗战发展为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2)两个战场相互配合;(3)世界上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

;(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概况: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主力,是亚洲抗日主战场,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⑴埃塞俄比亚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⑵经济危机的影响;⑶无力在欧洲抗衡,把矛头指向非洲等。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⑴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埃人民顽强抵抗,粉碎意速胜企图;⑵1936年,意吞并埃,埃人民坚持游击战争;⑶1941年,在盟军帮助下,埃获得解放。(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1935--1941)(非洲最早!)材料二: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10月7日,国联宣布对意大利为侵略者,10月19日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和财政制裁……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说:“如果国际联盟把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我一周后只好退出埃塞俄比亚。”材料一:战争爆发时,意大利在东非有30万军队,配备有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而埃塞俄比亚军队受过新式训练的只有一万人,装备陈旧,许多人只能手持长矛、大刀作战。……为了尽快占领埃塞俄比亚,意军灭绝人性地投掷毒气弹、喷射芥子气,对埃塞俄比亚进行狂轰滥炸。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失败原因?材料四:“埃塞俄比亚为什么灭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至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如同八路军这样的军队……第四,这是最主要的,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阿比西尼亚因此灭亡了。

----毛泽东《论持久战》材料三:英法绥靖政策的表现: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虽然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并没有把意大利最需要的石油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仍然对意大利军队开放。

美国推行所谓的中立政策:禁止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但意大利却可以通过德国转手得到武器。

墨索里尼后来承认: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去,我就不得不在一周中从埃塞俄比亚撤退。”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失败原因?3、埃抗意斗争暂时失败原因:⑴内因: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埃军装备陈旧;②领导方面的失误(战术指导思想失误,寄希望于国联)⑵外因:①意军的强大及残忍(使用毒气)②英法美大国的绥靖政策,缺乏国际援助,助长了……4、特点与影响:⑴特点: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⑵影响:它的不畏强暴、坚持抗战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启迪。(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1935--1941)(非洲最早!)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富国强兵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教训:1、西班牙内战爆发:(1)背景:①共和国成立;②人民阵线上台,改革,……(2)标志:1936年,佛朗哥叛乱2、国际上各种势力的态度:(1)德、意的武装干涉

A、原因:B、表现:C、影响:二、西班牙内战(1936—1939)(欧洲最早!)(2)世界进步力量对西班牙人民的支持:①苏联:提供大量援助②共产国际:组织“国际纵队”(组织者、成员)(3)西方大国的态度:①英法“不干涉政策”②美国“中立”政策3、性质: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战争性质改变!)4、结果:1939年叛军攻陷马德里,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思考:失败原因?二、西班牙内战(1936—1939)(欧洲最早!)2、国际上各种势力的态度:(1)德、意的武装干涉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和人民为什么在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中遭致失败?(1)法西斯力量的强大:德意对叛军提供装备,并公然派出大量军队直接参战。(2)英法的不干涉和美的中立,使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得不到西方国家的援助,却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3)反法西斯一方力量的薄弱。⑴特点:①战争性质的变化;②最能反映二战前各大国的矛盾与斗争,被看作“二战前的彩排”。⑵影响: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30年代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5、特点与影响:二、西班牙内战(1936—1939)(欧洲最早!)1、西班牙内战爆发:2、国际上各种势力的态度:3、性质:4、结果:内容简介:1937年的西班牙,共和军与代表法西斯势力的国民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正在西班牙教书的美国教师罗伯特毅然加入了国际纵队,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战斗中。海明威与西班牙内战《战地钟声》1937年初,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来到被围困中的马德里,借了钱买救护车支援共和国政府。1940年,《战地钟声》问世。

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海明威《钟为谁鸣》

毕加索的壁画《格尔尼卡》。这幅画以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用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揭露法西斯的罪行!毕加索与《格尔尼卡》探究1:有人认为,西班牙战争是“小二战”或“二战的彩排”。你同意这一看法吗?(本课测评p53)⑴从战争的性质看,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⑵从战争的过程看,各种国际政治势力粉墨登场。⑶反映出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最能反映二战前各大国的矛盾与斗争。①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与德意法西斯势力之间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存在尖锐矛盾,但为了反对社会主义而相互勾结;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既和法西斯势力有矛盾,也与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有尖锐矛盾;③反对法西斯势力成为世界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2: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有哪些特点?最终都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其原因是什么?(1)特点:①从作用看:对法西斯的扩张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②从过程看:在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都受到英法美绥靖政策的抑制,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③从结果看: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国小力弱且各自为战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未能遏制二战的全面爆发。(2)原因:①力量对比:法西斯国家力量强大,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无法单独取得斗争的胜利;②大国政策: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使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③国际环境: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探究2: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有哪些特点?最终都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其原因是什么?(1)特点:1、原因:【思考】共同的利益指什么?指: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2、过程⑴1936.10,德意签订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⑵1936.11,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⑶1937.11,意大利加入“反共”协定,结成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⑴法西斯国家力量壮大,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加剧。⑵法西斯国家共同利益的需要。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3.影响:初步形成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威胁世界和平。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止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

——希特勒思考:为什么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要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结盟?1、反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等国际进步力量。(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他们的侵略是一个巨大的威胁)2、欺骗、麻痹西方大国。(德意日争夺殖民地与世界霸权,不可避免地将与英法美等国冲突,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不愿过早刺激英法美)

英法美绥靖政策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日本意大利德意志

共产国际指导反法西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中国、朝鲜埃塞俄比亚西班牙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同盟

世界主要矛盾演化为: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的矛盾知识体系埃塞俄比亚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在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逐渐成为最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在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1935年在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国际“七大”。这次会议在反法西斯斗争问题上提出的政策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在本国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行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1936年,由于西班牙共产党的努力,各左派政党和团体组成了人民阵线。1936年2月在议会选举中,人民阵线击败了反动势力,获得重大胜利。新的政府执行人民阵线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上台执政,使得国内外法西斯势力大为惊慌,也引起西方各大国的严重忧虑。图为人民阵线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时的情景。思考:西班牙人民阵线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非洲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从西班牙的地理位置,想想德意法西斯为什么要干涉西班牙内战?主要表现?导致了什么影响?原因:(1)敌视包括共产党等左派参加的共和政府(反共)(2)夺取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①包抄法国,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②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建立法西斯专政,以便使西班牙在未来的战争中站在德意一边;(3)把西班牙变成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表现:影响:(1)西班牙内战演变成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2)导致了西班牙人民阵线共和国的颠覆。表现:品种德国意大利飞机(架)6501000坦克、装甲车(辆)200950大炮(门)700约2000

西班牙内战头两年德意向叛军提供的武器装备

据有关统计,在整个内战期间,德意派往西班牙的军队分别达到5万和15万人,提供的援助总额分别为5亿马克和15亿里拉。

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材料一: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说:我们“指望出现一个友好或中立的西班牙。如果那里建立了一个共产党或法西斯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保有通过地中海或取道大西洋的交通安全了,这是实行不干涉政策的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无论哪一方获胜,我们的前景都必然是令人不安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直布罗陀的最终地位问题”。材料二:英法对德意大规模武装干涉西班牙的事实熟视无睹,相反,它们却指控苏联支援共和国政府,甚至说“有些国家比德意更应该受责备”材料三:1939年2月27日,马德里还未陷落,英法就迫不及待地承认佛朗哥政权。4月1日,美国也宣布承认佛朗哥政权。3月27日,西班牙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1、英法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实质是什么?1、英法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实质是什么?不干涉政策2、德意对西班牙的侵略已经严重损害了英法的利益,它们为何仍然一退再退?(绥靖政策的目的)①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自身安全(根本原因);②英法反共产主义的特性,企图祸水东引。实质是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思考:概括一下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policyofappeasement)也称姑息纵容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妥协的政策。关于绥靖政策:下列观点您同意那几种?请说明理由。

①绥靖政策是帝国主义的反苏反共政策(祸水东引)。

②绥靖政策是以英法为代表的国家避战求和的政策。

③绥靖政策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

④绥靖政策是处于守势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政策。有多层含义的一种姑息纵容政策1.含义

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同时企图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的政策。2.实质西方大国仇视社会主义,无视小国利益的极端自私的强权政治(目的-------避战自保,祸水东引)四.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一)英法美的绥靖政策3.表现⑸制造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⑴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偏袒日本)⑵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名不副实“经济制裁”)⑶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不干涉”和“中立”)⑷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⑹“奇怪战争”、“静坐战”

---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材料一

英法尽管为一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材料二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而且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造成了一种负罪感。它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理解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思考:结合材料分析英法等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有哪些?材料四

绥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

材料五

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意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又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侵略的巨大障碍,这样,“反共”就成了他们结盟的最好招牌。材料三: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人民正常生活。因此战后出现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经济危机使英法政局动荡,内阁更替,很难实行坚定和连续的政策。希特勒竭力造成似乎唯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相信这点。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①英法经济军事地位的削弱,存在畏战情绪②英法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无暇顾及③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⑤对苏社会主义的仇视和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蔑视⑥一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一定负罪感⑦他们是“凡——华体系”的得利者,不想破坏现状㈠英法①忙于恢复经济,无暇顾及(同英法)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③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驱动④外交需要:

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㈡美国(“中立政策”)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㈠英法1936ADOIF·HITLER别担心,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

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一项损人不利己的政策,绥靖政策的推行者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希特勒说:“没有问题的,你知道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的吗?”墨索里尼回答道:“我知道,你知道,但那只狗知不知道?”漫画:希特勒、墨索里尼与狗5.绥靖政策的危害⑴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⑵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⑶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⑷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团结对敌

6.教训: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②1940年春,德国攻击法国,丘吉尔上台,张伯伦下台。(彻底破产)7.绥靖政策的破产1.背景:⑴德国对外侵略扩张吞并奥地利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⑵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3.内容:(二).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割苏台德区给德国2、时间:1938年9月材料1

捷克斯洛伐克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力排在第七位,并在意大利之上,绝非弱国。材料2

德军在捷克斯洛伐克可布置43个师,而捷当时有45个师,近百万人。材料3

捷同法国有着同盟关系,有着训练有素的军队和重要的军事工业,还有防御德国的坚固工事,这些工事正好设置在苏台德区。根据材料1、2、3,概括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经济发达军力较强战略地位重要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阴谋----祭坛上的牺牲品德国莱茵区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东普鲁士

德国通过电话就接管了奥地利;该事件在国际联盟中竟未被提起

1938年9月英、法、德、意通过慕尼黑协定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慕尼黑阴谋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张伯伦(英国首相)

①材料中“强大邻邦”和“小国”分别指的是谁?②为避免卷入战争,张伯伦是怎么做的?③与之前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绥靖政策相比有什么变化?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法西斯“制裁”“不干涉”公开出卖结合张伯伦(英国首相)的谈话回答问题:④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在慕尼黑阴谋中,英法出于对战争的恐惧,不惜从幕后走到前台,抛开当事国,公开地把捷送到法西斯铁蹄之下,这是大国强权主义和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4.影响:⑤对世界:不利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①对捷克:没有当事国参加,牺牲了捷克的利益,严重违背了国际惯例,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为1939年3月捷克被德国完全吞并埋下了祸根。②对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而英法在二战中首先遭到了德、意等国的进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③对德意: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他们的侵略力量。德国吞并了捷克,意大利吞并了阿尔巴尼亚。④对苏联: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中立自保政策。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牺牲德国苏联祸水东引纵容签定《苏德互不侵犯约》慕尼黑会议不信任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集体安全:是一种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它与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是完全对立的。

产生背景:18-19世纪,国际社会普遍遵循中立和孤立主义政策,战争仅仅被看作一场参战双方之间的斗争。20世纪科技的发展使世界走向一体化,发生在地方的冲突都会对全球产生影响,局部冲突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事情。一战接近尾声时,关于集体安全的思想在国际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国联的建立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思想和原则:提出国际组织应普遍关注破坏和平行为的观点;主张共同一致,抗击潜在侵略者等。(苏联从1933年起,就积极倡导建立集体安全。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要求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就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具体体现)①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欧洲战云密布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③国际联盟未起到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④英法和苏联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战争威胁1.背景2.目的①第一阶段: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由于英、法缺乏诚意最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失败原因:英、法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根深蒂固)②第二阶段:1939年8月23日,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苏联转而与纳粹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三).集体安全的落空为扭转不利处境,建立集体安全和共同防范侵略3.概况《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第一条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所属领土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立陶宛北部边界应成为德苏两国势力范围德边界。……第二条一旦波兰国家所属领土发生领土或政治变动,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第三条对于东南欧,苏联方面提请注意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方面宣布它在这些地区完全没有政治上的兴趣。第四条本议定书将由双方视为绝密。

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荒唐的伴侣”4.《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对苏联:①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②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该条约附属的秘密议定书,规定苏联和德国法西斯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第三国,争夺势力范围。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无别。对德国:避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