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怀化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怀化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怀化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怀化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怀化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偶然读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感动到了,说不出什么原因,只觉得触碰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自留地”的边缘。②九月初三,不是节日,不是节气,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这个日子在白居易的诗里,似乎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人们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回味着“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灵动,甚至琢磨着“可怜”二字里透露出的爱怜、珍惜之情,至于“九月初三夜”,无足轻重的日子罢了,谁会在意它呢?它偏偏几乎占据了整一行诗,以看似“无意义”的状态构成了一首七绝的四分之一。如果说《暮江吟》是一幅画,那么“九月初三夜”就是这幅画的留白,一片“无意义”的空白,为天地之间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吸的空气,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动的空间,也是中国文人呼吸艺术气息的一片安静之地。③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留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镂空的花窗、镂空的回廊,连太湖石也一定要以瘦、漏、皱、透为美,在石头的空隙间感受光线和空气的流动。这是一种延续性的美,它让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了精神世界,进入了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进入想象的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④我相信古人对于时空的概念必有他们独到的理解,远近高低,既是诗歌,也是绘画和书法。看徐渭的写意花鸟,仿佛在看飘零的人生——墨葡萄在风中狂舞。风在哪里?风在留白处,这些飘忽不定的风,在葡萄的反衬下跃然于观者眼前。再看米芾、张旭的狂草,锋利的狼毫将怪诞狂妄铺陈开来,笔断意连,无墨之笔反倒更加变幻莫测,扣人心弦。⑤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货与帝王家”带来的荣耀,他们读书、求学,满腹经纶只求考取一个功名。功名是什么?功名与理想无关,与诗无关,与人的存在价值无关,可它偏偏攫住了无数人的胳膊,让人挣扎不得。迫于生计,文人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⑥将留白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倪瓒。倪瓒的留白是为水域和天空准备的,他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山的轮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净净的白色,几乎不事墨色——将观者带进倪瓒的美学空间的,不是山,恰是水天处的空白。在倪瓒笔下,山只是陪衬,水和天才是主体,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在倪瓒的空间维度里发生了巨大反转。所以《渔庄秋霁图》也好,《秋亭嘉树图》也罢,倪瓒笔下的山水总透着点点寒意,大片的留白给即将南下的冷空气腾出了呼啸而过的空间——凉意在呼吸间浸透肺腑,最终化作无限的寂寞。这样的意境,明代张岱在随笔《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现:“雾凇沆砀,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文学领域虚实和主次关系的反差,同样通过视觉上的留白手法来实现,不同的是,倪瓒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他的画面是无人之境,是无我之境——他不是画中风景的参与者,甚至连旁观者的身份都不需要。

⑦倪瓒和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并称为“元四家”,他们在创作上讲究空隙和苍润之美,明朗通透的枯笔山水宣告了文人画标准画风的形成。回看整个元朝,东方传统文化和艺术几乎都处于一种自发生长的状态,像一片无人看管的原野,各种植物竞相生长,诗歌、散曲、话本小说、书法、绘画、杂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结出了不同形态的果实。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更愿意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甚至欧罗巴,他们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把江南留给了一群社会地位卑微却胸怀智慧和士大夫精神的文人。这是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的时代,也是贵族气息、士大夫气息与平民气息相遇的时代,这是两宋画院里拥有官员身份的宫廷画师无法感受到的。有元一代,士人变成了文人,绘画中的匠气变成了文人气、书卷气,元朝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漠视反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⑧其实绘画里的东西,诗歌里也有,你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白描,可偌大的画卷上还有大片留白,你想知道空白处到底是山上的风景还是山下的农家生活,可诗人却说“已忘言”,他说得那么洒脱又真挚,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忘却了,还是故意使性子不说。不说,反而比说了更让人心安。许多人生,因为“不说”变得简单和真挚了,就像许多诗歌,因为留白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了。这样的人生和诗歌都让人感动。⑨好的艺术形式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乐就在这空白里。⑩空白是什么?是无限延伸的外延,是语言无法描摹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留下一些空白,也是为了在下一次蓦然相遇时激起情感深处的波澜和感动。比如南朝陶弘景看山,说“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上究竟有多少妙处?他也是只看在眼里,绝不说破——你若急切地想知道,何不亲自上山一见?(选自宋羽《留白,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光明网,2023年10月5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读《暮江吟》,容易忽视九月初三这个似乎并不特别的日子,而重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B.在日常生活中,镂空的花窗和回廊所呈现出来的留白之美,让人的感官跳出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到精神和情感世界。C.倪瓒的《秋亭嘉树图》中,山只是陪衬,水天处的空白引导观者进入他的美学空间,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发生了反转。D.倪瓒在绘画中的留白比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这说明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但又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追求功名,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B.九月初三夜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可能是因为白居易在他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C.在元朝,统治者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而漠视文化艺术,客观上使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从而推动了文人画的自由发展。D.我们想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白处究竟隐藏着什么,诗人却说“已忘言”,“不说”使诗歌因此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3.下列选项对留白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的是“夕阳”和“人”,却让读者感受到羁旅异乡的作者无尽的落寞与思念。B.姜夔的《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留下大片空白,引领读者去品味、思索那年年盛开的红药背后所隐藏的无限悲怆。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山空留马行处”,以马的足印写惆怅惜别之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D.李清照《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一句,问得自然,空出所问内容;“却道”一句,答得认真,空出侍女的细心。4.作者为什么认为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请根据文本概括。5.结合文中主要观点,对《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简要分析。〖答案〗1.D2.A3.D4.①留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真性情,隐藏着他们内心的秘密和喜怒哀乐。②留白表现了中国文人自由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5.①这两句诗运用了留白的手法。②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的时候,音乐却戛然而止,听众显然还没有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来,因此就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诗人用江水和秋月去填补人们心中的空白。③诗人宕开一笔写环境的寂静无声,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这说明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无中生有,原文“不同的是,倪瓒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他的画面是无人之境,是无我之境——他不是画中风景的参与者,甚至连旁观者的身份都不需要”,只是就倪瓒的留白和张岱在随笔《湖心亭看雪》的留白而言的,不能就此上升到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错,原文“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货与帝王家’带来的荣耀”,可见中国文人生活在矛盾中不是因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而是“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货与帝王家’带来的荣耀”。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D.“却道海棠依旧”说出了海棠的状态,并没有“留白”。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自留地”意思是中国文人留给自己的一方自由天地,能够尽情展现自己的真性情。①由“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好的艺术形式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乐就在这空白里”可知,留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真性情,隐藏着他们内心的秘密和喜怒哀乐。②由“留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空白是什么?是无限延伸的外延,是语言无法描摹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留下一些空白,也是为了在下一次蓦然相遇时激起情感深处的波澜和感动”可知,留白表现了中国文人自由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这两句诗运用了留白的手法。②“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诗句中的“留白”体现在,所有人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意犹未尽,音乐却戛然而止,声音的突然终止呈现出寂静的“留白”,听众还还没有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来,于是诗人巧妙地借助画面来填补人们心中的空白,如此就造成了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③诗句中最后出现的江水和月亮的宁静画面,反而更让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回味刚刚的演奏,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眼中的山水刘笑宇十年前,我领着母亲去古城祁阳。县城边上,有一个地方叫浯溪,有浯溪碑林。其旁依湘江,百十来亩土地,奇石耸立,绿树掩映。仰天地造化,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个充满灵性的奇域。浯溪有山有水,整山的树木像一把大伞。我和母亲来到这座小山,没走几步,汗水就冒出来。“天老爷连一滴眼泪都冒得”“日头像惨白的纸”“我儿子还是蛮土,带我到山包包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母亲,埋怨都带泥巴味。母亲没出过远门,常年在山里转。对她而言,这个山包包,是有点老和土。旁边的湘江从古流到今,春天涨水,冬天见沙。河边起势的大石头和一块块石碑,年代已经许久。母亲不认得字,更不晓得什么元结、颜真卿,这么多石碑,以为是谁的祖山。在母亲看来,比起家乡的大山,这里是不起眼的。家乡的山叫天明山,树大山莽,春夏秋冬色彩不同。过去人多田少,把日子过甜,就得上山。母亲砍柴爬树、捡茶籽、割牛草、找蕨根、摘野果、挖草药……那里似乎有无尽的宝藏。母亲被毒蛇咬过,被黄蜂叮过,被野狗追过。山是母亲的命,也是孩子的养分。母亲眼中的山水,是艰难岁月可以补充营养的乳汁,是水牛健旺可以背动一年的生计,是点燃柴火不断升起的袅袅炊烟,是儿女走出山外念念不忘的汩汩清泉。这浯溪是摆看的。春夏季节,浯溪花红水碧,鱼跃鸟飞,岚影沉浮,霞光掩映,这是读书人的讲法。这一圈水域多洲滩,有成片的芦苇起舞。如果母亲来,可以看到野鸭鹭鸶等水鸟,定会乐滋滋的。至于元结造字占山,写下《大唐中兴颂》,由颜真卿书刻于摩崖之上。元文、颜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被尊为国宝,这些个名堂,是与母亲无关的。爬到浯溪最高处,有一阵风吹来,母亲脸色好看多了。登高望远,母亲说,儿子,还莫讲,这地也好。一河水,晓不得难,一年四季照样流;一山的树,从石缝里长,弯弯扭扭的,可怜又有味,没事的人可以散心。你说那个姓元的官,一定是受了什么委屈,在这个水边边砌亭子,写东西,过日子。我们穷苦人家,哪有这份闲心。母亲靠石头坐下来,突然发现石头上有两个深深的脚掌印,顿时兴奋起来。说,哪个神仙,脚劲真大,可以把石头踩出来几寸深的印子。母亲用手量量,用脚试试,像当年做草鞋打样。母亲打过草鞋,是从山上把笋壳捡回来,晒干,剪成片片,揉成索,按尺寸,做成鞋,换成钱。浯溪的山路平平仄仄,石头被踩得光溜溜的。山虽小,却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此刻,七十多岁的母亲下山却比我们快。我知道,故乡的山路就是被许多母亲踩弯踩细的,再苦再累,山里人同样把平凡日子踩得顺顺溜溜。浯溪真有一条清亮亮的溪水。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哪里去。母亲蹲下来,像在打量自己,继而用溪水洗了把脸,像在家乡的井边,打水前先打量自己,生怕脸上有烟渍。母亲经历过乱世,她知道如花的年华和美丽当不得饭吃,用处不大。但她见到水,是有感觉的,这感觉是常年捞鱼打虾积累的。丝瓜煮虾米,是母亲的拿手菜。即使穷,母亲也很讲究。梳好头发,她要抹上一点清油。母亲斗大的字认得一箩筐,但发明过很多土得干净而有趣的山歌。心里苦时,寂寞时,她就唱。如:山对山来坡对坡,鼓对鼓,锣对锣,燕子对对回到窝等等。母亲把孩子当成小树来养。哥哥牙齿有点龅,就叫驼子树;妹妹偏瘦,叫长竹竿;弟弟调皮,叫刺毛树;我算听话的,好养,叫水桐树。目不识丁的母亲,在山里水里穿梭,心思像纳鞋底的线脚,缜缜密密。在陪伴母亲的这一个上午,我一路走一路思考。我想,浯溪的水也是母性的,甚至是孤独的。作为母亲的儿子,不知道山一程水一程,见过无数风景的元结,是不是这样想的。不然,元刺史为何在母丧守制时,隐居蛮荒之地的这一处?风很低,浯溪水静静地流。母亲像要把水看出鱼虾来,我的思绪远了。“这里山水是好,就是少了一座庙”,母亲喃喃地说。我说:“妈,这山下有一所学校。这个山包包风水好呢,我就是在这里考上吃国家粮的。”山里的孩子,像鸟飞出山,今又回到亮翅的地方,母亲终于明白我陪她来浯溪的原因了。我与浯溪注定有缘。母亲不知道,我曾就读的祁阳三中,就在这座神奇的山下。眼前的浯溪碑林,不再是零星的艺术的碎片,而是不可磨灭的书法艺术的浓墨重彩和历史见证的精神符号。爱好书法,从浯溪始。我在这里经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礼。一阵凉风从浯溪山上的绿树中吹来,吹动了母亲稀疏的白发,我用纸巾轻轻揩掉了母亲的眼泪。此刻,在山水间,母亲高大起来。母亲算不上智者,但一定是仁者。孩子们那些生命、青春、才华,原来不过是被时间不断挤掉的水分,不过是父母用坚毅和希望缝纫了山中月亮的缺角。父爱是山,母爱是水。我说,父母是儿女眼里不变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儿女便是整个世界!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山水作为大自然的杰作,总能唤起文人墨客对生活、对人生的深沉感悟,本文作者正是借秀丽山川寄托情思。B.浯溪山水在母亲眼中是变化的,自然山水叠加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和思想蜕变,使母亲从略有嫌弃到深情落泪。C.母亲给孩子们起名的思维朴素而深刻、“长竹竿”“刺毛树”,是对母亲“心思像纳鞋底的线脚”的生动注解。D.文章借游览浯溪山水引出对母亲生命中许多生活琐碎片段的回顾,在作者眼中,山水是母亲艰难一生的缩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眼中的浯溪山水与家乡树大山莽的天明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家乡山水在母亲心中的独特意义。B.作者写母亲“斗大的字认得一箩筐”“目不识丁”,却会自创有趣的山歌,欲扬先抑,突出母亲的高大形象。C.作者穿插叙述浯溪碑林,元结、颜真卿在此处写奇文、刻奇书,创造了“摩崖三绝”,使文章具有文化厚重感。D.从捡笋洗、晾晒修剪到揉索、做鞋,清晰地展示打草鞋的细节和过程,语言简洁而细腻,生活情境历历在目。8.为什么说“我在这里经受了不止于山水的厚重洗礼”?9.散文语言往往饱含深情,反富有哲理。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答案〗6.B7.B8.①祁阳三中是我考上吃国家粮的地方,飞出群山,开启梦想,生命发生了蜕变。②浯溪碑林激发了我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古碑上的文字作为见证历史的精神符号给予人更深刻的影响。③陪伴母亲重游浯溪,回顾母亲生命中的艰难时刻,更清晰地感知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9.①“山是母亲的命,也是孩子的养分”,表达对大山的歌颂,体现出自然是生命之源,是生存之本。②“故乡的山路就是被许多母亲踩弯踩细的……”表达对天下母亲的歌颂,体现出苦难可以让她们变得坚韧。③“父母是儿女眼里不变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儿女便是整个世界!”表达了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深厚情感,体现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借秀丽山川寄托情思”错。文章并非借秀丽山川寄托情思,而是借游览浯溪山水引出对母亲生命中许多生活琐碎片段的回顾,进而表达情思。C.“深刻”错。目不识丁的母亲“把孩子当成小树来养”只体现母亲思维的朴素,并不能体现“深刻”。D.“艰难一生的缩影”错。“故乡的山路就是被许多母亲踩弯踩细的,再苦再累,山里人同样把平凡日子踩得顺顺溜溜”“浯溪真有一条清亮亮的溪水。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哪里去。母亲蹲下来,像在打量自己”,在作者眼中,山水是母亲艰难生活的见证,并非缩影。且文章只是回顾了母亲生命中的几个生活琐碎片段,并非“一生”。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欲扬先抑”错。文章写母亲“斗大的字认得一箩筐”“目不识丁”没有否定母亲的意思,相反这更能衬托出母亲的质朴、坚强和伟大。所以并非“欲扬先抑”。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这座山下就是祁阳三中,是“我”读书的地方,“我就是在这里考上吃国家粮的”,祁阳三中是我考上吃国家粮的地方,飞出群山,开启梦想,生命发生了蜕变。浯溪有碑林,对于“我”来说,“眼前的浯溪碑林,不再是零星的艺术的碎片,而是不可磨灭的书法艺术的浓墨重彩和历史见证的精神符号。爱好书法,从浯溪始”,浯溪碑林激发了我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古碑上的文字作为见证历史的精神符号给予人更深刻的影响。“在陪伴母亲的这一个上午,我一路走一路思考。我想,浯溪的水也是母性的,甚至是孤独的”“一阵凉风从浯溪山上的绿树中吹来,吹动了母亲稀疏的白发,我用纸巾轻轻揩掉了母亲的眼泪。此刻,在山水间,母亲高大起来。母亲算不上智者,但一定是仁者。孩子们那些生命、青春、才华,原来不过是被时间不断挤掉的水分,不过是父母用坚毅和希望缝纫了山中月亮的缺角”,“我”陪伴母亲重游浯溪,回顾母亲生命中“上山劳作”“被毒蛇咬过,被黄蜂叮过,被野狗追过”“对山唱出心中的苦与寂寞”等艰难的时刻,更清晰地感知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母亲在山上“砍柴爬树、捡茶籽、割牛草、找蕨根、摘野果、挖草药……那里似乎有无尽的宝藏”,母亲靠山养育孩子。“山是母亲的命,也是孩子的养分”,表达对大山的歌颂,体现出自然是生命之源,是生存之本。“我知道,故乡的山路就是被许多母亲踩弯踩细的,再苦再累,山里人同样把平凡日子踩得顺顺溜溜”,陡峭艰难的山路被无数想“把日子过甜”的母亲、想为儿女“补充营养”的母亲们的踩弯踩细了,这句话表达对天下母亲的歌颂,体现出苦难可以让她们变得坚韧。“父母是儿女眼里不变的山水;而在父母眼中,儿女便是整个世界!”,儿女眼里,父母对他们的供养与爱永远不变;而在父母眼中,爱儿女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这句话表达了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深厚情感,体现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而破之。”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①,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期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②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绥抚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材料二:孙子曰:“敌人开阖,必亟入之。”预表还所获而间张政。又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预以奇兵袭乐乡,而孙歆以谓飞渡江。又曰:“善战者,求之于势。”预谓兵威已振如破竹是也。(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六·晋杜预》)〖备注〗①张政:三国东吴名将,西陵战败后未把战况告诉吴主,败绩暴露后被吴主召回撤换②孙皓:三国时期吴国最后一个皇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事当A以利害B相期C今此举十D有八九E之利F而其害一二G止H于无功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文中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B.譬如破竹,指进攻像劈竹子一样,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今演化为成语“势如破竹”。C.造,文中指去、到,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的“造”意思不同。D.间,文中指离间,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武帝暗中计划灭吴,反对者众多,只有羊祜、杜预、张华等人支持,西陵一战后,杜预请求伐吴。B.杜预上表晋武帝,对反对派的阴暗心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计划中止可能带来的形势变化表示忧虑。C.正值南方梅雨季节,疫病流行,晋军行军作战困难,有人主张停战修整,冬天再战,杜预坚决不同意。D.在灭吴之战中,杜预数次用兵决策都与孙子兵法相合,取得很好的效果,最终指挥众将一举攻下东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2)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14.杜预军事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0.CFG11.A12.C13.(1)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

(2)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14.①用离间计使东吴临战换将,军心浮动;

②派奇兵偷袭乐乡,虚张声势,震慑敌军,活捉吴歆;

③明判敌我形势,坚持灭吴计划,一举平定东吴。〖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事都要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此举”作主语,“利”作宾语,省略谓语“占”,主语前,宾语后断句,所以CF处断句;“一二”指的是“其害”,“于无功耳”指的是“止”,“其害”与“止”为两方面的内容,中间应该断开,所以G处断句。故选CF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恰逢;/出嫁。句意: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B.正确。C.正确。去、到;/起草。句意:直趋吴国京都建业。/楚怀王命令屈原起草法令。D.正确。离间;/参与。句意:杜预利用张政隐瞒战况之机,向朝廷上表,把捕获的吴军送还孙皓,离间了孙皓与张政的君臣关系。/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正值南方梅雨季节,疫病流行”错误,由原文“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可知,是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晋军行军作战困难”错误,根据杜预对进攻形势“譬如破竹”的分析可知,“晋军行军作战困难”为无中生有、生观臆断。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趁;“迫”,发动攻击;“溃”,溃败。(2)“贤能”,贤能之人;“不劳”,不费多大代价;“定”,平定。【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预表还所获而间张政”可知,用离间计使东吴临战换将,军心浮动;由原文“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可知,派奇兵偷袭乐乡,虚张声势,震慑敌军,活捉吴歆;由原文“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可知,明判敌我形势,坚持灭吴计划,一举平定东吴。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中所说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的问题。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诚如兵法所说:“要利用有利态势击破敌人。”晋武帝司马炎秘密制定一个灭亡吴国的战略计划,但交给朝臣讨论时,多数人的主张与帝意相违。唯有羊祜、杜预和张华的看法与武帝意图相合。征南大将军羊祜病重时,曾向武帝举荐杜预代替自己职务。待到羊祜一死,晋武帝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督统荆州一切军务。杜预奉命到镇后,修缮兵器铠甲以搞好战备,加强部队训练以显扬武威。他在选拔精锐部队大败吴国西陵都督张政之后,就向晋武帝请示大举伐吴的日期,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考虑大举攻吴之事。为此,杜预再次上表申述己见说:“凡事都要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朝臣们说吴国败亡的形势还没有到来,(他们所以这样说,)只是因为灭吴之决策不是出于他们的谋划,胜利后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认自己原来意见的错误,所以至今仍然固执己见而反对伐吴。自入秋以来,伐吴之事已经逐渐外露,倘若中途停止而拖延进攻时间,那么,吴国皇帝孙皓因担心被伐而想出对策来,或如迁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设施,疏散城镇居民,将会给我们造成城镇不可攻拔,野外无所掠获的被动局面,一旦吴国把大批舰船集中到夏口对我进行防御,那么,明年伐吴的计划或许就落空了。”就在晋武帝与中书令张华下围棋兴致正浓之时,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张华立即推开棋盘拱手向武帝说:“陛下英明伟大,战无不胜,国家富饶,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晋武帝听后,就批准了杜预的建议。杜预于是把部队集中到江陵,并派周旨、伍巢等将率军乘船夜渡长江以袭击乐乡;晋军沿途多插旗帜,点火于巴山之上,出击其要害之地,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歆。晋军在平定了长江上游地区后,从湘江以南至交州、广州的广大地区的吴国州郡,都望风不战而降,杜预则亲执符节宣读皇帝诏书,一一加以安抚。在晋军众将举行会议时,有人提出说:“已据江南百年的吴国敌寇,是很难一下子把它完全战胜的。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因此,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之时,再大举进攻吧。”杜预则坚定地回答说:“从前燕国大将乐毅凭借济西一战,而一鼓作气地吞并了齐国。现在,我军已经声威大震,对敌进攻如同刀劈长竹一样,数节劈开之后,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不再需要用力处理了。”于是,杜预指挥众将率军直趋吴国京都建业,沿途所过城镇的吴军,无不束手就降,结果活捉了孙皓,平定了吴国。(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材料二:孙子说:“一旦发现敌人有隙可乘,就要迅速乘机而入。”杜预利用张政隐瞒战况之机,向朝廷上表,把捕获的吴军送还孙皓,离间了孙皓与张政的君臣关系。又说:“善于进攻的军队,展开兵力就像从九霄突然降下,势不可挡。”杜预派奇兵偷袭乐乡,孙歆以为他们如同神兵天降一般飞过长江。又说:“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从自己创造的有利作战态势中去追求胜利。”杜预认为军威已经大振,形势的发展如同刀劈长竹,将节节胜利,毫无阻挡。(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六·晋杜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①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②,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备注〗①中州:指中原。②蕞尔:微小貌。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与友人携手登楼远眺,吟诗赏月,皓月当空好不惬意。B.澄澈明月映照“满怀冰雪”之愁,无处排遣选择“鲸饮”。C.“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承上写景,启下叙事抒怀D.“扶头”是写酒醉后昏昏沉沉,写出了作者的失意和无奈。16.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是辛弃疾的“英雄之词”,但抒情手法相异。请以“谁念英雄老矣”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句为例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谁念英雄老矣”是直接抒情,作者眼看中原沦陷,同胞们愁意浓重,朝廷北伐却遥遥无期,又有谁还想到英雄已老、功名无成,直接表达出满腔悲愤。

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借典抒情,廉颇虽老,但为求重新起用在使者面前吃下一斗饭,作者借廉颇的典故自比,表达自己不服老,仍希望为国立功的情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澄澈明月映照‘满怀冰雪’之愁”错误。“照我满怀冰雪”,意为:澄澈明月映照的是我辈冰雪般纯洁的肝胆。“满怀冰雪”是作者对自己冰雪般纯洁的肝胆的自喻自况。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抒情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谁念英雄老矣”,意为: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也就是说,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那些已经老去的英雄,又有谁会去关心他们的抱负呢。此句直接抒情,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中原沦陷,朝廷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同胞们愁意浓重,自己的雄心壮志不得实现,朝廷想不到英雄已老,该句直接抒情,表达出英雄功名无成,空怀报国之志满腔悲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为:还有谁会询问,廉颇将军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这句话引用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故事。廉颇年老时,赵王派使者前去探望他,询问他是否还能为国家效力。廉颇虽老,但为了证明自己宝刀未老,能重新被起用,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能为国家征战。此句借典抒情,作者借廉颇的典故自比,表达了辛弃疾对廉颇的敬仰,抒发自己不服老,仍有一腔热血,渴望为国立功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风”经常撩动文人的情思,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一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引发诗人无尽的愁绪;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一句牵引出词人的故国之思。(2)《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相似,都传达出对恋人思而不见的煎熬。(3)杜牧《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写出了阿房宫的壮观,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写曹操军容之盛,两者手法类似。〖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小楼昨夜又东风(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她站住了,那琴声是从备斋里传出来的,徐缓、轻柔的绕过那白雪中的雕梁画栋,在雪中的清冷的空气里,A飘过来,向她飘过来,琴弓在舒展,丝弦在震颤,扣人心扉的节奏和旋律,如泣,如诉,如梦,如诗,从容不迫地讲述着东方一个古老的、生死不渝的故事①……她的心被俘虏了,B地走过去,走过去,怕踩动脚下的雪,发出一丝杂音,破坏了那纯净如水的韵律。②她又停下来,她不忍心去叩响那小小书斋的门,去打断那宁静的世界中的天籁之音……她从备斋前走开了,③踏着被白雪覆盖的小桥,沿着粉雕玉琢的石阶,走上湖心小岛,站在小亭的檐下,静静地听着,琴声在她耳畔回旋,回旋……雪花C地飘落,岸边的博雅塔,水中的石舫,都披上了一身轻柔的白纱。垂柳,国槐,银杏,红枫,树叶都早已落尽了,如今被白雪挂满了枝头④……洁白的燕园,洁白的未名湖,洁白的小岛,漫天飞雪中,伫立着一个少女的身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叠词,三处叠词不能相同。19.对文学作品来说,省略号的使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五个段落都以省略号结尾,请任选两处,分析省略号的使用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0.“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慢慢;B轻轻;C静静19.①第一处和第三处的省略号用来标示声音的延续,突出了琴声悠扬,持续不断,使得“她”的心被俘虏,如痴如醉,沉浸其中。②第二处和第四、五处的省略号都用来标示余意未尽,第二处着意刻画“她”不忍打断演奏者的小心翼翼,后两处着意描绘燕园的银装素裹和少女的悄然伫立,都有着“言有尽意无穷”的文学感染力。20.D〖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A此处用来修饰“飘过来”,突出琴声旋律舒缓的特点,与前文“徐缓、轻柔地绕过……”相照应,可填“慢慢”。慢慢:指缓慢。B此处用来强调“走过去”的动作十分轻微,与后文的“怕踩动脚下的雪发出一丝杂音”相呼应,可填“轻轻”。轻轻:动作细小、小心。C此处用来修饰雪花的“飘落”,进一步突出了校园环境的寂静,可填“静静”。静静:指很安静。【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省略号的作用有:①表示内容或引文的省略;②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③表示列举的省略;④表示说话迟疑;⑤表示说话断断续续;⑥表示语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