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生物(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生物(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生物(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生物(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生物(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都具有生物膜系统,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B.真核细胞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原核细胞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C.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及各种细胞器膜,细胞类生物遗传物质均为DNA,原核细胞中可以有光合作

用所需的色素和酶。

【详解】A、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及各种细胞器膜,所以不具有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B错误;

C、有些原核细胞(如蓝细菌)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以及光合作用所需的酶,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

误;

D、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检测还原糖时,应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2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B.检测脂肪时,可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C.检测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腺试剂A液和B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D.淀粉的检测原理是利用了其遇碘变蓝的特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50~65。(2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

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

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胭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HI染液(或苏丹IV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需要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

去浮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应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3温水的大烧杯中水浴加热,溶液的

颜色变化为砖红色,A正确;

B、检测脂肪时,用苏丹III染液鉴定,呈橘黄色,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B正确;

C、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入双缩服试剂A液1mL,摇匀,形成碱性条件,再加入双缩胭试剂B液4滴,

摇匀,出现紫色,C错误;

D、淀粉的检测原理是利用了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溶性小分子易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可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

C.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消耗ATP

D.胃蛋白酶原运出细胞的过程离不开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

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

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甘酸,特例…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

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

输,需能量。

【详解】A、细胞膜是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属于脂质,脂溶性小分子易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A

正确;

B、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可借助膜上的通道蛋白,不是载体蛋白,B错误;

C、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消耗ATP,需要载体蛋白,为主动运输,C正确;

D、胃蛋白酶原运出细胞的过程为胞吐,离不开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4.如表示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醐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反应物浓度

A.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率会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B.反应速率不变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

C.在一定范围内,醉活性会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D.若升高pH值,曲线可能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前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即在一定

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由于酶浓度的限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

后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在到达b点之前,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因此

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率会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A正确;

B、识图分析可知,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由于酶浓度的限制,

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在一定范围内,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升高,但是酶的活性不变,C错误;

D、根据题意该曲线所处的pH值情况未知,在最适pH值两侧存在反应速率相同的情况,因此若升高pH

值后,曲线可能不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5.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对个体的生命有一份贡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B.细胞分化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小,染色质收缩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

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

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

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

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

新陈代谢减慢。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

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

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

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衰老的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收缩,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Co

6.水稻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下列有关水稻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不会影响水稻的减数分裂

B.次级精母细胞中有12或24条染色体

C.经减数分裂后,精细胞中有6对染色体

D.减数分裂I后期细胞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

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

个次级次级性母细胞。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

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含量变化:

染色体DNA染色单体

精原细胞2N2N0

r间期卵原细胞函1

减2N4N4N

前期♦2N4N4N

分「第一次分裂

裂初级精理细胞中期12N4N4N

初级卵母细胞Y

【分裂僦后期12N4N4N

末期1

N2N2N

前期II

次分

胞中期”N2N2N

体后期“2N2N0

精子、第二极体、卵末期口NN0

细跑

【详解】A、气温过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以及纺锤体的形成等,从而影响水稻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A错

误;

B、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有1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的着

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为24条染色体,B正确;

C、经减数分裂后,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有12条染色体,C错误;

D、减数分裂1后期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会导致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7.下列有关遗传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人工杂交实验中去雄的植株叫做母本

B.孟德尔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属于演绎推理

C.用病毒中提取的RNA感染烟草证明R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减法原理”

D.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可用含有放射性的同位素,5N和,4N标记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1、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

实验)一得出结论。

3、要证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就需要通过实验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1958年,美国生物学家梅

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已用GN标记

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HN的培养基上,两次分裂后,提取大肠杆菌的DNA,经过密度梯度离心,证明

DNA的半保留复制。

【详解】A、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豌豆属于两性花,需要对母本植株进行去雄处理,A正确;

B、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说一演绎推理一实验验证(测

交实验)t得出结论,其中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属于演绎推理,B正确;

C、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用病毒中提取的RNA感染烟草的实验证

明RNA是遗传物质,实验中去除了蛋白质外壳的影响利用了“减法原理”,C正确;

D、美国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用同位素FN和标

记大肠杆菌的DNA,经过密度梯度离心,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但是"N和l4N没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D。

8.某两性花植物的两对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红花和白花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用该植物的甲、乙

两植株杂交,子代表型比例为3:1: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甲、乙两植株中有一植株能产生4种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C.亲本有4种可能的杂交组合类型

D.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

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

代。

【详解】A、子代表型比例为3:1:3:1=(3:1)(1:1),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上,A正确;

B、由子代表型比例为3:1:3:1可知,甲、乙均有一对杂合子基因;对于另一对相对性状,甲、乙其中一个

为杂合子,另一个为隐性纯合子;则甲、乙两植株中有一植株能产生2x2=4种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B正

确;

C、由子代表型比例为3:1:3:1可知,甲乙均有一对杂合子基因,对于另一对相对性状,甲乙其中一个为杂

合子,另一个为隐性纯合子,假设第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控制,第二对性状由B、b控制,则杂交组

合类型有AaBbxAabb、AaBbxaaBb两种,C错误;

D、子代表型比例为3:1:3:1=(3:1)(1:1),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D正

确。

故选Co

9.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中的1个脱氧核糖,可与1个或2个磷酸基团相连接

B.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驱动

C.T2噬菌体会发生基因突变,而流感病毒不会

D.转录过程中会发生A和T间氢键的断裂,也会发生A和U间氢键的断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甘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

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转录: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A、在DNA分子中每条链的3,端1个脱氧核糖与1个磷酸基团相连接,其它的脱氧核糖都是与2

个磷酸基团相连接,A正确;

B、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时要破坏氢键,因此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驱动,B正确;

C、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也是基因,所以流感病毒也会发生基因突

变,C错误;

D、转录过程中首先在RNA聚合前的作用下解旋,该过程中会发生A和T间氢键的断裂,RNA合成后从

DNA链上释放时会发生A和U间氢键的断裂,D正确。

故选C。

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胚胎学能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适应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种群间出现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协同进化不能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1、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生殖隔

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详解】A、化石能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A错误;

B、适应:一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B错误;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C正确;

D、协同进化既能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能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

故选C。

11.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顺利举行,中国运动员在多项比赛中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下列关于运动员内环

境与稳态叙述,错误的是()

A.在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有利于维持运动员体温的相对稳定

B.比赛过程中,参与生命活动调节的信号分子包括神经递质、激素、CO2等

C.比赛刚结束时,运动员的心跳速度仍较快,与体液调节的作用特点有关

D.除运动员的个体水平外,在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上,稳态普遍存在

【答案】A

【解析】

【分析】1、运动员运动时,血糖下降,导致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强,分泌更多胰高血糖

素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

2,寒冷刺激人体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后,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最终引

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详解】A、寒冷环境中,运动员散热量和产热量均增大,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所以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A错误;

B、运动中作出复杂的动作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有关神经递质、激素、CO2等是参与

调节的信号分子,B正确;

C、体液调节缓慢,作用时间较长,但作用范围比较广,比赛刚结束时,运动员的心跳速度仍较快,与体

液调节的作用特点有关,C正确;

D、除了宇航员个体水平,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等),稳态普遍存在,D正确。

故选A„

12.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不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B.下丘脑能够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

C.下丘脑能够分泌并释放抗利尿激素D,下丘脑中有调节呼吸的神经中枢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

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

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

中枢。

【详解】A、下丘脑中有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如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A错误;

B、下丘脑具有传导功能,在水平衡调节中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B正确;

C、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C错误:

D、调节呼吸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D错误。

故选B„

13.如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到12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b段血糖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与c~d段不同

B.与b点所对应的时间相比,c点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少

C.通过反馈调节可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D.该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抗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

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

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曲线ab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人体消化和吸收了食物中的糖类,但ef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

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A正确;

B、b点血糖浓度高,胰高血糖素分泌少,c点血糖浓度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多,B错误;

C、当血糖浓度升高时通过反馈调节使血糖水平降低,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C正确;

D、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D正确。

故选B。

14.如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I细胞aK细胞bJ.

物质②~W细胞dI-►物质①

4(与匕疡病质原■体蛀特曰异卜性1结合)

病原体一A|细胞C

I

5Tti细胞eI

A.该过程表示细胞免疫

B.图中所有细胞都能识别抗原

C.物质①②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图中虚线表示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

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剌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

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

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物质①为抗体,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A错误;

B、图中细胞d为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物质心①(抗体)、②(细胞因子)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该过程表示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图中的细胞d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图中虚线表示

的过程为二次免疫,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的时候,D错误。

故选C。

15.如所示甲、乙、丙、丁是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甲能说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

B.实验乙若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可得到完全相同的实验结果

C.实验丙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目的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D.实验丁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中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为3』引跺乙酸。生长素有调节茎

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

【详解】A、实验甲的自变量是遮光部位,当尖端被不透明的锡箔罩住后直立生长,能说明胚芽鞘感受单

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A正确;

B、实验乙中无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尖端与下部用琼脂片隔断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说明尖端产生的影响

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若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尖端与下部用琼脂片隔断的胚芽鞘则不会弯曲生长,

所以实验结果不相同,B错误;

C、实验丙自变量是生长素的含量,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目的是为了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正确;

D、实验丁借助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D正确。

故选B。

16.自然界中的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数量会呈周期性变化,如图所示模型。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也-

nJ红

j<

1后的种辞-1■、

4

tt*?*

就*

1:工

J

-泰

9间

A.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B.二者之间的关系总是此消彼长

C.若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可能导致二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

D.若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可能导致二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

物还是捕食者,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

【详解】A、捕食者种群与猎物种群之间相互制约,种群数量彼此影响,即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A

正确;

B、据图可知:捕食者和猎物种群之间存在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的时间,故二者并非总是此消彼长,B错

误;

C、若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捕食者之间会有竞争,可能导致二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C正确;

D、若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一种猎物的变化可能不会影响到捕食者,可能导致二者数量变化不符合

该模型,D正确。

故选B。

17.如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农作物家禽、家畜

&饲料/

A.图中存在4条食物链

B.图中仅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粪肥还田”有利于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农作物、家禽、家畜和人之间,能量循环流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可构

成食物链。

【详解】A、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图中存在:农作物一人;农作物一家禽、家畜T人,共2

条食物链,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图中缺少生态系统组

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B错误;

C、“粪肥还田”后分解者可将粪肥分解形成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有利于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正确;

D、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D错误。

故选Co

18.下列有关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B.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生态平衡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2)含义: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也就是说,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的状态,这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以及动植物组成等

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

相对稳定。第二,功能平衡:生产-消费一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

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第三,收支平衡。

(3)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5)种类: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根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含义可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

力,A正确;

B、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

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C正确;

D、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收支平衡,D错误。

故选D。

19.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B.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C.某些物种栖息地碎片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D.要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应禁止对海洋鱼类的捕捞

【答案】D

【解析】

【分析】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

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七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

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

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

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详解】A、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也称为基因多样性,A正确;

B、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

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B正确;

C、某些物种栖息地碎片化会导致地理隔离,影响生物之间交流,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D错误。

故选D。

20.生态工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基本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构建结构优化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B.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平衡,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依据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应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D.提高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

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态工艺系统.其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

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详解】A、生态工程的建设需要遵循整体性原理,实现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的整体与功能的统一,A正确;

B、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是指生物要适应环境,且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维持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平衡,B正确;

C、对垃圾进行焚烧没有体现循环原理,应该对垃圾进行分类并资源化利用,如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农作物吸收利用,C错误;

D、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种群之间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合的群落,这样即便某个种群消亡,其它

种群也能弥补,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D正确。

故选Co

21.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用带盖玻璃瓶制作果酒过程中,需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气

B.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泡菜腌制时间不宜过短

C.制作果醋和酸奶的微生物都是原核生物,发酵都必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D.制作腐乳时,毛霉中的酶可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肤和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

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

2、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

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3、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

成乳酸。

【详解】A、用带盖的瓶子制备葡萄酒,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注意,不是打开瓶盖)原因是酒

精发酵过程中产生CO”拧松瓶盖以放出CO2,A正确;

B、泡菜腌制时间短亚硝酸盐含量高,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因此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泡菜腌制时

间不宜过短,B正确;

C、制作果醋利用醋酸菌、制作酸奶利用乳酸菌,醋酸菌和乳酸菌都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醋酸菌是好

氧菌,果醋发酵需要有氧条件,C错误;

D、在制作腐乳时,毛霉中含有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可以使豆腐中的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和小分子的肽,将

脂肪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D正确。

故选C。

22.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取草莓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幼苗

B.培育“番茄一马铃薯”杂种植株过程中不形成愈伤组织

C.胚胎干细胞的培养需在CO2培养箱中进行

D.抗体一药物偶联物(ADC)中单克隆抗体主要发挥靶向运输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融合。茎尖一般病毒很少,甚至没有。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的

气体环境中含有C02来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A、茎尖一般病毒很少,甚至没有,取草莓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幼苗,A正确;

B、培育“番茄一马铃薯''杂种植株过程中,两种原生质体融合后得到的杂种细胞也需要脱分化诱导形成愈

伤组织,B错误;

C、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的气体环境中含有CO2来维持培养液的pH,所以胚胎干细胞的培养需在CO2培养箱

中进行,C正确;

D、抗体具有特异性,可以特异性的结合病原体,所以抗体一药物偶联物(ADC)中单克隆抗体主要发挥

靶向运输作用,D正确。

故选B。

23.下列关于胚胎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内受精、体外受精的共同点是受精前精子均需获能

B.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将来可发育为胎儿的各种组织

C.对桑甚胚或囊胚进行分割处理,可培育出基因型相同的两个新个体

D.经胚胎移植产生的后代,其遗传特性与受体保持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外受精技术: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处理、受精、胚胎的早期培养、胚胎

移植。

胚胎移植:指将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体内,使

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详解】A、体内受精、体外受精的共同点是受精前精子均需获能,A正确;

B、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将来可发育为胎儿的各种组织,B正确;

C、对桑豆胚或囊胚进行分割处理,桑篡胚或囊胚的细胞都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所以可培育出基因型

相同的两个新个体,C正确;

D、经胚胎移植产生的后代,其遗传特性与供体保持一致,D错误。

故选D。

24.科学家将人干扰素基因连接在大肠杆菌的质粒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利用发酵工

程生产人干扰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时需要用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B.可通过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检测是否翻译出干扰素

C.可用Ca2+处理大肠杆菌,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其细胞中

D.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均在人干扰素基因的转录中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

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其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详解】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时需要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错误;

B、干扰素是蛋白质,可通过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检测是否翻译出干扰素,B正确;

C、可用Ca?+处理大肠杆菌,增加其通透性,易于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其细胞中,C正确;

D、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启动转录,终止子终止转录,均在人干扰素基因的转录中起作用,D正确。

故选A»

25.诊断新冠肺炎可用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等手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检测核酸前要通过PCR技术对病毒RNA进行直接扩增

B.三种检测都需要从患者体内采集相关样本

C.患者康复后可能会出现核酸检测阴性而抗体检测阳性的情况

D.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的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抗原检测和治疗

【答案】A

【解析】

【分析】新冠病毒外有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包膜结构,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

殖,其遗传物质是RNA。新冠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进行R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通过PCR技术不能对病毒RNA进行直接扩增,A错误;

B、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等三种检测都需要从患者体内采集相关样本,B正确;

C、患者康复后体内含有抗体,故可能会出现核酸检测阴性而抗体检测阳性的情况,C正确;

D、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可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从而用于抗原检测和治疗,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如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示意图,①〜⑩代表不同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1)图中⑦代表的物质是,⑧和H2O生成⑦、⑨,并释放少最能量的过程发生在

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

(2)图中⑤会接受(填物质名称)释放的能最,并且被(填物质名称)

还原,最终转化为糖类。

(3)若提供国0标记的HzO,⑥中(填“能”或“不能”)检测到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表示物质转化过程)。

【答案】(1)0.NADH(或[H]、还原型辅酶I)②.线粒体基质

(2)①.ATP和NADPH(还原型辅酶H)②.NADPH(还原型辅酶H)

18I8I8

(3)①.能©.H2O^CO2^(CH2O)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

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0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有氧呼吸消耗有机物、氧气、

水,生成二氧化碳、水,释放大量能量。

①是氧气、②是NADPH、③是ATP、④是ADP+Pi、⑤是C3、⑥是(CH?。)、⑦是NADH、⑧是丙酮酸、

⑨是CCh、⑩是H2。。

【小问1详解】

图中⑦与氧气一起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代表的物质是NADH;⑧丙酮酸和H2O生成⑦NADH、⑨CO2,

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小问2详解】

图中⑤为C3,会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最终转化为糖类。

【小问3详解】

l8

若提供O标记的H20,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带标记的C02,带标记的CO2参与暗反应,@(CH2O)

中能检测到』O。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识记和理解相关过程即可解答。

27.果蝇野生型和突变型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某野生型果蝇种群中出现一只突变

型雄果蝇,该雄果蝇的出现是某一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一个基因突变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是指。

(2)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携带突变基因的配子来自(填“父本”“母本”或

“父本或母本”),且突变型为(填“显性”“隐性”或“显性或隐性”)性状;若该对等位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携带突变基因的配子来自(填“父本”“母本”或“父本或母本”

(3)现用该雄果蝇和该种群中的野生型雌果蝇杂交,若子一代,则该对等位基因

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一代未出现上述现象,需再用子一代果蝇相互交配,若子二代

则该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2)①.父本或母本②.显性③.母本

(3)①.雌果蝇为突变型,雄果蝇全为野生型②.雌果蝇全为野生型,雄果蝇中一半为野生型、

一半为突变型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不改变基

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小问1详解】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小问2详解】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携带突变基因的配子既可以来自父本,也可以来自母本,且突变型为

显性性状才能在这一代表现出来。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携带突变基因的配子来自母本,父

本提供Y配子给雄性后代。

小问3详解】

假设野生型和突变型受Aa基因控制,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突变型为显性性状,则该突变

型基因型为X,'Y,现用该雄果蝇和该种群中的野生型雌果蝇X;Xa杂交,则子一代雌果蝇为突变型,雄果

蝇全为野生型;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突变型一定为显性性状,则该突变型基因型为Aa,和该

种群中的野生型雌果蝇杂交,后代野生型:突变型=1:1;所以若子一代雌果蝇为突变型,雄果蝇全为野生

型,则该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一代未出现上述现象,则突变型非伴X显性遗传,需再用

子一代果蝇相互交配。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突变型为隐性性状,则该突变型基因型为X/,

现用该雄果蝇和该种群中的野生型雌果蝇XAXA杂交,则子一代全为野生型(XAX\XAY),将子一代果蝇

相互交配,雌果蝇全为野生型,雄果蝇中一半为野生型、一半为突变型;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子一代野生型:突变型=1:1;所以若子二代雌果蝇全为野生型,雄果蝇中一半为野生型、一半为突变型,

则该对等位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

28.甲基丙烯酸甲醋(MMA)对神经冲动传导有影响,可用于手术止痛。为研究不同浓度的MMA对神经

冲动传导的影响,利用蟾蛛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标准任氏液、浓度为。01%、01%、1%的MMA溶液

(用标准任氏液制备)等进行了相关实验。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1)将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置于,实验组分别置于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进行相应测定并记录,结果如图

所示:

二^云^尹一F7r----------—对照组

度、、、\

H(<3、0.01%组

SV

)1%组

7%组

0123510156方60时间(;nin)

各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2)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随着MMA浓度的升高,蟾蛛坐骨神经接受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填“加快”或"减慢")o在蟾蛛坐骨神经中,兴奋是以信号的形式沿着神

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在实验过程中同时发现随着MMA浓度的升高,蟾蛛神经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逐渐降低,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MMA能抑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导致,故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4)实验中为保持材料生理活性需要用到任氏液,据此推测任氏液与蟾赊的(填“血

浆”“组织液”或“淋巴液”)成分最接近。

【答案】(1)①.适量标准任氏液②.等量浓度为0.01%、0.1%、1%的MMA溶液

(2)①.减慢②.电

(3)Na+内流减少(4)组织液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MMA对神经冲动传导的影响,实验的自

变量为不同浓度的MMA,因变量是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实验设计了四组:标准任氏液的一组为对照组,

浓度为0.01%、01%、1%的MMA溶液设计为实验组,根据图示曲线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随着MMA浓

度的升高,蟾蛛坐骨神经接受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减慢。

2、在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

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即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

的Na+离子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逆转,即膜外由正

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

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