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教材_第1页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教材_第2页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教材_第3页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教材_第4页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主要内容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案例导入:

我没偷东西卢某系北京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2008年6月,从网上下载了黑客软件,破译并盗取某公司上网帐号与密码。并且向好友与同学广泛传播此帐号与密码,还得意得告诉他们“这帐号是黑下来的,不付钱就可以上。”致使1000多人使用该帐号,造成该公司16万多元的经济损失。当卢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刑事追究时,他竟以并没有偷东西为由替自己辩解。案例2聪明反被聪明误大学生孙某,平时钻研侦探小说,颇有心得,要与警察一比高低。开始盗窃宿舍财物。他每次作案都控制财物的价值量,在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以下,以免构成盗窃罪。并在每次作案时,都戴上手套,用拖把抹去足迹。当他被抓,警察告诉他,他多次作案,累计盗窃金额巨大,已构成盗窃罪时,悔之晚矣。可见,知法绝不是对法律一知半解,它不仅要求对法律条文有完整准确的理解,而且要求对法律精神、法治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有一个健康的法律心理。课程导入关于法律你知道多少?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重点)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的产生及其发展

法律的产生

法的演进的一般规律

法律的产生原始社会有法律吗?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国家,也没有法律。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原始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地、自发地形成起来的习惯。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法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法律产生的根源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阶级根源:经济根源:适应调整阶级关系的需要社会根源: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需要法律演进的一般规律

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沌一体到各自独立的规范系统。从个别调整到一般调整。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律的四种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律

夏正刑有五,科三千条。墨、劓、刖、宫、大辟

夏、商、西周叫刑,春秋和战国时期叫法,(刑鼎)封建制法律唐律大明律《唐律》是传世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它对亚洲许多国家产生过显著影响资本主义法律

1804年法国民法典社会主义法律

1954年宪法苏维埃政权的第一部宪法(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1、词源

2、法的基本特征

3、法律的本质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法的来源

龙?狮?羊?牛?鹿?廌(zhi)(甲古文、金文)

一种能“治狱”、“别曲直”的独角神兽,“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春秋》故事:两人不知何故打起官司,一拖便3年,狱官无法断定是非。齐庄君听后心里很烦,两个都杀,会冤枉其中一个好人,两个都放,会放掉恶人。最后,他命人牵一头羊过来,对两人说:“我把羊杀了,将羊血洒在神坛前的一条小沟里,你们两人在神坛前念自己的誓词,不得说谎,否则,死羊会有所表现。”第二个人念到一半时,死羊突然跃起,用自己的角将其当场刺死。(《墨子·明鬼》)

1、词源

《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去之,从去”法的来源“律,均布也”。

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所谓均布,是古代调音律的工具,把律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

“法”,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律”,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

“法”强调平、正、直“律”强调“人人必须遵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视频《曹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①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的标准(法)②体现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标准的人人必须遵守的文件(法律)

“法”与“律”连用—

是在清末民初时开始的。

2、法的基本特征*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第一个问题:调整对象

法律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法律是针对人们的行为,而不是未予以外化的某种观念或者思想。人民代表大会现场第二个问题:国家意志的表达主体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第三个问题:国家意志的表达方式

国家创制法律的方式为两种:制定与认可。

第四个问题:何谓权利、义务?法律为什么要确定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

权利实质上是获得利益的一种资格,义务是一种满足利益实现的负担。国家通过法律对利益的分配来达到调控人们行为的目的,从而来规范整个社会的秩序,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第五个问题:实施的保障

—法院、军队、警察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3法律的一般意义(本质)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国家是统治阶级有组织的暴力工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是国家的主要成分。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政权由统治阶级掌握,因此法首先和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法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及其简单的相加例一:陈世美是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女婿,属于统治阶级的行列,但由于他触犯了当时的法律,抛弃妻子,仍然死于包公的龙头铡下。

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十月革命胜利,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宪法性文件

——共同纲领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

兵马俑清明上河图法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例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出现了新情况,法律会得到不断的修改和补充,比如在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就增加了有关计算机犯罪等方面的条文。例三: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虽然就经济制度或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是同样的,但他们的法律却可以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情况。比如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律同其他州的法律有很大的差别,尽管差别很大,但它们仍都属于资本主义的法律。法律的定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1)体现的意志: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统一;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共同意志→国家强制性和人民守法自觉性统一(2)内容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科学性与公正性统一→权利与义务统一→不断完善与自行消亡的统一(3)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作用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什么是法律体系(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内容最根本最高法律效力

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是指法律生效、适用的范围。(一)宪法(Constitution)根本制度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是根本大法,是普通法律立法的最高原则;普通法律不得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被视为无效乔玉贵等人侮辱国旗案

乔某、吴某、蔡某等人,均系福建省某地质学校学生。他们平日生活散漫,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校领导的批评教育和处理。为此,他们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制度感到不满;特别是由学校学生会组织的护校队,在巡逻中发现他们有违纪行为后,或向学校领导汇报,或者直接加以制止,使他们产生与护校队对立的情绪,企图伺机报复。经过预谋,五人于1992年11月10日凌晨2时许,先由王某用事先准备的锁,将学校值班室的门反锁;继由何某在学校宿舍二楼墙壁上涂写了“警告学生会护校队:再为虎作伥,别怪我心恨”等字句,落款署名为“蒙面人”。与此同时,被告人乔某、吴某、蔡某等三人,到学校操场上把该校升挂在旗杆上的国旗降下,换上两条偷来的男式长裤升挂在旗杆上。随后他们把降下的国旗浇上少量煤油,点燃后扔进护校队的值班室。

福建省福州市郊区人民法院经过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乔某、吴某、蔡某三人,因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管理不满,竟然将国旗降下烧毁,又把长裤升挂在旗杆上,其行为均已构成侮辱国旗罪,应予惩处。考虑被告人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有悔改表现,且被告人蔡某犯罪时未满十八岁,决定均从轻处罚。

1993年4月8日,该院依据《关于惩治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作出判决:以侮辱国旗罪判处被告人乔某管制一年六个月,判处被告人吴某、蔡某各管制一年。(二)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商法是调整公民、法人之间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四)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

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五)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六)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法律部门

承担刑事责任(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一)法律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

(二)法律遵守两层含义两方面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三)法律执行

——又称作行政执法行政机关被授权组织受委托社会组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四)法律适用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国家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最高人民檢察院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我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四、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领导宪法和法律前提依据主体特点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广大人民群众实质内容管理国家、经济文化、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六层含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四)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五)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六)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1、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当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时,仍能遵守有效的法律。王斌余杀人案:情与法的冲突法治思想个案公平与社会公平许霆案【案例】张某21岁,8年前张某右眼被一名12岁的邻居孩子用小木棍刺伤致残,当时父母鉴于双方都是孩子,而且两家交情甚好,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自己承担了一切损失和痛苦。现在,因为右眼残疾对张某的工作和婚姻造成了重大影响,并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问]:张某是否可以要求对方赔偿经济损失?(案例)1997年12月,胡某欲出国学习两年,因办离出国手续一时钱不够用,遂向朋友张某借款3万元,并立字据约定胡某在出国前将钱还清。但胡某直到1998年7月27日出国,都一直没有还钱,此前张某虽然经常来看望胡某,但也对钱的事只字未提。胡某在国外两年与张某也有过联系,但都没有说钱的事。2000年8月,胡某回国。2000年10月张某因买房急需钱,找到胡某,胡某当即表示,全部钱款月底还清,朋友文某在场见证,11月5日,当张某再次来找胡某要钱时,胡某却称,他的一个律师朋友说他们之间的债务已超过2年的诉讼时效,可以不用还了!张某气愤不已,第2天就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胡某偿还3万元的本金和利息。

[问题]张某能否通过诉讼取回胡某欠他的钱?王斌余杀人案:情与法的冲突

农民工王斌余因父亲腿被砸断急需用钱,便找老板多次讨要工钱,未果。此后他找劳动部门,找法院,都无济于事。最终,走投无路的王斌余又折回包工头家讨薪,被骂成“像条狗”,遭到拳打脚踢。极度绝望和愤怒之下,他连杀4人,重伤1人,后到公安局投案自首。后来,他一审被判死刑。王斌余案的一个焦点问题是,王斌余该不该判处死刑?

王斌余父亲到监狱探望儿子

不应判处死刑:许多网民和法律界人士认为,不应当对王斌余处以极刑。一些法律学者认为,如权利保障机制低效,民众对有关权力机构失去信赖,致使弱者在走投无路时,往往采取暴力性、“非理性”的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单方面地严厉追究其刑事责任,是否公平?

应当判处死刑:对此,持相反立场的人则认为,王斌余行为虽有可悲悯之处,但是并不足以免除其死刑。那些同情王斌余并呼吁免除其死刑的人,是否漠视了他人的生命价值?(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2、讲证据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合法。证据必须客观真实,不能捕风捉影和主观臆断。证据只有与案件有实质联系,才能起证明作用。2、讲证据

刑讯逼供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证据

凡是以刑讯逼供或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必须依法予以排除;对于其他未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收集的证据,必须依法重新收集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后,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对因排除非法证据而达不到起诉条件的,将作出不起诉处理或要求侦查机关撤销案件。席某与刘某1997年建立恋爱关系之后不久,于1998年2月登记结婚。婚后,刘某长期不主动找工作,赋闲在家,没有收入来源,席某多次劝说无效。刘某患有妇科疾病,虽经多次治疗仍未根治,因此一直不能生育子女。由于双方婚前不了解,导致了婚后生活的不和谐局面。席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寻求婚外的慰藉,便有了第三者。2004年3月,席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离婚并依法分割共同财产。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对婚前财产和婚后共同财产并无太多争议,刘某的委托代理律师突然向法庭提交了一份证据,是刘某为证明席某具有“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委托私人侦探偷拍制作的光盘资料。原告席某的代理律师对此证据的合法性提出了异议。偷拍偷录取得的证据合法吗?

2002年4月1日,最高法院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凡是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没有采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偷录、偷拍取得的证据也可以在法庭上充当有效证据。案例中的席某作为有配偶者又与他人同居,不具有法律规定的值得保护的合法权益。录像虽然涉及第三者隐私,但是其制作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侵害第三者的隐私权,而是为了保护更优先的配偶权,涉及他人隐私迫不得已,不采用隐蔽行为不能获得真相。而且该证据经过审查和鉴定,没有经过剪辑、拼凑、篡改和臆造,不是以违背善良风俗的手段或方法取得,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3、讲程序佘祥林案给我们的反思案情:1994年4月11日,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吕冲村堰塘发现一具无名女尸。县公安局经过排查,认为死者为张在玉,其丈夫佘祥林有故意杀人嫌疑。同年10月,佘祥林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佘祥林上诉后,湖北省高院认为此案疑点重重,发回重审。1998年6月15日,经地区、县两级政法委协调,京山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15年。2005年3月28日,“被杀”的张在玉突然返回家乡,此时佘祥林已服刑11年。无辜蒙冤坐了11年大狱的佘祥林,终以“死妻”复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佘祥林案”处理错误的原因1、执法人员未尽责2、不遵守基本的诉讼程序3、一味追求破案率

4、重口供轻证据5、刑讯逼供4、讲法理理由必须是公开的

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三)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大学生维权途径(合理选择)一、内部协调

二、向媒体投诉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举报申诉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被侵犯怎么办?●首先可以与旅游经营者自行协商解决。双方要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妥善、合理地解决纠纷。

●向旅游经营者所在的旅游投诉管理机关进行投诉。旅游投诉管理机关将按照有关旅游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可直接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

●可根据合同的约定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

●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旅游投诉受理及处理时效:

旅游投诉受理时效为60天(自投诉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受侵害之日算起)。

旅游投诉处理时效:自收到被投诉者的书面答复之日起,15日内以旅游投诉处理决定书通知投诉者与被投诉者。一位校友在德国留学期间,在一家图书馆被扒手窃去了钱包,里面有二十欧元,他不准备报警,可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却报了警。不到五分钟,一位女警赶到现场,问了情况,便请他做笔录。女警察说:“图书馆的自动安全系统已经记录了小偷的样子,警察局今天就可以将小偷的照片贴到全区的各个警察局。如果仍然找不到小偷,我们会把录像带送到电视台反复播放,直到破案为止。”“我看算了,只有二十欧元,不必劳师动众。即使抓到小偷,所花的代价也太大了。”他对女警说。“不!我们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讲值不值,而法律的尊严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小偷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女警严厉地说。结果,在电视台播放录像的第二天,小偷就落网了。不计较法律成本的国家和地区,付出的成本反而少,而报案难或不易报案的国家和地区,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案例思考:以下大学生的行为合法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某大学生一男生宿舍,多次遭到窃贼的光顾,令同学们深恶痛绝,便设下埋伏,以期抓获小偷,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偷终于被同学擒获,为解心头之恨,同学们你一拳,我一脚,对着小偷一阵猛打,致使小偷上医院治伤花去医药费共计1000多元,小偷为此告到法院,要求打人的学生赔偿损失。

大学生杨某借了600元钱给老乡田某,说好了一个月后归还,但田某到期后不仅不还钱,还多次找借口推托。杨某十分气愤,于是径直到其宿舍将他的电脑搬走,说是抵债。

某大学生甲,在宿舍丢失现金500元,因怀疑是宿舍同学所偷,于是心想:别人偷我的,我也偷别人的,反正这笔钱要想办法弄回来。于是趁宿舍另一同学抽屉没锁之机,盗取500元,结果被发现。ABC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2.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需要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来支撑。应当做到以下方面: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二、自由平等观念

三、公平正义观念四、权利义务观念案例1:陈某因硕士论文抄袭他人成果受到开除学籍处分

陈某是某高校的在读硕士生,在撰写论文搜集资料的时候,发现网上的一篇论文和自己论文的选题很切合,而且论述得非常好。陈某将该论文掐头去尾,把中间的2000多字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论文中。毕业论文上交后,学校请校外专家评审,陈某抄袭的论文正巧是这位专家的成果,陈某的抄袭被发现。学校给予陈某开除学籍的处分。对此,陈某后悔不已。认为自己虽然是硕士生,但法律知识缺乏,法治意识较为淡薄。如果开始就知道抄袭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也就不会抄袭了.案例2:女大学生依法维护自己的肖像权

张某是一个女大学生,长得比较漂亮,很喜欢照相。有一次,她在一个照相馆拍了一张艺术照,照得非常满意。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同学告诉她,她的照片被放得很大,放在照相馆的橱窗内做广告。张某认为照相馆侵犯了她的肖像权,遂向照相馆提出要求:第一,将照片从橱窗撤下,照相馆向她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3千元;第二,照相馆与她补签肖像使用协议,使用期2年,使用费5千元。经协商双方同意:照相馆使用其肖像3年,费用3千元。(一)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法律权利——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也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法律义务——要求他人必须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

法律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法律权利的范围就是法律义务的界限,反之亦然。(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