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_第1页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_第2页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_第3页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_第4页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

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

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

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李思家4个月用电143度,平均每个月用电多少度?

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列式:124+3心153+4打

2、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学习估算方法。

(1)1244-3^如何估算?

生1:124pl201204-3=40124+3N40

生2:124=120+41204-3=4044-3^1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

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2)学生独立估算:143+4心

生1:143Pl601604-4=40143+4n40

生2:143心1201204-4=30143+4N30

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

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

算。

三、联系实际进行估算。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

间?

第1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200+3七o

生1:200心2102104-3=70200+3270最多能买70本。

生2:200Pl801804-3=602004-3^60最多能买60本。

生3:200=180+201804-3=6020+3心660+6=66最多能买66

本。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200元能估成210元吗?为什

么?

(3)组织学生交流:只有200元,估算时不能将200估大,只能估小。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18594%

生1:185p2002004-4=50185・4-50最少需要50间。

生2:185^1601604-4=40185+4弋40最少需要40间。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185能估成160元吗?为什

么?

(3)组织学生交流:已知有185人需要住宿,在考虑所需房间数时,应将

185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房间。。

四、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

五、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小白兔和小花猫的想法都对吗?为什么?

2、做一做第2题:估算学生独立完成。

六、全课小结,学生谈体会。

教学设计说明: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

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

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

义。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

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然后让

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

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

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买“笔记本”和、“解

决住宿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能力.教学中,我还设

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除法进行估算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

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分页代码

设计思路:以现实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投影入手,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融入教学,进一步理解,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入手,想象东、西、

南、北实际所在的位置,通过深省一之间的指方向等互动游戏在学生心中建立

方向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学生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自觉的参与

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交流中,把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大家互相

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找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方向的知识,使学生感

受到生活离不开教学,由此对教学产生兴趣和新鲜感,并运用五岳的知识,对

学生渗透常识教育,同时,通过各种指方向练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和结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旅游团住宿问题,经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

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思考过程。

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13页。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用集合思想方法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利用集

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

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

对直观图有明确的认识。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

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己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

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

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

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

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

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

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从统计“上、下学期

获得五好小标兵”的人数及“获得跳绳比赛奖与数学竞赛奖”的人数这两个学

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

法。再过度到用图表示。

教学理念: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我以此作

为这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

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预设过程:

一、直接引入课题

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聪聪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看看,让大家认识一些

有趣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的数学方法。

〔小精灵聪聪的引入,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同时开门见山,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二、创情引发冲突

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图示法

在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表现优秀,被评为五好小标兵。现在老师把他们

请上台来。上学期的请到左边集合站一圈,这学期的请到右边集合站一圈。认

真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在学生说了他们的表示方法后,老师介绍聪聪的图示法。用2个椭圆表

示。为下面的问题解决做铺垫。)

2.引发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进行了跳绳比赛和数学竞

赛等。请获得跳绳比赛奖的到左边集合站一圈,数学竞赛奖的同学到右边集合

站一圈。

(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

值。2个问题的创设,由易到难,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作准备。符

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探究新的方法

1.引发思考:这几个同学获得了2项奖,他们应该怎样站好?

2.让学生想办法并汇报。(在学生想出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每一部

分学生表示的意义。)

(此时,让学生说意义。因为他们参与了活动,所以容易理解。)

3.引出用图表示的方法:你们能用像题1这样的图表示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尝试、创新的机会,体现学

生个性化的思维。)

(如果学生不能表示,老师介绍。)

小精灵聪聪的画法是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因此叫韦恩图。你们想知道吗?

请大家仔细看。

XXX这几个同学参加了2项,所以,左边圈里有他的姓名,右边圈里也

有他的姓名。为了更简便、清楚地表示重复的人,小精灵聪聪把他们的姓名写

在中间,只写一遍;然后把圆圈像这样画过去。

这样一来,一共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4.理解图示的意义。

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如果让你参加,你会获得什么奖,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上?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观察、尝试、独立思考、互助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

适时引导和变换方式,让学生经历用图表示的过程,理解图示的意义。)

5.比较表与图的不同,体会图的作用——更简便、清楚。

你们比较一下统计表和直观图,有什么感受?

(使学生认识到用图表示比用表表示更直观、更清楚。特别是很容易看出

谁重复了。)

1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用图表示的认识,感到图示更直观、更清楚。)

6.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

请大家根据图示用多种方法解决“获得两项竞赛奖的一共有多少人?”并

互相交流想法。

再指名汇报解法和想法。

(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获得成功的体验。)

7.小结注意点:

现在明白了吗?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四、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1.买菜问题

我们学校非常注意同学们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每天的菜都不完全相同。

这是班上的2个小记者调查的近两天的买菜情况,请大家把图填写完,并计算

食堂这两天一共买了几种菜。(先完成后指名汇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1日4月12日

2.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解决他们自己收集的实际问题或书上的习题。

3.辨析:

小名他们小组有12人一起打扫卫生。小名统计了一下:有8人扫地,8人

擦窗子,其中5人既扫了地又擦了窗子。小名统计的对吗?

(练习设计注意生活化、层次化,并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使学

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数学模型。)

五、课堂小结:

今天所解决的总和问题与以前的不一样。大家留心观察观察,生活中还有

哪些问题能用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呢?

〔小结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

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卡片面积问题,促使学生经历“问题研究一发现规律一形成方

法”的研究过程。体验不断改进测量方法的意义和作用:在直接测量的方法基

础上逐渐改进测量方法,发现间接测量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在探索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过程中,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思考程序和基本的计算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学习方式逐渐自觉地改进测

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教学准备:

课件、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复习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用面积单位铺满

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面积

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义3=12)这里的4表示什么?3呢?一共

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方法一

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实践活

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面积单位的个

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数上,才是卡片的面

积。]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2)能想象出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单位

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到铺一部

分,只摆一行一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

进行修改。]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2)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促学生深入思考,再次丰富学生间接测

量经验,优化方法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一一间接测量方法。

(1)“半铺”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面积的

计算呢?

(2)那我们今后就揣着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扛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到处

去测量面积吧。比如足球场场地面积……,想说些什么?

(3)讨论:我们不妨把这张卡片就当作……,大家开动脑筋,小组研究能

不能找到简便的方法?

(4)探究交流:为什么长20厘米就能摆20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呢?

(5)为什么宽是4厘米,就能摆这样地行呢?怎么列式?

(6)量出长和宽还真的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测量较大面积卡片的方法,引起学生自觉改进旧方法

的意识,发现长方形长、宽与面积单位边长个数的关系,突破由面积单位到长

度单位的转化这一理解难点。]

6.利用多张卡片深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它的面积是多少啊?怎么想的?(课件)看到长9厘米,就说明能

摆……,宽6厘米,说明……,一共多少个面积单位?所以……。怎样列式?

(2)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比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书算

式。)

大家共同研究,有了这么了不起的发现!

[设计意图:培养想象能力,内化操作活动,展现思维状态,推进学生思维

发展,深化理解面积计算方法。]

(三)归纳公式

(1)研究到现在,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2)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板书)。

(3)(指算式)看到长几厘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

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验证公式

1.这种发现对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吗?

2.交流反馈:选取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再量出

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较接近。

3.练习: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巩固新知,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研究过程,渗透数学研究的方法

回顾一下咱们的研究过程:同学们经历了“解决长方形卡片面积问题一直

接测量到不断改进测量方法一发现规律:间接测量方法一形成方法:总结求长

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今天我们研究出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

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

们会继续学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六单元有关“面积”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

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

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

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

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

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

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

题。

教学、学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各一张、两张大

小不一的长方形纸、小黑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入课题,明确复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有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现在咱们来用彩色笔进行

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比赛开始(学生操作完后),请冠军介

绍经验,你选择的是这张小的纸来涂,是吗?那么,我们涂色的部分叫什么

呢?(面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面积”这一单元的有

关知识。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师:对于面积的有关知识在这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那现在你打算怎样系

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开书看P70—87页,

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

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小组讨论整理这部分知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刚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了整理,哪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要复习面积的含义,

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建立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及举例说明1公顷和1平方千米

的大小;还有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

有关面积的知识,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下这些知识,师出示:

(1)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10000100100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观察上面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都以1个单位来看,你认为哪个计量单

位表示的面积最大呢?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时使用这些

单位呢?你能举例说说吗?(课桌面学校的操场我国的领土橡皮擦

练习本邮票面手绢面毛巾教室夷陵广场)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5平方千米=500公顷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棵大树高16平方米。

(4)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

相等。

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我们要

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那是计算它的什么呢?提醒学生注意区分

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3.同学们,请拿出你们涂色的长方形,请估测一下它的面积,实际测量一

下它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

4.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师: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

一些收获吗?

数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109例2及3练习二十四3、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方法。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

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生活在丰富多彩、游戏多种多样,跷跷板就是

其中之一,你们玩过吗?好玩吗?(自由回答)

师:想一想,玩跷跷板的两个人在体重上有什么要求?

生:两人体重不能相差太多。

师:三四班的甲同学体重50千克、乙、丙分别重25千克,假如甲和乙玩

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画图表示。

师:如何使跷跷板平衡?

生画图表示。

2.介绍天平

师:天平的工作原理同跷跷板一样,下面请看大屏幕(flash画面伴有声

音: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天平。在实验室里能见到我,当我平衡时,表示左

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二、动手合作、探究就知

1.故事引入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的熊妈妈生病了,小猴和小兔准备买

东西去看望他。他们来到水果摊前,小猴对小兔说:“西瓜又大又甜,我们就

买它吧。”于是他俩把西瓜放到天平上称了称,发现一个西瓜重4千克,小猴

提了提:“哎呀,太沉了,我提不动。”小兔试了试:“我也不行。”正在他

们俩不知怎么办时,售货员叔叔说:“西瓜和苹果都是1千克2元钱,你们可

以把西瓜换成苹果,这样就一人一半了。”“对呀!叔叔的主意好。”他俩高

兴地说:“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假如每个苹果同样重,1个西瓜

能换几个苹果?小朋友,你能帮我们算一算吗?”

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②师: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第一个图中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2个图中看出4个苹果

1千克,问题是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学生讲思路。

师:熊妈妈见到两位小客人,心情十分高兴,病也好了一大半,决定邀请

小猴和小兔去动物园逛逛,他们看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①P109做一做。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动物园的跷跷板平衡游戏开始了。“我

小猪先坐上去,谁来和我玩呀?”“小猪等等我,我们和你玩,呵,跷跷板平

衡了。”“你们玩的这么开心,我也来凑凑热闹吧!”“老牛,我们四头小猪

站在一起才能和你玩啊!”同学们,两头牛和几只羊站在一起才能使跷跷板平

衡呢?)

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

师:2头牛等于几只羊?应怎样思考,自己想一想,再交流讨论。

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②看大屏幕(练习二十四4题)

(flash画面伴有声音:“小鸡,你比我轻,我不想和你玩。”“臭鸭

子,你才比我轻呢!我还不想和你玩呢。”在一旁的鹅听到后,赶紧跑来劝

架:“别吵了,我和你们一起玩吧!”孩子们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一只鸡和一

只鸭谁重一些?)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讲解。

四、拓展内化解决问题

师:参观完动物园后,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什么情况了?

看大屏幕(练习二十四.3)

(flash画面伴有声音:“灰兔哥哥,今天我们真是大丰收,我采了大萝

卜,你采了这么多胡萝卜和白菜,我想用9个大萝卜换3棵白菜,行

吗?”“白兔弟弟,行,那我也用6个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吧。”等量代换游

戏开始了,你们知道6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吗?)

师:提示先求1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

学生可用学具摆一摆。

课件展示:

9个大萝卜=3棵白菜一3个大萝卜=1棵白菜

6个胡萝卜=2个大萝卜f3个胡萝卜=1个大萝卜

6棵白菜=?胡萝卜一1棵白菜=?胡萝卜

(54)*-(9)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四.5)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7页例题以及第18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

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

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2005年全年有365天。

2.利用同伴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记忆大月、小月的月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黄色、蓝色彩笔各一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了解年月日是常用的时间单位。

这节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教室里有钟,估计学生会去看钟,然后

说出是几时几分)板书:*时*分,补充:平时说时间,一般不带秒。

那今天是几月几日呢?随学生回答并板书:*月*日,补充:为了说得更明

白,我们还可以加上年,并板书成:*时*分*秒

*年*月*日

指出: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它们都是表示时间的单位名称。

想一想,都是表示时间的单位名称,那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吗?

(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

2、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3、学生讨论、交流:

可我知道大家对这知识并不陌生了。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

刚才我听到大家说得很多,老师希望你在交流的时候能适当地组织组织,

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说,行吗?全班交流。

(老师注意学生发言中的一些可利用部分,并适当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同学说得是不是都是正确的?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它们?

引导学生借助年历卡验证发言。

二、探究新知。

估计学生能说到的相关知识点:

1、一年有12个月。

(让学生很快地看一下年历,检查是不是12个月。再次确认“一年有12

个月”)

2、有的月有31天,有的月有30天。

(查一下年历,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小月?把它们填在表格

里。)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认识年、月、日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指出: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二月呢?(既不是

大月也不是小月。)

这大月、小月和二月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表格里把

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质疑:为什么二月份的天数最少?为什么7月、8月连续两个月

都是大月?……

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出罗马皇帝的故事。

传说在公元46年,古罗马皇帝凯撒在修改历法时,规定每年为十二个月,

一、三、五、七、九、H■■一月为大月,每月31天;二、四、六、八、十、十二

月为小月,每月30天。这样,大小各六个月,使人很容易就能记住。但是,照

这样规定,一年就不是365天,而是366天了,因此得找出一个月减去一天。

减哪个月合适呢?那个时候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决,人们都希望二

月能快点过去。于是,就从二月中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只剩下29天了。后

来,有一个叫奥古斯都的人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凯撒是七月份生的,七月是

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份生的,八月却是小月。他为了显示自己和凯撒有同样

的尊严,就蛮横地把八月也定为大月,改为31天。还将下半年的十月和十二月

都改为大月,九月和十一月改为小月。而八月份多出的一天也从不吉利的二月

中减去。于是2月又少了1天,平年2月变成28天,闰年也只有29天了,并

且沿用至今。

现在你能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了吗?

当然你们以前可能还学到过别的方法记,谁愿意来说一说?

3、一年有365天。

我们平时一般都说一年有365天,现在请大家根据每个月的天数,来算一

算,2005年是不是365天。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择不同算法交流。

可能出现连加,可用来检查每个月依次的天数是否记对了。

也可能是31X7+30X4+28,可用来让学生知道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

小月,还有一个特殊的二月。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2题。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对于你来说,这一年里还有哪几个比较重要的日子,把它们圈出来。告诉

同桌,这个日子对你来说是什么意义。

(可再追问: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为什么?)

2.介绍身份证号码:

(1)有这样一张身份证号码

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很长,记不住)

老师教你来认识一下:每个成年人都会有一张身份证,不管里走到哪里,

它都会跟着你,而且这个号码是永远不会改的。从1999年10月1日开始,用

新的身份证编排系统,它有18个数字组成。前面的320522是表示地区,我们

太仓就用这6个数字表示;后面紧接着的8个数字,分别表示该人出生的年月

日,这个人就是在1982年的3月19日出生的。104,这三位是顺序码,是一个

双数,说明这人是个女的,如果是男的就该用单数,最后这个“9”是检验码,

由电脑系统生成,有的人最后这位是字母“X”,其实它想表示的是数字

“10”,但如果用数字“10”的话就变成了19位了,所以用“X”来表示,它

在罗马数字里就表示“10”。

分页代码

(2)看了这个介绍,你能想出等你成年后,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怎样的

吗?

写一写。

(3)警方在一次搜查中,查到这样几张身份证,你看有问题吗?

320522690230131320522700101104320522710931102

320522721318102

3、拓展练习。

(1)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完整的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

哪两个月去外婆家的吗?

(2)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在奶奶家住了多少天?

四、课堂总结。

了解年月日的形成:

让我们走进浩瀚的宇宙,看看年月日是怎么形成的。

多媒体课件演示:K呈现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转,地球自转画

面,最后定在地球自转画面上X

师:地球在不停的转动,每自转一周,就形成一日。月亮绕着地球转,每

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周是一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年月日(可视剩余时间,结合

板书把不完善的地方加以完善)

刚才我们看课件演示的时候,知道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也就是

我们平常所说的365天,可实际上,科学家经过测定,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并不是正好365天,而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样每年都会多出来的5时

48分46秒该怎么解决呢?同学课后讨论一下,也可以查资料或是预习后面的

书,看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广3

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法把除数看做整十数试商的方

法,初步认识用“四舍”法试商初商易大,并学会用“四舍”的方法试商和调

商,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把下面各题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商是几位数。

63)19223)84

72)561665)2816

2、完成复习第(2)、(3)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小题:

93里最多有()个20。

712里最多有()个90。

△请大家完成在数学书上,谁来汇报?

3、出示补充题94+23=

△这道题你会做吗?

请大家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他说得对吗?和黑板上做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二、教学新课

1、很好!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复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把除数看

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求出商是多少,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

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今天邵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课件出

示: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小敏。五一接快到了,我们三六班全体同学准备买鲜

花送给老师。)

(我带了84元,每束鲜花23元。)

那小敏你有什么问题吗?

(我最多可以买几束鲜花?)

△你们能帮帮小敏吗?谁来列式?

△那这道题你会做吗?请同学们先试一试。(过一会)

在做的过程中有些同学顺利完成了,有些同学遇到了困难,你遇到了什么

困难呢?

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带着邵老师的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完成这道题

目。

•把23看做多少来试商?

・在试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你是怎么解决的?

△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为什么商4会大?(板书:商4大了,改商3。)

你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座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小结:把除数看作20来试商时,实际上是把除数看小了,所以试得的商会

偏大。当商大了相乘后不够减时,就把商改小。

3、比较。

比较复习题和例7,除数都是23,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除数是一样的,复习题中的商不需要调整,而今天学习的例7商4大

了,要改商3o)

3、做“练一练”第1题。

33)9862)430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关键说出把33看作30来试商,商大了,要改小。

△第二小题请同座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全对的同学请举手!

3、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四小组开展一下比赛好不好?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对。

指名板演。

△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他写的对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来解决这道题

的?很好!还有谁来说?

△我们是在商的哪一位上调整的?

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不一定每一步都需要调商,我们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

况来确定是否需要调商。

4、做“练一练”第2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两道题。

74)191291)5450

指名学生板演。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黑板,第一小题是在哪一位上试商后改商的?第二小

题哪一位上试商后改商的?

5、小结

请大家看今天学习的例7和“试一试”,和过去学过的知识有什么不同

吗?

指出:过去学过的商不需要调整,今天学习的商需要调整。)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笔算除法

调商)

三、组织练习

1、完成练习题。

31)9273)3940

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信息反馈。

2、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下列哪几题需要调商。

第一题谁来估计一下?

同学们估计的对吗?我们在课堂练习本上来验证一下好吗?

53)20434)91882)40262)190

每小组完成一题,同学们估计的正确吗?

做对的同学请举手。

4、改错。

完成练习八第6小题。(小黑板出示)

请你任选其中的一道题目,找出其中的错误。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在小小组里告诉大家,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

学的意识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

给他们。(三人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板书:张康

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

你们觉得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这样每

人都是8支。)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

都是8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

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平均数。

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能让

他们四个人得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学生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平均数?

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

的或者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平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

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女男生之

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为了备战篮球赛,五(2)班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之间先进行了一次投

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图。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略)

这两幅统计图能看得懂吗?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

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

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

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

(女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投得准一些)

可是男生有5个人,女生只有4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去掉一个男生。)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

(应该求出女男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的比较,分

别求出他们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体现他们投篮命中的整体水平,好

办法!掌声鼓励。

那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

观察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徐丹多投中的两个分一个给王戈,分一个给赵越,这样,她们每个人

都是投中了7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是7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半数:6+9+7+6=28(个)

284-4=7(个)

他用的方法就是一一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平均投中的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

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现在你能帮五(8)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男生平均每人投中6个,所以女生投得更准一

些。)

观察统计图,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用直线画出7的水平位置),提

问: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我们再来看看男生投中的平均数6是

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用直线画出6的水平位置。)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止匕外,一组数的平

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

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

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

耍池肯定安全。()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

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

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4)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

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

15)4-3=19(件)。()

挑战第二关:“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23456

身高(厘米)131136138140141142

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

对?

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

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分页代码

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

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检查反馈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92页一9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

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学具准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

教具准备:移动示范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

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

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一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补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284-4=7(个)

女生:10+4+7+5+4=30(个)304-5=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

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

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

“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

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7人。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5)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

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94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

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94页第3题)

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

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略)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

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

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

2、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

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看,它是谁?

小叮当有着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袋,和它一起上课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

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思维热身操共有8节:

12X3060X5020X1350X70

6X8+25X9+62X8+84X7+3

真不错!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很多小朋友家都订了牛奶。老师这也有一张

订单,瞧,小叮当正盯着它在研究呢!

一份牛奶(每天一瓶)每月28元

订一个月送文具盒一个

订一个季度送文具一套

订半年送书包一个

订一年送四驱车一辆

你猜小叮当会选择哪种定奶的方式呢?

四驱车的诱惑太大了,小叮当决定订一年。不过订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