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_第1页
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_第2页
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一)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的研究,已表明消极的情绪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病程和转归都起着不良作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指出,心理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糖尿病、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心理上的丧失感,对于健康的危害最大。这种丧失感可以是具体的事或物,例如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丧失感,例如工作的失败等。其中尤以亲人(如配偶)死亡的影响更大。有些研究工作者指出,丧失或亲人死亡能引起个体一种绝望和无援的情绪反应,此时个体难以从心理和生物方面应付环境的需求。在这一方面,已有许多调查研究。如有人对新近居丧的903名男性作了6年的追踪观察,并与年龄、性别相仿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居丧的第一年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2倍,而第二三年的影响已不甚显著。另有研究发现,中年丧偶者与同年龄组相比,对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有一调查还发现,不仅是配偶死亡,子女或其他近亲的死亡对健康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一年内的死亡率为对照组的,5倍。当然,这些生活变故对于不同个体的影响不会是等同的。例如,同样是配偶死亡。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个体的影响不同。在家寿终正寝者,或者慢性病、卧床多年、久治无效者,对配偶的打击较小,其致病作用较弱;而急性、意外的死亡,或家中主要作用角色的死亡,就会对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打击,其致病作用较强。此外,感情不好的配偶的死亡与感情极好的配偶的死亡的影响显然也有很大的不同。

(二)人格与心身疾病

大量证据表明,什么人得病,什么时候得病,与人格因素有关。如重大的心理紧张刺激对某人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另一个人却可以泰然处之。

精神分析学家Dianbar认为,至少8种疾病诸如冠状动脉梗塞、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她在一系列观察后在家族史、个人成长史、一般适应能力、行为方式、发病前生活环境以及个体对疾病的反应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特征性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特点的入会生不同的疾病。

1976年美国一些学者,把182名被试按行为类型分为A、B、C三类,随访观察16年,研究了人格特征与患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具有c类人格特征者患病率较高,而且患癌症者较多。

Thomas长期追踪观察了1337个医学生,发现;548个癌症患者有共同的人格特点,这些人在幼年时均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都特别敏感,并且内向、抑郁,他们在表面上似乎显得很高兴,实际上却隐藏着愤怒和失望。1959年美国心脏病学家Friedman和Rosenman在对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A型行为类型的人,认为这种行为类型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冠心病易患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卫生当局的一份报告指出,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例如吸烟与冠心病和癌症的死亡率增高有关。吸烟者比非吸烟者的死亡率高70%。据美国国家保健统计中心报道,每日吸烟40支者要比不吸烟者丧失65%的工作日,并且产生的操作错误要多1倍。

综上所述,患者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