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六校联考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六校联考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六校联考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六校联考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六校联考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五校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宋代艺术领域内,有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古琴流派——“江西琴派”。江西琴艺历史悠久。在江西贵溪仙水岩悬棺墓葬中,人们就发现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东晋时期,江西籍诗人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典故。到了宋代,江西弹琴者众多,形成了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的江西琴派。宋代政和年间成玉涧在其《琴论》中说:“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可见,在北宋政和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具有不同演奏风格的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江西琴人在整理琴曲谱、创作新琴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江西谱”。南宋时,江西谱盛极一时,与当时京师派的“阁谱”相抗衡。阁谱是宋代宫廷御用琴谱,风格过于刚劲而呈现程式化的拘谨,而江西谱是与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风格偏于纤丽,所以成玉涧说“失于轻浮”。当然,说江西谱“失于轻浮”,也未免有些偏颇。京师派的阁谱刚劲风格,是因为其植根于北土苍茫广阔的自然风光中而形成的。而江西谱是将江南的明媚山水输入了古琴心魄,才造就了优美华丽的艺术风格。据相关记载,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在南宋时成为一个盛极一时的主导潮流的流派。这一流派在南宋灭亡后也随之衰败。当然,衰败并不等于灭亡。上述三大流派中,明清两代尤以两浙派为盛。其实,两浙派在宋代是继京师派和江西派之后兴起的新的古琴流派,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是在初学江西谱的基础上改学两浙派的。他们创作了大量新的琴谱,奠定了两浙派兴起的基础。江西琴派与两浙琴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江西派以琴歌为主,琴歌与古琴演奏相互配合,因此,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两浙派以纯乐器演奏为主,认为一字当一音为俗调,特别注重古琴的独奏旋律,并借鉴了京师派与江西派的优点,又将儒家的思维方式引入古琴,使琴声承载了儒学的文心,形成了“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雅化了的两浙琴派,并逐渐代替了相对俚俗的江西琴派。宋代江西能琴文人极多,如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其中,欧阳修不仅是宋代江西文人琴之名家,也是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奠定欧阳修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的,不仅是他的善于弹琴,更主要的是他对琴艺理论的阐述。与欧阳修的文论思想的主脉“文以载道”相应,他的琴论思想的主脉是“琴以载道”。欧阳修自小喜琴声,因为高雅的琴声是与古人进行畅达的精神交流的桥梁,能传递千古时空下圣人先哲的言和情。欧阳修称琴为“有道器”,这正是对“琴以载道”的琴乐思想的最好诠释。然而,江西琴派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群体,固然与欧阳修个人文化地位的崇高和爱琴、擅琴、论琴有关,但主要原因是他创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欧阳修创作的《醉翁亭记》,很快就流传开来。当时有一位太常博士名叫沈遵,非常喜欢这篇散文,于是根据《醉翁亭记》的寓意,创作了《醉翁吟》琴曲,并弹给欧阳修听。欧阳修听了很高兴,为沈遵的《醉翁吟》填写了歌词。《醉翁吟》琴曲成为江西琴派江西谱的代表作。(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材料二:出于这种音乐应该修身养性的主张,欧阳修把琴称为“道器”,也就是士大夫修道(修身)之“器”,在其著名的琴诗《江上弹琴》中吟道:“江水深无声,江云夜不明。抱琴舟上弹,栖鸟林中惊。游鱼为跳跃,山风助清泠。境寂听愈真,弦舒心已平。用兹有道器,寄此无景情。经纬文章合,谐和雌雄鸣。飒飒骤风雨,隆隆隐雷霆。无射①变凛冽,黄钟②催发生。咏歌《文王》雅,怨刺《离骚》经。二《典》③意澹薄,三《盘》语丁宁。琴声虽可状,琴意谁可听。’这首短诗集中了他的琴学审美思想。“琴声虽可状,琴意谁可听”则涉及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言意关系,琴曲给人的直接感受当然是音声,但如果仅仅停留于音声,是难以达到琴曲真正的审美意境的,所以“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一直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对于音乐这种较为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说,得意就更加困难,欧阳修也通过这首琴诗感叹世人大多可以把握琴曲的音声,但却少有人可以达意。这正是千古知音难求的原因。同样,他也认为,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审美修养的缺失,也是现实社会中追名逐利的风气所造成的。在《读梅氏诗有感示徐生》一诗中,他悲叹世人贪恋世俗。被凡尘的“哇咬”之声堵塞了双耳,再也无法享受《大韶》《咸池》这种稚乐给人的道德与审美的双重怡养:“吾尝哀世人,声利竞争贪。哇咬聋两耳,死不享《韶》《咸》。而幸知此乐,又常深讨探。今宫得闲散,舍此欲奚耽。”尽管欧阳修自己表示他能够幸免被“哇咬”困扰,尤其是不被官场羁绊后,更加可以深究与耽溺于上古大乐的美好之中,但也可以看出,他的琴学思想其实是官方的、士人的,对于民间琴曲是有一定偏见的。(删改自罗筠筠《中有万古无穷音——欧阳修的琴学思想》,《中山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注:①无射:钟名,周景王时所铸;②黄钟:由黄帝发明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也可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③二典:《尚书》中《尧典》《舜典》的合称。1.下列关于“江西琴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江西琴派”是一个在宋代形成的琴艺流派,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B.“江西琴派”对两浙派影响很大,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曾学习过“江西琴派”的琴谱。C.在三大流派中,“江西琴派”的演奏技法最为丰富,在南宋时盛极一时,南宋灭亡之后渐趋衰败。D.“江西琴派”中有欧阳修、王安石等著名文人,其中欧阳修对“江西琴派”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西琴派”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属于“江西琴派”的陶渊明就以弹无弦琴而为后人称赞。B.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演奏风格各不相同。其中,“京师派”风格过于刚劲。C.南宋时,“江西琴派”的“江西谱”盛极一时,能与当时宋代宫廷御用琴谱“阎谗”相抗衡。D.“琴以载道”是欧阳修的琴乐思想,这一思想与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文以载道”相呼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在战国时期,江西境内就有人懂得琴艺,因为在江西曾出土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B.作为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代表,欧阳修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奠定了他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C.“阁谱”风格刚劲,“江西谱”优美华丽,它们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各自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关。D.欧阳修创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这是“江西琴派”能形成一个群体的主要原因4.请概述材料二中欧阳修《江上弹琴》一诗所体现的琴学审美思想。5.材料二中有“‘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一直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这样的表述,请结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上片,谈谈你对“得意忘言”这个观点的理解。【答案】1.C2.A3.B4.①琴声具有能够修身养性、寄意娱情的现实功效。②琴乐具有讽喻载道、安邦治国的社会价值。5.①“得意忘言”在文中是指是领会到琴曲背后寄托的深意,在这种心有灵犀的知音境界中,很多话无须多说,也无法用言语表现。②《念奴娇·过洞庭》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它的澄澈。“意”,是词人透过洞庭湖“表里俱澄澈”的透明洁净的环境,感悟到自己的追求,那就是内心的干净澄明、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的胸怀。③而“忘言”则是指这种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是难以诉诸言语的。【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重要信息的辨析能力。C.“最为丰富”错,原文只是说“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属于‘江西琴派’的陶渊明”错,“江西琴派”形成于宋代,由此可知,陶渊明不可能属于“江西琴派”。故选A。【3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B.“欧阳修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奠定了他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原因理解片面,根据原文“奠定欧阳修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的,不仅是他的善于弹琴,更主要的是他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可知,原因还包括他善于弹琴。故选B。【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琴声具有能够修身养性、寄意娱情的现实功效。《江上弹琴》中“境寂听愈真,弦舒心已平。用兹有道器,寄此无景情”两句,意思是在寂静的环境中琴声听得更加真切,琴弦舒张,琴音一起,内心就变得十分平静;就用琴这“道器”,来寄托这不用景色就可以寄托的情感。诗句与欧阳修的观点“出于这种音乐应该修身养性的主张,欧阳修把琴称为‘道器’,也就是士大夫修道(修身)之‘器’”一致,体现了他认为琴能够修养身心、寄托情感的审美功效。琴乐具有讽喻载道、安邦治国的社会价值。《江上弹琴》中“咏歌《文王》雅,怨刺《离骚》经。二《典》意澹薄,三《盘》语丁宁”两句,意思是琴音可以歌咏《文王》的雅正,也可以表达《离骚》的怨刺;可以表现《尧典》《舜典》的意境淡泊,也可以抒发三《盘》中的殷殷叮咛。诗句与孔子关于的诗“兴观群怨”的观点类似,写出了音乐具有经世致用之功能。【5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理解“得意忘言”,原本意思是,言辞是用来表达想法的,既然已经知道了,就不用再说什么了。后比喻互相心里都知道,不用明着说。文中的“得意忘言”意思是“琴曲给人的直接感受当然是音声,但如果仅仅停留于音声,是难以达到琴曲真正的审美意境的,所以‘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一直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可见这里的“得意”是领会到琴曲背后寄托的深意,“忘言”则是在这种心有灵犀的知音境界中,很多话无须多说,也无法用言语表现。把“得意忘言”移用到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的上片来理解,首先看他写了什么。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可见,这首词中的“意”,是词人透过洞庭湖“表里俱澄澈”的透明洁净的环境,感悟到自己的追求,那就是内心的干净澄明、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的胸怀。而“忘言”则是指这种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是难以诉诸言语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画家厨师胡玲①经营二百多年的醉翁酒楼,传到老秦这已是第七代了。老秦年迈,希望儿子子墨能接管酒楼生意,可子墨喜舞文弄墨,一心要做个逍遥画家,不愿与锅碗瓢盆打交道。②有一天,子墨离家来到江南桐城,期盼有朝一日能见到他最崇拜的画家陈非凡,聆听他的教诲。两年后的一天,子墨在新闻里看到陈非凡举办“夕阳美”画展的消息,欣喜若狂,奔赴现场。子墨看到所展画作画的均为老人,画中的老人瘦骨嶙峋,满面沧桑,皱纹毕现,视觉冲击力、画面震撼力强大。③画展期间记者问陈先生,这次展出的作品为什么全画老人?陈非凡说,我喜欢画老人,他们的每条皱纹里都饱含着智慧,每根白发里都藏着故事。记者又问,展品里,你最喜欢哪幅?陈非凡说,我最喜欢《父亲》这幅作品。记者要他谈谈《父亲》的创作过程。陈非凡对记者说,父亲离世前,我从未觉得他有多重要,但离开我们后,才发现我这辈子依靠的大山轰然倒塌了。那几天,我什么也没做,就是画我的父亲。每画一幅都是一挥而就,原来父亲的音容笑貌早已深入内心,植入骨髓。从那时起,我开始画老人,画我认识的每一位老人,我要留住他们在世间的模样。又有记者问,能谈谈您的创作心得吗?陈非凡说,画画时,心中有温度,画出来的作品必然是鲜活的。④陈非凡的话如同子弹,重重击中子墨的心脏,子墨突然呆住了。这话父亲说过,他太熟悉了。当时子墨对父亲说,做不好菜,无法接管酒楼生意。父亲对他说,做菜时,心中有温度,做出来的菜一定是上乘的。⑤子墨盯着《父亲》中的老人,大脑一片空白。蓦然间,他似乎看到了父亲的影子飞入画中,与画上老人重合为一,慈祥地朝他笑着。子墨想起了父亲。孩童时,父亲做面点时,把面粉涂在他脸上,他顶着一张“花猫脸”在酒楼上蹿下跳,逗得客人哈哈大笑。念书了,冬天从学校回来,冷得浑身发抖,父亲把他拉到后厨的炉火旁,端给他一碗热气腾腾的排骨莲藕汤,他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浑身温暖舒坦。读大学初次离家时,父亲打包一盒酒楼的卤鸡爪给他,在火车上吃的时候引得邻坐的小孩直流口水……⑥子墨默默走出展厅,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母亲,听到他的声音,母亲泣不成声。他叫父亲接电话时,母亲哭得更厉害了。母亲说,你爹每天关在房间里摆弄他做菜的炊具,一句话也不说……⑦子墨突然有了新的决定。他回到家后,看到醉翁酒楼大门紧闭。母亲说,你爹年事已高,实在无力撑起酒楼,关门了。⑧子墨说,妈,你把钥匙给我。干什么?开门做菜。很快三菜一汤端出来了。子墨拉着摆弄炊具的爹说,爹尝尝我做的菜。老人家每道菜都尝了尝,露出意外的神色问,这是你做的?子墨说,是的,我从小在酒楼长大,耳濡目染,味道差不了。他认真地看着父亲说,爹,从明天起,咱们的酒楼重新开张。父亲问,当真?不做画家了?子墨说,做菜不耽误画画,画画也不误做菜。⑨子墨接过炊具,醉翁酒楼重新营业。⑩子墨潜心钻研厨艺,他发现画画和做菜是相通的,他把画画的技巧运用到厨艺中。画画讲究色彩搭配,菜也要做得好看有菜色。工笔画下笔时讲究细致,不拖泥带水,切菜配菜也要细致利索。画面不能画得太满,留白才有韵味,做菜也一样,无须太多调料,最简单的烹饪手法,才能保留食物的原味。画画崇尚写意,洒脱自由,炒菜也要行云流水,不拘泥于形式……⑪子墨自创了一套做良心菜的方法。食材只取最新鲜的,每天清早赶往乡下,买农民刚从田地里摘来的蔬菜。取消酒楼的点菜环节,他买到什么做什么,食客就吃什么。酒楼每天最多接待五桌客人,客人来吃饭必须提前预定。⑫母亲觉得子墨这样做恐怕要关门。他说,出色的画家惜墨如金,出色的厨师视菜如命,世间之事宁少勿溢,多了肯定要应付。在子墨的打理下,醉翁酒楼名声大震,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酒楼。⑬有食客听闻子墨以前是画家,好奇问他,老板,为何不见你画画?子墨一笑说,画在心中,画在菜中,好菜如画。(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墨听陈非凡创作《父亲》的过程,内心受到触动,为他下文情感的转变做了铺垫。B.陈非凡的创作心得与老秦的做菜心得如出一辙,让子墨从《父亲》中看到了自己的父亲。C.母亲电话里的哭泣及老秦每日的沉默,表现了老秦夫妇对儿子要做画家的不满和埋怨。D.子墨接管酒楼后,潜心钻研厨艺,将画画的技巧运用到厨艺中,酒楼被他经营得很好。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如何开头,是一门艺术。第①自然段,作者概述了醉翁酒楼的历史,自然地引出老秦与儿子的冲突,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第⑤自然段以联想的手法由实而虚地再现了子墨人生中与父亲有关的温馨场面,暗示了老秦是一位出色的厨师,也渲染了父子亲情。C.“画在心中,画在菜中,好菜如画”,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做菜与画画的相似之处,体现了子墨对绘画的独特感悟。D.作品通过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描绘出子墨的成长,揭示了人应该成为有温度,脚踏实地热爱生活的人的哲理。8.在陈先生的画展上,记者有多次提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9.小小说具备小说的基本要素,同时,小小说还是一种“闪光的艺术”。请你从小说基本要素出发,谈谈本文最突出的“闪光点”体现在哪里?并阐释你的理由。【答案】6.C7.D8.(1)照应前文,子墨看到所展画作均为老人时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陈非凡的答记者问,进一步使“老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为下文子墨对父亲态度的转变作铺垫;(2)推动情节发展,陈非凡谈及作品《父亲》创作过程及创作心得,使子墨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对后文子墨接管父亲酒楼生意等情节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促进小说主旨的表达。画家陈非凡与厨师老秦的创作体会相似,使子墨领悟了画画与做菜的共通之处。9.示例:我觉得子墨决定接受父亲的酒楼后,将画画融入做菜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闪光点”。比如文中第⑩段描写子墨将做菜与画画的融汇相通,就很生动地呼应了“画在心中,画在菜中,好菜如画”,强化了文章的主旨。【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现了老秦夫妇对儿子要做画家的不满和埋怨”错误,母亲哭泣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几代人经营了二百多年的醉翁楼终究还是关门了,心中有无限的不舍和无奈;二是老秦每天摆弄炊具沉默不语,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能深刻理解老秦心里的苦楚。但老秦夫妇还是选择尊重儿子的理想,所以并没有对儿子不满与埋怨。故选C。【7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作品通过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说法有误,文中并未直接运用环境描写。故选D。【8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情节的作用,把握作者创意图的能力。本题中,记者的提问在第③段,分别是“这次展出的作品为什么全画老人?”“展品里,你最喜欢哪幅?”“又有记者问,能谈谈您的什么创作心得吗?”记者三次问话,陈先生三次回答。其中,“陈非凡说,我喜欢画老人,他们的每条皱纹里都饱含着智慧,每根白发里都藏着故事”呼应了前文子墨看到画作内心受到的震撼,也引出了其听到陈先生的回答后内心受到的震撼。这使得他对老人的理解更加深刻,为下文他态度的转变做铺垫。“父亲离世前,我从未觉得他有多重要,但离开我们后……原来父亲的音容笑貌早已深入内心,植入骨髓”让子墨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更深刻地理解对父亲的感情,推动下文改变主意接管酒楼的情节发展;“画画时,心中有温度,画出来的作品必然是鲜活的”与“做菜时,心中有温度,做出来的菜一定是上乘的”语言相似,道理相通,让子墨领悟了画画与做菜的共通之处,也较好地表达了小说的主旨。【9题】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小说的创作过程、心理机制与长篇、中篇小说完全不同。小小说可以说是灵感的产物。长中篇小说需要严谨的拼图构思和创作提纲,以及情感积累与哲理思考。而小小说常常是一闪念的心灵火花,一个顿悟、一个联想。小小说的“闪光点”和读者的“兴奋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就形成了在心灵、精神层面上的互动和共鸣。本文人物关系比较简单,不能展开广阔复杂的生活画面,但作者却在有限的篇幅里,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写作手法,使得文章韵味深厚。比如,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写子墨说出“做菜不耽误画画,画画也不误做菜”后重新经营酒楼的经历。那么,如何体现画画与做菜的融会贯通呢?作者在第⑩段中,以简练的笔法,生动刻画了他在菜色、切菜配菜、烹饪手法、炒菜等方面的研究,并将之与画画的色彩搭配、工笔画细致笔法、画面留白、写意等进行比较,使得文章富有韵味。寥寥几句,就凝聚了子墨从开始钻研厨艺,一点点进步,到最后无师自通,发现画画与做菜之间的相通之处,并还能将画画技法运用到厨艺中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文章最后“画在心中,画在菜中,好菜如画”的生动体现,有力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二: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②,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③。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注:①威公:即齐桓公。因宋人需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②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宫)、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③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少正卯是鲁国人,孔子当大司寇后将其杀害。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威公幸A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F余者G仲能悉H数而去之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史记·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中“游”的意思相同。B.“鲍叔终善遇之”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中“遇”的意思不同。C.“管仲相威公”与《论语》“侍坐”篇中“愿为小相焉”中“相”的用法相同。D.薨,对死亡的称谓,春秋战国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鲍叔知道管仲很有才能,被管仲欺瞒也始终对他很好,不因这事有什么怨言。B.材料二管仲认为竖刁、易牙、开方导致国家动乱,对待他们不必顾念情分,而要远离。C.材料二齐桓公是个离不开音乐和美色的人,如果没有那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D.两则材料对鲍叔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材料一鲍叔能善待管仲,材料二鲍叔使齐国太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2)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14.管仲对齐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C12.B13.(1)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2)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于它发生的那天,也必有其根源、预兆。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称霸诸侯,是因为任用管仲出谋划策。②材料二认为齐国发生祸乱,是管仲没有举荐天下贤者。【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虽威公幸而听仲”,“虽”的意思是“即使”,引出“威公幸而听仲”,本句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意思完整,应单独成句,所以C处断开。“诛此三人”,是省略主语“威公”的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应单独成句;后面的“而”表示转折,引起新的一句,所以E处断开。“其余者”,表示强调,后面句子中“管仲”作主语,其前应该停顿,所以G处断开。故选CEG。【1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游”,交往。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秦朝统治时期,(项伯)和我交往。B.正确“遇”,对待。/接触。句意: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C.错误。用法不同。“相”,动词,辅佐。/名词,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句意:管仲辅佐齐桓公。/我愿意做一个小的司仪。D.正确。故选C。【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待他们不必顾念情分”错误。根据“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可知,是管仲认为这三人不讲人情,而不是建议齐桓公对这三人“不必顾念情分”。故选B。【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囚”,被囚禁;“进”,推荐。(2)“祸”,祸乱;“作”,发生;“由兆”,根源、预兆。【14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材料一认为管仲对齐国有功,他替齐桓公出谋划策,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根据材料二“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可知,管仲没有举荐天下之贤者,在其死后,齐国大乱,说明管仲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材料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于它发生的那一天,也必有其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葬花吟①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②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注】①节选自《红楼梦(程乙本校注版)》。②此日:诸本作“胁下”。1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葬花吟》不仅是挽那些落花,更是黛玉的自挽诗,也代表对所有美好短暂的一种哀悼。B.诗歌并非一味哀伤凄恻,还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如“质本洁来还洁去”显出的气节。C.用锦囊收落花,为落花埋香冢,是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难以表现诗歌的主要精神。D.《葬花吟》艺术形象生动,“花魂鸟魂”,想象奇特;“净土掩风流”,口吻决绝如闻。16.《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两句。【答案】15.C16.①通过直接而真挚的表达,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②意趣真切,情感深沉,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内涵,体现了黛玉所强调的“第一立意要紧”的诗歌创作理念。【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难以表现诗歌的主要精神”错。用锦囊收落花,为落花埋香冢,这些行为恰恰体现了黛玉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纯洁美的追求,是诗歌精神的重要体现。故选C。【16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能力。黛玉认为诗词的意境是最重要的,真挚的情感和意趣可以使诗词生动而感人,无须过分修饰。在这两句中,“愿侬此日生双翼”表达了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随,而“随花飞到天尽头”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寻理想境界的渴望。这两句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黛玉内心对于纯洁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这两句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以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打动人心,符合黛玉所提倡的诗词创作观点。通过这样的表达,读者能够感受到黛玉内心的纯净和高洁,以及她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恢弘景象。(2)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3)《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后,又用两句话对后世统治者提出了警告,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答案】①.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秦之所大欲④.诸侯之所大患⑤.可使有勇⑥.且知方也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⑧.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坼、乾、夜、侯、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酷夏,心不静,气不顺,心浮气躁之余,除了听听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以外,唯靠读书静心。鲁迅的《故事新编》共八篇小说,是鲁迅辗转京、厦、广、沪四地而作。用时竟达十四年。在给友人的信中,他一再强调自己不太爱惜身体……在我看来,他并非厌世,而是身不由己。一个读透古书的人,写起拟古之作,可谓驾轻就熟。巧妙的架构,灵气飞溅的对话体,每读一遍,便激赏一次,让人爱不释手。《故事新编》的脉络,分明是鲁迅的心迹。他写《补天》,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非攻》篇,借墨子这潭深水,倒映出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再然后,以《出关》《起死》,涂抹出人生与社会的苍凉。调皮的文笔、始终蓬勃着的少年气及沉浸式的浪漫,让这个故去八十六年的、也曾壮怀激烈过的人,依然是我们的恩师和益友。如今,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吹一吹空调,仰仗他的冷峻和深远,让酷热笼罩的心头又一次享受清凉。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他一再强调自己不太爱惜身体……”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B.“你还没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C.“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D.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着结构混乱、语句不通等问题,请加以修改,使之变成结构整齐、表达流畅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8.C19.《补天》篇,契合着他欲补苍天的志向;《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铸剑》篇,饱含着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20.比喻。构成:将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比作在酷热的天气里吹空调。效果:①与开头“酷夏,心不静,气不顺……唯靠读书静心”相呼应。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的冷峻和深远给予浮躁的自己精神上的镇静与愉悦。【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原句表示内容的省略说完。A.表示表示说话的中断,孔乙己自己的话被别人打断。B.表示沉默不语或不便明说的话。C.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D.表示含糊其辞,断断续续。故选C。【19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找到结构混乱、语句不通的地方。“他写《补天》,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结构混乱,“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的主语应是“《补天》”这篇文章,因此把“他写”删掉;“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缺少主语,应该加上“他”,然后与前面句子结构一致,可改成“《铸剑》篇,则是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然后整理句子,将其变成结构整齐、表达流畅的整句。散句变整句,首先选定一个句式作为基准句式,做到句式整齐。本句中“《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两个句式相同,适合作为基准句式。然后按照基准句式进行变换,把“他写《补天》,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改为“《补天》篇,契合着他欲补苍天的志向”;“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改为“《铸剑》篇,则是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20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比喻的构成,要指出比喻句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什么,“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吹一吹空调”,本体是“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喻体是“吹一吹空调”,比喻词是“是”。比喻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使语言形象生动。这里将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比作在酷热的天气里吹空调,形式上呼应了开头“唯靠读书静心”,内容上,吹空调在酷热夏季带给人的愉悦是每个人都能准确感受到的,而读鲁迅的作品也能让浮躁的内心沉静下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比喻修辞的运用使这种抽象的感受更真实具体,形象而生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根据果实成熟时果皮性质的不同,果实可以分为干果和肉质果两大类,干果即为成熟后果皮干燥的果实。坚果是干果的一类,是指果皮坚硬、内里包含一粒或者多粒可食用种子的果实。坚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依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细分成很多种类。如根据①,可分为闭果和裂果,核桃、板栗等果皮未开裂的属闭果,花生等成熟时沿背缝线或腹缝一边开裂属裂果。所有的坚果都有坚硬的外果皮,里面包含着油质的可食种子,也就是说,我们食用的那部分,②。以核桃为例,核桃树开花受精后,柱头和花柱凋落,子房逐渐膨大,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最终生长出果实。呈椭圆形的核桃外面包裹着青色的果皮,青皮脱落后,便是我们常食用的核桃,其实就是核桃的种子。而板栗也是类似情况。坚果是植物的精华部分,营养价值丰富,富含蛋白质、油脂、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但是,坚果属于高热量食物,虽然美味,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班级将举行“吃货里的科普知识”主题宣讲活动,如果要你为同学们科普坚果这类食物,请结合文段,为自己的科普内容拟一个提纲。不超过50字。【答案】21.①果皮开裂与否②大多是种子③食用依然要适量22.①坚果属于干果类;②坚果品类较多;③我们吃的是其种子;④营养价值丰富;⑤食用坚果不要过量。【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句“可分为闭果和裂果,核桃、板栗等果皮未开裂的属闭果,花生等成熟时沿背缝线或腹缝一边开裂属裂果”分析,此处是说坚果果皮开裂与否,可以细分成很多种类,故补写内容是“果皮开裂与否”。第二空,由前句“里面包含着油质的可食种子,也就是说……”和后文“我们常食用的核桃,其实就是核桃的种子”可知,此处是说我们食用的那部分大多是植物的种子,故补写内容是“大多是种子”。第三空,根据句中“虽然”一词,可知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坚果属于高热量食物,虽然美味”可知,此处是说坚果好吃却不能多吃,要适量食用,故补写内容应是“食用依然要适量”。【22题】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拟写提纲的能力。根据“坚果是干果的一类,是指果皮坚硬、内里包含一粒或者多粒可食用种子的果实”可以提纲为:坚果属于干果类;根据“坚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依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细分成很多种类”拟写提纲为:坚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