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麻涌塘厦七中济川四校联考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麻涌塘厦七中济川四校联考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麻涌塘厦七中济川四校联考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麻涌塘厦七中济川四校联考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麻涌塘厦七中济川四校联考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段考二四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考生将选项答在答题卷上指定位置。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平章军国事韩侂胄兴师北伐,旋即以大败告终。对南宋国运来说,开禧北伐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个时期直到灭亡,其政治生活、学术文化、士人心态等均表现出颓势。此时期我们称之为南宋后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风貌与以往既有联系又有所变化。理学对学术文化的浸染更为深入,一些辞赋几乎成为道学的传声筒。随着政治局势变得不可收拾,人们的生命激情也在委顿,辞赋创作缺乏铺张扬厉的气势,取而代之的是写实倾向的流行。文人们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生命的慰藉,描写生活小景致小感悟的辞赋多了起来。“怨以怒”“哀以思”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通过辞赋迸发出来,恋恋不舍地为延续了三百多年国祚的宋王朝和行将“履霜坚冰至”的华夏文化唱着挽歌。理学文化的昌盛和国力的委顿等因素促成了辞赋创作中重真实重人文的创作倾向。南宋后期,理学在理论构建方面几乎没有大的建树。当时的理学大家如真德秀等,他们的兴趣主要在树立程朱理学的官方地位,把理学明义理以切世用的实际功用落到实处。因此,当时的理学为了施之于政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渐趋实用化、世俗化,变成教条,以便于人们恪守。由于学理层面的探讨严重缺失,也使得理学思想僵化、绝对化,朱熹、陆九渊等的言论均被他们的后学奉为不可更改的圭臬。南宋后期,理学已经控制了科考,通过包揽人才的培养,把它的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学术文化的核心,借以施之于政事,移风俗,厚人伦。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使读书人深深浸渍于理学之中。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辞赋的创作亦深刻地受到理学观念的濡染浸渍。这不同于孝、光时期辞赋对理学思想的探讨和境界的揣摩探索,而是成为宣扬、图解理学思想的传声筒,理学观念成为赋家们理解人生,反映自然、社会的准则。理学思想的过度张扬,很容易使文学丧失其固有的审美特性而沦为理学的附庸。南宋的理学家们承认道统之外文统的独立性,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扇不太宽敞的门,但是真德秀们标举道德为本,文辞为末,对宣教功能的过分强调,则给文学创作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辞赋创作也不例外。当时的辞赋多习惯在描写物象之后,缀之以言理的尾巴。理学讲格物致知,赋中的描写部分自然是格物的过程,而曲终奏雅部分,就成了穷理尽性的心得,多数与文章的主体部分不能混融为一,这种格套很容易使作品变成关涉不紧密的两张皮。比如张侃的《石首鱼赋》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石首鱼成群结队轻快游行的姿态,不过,作者没待放笔展开就迫不及待地转入说理:“凡物之生,其生不穷。因是而见,天地全功。且夫鱼水类也,秋化为雀,冬化为凫,又不止于一生二。或云鱼有石,厥状棋子,为凫之首,石亦相似。既不同胞,又不同体,雀入水而成蛤,蜂祝虫而类已。信物理之循环,吾有感而赋之。”这段议论颇有些形而上的特点,但是,它的格物不是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而是依小说家言以立意,来阐述“理一分殊”的观点,所谓一物之微,一理寓焉。这充分说明理学的格物致知很容易在认识万物时堕入虚妄。其他如赵万里的《吐绶鸡赋》、胡次焱的《山园赋》、傅自得的《秋花草虫赋》等,都是这种结构,给人狗尾续貂之感。即使那些状物传神富于理趣的作品,也由于在结尾缀以格物言理的尾巴而大煞风景。辞赋凝固成这种结构非个别现象,而是当时辞章学的一种风气,这种辞章结构,当与格物致知有密切关系。这个时期直接宣扬理学思想的辞赋也比较多,但大多缺乏朱熹、张栻等人赋作的那种胸襟和杨万里等人作品的那种通透哲思,缺乏真诚和深厚。如袁甫的《觉赋》,探讨人对圣道的觉悟能力,把人心修养与天理万物及其发展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心学人士“心即理”“万物与我心契”的主张。该赋反复宣扬的由心之觉悟及于理,正是心学的悟道门径。问题是此赋既无生动的形象、铿锵的节奏、巧妙的文思,更无修辞炼句方面的深思,除了板着面孔说理,艺术欣赏性荡然无存。有些赋没有袁甫赋较为慎密的思致,只是借题发挥地聒噪着理学的观念,更是等而下之的作品,如傅自得的《味书阁赋》,丁椿的《尊经阁赋》等。也有的赋作文辞考究,结构紧凑,如王柏的《宋文书院赋》、方岳的《白鹿洞后赋》、韩补的《紫阳山赋》等。辞赋创作需要跃动的情思,自由的心灵,更需要对群籍的泛观博览,这些因素都被理学改造或者冷落了,尤其是通过科场衡文的手段,彻底改变了文人的知识结构。此时的辞赋,缺乏优雅的笔触、灵动的思致、贯通人情物理的愉悦,弥漫着迂腐的说教气息,充斥着鄙俚的冬烘做派,这正是理学穷理尽性的结果。(摘编自《南宋后期辞赋创作探微》)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宋后期,由于政治生活、学术文化、士人心态的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开始倾向于写实,文人们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景致小感悟去寻求生命的慰藉。B.学理层面的探讨严重缺失,不仅使得理学思想僵化、绝对化,还使得辞赋创作受到理学观念的濡染浸渍,理学观念成为赋家们理解人生,反映自然、社会的准则。C.南宋的理学家们承认道统之外文统的独立性,但对宣教功能的过分强调,容易使其文学丧失其固有的审美特性而沦为理学的附庸,张侃的《石首鱼赋》就是很好的例证。D.理学穷理尽性的追求,导致了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失去了跃动的情思,自由的心灵,贯通人情物理的愉悦,逐渐固化,充满了借题发挥的迂腐鄙俚之气。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宋后期,辞赋多习惯在描写物象之后,缀之以言理的尾巴。这种辞章结构,与理学中格物致知的思想有着紧密关系。B.真德秀等人致力树立程朱理学的官方地位,忽视理学理论层面的构建,导致了当时的辞赋创作成为宣扬、图解理学思想的传声筒。C.袁甫的《觉赋》不仅指明了心学的悟道门径,更有较为缜密的思致,虽文辞欠缺,但哲思通透。D.南宋后期的辞赋在宣扬理学思想上手段不一,整体上来看,这个时期的辞赋作品大多文学价值不高。3.下列作品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B.所谓十分人,须有十分事。事苟不十分,终是未完备。事父尽其心,事兄尽其意。事君尽其忠,事师尽其义。邵雍《十分吟》C.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D.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4.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南宋后期辞赋创作受到理学观念深刻影响的具体表现。5.“理学对学术文化的浸染更为深入,一些辞赋几乎成为道学的传声筒”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南宋后期辞赋创作受到理学影响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D4.南宋后期辞赋创作受到理学观念深刻影响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①辞赋几乎成为道学的传声筒,一些作品缺乏独立的文学审美特性,沦为理学的附庸。②辞赋创作表现出写实倾向,描写生活小景致小感悟的作品增多,反映了当时士人心态的颓势和生命的委顿。③辞赋中常出现言理的尾巴,格物致知的讨论与文章主体部分不能混融为一,使得作品结构显得生硬不自然。④直接宣扬理学思想的辞赋较多,但往往缺乏生动形象和哲思深度,艺术欣赏性不足。⑤理学通过科场衡文等手段改变了文人的知识结构,导致辞赋创作缺乏优雅的笔触和灵动的思致,弥漫着迂腐的说教气息。这些表现说明理学在南宋后期的强盛和渗透对辞赋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辞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学魅力和审美特性。5.①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南宋后期辞赋创作受到理学影响持批评和不满的态度。②首先,作者认为理学在学术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过于强大,导致辞赋创作受到其深刻影响,几乎沦为道学思想的简单传声筒。这种影响削弱了辞赋作为文学形式的独特性和创新价值,使其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③其次,理学对辞赋创作的浸染导致了内容的单一化。理学逐渐演变为实用和世俗的教条,进而影响了辞赋的创作主题和内容。在理学的影响下,辞赋的创作变得缺乏多元视角和对生活、社会的深入展现,丧失了其应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④此外,作者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理学影响下辞赋创作的不满和担忧。他认为,读书人被理学深深浸渍,使得辞赋创作在理学观念的濡染下失去了原有的灵性和自由。这种变化不仅不利于辞赋艺术的健康发展,也对整个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构成了障碍。⑤综上所述,作者对南宋后期辞赋创作受到理学影响持批评和不满的态度。他认为理学对辞赋的过度浸染削弱了其艺术性和创新性,使其沦为道学思想的简单载体,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逐渐固化”错,由文中“缺乏优雅的笔触、灵动的思致、贯通人情物理的愉悦”可以看出,“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失去了跃动的情思,自由的心灵,贯通人情物理的愉悦”是“失去了”,而不是“逐渐固化”了。故选D。【2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但哲思通透”错,由第五段“这个时期直接宣扬理学思想的辞赋也比较多,但大多缺乏朱熹、张栻等人赋作的那种胸襟和杨万里等人作品的那种通透哲思,缺乏真诚和深厚。如袁甫的《觉赋》,……”可以看出,“袁甫的《觉赋》”是缺少通透哲思的。故选C。【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第四段的观点是:理学思想的过度张扬,使文学沦为理学的附庸。这一观点的具体表现是,辞赋在描写物象之后,缀上言理的尾巴。A.苏轼《题西林壁》是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一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故不适合支撑第四段观点。B.邵雍《十分吟》是纯说教做人的标准,故不适合支撑第四段观点。C.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都是表述“做学问要勤奋用功、亲自实践”的做学问的道理,故不适合支撑第四段观点。D.朱熹《观书有感》,前两句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描写了“半亩方塘”这一物象,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后两句则阐明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细水长流”的读书道理。故最适合支撑第四段观点。故选D。【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①传声筒的表现:原文中提到“一些辞赋几乎成为道学的传声筒”,这表明辞赋在南宋后期往往被用来直接宣扬理学思想,而非独立地展现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特性。丧失审美特性的原因:理学“重真实重人文的创作倾向”以及“理学思想的过度张扬”导致了文学丧失其固有的审美特性。“理学观念的过度张扬……很容易使文学沦为理学的附庸”,这进一步说明了辞赋在南宋后期是如何在理学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其独立性和审美价值。②写实倾向的流行:在材料第二段“随着政治局势变得不可收拾,人们的生命激情也在委顿,辞赋创作缺乏铺张扬厉的气势,取而代之的是写实倾向的流行”,“描写生活小景致小感悟的辞赋多了起来”,正是士人生命激情委顿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这种风格的辞赋更多地展现了生活的平淡和士人内心的无奈。③第四段“当时的辞赋多习惯在描写物象之后,缀之以言理的尾巴”,“格物致知部分与文章主体部分不能混融为一”,这说明了辞赋中的理学讨论与文学描写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使得作品在结构上显得不够和谐和自然。生硬不自然的表现:由于言理尾巴的普遍存在和格物致知与文章主体的分离,辞赋作品在结构上往往显得生硬不自然,缺乏流畅性和整体性。④“这个时期直接宣扬理学思想的辞赋也比较多”,这说明在南宋后期,辞赋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直接用来宣扬理学思想的。缺乏生动形象和哲思深度:尽管这些辞赋直接宣扬理学思想,但文中也指出它们“大多缺乏朱熹、张栻等人赋作的那种胸襟和杨万里等人作品的那种通透哲思”,即这些辞赋往往缺乏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艺术欣赏性不足:由于缺乏生动形象和哲思深度,这些直接宣扬理学思想的辞赋在艺术欣赏性上往往显得不足,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⑤最后一段“理学通过科场衡文的手段,彻底改变了文人的知识结构”,这意味着理学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了文人的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创作风格。“此时的辞赋,缺乏优雅的笔触、灵动的思致、贯通人情物理的愉悦”,这说明在理学的影响下,辞赋的创作风格变得更为刻板、缺乏灵动和深度。迂腐说教和鄙俚做派的出现:文中进一步描述“弥漫着迂腐的说教气息,充斥着鄙俚的冬烘做派”,这揭示了理学对辞赋创作的负面影响,使得辞赋中充斥着空洞的说教和粗俗的表达,降低了其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5题】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作者对辞赋沦为道学传声筒的现象持否定态度。“辞赋凝固成这种结构非个别现象,而是当时辞章学的一种风气,这种辞章结构,当与格物致知有密切关系”,这句话虽然未直接表达作者的态度,但通过对辞赋创作风气的描述,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不满。作者认为辞赋应当具有更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而不是仅仅成为理学思想的简单载体。作者对理学在辞赋创作中的过度浸染表示批评。“理学对学术文化的浸染更为深入,一些辞赋几乎成为道学的传声筒”,这句话表明作者认为理学对辞赋的影响过于强烈,导致辞赋作品变成了传达理学思想的工具,失去了其原有的艺术性和独立性。这种过度的浸染让作者感到不满和批评。②作者认为理学在学术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削弱了辞赋创作的独特价值。“理学已经控制了科考,通过包揽人才的培养,把它的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学术文化的核心”,这句话揭示了理学在南宋后期学术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科考制度更是强化了这一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辞赋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削弱了其原有的独特性和创新价值。作者认为辞赋创作在理学影响下失去了原有的审美特性。“理学思想的过度张扬,很容易使文学丧失其固有的审美特性而沦为理学的附庸”,虽然这句话并非直接针对辞赋创作,但可以从中推断出作者对整个文学领域在理学影响下的担忧。辞赋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同样可能遭受这种审美特性的丧失,变得单调乏味,缺乏艺术魅力③作者指出理学对辞赋创作的浸染导致内容单一化。“当时的理学为了施之于政事,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渐趋实用化、世俗化,变成教条,以便于人们恪守”,这表明理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实用和世俗的教条,进而影响了辞赋的创作内容。在理学的影响下,辞赋的创作主题和内容变得单一化,缺乏对生活和社会多元视角的展现,削弱了辞赋作为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④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理学影响下辞赋创作的不满。“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使读书人深深浸渍于理学之中。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辞赋的创作亦深刻地受到理学观念的濡染浸渍”,这句话通过对比读书人被理学深深浸渍的现象,暗示了辞赋创作在理学影响下的变化。作者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理学影响下辞赋创作的不满和担忧,认为这种变化不利于辞赋艺术的健康发展。⑤综上所述,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理学在南宋后期对辞赋创作产生过度影响的批评态度,还揭示了理学对学术文化、辞赋内容以及读书人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从而进一步削弱了辞赋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作者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担忧,认为这种现象对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构成了障碍。(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窗【澳大利亚】泰格特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俩。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能看到外界。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全部内容了。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围绕,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文本二: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窗”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且意蕴丰富,既可指病房的窗,也可指心灵之窗,透过它可以看到两个病人不同的内心世界。B.靠窗病人死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这一细节表现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麻木冷漠。C.靠窗的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却向病友描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这说明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体贴关心他人。D.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并揭露人性的弱点。7.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荷花淀》中先写女人们探夫归来遇敌,将紧张的气氛推到极致,然后写伏击获胜,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B.《老人与海》中写桑地亚哥老人一次又一次与对手搏斗,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C.《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符合鬼怪志异小说的情境设定,在“情理之中”。D.《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8.请简要分析小说《窗》中不靠窗的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9.小说《窗》“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的情节安排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答案】6.B7.C8.①开始听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时非常享受,愉悦陶醉;

②刚产生嫉妒心时感到惭愧;

③随着嫉妒心的膨胀产生怨愤;

④同伴发病生命垂危时,矛盾挣扎;

⑤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惊愕(困惑/惭愧/悔恨)。9.①从人物形象看,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真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

②从情节上看,前文用靠窗病人的描述充分蓄势,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曲折生姿。

③从主题角度看,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

④从读者感受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表现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麻木冷漠”错。医护人员的表现,说明靠窗病人的死是在意料之中,他们了解病情,并不是麻木冷漠。故选B。【7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错,突转式逆向构思法是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很显然,《荷花淀》的情节发展不符合突转式逆向构思法;B.“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错,不是“一个又一个的顺势”,而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最后逆转”也错误,并未实现“逆转”;D.“形成情节突转”错误。突转式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氓》中没有情节逆转。故选C。【8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的能力。结合“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可知,开始听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时非常享受,愉悦陶醉;结合“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知,刚产生嫉妒心时感到惭愧;结合“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可知,随着嫉妒心的膨胀产生怨愤;结合“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可知,同伴发病生命垂危时,他在同伴痛苦的挣扎中却纹丝不动,体现他内心的矛盾挣扎;结合“他看到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在同伴去世后,他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并没有同伴为他描述的美好场景,而这些场景只是同伴为了他想象出来的,此时的他惊愕(困惑/惭愧/悔恨)。【9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安排的艺术效果的能力。从人物形象看,“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前文用了大量笔墨表现同一间病房的两个人在描述窗外的一切时的满足与幸福,后文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他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直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从情节上看,前文用来大量笔墨描写靠窗的同伴为另一个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后文不靠窗的病人对“窗”的占有欲促使了情节的转变,“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曲折生姿。从主题角度看,一扇窗,将病房中本不相干的两个人连在一起,两个不幸的人命运有了交集,窗也因此成了他们共有的窥望窗外世界的平台以及精神生活的依托。转折的情节演进,运行中情节突转,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从读者感受看,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德者,神勇之退卒[注]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材料二: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骶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侯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选自苏轼《书<孟德传>后》)[注]神勇之退卒:神勇营的逃兵。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猛兽类A能识人B气C未至D百步E辄伏而F号G其H声震山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指有很多,与《登泰山记》“山多石”中的“多”意义和用法相同。B.数,指多次,与《琵琶行并序》“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数”词义不相同。C.本末,指事情的原委、经过,与成语“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不同。D.见,指自己,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渐见愁煎迫”中的“见”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年轻时就爱好山林,从军后不能实现愿望,在戍守秦州时,他逃到了华山,用衣服换了刀和饼,他不念生死,只想进入深山之中。B.孟德在山中将饼吃完后,开始吃山中的草根树果,经历了各种病痛,几个月后吃山中食物就如同吃五谷一样,因此进山两年没有挨饿。C.孟德在商州被抓,宋孝孙认为他不是恶人,得知张安道做秦州知府,就把孟德安置到秦州,孟德说自己生病,最终除去兵籍,成为百姓。D.苏轼看了苏辙的文章之后,对此事感到惊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它的人,在道理上似乎可信,但是要验证这事件的真假却非常困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2)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14.材料二中,苏轼认为婴儿、醉人、夜归人不怕老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案】10.CEG11.D12.C13.(1)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不知是商州,被巡哨的人抓住,孟德自己料想要被处死。(2)推测老虎吃人,必定先用威势压倒他,而对此不害怕的人,威势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吧?14.①婴儿不认识老虎;②醉人不知道身边有老虎;③夜归人没看清自己打的是老虎。【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猛兽”是主语,“识”是谓语动词,“人气”是宾语,断在“人气”后,即C处;“未至百步”的主语应为“猛兽”,“百步”为宾语,断在“百步”后,即E处;“伏而号”主语是“猛兽”,两个是连续动词,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断在“号”后;“其”是“声”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断于G处。故句子应断于CEG处。【11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陕西关中有很多名山。/山上有很多石头。B.正确。“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数”是“数量”的意思。句意:然而多次遇到猛兽。/弹一支琵琶曲,赢得的红绡不知有多少。C.正确。“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是“事物的轻重主次”。句意:孟德详细说出了事情的原委。/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D.“意思相同”错误。“渐见愁煎迫”的“见”是表被动。句意:子由把他自己写的《孟德传》寄了我。/渐渐更被忧愁逼迫煎熬。故选D。【12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得知张安道做秦州知府,就把孟德安置到秦州”说法有误。宋孝孙先把孟德安置到秦州,而不是得知张安道做秦州知府才安置。故选C13题】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为候者所执”,被动句,“为”表被动;“候者”,巡哨的人;“分”,料想。(2)“意”,推测;“无所”,没有可以;“施”,施加【14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婴儿,根据原文“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可知,小孩天真无知,不知道老虎是什么,也就不知道惊怪。对于醉人,文中说“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侯其惧也”,也就是老虎要等到醉人酒醒看到自己害怕才吃他,可推知醉人不知道身边有老虎。对于夜归人,原文说“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可知他一开始并没有看清是老虎,而是以为自己打的是猪狗等动物。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之后,“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吃。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腹泻、腹胀、胸闷,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适应了,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因此进山两年不挨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儿,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帖耳地走了。再试之其他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不知是商州,被巡哨的人抓住,孟德自己料想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是有道之人。”孟德详细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他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与畏惧交织心中,不一定会明显表露出来,但可以从颜色气度上看出来,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外物却感觉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怎么值得一提呢!材料二:子由把他写的《孟德传》寄了我,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先前我听说云安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两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推测老虎吃人,必定先用威势压倒他,而对此不害怕的人,威势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吧?世上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一定要坐那儿看着他,等他醒来。不是等他醒酒,而是在等他害怕。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假如不害怕,都像婴儿、喝醉的人和来不及知道它的时候,那么老虎就怕他,没有什么值得怪异的。所以在结尾书写,来让人们相信子由的说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霁[宋]陆游驱除云雾极知难,敢意天公不作悭。汛扫中庭待明月,攀跻危榭望青山。取琴理曲茶烟畔,看鹤梳翎竹影间。不为新晴宜著句,拟将幽事破除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简炼无华,交代了本诗写作的时间和环境,隐隐透露出诗人的心绪。B.诗人知道驱除云雾的难度很大,用反问语气写出内心不敢怪罪天公悭吝。C.“明月”“青山”运用借代手法,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期盼之情D.全诗事中有情,景中含情,叙事、写景转换自然,读起来并无生硬之感。16.“取琴理曲茶烟畔”和《临安春雨初霁》中“晴窗细乳戏分茶”均写到了“茶”,请分析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5.C16.①“取琴理曲茶烟畔”意为诗人在茶香缭绕的地方弹琴,表现了作者对幽静、雅致的追求,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之情。②“晴窗细乳戏分茶”意为在晴日窗前细细品茶,看似闲适恬静,实则传达出诗人内心无所事事的落寞、惆怅之情。【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明月”“青山”是实写自然景观,并非借代;且情感错误,“明月”“青山”是自然意象,展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宁静的追求。故选C。【16题】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取琴理曲茶烟畔”,理曲:弄曲,演奏乐曲。拿来琴,点上茶烟,在茶香缭绕的地方弹琴。琴和茶烟都是高洁之物,表现了诗人对高雅生活的追求,诗人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表现了作者对幽静、雅致的追求,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之情。②“晴窗细乳戏分茶”,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传达出诗人内心无所事事的落寞、惆怅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2)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伯乐、阮籍的典故抒发世无知音,孤独无聊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与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答案】①.本图宦达②.不矜名节③.朱弦已为佳人绝④.青眼聊因美酒横⑤.纷吾既有此内美兮⑥.又重之以修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宦、矜、横、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①,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②。“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看我在③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增。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原因。【答案】18.①不知不觉②垂涎欲滴③杯盘狼藉19.B20.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此处语境强调我步行回家时,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没有察觉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所以此处可填“不知不觉”。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第二处,此处语境强调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引起我的食欲,所以此处可填“垂涎欲滴”。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或羡慕。第三处,结合后文“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可知此处语境强调桌面的杂乱,所以此处可填“杯盘狼藉”。杯盘狼藉:形容酒饭后,杯盘等乱七八糟地放着。【19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破折号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语意的跳跃。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意的跳跃。C.表示语意的转折。D.表示补充说明。故选B。【20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地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是倒装句,把状语调至句末,强调了“我”在小店吃得很满意,句式也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同时对应了上段末尾“让我食欲大振”,所以更加吻合作者的情感。这样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①。目前,发酵食品受到不少健康质疑,②。食品发酵过程中,有可能受到来自土壤、水源、空气的多种污染;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储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也会积累下过量亚硝酸盐及有害物质,进而带来潜在的危险;③,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还有,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大量含有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有益于身体健康②原因有很多③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22.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含有大量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认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这也是公认的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句,上文“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强调的是发酵食品的好处,所以最后总结的句子可填入“有益于身体健康”。第二句,位于段落首句,属于总括句,根据下文的四个分句,谈到的都是“大家认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所以前文应填“原因有很多”。第三句,根据下文“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可知,此处是谈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和烹饪方式不当有关,再根据上文“如果储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的句式,此处应填“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22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一是“大量含有盐分”语序不当,应为“含有大量盐分”;二是“大家公认”语义重复,“大家”与“公认”中的“公”重复,可以将“公认”改为“认为”或将“大家”去掉;三是“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成分残缺,缺少“是”的宾语中心语,根据语境可知应在句末加“的原因”。六、作文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人生在世,或多或少会有放不下的人和事,该翻篇的翻篇。拥有事过翻篇的能力,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材料二:生活中,有的人常常懊恼自己明明非常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