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失眠_第1页
穴位贴敷治疗失眠_第2页
穴位贴敷治疗失眠_第3页
穴位贴敷治疗失眠_第4页
穴位贴敷治疗失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失眠患者穴位贴敷常见的选穴部位及方法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目录壹穴位贴敷研究概况贰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穴位乐眠操“乐眠操”是在中国道家养生功法“筑基功”的基础上,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正念心理治疗研发而成。“乐眠操”主要是通过转动头部以下、腰部以上的躯干部分,达到锻炼“任脉”、“督脉”及“冲脉”的作用壹穴位贴敷研究概况1.定义2.理论基础3.现代机理

4.主要功效及特点5.操作规范6.适应症及禁忌症7.注意事项

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介质(如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副作用小等特点。1.定义发展历史:原始社会(树叶、草茎等涂敷伤口以减轻疼痛和止血)春秋战国时期(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述各种贴敷方)

晋唐时期(广泛应用)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改进创新,丰富了穴位贴敷的内容)

清代(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

。2.理论基础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是相互联系,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种联系和影响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经络腧穴经络沟通人体内外,贯穿上下,将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穴位贴敷可纠正阴阳失调的状态。药物作用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作用归经,通过这些属性来祛除病邪,消除病因,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脏腑的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3.现代研究机理对机体的局部刺激即相当于药物灸疗法,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穴位特异性现代研究证实,经络穴位较周围皮肤有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的电学性质,有特异的声学、热学变化。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和放大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透皮吸收药物透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主要经过两种途径:1.可以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转移至体循环;2.面也可以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4.主要功效及特点主要功效(1)温经活络(2)行气止痛(3)调和阴阳(4)健脾和胃特点

(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1)药物1.贴敷药物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腧穴敷贴。与内服药物相比,敷贴用药有以下特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等。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3、选择适当溶剂调和敷贴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5.操作规范赋形剂透皮剂麻油酒盐水蜂蜜凡士林蒜汁姜汁醋水使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有利于药物的附着和渗透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矫为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能行滞气、暖脾胃、解毒、杀虫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为氮酮类2.药物的制作: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疗相应疾病。

1、丸剂

2、散剂

3、糊剂

4、膏剂

5、饼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水或蜜或药汁等拌和均匀,制成圆形大小不一的药丸,贮存备用。

将药物研成细末,填放脐部进行治疗。

将药物研成细末,酌情使用水、醋、酒、鸡蛋清或姜汁等,调成糊状,摊敷腧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将所选药物制成外贴膏药或软膏。

将药物研成细末,加适量的水调拌均匀,制成大小不等的药饼,敷贴局部或腧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或将新鲜的植物的根茎、茎叶等捣碎,制成药饼,烘热后敷贴腧穴。(2)腧穴选择与配伍穴位贴敷选穴配伍规律与针灸选穴一致,贴敷选穴贵在少而精辨证选穴: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个穴。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

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穴进行敷贴。

局部选穴:

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服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腧穴。远端取穴:

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3)常用贴敷方法常用贴敷方法填法涂法此法较为常用,将生药剂或糊剂,直接敷在穴位上,其范围可略大于穴区,上以塑料薄膜盖之,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亦称擦法,将药汁、药膏、药糊等涂擦于穴区。覆法敷法滴法贴法此法亦较常用。多指用膏药胶布直接贴压于穴区,亦包括将丸剂用胶布粘贴于所选处。本法仅用于神阙穴,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填药量据病症,年龄及药物而定,填药时间隔日或隔二日一次。指用较多量药物的生药剂、糊剂或药饼,覆盖于病灶(包括体表病灶反应区),之上,加盖塑料薄膜,用纱布、胶布固定。覆法用药部位较大,故多用于阿是穴。将药汁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置凉后,一滴滴徐徐滴入穴区,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多用于神阙穴。(4)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的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定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敷贴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立即取下。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2.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均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或改用其它有效部位腧穴交替贴敷。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较大及发泡之品。4.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6.适应症及禁忌症1、呼吸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感冒等。2、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肠炎、3、骨科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等。4、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等。5、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6、儿科疾病:遗尿、厌食、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

1、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2、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3、孕妇腹部、腰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进流产。4、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5、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禁忌症适应症7.注意事项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空调适度、少吃冷饮、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治疗期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刺激性强、毒性较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者发生药物中毒。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质弱者一般不敷贴刺激性强、毒性较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泡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于某种敷贴药物会出现全身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合后在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无需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贰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穴位1.失眠定义2.病因病机3.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常见选穴部位及方法

失眠,又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一入睡困难,多梦,浅睡眠,易醒,早醒重者一彻夜不眠,通宵不能入睡,影响生活、工作、健康1.失眠定义长时间慢性失眠的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失眠也是亚健康人群常见的症状之-轻者一入睡困难,多梦,浅睡眠,易醒,早醒重者一彻夜不眠,通宵不能入睡,影响生活、工作、健康2.病因病机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主要在心

(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涉及肝郁、胆怯、脾肾亏虚、胃失和。病理因素:痰

虚病机关键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胆气虚,触事易惊,导致心神失养所至;2.肝郁化火,五志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引起心神不安所致病性可见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

3.常见选穴部位及方法

常见的选穴: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照海、三阴交、内关,神门、涌泉、神阙、太溪、太冲,随症加减。1.心俞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疾病: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神经官能症等。。2.肝俞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置: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疾病:黄疸,胁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痫症,脊背痛,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3.脾俞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置: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疾病: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4.肾俞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置: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疾病:主治遗精,阳萎,遗尿,溺血,泄泻,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水肿,腰痛,及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等5.照海经属:属足少阴肾经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6.三阴交经属:属足太阴脾经。位置:内踝尖上直上3吋,约4指幅宽,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主治疾病: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7.内关经属:属手厥阴心包经位置: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疾病: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