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

色。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

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直接强调作品

要具备教化功能;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进而通

过作品来影响读者。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

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

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

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

‘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

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

维与审美情趣。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

论的基本术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与情景交融等,构成

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

美主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在语言与意象环环相

扣的作用下,更好地反映主体的情感意愿。严羽认为:“诗有别趣……诗者,吟咏情性也。”

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传统文论是深深扎根我们这片土地而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

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传统文论不可替代

的优势。

(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证明了:中西文论平等对话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

对话是相对于独白而言的,应该是双向的、互补的、互动的,对双方都意味着一种发展

的动力。这不仅仅是指从对方吸收富有生命力的思想资源,而且是指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

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文学传统。

一百年来,文论交流变成了西方文论的独白,中国文论仅仅是洗耳恭听,充其量不过是

西方文论微弱的回声,对于未来,难道是最佳选择吗?文化多元化交流的正常形态应该是多

声部的,至少是双向的对话。

对话比之独白,要困难得多了。由于母语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不同,中西文论价值是错位

的,双方的话语是不对称的。在这方面,我以为中国人对于西方固然有误读,但是相对来说,

比较少一点,而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论则误读相当的多。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我们在

读西方文论的时候,会要求我们的学生懂得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但是西方文论家有几个是把

懂得中国的道家和佛学当作对话的前提呢?缺乏现成的价值的和逻辑的通约性,深度的对话

是困难的。

确立中国与西方文论共通性是对话的前提,这不仅仅要求理论本身的自洽性,还要参照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从而对西方文论范畴进行补充、颠覆,否则,未来的文学理论的建构是

不可想象的。

对于建设中国现代文论来说,光有中国传统的和西方引进的文学理论资源是不够的,因

为这在逻辑上能讲通,在实践中可能行不通。从根本上来说,理论话语首先就是直接从文本

中进行第一手的概括的结果,理论大师们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概括就意味着遗漏和价值观念

的渗入。对于我们来说,权威的理论话语,比起文本本身来说,都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

的、个人的狭隘性,所以,要把理论的转化和经典文学文本的解读结合起来,使逻辑的演绎

用作品阅读来证实和修正,才是更为可靠的。如果逻辑的演绎和经验的实证不取得平衡,就

可能变为经院哲学和教条主义。

对话要超越独白,最根本的标志是话题的交递;如果话题是单方的,则一方不可能不陷

于被动。话题的交递可以保证双方的主动。要真正平等的对话,不能从西方文论成功的地方

开始接过话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话题,它应该在西方话题的空白失误之中。

完全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平等是动态的,它意味着在一些方面的落后,另一些方面的超

越。没有部分超越,平等只是一种文明的礼貌。如果没有挑战,对话就不可能成为多声部的

交响,只能沦为单方面的寂寞的回声,甚至是单调的重复和停滞。挑战的真正目的正在于:

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更为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本质。

面对未来的世纪,不管是为了认识自己,还是为了发展、创造自己的文论,我们都只能

把希望寄托在对话上。

(摘编自孙绍振《从西方文论的独白到中西文论对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的现象,是基于中国史学发达、古文叙事以史学

为渊源这一传统。

B.材料一认为传统文论包含着中国特有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

美情趣,这些为西方所不具有。

C.材料二认为中西方母语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不同,这导致中西文论价值的错位,双方话

语的不对称,从而带来对话的困难。

D.材料二认为加强理论的自洽性,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为参照对西方文论范畴进行补充、

颠覆,是建构未来的文学理论的必要条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高明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之论与张岱年《修辞立其诚》中“修

辞立其诚”之说都体现了传统文论对文艺教化功能的重视。

B.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论述中国传统文论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目的是深化读

者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认知,树立文论自信。

C.材料二认为理论出自对文本的概括,理论的转化也要用文本阅读来证实与修正,这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一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D.从材料二可知要想构建平等的对话,就要有超越对方的地方,这种超越之处是对方的

空白失误之处,也对对方构成了挑战。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所定义的“对话”的含义的一项是

A.王国维借助于叔本华的学说与西方的逻辑方法,将中国传统意境说发展为境界说,提

出“三重境界”说。

B.黑塞通过阅读《论语》《道德经》《庄子》等“中国丛书”,体验到中国崇高的道德精神,

并推动中国典籍在欧洲传播。

C.电视剧《三体》的主创与清、北两所高校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教授对话,展开中国

式科幻与现实科技的碰撞。

D.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文艺理论推动了中国文论的更新与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论充实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生命。

(4)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请你根据材料一中“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的文论,解读下面这首美国意象派

诗人庞德的诗歌。

在地铁站内

庞德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注:当时庞德在人潮涌动的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内,偶然看见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之

后又看见一个美丽的女人面孔。这美丽的景象打动了庞德,他记录下这个瞬间。

二、现代文阅读n(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老了,现在己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

是的,我是在眺望,我做这样的姿势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

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

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的相像。

①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

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

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我再次看到了将军,看到了将军的部队。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那两个木

箱上面已经绿漆斑驳,充满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

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

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可

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

一些木牌是无字的。

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

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

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

吧。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

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

他只能算是一个老人。

我老了。尽管我不明白将军在向远处眺望时想的是什么,但我明白了将军的那些自言自

语。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的那个人,或

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伴,和死神说话。

当年和将军我可不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对我非常和蔼,可我总是有些拘束,和他说话的时候

用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

将军摆弄他的那些木牌的时候,我就用根竹棍遮逗路过的虫子和蚂蚁,或者看一只蝉怎

样通过它的声音使自己从稠密的树叶中显现出来。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

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

有两次将军指着木牌上的名字问我,赵XX你知道么?王XX呢?我只得老实地回答,

我不知道,将军。②将军有些恍然和茫然的样子。看我这记性,将军一边望着他所说过的名

字,一边摇头,人真是老了。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

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

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

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

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当时我是想对将军这么说的,我有点冲动一一可最终我却没有把

它说出来。③现在想起来我是应该说的。

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将军愣了愣,然后粗犷

地笑起来:你这小鬼。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她蛔、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

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

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

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在将军去世之后我搜集了不少和将军有关的资料,只要是哪本书上提到将军的名字,我

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原本我还想把将军的两个木箱也留下来的,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

需要这支部队。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

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将军重新见到自己的这支部队时,露出的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圈。

曾有一个宣传干事向我了解过将军的晚年,我向他叙述了将军每日如何摆放他的部队。

他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是不是想继续战斗,消灭敌人?

不,好像都不是,将军在晚年基本上没想到战争,他好像只是,只是……怎么说呢?他

好像就是把木牌摆出来,想一想过去的事,就这样。就是这样。

那个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

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向一个很远的远处进行眺望。我越来

越多地想到将军,我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有时候,一个

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都

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④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木牌是将军阵亡将士的象征,也是将军的精神支撑,将军在一次次排出木牌的活动中

慰藉着自己的晚年。

B.“眺望”这一动作在文中多次出现,在反复中推进叙事,“我”在眺望中回望将军,将

军在“眺望”中回望昔日荣光。

C.宣传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因为“我”没有提供他想要的答案,这样写意在揭

示他与“我”之间的隔膜。

D.小说与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一样,以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我”的感知,丰富、

深化了文章意蕴。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既说明将军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深刻,又自然引

出下文对将军故事的叙述。

B.句子②中“恍然”与“茫然”,看似矛盾,其实写出将军从回忆回到现实的清醒与面对

现实又不知所措的复杂内心。

C.句子③中“应该说的”体现了“我”对将军的理解与善意,也写出“我”因没有说而

陷入懊悔与自责的痛苦。

D.句子④中“变小”是因为“我”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更重”是因为“我”认知的深化。

“小”与“重”构成小说的张力。

(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故意忽略了将军铁血金戈的传奇色彩,“补充了我们对将军的侧

面理解”,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中“将军”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采用“足够老了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

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

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雪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

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

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着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击林

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

羽嗜茶,造妙理,着《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

饮茶矣。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祭具而入。茶毕,命奴

子与钱。羽愧之,更着《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

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

之重。鲍侯知子爱子煮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三》)

材料二:夫茶,始为“茶。其属横、装、茗、舜杂糅,囊括实繁。至陆羽公,始独简

南国嘉木之曰茶者论之,崇其康药之效,净化之用,怡养之功,和平之德,专其名而定其义,

著《茶经》,备述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略,且图谱之。

书同形,事同旨,民皆曰茶,凡浙闽湘鄂滇黔所辖尤兴焉,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由

是,以茶为生者众。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

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由

是观之,创此自然之道,文明之说,广光大之心血,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鲍侯知子A爱子者B将解衣C推食D岂E徒尝F镜水之鱼G宿H耶溪之月I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任命。与《陈情表》中“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中“署”意思不同。

B.寝:丑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暮寝而思之”中的“寝”意思不同。

C.裴回:徘徊。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中的“裴回”意思相同。

D.属:归属。与《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属”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出身不详,为自己取名,可见其有志节,曾做过优人的老师。他生性诙谐,有魏

晋风骨,还精通歌诗,有文集流传。

B.陆羽流连山水,行为自由,常常敲打林间树木,戏弄河中流水。还曾在溪边修建房舍,

闭门读书,与高僧贤士交好,有山野隐士之风。

C.陆羽写了《茶经》后,被称为“茶仙”,但他性格孤傲,陪饮李季卿,不仅没有接受李

的赏钱,还写了《毁茶论》来宣泄不快。

D.两则材料都提到陆羽创制茶道,但文段甲侧重于写陆羽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文段乙则

侧重于写他在事业上的主要贡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

②广光大之心血,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5)请根据两则文字,概述陆羽为什么会被奉为“茶仙”或“茶圣”。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精卫

顾炎武四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爱国志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观点通达,指出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已回天无力,应停止斗争。

B.诗人自比精卫鸟,以填海的决心来实现抗清复明的大业,表达了不屈服的气节。

C.诗歌对精卫形象进行了独创性的再塑造,使其精神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D.诗歌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使通篇不枝不蔓,一气贯注。

(2)结合全诗,请简析最后两句“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作用。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义相

近的词句是“,

②《六国论》中,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最终也灭亡了,苏洵用“”

句对齐国表达不满,用“”句对赵国表示可惜,态度截然不同。

③“龙”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诗

文中频频出现,如",

六、语言文字运用I(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大量糖会造成蹒齿、肥胖、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升高等。如何低糖饮食?许多人习

惯于在咖啡和茶里放糖。如果您也是这样做的,请开始训练自己,喝这些饮料时少加糖。

—区会增加人们对糖的渴望,特别是当饮食中缺乏健康的脂类或蛋白质来增强饱腹感

时。精制的淀粉类食物,比如,意大利面、白面包或白米饭等,吃完后会让人立刻有饱腹感,

但消化它们的速度很快,这会使血糖水平飙升。不久后,—B,导致想要更多的糖。蛋白

质和脂肪没有这种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吃饭时保持营养均衡很重要。用全谷物类代替精制谷

物也同样有帮助。

找一些喜欢的事情,每天为它们腾出些时间,因为一个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

体内的血清素、多巴胺和内啡肽水平会提高,Co对糖的渴望不仅是生理所需,也可能

有心理上的原因。当人感到有压力或沮丧时,很容易就会去吃含糖食物,但是糖会刺激大脑

让我们感觉更好。它真的可以“安慰食物”。然而过量的糖分实际上会提高患抑郁症的风险,

这就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建议在心情不好时,可以做做舒缓情绪的瑜伽,将自己想吃

甜食的注意力分散,用别的方式放松自己。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错误类型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七、语言文字运用II(6分)

7.(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

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送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

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_有时玉黄钟太昌,一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有时如红珊自瑚沉

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

能自己,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

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

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

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

我回来谢你。”

C.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着又清楚又明白:这

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D.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应用。

八、语言文字应用

8.(5分)根据下面内容概括要点,给“雨水”下一个定义,要求表达简明通顺,40字以内。

①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②雨水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③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九、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双减”政策自实施起两年多来取得积极进展,但有的地方和学校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引

发了舆论争端,“取消课后服务”之说一时甚嚣尘上。下一步路在何方?日前,教育部办公

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将于2024年春季学

期开始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

面对热点事件,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信息,周围人的态度往往会影响我们的研

判,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

色。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

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直接强调作品

要具备教化功能;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进而通

过作品来影响读者。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

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

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

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

‘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

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

维与审美情趣。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

论的基本术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与情景交融等,构成

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

美主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在语言与意象环环相

扣的作用下,更好地反映主体的情感意愿。严羽认为:“诗有别趣……诗者,吟咏情性也。”

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传统文论是深深扎根我们这片土地而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

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传统文论不可替代

的优势。

(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证明了:中西文论平等对话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

对话是相对于独白而言的,应该是双向的、互补的、互动的,对双方都意味着一种发展

的动力。这不仅仅是指从对方吸收富有生命力的思想资源,而且是指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

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文学传统。

一百年来,文论交流变成了西方文论的独白,中国文论仅仅是洗耳恭听,充其量不过是

西方文论微弱的回声,对于未来,难道是最佳选择吗?文化多元化交流的正常形态应该是多

声部的,至少是双向的对话。

对话比之独白,要困难得多了。由于母语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不同,中西文论价值是错位

的,双方的话语是不对称的。在这方面,我以为中国人对于西方固然有误读,但是相对来说,

比较少一点,而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论则误读相当的多。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我们在

读西方文论的时候,会要求我们的学生懂得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但是西方文论家有几个是把

懂得中国的道家和佛学当作对话的前提呢?缺乏现成的价值的和逻辑的通约性,深度的对话

是困难的。

确立中国与西方文论共通性是对话的前提,这不仅仅要求理论本身的自洽性,还要参照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从而对西方文论范畴进行补充、颠覆,否则,未来的文学理论的建构是

不可想象的。

对于建设中国现代文论来说,光有中国传统的和西方引进的文学理论资源是不够的,因

为这在逻辑上能讲通,在实践中可能行不通。从根本上来说,理论话语首先就是直接从文本

中进行第一手的概括的结果,理论大师们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概括就意味着遗漏和价值观念

的渗入。对于我们来说,权威的理论话语,比起文本本身来说,都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

的、个人的狭隘性,所以,要把理论的转化和经典文学文本的解读结合起来,使逻辑的演绎

用作品阅读来证实和修正,才是更为可靠的。如果逻辑的演绎和经验的实证不取得平衡,就

可能变为经院哲学和教条主义。

对话要超越独白,最根本的标志是话题的交递;如果话题是单方的,则一方不可能不陷

于被动。话题的交递可以保证双方的主动。要真正平等的对话,不能从西方文论成功的地方

开始接过话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话题,它应该在西方话题的空白失误之中。

完全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平等是动态的,它意味着在一些方面的落后,另一些方面的超

越。没有部分超越,平等只是一种文明的礼貌。如果没有挑战,对话就不可能成为多声部的

交响,只能沦为单方面的寂寞的回声,甚至是单调的重复和停滞。挑战的真正目的正在于:

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更为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本质。

面对未来的世纪,不管是为了认识自己,还是为了发展、创造自己的文论,我们都只能

把希望寄托在对话上。

(摘编自孙绍振《从西方文论的独白到中西文论对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材料一认为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的现象,是基于中国史学发达、古文叙事以史学

为渊源这一传统。

B.材料一认为传统文论包含着中国特有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

美情趣,这些为西方所不具有。

C.材料二认为中西方母语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不同,这导致中西文论价值的错位,双方话

语的不对称,从而带来对话的困难。

D.材料二认为加强理论的自洽性,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为参照对西方文论范畴进行补充、

颠覆,是建构未来的文学理论的必要条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材料一第二段高明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之论与张岱年《修辞立其诚》中“修

辞立其诚”之说都体现了传统文论对文艺教化功能的重视。

B.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论述中国传统文论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目的是深化读

者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认知,树立文论自信。

C.材料二认为理论出自对文本的概括,理论的转化也要用文本阅读来证实与修正,这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一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D.从材料二可知要想构建平等的对话,就要有超越对方的地方,这种超越之处是对方的

空白失误之处,也对对方构成了挑战。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所定义的“对话”的含义的一项是D

A.王国维借助于叔本华的学说与西方的逻辑方法,将中国传统意境说发展为境界说,提

出“三重境界”说。

B.黑塞通过阅读《论语》《道德经》《庄子》等“中国丛书”,体验到中国崇高的道德精神,

并推动中国典籍在欧洲传播。

C.电视剧《三体》的主创与清、北两所高校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教授对话,展开中国

式科幻与现实科技的碰撞。

D.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文艺理论推动了中国文论的更新与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论充实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生命。

(4)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请你根据材料一中“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的文论,解读下面这首美国意象派

诗人庞德的诗歌。

在地铁站内

庞德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注:当时庞德在人潮涌动的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内,偶然看见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之

后又看见一个美丽的女人面孔。这美丽的景象打动了庞德,他记录下这个瞬间。

【解答】(1)B.“这些为西方人所不具有”表述有误,材料一第四段提到黑格尔有类似

的表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故选B。

(2)D,“这种超越之处是对方的空白失误之处,也对对方构成了挑战”,强加关联,原

文是说,我们自己的话题应该在“西方话题的空白失误之处”;原文也没有在“超越”与

“挑战”之间构成必然联系。

故选D。

(3)A.只强调了对于单方面的作用;B.虽助推中国典籍的传播,但这并没有促进中国典

籍自身的发展;C.提到二者对话与碰撞,并未论及对话之于双方的作用。且B、C都不属

于文论领域。D.根据材料一,“对话”应该是文论领域的、双向互动的、给双方都带来发

展动力的行为。

故选D。

(4)①结合“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直接强调作品要具备

教化功能”可知,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如以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的例子,证明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②结合“对话要超越独白,最根本的标志是话题的交递;

如果话题是单方的,则一方不可能不陷于被动”可知,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假设论证。如

以假设话题是单方的,会带来一方陷于被动的结果,来论证对话的话题要有交递这一观

点。

(5)①结合“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美主

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可知,尽意莫若象,

指审美主体需用意象表达情感。庞德的这首诗借“黑树枝”写出地铁站内人群的稠密,

借“花瓣”写出儿童、女人脸庞的美丽,表达了他在拥挤的人群中见到美丽人物时的欣

喜之情。②结合“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美

主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可知,尽象莫若言,

是指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有重要作用。诗人用“湿漉漉”加深了树枝的黑色,反衬花

瓣的娇艳,用“数点”写出花瓣数目之少,突出花瓣之醒目。③结合“在语言与意象环

环相扣的作用下,更好地反映主体的情感意愿”可知,诗人用语言技巧突出意象特征,

又用意象特征表达内心情感,使情感表达形象、含蓄又鲜明。

答案:

(1)B

(2)D

⑶D

(4)①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如以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

然”的例子,证明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假设论证。如以假

设话题是单方的,会带来一方陷于被动的结果,来论证对话的话题要有交递这一观点。

(5)①尽意莫若象,指审美主体需用意象表达情感。庞德的这首诗借“黑树枝”写出地

铁站内人群的稠密,借“花瓣”写出儿童、女人脸庞的美丽,表达了他在拥挤的人群中

见到美丽人物时的欣喜之情。②尽象莫若言,是指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有重要作用。

诗人用“湿漉漉”加深了树枝的黑色,反衬花瓣的娇艳,用“数点”写出花瓣数目之少,

突出花瓣之醒目。③诗人用语言技巧突出意象特征,又用意象特征表达内心情感,使情

感表达形象、含蓄又鲜明。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

是的,我是在眺望,我做这样的姿势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

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

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的相像。

①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

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

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我再次看到了将军,看到了将军的部队。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那两个木

箱上面己经绿漆斑驳,充满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

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

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可

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

一些木牌是无字的。

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

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

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

吧。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

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

他只能算是一个老人。

我老了。尽管我不明白将军在向远处眺望时想的是什么,但我明白了将军的那些自言自

语。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的那个人,或

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伴,和死神说话。

当年和将军我可不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对我非常和蔼,可我总是有些拘束,和他说话的时候

用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

将军摆弄他的那些木牌的时候,我就用根竹棍遮逗路过的虫子和蚂蚁,或者看一只蝉怎

样通过它的声音使自己从稠密的树叶中显现出来。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

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

有两次将军指着木牌上的名字问我,赵XX你知道么?王XX呢?我只得老实地回答,

我不知道,将军。②将军有些恍然和茫然的样子。看我这记性,将军一边望着他所说过的名

字,一边摇头,人真是老了。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

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

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

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

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当时我是想对将军这么说的,我有点冲动一一可最终我却没有把

它说出来。③现在想起来我是应该说的。

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将军愣了愣,然后粗犷

地笑起来:你这小鬼。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蛾蛾、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

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

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

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在将军去世之后我搜集了不少和将军有关的资料,只要是哪本书上提到将军的名字,我

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原本我还想把将军的两个木箱也留下来的,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

需要这支部队。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

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将军重新见到自己的这支部队时,露出的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圈。

曾有一个宣传干事向我了解过将军的晚年,我向他叙述了将军每日如何摆放他的部队。

他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是不是想继续战斗,消灭敌人?

不,好像都不是,将军在晚年基本上没想到战争,他好像只是,只是……怎么说呢?他

好像就是把木牌摆出来,想一想过去的事,就这样。就是这样。

那个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

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向一个很远的远处进行眺望。我越来

越多地想到将军,我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有时候,一个

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都

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④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D

A.木牌是将军阵亡将士的象征,也是将军的精神支撑,将军在一次次排出木牌的活动中

慰藉着自己的晚年。

B.“眺望”这一动作在文中多次出现,在反复中推进叙事,“我”在眺望中回望将军,将

军在“眺望”中回望昔日荣光。

C.宣传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因为“我”没有提供他想要的答案,这样写意在揭

示他与“我”之间的隔膜。

D.小说与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样,以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我”的感知,丰富、

深化了文章意蕴。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句子①中“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既说明将军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深刻,又自然引

出下文对将军故事的叙述。

B.句子②中“恍然”与“茫然”,看似矛盾,其实写出将军从回忆回到现实的清醒与面对

现实又不知所措的复杂内心。

C.句子③中“应该说的”体现了“我”对将军的理解与善意,也写出“我”因没有说而

陷入懊悔与自责的痛苦。

D.句子④中“变小”是因为“我”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更重”是因为“我”认知的深化。

“小”与“重”构成小说的张力。

(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故意忽略了将军铁血金戈的传奇色彩,“补充了我们对将军的侧

面理解”,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中“将军”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采用“足够老了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解答】(1)A.”木牌是将军阵亡将士的象征”表述有误,由“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

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

可知,木牌是将军整个部队的象征。

B.“回望昔日荣光”表述有误,由“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

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

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

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

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等可知,将军回望的是昔日与战友相处的时光。

C.”意在揭示他与'我'之间的隔膜”理解错误,由“曾有一个宣传干事向我了解过将

军的晚年,我向他叙述了将军每日如何摆放他的部队。他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

是不是想继续战斗,消灭敌人”可知,应该是宣传干事对将军的隔膜。

D.正确。

故选D。

(2)C.“也写出‘我‘因没有说而陷入懊悔与自责的痛苦”过度解读。

故选C。

(3)由“将军还跟我说过逗鲍蛔、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

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等可知,小说展现了将军和蔼平易的一面,在现实生活

中,将军与“我”交流时和蔼可亲;由“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

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

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伴,和死神说话”等可知,小说展现了将军衰老孤独的一面,

在现实中将军找不到能够与他交流的人;由“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

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

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

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

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可知,小说展现了将军珍视战友情的一面,回忆往

昔时,将军追忆的是昔日战友的生活小事,体现了人物内心深处对战友的深情。

(4)由“我老了。尽管我不明白将军在向远处眺望时想的是什么,但我明白了将军的那

些自言自语。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

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

伴,和死神说话。当年和将军我可不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对我非常和蔼,可我总是有些

拘束,和他说话的时候用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

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可知,“足够老了的我”历经世事,对老年将军的认知、理解

更为深刻成熟,从而能更准确、深刻地展现将军这一人物形象;

“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我坐在屋檐下,低着

头,低上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向一个很远的远处进行眺望。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我

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有时候,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

一个生命的”等可知,“足够老了的我”与昔日拉开了时空距离,将过去与现在交织,使

叙述更加灵活自由,拓展了叙述空间;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

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可知,“足够

老了的我”与将军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了贯通重叠,从而使作品寄寓了更加普遍的人生感

悟和更为深沉的生命感慨;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可知,“足够

老了的我”以回忆性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增添了小说的抒情意味,舒缓了小说的叙

事节奏;

从人称角度看,“足够老了的我”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拉进了与读者的

距离。

答案:

(1)D

(2)C

(3)①小说展现了将军和蔼平易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将军与“我”交流时和蔼可亲;

②小说展现了将军衰老孤独的一面,在现实中将军找不到能够与他交流的人;③小说展

现了将军珍视战友情的一面,回忆往昔时,将军追忆的是昔日战友的生活小事,体现了

人物内心深处对战友的深情。

(4)①“足够老了的我”历经世事,对老年将军的认知、理解更为深刻成熟,从而能更

准确、深刻地展现将军这一人物形象。②“足够老了的我”与昔日拉开了时空距离,将

过去与现在交织,使叙述更加灵活自由,拓展了叙述空间。③“足够老了的我”与将军

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了贯通重叠,从而使作品寄寓了更加普遍的人生感悟和更为深沉的生

命感慨。④“足够老了的我”以回忆性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增添了小说的抒情意味,

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⑤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

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

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考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

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

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着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击林

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

羽嗜茶,造妙理,着《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

饮茶矣。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藜具而入。茶毕,命奴

子与钱。羽愧之,更着《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

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

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三》)

材料二:夫茶,始为“茶”,其后横、袭、茗、苑杂糅,囊括实繁。至陆羽公,始独简

南国嘉木之日茶者论之,崇其康药之效,净化之用,怡养之功,和平之德,专其名而定其义,

著《茶经》,备述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略,且图谱之。

书同形,事同旨,民皆曰茶,凡浙闽湘鄂滇黔所辖尤兴焉,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由

是,以茶为生者众。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

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由

是观之,创此自然之道,文明之说,广光大之心血,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鲍侯知子A爱子者B将解衣C推食D岂E徒尝F镜水之鱼G宿H耶溪之月I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署:任命。与《陈情表》中“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中“署”意思不同。

B.寝:丑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暮寝而思之”中的“寝”意思不同。

C.裴回:徘徊。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中的“裴回”意思相同。

D.属:归属。与《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属”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陆羽出身不详,为自己取名,可见其有志节,曾做过优人的老师。他生性诙谐,有魏

晋风骨,还精通歌诗,有文集流传。

B.陆羽流连山水,行为自由,常常敲打林间树木,戏弄河中流水。还曾在溪边修建房舍,

闭门读书,与高僧贤士交好,有山野隐士之风。

C.陆羽写了《茶经》后,被称为“茶仙”,但他性格孤傲,陪饮李季卿,不仅没有接受李

的赏钱,还写了《毁茶论》来宣泄不快。

D.两则材料都提到陆羽创制茶道,但文段甲侧重于写陆羽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文段乙则

侧重于写他在事业上的主要贡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

②广光大之心血,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5)请根据两则文字,概述陆羽为什么会被奉为“茶仙”或“茶圣”。

【解答】(1)“鲍侯知子爱子者”为判断句,在“者”后断开;“岂”表反问,其前断开;

“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句式对称,应在“鱼”后断开,综上应在BDG三处断开。

句意: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倍加关照,先生此去怎能

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

(2)D.“属:归属”“意思相同”有误,根据句意“它的品类包括横、装、茗、萍等”“名

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属”分别解释为“种类”“登记”。

故选:D。

(3)C.“性格孤傲,陪饮李季卿,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还写了《毁茶论》来宣泄不

快”有误,原文表述为“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着《毁茶论》”,“性格孤傲”于

文无据,他是因为羞愧改著《毁茶论》一篇。

故选:Co

(4)①善:作名词,(别人的)美德;期:约会;虽:即使。译文:他听到别人的美德,

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与别人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会如期前往。

②广光:推广、发扬光大;居:占有。译文:推广、发扬光大的心血,理当占有不可磨

灭功劳的人,一定是茶圣陆羽了!

(5)从“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

饮茶矣”“至陆羽公,始独简南国嘉木之曰茶者论之,崇其康药之效……于是茶道流布而

茶艺张扬也”可知,陆羽著《茶经》,总结茶道茶艺;陆羽推广茶文化。

从“书同形,事同旨,民皆曰茶,凡浙闽湘鄂滇黔所辖尤兴焉”可知,陆羽推动了茶叶

种植。

从“由是,以茶为生者众”可知,陆羽促进了茶叶经济发展。

从“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茶毕,命奴子与

钱。羽羞之,更著《毁茶论》”可知,陆羽爱茶而不求名利。

答案:

(1)BDG

(2)D

(3)C

(4)①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与别人约会,即使虎狼当

道也会如期前往。

②推广、发扬光大的心血,理当占有不可磨灭功劳的人,一定是茶圣陆羽了!

(5)①著《茶经》,总结茶道茶艺。②推广茶文化。③推动了茶叶种植。④促进了茶叶

经济发展。⑤爱茶而不求名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