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_第1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_第2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_第3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_第4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01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

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内

容。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

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

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们今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

前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

对比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及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及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

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学生对当

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

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4.本课的广度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大量补充及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上;深度体现在对“爱

国青年”的“爱国”性的分析上及对“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上。

5.我认为尊师不是本文主题的第一义项。故在本课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

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

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

3.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芋梗汤诘责寒颤颤畸形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下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

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

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

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

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

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

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一一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

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

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2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

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

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

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

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

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

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

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在东京(1——2)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在仙台(3—35)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离开仙台之后(36—38)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

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

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

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

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

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

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

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

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

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3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

呢?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

题事件”)……“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

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

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

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

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

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

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电影事件)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

“这一声特别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弓金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

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建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燮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

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4

此时教师可问: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

做什么?(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

是一种民族耻辱。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

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

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

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比如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

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残酷

迫害犹太人。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

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

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题词)。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

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

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

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

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

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一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5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

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

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

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

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

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应该说,

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

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

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一一事实上事

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

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造成目前

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附:第二课时板书

6

漏题事件

弃医从文弓阚的爱国主义精神

.电影才件J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02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

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施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给给(zhou)绰号(chuo)庶祖母(shu)

吹笙(sheng)摹画(mo)眼翳(yi)

舔去(tian)侮辱(wu)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给给: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

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

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

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7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

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

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

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

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

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

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给绐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8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

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

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

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

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

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

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

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

“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

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

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

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

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

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

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

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

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

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

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

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一一《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

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

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

9

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

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0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掺(chanl)脊(jil)背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

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

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

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

样的感情?

10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

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

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04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会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

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

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一一作者简介

(参看《三点一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1

1.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投影)

⑴注音

髭髯鬟黝黑滞留禁锢颔首低眉程亮

犀利广袤无垠尴尬炽热

(2)释义

犀利器宇禁锢轩昂尴尬滞留

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思考:

(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

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结合课后练习三)

(3)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一一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

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

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1)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的大胡子。”“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

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

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

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

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⑵略

(3)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程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

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写托尔斯泰跟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

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材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

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学生仔细揣摩课后练习二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

句的含章

学生研讨后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2.合作研讨: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

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

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2)练习四

(3)练习一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D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一亡来,对富裕而

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一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

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

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

12

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

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

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

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2)、⑶略

3.学生感情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教师简要小结: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

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

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

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

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

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

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裨阖。

五、课堂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

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

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

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

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

我们的心灵。

05再塑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成长历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及重点语句分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以及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

教学重点:

1.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体会并能分析出海伦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体会到海伦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课前准备:搜集并整理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的有关事迹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3

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精彩画面,请同学们谈谈节目幕后的故事。如果让你

把这个故事告诉给一个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人,你打算怎样告诉他?

(同学讨论)

同学们会感到很为难,可是在19世纪美国的莎莉文老师就创造了一个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

去见证这个奇迹。

二、认识并了解海伦•凯勒及莎莉文老师的事迹

(1)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2)教师准备材料。

幻灯片1:海伦•凯勒及莎莉文老师的相片

幻灯片2:海伦•凯勒一岁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着又丧失了说话能

力,然而就在那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

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把

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各国民众的赞扬。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

凯勒世界运动。

幻灯片3:

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

马克•吐温

三、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阅读课文,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

同学仔细阅读文章后,讨论、概括。

明确: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让我了解大自然。

(3)老师引导我理解爱。

2.迅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标划出能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

幻灯片4:

(1)生命原貌:(像大雾中的航船)

14

(2)再塑生命的起始:(与莎莉文老师的相识)

(3)再塑生命的发展:(认识具体事物、了解大自然)

(4)再塑生命成功的印证:生命中拥有了(爱)

四、细节把握、重点研读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

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

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

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

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一我感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学生活动:研读本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读选文,把握文章,结合课外搜集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讨论:为什么海伦对文老师为''再

塑生命”的人?

2.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课文

第三部分师生的回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

着写几句话。

五、分析文章主题

问题1:刚才我们一起见证了成功的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该怎

样理解呢?

明确:原意指“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被莎莉文老师从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

里引领出来,重新感受到了光明和希望”。

小结:海伦最终战胜困难,完成了生命的再生。读了她的故事,同学们你认为一个人要再塑

生命需要具备那些因素呢?

明确:坚强的毅力、旺盛的求知欲、好的老师……

问题2:从这些因素中,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结合文中事例回答)?

六、合作与探究

莎莉文老师应该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只写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

三件事呢?

15

明确:

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

自然是生活的根基

爱是人类的灵魂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

教师总结:回顾生命再塑的过程,海伦以超人的毅力旺盛的求知欲,跨越了生命的一道道沟

坎,莎莉文老师用博大而深沉的师爱改变了海伦的生命轨迹。

拓展1:生活中许多残疾人克服自身残疾刻画出完美的人生,你都知道哪些?

拓展2:通过这些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课结束(郑智化《水手》徐徐响起)

实践作业: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身边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让

我们用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更温暖。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

莎莉文海伦•凯勒

060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有关母爱的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让学生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2.每个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3.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母亲的爱,让学生学会感激身边最亲近的人。

活动课程设计

16

一、课前准备

1.请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查找有关资料,注重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

品;展现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新闻媒体报道过的有关母

亲的感人事迹;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

2.事先跟家长联系,请家长和学生聊聊天,让学生整理好聊天内容,并记录下来。

3.学生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要求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

4.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

二、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同时用幻灯打出图片。

镜头一:听故事(放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相对于父爱,母爱是日常的,琐碎的。母爱更

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和人的本性。当你第一次喊出“妈妈”时,母亲满脸笑容,满心惊奇,当

母亲把你从怀中放在地上,让你爬,让你站,让你走,当你跌倒了,又把你扶起来,继续操

练……从此,你便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每次放学回家,你都要向母亲汇报自己的收获,母亲听得津津有味,笑席如花。

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你,沐浴在母爱中的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今天,我们就来听

听母亲的故事。

(放录音磁带,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妈妈们的故事。)

镜头二:谈感受(放歌曲《我心中的故事》)

各小组分别展示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文章等),然后谈自己的体会。

1.离开母亲的腹,离开母亲的怀,离开母亲的身,永远没有离开的,是和母亲息息相通的心。

在学生中搜集的众多的表现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中,选取一些篇目并配乐朗诵。学

生介绍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大家可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

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请学生

展示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等作品。也可出示自己给母亲画的像、拍的照片。并根据自

己对母亲的了解,为图画、照片题写标题。

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一一但丁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一一纪

伯伦

17

请学生展示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要求同学们谈自己的感受。

镜头三:谢母恩(播放歌曲《念亲恩》)

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

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

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

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

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

提问: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各小组选两名代表发言。

小结:我们要孝顺父母,希望同学们有这样的决心,将来要有所作为,来报答母亲,让她成

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镜头四:送祝福(播放歌曲《三百六十五个祝福》)

请学生介绍母亲节的由来。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Amanm、JarVis(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嫁,一

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母亲于1905年逝世,Amanm悲痛欲绝,两年后(1907年),Amanm和

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

节日。Amanm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

庭所付出的一切。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

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随着日历的翻动,母亲的生日就要到了,让我们每一个同学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惊喜,亲手给

母亲做一个蛋糕,送一份礼物。(用幻灯打出蛋糕图片。)点点的烛光轻轻地摇着,似乎在

说悄悄话

学生依次出示小礼物,在多媒体画面、音乐声中(播放《万事如意》)对母亲说一句祝福的

话。(教学在这种温馨的气氛中结束)要求学生在课后能把礼物和祝福的话语送给妈妈。

小结: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

学,没有英雄们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

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一一妈妈。

以“母爱”或“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06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18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语.

、播由最丽媛的《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1、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

雪怎样的品格?

2、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

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教师表情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投影显示: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学生再读课文思考,4人一小组讨论总结投影上的问题。

四、教师判断正误,引出:

投影显示:

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不能持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

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

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五、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投影显示:

1、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

什么个性?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

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六、师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

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

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七、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写一篇随笔:

投影显不:

《雨中庐山》图播放钢琴曲

八、教师点评学生的现场作文。

19

板书设计:

《雪》鲁迅

南方雪景图北方雪景图

对比

奋斗的激情

课后记:

本文的中心思想表达较为含蓄,另外,学生也没有在苦难环境下艰难生活的经历,因此,

理解本文中心是一个较大的难点。

07雷电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一一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20

二、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

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

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

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

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八、教学流程

21

0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

2.理解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场谷姮娥一撮灰皓月

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

22

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

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

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蹒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

和平被鲜血浸没。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

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一一追求光和热《月》一一改变冰冷

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

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

常怀恋?(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

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死了的星球、

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

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改变这冰冷的星球)

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

(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

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