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以下简称“一号沉船”)为明正德时期的一艘商船,所载货物
数量巨大,数量不少于十万件,其中以瓷器为主。瓷器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造型精美、
色彩斑斓的法华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法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法华器历来罕
见,此次在沉船中发现更是首次。因此,一号沉船集中发现一批如此炫目多彩的法华器,可
谓惊艳天下。
玦华,又称“法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
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再二次烧成的陶瓷装饰技法。法华器始烧于元代,
而盛于明清。元代,法华器流行于晋南地区。明中期,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瓷胎仿制法华器,
故法华器又有陶胎和瓷胎之分。民国时,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法花之品,
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
亮之金珀。其花以生物花草为多。”
山西和景德镇作为法华器的两大生产区,其器形纹饰和实用功能均存在一定差异。山西
陶胎班华器多为瓶、罐等小件,以陈设用具为主,实用器皿很少,有瓶、罐、香炉、佛像、
动物雕塑等作品。多绘以山石花草及人物纹,纹饰粗放,极具北方民间泥土气息。景德镇瓷
胎法华器也以陈设用具为主,但造型典雅,常见梅瓶和大口罐,纹饰以莲池纹、折枝牡丹纹
等为主,其显著标志是肩部常饰如意云头纹和璨珞纹,极具南方清新典雅之气。一号沉船上
的法华器,花纹以云肩纹、灵芝纹、瓒珞纹、莲池纹、桃纹为主。从器形、胎釉及装饰技法
来看,应为景德镇窑所产。
国内考古发现的法华器数量并不多,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玦华器的两大生产区,目前却没
有相关窑址的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沉船考古中均未发现法华器,而一号沉船中跌华器的发现,直接
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法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同时也为我们寻找相关生产窑址、厘清
海外地区法华器来源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物资料。一号沉船中大量精美的法华器,还为我
们进一步探讨“法华”的概念、命名、时代特征、源流发展、制作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资料,或许可能会重新架构土华器的研究。总之,一号沉船法华器所隐藏的神秘和未知,犹
如云雾缭绕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开。
(摘编自董佳馨张凝激《惊艳天下-----号沉船的法华器》)
材料二:
1992年出生的乔琳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第
29代传人。7年前,还在美国一所大学攻读精算专业的她,怎么也想不到,将来会在家乡做
跌华。
乔琳生于陶瓷世家.乔家许多法华作品都流传后世,乔琳的爷爷从13岁从事陶瓷制作,
后来创建陶瓷厂,并自2006年起开始开展乔氏法华祖传技艺的恢复研究。经过成千上万次
的试验、失败、总结,这一失传300年的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终于重现芳华。
乔琳常常为此感到自豪,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坛华制作技艺。直到
2015年,她的人生轨迹改变了,这种自豪变成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一天,母亲给我和哥哥都打了电话,说厂子经营不下去了。”乔琳告诉记者。放下母
亲的电话,当时正在美国留学、准备继续读研的乔琳犯了难。
“我挺纠结。回家传承手艺意味着告别辛苦多年所学的专业。但是,这个厂是爷爷和父
母一辈子的心血,如果关了,好不容易恢复的乔氏法华制作技艺难道要再次断掉?”乔琳告
诉记者,“那个时候说不回去很容易,但我必须回去。”
就这样,乔琳放弃读研,与哥哥先后回到故乡阳城,一头扎进法华的世界。
制作宏华需要经过选料、制泥、成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
“立线和施釉是两个最关键的步骤。”乔琳拿起一件法华器给记者解释,“立线的线条
要均匀、顺畅,才能很好地隔开釉色并呈现图案的立体感。施釉更是技术活,釉薄了,釉面
干涩,没有光泽;釉厚了,釉料的流动就会难以控制。法华的颜色变化取决于釉色中的矿物
质种类和含量,釉色没烧之前都是这种红棕色,不到开窑的那一刻,你根本不知道会呈现出
什么效果。”
日复一日地练习,现在,乔琳已经熟练掌握了法华制作技艺。这两年,她尝试拓宽法华
使用场景,将其运用在茶具、表盘、灯饰、饰品甚至手机支架上。对于瓷板画、看盘、花瓶
等工艺品,也不再拘泥于福禄寿等法华器传统题材,而是大胆使用漫画形象、抽象图案等年
轻人喜欢的元素。
“这种尝试是可行的。”现在,找乔琳定制法华器的人越来越多,法华正在走进现代人
的生活,“我们还在尝试将玦华器与山西各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做一些文创产品。”
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乔琳也有很多疑惑:法华的传承一定是百分百遵循传统技艺吗?
还是说,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传统的法华器是蓝、白、黄、绿、紫5种代表性颜色,
乔氏班华现在发展到了80多种釉色,继续发展还将有哪些变化?但那还是不是传统法华?
“相信随着更多人去了解法华、从事法华研究,法华器的未来会有更多可能。”很多问
题现在并无答案,创新之路上也困难重重,但乔琳的脚步不会停歇。
(摘编自付明丽《山西阳城古老法华走进现代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介绍了“法华”,在材料一中指的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在材料二
中指的是一种瓷器。
B.材料一介绍的在南海一号沉船中首次发现的产于明中期的法华器,因造型精美、色彩
斑斓而惊艳世界
C.材料二介绍乔琳基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毅然放弃所爱的专业回国成为乔氏
“法花”传人。
D.材料二介绍作为法华制作工序中的两道最关键工序“立线”和“施釉”,前者是基础,
后者技术难度更高。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华器有山西和景德镇两大生产区,又有陶胎和瓷胎之分,景德镇生产法华器晚于山
西,是用瓷胎仿制法华器。
B.山西和景德镇的法华器除了有陶胎和瓷胎的不同,还有三大不同;器形大小不同,纹
饰风格不同,使用功能不同。
C.目前没有法华器相关窑址的考古发现,但随着南海一号沉船中法华器的发现,对其研
究的深入,很可能将会得知。
D.作为法华器制作两个最关键步骤之一的施釉,特别要注意把握好釉面薄厚的度;把握
好了这个度,釉面就会有光泽。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瓷器中一种的法华器,始于元盛于明清,其工艺曾失传300年,是乔琳的爷爷使
其重现芳华。
B.材料一作者引用民国许之衡著作中的记载,是为了使自己关于法华器始烧和兴盛时期
说法有依据。
C.相较于山西陶胎法华器极具北方泥土气息的纹饰的粗放,景德镇的瓷胎法华器的纹饰
要显得典雅。
D.乔琳将年轻人喜欢的漫画形象、抽象图案等元素加诸瓷板画、看盘等工艺品上取得了
可喜的效果。
4.材料二作为人物通讯,报道了乔琳的事迹,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她哪些精神品质?请
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A.责任担当。面对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将要再次断
掉,毅然放弃辛苦多年所学专业,回家挑起重担。
B.刻苦钻研。玦华制作工序复杂,制作技艺难度极高,乔琳日复一日地练习,最终熟练
掌握。
C.勇于创新。乔琳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突破。传统的法华器是蓝、白、黄、绿、紫5种
代表性颜色,乔氏医华现在发展到近80种釉色。
D.刚毅果决。乔琳得知爷爷和父母的厂子经营难以为继,告别辛苦多年所学的专业,回
家传承乔氏法华制作技艺。
5.1972年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出土一个法华器瓷罐,大口,短颈,丰肩,收腹,砂底,
圈足。口沿装饰八宝纹,肩部为型珞纹,器腹为八仙过海图,纹饰细腻。请根据材料一中的
相关信息,推断是产自山西还是景德镇?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木辞
杨紫烟
花香撵着季节,不几日便到了月末。四下觅香,始见不远处的青砖地上早炸裂了一地果
实。急忙奔去察看,只见满地蜜汁飞溅,蜜蜂嗡嗡,蚂蚁奔劳,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抬头望
天,一株老树满目翠色,绿荧荧的梢头缀满了若拇指般白亮亮的果实,几乎遮蔽了大半个天
空。踮起脚尖,欢喜地去够那枝条,风狡黠地袭来,一颗透熟的果实却“啪嗒”掉落肩头,
摔成一摊烂泥,湿哒哒地黏在衣衫上,忍不住用手指去蘸了那泥,送入口中,甜蜜的滋味瞬
间将舌尖湮没。是的,塔里木的桑甚熟了。
塔里木向来多桑,田间、地头、阡陌之间,多有植桑,桑树易长,三五年便枝叶婆娑,
虬枝如盖,农人若耕作劳累,正好坐在树下,饮上几口冷茶水,再背靠着树身小憩一会儿,
消暑亦解乏。因桑音同“丧”,中国民间惯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之说,故寻常人家门
前是鲜见栽桑的,然而,塔里木的当地人却不屑此说,其栽桑习俗沿袭迄今仍初心不改。在
新和县的乐器之乡加依村,栽桑的习俗更是被传承到极致,村里的桑树简直稠密到“叶绿掩
柴扉,户户桑甚香",不足三里的一条小路,入眼处皆为桑,且色彩缤纷,红桑、白桑、黑
桑,花样百出,滋味更各有千秋。曾有人戏谑,若是初夏时节在加依村漫游,根本无须用手
去摘桑甚,只需将头仰起,张嘴,保有熟透的桑甚自投罗网。
关于桑树的起源,曾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但可以断定的是,桑树确是中国最古老的原
生树种之一。它的历史往前甚至可追溯到商,在河南安阳市商都城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
就曾发现“桑”字的象形文字。民间亦曾有黄帝元妃嫖祖为蚕桑之母的传说,足以证明华夏
植桑历史之悠久,几乎可与中国五千年历史比肩。桑树更因其超强的繁衍能力与顺应自然能
力,在华夏大地数千年不绝,才引嫖祖就地取材发明养蚕堞丝技术,使人类衣可蔽体,安度
寒冬。
当目光穿过历史的林撷,复归三千年前,亦是一个明月皎皎的夏夜,兰花的香气如海水
涌动,一位青年男子独自徘徊在一株老桑树下,等候他的爱人。阵阵晚风,吹得桑叶惊悸地
婆娑,发出“沙沙”的呻吟,皎洁的月光映在青年的双眸中,他的心和风中的桑叶一般悸动。
相思情浓,青年不由将满腹情丝化为诗韵,写下一首诗歌以寄相思,这便是《诗经》《国风•邮
风》里的《桑中》一文。诗中,男子以对话的方式热忱地表达了他的相思之意:”爱采唐矣?
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一问,一
答,遣词优美,寥寥数语,便将一对情侣于桑树下相悦的故事,娓娓道来,纵使千年后品读,
仍觉美好如斯。而此情,此景,皆因桑为媒。
这是桑的生命力。无桑亦无罗敷女,无桑亦无诗千首,桑树可福荫,桑甚以酿酒,桑叶
更伺蚕,蚕缄丝,丝成绸缎,终予人以锦衣,“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丝绸的华丽,
娇艳了千百年来的每一个春天。后来,诗人白居易也写下了一首诗《缭绫》,将以蚕丝而编
织的缭绫之美赞美到极致:“缭绫缭绫何以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
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这也是一株桑树的力量,它以身伺蚕,
造就了蚕丝的辉煌时代,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丝绸史上的地位,并因此为引擎,成就了一个叫
张骞的人。
张骞的一生,是与桑结缘的。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但很不幸,
在穿越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强行扣留。可怜的张骞,足足被匈奴软禁了十年。这十年,他夜
夜梦回长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后来,这个心志高远的男人设法逃出
王庭,但他并未回乡,而是再次踏上西去的征途。那时节,西域天高地远,草木稀落,白昼
日光毒辣如火,夜里风沙乍起乍歇,前有漫漫长路,后有绵绵追兵,张骞一行饥渴难耐,眼
看就到黄昏,还未寻到心仪的宿营地。走着走着,忽然,前方一片绿荫遥遥,张骞惊喜交加,
跌跌撞撞直奔那绿荫而去一一毋庸置疑,那当然是一片桑林。也恰巧,正是桑甚熟时,张骞
有幸饱食了一顿蜜甜的桑甚,而后心满意足地倚在一株老桑树下,昏昏欲睡。那晚,西域的
月光格外明亮,天幕黛蓝,星辰如海,夜风飒飒地吹,桑叶沙沙地私语,张骞嗅着桑甚的甘
香,沉沉地睡去。那夜,他梦回长安,那条他常常走过的街巷边,几株桑树比邻而立,那洁
白的桑棋,正散发出诱人的气息……后来,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时,特意来到这片桑林前,深
深地拜了一拜,而后,策马扬鞭,一路向西,最终贯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已远,历史已为云烟,昔日的丝路仍如纽带接续各地,而与它息息相关的桑,在张
骞故去两千年后,仍在每一个初夏挺立在塔里木的乡村和城市的道路旁,依旧散发着醇厚的
香气,如同当年张骞嗅过的那缕香……那些桑,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穿越历史的尘烟,见
证商的兴替,春秋的繁芜,汉的盛大,唐的绮丽,以及塔里木新城的崛起……
五千年来,一场场有关桑甚的盛事,在已远去的西域和今天的塔里木重演,从未消声。
就譬如我的窗外,一株新桑正在塔里木的夏风中摇曳,桑叶绿得发黑,洁白的桑甚正垂挂在
枝头,酝酿翌日的甜蜜。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交代了桑甚成熟的时间,描写了桑甚成熟的盛况,引出下文对塔里木当地人
种桑习惯的介绍。
B.文章中用“叶绿掩柴扉,户户桑甚香”一句形容桑树之稠密程度,说明了新和县加依
村将栽桑的习俗传承到极致。
C.文章中提及关于桑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桑树是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树种之一,在
河南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曾发现“桑”字的象形文字。
D.文章记叙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特意来到一片桑林前深深地拜了一拜,是为了表
达他对桑林的感激和志得意满。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说古论今,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向读者展示了桑树的生命力以及作者
对历史的怀想和对未来的展望。
B.文章题为“草木辞”,表达了作者对生于天地间的草木的欣赏,同时也借草木展示丰
富的精神世界。
C.文章中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出戈壁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正面表现出开辟丝绸
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D.文章结尾处描写“一株新桑正在塔里木的夏风中摇曳”,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未
来的期待与展望。
8.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词,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概括。(5分)
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
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絮,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
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
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漱以幸,而黯常毁儒。上愈益贵弘、汤,弘、
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
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天子既数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
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
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
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有间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司马迁《史记•汲黯传》)
材料二
汲黯进积薪之言,武帝为之默然,是必有所中矣。已而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
言也日益甚。"太史氏推原其故,谓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果足以知黯之心乎?
天子招文学儒者,告廷臣以所欲为,则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
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
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谓公孙弘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
取容,谓张汤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谁实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
言,此与儿童之见何异?淮南谋反,独惮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卒以不敢。若黯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帝自为太子时固已惮其严矣。即位既久,大将军青侍中,帝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
或时不冠。至黯见,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为中大夫,固以切谏
不得久留,出守东海,大治。帝闻而召之,列于九卿。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杂著》)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分)
尝坐A武B帐C不D冠E黯F奏G事H避I而J使K人L可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附,指亲附、结交,与“齐人勿附于秦”的“附”意思相同。
B.非,指没有,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非”意思相同。
C.望,指怨恨、责怪,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望”意思不同。
D.取容,指曲从、迎合他人,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摧眉折腰”意思相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黯不太讲究礼数,常当面顶撞人,朝堂之上也直言进谏,招来其他臣子忌恨,其实
他对自身修养不懈怠,品行正直高洁。
B.对汲黯的积薪之喻引发汉武帝不满一事,司马迁认为汲黯心胸狭窄语含抱怨,陆九渊
则认为汲黯仗义执言,说中武帝短处。
C.在汉武帝大怒罢朝,群臣指责汲黯的情况下,汲黯始终坚守臣子的辅弼之责并慷慨陈
词,陆九渊为他不被人理解感到遗憾。
D.因为汲黯总是耿直上言,坚守气节大义,并且难以被不正当手段诱惑,淮南王谋反时
最忌恨汲黯,但最终也不敢杀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4分)
(2)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4分)
14.汉武帝认为汲黯“无学”,陆九渊则说“吾必谓之学矣”。二者对汲黯作出不同评
价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青云馆①
杜牧
虬蟠千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②强。
四皓③有芝轻汉祖,张仪④无地与怀王。
云连帐影萝阴合,枕绕泉声客梦凉。
深处会容高尚者,水苗三顷百株桑。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青云馆。②百二:以二
敌百,后多喻山河险固之地。《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
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③四皓;秦末汉初的四名隐士,因不满秦朝暴虐而隐居商
山。④张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秦惠这王九年,入秦,以连横之策受到重用,两度为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极写此地雄伟奇崛、艰难险恶的地理特点,千仞高的山峰如虬龙盘踞,山间小路
如羊肠般曲折回环,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关隘险固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颔联用两个发生在此地的典故呼应上文,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了第二句中的
“百二强”,而“无地与怀王”则以张仪欺楚的故事佐证此地实为“天府”之国。
C.颈联上句写客帐近云,萝蔓枝影摇曳,下句写泉声绕耳,客梦依稀,表现了青云馆的
高耸和清幽,但“客梦凉”一词却又透露出惆怅与忧伤之感。
D.尾联写云萝泉石之中应该有品格高尚的人,种植着三顷水田与百株桑麻,过着自给自
足、自由自在的生活,暗含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归隐之心。
16.金圣叹如此评价诗中人物:”写商於人物,奇伟则为四皓,瑞诈则为张仪。彼皆遭
逢事会,得以留名史册。若夫云萝泉石之中,又有理乱一皆不与,姓字都无人道者。其人皆
有三顷水田,百株桑树,粗得饱暖,大足一生,此则真为冥冥高尚,而非我辈之所得慕也。”
请据此分析尾联中的“高尚者”与颔联中的“四皓”“张仪”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心耿耿却被毁谤,怎
能没有怨言?作者进而指出“,"。
(2)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运用“蚊人泣泪”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描写出一种
优美意境的两句诗是“,"o
(3)李白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金钱的轻视和高度自信的两句诗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2019
年末我国盐碱地共1.15亿亩。立足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
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治理盐碱地,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地适种”,即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①,即
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过去,一些地方依赖单一方式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
受到水资源等条件制约,面临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等诸多问题。
如今,更多地方打开思路,坚持“两条腿走路”,进行土壤改良的同时,②—:找到
了更多治理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方法。比如,山东省庆云县实施暗管排灌改良土质,提升地力,
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土地成方连片,并试种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良法、良种让昔日
盐碱地变丰产田。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因地制宜施策,分区分类进行治理
改良,③O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两条腿走路”原本是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形象概括,现在这一方针
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简述“两条腿走路”的含义,并举出一个生活中能体现
“两条腿走路”的例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作为视听兼备、―①―的艺术形式,B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20年发展,C从引进
原版剧目,到将经典剧目改编成中文版,再到打造原创剧目,D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变,
E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F截止目前,G音乐剧《三星堆》已在四
川成都、广东广州、山东济南等地完成了19场演出。
走进剧场大厅,一股强烈浓郁的古蜀国气息扑面而来:徐悲鸿之孙、画家徐骥绘制的油
画版海报、硕大的青铜面具复刻版、剧中女主人公佩戴的金色翅膀,一一陈列在大厅的正中
央,每一件都—②引得观众们“沉浸式”打卡留念,为这个寒冷的冬天更添一份暖意和
生趣。灿烂星空下,古蜀国的角色站在高处,以期盼的眼神望着考古现场正在进行紧张挖掘
的现代考古队队员。随着一声惊呼“挖到了”,又一件文物—③―,使全场沸腾起来,两个
时空的人合唱:“如果有种力量,能够穿越时空,如果有些生命,可以获得永恒,如果有人
相信,世界会有奇迹,就来共赴这场星空下的约定。”高亢激昂的歌声在剧场回荡,观众的
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音乐剧《三星堆》演出现场,一场古蜀文明与现代考古的奇妙相遇
正在上演。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
B.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变
C.观众们“沉浸式”打卡留念
D一声惊呼“挖到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倒数第2段提到“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传承一
定是百分百遵循传统吗?还是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
怎样处理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3分)A(“法华”在材料一中指的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在材料二中既指陶瓷装
饰技法,例如“这两年,她尝试拓宽法华使用场景,将其运用在茶具、表盘、灯饰、饰品甚
至手机支架上”;也指使用这种技法制作的瓷器,例如“制作法华需要经过选料、制泥、成
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
2.(3分)B(“使用功能不同”错,都以陈设为主要功能)
3.(3分)A(根据材料二,失传300年的是“乔氏法华祖传技艺”,而非法华器的制
作工艺)
4.(3分)C"乔氏法华现在发展到了近80种釉色”错误,应改为“乔氏法华现在发展
到了80多种釉色。”
5.(6分)应该是产自景德镇。理由:该法华器瓷罐大口、肩部为理珞纹、纹饰不粗放
(纹饰细腻),以上这些都符合景德镇法华器特点。
6.D【解析】“为了表达他对桑林的感激和志得意满”中的“志得意满”有误。
7.C【解析】“正面表现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有误,应为“侧面表现”。
8.①丰富文章内容,表现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命体验,表达了作者对桑树的赞美。
②增强文采,彰显文化底蕴。
9.①桑树种植的历史悠久。桑树是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树种之一,如今塔里木仍保留着栽
桑的习俗。
②桑树见证了朝代的兴替和社会发展。它见证了商的兴替,春秋的繁芜,汉的盛大,唐
的绮丽,以及塔里木新城的崛起。
③桑树文化意义深远。从嫖祖就地取材发明养蚕缄丝技术,到古诗词中表达对桑之力量
的赞美,再到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桑树始终有着独特的意义。
10.句意:汉武帝曾经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当时没戴帽子,汲黯前来奏事,武帝躲
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尝坐武帐”,是“尝坐(于)武帐”的省略,“武
帐”是,,坐”的后置状语,故其后断开,即c处断;“不冠”,主语省略,指汉武帝没戴帽
子,其后应断开,即E处断;“黯奏事”,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即H处断。
综上,CEH处断。
11.A.正确。句意: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齐国不依附秦国。B.“意思相同”错误。
责难诋毁。/违背。句意:汲黯又责难诋毁公孙弘、张汤。/不符合礼教的话不能看,不符合
礼教的东西不能听。C.正确。怨恨、责怪。/希望。句意: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怨言。/源头不
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D.正确。句意:认为公孙弘等人内怀诡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
上取得欢心。/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12.D.“淮南王谋反时最忌恨汲黯,但最终也不敢杀他”错误。从原文“淮南谋反,独
惮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卒以不敢”来看,文中是说淮南王谋反,只忌惮汲黯的
直言进谏,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最终也不敢杀他”曲解
文意。
13.(1)昔日手下的郡丞、书史也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被尊崇、被重用甚至超过了
汲黯。
(2)何况我已经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又怎么能够辱没朝廷呢!
14.汉武帝和陆九渊的评价立场不同:汉武帝崇尚儒学,而汲黯常诋毁儒学,汉武帝认
为汲黯出言冒犯,不顾君臣之礼,是“无学”的表现;陆九渊则认为汲黯刚正不阿,坚守臣
子职责,敢于直谏,是一位“有学”之士。
15.【参考答案】B
【解析】“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天府”;“无地与怀王”以张仪欺楚的故
事佐证“百二强”。故本题选B。
16.①“高尚者”隐居山林的人生选择与社会“理乱”无关,“四皓”是避秦乱而退居
山林,“张仪”则是出任秦相,急于事功;②“高尚者”姓字无人知道,而“四皓”和“张
仪”青史留名;③“高尚者”在物质上没有追求,只需“粗得饱暖,大足一生”即可,与“四
皓有芝”和“张仪”事功的追求不同;④“高尚者”的境界令人向往,但却“非我辈之所得
慕也”,而“四皓”“张仪”或隐居、或求功,与之相同之辈,不在少数。
[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6分,每句1分,若有错字、漏字、掉字,则该句不得分。]
18.①另一种是“以种适地”②选育耐盐碱植物③才能利用好盐碱地资源
【解析】第①处,前文提到治理盐碱地有两种思路,所填句子应与前文的“一种是‘以
地适种'”句式一致,内容相对,再结合下文的“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应填写“另
一种是‘以种适地'”。第②处,照应上文的“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和下文的“试
种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应填写“选育耐盐碱植物”之类的内容。第③处,上文提到我国
盐碱地资源丰富,明确了此句的说明对象是“盐碱地资源”,“因地制宜施策,分区分类进
行治理改良”概括了措施,与所填句子应当是承接或者条件关系,需要补充关联词“才”,
并写出措施带来的好结果,因此需要填写“才能利用好盐碱地资源”之类的内容。
19.@"两条腿走路”指一个人或组织依靠两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发展或应对挑战。②如
学习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实际应用的能力。
20.雅俗共赏栩栩如生重见天日
【解析】①所填成语应作“艺术形式”的定语,且根据下文“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讲好
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可知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备受欢迎,受众较广,因此可填写“雅俗共
赏”“喜闻乐见”等成语。②所填成语应作谓语,形容剧场道具的状态、特点,结合下文的
“‘沉浸式’打卡留念”,可知剧场道具生动逼真,因此可填写“栩栩如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装厂工人劳动合同书
- 杨树买卖合同书
- 绿色出行推广服务合同
- 商铺经营房屋租赁合同
- 医务人员聘用合同
- 农村山地承包合同
- 柴山承包合同
- 注塑委托加工合同
- 人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用反射变换作图》教学设计
-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二维动画软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级防火道路施工标准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
-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客服专员+云客服安全知识双11阿里淘宝云客服在线+语音+专项云客服考试试题及答案
- 羽毛球教案18课时
- 初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
- 链家新人成长手册10
-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 解读
- 新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解析
- JTT 1499-2024 公路水运工程临时用电技术规程(正式版)
- 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生物·地理试题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