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红山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红山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红山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红山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山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以及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商队"(caravan)一词源自波斯语(拉丁文拼写kārvān),意为“一群商人、朝圣者或游客为互保而结伴旅行”。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1332——1406)指出:“商业就是通过买进商品再以高价卖出,以增加财富获得收益的一种活动。"贱买贵卖,是商业的规律。商人们通过长途贸易将商品贩卖到不同国家与地区,以赚取高额利润,而在当时降低运行风险的最佳方式就是组队出行。从“商队”衍生而来的“商队旅馆"(caravanserai)也源于波斯语(krvnsari)。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商队旅馆指为西亚北非的商队、朝圣者、旅行者提供的客栈,其名称因地而异.

世界上最古老的商队出现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三角洲,到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商队贸易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罗马。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和商队旅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国际贸易,丝路贸易不仅环境错综复杂,变化多端、风险较大,而且贸易路线长,货物品种多,中间环节多。为此,组建商队不仅可提高贸易的可预测性,而且有利于商品定期和安全抵达。商队由独立商贩结合而成,一般出发前签订经商协议,制定行为规范。商人在丝路上经营的商品,主要是体积小、便于携带而价格昂贵、利润高的奢侈品。每支商队的骆驼数目少则50头,多则近千头;商队成员少则数百人,多则上万人。但亦有例外,中世纪从开罗、大马士革前往麦加的朝圣商队,其骆驼有1万余头。商队出行时,携带的部分物资可供其成员共享,如骆驼驮的水、预备的药物等。

商队成员身份多样。由于丝绸之路穿越了整个亚欧大陆,商队离不开拥有语言、民族等地方知识的向导和护卫。其他成员包括学者、工匠、艺术家、官方使者、宗教徒和医生,如玄奘在取经途中,常常与商队同行,曾任500人商队的首领。从公元7世纪开始,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朝圣者也加入了商队的行列。商队在途经城市时还时常招募新人,亚美尼亚商人进入主要由穆斯林组成的商队便证明了这一点。

每支商队都有首领,粟特商队称之为萨宝,穆斯林商队多称之为谢赫,也有的称之为卡尔万·巴希。首领由经验丰富、威信卓著的人担任,首领对内有权做出各种决定,对外负责与路经之地的首领会商解决所遇困难。他们必须携带当地统治者签发的证书,从而享受各种规定的服务和特权,如唐朝政府所发的“过所"。商队纪律严格,首领启程的令鼓一旦敲响,人们立刻整装待发;鼓声响两次后,驼队启程。商队一般选择春秋季出行,以免在炎夏寒冬穿越沙漠。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24-537B·

商队和商队旅馆有天然的共生关系。据记载,商队旅馆最早出现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此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不断兴盛。一般来讲,商队旅馆根据所有权分为皇家、私人和捐赠三类。多数商队旅馆是根据苏丹的命令建造的皇家商队旅馆,其收入完全由苏丹支配;为数不多的商队旅馆由私人管理;而捐赠商队旅馆则向普通民众提供免费住宿。此外,还有服务于朝圣商队的朝圣商队旅馆。从商队旅馆获得的收入除了进入政府国库和私人腰包,另有部分用于慈善事业。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商队旅馆又分为城市和农村旅馆,前者又分为郊区与内城旅馆两类,内城商队旅馆通常位于主要巴扎道路的后面。

商队旅馆根据建造形式分为圆形、多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状等类型。它们基本上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1.坚固的围墙与门厅:围墙上的塔楼给人以威严的印象,大门在夜间关闭并由专门人员值班。2.中央庭院: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商人的货物在此停放,批发,庭院有水池提供饮用水和各类生活用水。3.环绕庭院的房屋:一般是两层,第一层是仓库和马厩,第二层是客房和生活区。一些大的商队旅馆还有面包房、商店、澡堂和祈祷室等设施。

商队旅馆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住店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它们同时是信息中心,成为城市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在战争期间,一些商队旅馆被用于军事目的;旅馆也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聚集和交友的场所;旅馆内的祈祷室可供教徒使用,而废弃的旅舍则可用作各类宗教设施;商队旅馆还可饲养、治疗马匹,并成为马匹交换的市场;它们也可以用作外国使馆,且为狩猎出行的政府官员提供食宿。

商队与商队旅馆的发展对古代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一批贸易城市拔地而起,名扬丝路国家,如塞琉西亚、亚历山大、帕尔米拉、巴格达、撒马尔罕、伊斯法罕等。其次,城市和政府财政实力增强。城市中众多商队旅馆的存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丰富了社区生活,也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最后,丝绸之路商队网络的存在也附带推动了文化传播,东西方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交流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商业活动这一媒介进行的。

总之,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古代东西方世界得以沟通和交流。虽然在罗马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在长安也很少有罗马商贩,但双方都能在自己的市场上发现对方的商品,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行走在丝绸之路城市之间的商队,由路、城、人、物构成的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元素共同推动了东西方交流合作。

(摘编自车效梅《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与商队旅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贱买贵卖,自古以来都是商业的规律。商人们通过长途贸易将商品贩卖到不同国家与地区,就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

B.商队旅馆,指为西亚北非的商队、朝圣者、旅行者提供的客栈,既可以是信息中心,在特殊时期,也可以用于军事目的。

C.组建商队需要签订经商协议,可提高贸易的可预测性,有利于商品定期和安全抵达;而且可规避风险,省去中间环节。

D.玄奘在取经途中,常常与商队同行,曾任500人商队的首领,首领一般由经验丰富、威信卓著的人担任。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___·24-537B·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详细论述了“商队”的起源、发展、组建、作用等,还介绍了“商队"与“商队旅馆”的天然共生关系。

B.“商队旅馆"可以为政府国库创收,大大增强城市和政府的财政实力,但主要还是可以增加私人收入及用于慈善事业。

C.“商队旅馆”大门在夜间由专门人员值班,一些大的商队旅馆还有面包房、商店、澡堂和祈祷室等设施,安全又舒适。

D.长安与古罗马都能在自己的市场上发现对方的商品,共同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这跟“商队"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倒数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

B.为了适应商队的贸易需求,帕尔米拉发展了先进的交通和运输系统,包括道路、桥梁和商队驿站。同时,城市的商业繁荣也催生了对商业、金融和法律等领域的创新。

C.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D.古代波斯帝国的贸易网络中新建了一些重要的贸易城市,一大批商队旅馆相继涌现。

4.在丝绸之路上,商队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简要说明。(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介绍商队与商队旅馆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牛老爷的痰盂老舍

牛博士,老爷,大人,什么什么委员,这个长那个长,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少年中过秀才,二十八岁在美得过博士,三十岁以后做过各样的高官。

牛博士的学问不深,可是博,博得很。①因为博学,所以对物物留神,事事细心;|虽做着高官尚心细如发,细巨不遗;躺在床上的时候还想着家事国事天下事。

这样的官儿是干才,所以不好伺候。牛博士到哪里为官,都发着最大的脾气,而使手下人战战兢兢,在穿着夏布大衫的天气还要发抖。大家越发抖,牛老爷越威风,他晓得自己是了不得的人物,而大家是庸才。

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的时候,曾经亲手打过庶务科科长两个很响的嘴巴。

打嘴巴的原因与买汽车有关。庶务科科长是个摩登人物,很晓得汽车的式样,构造,舒适,速度,与怎样拿扣头。这回,可碰了钉子。

科长押着新车,很得意的开到牛监督门外。牛监督正在书房里看书。这本书是中国书而用西式装订起来的,遇到客人来,牛监督便翻一翻书。客人要是老派的呢,他便谈洋书;反之,客人要是摩登的呢,他便谈旧学问。

科长进了书房,牛监督并没去翻那本天书。牛监督发了话:“你知道我干吗买这辆车”

“衙门的那辆太旧了,"科长试着步儿说,“那还是去年买的呢,”可是觉出“去年"与那“还”字间的文气不甚顺溜。

【高二语文第3页(共8页)】___·24-537B·

牛监督摇了头:“一点也不对!我为是看看你办事的能力怎样。真金不怕火炼,我的属员得住我的试炼。第一件我要问你的,你知道我的房子是新赁的,而没有车棚,同时你又晓得我徐汽车,为什么不先派人来先造车棚子呢"

“马上我就派人来修!马上——”科长的嘴忽然有点结巴。

“马上你早干什么来着先看看车去!"

②科长急忙往外走,心里轻松了一点,以为一看见车,牛监督必能转怒为笑的。

看了车里边一眼,牛监督给了科长两个嘴巴。牛监督从中外的学问里研究出来的:做大官的公不许带官僚气,而对于属员应有铁般的纪律。

“我问你,”③牛监督用热辣辣的手指,指着科长热辣辣的脸蛋,“你晓得不晓得我这老一点的人有时候是要吐痰的痰要是吐在车里是否合于卫生那么,为什么不在车里安个痰盂"

“马上就去安一个!”科长遮着脸说。

“安什么样子的怎么个安法我问你!"牛监督的绿脸上满跳起更绿的筋。

“买一只小白铜的,大概——”

“买一只,还大概你这个东西,根本不拿事当事做!你进来!"

科长随着牛监督又进了书房。

“我告诉过你了,叫你办这点事是为看看你的办事能力怎样。”牛监督又躺在床上,“你要知道,中国的衰败,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后生不肯吃苦做事,不肯用脑子想事,你们只管拿薪水。"

牛监督喝了口酽茶,喘了口气,继续训话:“就拿安一只痰盂说,这里有多少学问与思想!以科学的态度来讲,凡事不准说大概!告诉你,先以艺术的观点来说,这只痰盂必须做得极美,必定不能随便买一只。它的质,它的形,都须研究一番。据我看,铜的太亮,铁的太蠢,镀银的太俗,顶好是玉的。不过,质与形之外,还要顾到卫生的条件。还要研究痰盂的位置与安法;位置,不用说,必须极方便;安法,不用说,必须利用机械学的知识,盖儿自动的起落,盂的本身也能转动,以备车里有二人以上的时候都不费事而能吐痰,我这不过是指示个大概,可已经包括好几种学问在内。”牛监督指了指脑袋。

科长一手遮脸,一手抓头。

牛监督叹了口气。“你回去吧,先派四名木匠,四名泥水匠,两名漆匠,两名机器匠来。我用不着你,我自己会告诉他们怎么办。车棚,痰盂,地板,浴室,小孩的玩具,都得收拾与建造,全用不着你分心了,我自己会办!回去,赶快把工人们先派来。"牛监督决定不再说什么,因为已经非常疲倦。

科长先把木匠们派来,而后到医院去看牙。虽然挨了打,他倒并不怀恨牛监督。反之,下半天他又到牛监督宅上看看还有什么该办的事没有。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天天,他总到牛监督宅里去看一眼。

在牛监督宅里,他遇见了会计科长。他一猜便猜着了,牛监督是要看看会计科科长办事的能力如何。对会计科长他是相当的佩服,因为会计科科长不但没挨嘴巴,并且连牛监督家中的厨子与男女仆的工钱也蒙牛监督允准由衙门里代开;关于那十几个匠人的工资自然更没有问题。十几个工人几乎是昼夜不停地工作,连牛监督的小孩坐着玩的小板凳都由牛监督自出花样,用红木做面,精嵌蛤蚌的花儿。

他可是没看见他们做那个艺术的科学的卫生的痰盂。后来才打听出来,原来牛监督已决定到福建定做五十个闽漆嵌银的,科长放了点心,他晓得这么办可以省他许多的事,只需定活一

【高二语文第4页(共8页)】·24-537B·

到,他把货呈上去而后把账条交给会计科就行了。

闽漆的痰盂来到以后,牛监督感到了一点满意;把痰盂留下五个,其余的送给了朋友们。于是全城里有汽车的人都有了一个精美的痰盂,好看,好用,而且很光荣,因为是牛监督送给的不久,由一城传到另一城,汽车里要是没一个“监督痰盂”就差些气派。由牛监督的秘书计算,在一个月里,牛监督接到五百多封信,其中有一百二十五封是恳切的请求牛监督赏个痰盂的。牛监督只好又定做了二百个。

痰盂而外,牛监督还有许多发明,牛监督到哪里做官,都会就地取材发明一些东西,并且拿这些东西的监制与上账看看属员们办事的能力。

④在这些发明之中,“监督痰盂"总得算个得意之作。

(原载于1937年《民众日报·文艺》,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博士,牛老爷,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三十岁以后做过各样的高官,他不好伺候。他到哪里为官,手下人都惧怕他。

B.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的时候,曾经亲手打过庶务科科长两个很响的嘴巴,因为他对庶务科科长购买的新汽车很不满意。

C.庶务科科长虽然挨了打,但是不怀恨牛监督,他依旧到牛监督宅上看看还有没有什么该办的事,几乎天天都是这样。

D.牛监督对闽漆的痰盂感到了一点满意,他留下了五个痰盂,把其余的送给了朋友们,拥有“监督痰盂”成为时尚。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牛老爷心细如发,躺在床上时还想着家事国事天下事,是为了突出他的学问广博

B.句子②描写了庶务科科长的心理活动,他心里轻松了一点,认为牛监督会认可他购买的汽车。

C.句子③连用了三个问句,写出了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时对属下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态度。

D.句子④收束全文,非常简洁,呼应了标题,“发明"监督痰盂”“得意之作"暗含讽刺。

8.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牛老爷的形象特点。(4分)

9.请简要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倘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债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典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

【高二语文第5页(共8页)】___·24-537B·

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自班固《汉书·张骞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G听H我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诣,文中指拜访,与“执图诣寺后"(《促织》)中的“诣”词义不同。

B.属,文中指部属,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词义不同。

C.“致殊俗"与“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两句中的“殊俗"词义不同。

D.卒,有多个词义,如“士卒”,如“终于”,如“死”,这里指“死"。

12.卞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骞勇于承担使命,在朝廷招募出使月氏的人时挺身而出,以郎官的身份应募,他出使月氏,即使中途遇到挫折,也不改初心。

B.张骞居住在匈奴的西边,趁机与属下向月氏方向逃去,而不是回到汉朝,他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

C.汉武帝听说了大宛和大夏、安息和大月氏等国的情况,决心恩威并施,道义和武力并用,扩大疆土,让这些国家前来归附。

D.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经艰辛而贡献卓越,他第一次出使返回汉朝后被授予太中大夫,第二次出使返回汉朝后被授予大行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4分)

(2)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4分)

14.张骞在匈奴的经历与《苏武传》中苏武在匈奴的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少年游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①,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②。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③。一曲《阳关》④,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⑤。

【高二语文第6页(共8页)】___·24-537B·

[注]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②楚宫腰:史载楚灵王好细腰。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④《阳关》:古人送别之曲,王维《渭城曲》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诗后入乐而成《阳关曲》。⑤兰桡:代指船,桡即船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长安东灞水边,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人们折杨柳枝来送别亲人。

B.“楚宫腰"非常形象,词人写自己近来像楚宫里的细腰女人一样消瘦。

C.“夕阳”“秋光"渲染了气氛,离别的忧思如长满的杜蘅,绵延不尽。

D.冯煦评柳永词“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这评语也适合此词。

16.这首词的“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的两句是“▲,▲"。

(2)《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两句由草木到人,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慨。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和才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①地描述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②_____________,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自己做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③_________________。

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或者可以说,恰恰是由于这一点,而且更加显得他千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红人是鲁迅先生开始成熟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不该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

【高二语文第7页(共8页)】___24-537B·

教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帝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话不住口,提醒这一个,招呼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乘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乘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皮头一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20.下列句子中的“和”与文中加点的“和”,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报纸和杂志是两种常见的媒体形式,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B.地铁方便快捷,价格优惠,经常乘坐地铁的有学生、上班族和老年人。

C.他说他的情况和我的不同,他表示不会像我一样跳槽去那家大公司。

D.世界上最健康的运动是唱歌和跳舞,唱歌和跳舞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2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5分)

22.文中的“一馒头一馒头”“一条堰一条堰"与“一馒头”“一条堰"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要付诸实践,厚植家国情怀。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全世界团结一心,带着地球家园“一起流浪”,生死与共,这是中国文化的“家国”烙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

今天,我们谈家国情怀,常指人们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第8页(共8页)】___·24--537B·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省去中间环节"于文无据)

2.B("但主要还是可以增加私人收入及用于慈善事业”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中的"多数商队旅馆……为数不多的商队旅馆由私人管理"等可知)

3.A(A项,不是商队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4.①可提高贸易的可预测性,有利于商品定期和安全到达,丝绸之路因商队而延伸、演变。②丝绸之路商队网络的存在催生了丝绸之路上的一批城市,增强了丝绸之路上城市和政府的财政实力,也附带推动了文化传播。③通过行走在丝绸之路城市之间的商队,由路、城、人、物构成的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元素共同推动了东西方交流合作。(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5.①下定义。如"商队”一词源自波斯语(拉丁文拼写karvan),意为"一群商人、朝圣者或游客为互保而结伴旅行"。②引用。如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1332—1406)指出:"商业就是通过买进商品再以高价卖出,以增加财富获得收益的一种活动。”③举例。如"玄獎在取经途中,常常与商队同行,曾任500人商队的首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B("因为他对庶务科科长购买的新汽车很不满意”因果不当,依据原文可知,牛老爷不满意的是没有修建车棚和安装痰孟)

7.A("是为了突出他的学问广博"分析不当,这里"是为了突出他学问不深,不务正业”)

8.①学问不深,喜欢卖弄。牛老爷的学问不深,可是博得很;遇到客人来,监督便翻一翻书。客人要是老派的呢,他便谈洋书;反之,客人要是摩登的呢,他便谈旧学问。②脾气大,爱耍威风,自以为是。他使手下人战战兢兢,他觉得自己了不得,而大家是庸才;随意就给了庶务科科长两个嘴巴。③贪图享受,不务正业。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时,购买新汽车,替换前一年买的汽车,还要在新汽车上安装痰孟;他还有许多发明,到哪里做官,都会就地取材发明一些东西,不干正事。(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①小说主要讲述了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时要求属下在购买的新汽车里安装痰孟而属下极力迎合他、人们巴结他的故事。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批判了当时某些官员的贪图享乐、不务正业,揭露了人们的愚昧。(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BDF[(原文标点)月氏在吞北,汉何以得往使?吞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11.A(两个"诡"词义相同,均为"往”"到……去")

12.C("决心恩威并施,道义和武力并用”不合文意,依据原文,应是"用赠送财物、给他们以好处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用道义的力量使他们归附汉朝”)

13.(1)果真能够到达(月氏),(我)回到汉朝,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将多得)说不完。("诚""反”"遗"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诚,果真;反,通"返”,返回,回到;遗,赠送,送给)

(2)他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大都与这些国家的使节一同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各国开始了与汉朝的交通往来。["副使通大夏之属者""俱”"通(第二个)"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_________.24-537B.

副使通大夏之属者,定语后置;俱,一起,一同;通(第二个),交通往来,畅通]

14.①张霧和苏武都被匈奴长期扣押,但都保持了民族气节。②张霧第一次出使匈奴时,被匈奴扣留十余年,但他一直保存着汉朝的符节而没有丢失,不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③苏武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受尽凌辱,持节牧羊,始终坚贞不屈。(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任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把月氏王的头当作饮酒的器皿,月氏人逃走了并且很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援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此时正打算消灭匈奴,听说这话后,想派人出使月氏,但途中必经过匈奴境内,于是就招募敢于出使月氏的人。当时张霉以郎官的身份应募,他出使月氏,带着堂邑氏的名叫甘父的奴隶一起从胧西出发。经过匈奴境内时,匈奴抓住了他们,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我们的北面,汉朝为什么要向月氏派使者?我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答应我的使者去吗?”(匈奴)于是扣留了张霉十余年,还给他娶了妻子,并且有了孩子,然而张霉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用的符节,没有丢失。张霉居住在匈奴的西边,他趁机与部属向月氏方向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人听说汉朝富庶,想和汉朝往来,但未能办到,看见了张霉,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霉说:“(我)是为汉朝出使月氏的,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出来,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果真能够到达(月氏),(我)回到汉朝,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将多得)说不完。"大宛王认为张霉说得对,就让张霉走,并为他派了向导和翻译,送到康居。康居人又把他们送到大月氏。此时,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拥立他的夫人为王。他们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并且做了大夏国的君主,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外来的侵扰,他们志在过安宁快乐的生活,又自认为远离汉朝而疏远了与汉朝的关系,根本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霉从大月氏到大夏,一直没有得到结果。张霉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回来时,想从芜族地区返回,又被匈奴人抓住。在匈奴被扣留了一年多,(恰逢)单于死去,匈奴内部混乱,张霉便与他的匈奴妻子及堂邑甘父一起逃回到汉朝。朝廷授予张霉为太中大夫,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霉出行时有一百余人,去了十三年,只有两人能够回来。天子(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安息等国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产,过着定居的生活,与汉朝有相同的习俗,而兵力弱,很看重汉朝的财物;它北方则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强,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他们以好处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果真能够这样做并用道义的力量使他们归附汉朝,那么汉朝就能扩大疆土一万余里,一些奇风异俗的少数民族也前来归附,汉朝的威望德泽就可遍及四海。天子(汉武帝)多次询问张霉关于大夏等国的情况。张霉说:“联合了乌孙之后,自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都可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汉武帝)认为张霉说得对,授予张霉中郎将的官职,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和礼物,还有许多持节的副使随行,道路方便通行的话就派持节副使出使乌孙旁边的国家。张霉返回汉朝,被授予大行官。一年多后,张霉去世了。又过了一年多,他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大都与这些国家的使节一同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各国开始了与汉朝的交通往来。

15.B("词人写自己近来像楚宫里的细腰女人一样消瘦"理解错误,应是"写6衰杨古柳,像楚宫里的细腰女人一样消瘦”)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_________.24-537B.

16.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借用典故,从听觉角度写"愁”,在传统的离别之地,听到《阳关》曲,自然使词人肝肠寸断。②"独自凭兰烧"从视觉角度写"愁”,以人物行动表达愁绪。依依难舍的离愁,孤身飘零的悲愁,尽在"独自倚靠"的动作之中。(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7.(1)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2)憔草木之零落今恐美人之迟暮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给分)

18.①绘声绘色②疑神疑鬼③喘喘不安(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绘声绘色:形容描写或叙述很逼真。疑神疑鬼:形容特别多疑,胡乱猜想。喘喘不安:形容因害怕、担心而感到不安)

19.示例: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思想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每处错误修改正确给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原句有两处语病:①不合逻辑,将"而且”改为"反而";②语序不当,将"开始成熟思想”改为"思想开始成熟")

20.C(C项中的"和”与文中加点的"和"都是介词,引出对象。A、B、D三项中的"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21.①三个"有时候……"构成排比,语言富有气势,从不同角度列举了徒弟们初学时的不适应。②"提醒这一个”与"招呼那一个"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凝练地概括了陈秉正要求的严格和教学的耐心。(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