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南充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南充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

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

光大。”加强民族史诗保护与传承,推动史诗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亟须充

分挖掘和阐发史诗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用民族史诗讲好中华文

明故事。

民族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

养。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记录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

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故事,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

取的民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就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史诗遗产中蕴含的独特精神标

识,突出各民族史诗中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

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一种历史自觉,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灵深处。

民族史诗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

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

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民族史诗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着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

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用史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

程”等研究成果,加强对民族史诗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再现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

到百川归海的壮阔发展历程,用史诗遗产中闪耀的中华文明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民族史诗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基因,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华彩篇

章。作为“一带一路”上传唱千年的文化瑰宝,《玛纳斯》等民族史诗不仅在我国新

疆地区影响深远,而且在丝路沿线国家传播广泛。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在给联合国提

议”设立《玛纳斯》史诗一千周年国际年”的决议草案中提到,《玛纳斯》因其宣扬

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在中亚地区悠久的历史中一直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

带。一部《玛纳斯》,成为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典范。

用民族史诗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

观,深化史诗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弘扬史诗中蕴含的跨越时

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让民族史诗在同世界其他

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绽放出绚丽的新时代风采。

(摘编自杨涛《让民族史诗绽放新时代风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史诗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

B.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各民族认同中华文明,并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自

觉。

C.《玛纳斯》在新疆地区、丝路沿线国家都有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D.如果不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前提,就无法推动文明交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对《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的评价引出论

题。

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民族史诗的重要

意义,层次清晰明了。

C.文章引用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给联合国的决议草案,是为了证明《玛纳斯》作为文

化瑰宝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不菲价值。

D.全文围绕《玛纳斯》开展说理,以《玛纳斯》的影响为例阐释民族史诗的影响,有

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史诗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

发展历程。

B.文化典范《玛纳斯》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所以一直宣扬全人类共同理

想和价值。

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国家研究成果,有利

于用史诗照亮复兴之路。

D.挖掘并发扬史诗中跨越时空与国界的当代文化精神,让民族史诗在交流互鉴中绽放

新时代风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

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

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

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

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

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

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

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

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

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

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

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

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

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

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

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

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

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

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

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

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

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

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

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

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

求。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

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

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

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

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

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

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

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

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

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

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

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

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

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的突出的外在表征。自然,这条路

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

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

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

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

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

“雅俗共赏”的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

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

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

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

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

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

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

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

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

“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

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

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

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

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

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

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往往与“正”“礼”紧密联系,种种文化经典由于具有“雅”的品质而充当

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

B.基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雅俗之辩至今仍风头不减,广泛存在于审美趣味、经

济与市场等诸多的层面。

C.作者列举黄山谷、梅圣俞、苏东坡的事例,意在证明宋朝诗歌的创作开始走上了

“雅俗共赏”的道路。

D.“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要“俗不伤雅”才成,所以曲作为最俗的文学

形式最终也难登大雅之堂。

5.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

A.熟语、杂谈、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

B.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一一《春秋》。

C.以声情并茂的形式来叙述历史演义故事的“说书艺术”。

D.傩戏、皮黄、秦腔、梆子等具有狂欢性质的地方戏曲。

6.班级将举行“品鉴诗词,雅颂其情”的语文活动,试结合材料二的观点,从“雅俗

共赏”的角度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

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

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

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

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

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笑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

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

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

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

着,对伙计说:

“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

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

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

“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

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票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

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

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

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

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

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

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

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

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

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

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

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

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

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

“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有删改)

文本二: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

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

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

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

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

还没回来。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

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

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

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

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

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

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

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

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

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

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

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

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

拿手戏...

(孙犁《荷花淀》节选)

文本三:

孙犁,“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他曾说“我愿意

看到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接近悲惨的东西”,所以在

他的作品中,虽然也写战争,但没有断壁残垣、硝烟烈火,看不到污血泪痕、哀鸿遍

野。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围绕“战士”这一标题,塑造了“掌柜”“民兵”“伙计”“村干部”等一

系列的战士形象,讴歌了抗战军民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和民族精神。

B.文本一中关于店铺掌柜老婆的情节,通过外貌、语言等正面描写突出女子递遢、泼

辣、小气的特点,与上文店主的干净、寡言、大度形成对比。

C.文本一结尾看似闲笔,实则凸显了“战士”不仅在战场上能勇敢杀敌,而且在生活

上能自立自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使小说的主旨得到升华。

D.文本二开头部分用诗意的语言描写女人月下编席的场景和月光下的白洋淀,营造了

一种优美、宁静的氛围,也符合孙犁“诗体小说”这一特点。

8.文本一中作者对“战士”故事的讲述采用了不同的视角,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文本三中画横线句子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春正月,上作飞山宫,后特进魏征上疏,以为:“炀帝恃其富强,不

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返正,宜思隋

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此贝U以

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二月甲子,上行幸洛阳宫,有被谴者。

魏征谏日:“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

之。此陛下所亲见,奈何欲效之乎!"上惊日:“非公不闻此言。”五月壬申,魏征

上疏,以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

厉。且以隋之府库、仓原、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伦!然隋以富强动之

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

佞,行畴昔之恭俭。”八月甲子,上谓侍臣日:“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今天下

无事,武备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烦民,夫亦何伤!”魏征日:“先

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

其无取,亦无所损。”上日:“公言是也。”皆劳而遣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日:“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日:“若恩

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

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日:“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

大?”征日:“I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函。所以功业虽

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日;“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日:“贞观之初,恐人不

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电勉听受,

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日:“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

公向未道时,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

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昔者四方A未定B常以德C义D为心E旋以海内F无虞G渐加骄奢H自溢

11.下列对文中加粗内容及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咎,在材料一中是“责怪”之意,与《游褒禅山记》中“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

者”的“咎”意义相同。

B.讽,在材料一中是“暗示”之意,与《张衡传》中“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

赋》,因以讽谏”中“讽”字意义不同。

C.陛下,在此指唐太宗。而“陛”本意指殿前的台阶,《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至陛

下,秦武阳色变振恐”中“陛下”即为“殿前的台阶下”之意。

D.诚,在材料二中是“确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的“诚”字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魏征反对唐太宗营造飞山宫。以隋炀帝穷奢极欲,最终导致民穷国亡、

身死人手为例劝谏,希望唐太宗深思。

B.材料一中,魏征不赞同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时降罪他人。以隋炀帝把各地献食多少做

为赏罚的根据为鉴,劝谏唐太宗不要忘记出行的本意,使唐太宗警醒。

C.材料二中,魏征认为此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

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这个观点极不满意。

D.材料二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最初的“恐人不言”到如

今的“不悦人谏”的变化,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

(2)公向未道时,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夜飞鹊

周邦彦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

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骐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歙酷酒,极望天西。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怀人之作,词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实写送别情景,虚写别后怀

念,惜别怀人之情,写得深婉动人。

B.露凉有月的夜晚,别情依依,不觉天已向晓。“斜月……沾衣”三句,既写景回答

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别情的凄恻。

C.从旅舍到渡口的送行,马也似理解人意,纵使人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以

马拟人,又从马的方面写人的离情。

D.全词写的是惜别怀旧之情,但感情基本不直接流露,而主要于写景、叙事、托物上

来表现,含蓄蕴藉,但感人至深。

15.有人认为周邦彦的这首词有一种类似小说的“故事性”,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

样评价的理由。

四、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为了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反复使用比喻和对比的手

法。其中与“水滴石穿”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的句子是

(2)青,是古人喜爱的颜色。一样以青色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

姥吟留别》中用“”写出即将下雨的黑沉阴郁;又用

“”表现天空的广阔、无边无际。

(3)古人常常借草木的兴衰来比喻人事变化或者寄托思想感情,这在古诗词中经常出

现,如“,。”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走路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可以提升肌肉和心血管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全身耐力性

运动能力、心脏收缩能力,以及改善心肺功能。同时,①o有研究表明,

成年人每天步行半小时,可增加热量消耗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

公斤的脂肪。另外,每天坚持走路还可以改善睡眠、舒缓情绪。当然,②

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否则,运动频率太低,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会减弱。

③,但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损伤身体。那么,如何掌握正确

的走路方法呢?|首先,走路的运动量应适度,遵循循序渐进为原则,过度步行会驻

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其次,栗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走路健身需

要持之以恒,比如可以结伴而行,既增强趣味性,又易于坚持。走路时还应避免上下

坡行走,尽可能平地步行。如果行走后出现关节或其他部位疼痛的现象,要停止训

练,尽快就诊以避免遭受二次损伤。

17.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18.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可以提升肌肉和心血管的适应性”中的“可以”,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这部电影拍摄手法十分独特,很可以看一看。

B.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C.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D.这封信意思清楚,结尾又有趣味,也就可以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向,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

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

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

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之王是鸡根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极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

人。一盘红烧鸡机的价钱和一碗黄烟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

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①这种东西也能

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

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

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②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

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

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20.文中画框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

取得的?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

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它们表达效果的异同。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在舞台中央起舞,华丽或者平淡,留下的都是我的弧线。”

请根据这句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就无法推动文明交流”理解有误。

2.答案:B

解析:“总分总”有误,“层层递进”分析有误,应是并列关系。

3.答案:B

解析:强加因果关系。

4.答案:D

解析:“所以曲作为最俗的文学形式最终也难登大雅之堂”是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5.答案:B

解析:《春秋》属于“五经”,是儒家经典,属于“雅”的范畴。

6.答案:①语言。词作语言保留了口语特点,如“念去去”“更那堪”“此去经年”

“更与何人说”等,但同时又添加了寒蝉、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

使语言在通俗晓畅的同时也典雅清丽,做到了俗不伤雅,雅俗共赏。

②情感。雨后分别,愁情满怀。词人借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凄惨悲切的心

情,词人所写的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抒发的离别深情乃人之常情,都能够引发广泛

共鸣,实现雅俗共赏。

解析:由原文“‘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

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可知,要雅

俗共赏就要俗不伤雅。《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念去去”“更那堪”“此去经

年”“更与何人说”等词作语言保留了口语特点,但同时又添加了寒蝉、长亭、兰

舟、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使语言在通俗晓畅的同时也典雅清丽,做到了俗不伤

雅,雅俗共赏。《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

了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的冷清凄苦的环境,词

人借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凄惨悲切的心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

舟催发”所写的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抒发的离别深情乃人之常情,都能够引发广泛

共鸣,实现雅俗共赏。

7.答案:B

解析:文中没有对女人语言的正面描写。

8.答案:变化:前三次买肉都由“我”讲述“战士”的故事,塑造了几个伤残战士的

特别形象,第四次买肉则转为由村干部讲述伙计“战士”英勇上战场杀敌的故事。

作用:①开始使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使“战士”的故事真实自然,“战

士”的形象具体亲切;②后来加入村干部的讲述,扩大了叙述视角,弥补了“我”的

有限视角狭窄的不足,拓展了叙述空间。③“战士”故事讲述者的增加,使故事富于

变化,进一步强化了“战士”英勇善战、爱国献身的特点,使“战士”形象更丰满,

使小说主题意蕴更丰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视角的把握能力。变化:前三次去买肉都是用过“我”的

叙述来讲述“战士”的故事,如“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

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

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写出了这几个伤残

战士合股开合作社卖猪肉的故事,塑造了这几个伤残战士在生活中自立自强的特殊形

象。“我”第四次去买肉并没有遇到这几个战士,而是遇见一个村干部,“第四次我

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

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所以第四次买肉则转为由村干部讲述伙计

“战士”英勇上战场杀敌的故事。作用:前三次去买肉,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故事,“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所以“战士”的故事更真实自然,“战士”

的形象更具体亲切。第四次去买肉,开始由村干部来讲述这几个战士的故事,而村干

部讲述的是伙计指挥民兵们作战,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这些是“我”所不能看

到的。所以加入村干部的讲述,扩大了叙述视角,弥补了“我”的有限视角狭窄的不

足,拓展了叙述空间。文章前三次“我”去买肉,是从生活的角度来写伤残军人,而

文章第四处“我”去买肉是由村干部之口来写这几个伤残战士的战场生活,所以“战

士”故事讲述者的增加,使故事富于变化,进一步强化了“战士”英勇善战、爱国献

身的特点,使“战士”形象更丰满,使小说主题意蕴更丰厚。

9.答案:①这句话揭示了孙犁战争类题材小说的特点,虽然也写战争,但却从不正面

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惨烈,而是通过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的场面来侧面表现战争。

②文本一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却并没有具体描绘战争的场景。最后写

伙计参与的那场战争,将重心放在战前及战后,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文末写到

肉铺比以前更红火,让读者感受到军民一心取得抗战胜利的希望。

③文本二中作者通过写荷花淀的旖旎风光以及这些妇女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写战斗场

面。虽是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却没有持久的战斗场面描写,甚至没有战斗的紧张气

氛,让读者更多地感受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把握能力。这句话写到“在他的作品中,虽然

也写战争,但没有断壁残垣、硝烟烈火,看不到污血泪痕、哀鸿遍野”,这体现了孙

犁战争类题型小说的题材的特点,虽然也写战争,但是不从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血

腥,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写是写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从而通

过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的场面来侧面表现战争。文本一写到有些军队上的小鬼,

打破冰层捉小沙鱼,可见这是描写战争年代的小说,文章的主题部分是写“我”四次

经过草桥到河对岸的镇子上去买肉,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的场景。“我”第四次去买

肉的时候,村干部对“我”讲述了伙计参与的那场战争,但是只是写到战争之前,我

们的队伍派了人去抬他们,而他们去要求抬他去山顶指挥作战,然后又交代了这次战

争的结果,结果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将重心放在战前及战后,没有直接描写战场

的血腥。文本一的结尾村干部临别告诉“我”要找他们就去城南庄,并且他们的肉铺

比以前红火多了,让读者感受到军民一心取得抗战胜利的希望。文本二首先写到水生

嫂夜里坐在院子里边等水生边编席子,描写了荷花淀的旖旎风光,后来写以水生嫂为

代表的这些妇女探望丈夫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敌人,她们摇着小船进入了荷花淀,然后

遇到了埋伏在荷叶下的男人们,最后将敌人的大船击沉,作者通过写荷花淀的旖旎风

光以及这些妇女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写战斗场面。本处虽然描写了一场伏击战,但是

没有写激烈的战争场面,甚至没有战斗的紧张气氛,让读者更多地感受到充满诗情画

意的美好。

10.答案:BEG

解析:句意: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

骄奢自满的情绪。“四方未定”是主谓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定”后即B处断

开;“以……为”是固定搭配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心”处即E处断开;“无

虞”是“海内”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虞”后即G处断开。所以,应在BEG

处断开。

11.答案:A

解析:A项“咎”在材料一中是“灾祸”之意,名词;《游褒禅山记》中“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的“咎”是“责怪”之意,动词。B选项正确,“讽”在材料一中

是“暗示”之意,《张衡传》中“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中

“讽”是“用委婉的言辞”之意。C选项正确。D选项正确,两个“诚”都是“确实”

之意。

12.答案:C

解析:“唐太宗对这个观点极不满意”错误,不是“极不满意”,是感到“疑惑不

解”,并询问原因。

13.答案:(1)应当深思隋朝灭亡(的原因)和我大唐得天下的原因,撤掉高大的殿

宇,安居低矮的宫殿。

(2)你之前未讲时,我自认为(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

(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此惊人。

解析:(1)“所以”,……的原因;“峻宇”,高大的殿宇;“卑宫”,低矮的宫

殿。(2)“向”,从前;“所行”,所做的事;“及”,等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春正月,唐太宗营造洛阳的飞山宫,(不久)后,特进(官职名)魏

征上疏说:“隋炀帝依仗国库富足,国力强大,不考虑后患,穷奢极欲,使老百姓贫

穷困苦,以至于自己被人杀死,国家也成为废墟。陛下拨乱反正,应当深思隋朝灭亡

的原因,我大唐得天下的原因,撤掉高大的殿宇,安居低矮的宫殿。假如在原来的基

础上又加增修扩建,承袭旧的宫殿又加以华丽的装饰,这便是以暴虐代替暴虐,灾祸

必然到来,江山难以得到却容易失去,能不好好考虑吗!"二月甲子(初九),太宗

出巡到洛阳宫,有官员被降罪。魏征劝谏道:“这并非陛下巡幸各地的本意。从前隋

炀帝暗示各地郡县进献食品,视其进献多少做为赏罚的根据,所以天下百姓叛离。这

是陛下亲眼所见,为什么又要效法他呢?”太宗惊叹地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类

话。”五月壬申日,魏征上奏疏说:“陛下从善如流的心志不如以前,闻过必改的方

面比过去少,谴责惩罚渐多,逞威发怒越来越严厉了。而且当年隋朝府库仓原的充实

与户口甲兵的强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频繁劳作以至国家危亡,我

们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定与危亡的道理,明明白白就在眼前。希望陛

下从隋朝吸取教训,去除奢侈遵从节约,亲近思良远离邪佞,施行过去的恭谨勤

俭。”八月,甲子(十二日),太宗对侍臣说:“上密封的奏章的人都说朕游猎太频

繁。如今天下无事,武备的事不能忘记,朕时常与身边的人到后苑射猎,没有一件事

烦扰了百姓,这有什么害处呢?”魏征说:“先王惟恐听不到他的过错。陛下既然让

大臣们上密封的奏章,就应该让他们无拘束地陈述意见。如果他们的话可取,自然会

对国家有利;如果不可取,也没有损害。”太宗说:“你说得很对。”对上密封奏章

的人都给予慰问后让他们回去。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行为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

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

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通,人民的心悦诚服来说,比贞观

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外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

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

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终究赶不上贞观初

年。”太宗又说:“我做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陛下)

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陛下)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

从。最近一两年来,(陛下啊)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

不高兴,实在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确实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

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之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

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此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忠心,我终

究不违背你的话。”

14.答案:A

解析:“实写送别情景,虚写别后怀念”错,送别情景是虚写,别后怀念有实有虚。

15.答案:(1)故事叙述性强。全词有时间(别时的“良夜”,别后的时日漫漫),

有地点(旅舍、津渡、斜径等),有主要人物(行人及送行的人),有比较完整的中

心事件(送别)。

(2)故事情节完整。河桥送别、别前聚会、骑马送别、别后归途、旧地怀念几个场景

相继,完整呈现故事过程,体现出离情别意。

(3)故事发展跌宕起伏。词作时空变化无痕,故事发展曲折有致。上阕河桥送别是回

忆往事,下阕“何意重经前地……斜径都迷”是描述当前,呈现出时空的大变化、大

转折,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

解析:词上片写送别,下片写别后之思。前两句“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写送别

的地点、时间。联系后文,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旅店或驿站;“斜月远堕余辉。铜

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但送别情人,依依不舍,故

要问“夜何其”。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人心的凄恻和

留恋。“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

前的聚会,也到了要“散离”的时候,那就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谛听渡口风中

传来的鼓声,才不致误了行人出发的时刻。下片“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

愁归”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情人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

清旷,归途遥行,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

“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三句是一个大的转折,转得无痕,使人几

乎难以辨认。读了这几句,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起才是当

前之事,这样,才使人感到周词结构上的细微用心,时空转换上的大胆处理,感到这

里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

16.答案:(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云青青兮欲雨,青冥浩荡不见底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

解析:

17.答案:修改为:首先,走路的运动量应适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过度步行会

导致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

解析:“遵循循序渐进为原则”句式杂糅,可将“遵循”改为“以”,或将“为”改

为“的”;“发生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搭配不当,可将“发生”

改为“导致”。

18.答案:C

解析:A项“可以”表示值得;B项“可以”表示很、厉害;C项“可以”表示可能或

能够,与文段中的“可以”相同;D项“可以”表示不坏、还行、过得去。

19.答案:①走路可以起到减脂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