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附答案)_第1页
【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附答案)_第2页
【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附答案)_第3页
【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附答案)_第4页
【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历史】2024届第一轮专项复习讲练——专题09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目录【考点过关练】考点0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考点02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重难创新练】【专题检测卷】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文字即可跳转到对应页考点0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孙中山高举顺应时代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材料中的“旗帜”指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求富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主要原因是孙中山高举顺应时代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魏源提出,排除A项;自强、求富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旗帜,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号,排除D项。故选C项。2.面对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局,孙中山第一个响亮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发动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材料表明孙中山(

)A.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彻底地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正确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面对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局,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发动一次次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A项正确;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B项;“彻底地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没有实现国家独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孙中山革命活动示意图,符合该示意图的主题是(

)A.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B.孙中山发动并领导了武昌起义C.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提出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正确答案】A【详解】本题是知识结构型选择题,根据示意图信息“1894年”“1905年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担任临时大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展示的是孙中山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表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A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尚在国外,排除B项;C项不能完整地概括图片中的事件,排除C项;“孙中山提出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这表明,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D.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说明辛亥革命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B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排除C项;北伐是1926年,排除D项。故选B项。5.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可以防范腐败。下图政府机构的设计来源于(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信仰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因此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项正确;《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为袁世凯实行独裁、复辟帝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排除B项;《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排除D项。故选C项。6.“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幅对联赞颂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革命发生于1912年,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B.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为武汉赢得了“首义之城”的美誉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正确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这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02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7.将下列事件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A.②①④③ B.④③①②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3月20日晚,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送医院后不治而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于1913年7月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日举行登基大典。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因此,题干事件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为④③①②,B项正确;ACD项排列顺序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8.如图再现的历史事件是(

)A.护国战争 B.二次革命 C.武昌起义 D.护法战争【正确答案】A【详解】根据地图“1915.12”“护国军进军路线”可知,地图再现的是1915年底爆发的护国战争——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组织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A项正确;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排除B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爆发地是武昌,而不是云南昆明,排除C项;护法战争发生在1917年,爆发地是广州,排除D项。故选A项。9.口号奏响了不同时代的主旋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抒发了新一代青少年的报国志向。“打倒列强除军阀”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抗日战争【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国民革命时期进行了北伐战争,其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材料中的军歌歌唱的是北伐战争,B项正确;武昌起义指的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排除A项;南昌起义是1927年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排除C项;抗日战争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反抗日本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10.毛泽东称他为“邦之模范”,其学生朱德称“他是我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他就是蔡锷,被誉为“再造共和第一人”和“护国军神”,下列属于蔡锷将军功绩的是(

)A.抗击日寇侵略 B.拥护维新变法C.组织护国军讨袁 D.推翻清王朝【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在1915年底宣布复辟帝制,随后,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C项正确;蔡锷没有参加抗击日寇侵略的战争,排除A项;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与“再造共和第一人”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考法一:变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材料二

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严复材料三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直接建立共和制度。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材料一“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哪一运动中得以实践?这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探索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正确答案】(1)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2)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异:材料一的观点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材料二的观点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3)观点: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趋势: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详解】(1)运动:据材料“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体西用”的思想在洋务运动中得以实践。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2)异同:据材料一“‘西学’为‘中体’服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观点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根据材料二“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所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3)观点:据材料“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直接建立共和制度。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4)趋势: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学习的西方的政治制度。因而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2.(考法二:特点、特征)文明史观认为冲突也是文明交流融合的一种方式,近代化就是文明的一种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留美幼童

“定远号”铁甲舰材料二:面对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尝试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终究以失败告终……然而这场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精神解放的闸门,酝酿发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时《天演论》出版,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读物;作文题目也出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天演”、“物竞”等术语渐渐成了爱国志士的“口头禅”。——摘编自胡适《四十自述》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它否定了历代相沿的专制体制,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岳世平《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贡献》据传来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摘编自鲁迅《阿Q正传》材料三: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说出洋务运动涉及哪些领域?(2)材料二中划线部分“民族危亡”指哪件事?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有何成功和遗憾之处。(4)综上所述,结合材料四所示思维导图,归纳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正确答案】(1)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近代教育;近代海、陆军。(答出任意一点)(2)民族危亡: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精神解放的闸门,酝酿发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3)成功之处: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遗憾之处: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广泛发动普通民众等。(4)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详解】(1)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近代军事工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留美幼童”反映了洋务派提倡发展近代教育,“‘定远号’铁甲舰”是北洋水师的战舰,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发展近代海、陆军。因此,材料一说明洋务运动涉及的领域是: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近代教育、近代海陆军。(2)事件:从“面对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尝试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面对此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由此可知,材料二中的“民族危亡”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影响:从“这场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精神解放的闸门,酝酿发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可知,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精神解放的闸门,酝酿发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3)成功之处: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它否定了历代相沿的专制体制,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遗憾之处:从“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未庄人都说不明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的果实后来也被袁世凯所窃取,同时,辛亥革命也没有广泛发动普通民众,民众的参与度不高。这是辛亥革命的遗憾之处。(4)特点:综合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对于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对于西方的学习上升到制度层次。由此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3.(考法三:评价、评述)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图材料二

以下是民国某一法律文件的部分内容:“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信仰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第五十四条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材料四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评述文献“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民众的大联合(三)》(1919年8月)“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出自哪部法律文献?该文献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请说明理由。【正确答案】(1)发表革命著作;进行武装起义;建立革命组织(政党)。(2)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则:自由平等、民主自由等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成功了;(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写出两点理由即可)失败了;(1)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写出两点理由即可)【详解】(1)根据材料“图一陈天华和他的《猛回头》”可知,发表革命著作;根据材料“图二徐锡麟和秋瑾”可知,进行武装起义;根据材料“图三中国同盟会成立”可知,建立革命组织(政党)。(2)根据材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信仰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第五十四条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材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信仰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自由平等、民主自由等政治原则;根据材料“第五十四条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第二问是开放性设问,首先选择观点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然后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如:评价1:成功了;理由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评价2:失败了;理由2:(1)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4.(考法四:概况、归纳)历史学科素养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归纳】是指能够对比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对相关史实进行分析、总结并运用的能力。材料一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时间1895年10月1900年10月发动者孙中山孙中山结果失败失败后来的社会舆论“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摘编自孙中山《建国方略》1919年(1)据材料一,概括社会大众对革命党人的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从清政府的统治角度,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材料二

晚清地方军政官员势力的扩大和地方主义的兴起——摘编自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列举发展一、发展二、发展四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辛亥革命后地方势力发展的概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材料三

马国川:您怎么来看待从辛亥到现在一百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朱维铮:我的研究只做到五四,我把五四看作一个终点。共和国作为一个体制慢慢被接受,中国人要民主,最大的一次爆发就是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改变,到了五四运动,不仅仅是要求体制的改变,而且要求整个民族精神改变。这个改变至今还在进行。——摘编自马国川《告别皇帝的中国》(3)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材料四

清末国人从日文引进了用“党”字来译称的西语“party”概念,当时就有了一场关于“党”的讨论。因为传统汉语中的“党”,贬义非常强,与“党”有关的词如“会党”等都不是什么好词。讨论认为:政党是公民以政见认同为纽带的自由结社、会党是贼船能上不能下的依附性组织;政党只要求彼此政见相合,而会党则要求党员忠于党魁个人;如此等等。——摘编自秦晖《帝制兴衰:辛亥百年话“传统”》(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补充一个有关“党”的贬义非常强的词汇。简要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过程。【正确答案】(1)变化:由不赞同革命到支持革命;原因:清政府的统治越来越腐败,失去民心。(2)表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得到了发展壮大;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李鸿章上海设立的机器织布局等等,都是扩大了地方的军事和经济自主权;辛亥革命时期,南方各省纷纷叛乱,宣告独立。概况:辛亥革命后,地方势力发展,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主要有直系军阀冯国璋;皖系军阀段祺瑞;奉系军阀张作霖;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等。(3)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4)词汇:结党营私;过程: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不断加深了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更加黑暗,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世纪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开始兴起。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众政府”,兴中会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随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详解】(1)变化:根据题干“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可知,由不赞同革命到支持革命;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的统治越来越腐败,失去民心。(2)表现:据材料二“晚清地方军政官员势力的扩大和地方主义的兴起”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得到了发展壮大;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李鸿章上海设立的机器织布局等等,都是扩大了地方的军事和经济自主权;辛亥革命时期,南方各省纷纷叛乱,宣告独立。概况: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地方势力发展,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主要有直系军阀冯国璋;皖系军阀段祺瑞;奉系军阀张作霖;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等。(3)意义:据材料三“共和国作为一个体制慢慢被接受,中国人要民主,最大的一次爆发就是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改变,到了五四运动,不仅仅是要求体制的改变,而且要求整个民族精神改变。这个改变至今还在进行。”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4)词汇: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可知,结党营私。过程: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不断加深了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更加黑暗,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世纪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开始兴起。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众政府”,兴中会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随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专题09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0小题30分)1.(2021·西藏·统考中考真题试卷)如图中人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下列与之相关的一项是(

)A.建立光复会 B.领导辛亥革命C.组织北伐战争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正确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领导辛亥革命,B项正确;建立光复会的是蔡元培,排除A项;北伐战争时期,孙中山先生已经去世,排除C项;孙中山颁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试卷)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的革命目标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正确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就是“创立民国”,C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AB项;“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试卷)有学者认为:“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清政府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革命”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清政府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和所学可知,作者评论的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超越了汉族人不满满族人统治的狭隘的种族诉求,革命胜利后的《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能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中提出“扶清灭洋”,没有推翻清政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开始于1924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四川乐山·统考中考真题试卷)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内容结构有助于历史学习。下图中▲应该填写的是(

)中国历史古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近代

▲现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世界历史古代

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近代

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现代

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A.反抗封建专制的过程 B.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的历程C.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 D.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这一过程充满曲折和坎坷,这一过程中国人民既要反抗封建专制,又要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还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的历程,D项正确;ABC属于中国近代史上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组成部分,排除ABC项。故选D项。5.(2023·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试卷)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是(

A.电视剧 B.话剧 C.研究著作 D.志士手稿【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辛亥革命中的革命志士手稿是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D项正确;电视剧、话剧是后人编写演绎的艺术作品,研究著作是学术研究成果,均不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6.(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试卷)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这表明(

)A.君主专制仍存在 B.革命果实被窃取 C.辛亥革命不彻底 D.民主共和难实现【正确答案】C【详解】据题干“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可知,清帝退位,仍保留尊号和待遇,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妥协性,不彻底,C项正确;保留尊号和待遇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仍存在,排除A项;题干内容无法说明革命果实被窃取,排除B项;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C项。7.(2023·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试卷)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 D.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实现【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宣告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项正确;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是在1911年,排除A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是在护国战争中,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8.(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试卷)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结束。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因此,反映了中国近代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出走向统一,排除A项;此时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我国已被迫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9.(2023··统考中考真题试卷)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终结君主专制制度C.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D.鼓舞全国人民斗志【正确答案】B【详解】据题干“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终结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B项正确;材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终结君主专制制度的目的和决心,“揭开民主革命序幕、推动革命高潮到来、鼓舞全国人民斗志”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10.(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试卷)从专制到民主是政治发展的趋势,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人却倒行逆施。他镇压“二次革命”,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复辟帝制。这个人物是(

)A.吴佩孚 B.袁世凯 C.段祺瑞 D.张作霖【正确答案】B【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上台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镇压二次革命。为了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1915年底,袁世凯准备元旦登基,复辟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之下被迫宣布取消帝制,B项正确;吴佩孚、段祺瑞和张作霖是军阀头子,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第11题8分,第12题12分,共20分)11.(2023·湖北宜昌·统考中考真题试卷)【民主共和

丰碑巍然】(8分)材料一

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动(部分)时间革命活动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1903年出版《革命军》《猛回头》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1905年8月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镇南关起义,均遭失败。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却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摘编自统编本《中国历史使》八年级上册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摘自《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了几个月即告夭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之中。在封建军阀专制统治下,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摘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1)根据材料一及新学知识,简析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动对辛亥革命成功所起到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正确答案】(1)革命志士早期的革命活动壮大了革命力量,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了革命斗志,积累了革命经验,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2)辛亥革命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它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