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七年级上册(单元内分课时呈现)第8课 百家争鸣(解析版)_第1页
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七年级上册(单元内分课时呈现)第8课 百家争鸣(解析版)_第2页
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七年级上册(单元内分课时呈现)第8课 百家争鸣(解析版)_第3页
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七年级上册(单元内分课时呈现)第8课 百家争鸣(解析版)_第4页
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七年级上册(单元内分课时呈现)第8课 百家争鸣(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1.(2023·湖南衡阳中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事物都有对立的双方,且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A项正确;《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排除B项;《孟子》《韩非子》分别反映了孟子、韩非子的思想,排除CD项。故选A项。2.(2023·山西中考)《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答案】C【解析】题干中“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的意思是: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忠义与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反映的思想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民本思想,排除A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体现了法治的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体现了德治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内蒙古包头中考)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C项正确;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辽宁营口中考)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于春秋时期创立儒家学派,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A项正确;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B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家。”可知,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A项正确;老子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韩非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下列能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是()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民贵君轻 D.以法治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韩非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7.(2023·安徽中考)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韩非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就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韩非的观点“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二者都强调立法与治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因势而变,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为墨家的主张,排除C项;尊卑有序为儒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8.(2023·福建中考)人物主张孔子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墨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上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孔子主张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强调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根据题干材料“黑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墨子主张厉行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关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C项正确;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D项。故选C项。9.(2023·山东枣庄中考)2022年9月26日至28日,山东曲阜迎来了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本届论坛在儒学圣地、孔子故里探讨文明交流与互鉴,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未来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体现孔子思想的是()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为政以德,A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3·湖北鄂州中考)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分析可知,该学派主张以礼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教化人民,反对苛政,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排除B项;法家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3·湖北宜昌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学术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D项正确;“百家争鸣”指的是思想学术繁荣的局面,兼并战争不断、制度变革深刻、经济发展迅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或条件,排除ABC项。故选D项。12.(2023·湖南怀化中考)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列思想主张中属于孔子的是()A.“以法治国” B.“顺应自然” C.“兼爱”“非攻” D.“仁者爱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D项正确;“以法治国”是法家韩非的思想,排除A项;“顺应自然”是道家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3·湖南张家界中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C.“以法治国” D.“仁”“为政以德”【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提倡以德治国,主张“为政以德”,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以法治国”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主张,均不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4.(2023·广东中考)《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B项正确;“兵法”的应用与水利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止儒学,排除C项;私学发展与地理知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广东深圳中考)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这体现了()A.尊崇自然 B.仁德为先 C.学以致用 D.以法治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可知,颜渊认为道德比知识更重要,即仁德为先,B项正确;尊崇自然是道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学以致用”的说法与题干“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不符,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3·四川宜宾中考)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这一观点代表()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答案】C【解析】根据“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这一观点代表儒家,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注重礼义教化,C项正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商鞅是法家支持者,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17.(2023·云南中考)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A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均与题意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A项。18.(2023·陕西A、B卷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主张“仁”“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墨子 B.韩非 C.老子 D.孔子【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D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排除A项;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B项;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19.(2023·甘肃金昌中考)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B项正确;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项;法家学派强调依法治国,排除C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B项。20.(2023·甘肃兰州中考)《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法国学者格扎维埃·瓦尔特评价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据此判断“他”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结合材料信息“《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可知,材料里的“他”是孔子,B项正确;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排除A项;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排除C项;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言论著作收录于《韩非子》一书,排除D项。故选B项。1.(2022·河南中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结合所学知识,道家认为,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D项正确;儒家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将其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选贤用能,提倡节俭,排除B项;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2.(2022·广西百色中考)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A项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高,我无欲而民自朴”。主张“无为而治”思想的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A项正确;孔子提倡“仁”“礼”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C项;韩非主张依法治国等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北京中考)春秋后期,某学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这一学派是()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B项正确;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法治,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天津中考)主张以德治国的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实行德政。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论语》。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治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6.(2022·吉林中考)《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我们在《论语》一期中主要了解到的思想是()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故排除ACD,B项正确。故选B项。7.(2022·吉林长春中考)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应()A.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D.以法治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主张提倡“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爱惜民力,体察民意,A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排除C项;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8.(2022·江苏淮安中考)商周之际产生的“敬天保民”思想,体现了统治者高度重视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下列主张体现重民思想的是()A.“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B.治国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答案】C【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重民思想,C项正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排除A项;“无为而治”主要是强调了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排除B项;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强调的是法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9.(2022·江苏宿迁中考)如图中的言论来自()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答案】C【解析】根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孟子的主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C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2·江苏镇江中考)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它兼顾家庭、社会、国家与天下。以下最能体现这一中国文化精神的是()A.儒家思想 B.法家主张 C.道教风骨 D.佛教修为【答案】A【解析】根据“它兼顾家庭、社会、国家与天下”可得出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A项正确;法家主张法治,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排除C项;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2·浙江绍兴中考)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B是道家的观点,C克己复礼与题干内容无关;D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CD。故选A项。12.(2022·福建中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知,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儒家,B项正确;道家是思想主张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的思想主张是法治,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13.(2022·江西中考)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2·山东滨州中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百姓心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都体现了农民的重要性,A项正确;崇德尚贤、天人合一、兼爱非攻题干都未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15.(2022·山东菏泽中考)“他塑造了一种热心为公的人的形象……是更有建设性的思想家……希望培养君子来使国家变得更加高尚。”材料中的思想家主张()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仁者爱人 D.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关键词“热心为公”“有建设性”“培养君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以德治国,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2·山东济南中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思想主张属于()A.道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兵家学派【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题干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强调“仁”,B项正确;道家学派主张唯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排除A项;法家学派提出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排除C项;兵家学派战略思想中心为“上兵伐谋”,“知己知彼”,排除D项。故选B项。17.(2022·山东聊城中考)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集中体现。下列语句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答案】A【解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只有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A项正确;法与时变,礼与俗化体现了法治与礼,排除B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是忧患意识,排除C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8.(2022·山东临沂中考)下图所示一书中说:“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慈母有败子。”“华而不实,虚而无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观点属于()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和“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治国,D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儒家主张“仁政”治国,排除B项;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故选D项。19.(2022·山东潍坊中考)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符合对立统一的观点,C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2·湖北恩施州中考)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B项正确;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与题干“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21.(2022·湖北宜昌中考)《论语》记载孔子话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话语说明孔子具有()A.民本思想 B.无为思想 C.德政思想 D.兼爱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孔子具有德政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实行德政。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论语》。C项正确;孟子最早提出民本思想,排除A项;无为思想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2·广东中考)《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可得出《诗经》蕴含朴素科学意识,C项正确;文笔清新节奏明快、内容通俗易懂、韵律典雅优美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3.(2022·四川巴中中考)某校在研学活动中参观巴中晏阳初博物馆,当导游介绍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家”时,某同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位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位教育家是()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韩非子【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孔子了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的主张,C项正确;ABD项中的人物主张无为、仁政、法治,并没有提出相关的教育思想,排除ABD项。故选C项。24.(2022·四川泸州中考)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A.诸侯争霸 B.私学兴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了众多学派,他们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D项正确;诸侯争霸、商鞅变法是政治领域活动,排除AC项;“私学兴起”是“思想大爆炸”的背景,不是其表现,排除B项。故选D项。25.(2022·四川雅安中考)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人的修养和节操。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所属的思想学派是()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项正确;道家的代表有老子、庄子,排除A项;墨家的代表是墨子,排除C项;法家的代表是韩非,排除D项。故选B项。26.(2022·四川宜宾中考)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此行为()A.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B.代表了周王的利益C.表现了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D.实现了人民的愿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个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因此材料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A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各学派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排除B项;百家争鸣的局面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深入人心,排除C项;百家争鸣的这些行为与实现了人民的愿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7.(2022·贵州铜仁中考)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下观点与他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兼爱”、“非攻” B.“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B项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28.(2022·云南中考)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硕大壮实的主根。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提倡“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态度的历史人物是()A.华佗 B.岳飞 C.孔子 D.司马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学习态度是孔子的学习态度,C项正确;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排除A项;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排除B项;司马迁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作是《史记》,排除D项。故选C项。29.(2022·甘肃兰州中考)小明的期中考试考砸了,爸爸却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了,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的说法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可知,这是辩证法思想,道家的主张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故A符合题意;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仁,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30.(2022·贵州毕节中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材料二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1)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2)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3)目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思想文化方面。(4)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解析】【小问1详解】新现象:根据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及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铁犁牛耕。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小问2详解】直接原因:根据材料“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根据所学可知,评述可从消极性和积极性两方面回答。消极性:诸侯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根据材料“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小问3详解】目的: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围绕如何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这些学派“互相辩论”。方面: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1.(2021·内蒙古赤峰中考)下图中,拥有丰富的人文积淀、孕育了儒家思想文化,“圣人”孔子的故乡在()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故乡位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因此①正确,A符合题意;②位于秦国,B排除;③位于燕国,C排除;④位于楚国,D排除。故选A项。2.(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蕴含的思想最接近中国古代哪一学派?()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答案】C【解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因此最接近中国古代道家老子提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的两面可以相互转化,C项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德政”等思想,排除A项;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排除B项;兵家代表人物孙武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3.(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秦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他建议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建议和活动的指导思想来自于()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A【解析】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A项正确;儒家提倡“仁”与“礼”,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4.(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兴安盟中考)春秋时期,一位大思想家鼓励他的弟子以较高的道德规范要求自我,强调对人要和善、仁慈,这位思想家是()A.墨子 B.韩非 C.庄子 D.孔子【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为政以德,对人要和善、仁慈是孔子的思想,D项正确;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韩非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排除B项;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排除C项。故选D项。5.(2021·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中考)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二者的共同出发点是()A.弘扬社会正气 B.寻求国家治理方案C.塑造理想人格 D.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百家争鸣中,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虽主张不同,但均是提出了自己的治理国家的方案,故B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不成功便成仁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6.(2021·辽宁营口中考)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仁等为基本内容,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希望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自春秋创立,……经2000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A.仁 B.礼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符合题意;荀子强调礼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7.(2021·黑龙江大庆中考)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A.“仁者爱人” B.顺应自然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派的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D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儒家的主张,顺应自然是道家的主张,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排除ABC项。故选D项。8.(2021·黑龙江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中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其中引用的经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思想()A.墨家的兼爱 B.儒家的仁政C.法家的法治 D.道家的辩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摘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这句话旨在说明遵循法度的重要性,所以与法家法治思想相符合,故C符合题意;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与题干中“奉法”不一样,故A不符合题意;仁政指的是实行仁慈的政治措施,与题干所说的执法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辩证指的是看待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不是题干中所提到的执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9.(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其中老子创立的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B符合题意;孔子创立儒家思想,A排除;墨子创立墨家思想,C排除;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D排除。故选B项。10.(2021·黑龙江绥化中考)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下列哪部著作?()A.《诗经》 B.《尚书》 C.《论语》 D.《礼记》【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编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C正确;《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排除A;《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排除B;《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排除D。故选C。11.(2021·江苏苏州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答案】C【解析】“仁者爱人”“宽则得众"是倡导和谐的社会,"民贵君轻"“与众乐乐”是倡导君民等级关系的缓和。他们的主张显然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C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战争年代并没有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排除A;儒者的主张并没有批判法家的刑罚,排除B;春秋哉国时期儒学并不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排除D。故选C项。12.(2021·江苏泰州中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思想主张属于()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A【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A项正确;老子创立道家,排除B项;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排除D项。故选A项。13.(2021·江苏镇江中考)《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 B.孟子C.墨子 D.韩非【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的“法家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韩非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D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主张实行“仁政”,排除B;战国时期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故选D。14.(2021·浙江衢州中考)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的建筑中,最能体现孔子崇高地位的是()A.大成殿 B.两庑 C.思鲁阁 D.佾台【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氏南宗家庙由庙门、大成门、佾台、大成殿、东西两庑、圣泽楼、思鲁阁、六代公爵祠、袭封祠和五支组成。孔庙的主殿大成殿,是庙内的最高建筑。大成殿中和大成殿前,分别挂着康熙皇帝题写的匾额“万世师表”和雍正皇帝书写的匾额“生民未有”。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塑像,两侧是伯鱼、子思塑像;殿内柱于上挂着雍正和乾隆写的两副楹联,分别是“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成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故选项A符合题意;大成殿殿前通道的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思鲁阁位于孔庙大成殿西侧,是孔氏家庙陈列室,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佾台是祭祀孔子时歌舞的地方,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15.(2021·浙江绍兴中考)《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题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说明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故D符合题意;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与老子的思想不符,排除B;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排除C。故选D项。16.(2021·安徽中考)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根据“以百姓心为心”、“节用而爱人”等信息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都主张重视民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D;儒家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重农抑商是法家提出的,排除B;儒道一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7.(2021·山东烟台中考)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倾向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此可知,其最认可的“东方的价值观”是()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倾向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此可知,其最认可的“东方的价值观”是道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A符合题意。故选A项。18.(2021·湖北荆州中考)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A.选贤举能 B.复古崇礼 C.富国强兵 D.取得民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取得民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D符合题意。故选D项。19.(2021·湖北荆门中考)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兼爱”“非攻”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C项符合题意;儒家主张“仁”等学说,A项不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等学说,B项不符合题意;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等学说,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20.(2021·湖北随州中考)“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和“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分别体现了哪两个学术流派的思想?()A.法家道家 B.道家儒家 C.儒家墨家 D.墨家法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无为思想。“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体现出道家思想;“施仁政”体现出儒家思想。故B符合题意;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思想。排除A、C和D。故选B项。21.(2021·湖北襄阳中考)下图文本框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A.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 D.远古传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学派有不同主张,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史实,故选择A;材料中无法体现诸侯争霸,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商鞅变法的部分,故排除C;材料中的事件为史实,而不是传说,故排除D。22.(2021·湖南衡阳中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答案】B【解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仁”,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同时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B正确;老子主张的是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与题不符,A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题不符,C错误;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与题不符,D错误。故选B项。23.(2021·湖南湘西州中考)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C.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