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解读·重难批注数字识记·纲目概览1.掌握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影响,理解变法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及艰巨性。

重难点2.正确评价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培养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时势造英雄”,认识改革家敢于创新的精神推动历史进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认识: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两大特点:改革具有创新性;改革具有艰巨性三个主要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四个主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清末新政;改革开放时

位必备知识·自主学习1.【图解历史】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层面,法令具体而且切实有效,其措施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2.【学习情境】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三长制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思考:三长制的推行有何影响?提示: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所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3.【生活情境】穿着汉服的孝文帝思考: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提示: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4.【图解历史】王安石变法的措施5.【学习情境】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结合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分析影响变法和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改革是否顺应时代与历史潮流;改革内外环境是否有利,能否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改革措施是否配套全面,行之有效;改革者是否具备坚定的决心和改革的勇气,具有远见卓识。6.【图解历史】中国古代改革的发展特征7.【学习情境】江浙地区维新变法的特点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华报》《富强报》《农学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伸展。思考:指出江浙地区维新变法的特点。提示:特点:报刊成为维新思想传播的主要媒介;注意动员底层社会民众;未受政变影响,保持一定独立性和连续性。8.【知识延伸】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1904年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文件。9.【图解历史】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10.【名师指津】教材P26“学思之窗”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提示: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才能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11.【学习情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某同学在学习时事政治时阅读了中宣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有一段话“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思考:应该怎样理解这段话?提示:改革的任务艰巨复杂,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达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商鞅变法(1)背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____________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2)表现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________最为彻底。(3)商鞅变法社会生产力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____________,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影响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②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世卿世禄制2.两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②________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和意义

内容意义第一阶段实行________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阶段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交融俸禄3.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________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________的袭扰。③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________改革失败。(2)目的:富国强兵。(3)概况:王安石针对________、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4)影响: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________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藩镇割据游牧民族范仲淹官僚机构阻力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________,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概况: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________,进行改革。他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________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大力整肃________,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影响:国家________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4)结果:除________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腐败内阁首辅土地兼并吏治财政收入一条鞭法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维新运动(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2)代表人物:康有为、________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3)主要活动: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议论时政,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梁启超(4)戊戌变法:1898年6月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5)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________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6)影响①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______________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____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慈禧太后封建思想文化思想启蒙2.清末新政(1)目的: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3.民国时期的改革(1)表现: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知识点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过渡时期(1)推行________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表现:1956年,以毛泽东的《____________》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挫折: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3)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___________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土地改革论十大关系经济文化建设3.新时期的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1)表现重要会议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停止“__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把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以阶级斗争为纲

(2)意义①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②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③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__,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____________”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____________的关键一招。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②将____________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必由之路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关键能力·课堂探究探究主题一时代潮流,变法图强——中国古代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史料实证】——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史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史料一说明了商鞅变法的意义与影响,“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隐性信息:商鞅变法对统一国家的制度建设和中华民族具有深远影响。史料二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占土地,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姜义华《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史料二从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具体措施,说明改革的效果,张居正改革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作用。史料三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史料三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要注意表格中的事件涉及哪些方面,认识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时间事件1901年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1903年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谘议局1910年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1911年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探究:(1)据史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史料二中所述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张居正为赋役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

提示:方面:制度建设。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提示:重点:整顿赋税制度。措施:丈量土地。效果:比较彻底,为赋税制度的改变奠定了基础。政策:一条鞭法。

(3)根据史料三表格,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提示:内容:设立新机构;制定法律;变专制为立宪。论证:国际环境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3)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4)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5)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以清末新政的内容认识其历史影响(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4)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探究主题二曲折艰巨,成绩斐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史料实证】——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史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一反映从1979年到1983年底我国农村改革的进程。史料中的两个省略号,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为三大步骤,从试点到全面展开,隐性信息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史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史料二反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历程,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到后来承认市场在物质配置上的作用,再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的阶段特征,说明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提示:特征: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进入21世纪后取消农业税,开展城乡统筹;十八大以来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变化:改变了中国农民和农村的面貌,实现了农村振兴。(2)根据史料二,概括四十余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1)新中国成立——1956年底①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世纪90年代初①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②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①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唯物史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的特点(1)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坚持市场取向。(3)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深化、渐进式推进。(5)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6)既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7)在对改革措施、目标和成果的评价上,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家国情怀]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情相结合,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2.坚持发展,特别是经济工作摆在首位。3.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5.重视维护国内环境的稳定。6.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规划,且积极地促进和保护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网络构建·史论要旨[知识体系][必备术语]1.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程,但充满了曲折与艰辛。2.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是立封建,促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行汉化,促融合。而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则是固封建,促富强。3.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自上而下由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但两者性质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后者是封建性质的自救运动。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和必由之路。多维训练·创新应用[经典示例·触类旁通][例]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尝试解答]

________答案:D[通法悟道][创新应用·随堂检测]1.[2024·河北唐山十县一中高二检测]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据此可知北魏时期(

)A.极力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B.促进封建化增强民族认同C.民族交融使民族隔阂消除D.为隋唐统一奠定坚实基础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孝文帝改革可知,拓跋珪自称是黄帝的后裔,且孝文帝时期,继续追溯祖先以树立正统地位,并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封建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故选B项;孝文帝学习汉文化是为了更好地统治黄河流域,并非为了“极力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表述有误,排除A项;民族之间的隔阂仍旧存在,“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坚实基础”表述有些夸张,且材料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材料所述措施对隋唐统一的影响,排除D项。2.[2024·浙南名校联盟高二联考]北宋土地兼并问题在神宗时期已十分严重,王安石变法反对兼并,却不主张“遽夺其田以赋贫民”,说“此其势固不可行;纵可行,亦未为利”,其“抑兼并”主要针对“有可能与‘人主争利’的‘兼并之人’”。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突破了重本抑末思想

B.符合了经济发展规律C.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

D.限制了商人势力扩张答案:D解析:据材料“有可能与‘人主争利’的‘兼并之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反对土地兼并,反对的对象主要是通过兼并谋利的商人,因此王安石变法限制了商人势力扩张,故选D项;重本抑末是指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我国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王安石变法并未突破重本抑末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对兼并,却不主张‘遽夺其田以赋贫民’”反映了王安石变法限制土地兼并,但他不主张通过强制夺取富人的土地来分配给贫民,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并没有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排除C项。3.[2024·河南百师联盟高二联考]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谕旨:“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在这一谕旨下,各地方官员推动风俗改良运动,民间也自发创办不缠足会等组织,解放女性身体的同时为兴女学提供了基础。这反映了当时(

)A.不缠足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政府成为清末新政的主导C.新政改革加快社会风俗改良D.风俗改革颠覆了国人观念答案:C解析:据材料“1901”可知为清末新政时期,慈禧太后发布谕旨革除陋习,这反映出新政改革加快社会风俗改良,故选C项;“广泛”一词夸大了社会对不缠足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政府发布谕旨推动社会风俗的改良,政府成为清末新政的主导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颠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4.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因此,要对其进行“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的管理”。其意在(

)A.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B.指明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C.探索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道路D.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84年(中国)。据材料“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的管理”,可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商品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缺陷,需要政府的计划指导,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彻底摆脱”,表述绝对,排除A项;1992年才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无法判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山东莱西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革开放材料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条广告,声称“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据当时厂长刘伦宝回忆:为了进一步扩大产品销路和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服务,厂里作出打广告的决策。当时就在厂党委会议室里,我们党委班子讨论会持续了好几个晚上。从酝酿、讨论到诞生这个广告,我们前后总共花去了近3个月时间,对我而言,也做好了最坏打算。当年8月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发表了《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并配发了专门的“编者按”:“宁江机床厂广告一登,情况大变,产品积压变产品畅销,产销脱节变双方满意。”但报纸上又刊登出了持反对意见的文章,认为我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摘编自陈晖《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1)分析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答案:(1)历史现象:1979年《人民日报》刊出新中国的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宁江机床厂产品得以畅销;广告引发争议,很多人对此感到忧虑。建国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存在弊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推动改革不断深入;改革往往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者必须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勇气。解析:第(1)问据材料“1979年……一条广告”“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1979年《人民日报》刊出新中国的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宁江机床厂产品得以畅销;广告引发争议,很多人对此感到忧虑。建国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存在弊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广告的刊登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推动改革不断深入;改革往往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者必须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勇气。

(2)如果以“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为主题在报刊上进行成果宣传,说说你的设计方案。答案:(2)作答应主要包括宣传意图、内容、原则等角度。意图角度,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等。栏目或内容角度,如:政府政策、民主法治建设;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等;改革先锋人物;相关文艺作品等。原则角度,如:尊重事实;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等。解析:第(2)问作答应主要包括宣传意图、内容、原则等角度。意图角度,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等。栏目或内容角度,如:政府政策、民主法治建设;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等;改革先锋人物;相关文艺作品等。原则角度,如:尊重事实;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等。培优读史思辨视野拓展深化认知全通关视野一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评价[史学新论]孝文帝只追求与汉文化相吻合,而忘掉了自己国家政权存在的基础,它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宏观而言,无论怎样肯定都不为过。但对于北魏王朝、拓跋鲜卑前途命运而言,则怎样贬斥之也合情合理。——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权威解读

史学新论言简意赅评价了“北魏政治文化变革”,指出孝文帝为“追求与汉文化相吻合”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对中国历史进程而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北魏和鲜卑族的前途命运而言,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失去主导性和话语权,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激活思维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思辨训练1]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体制的力量”“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是在说孝文帝改革使得北朝强盛,并对隋唐大帝国的构建都具有重大意义,故选D项;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是“体制的力量”导致的,是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之处,而这里作者强调的是其对于当时和后世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不是强调其政策是否稳定,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不仅仅是改革对北魏当时的影响,也提到了对后来隋唐大帝国的积极影响,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语是“北朝”,重点也是说北朝改革的影响,而不是说隋唐统治,排除C项。视野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史学新论]康有为汲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权威解读

史学新论反映了康有为的历史发展观明显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新思想具有将儒家传统道德和西方近代思想结合的特点。激活思维

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思辨训练2]

19世纪末,短短几年内,维新思想激荡全国,一时出现“咸与维新”的局面,一些高官也屡屡“赞助”以显示自己的“开明”。这表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君主立宪成为社会共识C.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D.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答案:A解析:结合维新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来理解材料,这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题,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救亡图存的思想逐渐传播,并没有提到君主立宪,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视野三清末新政表明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史学新论]作为早期近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近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近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近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忻平《清末新政与近代化进程》权威解读

史学新论概要指出,清末新政是在特定的历史动因下的一场近代化运动。它在“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运动中比较见成效的运动。清末新政改革,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崛起。激活思维

清末新政是高考热点,全面认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革命后中国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思辨训练3]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提升了清政府的治国能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据所学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史实可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这些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四川保路运动直接促使武昌起义的爆发,排除A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未提升清政府的治国能力,排除B项;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不可能阻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视野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史学新论]革命、改革与改良都是人类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和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人类究竟运用怎样的方法解决社会矛盾,并不是主观意志使然,而是由历史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因而都具有历史必然性。——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权威解读

史学新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