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联考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K答案X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一CO2排放量达到最大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CO2的吸收量与排放量相等”的庄
严承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B.“碳达峰”时大气中的CO2浓度达到最高
C.“碳中和”时,生产者所固定的CO2量大于所有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之和
D.降低大气中的CCh浓度,可减缓气候带北移
K答案XB
K祥解工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
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析】A、碳循环属于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A正确;
B、碳达峰是CCh排放量达到最大值,考虑到碳的吸收量,“碳达峰”时大气中的CO2浓度未
必最高,B错误;
C、“碳中和”时,CCh的吸收量与排放量相等,也即是生产者所固定的CCh量大于所有生物
呼吸作用释放的CCh量之和,C正确;
D、降低大气中的CCh浓度,可减缓温室效应,进而减缓气候带北移,D正确。
故选B。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给土地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可用于降
解农用地膜的角质酶,该酶可以在两天内将农用地膜快速分解成大碎片、小颗粒直至完全消
失。
2.下列有关上述角质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酶发挥作用所需的能量由ATP直接提供
B.用时需戴手套,以免伤害皮肤表皮细胞
C.已知该角质酶能降解农用地膜但不能降解橡胶,这体现了角质酶的专一性
D.与底物结合时,其形状会发生可逆的变化
3.若要探究角质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角质酶活性可用一定条件下该酶催化地膜降解的速率来表示
B,应将酶与底物先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C.随着温度升高,角质酶的催化活性逐渐升高
D.角质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也是长期保存该酶的最佳温度
K答案』2.A3.A
"羊解』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题详析】
A、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发挥作用时不需要能量,A错误;
B、该酶可降解农用地膜,可能对人体的皮肤造成伤害,用时需戴手套,以免伤害皮肤表皮
细胞,B正确;
C、该角质酶能降解农用地膜但不能降解橡胶,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
体现了角质酶的专一性,C正确;
D、酶与底物结合时,其形状会发生变化,底物反应后酶会恢复性状,D正确。
故选A
【3题详析】
A、酶的活性可用底物的分解速率或生成物的生成速率来表示,角质酶活性可用一定条件下
该酶催化地膜降解的速率来表示,A正确;
B、应该将酶和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B错误;
C、高温会破坏酶的结构而导致酶失去活性,C错误;
D、低温条件下酶的结构稳定,适合保存酶,D错误。
故选Ao
4.如图表示不同O2浓度下小麦种子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假设呼吸底物均
为葡萄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吸收量或释放量
注:AB=BC
A.氧气浓度为C时,小麦种子厌氧呼吸的强度强于需氧呼吸
B.氧气浓度为E时,小麦种子只进行需氧呼吸
C.氧气浓度为C、E时,CO2释放量/Ch吸收量的比值相等
D.阴影部分的面积随02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表明厌氧呼吸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受到抑制
k答案』C
K祥解X据图分析:。点时氧气浓度为0,只进行无氧呼吸,C点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少,
呼吸作用最弱,E点以后二氧化碳释放量等于氧气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析】A、当氧气浓度为C时,AB=B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O2释放量相等,根据有
氧呼吸的反应式(1葡萄糖~6二氧化碳)及无氧呼吸的反应式(1葡萄糖~2二氧化碳)可
知,此时用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无氧呼吸的葡萄糖=1:3,即1/4的葡萄糖用于小麦种子
的需(有)氧呼吸,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呼吸底物均为葡萄糖,E点以后二氧化碳释放量等于氧气吸收量,故氧气
浓度为E时,小麦种子只进行需氧呼吸,B正确;
C、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氧气浓度为C,CO2释放量大于02
吸收量,氧气浓度为E时,CO2释放量等于02吸收量,两者比值不等,C错误;
D、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故两条曲线的差值,表示该02浓度
下单位时间厌氧呼吸释放的CO2量,阴影部分的面积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表明厌氧呼
吸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受到抑制,D正确。
故选C。
5.民间世代相传的农业谚语是千百年来劳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锄头有关的“三有一无”的
说法,同样蕴含着很深的科学道理。锄头“三有”是指:“锄头有肥”“锄头有水”和“锄头有火”;
“一无”则是指“锄头无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锄头有肥”是指锄地松土有利于肥料的吸收,增大土壤的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B.“锄头有水”是指雨前中耕能使耕作层多蓄水;雨后中耕能切断表土毛细管,减少水分蒸
发
C.“锄头有火”是指雨后土壤湿涝、黏度增大,毛细管堵塞。涝天锄地可以减轻酒精的毒害
作用
D.“锄头无争”是指中耕松土时铲除杂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有利于丰收
K答案』D
(祥解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
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2、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详析】A、“锄头有肥”是指锄地松土增加了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有利于肥料的吸收,增
大土壤的肥力,促进作物生长,A正确;
B、雨前中耕能使耕作层多蓄水,增大土壤的含水量;雨后中耕能切断表土毛细管,减少水
分蒸发,利于植物对水分的利用,B正确;
C、雨后土壤湿涝、黏度增大,毛细管堵塞,植物根系无氧呼吸增强,故涝天锄地可以有利
于根系有氧呼吸,减轻酒精的毒害作用,C正确;
D、中耕松土时铲除杂草,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有利于丰
收,D错误。
故选D。
6.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z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无需满足的条件是()
A.Fi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B.Fi形成的雌、雄配子的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C.F2个体数目足够多,且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概率相等
D.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对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完全显性
(答案』B
K祥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Fi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
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析】A、Fi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A不符
合题意;
B、Fi形成的雌、雄配子的数目不相等,其中雄配子数目要远多于雌配子,B符合题意;
C、F2个体数目足够多,且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本相等,这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的条件之一,C不符合题意;
D、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对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完全显性,这是F?出现3:1的性状分离
比的条件之一,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图为二倍体动物(2n=4)细胞甲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A.图乙细胞中核DNA有8个,同源染色体有2对
B.图乙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若图丙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则该细胞分裂一次后产生2种类型的子细胞
D.图丁细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易位
K答案1c
K祥解X甲图为体细胞,乙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丙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丁图
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
【详析】A、图乙染色体数目加倍,同源染色体变成4对,A错误;
B、乙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不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B错误;
C、若图丙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则该细胞分裂一次后产生2种类型的子细胞,C正确;
D、图丁细胞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易位,不是同
源染色体之间,D错误。
故选Co
8.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
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蛋白质(35s)
噬菌体%DNA
细菌7
二一>上清液
4搅拌、离心才一沉淀物
保温一定时间
乙
A.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的物质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都是由R型细菌直接转化而来的
C,图乙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一定不具有放射性
D,若只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进行实验,则无法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工B
K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
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
殖。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
部分放射性。
【详析】A、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
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的物质,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A正确;
B、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
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B
错误;
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
和模板DNA都没有放射性,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一定没有放射性,C正确;
D、由于噬菌体的物质组成包括DNA和蛋白质,若只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进行实验,则
无法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9.下列关于DNA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B.DNA分子中的绝大部分脱氧核糖连接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C.同一物种不同个体,DNA中的碱基序列相差很大
D.DNA分子是由两条核糖核昔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的
k答案』B
(祥解X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甘酸,脱氧核甘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
核甘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甘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
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
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析】A、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一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一”相连,
A错误;
B、链状DNA分子中有2个磷酸连接着一个脱氧核糖,其余每个磷酸连接着两个脱氧核糖,
若是环状DNA分子中每个磷酸连接着两个脱氧核糖,B正确;
C、相对于不同物种比较,同一物种不同个体,DNA中的碱基序列相差不大,C错误;
D、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糖核甘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的,D错误。
故选B。
10.某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结构,a、b、c
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N
ab
⑥①
A.a表示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解旋酶
B.b直接转录形成的②可作为c的模板链
C.⑤转运的物质⑦对应的反密码子是AAG
D.过程c中核糖体沿mRNA5,一3,移动
[答案XB
II祥解力分析题图,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翻译。①和⑥都表示DNA,②
表示mRNA,③表示核糖体,④表示多肽,⑤表示tRNA,⑦表示氨基酸。
【详析】A、a表示一个DNA分子复制为两个DNA分子,属于DNA复制,需要DNA聚
合酶和解旋酶,A正确;
B、b直接转录形成的②是RNA前体,需要进行加工后作为c翻译的模板链,B错误;
C、根据图示信息,⑤转运的物质⑦对应的密码子是UUC,故反密码子是AAG,C正确;
D、核糖体以mRNA为模板完成翻译过程,c中核糖体沿mRNA的移动,D正确。
故选Bo
11.下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经过长时间的地理障碍,乙种群和丙
种群中的个体形态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亚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甲种群乙种群丙种群
A.丙种群比乙种群更适应环境
B.河流两岸的环境分别定向选择决定了该动物的进化方向
C.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
D.乙种群和丙种群内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和构成基因库
K答案』B
[祥解X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
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析】A、分析题意,丙和乙两个种群是由于河道阻隔形成的,据题意无法判断丙种群
比乙种群更适应环境,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河流两岸的环境分别定向选择决定了该动物的进化方向,
B正确;
C、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因河流的阻隔,
形成了地理障碍,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乙、丙两种群的生物成为了
两个物种,C错误;
D、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乙种群和丙种群内所有等位基因的
总和不能构成基因库,D错误。
故选Bo
12.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我国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比赛中运动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
汗、肌肉酸胀、呼吸加深加快等。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部分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CO2参与体液调节,使呼吸加快、加深
B.血浆CO2浓度升高使血浆的pH值明显下降
C.比赛过程中自主神经、躯体运动神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D.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神经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加
[答案工C
(祥解X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
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另一方面大脑
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详析】A、人体肌细胞厌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
B、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中和乳酸,血浆pH不会快速下降,B错误;
C、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比赛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发挥了重
要作用,C正确;
D、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出来,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p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某特定靶细胞
C.应激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增多
D.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使机体的散热量小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
(答案XA
[祥解》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
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酶是活细胞产
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
【详析】A、当血液中血糖浓度过高时,会促进胰岛p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降低,
当血糖过低时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
B、激素和抗体一般都具有一定特异性,但抗体和特定的抗原相结合,不作用于靶细胞,B
错误;
C、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c错误;
D、由于在寒冷环境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增大,因此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大于在炎热
环境中,D错误。
故选Ao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支原体肺炎”登上热搜!其病原体是一种称为肺炎支原体的无壁原核生物。易在人群密
集环境传播。感染者主要出现发热、咳嗽、咽红、流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病情严重时可
能会引起肺炎,甚至有一些还出现了“白肺”。
14.下列关于肺炎支原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支原体有生物膜,但没有生物膜系统
B.膜蛋白在肺炎支原体的核糖体合成,在内质网加工
C.肺炎支原体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
D.肺炎支原体细胞内喋吟与嗓咤数相等
15.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支原体肺炎可用干扰素进行治疗
B.感染者出现发热、咳嗽、打喷嚏现象都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C.某支原体肺炎患者体温维持在39℃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而杀菌,故不宜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
k答案』14.A15.D
k祥解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同
时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染色体等复杂的结构,但是具有细胞壁、细胞
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
【14题详析】
A、支原体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故没有生物膜系统,A正确;
B、支原体没有内质网,B错误;
C、肺炎支原体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消费者,C错误;
D、肺炎支原体细胞内含有mRNA,喋吟与嚓咤数不相等,D错误。
故选A„
【15题详析】
A、干扰素主要针对于病毒,支原体肺炎不可用干扰素进行治疗,A错误;
B、感染者被支原体感染后可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B错误;
C、体温维持在39℃时,该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
D、支原体没有细胞壁,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而杀菌,不宜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
D正确。
故选D。
16.下图1表示将一株植物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2表示不同生长素
浓度与对图1植株茎作用效应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促进生长
£4/\E(1I,0)
回IA(0,0)生长素浓度
图1图2
A.图1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体现了生长素在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的传递作用
B.图1幼苗茎的背地生长表明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C.图1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均为图2的g
D.若图1幼苗a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的f时,则b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f、小于2f
1答案]D
[祥解X分析甲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b点的生长素浓度
高于a点。
分析乙图:B、D的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C点生长素浓度为促进效果最好的
浓度,E点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详析】A、图1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体现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作
用,A错误;
B、分析甲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b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
点,a点和b点均表现为促进生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
C、植物各部位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芽>茎,当生长素浓度为g时,只对于茎来说是最
适生长素浓度,但不是根、叶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C错误;
D、图中植物幼苗a侧生长素浓度小于b侧的生长素浓度,并且b侧的促进效果大于a侧,
若图1幼苗a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的f时,则b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f、小于2f,D正确。
故选D。
17.植物的生长不仅受到激素调控,还受到光和温度的调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研究发现光作为能量在植物体中被光敏色素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B.影响短日照植物开花的因素是暗期长度,一天内满足一定暗期的总和才可以开花
C.冬小麦感受低温的部位在茎尖,接受刺激后开花可能与春化素有关
D.冬小麦如果在春季播种,施用生长素也能开花
1答案》C
[祥解X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
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
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
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析】A、光作为信息在植物体中被光敏色素捕捉,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A错误;
B、短日照植物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断夜间的长度,而不是一天内满足一定暗期的总和,
B错误;
C、冬小麦感受低温的部位在茎尖,接受刺激后开花可能与春化素有关:在春化过程中形成
一种春化素,植物感受低温刺激后,可能通过春化素把信息传递到开花部位,C正确;
D、冬小麦需要经过低温春化作用才能开花,若在春季播种,施用生长素不能开花,D错误。
故选C„
18.如图是甲、乙两种群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N表示种群数量,dN/dt表示种群数量在单
位时间内的增长数量。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始终处于稳定型
B.乙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
C.甲、乙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导致乙种群被淘汰
D.食物是影响甲、乙种群数量的重要内源性因素
[[答案XB
(祥解』分析题意,dN/d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加,可表示“J”形
曲线;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为“S”形曲线。
【详析】A、dN/d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甲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加,种群数量一直增多,
说明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始终处于增长型,A错误;
B、乙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数量先增多后不变,其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蒂
增长,B正确;
C、图示为两种群的增长曲线,甲种群数量一直增多,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不变,乙种群没
有被淘汰,不能确定甲、乙种群之间一定是竞争关系,C错误;
D、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
寄生和捕食等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外源性因素,D错误。
故选B。
19.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潮间带,图1为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
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
A.从低潮线到陆地分布的物种具有明显的差异,体现了种群的水平结构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应包含在Di中
C.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B2+C2+D2)/(AI+BI+CI+D。X100%
D.红树林具有抗风消浪、固碳储碳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k答案》C
[祥解工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
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
的功能等方面。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
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
【详析】A、红树林中的物种从低潮线到陆地具有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土壤湿度的差异造
成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应包含在Ci中,B错误;
C、分析图2: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Ai+Bi+Ci+Di),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2
(A2+B2+C2+D2)。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两传递效率,用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除以下一
营养级的同化量,再乘以100%,所以本题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A2+B2+C2+D2)/(AI+BI+CI+DI)xlOO%,C正确。
D、红树林具有抗风消浪、固碳储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属于生
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20.任氏液是种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下图为在任氏液中培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
本产生动作电位的示意图,(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
盐酸胺碘酮作为钾离子通道阻断剂被用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性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Z
U
K
V
E
)
尊
黑
松
B.加入盐酸胺碘酮后,从a到c的时间会变长
C.e点时,此时膜内的电位绝对值比静息电位绝对值要高
D.降低任氏液中Na+浓度,b点会下移
K答案1c
(祥解》题意分析,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产生动
作点位的过程,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神经
细胞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
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
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析】A、据图可知,ab段与be段均是内向电流,此时都是钠离子通道开放,在c点时
动作电位达到峰值,c点Na+停止内流,开始发生钾离子外流,A错误;
B、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有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需要钾离子通道蛋白
协助,盐酸胺碘酮属于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因此,使用足量盐酸胺碘酮处理后,ac段是内
向电流,从a到c的时间不变,B错误;
C、de段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当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钾离子外流后导致膜内的电位
绝对值比静息电位绝对值要高,再通过钠钾泵恢复为静息电位,C正确;
D、降低任氏液中钠离子浓度,钠离子内流减少,b点会上移,D错误。
故选C。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发展风电场是实现2030年前CO2排放达峰及2060年前碳排放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
选择。全面认识风电场对陆地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科学规划和实施陆地及海洋风电项
目有重要现实意义。
(1)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可以减少—的排放,减少大气对—的捕获,
减缓全球进一步变暖。陆上风电对植被的影响出现“两极化”,一方面风电场区域的植被密度
及生物量会—,利于生长,延长植被生长季;另一方面风电运行会加剧植被蒸腾,抑制植
被生长。
(2)陆上风电场会影响土壤性质,增加土壤pH,降低土壤的含水量和养分。可以通过一
方法调查土壤动物—反映土壤健康的状况,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以借助—进行辅
助观察。
(3)在风电发展中,鸟类是世界范围内风机碰撞直接致死的最大受害群体之一,原因之一
是某种鸟类在繁殖后对食物的需求增加,由雄性负责外出觅食,雄性鸟的直接碰撞致死率会
显著上升,影响了该鸟种群的—从而影响了出生率。可用—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
请推测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一,从而使得鸟类丧失了主要食物来源,失去了飞行导航参照、
防风防寒等的必要条件。
(4)与鸟类不同的是蝙蝠会被风机发出的超声波吸引,影响了蝙蝠之间的—,增加碰撞
概率,其中灰蓬毛蝠、赤蓬毛蝠、银发蝙蝠及普通伏翼4种蝙蝠极易发生碰撞。若这四种蝙
蝠因此灭绝,则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
(5)海上风电研究发现,风机基座形成的人工珊瑚礁会成为外来物种生存的“垫脚石”,快
速扩大其种群规模,外来物种可能会占据原本属于本地物种的—,导致本地物种数量—,
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1)①.二氧化碳②.太阳能③.增加
(2)①.取样器取样②.物种丰富度③.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
(3)①.性别比例②.标记重捕法③.鸟类的栖息地丧失
(4)①.信息传递②.物种
(5)①.生态位②.下降
(祥解力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1)用风力发电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间接减少了大气对太阳
能的捕获,减缓温室效应;风电场区域的植被密度会增加生物量也会增加,延长了植被生长
季。
(2)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取样方法,对于题型较小的动物肉眼难
以直接观察,可以借助于放大镜或者体视显微镜。
(3)雄性鸟类的死亡影响了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降低;鸟类的活动范围大,活动
能力强,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由于发电厂的建设,鸟类的栖息地丧失,导致鸟
类丧失主要的食物来源,种群数量降低。
(4)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可实现信息传递,风机发出的超声波可影响蝙蝠的回声定位;不
同的蝙蝠属于不同的物种,灭绝后悔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
(5)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影响本地物种的食物、空间等资源,可能会占据原本属于本地物
种的生态位,进而导致本地物种数量下降而破坏生态平衡。
22.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
为了适应低无机碳的海洋环境,海草进行光合作用主要通过胞内碳酸酎酶(CA)分解水中
的HC03-获得C02。图甲表示适宜温度下,在不同浓度条件下测得海草的净光合速率曲线;
图乙表示在CCh充足条件下,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NaHCOsCmg-L-1)崇光照强度/klx
甲乙
(1)为比较不同NaHCCh浓度条件下叶片中的光合色素的含量,可先利用—(填物质)
提取叶片中的光合色素,进一步测定含量;获取的滤液,予以适宜光照并充入CO2,经过一
段时间,一(会/不会)有氧气的释放。滤液经纸层析分离后,从下到上第二条色素带呈
—色。
(2)从图甲分析,0点时海草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强度—自身呼吸作用强度。与b点相
比,a点时海草叶肉细胞内三碳酸和五碳糖的含量分别(增多、减少、不变)
(3)大气圈中的C02通过—作用进入海洋中,形成的—通过—方式吸收进入海草细
胞内,在CA催化作用下生成CO2,在___中用于碳反应中的C02固定。
(4)综合图甲和图乙可推知,影响海草产量的外界因素有一。
(答案》(1)①.95%乙醇②.不会③.蓝绿
(2)①.大于②.减少、减少
(3)①.扩散②.HCCh-③.主动转运④.叶绿体基质
(4)C0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
[祥解》图甲表示CO2浓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题干所述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其
主要外在原因是达到了二氧化碳饱和点,内因是碳酸酎酶的量有限。图乙曲线表示的是植物
的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趋势。
(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脂溶性的,可利用95%乙醇提取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再进一步测定
含量。提取色素时类囊体中的酶、结构都被破坏,不能发生水的光解,不能产生氧气;由于
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色素的扩散速度不同,从下到上第二条色素带是叶绿素
a,呈蓝绿色。
(2)0点时海草的净光合速率为0,即此时对于海草个体来说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细胞呼吸
的强度,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是海草的叶肉细胞,能进行呼吸的细胞是全部的细胞,故
此时海草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自身呼吸作用的强度。与b点相比,a点时的二氧化
碳浓度较低,光合作用较弱,故三碳酸的含量和五碳糖的含量都减少。
(3)大气圈中的CO2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海洋,可反应后生成HCCh:该离子可通过主动转
运的方式进入海草细胞内;叶肉细胞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4)CO2是暗反应的原料、光照强度是光反应的条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故CO2浓度、
光照强度、温度都可影响海草的产量。
23.I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的某些调节模式,A、B表示不同区域,C、D、E代表不同的物质
或结构,a代表神经纤维上的一个点。
A.神经末梢B.传入神经
C.效应器D.感受器
(2)若刺激a处,a点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填写
“双向”或“单向”)传导。
(3)当膀胱贮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兴奋沿盆神经传到位于脊髓—中
的低级排尿中枢,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完成排尿反射,该反射为一反射,进行排尿
反射的同时,兴奋还可通过脊髓中的—将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II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
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
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
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
“记忆”,如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请分析回答:
谷氨酸
S
邀
前一A受体
:状态胞内肽
型
建段(T)
H。/'微盘1状态
F
S
N受体
传入纤维末梢海马脑神经细胞
(4)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中部施加单次强刺激,兴奋经神经纤维传导到突触前膜,依据
膜的—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引起突触
后膜膜电位变化,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一。
(5)对比图中单脉冲电刺激,推知HFS引发H区神经细胞产生记忆的原因是突触后膜上的
N受体被激活后,Ca2+内流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促进A受体转移至细胞膜,导致突
触后膜上的A受体增多,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增多,再导致—增多,进而产生“记忆”。
k答案X(1)D(2)①.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②.双向
(3)①.灰质②.非条件③.上行神经束
(4)①.流动性②.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5)①.C酶②.Na+内流
[祥解工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为
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离体的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根据图中兴奋传导方向可
知,兴奋从D再到E再到脊髓,因此判断D为感受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静息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因此a点静息时,其电位由静息状
态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若刺激a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
向传导。
(3)当膀胱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
入到达脊髓灰质中的低级排尿中枢,神经中枢兴奋后引起效应器的反应,该反射没有高级
中枢大脑皮层参与,属于先天就有的非条件反射;同时兴奋还可通过脊髓中的上行神经束传
导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4)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中部施加单次强刺激,兴奋经神经纤维传导到突触前膜,当
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膜的融
合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当兴奋传导到突触位置时,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
信号的过程。
(5)据图分析,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进入细胞内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
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球形变成多边形),C酶被激活。结合题图,A受体转移至细胞
膜,导致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增多,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增多,进而导致了Na+内流增多,
形成动作电位,进而产生“记忆”。
24.为研究4对等位基因A/a、B/b、D/d、E/e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己知4对等位基
因都不位于Y染色体上。以某志愿者的若干精子为材料,检测产物中的相关基因,检测结
果如表所示。表中该志愿者12个精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与该志愿者理论上产生的配子
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相同,本研究中不存在致死现象,所有个体的染色体均正常,各种配
子活力相同。
AaBbDdEe
1+++
2++++
3+++
4++++
单5+++
个
6++++
精
子
7+++
编
8++++
号
9+++
10++++
11+++
12++++
注:"+"表不有;空白表小无。
(1)人体睾丸内产生精原细胞的增殖方式是一,上述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
为—0
(2)表中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依据
是―-据推断,该志愿者的基因e位于—染色体上。该志愿者的基因型为一。
(3)在人类个体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因片段互换而形成重组型配子,在
该种情况下,重组型配子的比例—(填“大于”、“小于”、“等于“)亲本型配子的比例。某
遗传病受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且只要有1个显性基因就不患该病。该志愿者与某
女性婚配,预期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7/18,则该女子产生基因型为bd的卵细胞概率是
(4)本研究中,另有一个精子的检测结果是:基因A、a,B、b和D、d都能检测到。己知
在该精子形成过程中,未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从配子形成过程分析,
导致该精子中同时含有上述6个基因的原因是一o
1答案X(1)①.有丝分裂②.基因座位
(2)①.不遵循②.志愿者只产生aB和Ab两种类型的精子③.X④.
AaBbDdXeY
(3)①.小于②.1/3
(4)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上述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细胞同一极
K祥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
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
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精原细胞的数量,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成为基因座位。
(2)题中显示,表中该志愿者12个精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与该志愿者理论上产生的配
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相同,结合表中信息可以看出,基因型为
aB:Ab=l:1,且志愿者只产生aB和Ab两种类型的精子,因而可推测,等位基因A、a和
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而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表中显示含有e的配子
和不含e的配子的比例表现为1:1,因而可推测e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由“已知4
对等位基因都不位于Y染色体上”可知,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表中精子类型和比例
可以看出,该志愿者的基因型为AaBbDdXeY。
(3)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互换形成重组型配子,互换的比例
一般比较小,重组型配子的比例会小于亲本型配子的比例。根据表格可知,该志愿者产生
Bd:BD:bd:bD=2:1:1:2,志愿者与某女性婚配,预期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7/18,患
病(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44-2024粮食储藏低温储粮技术规程
- 2024面向智能制造专业领域的多模态内容资源分类与编码标准规范
- 包头2024年09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英语第3单元寒假试卷
- 2023年过热蒸汽干燥设备资金申请报告
- 2023年环氧丙烷资金申请报告
- 2024年电源适配器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强化品德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措施
- 三维数字内容制作-三维动画材质师工作流程
- 【上海54】期中模拟卷01【24-25章】
- 质量月代表的发言稿(3篇)
- 第1章 复合材料概论
- 中药材种植课件
- 大货车安全隐患排查方案及流程
- 无人机飞行操作手册
- 癌症治疗指南手册
- 建立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安全工作职责和责任
- 2024年浙江省海港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安徽省工伤职停工留薪分类目录
- 食堂灭四害方案五
- 安全技术之传动装置的防护措施
- 小麦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