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2024届汕头一模:认识一致与独到见解
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人们总强调认识一致,又推崇见解独到。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道作文题延续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命题特点。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
置门槛,让学生敢于动笔,乐于表达;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让学生均能
有话可说;坚持价值引领,"认识一致”强调认识上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大局意识,要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见解独到"则推崇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开创进取的
精神品质。本题重视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既要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依赖现成的方
法和结论,又能不武断固执、唯我是从,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地发现、思考、
处理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要能在一致中坚持不同,又能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实现
双赢。
一、关于文字材料
“生活中”,泛指人类存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人们总强调认知一致"一句的理解要
注意几个要点:"总",指一向、一直,习惯性:"强调”,指特别着重或者着重提出:“认识一致”,
指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要符合客观规律、个人的前进方向要与团队的共同目标保持一致。"推崇
见解独到"一句,指人们十分推重与众不同的、有创新性的看法。"见解独到",是指观察与分
析问题时,角度和深度与众不同,表达的见解和想法具有创新性,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富有启发
性。"总强调"与"又推崇",明确了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态度,希望两者同时存在。"认识一致"
与“见解独到”这对二元关系可理解为并列、递进、互补、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等关系。
二、关于引导语
题目的引导语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个指令要求你所有的联想或思
考必须从"材料"中这句话引出。“联想",指能联系与材料相关的理论、观点或具体事例。"思考",
指由此及彼的抽象延伸,考生可以将这句话的要旨延伸到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
个方面。"联想与思考”的内容可从历史到现实、微观到宏观、现象到本质、整体到局部等这些
角度展开分析,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且契合材料要
旨。
三、关于试题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一)选准角度
要求把角度选准,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精当。
1.“是什么"的角度:围绕“认识一致"和"见解独到"两个概念展开,谈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及其给人的启示,属于“是什么”的角度。比如:"认识一致"和"见解独至U"分别指什么,"人们
总强调认识一致,又推崇见解独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等
等。
2."为什么"的角度:围绕“认识一致"和"见解独至U"两个概念展开,对人们对待两个概念的
态度进行评价并阐释理由,属于"为什么”的角度。如为什么强调“认识一致",为什么推崇"见解
独到”?
3.“怎么做"的角度:围绕“认识一致"和"见解独到"两个概念展开,在明确材料的要旨后,
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做法,属于“怎么做"。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代青年应该怎样做才能“认
识一致",如何才能做到"见解独到",等等。
4.综合角度:围绕“认识一致"和"见解独到"两个概念展开,综合以上几个角度,按照一定
的行文思路构思写作。
5.其他合乎要求的角度。
(二)确定立意
围绕“认识一致"和"见解独到"两个概念展开,按照以上任一角度或综合角度进行立意,阐
述二者关系,突出自己的"联想与思考"。考查考生''二元辩证”的能力。和深一模的作文相比,
这篇作文既没有核心意象,也不抽象,只要考生掌握二元辩证类作文的基本写法,应该都有话
可说。
如果把“强调认识一致”看作是A,“推崇见解独到”看作是B。毫无疑问,这篇作文两个
关键词都要阐述清楚,不能失之偏颇。
怎么理解并阐述好“认识一致”和“见解独到”之间的关系,是这篇作文高分的关键。我们
常说“和而不同”。什么意思?凝聚共识固然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正所谓“人心齐,泰山
移”,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如果成员间没有基本的共识,各行其是,那么这个团队或国家就
会像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合力。不过在此认识下,我们允许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你有你的坚持,
我也有我的信仰,我们可以和谐相处。
不同的见解并不影响我们合作办大事,相反,不同的声音有时可以激发一个组织的活力,从
而实现更长足的发展。
当然,“认识一致”不是党同伐异,搞“小团体”。在《论语》里,与“和而不同”相反的
是“同而不和”,“同而不和”是要求对方必须和自己一样。试想一下,如果过分追求一致,
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无法“一致”。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可以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构思。
由此可见,认识一致与见解独到,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在追求一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独到见解,丰富自己的认知;在提出独到见解时,
也要考虑彼此达成的共识,以寻求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和谐中保持
活力,在进步中保持独特。
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可以联系互联网时代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
政素材,进行合理的引申。
立意参考:
关于“一致与独到”这个话题的其他立意方向:
1.从众与独立:一致与独到的心理解读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在追求一致和独到之间的心理动机和冲突。人们为何
有时愿意跟随大众,追求一致?为何有时又渴望独特,表达独到见解?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理
解人性中的从众心理和独立精神,并探讨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2.一致与独到的文化解读
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我们对一致和独到的看法。在一些文化中,强调集体意识和共性,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更推崇个人主义和独特性。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下的观念和实践,我们可
以深入探讨一致与独到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影响。
3.创新与守旧:一致与独到的社会进步观
一致与独到的关系也可以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解读。一致往往意味着稳定和守旧,而独到
则代表创新和变革。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一致与独到的平衡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需要探
讨如何根据时代的需求,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佳平衡点。
4.个人与集体:一致与独到的伦理考量
一致与独到的选择,有时也涉及到个人与集体利益的权衡。个人追求独到见解,可能会与
集体的共识产生冲突。这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尊重个人自由的同时,维护集体的和谐与稳
定,探讨一致与独到的伦理边界。
5.教育视角:培养一致与独到的平衡
教育在塑造人的认识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
生在追求一致与独到之间的平衡能力。通过设计合适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
立开放、包容的心态,既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也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些立意方向只是提供一些思路,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材料要求和自己的理解
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参考标题:
1.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2.凝聚共识,同时呼唤多元声音
3.追求共鸣之曲,奏响独到之音
参考段落素材:
上下同欲者胜。“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
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应该看到,互联网无远弗届、信息无所不及,每个人都可以
进行意见表达。越是诉求不同、看法不同,凝聚共识就越是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倡导多元共
赢,追求包容共享,同样也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以主旋律凝聚社会的“最大
公约数”,就有了全体社会成员高度认同、自觉遵守、共同维护的价值规范,就能够以最广泛
的社会共识凝聚起亿万人民共克时艰、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原文标题《“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
参考例文:
独见与共识:生活的多维交响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创作者又是鉴赏者。有时,我们努力寻求
认识的一致,如寻找心灵的共鸣;有时,我们又追求见解的独到,如同寻找个性的光芒。一致
与独到,仿佛是生活中的双翼,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一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人类是群居动物,生活在社会中,我们需要与他人共享信息、,
理解彼此,形成共识。一致的认识可以让我们减少冲突,更好地协作,推动社会的进步。比如,
在环保问题上,我们达成了保护地球、减少污染的共识,于是有了各种环保政策的出台,有了
人们环保行为的普及,从而保护了我们的家园。一致的认识,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我们
共同前行。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认识的一致上,那么生活就会失去色彩,世界就会失去多样性。
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体验,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独到之处。这些独到的见解,就
像星星点点的光芒,照亮了我们探索未知的道路。正如鲁迅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了,也便成了路。”那些独到的见解,往往能引领我们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开创一个新的天地。
独到的见解,需要我们有勇气挑战已有的认知,有勇气追求真理。伽利略坚持日心说,挑战了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地心说;哥白尼坚持科学真理,反对教会的地心说,这些都是独到见解的
力量。这些独到的见解,虽然起初可能遭到质疑和反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往往会被证
明是正确的,会推动人类的认识向前发展。
一致与独到,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一致的认识让我们可以共同生活,协作发展;独
到的见解则让我们能够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就像一部交响乐,一致是主旋律,为我们提供了
稳定的节奏;独到则是那些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和声,使得整部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我们应该在追求认识一致的同时,也珍视那些独到的见解。我们应该有开放的心态,
接纳不同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见解。同时,我们也应该有勇气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挑战已有
的认知,推动社会的进步。
生活就像一部多维的交响乐,既有主旋律的和谐一致,又有旋律和声的独特魅力。让我们
在追求认识一致的同时,也珍视那些独到的见解,共同演奏出生活的美好乐章。
【高考风向】一极简二元主题作文
题型起源1:12023教育部命制度四省联考作文简析】
作文三(吉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型起源2:12022年上海高考卷】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
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试题特点】“材料极简+观点对立+二元思辨”
高考作文命题一直走在求新求变的通途上。四省联考作文三"简约"与"繁复",在"话题思辨”
的基础上,变化主要表现为“材料极简",且观点对立。作文题材料字数最少,题目直截了当,
聚焦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题目将"简约"与"繁复"两个完全对立的生活态度放在一起,要求学
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在矛盾中思考自己的取舍,再通过这样的取舍来探究背后的
根源。试题体现高考新理念下命题设计的主观性、开放性,引导考生在对立统一中发现世界的
复杂性,将思维导向深处。
【方法指导1】(概念内涵+逻辑关系+结合现实)
从202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到教育部的四省联考,再到各地的二模试题作文来看,材料
极简型(甚至单字型作文)的作文题目值得重视。
这类作文材料极简,无过多限制性要求;作文材料大多简要列举两种相反的态度(现象、
观点),作文话题坚持思辨主方向;要求立足当下社会,写出新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时,审题时突出三点:
一是迅速找到思辨话题(二元或三元);理解话题思辨各方在概念内涵。概念内涵不清楚,
或了解不精准,后面的写作再怎么努力,得分都不会高。观点内涵是文章的内核中枢,文之"帅"
也。作文材料越简略,意味着思考的空间越广阔;话题的极简,意味着内涵的极丰。
二是理解思辨的逻辑关系所在,构思全文。二元概念之意存在的逻辑关系,是思辨重点,
也是构思全文构架的关系支撑。
三是注现实关联点。极简单的道理,背后关联着极丰富的生活。作文的难度在于:懂得了
这个道理,如何联系生活把"理"讲透彻(作文的普遍性问题)。“对接生活",是考验学生思维
能力的核心要素,更是作文提分的关键。这一点与考生平时的阅读积累、生活实践、感知能力、
思考深度、见识水平都有密切关联,非一朝一夕之功。
【典型例题】
[2023深圳二模]“有定理vs无定法”
【文题再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
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概而言之,三点:概念内涵+逻辑关系+现实观照
一是概念内涵。考生写作时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定理”,什么是“定法”。概念内涵不
清楚,或了解不精准,后面的写作再怎么努力,得分都不会高。观点内涵是文章的内核中枢,
文之“帅”也。定理:是不变的原理,不变的真理。这一点对于高中生而言不难理,数理化里
的定理太多了,天天解题在用呢。从科学之理到社会人文之理,如朱熹“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就指出中庸之理。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注意重点在“法”
上。法是方法,而不是法规、法则,不能偷换概念。也就是在面对具体事情、解决具体问题时,
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二是逻辑关系。“定理”(A)和“定法”(B)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王夫之认为:“天
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很多不变的原理和规律,但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
变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说:“理”是不变的、永恒的在存在,“法”是多样的、灵活的变通。
“理”是到理念、目标、宗旨和准则,“法”是方法、途径和措施。“理”只有一个,“法”
可以多样。“有定理”强调遵循基本规律,坚守目标准则,是“万变不离其宗";“无定法”
强调遇事灵活变通,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有定理”是持守正道,“无定法”是创新思
维。顺应规律是前提,而具体做事时,人们却可随时随势而变通。
作文的思辨重点:无定法。“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真正想强调的,很可能是一
一依循规律,不拘成法,因时因势而动。无定法,强调我们必须在遵循定理的基础上,灵活运
用方法和策略,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三是现实观照。“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哲学态度。在现
实生活中可发说是一个普遍的真理。作文时可以联想到社会现实生活,参照这句话进“生活化”
理解,从而使文章论据充分、内容丰富、写得深刻。
【范文参考】以定理成本,借活法创妙
清代大儒船山先生为我们留下一句“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诚哉斯言!在我们的生活中,
既栗遵循已有的原理和规律,以之为本,还要在处理具体事情时灵活变通,创造妙手,唯有如
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更加平坦通畅。
顺应规律、抓住原理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
中国古人一直信奉“天行有常”的道理,讲求顺天而为,由此产生了诸多流传千古的故事
和哲思:庖丁之刀能解牛数千、用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硼”,正是因为他依乎天理;郭橐驼能
受到长安豪富、观游卖果者的争迎取养,也是因为他能顺木之天。当年乱砍滥发大炼钢铁,破
坏了自然规律,换来的却是华北春季的黄沙漫天;如今兴修水利因势利导,修建三峡水利,基
本防范了长江流域的洪涝大灾。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顺应规律,按照
规律办事,才能使事情的趋势和结构走向我们期望的方向,最终获得成功。
灵活变通、活学活用是我们出色高效完成事情的必要保证。
惠子得到五石之瓠,却因其“无用”而推之。反观庄子却能突破定式思维,灵活思考,以
其浮游于江湖。蜀道自古艰难,黄鹤难飞,猿猱不度,三国时期魏军攻蜀事倍功半,但邓艾却
能灵活变通另辟蹊径,偷渡阴平直取成都。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在掌握规律后,我们首
先要有变式思维、逆向思维,灵活变通,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把握事物;其次要学会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以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顺应原理规律与灵活运用方法策略应当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只会照
搬规律而不顾实际情况会陷入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泥潭。正如赵括纸上谈兵,结果在长平之
战中全军覆没,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无视规律随心所欲地创造则会在前行的道路上处处碰壁,
最终走进死胡同。恰似王莽不顾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与变法,也使他的新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
转瞬即逝。因此,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灵活变通。
王夫之之言犹在耳畔,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当以之为训,以定理为本,借活法创妙,
为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建设下出一盘本妙兼具的好棋。
【技法指导】2(材料极简二元思辨类作文怎么写?)
材料极简的二元思辨作文,无过多限制性要求;作文材料大多简要列举两种相反的态度(现
象、观点),作文话题坚持思辨主方向;要求立足当下社会,写出新的感悟与思考。
行文前审题三注意:一是快速解读材料明确关键概念;二是理解话题思辨各方在概念内涵;
三是理解思辨的逻辑关系所在找关联,从面构思全文,并观照现实。
作文材料越简略,意味着思考的空间越广阔;话题的极简,意味着内涵的极丰。极简单的
道理,背后关联着极丰富的生活。
【典型例题】【2023深圳二模】“有定理vs无定法"
审题要注意话题思辨性。首先了解什么是“定理”,什么是“定法”。定理:是不变的
原理,不变的真理。定法:法是方法,而不是法规、法则,不能偷换概念。也就是在面对具体
事情、解决具体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策略。进而思考“定理”(A)和“定法”(B)之间是
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王夫之认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很多不变
的原理和规律,但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说:“理”是不变的、永恒的
在存在,“法”是多样的、灵活的变通。“理”是到理念、目标、宗旨和准则,“法”是方法、
途径和措施。“理”只有一个,“法”可以多样。“有定理”强调遵循基本规律,坚守目标准
则,是“万变不离其宗";“无定法”强调遇事灵活变通,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有定
理”是持守正道,“无定法”是创新思维。综合考虑,得出立意:顺应规律是前提,而具体做
事时,人们却可随时随势而变通;依循定理(规律),不拘成法,因时因势而动;论述重点:
无定法,强调我们必须在遵循定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最
佳解决方案。最后注意从现实中找关联。“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
一种哲学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可发说是一个普遍的真理。作文时可以联想到社会现实生活,参
照这句话进“生活化”理解,从而使文章论据充分、内容丰富、写得深刻。
【例】有定理:教育中的基础性知识是第一位的,基础性学科在科技攻关中占有重栗地位。
无定法:从教学方法上来讲,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套用固定的模板,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
的背景、兴趣和需求,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就
是“因材施教”。从知识点落实来讲,高考命题遵循教育规律,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
问、问有所悟。“知识为基”还得“能力为重”,这个“能力为重”则体现出试题多样性、灵
活性和创新性要求。人才的培养,重在培养创新能力、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多样化的思考模式。
所谓:学有定理,考无定法。
【例】有定理:马克思主义。无定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马列主义经典中没有
现成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成功之“法”,毛泽东同志开辟了这一独特的中国革命道
路,理存而法变,中国革命为之焕然一新。只有定理,没有不变的法。邓小平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让中国解放了生产力,日益富裕;而中国的道路方向之“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红色
初心,从来没有变过,变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不变的是目标、道路方向。
类题再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
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
结果事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作文材料由三句话构成。
第一句,解释“蹄疾步稳”的意思,既提供了该词的本义,也提供了该词的引申义,在释
词的同时凸显了“快而稳”这一核心概念。
第二句,阐述“蹄疾步稳”的作用,“蹄疾步稳”是“行远”的条件与前提,马要“行远”
就要做到“蹄疾步稳”。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是对第二句的转折阐述,点出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两种问题,一是
“快而不稳”导致事与愿违,材料揭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的心
态;二是“稳而不快”导致错失良机,同样材料也揭示了“求稳”心态的实质是缺少创新、领
先的意识与担当。
材料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提倡“快而稳”,力避“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材料告诉
我们要实现“行远”的目标,就要“快而稳”,“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都妨碍目标实现。
材料已经明确了观点,即要快而稳,毋一味贪快求稳。写作时要立定快而稳,批驳“贪快”
“求稳”两种错误心态。
“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对我们哪些方面具有启示意义?将问题
具体化。如谈“我们”青少年成长、做事、为文、学习、读书等;当然也可以谈社会问题,如
社会发展、改革、防疫等。总之,要将论述放到实处,放到生活现实中,放到人生成长上,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
根据材料,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蹄疾步稳,方能行远;
快稳结合,成就人生理想;
实现目标需要蹄疾步稳,切忌贪快,切忌求稳;
蹄疾步稳,奋勇前行。
优秀拟题
蹄疾步稳,方能行远
快稳结合,成就人生理想
蹄疾以迅,行稳致远
迅疾致远,崇实笃行
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积势蓄能,阔步前行
阵厉奋发,稳步疾行
步稳筑基础,蹄疾创新高
莫急莫躁求成效,且疾且稳以致远
以稳打根基,以快谋发展
蹄疾步稳行致远,急功拖沓失良机
例文评点
蹄疾步稳方行远,贪快恋稳终愿违
“骏马奔腾似潮涌,一日千里独行空,,这是徐悲鸿《八骏图》中千里马的飞扬气
势,蹄疾步稳,龙马精神往往是在画中,现实中的许多马儿恐怕要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物之间,不以千里了……(巧妙引材)因劣马贪"快",弩马恋"稳",
欲成良马确是难事,(分析材料)人成良才也非易事,要知"蹄疾步稳”方行远,
贪"快"恋"稳"终愿违的道理。(亮出观点)
功利熏心一味贪"快”是劣马,终会掉入"速成"陷阱,马失前蹄,事与愿违。
(分论点1,批驳“贪快”)
“速成"之风早已令人趋之若鹫。"十五分钟搞定高考语""八分钟掌握文言解题
技巧""五分钟巧解分段函数"诸如此类的短视频标语一定也抓取过你的眼球,点进
去的结果往往是浪费了宝贵的八分钟;更有些夸张的“成功学"宣传让许多成年人
幻想快速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纷纷落入传销组织,遭遇价值崩塌,信仰失落,
幻想的商业帝国遥遥无期,欠下的巨额债务却步步紧逼!(联系现实,注意都取
自生活实例切实际,接地气。)
亦步亦趋一心恋"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滑雪服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仿制药生产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儿童内衣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养生保健品质量追溯系统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木质保温容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不锈钢食具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钼矿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口腔正畸器材精准设计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辛基酚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中药配方颗粒制剂生产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成人高考课件
- 村委会会议签到表
- 哲学与人生全套课件146P
- 中考物理复习交流
- 敬老院设备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充电桩采购安装售后服务方案
- 《旅行社条例》和《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比解读
- 柳宗元抑郁而坚贞的一生
- 乡镇人大代表选举结果情况报告单
- BOPP双向拉伸薄膜及胶带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频谱仪N9020A常用功能使用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