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作文_第1页
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作文_第2页
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作文_第3页
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作文_第4页
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作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一一作文

一.作文(共6小题)

1.(2021•上海)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

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2020•上海)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3.(2019•上海)”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4.(2019•上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5.(2018•上海)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6.(2018•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

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一一作文

一.作文(共6小题)

1.(2021•上海)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

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今年高考作文延续了上海高考作文一贯的极具思辨性的特色,从时间维度追问意义和价值的生成。''有

人说……,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二元对立的观点,看似审题难度不大,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但富含哲学思想。

材料第一句的关键词有“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被人们认知”。其中,“时间的沉淀”指经历了一定的时间

后,社会会对事物的价值进行“选择”或“扬弃”。而“事物的价值”不是时间赋予的,而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价

值。同时,事物的价值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不同,事物的价值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且人们的认知

水平和能力在时间的前进中不断深化和提高,这对于判断事物的价值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第二句话“不尽如此”不是对第一句话的直接反对,而蕴含了很多含义。一,事物价值的呈现不一定要经历时间

的沉淀;二,当前发现的事物的价值不一定是事物最本质的价值;等。

两种看法可以立意,但写作时要注意,认知事物离不开对环境的判断、正确的认知方式及本身的认知水平,这些

都离不开时间的打磨。文中应强调在“时间”背后所体现出的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付出。

参考立意:

(1)经历过时间检验的艺术作品,方为经典。

(2)事物的价值具有多样性,不可偏颇论断。

(3)人的认知是有限的,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和发展的目光提升自己、认识世界。

【解答】

时间创造价值

有人说:别人做视频是用脑子,但李子柒却是用心。一个短短的做柿饼的5分钟视频,从阳光和煦到白

雪皑皑,拍摄剪辑用了一年的时间;为了拍“活字印刷”,专门花了小半年时间去学,最后才拍出木活字的视频。

用真心和时间打磨出来的成功,已经深深打上了李子柒的印记,所以这才是她真正具有核心优势的“不可替代性”。

这大概就是时间的魅力吧。

时间创造了奇迹。历经13个朝代兴衰的西安,那一碗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巨变;世界

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历经沧海桑田的古城墙、藏有天竺经书的大雁塔,都在这里沉淀着。二千六百多年历史

的邯郸,有气势宏伟、古朴沧桑的古城墙;端庄秀丽、结构独特的弘济桥,号称赵州桥的“姊妹桥”;有历经风

雨、引人探究的毛遂墓;布局合理、建造考究的西八闸。古城北京,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

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颐和园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圆明园是有名的皇家园林;明十三陵

是最大的皇家陵寝墓群,极为壮观。

经过时间沉淀的事物才是最有价值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吐露着自己

壮志;“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思考着自己的镜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展示着他的豁达;“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诉说着家国情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书写着满腔失意。种植、造纸、采煤、冶

金是古人的智慧,经史子集、诗书礼易是古人的智慧,三十六计,斧钺剑戟是古人的智慧;京剧、豫剧、川居以

评剧、黄梅戏是古人的智慧。

浩瀚宇宙,巍巍中华,上至三皇五帝启、下至唐宋元明清,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论是一例例

荣辱兴衰的事件,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人物,还是一本本古书经籍的记载,这过往的历史和流传的典籍,都在向世

人展示着,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难道它没有价值吗?

时间使我们丰厚。

【点评】今年上海高考作文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从题目来看,文字简约,但

是能够引人深思。从形式上看,材料前半部分套上了“有人说”,后面则提出“也有人认为不仅如此”,这与2021

年春考作文题相类似。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要针对具体真实的问题展开思考,并且阐明自己的看法。从内容来看,

今年的作文题目与2019年上海作文题目又非常接近。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侧重考查从音乐寻找“中国味”的过

程中思考“如何认识事物”。而今年高考则不仅仅是笼统的“认识事物”,而是更加明确的“认识事物的价值”。

因此,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既有延续性,又有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深入。

2.(2020•上海)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较为简洁明了。立意的核心是回答材料中的问题,明确观点,

确定立意。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

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

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

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

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

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考生在写作时,先回答材料中的问题,依据对问题的答案概括确定中心立意。“转折”可从从个体、群体和人类

等角度,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立意应从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着眼,可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等意想不

到的转折点,阐述人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是世界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对于能够改变的事情,要顺势而为,

积极解决,对于很难改变的事情也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处理。例如:中美对疫情的处理方式。

参考立意:

1.积极作为,人定胜天;

2.做好准备,在转折到来之时借势而为;

3.人生多困境,需要有勇往直前,战胜一切的勇气与决心。

【解答】

投向未来,改变自己就是最美的存在

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给文学界传达了一种理念,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并没有最终解释权,

读者对于作品的解读才最重要。

这听上去很伤感,世界知名的大文学家,连自己孕育的精神产品都做不了主,更别说社会中的芸芸普通

人,好像更没法决定自己在世间的去留。这么一想,个体的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场景切换、社会变迁更是完全无

能为力,时代的“微尘”下,每个人都很卑微。

真的是这样吗?

2020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将人类社会置于危难之中,很多人的命运轨迹被改变。有稳定工作的人突然

失业,猝不及防下面对中年后的再就业;有信心满满创业的小商户遭遇重大打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

有莘莘学子无法回校,遗憾中结束了大学生涯……很多事情往往给人一种命运的悲观感和生活的无力感。但在面

对惨淡的洪流之时,总有人在自不量力地还手。

身患重病,仍在疫情期间每日休息不到3小时“连轴转”的张定宇医生;面对复杂雷场对战友喊出“你

退后,让我来”,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的杜富国战士;把论文写满高原,高山瓦砾中奉献了自

己一生的钟扬教授……发现没有,他们从不强求对事情的掌控感,面对人生中的意外转折总是选择点燃自己,尽

力而为,能起多少作用,就做多少事。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现在的社会是功利的焦虑社会,每个人都处在“剧场效应”之中,一旦有人要“站起来看戏”,就会引发

群体效仿,竞相竞争。家长比孩子,学生看成绩,职场较进步,每个人都在焦虑的莫比乌斯环中,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大可不必如此,提一句形而上的建议,请在自己的诗意里栖居。

王阳明一生多次被贬谪,数次被发配到当时的“世界边陲”,但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是怎么思考

困难的,王阳明觉得“仁心无外”自然能够“涵盖乾坤”。说到底,社会中漂泊,每个人都要“不假外求”,我们

的意义都不在改变世界,而是为了改变自己。

萨特曾言:“人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小小星辰,在天体物理的

世界里渺若尘埃,面对星轨运行只能随波逐流。但是在自己的星球里,每个人都是巨无霸,一束小小的星光也可

以照亮一片黑暗。

只要志存高远,永无止息,就可以说一句“仁在其中矣”,努力的过程,奋斗的经历才是意义所在。至于

外界的毁誉、评价,最终的失败、成功,应该看作清风拂面,不需要去在意了。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请不要悲观,不要放弃,更不用执念于必须做到什么。只请一猛子扎

进自己的理想,向前奔跑,不用回头。你做的所有努力,不一定结出一颗香喷的果实,却一定开出一朵特美的花。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

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

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

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

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

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

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

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3.(2019•上海)“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这道作文题是观点型材料作文,需要很强的思辨性和联系社会、联系现实的能力。“阳光”的概念可以

有很多的理解,我们可以联系阳光所具备的温暖和光明两大特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阳光下的生活应当

具备的特点是:温暖、幸福、光明坦荡、对世界的认知清晰健全等。而“步入阳光”则是让自己的生活进入到这

样的一种状态。因此需要学生结合自身感悟去分析如何让自己步入这种积极的状态中。可以参考的思路有:先对

阳光的概念有清晰的认知,健全自己的心灵,心向阳光。再是对自身能力的提升,这里可以由学生结合具体事例

进行分析,可以理解为有勇气让自己的心灵和行为在光明下接受审视,积极向上,乐观自信,敢于直视黑暗,承

担起个人和社会的责任等。只要不偏离大方向的主题,考生有较大的发挥和拓展的空间。

参考立意:

心向阳光,不惧黑暗;

完善自身,让自己具备光明的心灵和积极正向的生活状态。

【解答】

永远向上,静待花开

我们常常听说要静待花开,这话很是不错。当我们父母为我们的将来焦虑的时候,教育专家建议为人父

母者,确实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可我怎么觉得静待花开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呢?试想如果我们自己却因为

父母在耐着性子,静待我们开花,而我们却自己待在阴冷的角落,虽然向往着外面阳光的生活,却迟迟挪不开脚

步走向阳光,花怎么开?

“在阳光里生活,就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我想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想拥有快乐、美满、富足的生活,就得

有创造这种生活的能力,对我们而言,只有选择向阳花开,而不是静待花开。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态。

阳光的生活,我想是人人向往的吧,温煦,和暖,绚烂,既可以是春日初阳的柳芽初绽,也可以是正午暖阳的劲

草肆意张扬,还可以是夕阳下的金柳和水草的招摇,更是那年少轻狂的日子里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阳

光的生活,是享受大自然,享受生命的激情状态,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乐观豁达上进的精神面貌。

孔子和弟子在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他们既

可以风尘仆仆中周游列国,也可以抽空享受下大自然,既能承受生活中最坏的,也能享受美好的;有人住高楼,

有人在山沟;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锈斑,哪怕面对命运的青脸旗牙,阳光的生活有时与你背过脸去,你能不

能像地下森林,紧紧地望向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生活既然有阳光的一面,

免不了就有黑暗的一面,所以我们的目标是跨过所有的黑暗,走向阳光。记得澳大利亚有一家人遭遇了火灾,看

着房子在他们面前劈啪作响坍塌,他们没有抱头痛哭,而是干脆一家人聚在一起,与身后熊熊的火焰来了一张笑

着的合影,一起庆祝人没有受伤害,还好好活着;无独有偶,前不久一对情侣也遭遇火灾,他们没有吓得痛哭流

涕,而是现场拍摄视频提醒大家,冬天注意防火多么重要。如果恰巧被生活戏弄,那就配合地哈哈大笑一声,我

与命运抗争过,没什么大不了。有能力走过了黑暗阴冷的岁月,才能感受到阳光是如此的美好,倍加珍惜。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因此,我们有必要收拾心情,向阳出发。这个世界也许并不美好,但并

没有亏欠我们,只要你愿意,阳光是最公正无私的,它愿意施与给勇于承担、并创造的人们,请不要躲在阴冷的

角落哭泣,抱怨,更不要退缩。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

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

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

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

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

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2019•上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题目的重点和核心是:“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那么如何认识呢?根据材料,在“倾听不同国家的

音乐”“接收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对“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不同”,意味着存在差异,各有特

色;认识到这种不同,需要比较,需要广博的见识;在比较中发现彼此的特色,需要“倾听”“接受”。所以,“我

们”不能堵住耳朵,蒙住双眼,而应该在开放包容的心态下,去感受,去认知,去接纳,去增长见识。音乐的“中

国味”和“异国味”,是如此。那么,其他领域的“异国味”与“中国味”呢?自然也是如此。文化,乃至各种

事物,都是如此。

参考立意:

1、学会接纳,多了解,多见识,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的特点与本质。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要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接纳其他民族

的文化,更能理解,也会更爱自己的文化。

3、特点在比较中体现。

【解答】

“中国味”

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

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

中国味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对恋人的思念,她在帘卷西风中,人比黄花瘦地等待着,

她对明诚的等待坚如磐石,衣带渐宽终不悔。无言的爱孕育那份心酸,中国味是无尽含蓄的等待。

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詹州”的淡然。乌台案平息后,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下了一方窄窄

的土地,并判你一个“监视居住”,他们的丑恶嘴脸大笑着,要看你那高贵的头颅如何低垂。但你只是“一蓑烟

雨任平生”竹杖芒鞋地淡然处之。中国味是安之若素的淡泊。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地倒下,接着,爱妃

的自刎更使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

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一去不复返。你自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死来保

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中国味是我心一片磁石针,终向南方心不改的忠贞。在蒙古铁骑入侵,国破家亡,在惶恐的滩头,零丁洋里

叹零丁的世界,你被俘虏,他们威逼利诱你投降,你只选择了三条路:腰斩,活副,下油锅。你皆不怕,秉着,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中国味是无畏的忠肝义胆。

中国味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中国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淡定;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临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

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忧思情怀;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志向;中国味是........

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念,给我们以坚定,给我们以

淡然,给我们一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坚强的后盾.....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

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

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5.(2018•上海)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第一句话是:“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反过来即命题老师希望对应出来的是,不要为

自己的缺陷和不完美去找过多的理由,要正视缺陷和不完美,另一层意思是美好的东西本身就是美好的,不需要

过度的包装,让他呈现出自己本身的美好就可以了。第二句话是:“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也就是说一件事

情有其自己的属性特质,让它回归自然是最好的,不必为行为缺陷、不完美等找理由,也不必对本身优秀的事物、

人物、事件过度包装和吹捧,让其回归自然,如同潺潺流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而然。用一颗诗意与宁

静安然的心,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或事情,其它的顺其自然。

因此,可以寻找古今中外三个不同的事件或者人物素材去论证这个观点。比如说这种“自然而然”就像是一棵树

和一朵花或一株草,人面对风雨尚且可以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但是花草树木是没有的,它是以自己的姿态去安

然地迎接和享受人生风雨。并且在面对阳光的温暖和赐予时,也不会特别的骄傲,用一种安然的心态去接受生命

中的每一次掌声。此时花草树木就是一种做好自己、其他顺其自然的象征。同样,寻找古今中外有符合这种品质

‘气质’品德的人的事件和材料,例证进文章形成观点就可以了。

参考角度:

1、不要为自己失范的行为寻找理由;

2、人生是用自己的行为书写的;

3、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要尊重客观实际;

4、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存在,诡辩自灭;

5、听其言,更要揆其行;

6、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解答】

与真理邂逅

有人说,真正造成麻烦的不是为人所不知道的事,而是人们所知道的事,而是人们所知道的事并不是如

他们所想的那样。

这种现象在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再也常见不过了。盲目是这种社会症结所在。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曾在其著

作《乌合之众》中提到,人的本性喜欢模仿而并非推理。人们对于权威和榜样的迷恋胜过对于自身理性的坚持。

断言、重复、传染这三个环节造成了人们最终的一知半解,甚至是浑然不知,只是盲目地追随大众的脚步,听从

权威的所谓“真理”。法官的权威有一半来自他的法袍和假发,所以,人们为表象所撼,盲目听信他人的言论。

人们的强烈主观性或许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因素。我们喜欢主观臆测,喜欢在客观事实上夹杂太多

个人主观情感色彩。

当年波伏娃和萨特鼓吹革命不重要,主要是精神自由的时候,西蒙娜薇依的一句“显然您没挨过饿”让

人们不由反思。波伏娃将精神自由视作穷人应被赋有的最高权力,可她不知道这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罗曼蒂克,穷

人们根本消受不起。她所知道的事并非她所想的那样,因此造成了麻烦。但西蒙娜薇依知道,因为她挨过饿,她

知道不能用个人主观的立场来看待和决定他人的生活,看待别的事,否则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要让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事实上也要与我们所想的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真正的理性思考。

海德格尔的哲学观,是去找寻古希腊哲学的源头,去找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后人们漠视的真理。思想

的探寻就如同在山林道路上寻路,林中走错路是十分常见的,因为道理往往相似,但一旦发现眼前的道路杳无人

迹,我们就应后退一步,重新思考来时的路,甚至要反思起点是否正确。道路的蜿蜒曲折处往往意味着解蔽,伟

大的思想中会包含美丽的错误。同样,生活中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也会包含着疏忽和错误。有错误并不可怕,但对

自身的错误不加思考、浑然不觉的时候,麻烦离你也不远了。只有坚持理性,我们才会真正领悟正确的事、正确

的思想,找到正确的道路。

理性思考,摆脱盲目,脱下过度主观,让自己与真理邂逅。

【点评】《与邂逅真理》一文,从分析原因入手,逐层深入地加以阐述。见解深刻独到,行文从容有序。文章在

引用材料之后,直接进入原因分析。首先是强调了我们对于自己自以为知道的事情残生认知错误的原因在于从众

心理。并引用了《乌合之众》,作证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原因,则是认知主体强烈的主观性。作者引用了波伏娃

的例子来证明了这个观点。在完成了归因分析之后,作者直接进入了对于问题的解决的阶段。提出了需要理性思

考的观点。在这里作者用了海德格尔的事例,证明了回溯认知发展的逻辑轨迹的意义与价值。

6.(2018•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

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面对高考材料作文,考生所要解决的是:材料是什么?材料要彰显什么?我要写什么?我要怎么写?我

写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则需要:

1、读懂材料

所谓“读懂材料”,简而言之,就是明确材料的类型、材料的指向与材料的侧重。就材料类型而言,材料可分为:

社会现象类;评议对象类;哲理思辨类。2018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属于社会现象类。材料的指向是对于“被需要”

的心理普遍存在与“体现价值”这一现象的见解和认识,需要考生对材料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哲理思

考。

而材料在命题上的侧重则是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认识,而并不是直接要求考生直接提出对不同见解的看法。“认

识”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陈述分析。还要有深入剖析反思。

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需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

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

“被需要”心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

文。这一点,考生需要明确。

2、深刻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考场作文的优劣,其关键在于立意的高低。在考场作文中,如果相同的一个角度,写的人

多了必然出现撞车效应,要想鹤立鸡群,谈何容易。确定材料中心,选好角度之后,更应兼顾''别开生面”和“立

意深刻”两个方面,选别人没有想到的或把立意能够提升到对人生的深刻见解角度,写自己独有的见解与感悟,

才能超凡脱俗。

材料的关键词是“自身需要”“被需要”与“价值”,以及关联词“不仅……也……”。“被需要”强调的是渴望被

他人需要,目的是能够借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强调了“被需要”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侧重于“被需要”心

态。

从正面来说,我们因为被他人、被社会需要,而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从思辨角度来说,考虑到关联词“不

仅……也……”便是并列关系,则可以既强调自身需要也强调“被需要”,进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针对今年上海高考作文可选的立意有:

(1)自我因“被需要”而绽放价值。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上,在践行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多地因为被他人、被社

会需要而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

(2)价值的实现是自身需要和“被需要”的协调统一。个人的价值,首先要关注自身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

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绽放自己。与此同时,在“被需要”之际,能以更好的姿态去温暖他人、温暖社会。

(3)“自身需要”与“被需要”,当如何抉择?当自身的需要与“被需要”发生矛盾之际,应当如何去抉择。

(4)自我需要是物质文明的基础,“被需要”是精神存在的升华,两者的结合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

(5)自我需要是自我的不断满足,而被需要是社会对自我过往的肯定,是对未来的鼓舞。

3、选好素材

(1)昭君自愿出塞,是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是被民族所需要的,她的“被需要”,消弭了汉匈百年仇怨,为百姓

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身后的百姓所需要,为此杀身成仁而不惜。

(2)李时珍走遍山野,四处寻访,编著《本草纲目》,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每一个百姓所需要,救助每一个百姓,

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信念。无数英雄的存在,正式因为他们“被需要”,被他人所需要,被社会所需要,被民

族所需要,因“被需要”,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3)川航机长刘传建在飞机发生意外之际,他是在考虑自身的需要还是考虑乘客的“被需要”?叶嘉莹在94

岁高龄之际捐出一千多万给到南开大学创立“迦陵基金”等,都是明确了自我的需要是要去不断提升自我,然后

在一定的机缘中,他们更多的担起了一份责任或信念,去温暖社会,绽放价值。

【解答】

被需要,是幸福的源

人的头脑中游弋着一种奇怪的思想精灵,在人们追求获得时,它叫需要;当人们渴望付出时,它叫被需

要,它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矛盾地存在着。

人们为了生存,往往关注的是自身的需要;而为了存在的价值,人们又渴望被他人需要。而恰恰是,一

个人,当他在生活中被别人需要时,获得的幸福感会更强烈一些。因为,被需要,证明你很重要,会让人感到,

活着,很有意义。

需要是由外向内的获得,为的,是满足一种“缺乏感”,从性质上来说,它是自私的。即使一些需要得

以满足依靠的是自身的努力,是光明正大的,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幸福感。

被需要是由内向外的给予,给予,是人的一种美德,从性质上来说,它是高尚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

一种能够氤氟在人的内心中的香,令人愉悦,心旷神怡。

为什么需要的满足难以获得幸福感,而被需要的实现却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呢?记得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

这样的一句话:当你感到一切人都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人活着,靠的是一股精气神,

别人需要你,是因为你在人们的心中有价值,很重要。人有时就是这样,当觉得自己在别人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后,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做事情的时候,内驱力会被激发出来,潜能会被挖掘出来,进而做出

一些超乎自己想象的成就来。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的确,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严

格意义上来说,完全脱离人类社会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是活在别人眼中的矛盾体。既要满足自身的需求,也要

满足别人的需求。所以,人的内心里,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

当一个人被需要的时候,内心里是很有幸福感的。

为了寻求被需要的幸福感,钱学森先生几经波折,回到中国,为中国的两弹发射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

为了寻求被需要的幸福感,许渊冲以九十多岁的高龄,笔耕不辍,翻译不止,为中国贡献了一部部珍贵

的世界名著;

为了寻求被需要的幸福感,华罗庚放弃了美国终身教授的职务,毅然回国,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解决

了大量的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

为了寻求被需要的幸福感,大批的志愿者奔赴山区学校,义务支教,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献给了山区教

育。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想法,认为被需要是痛苦的。单位安排了一件工作,心想,

让我做,为什么不让别人去做;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了,心想,让我照顾,别人怎么不照顾;身边有人需要帮助

了,心想,让我帮助,我还需要别人帮助呢?……从而,在一个个狭隘的思想中,人生的幸福感消失了。

柏拉图说: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人,只有在被需要的时候,才会找到生存的意义,从而,在心中滋生

出幸福感。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

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例

如:本题材料中关键词“家国天下”“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

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

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

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考点卡片

1.材料作文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材料作文的命题类型:

1.故事型(梗概、片断、寓言……)

2.论说型(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3.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4.情景型(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5.图象型(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二、知识讲解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

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

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

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

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

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

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

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

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

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

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

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

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

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

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

分。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

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

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

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

功。

4、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

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

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

方面是因为猫己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

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

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

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

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

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5、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

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

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

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

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

题的要害。

6、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

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

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

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

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

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

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

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

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

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7、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

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

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

后、o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

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

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

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