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_第1页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_第2页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_第3页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_第4页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材料1:“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反革命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同一天乌里茨基和列宁先后遭到袭击,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2:“国内战争致使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思考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A、政治和军事上: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B、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极端困难)祖国母亲在号召

1918年9月,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苏维埃共和国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

你参加红军了吗?列宁的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内容

(1)农业:(2)工业:(3)贸易:(4)产品分配: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

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

(物物交换)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5)劳动方面:“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这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进入共产主义)。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背景二、新经济政策

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在列宁画像的指引下,一名布尔什维克事业的支持者正在为农民讲解宣传新经济政策思想。内容政策(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平均主义)(按劳取酬)3、内容(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固定粮食税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的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列宁4、评价:①积极方面:②消极方面:这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在实施过程中,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三、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小知识:俄苏国名的演变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联课堂小结第15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他们包围着我们;要获取生存,就必需有强大的重工业,奠定国防建设。斯大林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国内——经济水平落后(2)国际——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1、背景:2、实施过程:(1)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2)追求高速度。(3)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3、特点4、评价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内历史环境中实现的。既要看到,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这条工业化道路并不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而是以人民付出较大牺牲和代价而取得的。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5年12月)

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二五”完成,苏联工业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7年)苏联实施工业化过程《片面发展的经济》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习思考

经济发展不协调。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着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斯大林在地球上第一次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使得全世界对它刮目相看,这件事是个创举。当资本主义经济被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所震撼时,在苏联,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例如,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7.5倍,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11倍左右,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这就是鲜明的对比

虽然暂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惩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2、目的:为了配合工业化3、过程:方针提出和实现

4、评价:5、特点:(1)全盘集体化(2)强制性(3)追求高速度高积累。

学习探究: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困难;工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苏联当时的状况,你认为谁的说法有理?提示:生产力水平落后,资本主义的包围布哈林和斯大林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争论:学习探究实行农业集体化必须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在发展个体农业基础上实现对农业的改造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

斯大林正确,当时苏联生产力落后同时又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作为单个社会主义国家,要生存就必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独立。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社会上生活资源消费品馈缺;僵硬的计划经济,导致地方企业毫无积极性;政治不民主,导致官僚主义与腐败现象滋生。在1934年初召开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期间,酝酿选举基洛夫取代斯大林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斯大林是当选委员中得票最少的一个,缺票270张,而基洛夫只缺3张。斯大林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但是,基洛夫这位在党内外深孚众望的领导人在1934年12月1日被暗杀。斯大林得悉基洛夫被害的消息后,当天赶到列宁格勒,亲自审讯凶手。他还提议对苏联刑法作了如下修改:侦察恐怖活动案件不得超过十天;被告结论于开庭前一天交给被告;判决一经作出,不得上诉,不得赦免;极刑立即执行。从此,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受到迫害,遭枪杀。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