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上惩恶扬善的成语故事【7篇】_第1页
关于历史上惩恶扬善的成语故事【7篇】_第2页
关于历史上惩恶扬善的成语故事【7篇】_第3页
关于历史上惩恶扬善的成语故事【7篇】_第4页
关于历史上惩恶扬善的成语故事【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历史上惩恶扬善的成语故事【7篇】惩恶扬善篇一1、第13集。2、《案发现场》反映的是中国北方一个大都市的刑警队,面对“凶杀”、“绑架”、“窃密”、“奸情”、“贩毒”、“网络犯罪”、“谋财”等一个个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犯罪案件,警探们以丰富的知识,敏锐的目光,缜密的推理,科学的手段和艰苦的调查,一次次准确及时地寻找出犯罪嫌疑人,使案情大白于天下,惩恶扬善,维护社会的秩序和法律的尊严。电视剧《案发现场》主要是宣扬“惩恶扬善”这个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而且剧集中不止一次的提出,中国不是犯罪分子的乐园,所有在中国领土内的犯罪,无论国籍·种族·社会地位·犯罪原因都将会受到中国法律的审判。(来源:文章屋网)惩恶扬善篇二关键词:人性《基督山伯爵》浪漫主义色彩一、《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梗概《基督山伯爵》产生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繁荣时期,具体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作品中并没有提及,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作品所叙述的故事中得到些许线索。该故事讲述了在船长临死前,一位名叫埃德蒙・唐代斯的大副接受了他的重托,将一封信送给拿破仑,并担任新一任的船长。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和顺利,正当他意得志满、春风得意时,来自同船会计丹格拉尔和爱人的哥哥费尔南的压力使他手足无措,丹格拉尔想取代他的船长位置,而费尔南作为他的情敌,对他又妒又恨,于是二人勾结起来向监察局送交了一封密信。5月,埃德蒙・唐代斯在自己的婚礼上被捕了。维尔福成为了审理埃德蒙・唐代斯案件的检察官,但是该检察官迫于压力,为了保住自己的前途,做出了假公济私的事情,将埃德蒙・唐代斯投入了孤岛上的死牢。不幸中的万幸是一位名叫法利亚的神父出现在了埃德蒙・唐代斯的狱中生活中,法利亚神父引导他对自身的遭遇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将几种语言教给了他,同时将藏宝地也告诉了他。神父死后,唐代斯在自己的努力下挣脱了死牢的束缚,然后依据神父生前的指引,找到了神父所说的宝藏。他运用这些宝藏及自己入狱前的经验当起了水手,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山巴。在报答了老船主的恩情之后,他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基督山伯爵,然后在这个名字的隐匿下开始了复仇的征程。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他终于完美地惩罚了所有的罪人。离奇的人物和情节充斥了整个故事,深刻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其所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值得我们深入地分析和研究[1]。二、从不同角度看《基督山伯爵》的浪漫主义色彩(一)小说情节的浪漫主义色彩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拥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浪漫主义色彩极为鲜明。在复仇计划的实施阶段,他首先指使从公主变成女奴的海黛将在西班牙战争中费尔南的卖国行为揭发了出来,费尔南在万般无奈下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又将假消息散播开去,让已成为银行家的丹格拉尔在这个假消息的影响和折磨下濒临破产。即使这样,基督山伯爵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报复,他又唆使意大利强盗折磨丹格拉尔的肉体,使其痛不欲生;基督山伯爵又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阴谋,使检察官维尔福的家人一个个离奇死去,抖露出维尔福杀害私生子这一米范文密,至此,维尔福的精神彻底崩溃,最终沦为一个疯子。可以这样说,唐代斯的复仇史就是整个小说的中心主旨。或许复仇的唐代斯让我们感到其人格的阴暗,难以对该主人公树立起美好的心理印象,但是,所幸的是,小说同时也将其光辉的一面叙述了出来:在复仇的同时,唐代斯始终怀着一颗知恩图报的心灵,当他在巴黎遇到恩人老船主的儿子马克西利安之后,对其呵护备至,两人成为了真心的朋友,而老船主的家人也得到了唐代斯的关心和照顾,并和他成为要好的朋友。当唐代斯命令死神游荡于维尔福家中时,竟然意外地发现老船长的儿子马克西利安和维尔福的女儿瓦朗蒂娜真心相爱,唐代斯不忍心使这对有情人阴阳两隔,于是就用计让瓦朗蒂娜假死。当马克西利安得知瓦朗蒂娜死去的消失时,顿时痛不欲生,想要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和瓦朗蒂娜一起死去,这时唐代斯阻止了他,并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他。最后,马克西利安和瓦朗蒂娜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基督山伯爵还是极为善良和有情义的,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复仇者。总之,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这些巧妙而周密结合的小说情节中能够感受到一种亦真亦幻的曼妙感,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在这一小说情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二)环境描写的浪漫主义色彩马塞拥有着异常迷人的景色,加泰罗尼亚渔村如世外桃源般安乐,罗马的夜间斗兽场无比宏伟气阔等,所有这些场景都充满着令人神往的意境,丰富细腻的刻画使整个故事表现出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同时色彩纷呈的氛围也使整个故事显得热烈而壮观。小说描写了极为广泛的社会面,路易十八的豪华宫廷及上流阶层的灯红酒绿和监狱的阴森无情及被压迫阶层的灰暗天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绿林强盗们的仗义疏财和市井小民的清贫在相互映衬中变得各具特色。比如,在对皇宫贵族进行描写的过程中,路易十八富丽堂皇的雕廊画壁和奢侈的生活作风在寥寥几笔的描述中被淋漓尽致地勾勒了出来。“那些流光溢彩的走廊、靓丽炫目的服饰、极尽奢华的庭院,无不让我艳羡至极”,贴切入微地将上流酒会的场景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作品在对人物特征进行展现的过程中多用对话的形式,甚至在叙述往事时也用了对话,从而将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眼前一一展示,让我们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用心去感受着其生动和自然。此外,在描写异域风情时,大仲马的语言也是显得极为真实的。大仲马的广阔视野和浪漫的艺术趣味在这些五光十色的社会和异域风土人情的完美结合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和完美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小说的传奇性,将小说的浪漫主义特点完美体现了出来[3]。(三)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给读者的印象是理想化的。主要人物埃德蒙・唐代斯一开始是异常善良和纯真的,并且志向远大,他向自己的家人和未婚妻投入了自己所有的感情,始终沉浸在即将结婚的美好憧憬中。但是,厄运还是降临了,在同船的会计、未婚妻的哥哥、不负责任的法官三人罪恶的联合中,唐代斯最终被投入了监狱。在黑暗的监狱中,他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博学多识的神父法利亚,法利亚对他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指导,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化名为基督山伯爵开始了他复仇的征程之后,在丰富的知识和巨大财富的有力支持下,他依据实际需要化装成各色人物,几乎主宰着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那些曾经罪恶无比的他的仇人,这时已经俨然成为了他手上的玩偶,任他摆布。读者的眼界在这样的描写中无疑会变得极为开阔,并不由自主地发生惊叹之声。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唐代斯的复仇经过,使主人公俨然成为了一个双手沾满血腥的人,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体会作者的意图,就会发现作者这样大笔墨的描写只是为了突出那些仇人的特点和罪有应得的后果。为了对读者进行有效的引导,作者不失时机地补充了主人公唐代斯的一些报恩情节,从而极大提升了主人公的正义感,读者心中对主人公的黑暗印象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稀释,感受到一个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4]。(四)人性的浪漫主义色彩小说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同时,也将浪漫主义的人性特征赋予给了人物。大仲马在对惩恶扬善的社会哲理进行弘扬的过程中,让主人公唐代斯用报恩复仇的行动去实现。自古以来,人类思想中惩恶扬善的观念就根深蒂固,它有力地体现着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其标准和主张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的。中世纪法国宗教文学认为,善的本质在于笃信虔诚、安贫守命,恶的本质在于亵渎神灵、犯上作乱。善的行为应当得到热烈的颂扬,而恶的行为则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惩恶扬善的观点,主要目的是对古代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有力的维护,我们尽管不能完全苟同。作家欧仁・苏是大仲马同时代的作家,他在自己的小说《巴黎的秘密》中就对惩恶扬善的观点进行了大肆的宣扬。他认为,司法部门处于上层社会,广大人民处于下层社会,如果广大人民作了恶事,司法部门就应该充分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去处罚他们。这种行为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在实施惩恶扬善的过程中依靠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我们是无法苟同的。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则与此是截然不同的。在作品中,反动政治集团的那些人造成了主人公基督山伯爵的悲惨命运,也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对他们进行惩恶扬善的举动,是合乎情理的,是具有严肃的正义感的,也是可以被广大群众和读者广泛认同的。总之,小说在对广大下层人们对统治者不满和愤懑情绪进行表述的过程中,正是运用了主人公的惩恶扬善,这样一方面将广大下层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有效体现了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小说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5-6]。结语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基督山伯爵》是一部令人精神焕发的书”[7];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曾说过:“《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马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小说家”[8]。一个多世纪以来,《基督山伯爵》受到了全世界各地读者的普遍欢迎,得到了持久不衰的推广和传播。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基督山伯爵》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的。《基督山伯爵》用通俗的文学形式将超凡的浪漫主义气息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虽然没有高超深奥的哲理及光芒万丈的气势,但是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险象环生、环境刻画的细致入微、主人公从复仇到正义的心路历程,无不凸显出这部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借鉴。语参考文献[1]安・莫洛亚。大仲马传[M].秦关根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2][法]亚历山大・仲马。基督山伯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24.[3]左金梅。《西方文学纲要及选读》[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4.[4]王佐良等。《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4.[5]吴岳添。法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4.[6][法]普洛坎。法国文学大手笔[M].钱培鑫,陈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7]高尔基。文学书简[M].程同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惩恶扬善范文篇三曲亭马琴在《八犬传》序跋中,以及其他文章中所表述的劝惩主义文学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论点:警世说他将小说创作的目的放在“警己警人”上,尤其是首先放在警醒妇孺上。他认为稗史虽无益于事,但寓以劝惩,妇幼读之也无害,而稗史可看之处,也在于劝惩。所以他撰写《八犬传》,推因说果。其目的就是警醒妇孺,去恶扬善。他说:翁所作之小说,必以劝善惩恶为宗旨,以警醒蒙昧。(《八犬传》第9辑回外剩笔代跋)在马琴看来,劝惩是手段,达到“警人警己”的警世为目的。他的创作目的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善美说马琴的劝惩思想的核心是善,强调有善才有美,有善美则无丑恶。他承认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关系,最后通过因果报应来扬善弃恶,并且在《八犬传》中将这种观念具象化。比如,他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作为善的内容,八剑士是这八善的化身即表示这八善是男性的主要德目。他还以节义作为女性的主要德目。基于此,他的文学观之根本,首先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其次是强调善美与真的统一。他指出:其美有眉目之美,也有禀性之美。恶亦然,有相貌之丑恶,也有心术之丑恶。如此,容貌美丽而其禀性毒恶,只能谓之恶少年。容止丑而禀性美,可谓美少年。若禀性与容止皆善美,则是真正的美少年也。(《近世美少年录》[1899~1901)]他以容止和禀性两者之美的比较中,重禀性的美,重内在的美,而且以此作为区别美与丑的根本要素,并将美与善统一起来。作者以此来喻其文学论的中心,是重内容美,多于重形式美,而美的本质就是善。也就是强调从本质上说,文学与道德是统一的。可以说,马琴将美与真看作是相反的观念,以为稗史的小说、戏曲是在失去了真的地方创造美,若小说戏曲建构在美的基础上,就不可能是真。因为按马琴的看法,美比真更能娱乐妇孺。因此他不以现实为目的,而将其构思的东西理想化,并且其理想化的方法是通过善恶因果关系来对现实和历史加以新的解释,并且用因果律来改编那些不适合其因果律的旧记史实加以理想化。也就是说,他企图在失去真的地方创造美,而美则存在于(娱乐)本位和善恶因果的联系中。情爱有害说马琴重视文学的功利目的,而忽枧文学的感情效果和审美作用,使感情受到道德的束缚,视情爱为邪淫,视情爱小说为有害,过分强调了文学的德目的功能。可以说,其功利的目的说是其劝惩文学观的基点。因此他指责《源氏物语》说:紫家才女之《源氏物语》一书,虽是和文之规范,但有堕地狱之痛悔,乃有关玷污也。况后世诲淫浮艳之谈,于读者有害,作者应慎而慎之。由此饭台曲亭翁,尝耽于著书。每岁著小说,皆以劝惩为本。(《石言遗响》[1874)]同时又说:《源氏物语》太耽于淫恋而不谙劝惩。(中略)稗史传奇之些许可看处,即在于劝惩。劝惩失正,徒致诲淫导欲。故纵有善人不幸被恶人狠毒杀害,死后遗羞之事,事中亦应避免,因其有碍劝惩也。(《八犬传》第9辑33)他在解释《诗经》和《水浒传》时,特别强调了孔子删改《诗经》,犹存淫诗,而未删尽,是欲留之以诫后世。《水浒传》写了潘金莲与西门庆等的心境一般,也是欲以之惩戒邪淫。所以他强调稗史小说之可读性,即在于劝惩,劝惩失正则徒致诲淫导欲。戏作说马琴将劝惩作为文学创作的第一义,只承认文学的“娱乐”的意义,而不承认文学本身的价值。所以他认为他戏墨是读书之余乐,不是他的真正的事业,而是赖以糊口之计和用以购买其所需要的书籍。他还认为文学创作并非是个好的技艺,劝其徒勿浪费光阴做此无益的游戏。戏文成为近世小说新模式,包括假名草子和浮世草子等俗文学,与传统文学如和歌、和文等雅文学相对照。这种雅俗区别不仅由于作家的阶级身份如贵族阶级、武士阶级和町人阶级的不同,思想感情的不同,作品素材的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对文学价值的认识不同。俗文喾强调“娱乐戏作”,具有教训娱乐的实用性。惩恶扬善篇四城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的社会影响。在现代背景下,它适应社会需求,正萌动着新的社会功能。目前学术界对城隍信仰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触及历史、文化、民俗、司法、区域、城市发展等众多视角,但尚无从社会控制的视角来分析的学术成果呈现,本文力图从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出发展开论述。一、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与信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学者最先关注并开始社会控制的研究,奠定了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体系构建,从思想史和各学科介入研究的情况来看,社会控制理论经历了社会学、法学、控制论、社会哲学等几个发展阶段,渐趋成熟。代表人物有爱德华?罗斯、庞德、维纳、盖叶文和佐文等学者。其中,爱德华?罗斯(EdwardAlsworthRoss)在其代表作《社会控制》一书中最早对“社会控制”进行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系统阐释,《社会控制》是欧美国家全面系统研究社会控制的第一部专著,而且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美国社会学界风靡一时,影响较大。罗斯被堪称社会控制理论的创始人,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和美国社会学奠基者之一。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由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特色要素的组织进行的,是针对个人或集团的越轨行为进行的一种有能动意识和目的的社会管理系统,并将其与社会秩序放在一起研究。社会控制的实现手段是多样化的,如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教育和习惯)、社会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幻像、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还认为社会控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需要、阶级的出现及阶级冲突产生的部分分离、文化和习惯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必然变迁。在罗斯的社会控制观念中,信仰作为多种实现手段之一,位于第三的重要位置,可见罗斯对信仰在社会控制中作用的重视。罗斯认为信仰控制是通过处于人类经验彼岸不可证实的确信地手段来控制人进为的行为活动。具体而言,信仰控制通过人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神灵的存在、相信因果报应之说、相信超自然生活国度的存在等方式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1]97-100。罗斯还重点对信仰控制的利与弊进行了辩证的深刻分析,认为信仰控制既有运行成本比较廉价、辐射面广与控制灵活等优势[1]104,但也存在报偿不能立即兑现和难于管理等问题[1]106。二、当代城隍信仰的社会控制功能根据以上罗斯对社会信仰控制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理所当地认为:城隍信仰在当代社会中仍然通过不可证实的确信地手段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潜在而积极的影响。首先,人们相信超自然神灵――城隍神的存在。在当今科学与理性主导的社会,传统城隍信仰仍然保持着一部分信众,认为城隍神监视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并通过赏善罚恶来干预他们在俗世的日常生活。如山西晋中左权县(南街村)的城隍信仰及信众。2024年左权在城隍庙原址上建新的城隍庙,2024年城隍庙筹建组组长霍宝兰主持并组织了场面宏大的城隍爷巡视活动,众人抬着城隍爷神像,由城隍庙出发在县城里巡回一圈,有很多民众主动参与了这一活动,因为他们相信城隍神可以公正无私地处理人间的善恶之事,城隍爷出庙巡视,意在告诫世人要积德行善,奉公守法,否则难逃责罚。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城隍神代表着惩恶扬善功能的正常发挥,既表达了民众的心声,又在无形中约束着他们的越轨行为。左权城隍庙除举行城隍爷巡视活动外,还组织重要的城隍庙会,时间为每年的阴历五月25日即城隍爷诞辰日,从2024年持续至今。南街村的民众几乎都会参与到这一年一度的城隍庙会活动中,还有周边地区和外地如太原等地的城隍信仰者也都要赶来参加庙会,他们自备祭品为城隍神供奉,虔诚上香,在正殿中一跪三拜后,到院中会再行一跪三拜之礼;还为庙捐功德钱和主动为庙会活动上礼钱,钱的数目随自己心意,多与少都暗含着对神灵的敬意。信众对城隍神如此真诚的信仰、跪拜与祈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信众认为,城隍神灵是真实存在的,他对人间恶行的惩罚无处不在,期望城隍神能对自己的过错有所宽恕和对善行有所奖励,并以此来增强自我的约束力和自制力,多行善事。左权城隍巡视和城隍庙会等共同的信仰活动,既表达了信众对城隍神的敬畏、对人间正义的追求和对自我行为的制约,也表达了信众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愿望,还满足了信仰的心理需求,单调的世俗生活也得到了调剂和丰富。共同的神灵信仰和祭祀活动,有利于增强民众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增进邻里朋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互助与合作,减少并化解矛盾与纠纷,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实现积极有效的社会控制。其次,城隍信仰中所包含的善恶报应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在晋中榆次城隍庙中至今保留有很多楹联,主旨内容便是向人们传达着善恶皆有报应的思想。如城隍庙山门眉匾为“惩恶劝善”,对联为“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好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戏台对联:“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庙内玄鉴楼眉匾为“报应昭彰”,对联为:“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自家作孽,欲勉罪不在烧香。”正殿(显■殿)眉匾“彰善瘅恶”,寝殿对联为“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俺这里轻饶那个,快回头,莫去害人。”还有平遥城隍庙牌楼青石柱上的对联:“善游此地心不愧;恶过吾门胆自寒。”这些楹联和匾额内容暗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报应”之说,也是传统城隍文化的一个部分。俗语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城隍神信众相信善恶报应之说,相信城隍神的威严与无私,故城隍信众一般能怀揣正确的是非价值观念,平日多做善事,广积善德,制止自己的邪恶之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城隍信仰中的善恶报应之说,既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个体的行为,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控制,又对现代人起到心灵净化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最后,相信超自然生活国度――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在城隍信仰中表现比较强烈的是地狱,地狱首先给人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震慑作用,在地狱的命运是由他在短暂人世间中的所作所为决定的,将地狱与人间相联系,不仅体现了善恶因果报应之说,还体现了超自然城隍神的执法意志。在平遥城隍庙的建筑布局中,六曹府最为震撼人心。六曹府在民间称之为城隍神的办事机构。道教中的六曹分别掌管生、死、善、恶、薄、刑之事务。城隍神的下属判官执掌对人间善恶报应的实权,俗传六曹府对每个人平生的所作所为都有详细记载,毫无疏漏。人死后的亡魂,都要先被勾到城隍庙经过判官的审核,阳寿已尽者,则将该人一生之善恶资料,以文牒形式呈报城隍神,依律予以惩处,落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理。在刘曹府左右两边的六楹中,塑列着阴曹地府的十七种酷刑,如喝泔水、吞铜球、炮烙、下油锅、上刀山、刀铡、磨尸体等,每种酷刑都正在惩罚着曾在人世间作恶的人,如喝泔水――惩罚生前浪费粮食的人,为阴间最轻惩罚;吞铜球――惩罚贪图不义之财的人,将不义钱财化汁练成铜球,让作恶者吞服,伤其五脏六腑;炮烙――惩罚不孝敬父母和不忠之人,将其丢到烧红的铁床上,直到灰烬;下油锅、上刀山――惩罚十恶不赦、无恶不作的人,然后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能投胎转世。这些阴间行刑的场面让人毛骨悚然,内心极为震动,加之六曹府殿壁上布满阴间断案的故事内容的壁画,更增添了殿内的阴森恐怖气氛。相信地狱和酷刑存在的信徒或众人,必然会自审现世品行,调整日常行为,以符合道德规范要求。即使那些对崇高美德麻木的人,相信也会为城隍神审判的恐惧所撼动,为地狱苦刑而深深触动,从而为自己的罪恶而忏悔,有所醒悟,打开新的生活之门。在这里,作恶之人受到应有惩罚,让我们看到了正义的伸张和“法律”之宗教的正常发展。事实上,这也正是人们所期待与追求的。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告诫世人不可妄为。城隍神掌管生死和地狱的酷刑,既让世人对神灵的敬畏之感顿时倍增,俗话常说: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敬畏能让人自省内心,约束自己在现世的所作所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还警醒着世人要多行善积德,死后免受阴间之苦。道教所宣扬的这种“报应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控制的作用。故信仰的力量可以影响到人们的心灵和思想,进而达到规范个体行为的目的,作为“一种与法令法规并行的调节和控制社会的文化事象,其对社会和人生所具有的约束力是法令法规不能替代的”[2]。三、城隍信仰在社会控制中的意义与局限通过以上的详细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城隍信仰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但城隍神等信仰控制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罗斯对信仰控制中所存在的利与弊问题的探讨有其现实依据,当代城隍信仰的社会控制功能同样存在着优势与不足。首先,城隍信仰控制的优势。其一,运行成本比较低,城隍神对于世人善恶的奖励与惩罚存在于人们的意念和精神世界之中,并以此来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做出对社会有利的调整,这并不需要物质上的消耗。正如罗斯所言:“它是廉价的。它的奖励和惩罚都不需要破费,但却能被任意地扩大。”[1]104相比而言,司法机构的运转,则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等投入,故城隍神等信仰控制作用的发挥更为便利,社会运行成本更为低廉。其二,信仰控制的辐射面广,灵活性比较大。在超自然神灵的眼界中,人世间的一切无所遁形,没有什么罪恶是可以隐瞒的,在城隍信众的心理认识上,城隍神的威力无处不在,因而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可做出对社会不利的超越道德行为规范等越轨之事。这一方面加强人们对自己言行举止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法律等“硬控制”范围有限的不足,法律条文再详细,也不可能对人们复杂社会生活的规范做到事无巨细,信仰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法律的空缺。其三,城隍信仰中“惩恶扬善”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社会生活中正义的弘扬,起到“正人心”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社会的自我控制与调整。惩恶扬善范文篇五【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不可少。在极具人文价值的高中历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为人处世,教育学生惩恶扬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谓一举多得。一、树立德育教学的目标,有的放矢德育是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它设立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深化学生的思想。高中历史是一门集人文、历史、科学、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内容贯通古今、中西,将事实和议论融为一体,在德育教育上有天然的优势。作为老师,在教学之前,就要根据课本材料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在德育渗透上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且做到合理延伸和扩展,做到有的放矢。在《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中,我研究教材,制定了本堂课的德育渗透目标,即“通过对霸权国家争斗的认识,提高维护和平和反对霸权的思想意识,体会中国的和平主张”。在教学中,我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美苏关系变化的节点――丘吉尔的富尔顿讲话;什么叫做“冷战”?――杜鲁门的演说;美国“冷战”中的做法有哪些?――援助欧洲、北约成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了哪些对策来遏制美国?――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建立;“冷战”对于世界格局和局部地区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整体上相对稳定,但局部冲突激烈。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自发地找到了每个问题的答案,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两极格局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最优选择。最后,我又以幻灯片的形式介绍了朝鲜半岛的局势、德国的分裂、古巴的危机等,加深了学生对“冷战”后果的认识,从而正确分析国际关系,提高世界维护和平的意识。应该说,从目标制定开始到目标实施,老师的作用都是适时引导和点拨,绝不是刻意的说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德育渗透需要老师提前设计,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二、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潜移默化中国古代辉煌的文化历史和近代遭受的磨难和屈辱,都可以成为德育渗透的素材,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还有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有很好的作用。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的贡献,他的魄力和远见来自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理论,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一次伟大的实践,这次富有决定性的科学设计,带来了中国的腾飞。这对于高中生世界观的开阔一定是绝好的范例。再如二次世界大战涌现出的英雄――巴顿、艾森豪威尔、朱可夫等,他们的事迹无不浸染着坚强、自信、忠诚的风采,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适合高中生学习。我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单元教学中,我将“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文明的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目标”作为单元教学的目标。在内容挖掘中,我将“四大发明、领先的发明创造、汉字的创造、中国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小说”等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中国特色”和“中国创造”这一主题。我还利用纪录片视频,再现了毕N造纸这一过程,凸显古人的聪明才智。此外,我还另外补充了“中国的建筑、中国的服装”这两大块内容,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古代的璀璨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下定为国家民族争光的决心。在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读史、知史”,还注意将历史和现代巧妙结合,找到历史事件的现代意义,做到与时俱进。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只要我们巧妙发掘,就能在德育渗透上大有作为,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领会真善美的内涵。三、丰富德育渗透的方法,激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丰富教学手段,如PPT的使用、视频的播放、小组竞赛的方式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烘托课堂氛围。同样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借助道具、模型、图片等激发学生的想象,拉近学生和历史内容的距离,以使老师的讲解更为直观生动,更具说服力。所选的道具可以是古代文物模型、古代钱币、器皿、字画照片,还可以是老师自制的古代物品模具等,但一定是典型的、富有代表性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如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影片播放的形式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场景,同时展现了林肯的演讲内容和《解放黑奴宣言》等资料,帮助学生回顾了那段历史,让其认识到“自由与解放”的真谛。总之,读史可以明道理,读史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辨善恶。我们要将德育渗透贯穿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历史内容的把握和评价,了解历史的真相,深悟正义和真理,提高自我修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少年。【参考文献】[1]明玛次仁。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J].教育界,2024(4).惩恶扬善范文篇六一、“善”“恶”观的起源和发展善与恶是伦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是人们概括德行与非德行的最一般概念。关于善恶观起源的问题,神学、非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直觉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如“神学将善恶的起源归结于神的意志或上帝,由此将善恶的本质看做是对个体的规范和制约”。在彝族民间故事中,人是由神创造的。而“善”“恶”作为人的基本道德观念也是由神创造的。彝族的神话史诗《查姆》中叙述到:仙人儿依得罗娃造了第一代人“独眼睛”人,仙姑罗塔纪姑娘促使第二代“直眼睛”人诞生。这两代人都没能存活下来。到了第三代人,即“横眼睛”时代的人才作为真正的人类在大地上存活繁衍。“横眼睛”人之所以存活下来,最关键的在于他们拥有前两代人所没有的“好心”。“好心”使“横眼睛”人不像前两代人那样“不管亲友,不管爹妈”。实际上“拥有好心”即拥有了善的品质,人只有遵守神的“规则”,行为合乎神的意愿,才能存活和繁衍。通过分析可知,虽然天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并没有一开始就赋予他们最完美的品性,但却为人类存活作出了“道德”上的限制和要求,只有符合这些标准和要求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才具有“善”的品质。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即是“恶”,作为“恶”的惩罚,就是使其消失和毁灭。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彝族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善恶意识和其所对应的价值回应模式。然而,“善”“恶”并非一成不变的。其所包含的道德内容会随意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而发展。据《西南彝志》的记载:远古时代“人与人结合,聚居在山林之外”,“吃草籽、树果,穿的是兽皮”,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打伙做活,打伙吃”,人与人之间无阶级和利益冲突。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下,“善”的指向不过为勇敢战胜自然,辛勤劳作,分男女长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等。随着氏族群落里开始出现阶级的分化,最终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而这个时期“善”“恶”的内容和评判标准也开始变得复杂。二、“善”与“恶”的层次根据“善”“恶”的指向不同,从彝族民间故事中可区分出两个层次的“善”与“恶”,即大善与大恶,小善与小恶。大善,即社会道德规范的先进层次,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是在现实的利益需要和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对人和社会需要、目的的维护,甚至是长远利益和需要的维护……不是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常常是社会最高道德价值的体现。”在彝族民间故事里,大善首先指向征服自然,获取人类生存繁衍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进入奴隶社会后,大善还指向勇敢反抗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压迫。前者主要体现在彝族诸多的创世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身上,如《勒俄特衣》里的支格阿龙为了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射去多余的太阳和月亮,保存地上的庄稼和草木,驯服动物使其为人类劳作等等。而后者的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如在云南弥勒西山流传的《阿细卜》的这则英雄传奇故事中,勇敢不屈的阿细手拿仙刀脚跨飞马,带领民众打倒了统治阿欲布山下的土司,还打怕了昆明城里的木玉长官,从此在阿欲布山上安居乐业。在一些描写爱情题材的民间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与蓄意破坏他们爱情的奴隶主阶级和恶势力做了坚决的斗争等。这些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彝族劳动人民,尤其是彝族奴隶饱受压迫和摧残的生活,表达了彝族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生活和掌握自己命运当家作主的迫切愿望。作为大善的对立面即是大恶。大恶对善的价值系统具有摧毁性的作用,对彝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有极大的危害和极恶劣的影响。在原始社会,大恶的指向主要是种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它们通过彝族人民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成为民间故事里被人性化了的事物或妖魔鬼怪。例如《英雄支格阿龙的传说》里,支格阿龙寻找天界途中所遇到的三个“把长舌头伸在石板上面,吸食来往的人”的大妖怪塔布阿布、塔布阿玛和塔彼惹。在阶级社会中奴隶主阶级作为大恶的代表往往是被英雄人物打败(打死)的对象,如《阿细姑娘的红绿腰带》里的碾诺土司,《葫芦笙的故事》里的老财主。在故事的结尾,大恶者一般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打倒就是被杀掉,充分表现了彝族广大群众对罪恶的奴隶主阶级和奴隶制度的痛恨和控诉。“善”的第二个层次是小善。它存在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需要多么高的思想觉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例如:勤劳、敬老爱幼、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心地善良等。实质上是一种对公共生活中的“义务”的履行和实现,履行了义务的行为被称为善,不履行义务即为恶。而这些义务都是彝族伦理美德的各个组成部分,直到今日,这些美德还包含在彝族的民间故事中,并在传播中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主要从家庭生活故事中得到体现,在幻想故事和寓言故事中也有涉及。如一则名为《万担坪》的故事中,通过青年沙玛加找寻不用劳动就可出金银的万担坪的经历,讲述了只有通过辛勤劳作才可获得财富的道理,以此告诫青年人要诚实劳动,不要好逸恶劳。这则现实性极强的生活故事,没有离奇的情节,但反映了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的美德,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贵州彝区流传的《彝家为什么要砍材背水》、《懒婆娘》及广西彝区流传的《媳妇吃牛肺》三则故事都以相似的懒媳妇贪吃又不劳动还气走柴和水的情节,反映了彝族人民提倡勤劳、憎恨懒惰的观念。第二个层次的“恶”即是对上文所提到的那些公共生活中的日常义务的违反和不履行,具体表现为懒惰、贪婪、虐待长辈、欺凌弱小等。此类“恶”并不会对彝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利益造成极大的危害,只是对由“善”所组成的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道德习惯的破坏。在彝族民间故事中,“小恶”主要是作为“小善”的对立面出现的。在一则故事里,通过“善”与“恶”的对比描写,强调他们的不同结局,反映了彝族人民爱憎分明的思想观念和弃恶扬善的道德主张。例如在《普沙姑娘》中,爱护普沙姑娘的三哥和三嫂就是“善”的代表,而虐待普沙姑娘的大哥大嫂和二哥二嫂即是“恶”的代表。在故事结尾,勤劳又爱护妹妹的三哥三嫂最终得到了好报,从此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日子。而坏心肠的大哥大嫂和二哥二嫂却受到相应的惩罚,“头被撞破了”,“面颊和身子全被毒刺刺破了”。在贵州彝区流传的《猴子拜寿》和《阿兜巴》的故事里,违道德的贪婪、恶毒、虐待继子女的后母不仅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丢掉了性命。三、彝族民间故事的道德教化功能一个民族的善恶观及其对价值的评价成为其社会道德形成的基石,善作为道德范畴指向正向的价值取向和目的,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主体完善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是积极有益的。善不仅可以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引导社会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演进,善还创造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促使彝族伦理美德、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因此,扬善惩恶就成为其善恶价值判断下的基本道德主张。彝族人民非常注重对儿童及青年人品性和道德观念的培养,而在那些没有专门性的教育机构的年代里,彝族民间故事无疑作为一种道德载体和传播手段,发挥了其应有的道德教化功能,为彝族人民“扬善惩恶”道德主张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彝族民间故事的道德教化功能首先体现在借用故事的容器盛载道德主题。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