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必背古诗文60篇理解性默写

1.《论语》十二章

(1)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

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

牺牲自己的生命。

⑵欧阳修《朋党论》中认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

然之理也”,其原因在《论语十二章》中表述为“,"o

⑶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⑷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

和“质”的关系,并指出了成为“君子”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⑸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刚强的原因是

“”,并用两个反问句对此进行阐释:“,

?,?”

⑹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这一比喻说明功

亏一簧的道理,而“吾”功亏一贯的原因就是“,"。

⑺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这一比喻说明持

之以恒的道理,而“吾”能够这样做,就在于“,"。

⑻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其恕乎”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

并且说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即“,"o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习《诗经》不但“兴观群

怨”,还可以“,",且能“”。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

“,”的要求。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的要求,还

要求君子“",这才是好学的表现。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你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

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具体阐释了“为仁”的具体条目是:“

(1)朝闻道夕死可矣

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⑸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⑹譬如为山未成一警止吾止也

⑺譬如平地虽覆一费进吾往也

⑻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3)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4)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劝学荀子

(1)《荀子•劝学》中以“青”作比时,说其“,",与

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一致。

⑵《荀子•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

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⑶《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

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⑷《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⑸《荀子•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

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这就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

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6)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如果“,

",就会“圣心备焉”。

⑺《荀子•劝学》中以雕刻正面设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

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⑻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9)《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10)《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弯曲到符合圆

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⑶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⑷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⑸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⑻故不积腔步无以至千里

(9)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以为轮使之然也

3.屈原列传司马迁

⑴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痛心于朝廷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

B,“,,

,,,0

⑵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的句子是“,

⑶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

《屈原列传》中有着形象的描述:“,。”

⑷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一个判断句认为:“,。”

所以,在疾痛惨怛时,未尝不呼父母也。

⑸在《屈原列传》中,屈原“,"以事其君,由于谗人

间之,而陷入“穷”境。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之“怨”原因进行了说明,这两个句子是

⑺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中《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⑻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透彻地阐明了“道德”“治乱”的两个句子是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文风特点是“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含意却极弘大,所举的事

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这样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

“行廉”,故”“。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离骚'者犹离忧也

⑶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⑷父母者人之本也

⑸正道直行竭忠尽智

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⑻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9)其文约其辞微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1)其称物芳死而不容

(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谏太宗十思疏》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

明“,"。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

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是不可能永远

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⑶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⑷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

因的句子是“,;,”

⑸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

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不利于国

家的稳定。

⑹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

的句子是“,"。

⑺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

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

的句子是““。

⑻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

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和弘扬“九德”,并

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

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⑵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⑶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⑷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⑸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⑹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⑺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⑻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师说韩愈

⑴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是

⑵《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⑶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

句话是“,"。

⑷《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了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的耻师现象已经成为陋习,“难”字写出

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5)韩愈《师说》中,将“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进行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错误

的学习态度,这两句是“,"。

⑹韩愈在《师说》中分析了世人在从师学习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⑺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⑻韩愈在《师说》中,将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并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

(9)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

(1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

“,”观点一致。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

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3)《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⑷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⑸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⑹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⑻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阿房宫赋杜牧

(1)杜牧《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

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⑵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

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

⑷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

⑸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因宫中的歌唱、奏乐带来春天般感觉的两句是

⑹杜牧《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

众多,又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暗喻,将喻体置前,给人鲜明的画面,再出现本体,解

释原因。其中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两句是“,

⑻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两句写阿房宫里焚烧

香料,宫中烟雾缭绕。

(9)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

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10)《阿房宫赋》中,杜牧以“,"两句极写秦人视六

国宝物如土石,剽掠而来,不知珍惜,突出表现秦王朝的纷奢。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

霍无度的语句是“,”。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

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1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

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1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

历史过程,其中“,”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15)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年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

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1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

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7)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画龙点睛地表明写

作动机,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

(18)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

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19)《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⑵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⑶廊腰缰回檐牙高啄

⑷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⑸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⑻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9)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10)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1)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1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3)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9)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

7.六国论苏洵

⑴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2)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因为“,”。

⑶苏洵《六国论》中提到六国中也有未贿赂秦国的,却也灭亡,苏洵认为,那是因为

⑷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比战争失去的更多,《六国论》有云:“

⑸苏洵《六国论》中点明六国先人祖父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⑹苏洵《六国论》中写六国子孙软弱无能,轻易就割让土地,与先祖“暴霜露,斩荆棘”

的情形构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

(7)苏洵《六国论》中“,”两句,用数字表现出六国割

让土地之频繁、之多。

⑻苏洵《六国论》中写强大的秦国贪欲无厌,变本加厉的句子是“,

(9)六国用奉送土地的方式换取安宁,土地不送完,秦国的贪欲是不会停止的,就像古人说

的抱薪救火:",。”

(10)苏洵《六国论》告诉我们,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而燕国是小国,

却最后灭亡,那是“"。

(11)苏洵《六国论》告诉我们,赵国开始走下坡路,终至灭亡的原因是“,

(12)苏洵《六国论》告诉我们,燕赵灭亡的外在形势方面的原因是“

(13)苏洵《六国论》告诉我们,除了爱惜土地,不贿赂秦国,如果“,

,”,齐燕赵三国是有胜算的。

(14)苏洵《六国论》告诉我们,如果六国以赂秦之地“",以事秦之心

“”,并且“并力西向”,秦人未必能灭掉六国。

(15)苏洵《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16)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要吸取的历史教训的句子是“"。

(17)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⑷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⑸暴霜露斩荆棘

⑹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⑻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9)薪不尽火不灭

(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斯)用兵之效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13)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4)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

(1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7)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

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⑵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从“名实”

方面为下文驳斥保守派谬论确立论证的立足点,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⑶《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出于皇帝

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交付具

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完全置于名正言

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4)《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

据是“”,根本目的是“”,这样的“事”,上合先王

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⑸《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

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而“,”便与拒谏风马牛

不相及。

⑹《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揭示出思想保守的

反对者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王安石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

理的依据。

⑺《答司马谏议书》中,""一句运用反问句,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

在必然。然后以盘庚迁都为例,盘庚之迁“",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8)《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

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信的末尾处正面表明态度,“,

",则不是我所知道的。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

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⑴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⑵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⑶受命于人主授之于有司

⑷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⑸辟邪说难壬人

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⑺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胥怨者民也

⑻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9.赤壁赋苏轼

⑴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写月亮升起前清风拂

面,江面波平浪静,让人无比惬意。

(2)苏轼《赤壁赋》中写吟唱《诗经》中咏月诗的两句是“,”

⑶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与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4)《赤壁赋》中,苏轼写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

升入仙境的句子是“,;,

⑸《赤壁赋》中,“,”两句唱出了苏轼饮酒后思念君

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怅。

⑹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两句是“,

⑺苏轼《赤壁赋》中,“,”两句从侧面写出了箫声的

魅力。

⑻苏轼《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9)《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对比:曹操当时是“触胪千里,旌旗蔽空”,而

你我只是“";曹操当时是“醐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

(10)《赤壁赋》中,写苏轼与友人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11)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1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1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出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旦“,,

ZE,;,o

(1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是“,

(1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1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是大自然中你我可以共同享用的宝藏,

因为它们“,"。

(17)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18)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了婉转悠

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19)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月亮时圆时

缺,““。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⑸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⑺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

⑻触胪千里旌旗蔽空

(9)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1)寄蜉嵋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6)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9)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10.项脊轩志归有光

⑴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

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通过采取“,”的措施,对

项脊轩进行改造,结果“室始洞然”。

⑶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⑷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在三五之夜,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吹拂而不断移动

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

⑸《项脊轩志》中,写老妪对归有光家巨大贡献的句子是“",归有光

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

(6)《项脊轩志》中,描写老妪转述母亲嘘寒问暖的话语,表达归有光对母亲怀念之情的句

子是“,"。

⑺《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祖母在门外自言自语,表达祖母对归有光考取功名、振兴家

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

⑻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却没有被焚毁,作者认为

原因是““O

(9)《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从而表达归有光对亡妻思念之

情的句子是“,”。

(10)归有光《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来表

达物是人非感慨的句子是“,”。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⑵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⑷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⑸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⑹儿寒乎欲食乎

⑺儿之成则可待乎

⑻(轩)凡四遭火殆有神护者

(9)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0)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

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

仍需学习,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之事,他可以“,

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

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可以看出来。

⑸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

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

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又比较谦虚,从他述志

时说“,"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等句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

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o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⑵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⑶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

⑷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⑸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⑹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⑺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以屈原为例,“,",

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

(2)《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韩非子的例子,“,”,

来说明自己人生失意,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实现理想。

⑶《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句子是“,

(4)《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这本史书取材时间“,

⑸《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自己收集史料、分门别类编撰《史记》的初衷

JS“,,

To,,o

(6)《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透露自己忍辱负重坚持完成《史记》是希望有朝一

日这部书能够“,,",这样自己也

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⑶《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⑷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⑸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⑹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13.过秦论(上)贾谊

⑴贾谊《过秦论(上)》中,秦孝公在商君辅佐下,为吞并天下采取的对内措施是

“,";对外措施是“,

⑵贾谊《过秦论(上)》中,战国诸侯为了遏制强秦,不惜花费重金和以封地为待遇,

“”,且采取了“,”的外交策略。

⑶贾谊《过秦论(上)》中,“,,"

三个句子对“战国四公子”作出了高度评价。

⑷贾谊《过秦论(上)》中,体现诸侯各国“合纵”失败,争相赂秦的句子是“,

⑸贾谊《过秦论(上)》中,概括秦始皇吞并天下,登上帝位的两句是“

⑹贾谊《过秦论(上)》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得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

勇士不敢动武来报复仇怨的句子是“,"。

⑺贾谊《过秦论(上)》中,作者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文化上采取了“,

”的措施,“以愚黔首”。

⑻贾谊《过秦论(上)》中,用四个整句“,,

,”描写了秦始皇据险固守。

(9)贾谊《过秦论(上)》中,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江山,派遣了最信得过的精兵

良将驻守军事要塞的句子是“,”。

(10)《过秦论(上)》中,贾谊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11)贾谊《过秦论(上)》中,将陈涉的社会地位与九国之师作对比的句子是“

”;将陈涉部队的武器与九国之师作对比的句子是“,

二将陈涉起义队伍的素质与九国之师作对比的句子是“

二将陈涉的用兵之道与九国武将谋臣作对比的句子是“

(12)贾谊《过秦论(上)》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原因在于“”。

(13)贾谊在《过秦论》中交待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⑴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⑵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⑶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⑷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⑸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⑻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9)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穆棘矜非铭于

钩戟长钱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1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3乂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14.礼运《礼记》

(1)《礼运》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⑵《礼运》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句子是“

⑶《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老人、青年、孩子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是“

(4)《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老弱病残都能得到扶养的句子是“"

⑸《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无论男女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6)《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的

句子是“,"。

⑺《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把共同劳动看作分享快乐,人尽其力的句子是

⑻《礼运》中描述了当时“外户而不闭”的太平社会,这是源于当时“

________________"的治安状况。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⑶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⑷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⑸男有分女有归

⑹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⑺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5.陈情表李密

⑴李密在《陈情表》中写自己命运不好、小时就不幸的两句是“

⑵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写自己在孤苦中长

大成人。

⑶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四句表现家门不旺。

⑷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写出李密缺少亲属

帮助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⑸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

和缺少关爱。

⑹李密在《陈情表》中写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

⑺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⑻李密在《陈情表》中以“夕阳”为喻写祖母已到人生尽头的两句是“

(9)李密《陈情表》中用“,”两句写母孙二人命运一体、

实难相离的原因。

(10)李密在《陈情表》中从“日”之长短的角度说明暂时不应命原因的两句是

(11)李密在《陈情表》中化用“乌鸟”典故,写人应尽孝的两句是“

(12)李密在《陈情表》中借用《左传》典故,向晋武帝表达了将不惜生命为国出力、报答皇

帝大恩大德的两句是“,"。

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⑵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⑶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⑷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⑸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⑹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覆

⑺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⑻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9)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0)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1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1)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对自己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

⑵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把"今”与“昨”进行对比,否定过去肯定现在的两句是

⑶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借景抒情,表

现归程的轻松愉快。

⑷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

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⑸《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潜归家后,看到院内景色而稍感欣慰,这两个写景句是

(6)《归去来兮辞》中体现陶潜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形得到了很大安慰的两

句是“,”。

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写诗人拄杖或

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⑻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两句,既是写“云”“鸟”

等自然景色,也暗喻了自己入世和出世的情况。

(9)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两句赞美了自然万物繁

荣滋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0)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两句表明了人生短暂,

要顺随自然的人生态度。

(11)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两句表达了自己顺应

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⑵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⑶舟遥遥以轻艇风飘飘而吹衣

(4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⑸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⑹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⑺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⑻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0)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1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⑴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

种得好,原因在于“,"。

⑵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到,除了要让树的根得以充

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

⑶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种树做到了“,”,

那么树就可以“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⑷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