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饮茶习俗与社会生活》教学课件_第1页
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饮茶习俗与社会生活》教学课件_第2页
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饮茶习俗与社会生活》教学课件_第3页
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饮茶习俗与社会生活》教学课件_第4页
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饮茶习俗与社会生活》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质课程资源饮茶习俗与社会生活目录一客来敬茶二茶与婚俗三汉族的茶饮习俗3

饮茶习俗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饮茶的习惯和风俗。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陆羽《茶经,六之饮》载:“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做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说明随着饮茶习惯的发展,茶叶与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渗透在人民生活、之中,“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吴自牧《梦粱录》)。因而不论贫穷与富有,不论上层社会和庶民百姓,人们在居家、旅游、交际、经商,乃至红白喜事,大事小情等各种场合,莫不以茶应酬。

客来敬茶

客来敬茶和以茶会友是最普遍、最流行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华民族待客的真诚礼仪。在我国饮茶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或贫穷之户,不问上层社会和平民百姓,不拘社交活动或闲散家居,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萍州可谈》中说“今世谷,客至则啜茶,...俗遍天下”有朋友来做客,主人先奉上一杯清茶。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和欢迎,待客以清茶一杯,看似淡泊,实含深情。

4一

南宋诗人杜耒的(寒夜》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描述主人待客诚悬热情正像火炉一样热烈。茶是待客、敬客、留客的高雅礼节的媒介,敬茶这一行为成为雅俗之人共同的风俗,唐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吸茶联句》诗云:“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北宋文学家黄庭坚《阮郎归.煎茶》词记载了烹茶留客的雅致真情:

“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宋代翁广元《题临江茶阁》中的“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都说明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以茶会友,以茶留客、用茶待客的礼俗。5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并形成了最基本的礼仪。例如,在敬茶礼仪中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6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7

敬茶要礼貌,-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荼汤上不能漂浮一层泡沫或茶末,更忌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饮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

8

茶与婚俗

茶与婚俗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缔婚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其实,茶文化应用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备成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旧时,男要女嫁时,男方要用一定的彩礼把女子“交换”过来。茶在我国各族的彩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点,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9二

我国古代种茶,如陆羽《茶经》所说“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由于当时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般认为茶树不宜移栽,故大多采用茶籽直播种茶。

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坚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永世常青”。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10

旧时江浙及南方地区茶礼风俗也比较有特点,以下略举几例。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的。举行婚礼时,还要行“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浙西地区,媒人于男女双方之间说和俗称“食茶”。媒人说媒后,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相待。在浙江德清等地婚姻中的茶俗,则更为丰富多彩,列举如下。

11

闹茶:在我国云南地区举行婚礼时,有“闹茶”的习俗。“闹茶”于新婚三天内,每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间,向亲朋好友们敬茶。茶内必须加放红糖,取其“甜蜜”之意。闹茶时,可由宾客出题,要新郎新娘以绕口令、猜谜语、咏诗歌等形式回答考题。若新郎新娘不从,宾客们则不饮茶,而若文不对题,众皆哄堂大笑。闹茶取“越闹越热”之意。

12喝新娘茶: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洗漱、穿戴后,由媒人搀引至客厅,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并向公婆敬茶。公婆饮毕,要给新娘红包(礼钱),接着由婆婆弓|领新娘去向族中亲属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敬茶,再在婆婆弓|领下挨门]挨户拜叩邻里,并敬茶。敬茶毕,新娘向受茶者打招呼后,即用双手端茶盘承接茶盏,这时众亲友或邻里乡亲饮完茶,要在放回杯子的同时,在新娘托盘中放置“红包”,而新娘则略一蹲身,以示道谢。在喝新娘茶时,无论向谁敬茶,都不能有意回避,否则被认为“不通情理”。13汉族的茶饮习俗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只是古人饮茶重在“品”。近代饮茶多为“喝”。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茶叶香气、滋味和欣赏茶汤、茶姿为目的,自娱自乐者,谓之“品”。凡品茶者,得细品缓啜,“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但汉族饮茶,虽方法有别,却大都推崇清饮,认为清茶最能保持茶的“纯粹”,体会茶的“本色”,其基本方法就是直接用开水冲泡或熬煮茶叶,无需在茶汤中加人食糖、牛奶、薄荷、柠檬等其他饮料和食品。主要茶品有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等,最有代表性的饮用方式要数啜乌龙、品龙井、吃早茶和喝大碗茶。14三151.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是指潮汕一带(包括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地,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等九县、市、区,还远及丰顺、大埔、蕉岭等)的饮茶风尚,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方式比较讲究,泡茶品茶需要一定的工夫。工夫茶是湖汕一带家家户户的必备品,而且几乎家家都备有工夫茶具,自家闲暇之时举家品茶,或有客到时以工夫茶招待。

16

潮汕一带品饮工夫茶具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近代茶人翁辉东(1886-1963)所著《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地反映潮汕工夫茶的概貌。据该书描述,工夫茶有“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铫,潮阳红泥炉”,讲究些的茶店还需备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2.广式早茶吃早茶多见于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广州,人们最喜坐茶楼,吃早茶,所以羊城的茶楼特别多。早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广州的“二厘馆”(即每客茶价二厘钱)茶楼就已普遍存在。上“二厘馆”的茶客大多为劳动大众,他们在早晨上工之前,在“二厘馆”里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作为早餐。即便是工余之暇,广州人也愿意上“二厘馆”泡一壶茶,谈天聚会,使精神得到调剂。除“二厘馆”外,广州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大茶楼,如“陶陶居”“如意楼”“莲香楼”“惠如楼”“一乐也”等,多有坐楼三四层,座位上千个。这种饮茶风尚,至今未衰。17

吃早茶,是汉族名茶加美点的一种清饮艺术。用早茶时,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品味传统香茗;同时,根据自己的口味,点上几款精美的小点。如此-口清茶,-口点心,使得品茶更加津津有味。183.喝大碗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