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_第1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_第2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_第3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_第4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趣味导入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趣味导入电影《侏罗纪公园》趣味导入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走近作者从题目看: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初读感知速读《恐龙无处不有》,想一想,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从内容看:“板块构造”学说。√提取信息本文的主要内容信息是什么?整篇文章的内容信息是各段内容信息之和。提取信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的作用。引出说明内容,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阐述说明内容——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并进一步推究原因,提出并论证板块漂移学说。提取信息速读课文第2—14自然段,想想这段的内容要点及作用。板块漂移学说示意。提取信息阅读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总结主要内容。提取信息总结说明内容——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中有一些关键语句,但并不能全部概括文章内容,所以还要从文中进行概括、提炼,试试概括《恐龙无处不在》的主要信息。内容总结学法指要:抓关键语句,一般是见于段落首尾。

内容总结第一段两句议论写法品析试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后文的关系。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曾遍布世界板块构造学说确凿根据同一领域不同领域分析本文说明顺序写法品析本文按照从现象(恐龙无处不在)到本质(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进行说明,属于逻辑顺序。写法品析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他们都有什么作用?写法品析1.举例子“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举例子可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写法品析2.作比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作比较可强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写法品析3.打比方。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

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使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

打比方可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说明通俗易懂。

“列数字”“作诠释”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复习导入自读提示一、事理说明文的要素。二、明确文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读后讨论一、明确说明对象《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二、检验快速阅读效果读后讨论

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回忆起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撞击说”和“火山说”。“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读后讨论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第一部分(1—4),提出问题。关于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解释,即“撞击说”和“火山说”。读后讨论三、梳理说明顺序

第二部分(5-17)分析问题。读后讨论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四、小结内容,明确说明顺序读后讨论逻辑顺序本文中作者是怎样证明“撞击说”的成立?疑难探究1.科学的实验证明

如,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º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了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2.有力的事实证明

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由巨大的压力形成的。3.严密的推理证明

在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撞击——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撞击,而不是因为火山活动。疑难探究本文依然是事理说明文。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品析语言句内括号: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明天文研究的意义,括号中文字起强调说明的作用。分析下面句中括号的作用。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品析语言句内括号: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括号中的补充说明,使表述更严谨,表意更准确。

句外括号:括号中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通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单透彻,通俗易懂。品析语言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语言品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