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8月5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参考答案:1.A(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输入法)(3分)2.B(“已经不再令人惊叹”说得过于绝对)(3分)3.A(文中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现象)(3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填加其他东西。B.散茶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C.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B.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D.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B.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D.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参考答案:1.C2.B3.D1.试题分析:由文本中“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可知,宋代开始就有了“清”的审美趣味。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文本原句是: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因果关系错误。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文末最后原句是: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茶道没出现的原因,原文并未说是和要求过高有关。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已“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7.下列关于“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现象。B.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C.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D.俗,虽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但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C.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D.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参考答案:7B8B9D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1),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诗歌,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注:(1)行在,本作“行在所”,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待制集贤院

待制:等待诏令B.臣赖绪业

绪业:遗业,旧业C.虽不足鼓吹《六经》

鼓吹:鼓动,吹嘘D.拔泥涂之久辱

泥涂:比喻地位低下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C.帝乃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8.以下六句话,全都说明杜甫积极进取的一项是(

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

③陛下果委而相之

④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⑤伤时桡弱,情不忘君

⑥甫放旷不自检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9.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为了摆脱贫困状态、成就功名,一心为朝廷效力,因而多次献上歌功颂德的文章,他的文章果真打动了皇帝。B.杜甫为房琯辩护,认为房琯是宰相的儿子,是位学术精纯的儒者,有才能,重情义,但他的缺点是生性过于简慢,希望君主“罪细,不宜免大臣”。C.唐玄宗很看重杜甫,命令宰相考查杜甫的文章,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觉得这个官太小,因此没有接受。后来在玄宗祭祀于太清宫期间杜甫献上了三篇赋,又极力赞扬自己的文才,才被提拔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D.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矢志不渝的忠君报国思想,以及“数尝寇乱”,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他的诗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译文:

(2)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译文:

参考答案:6.C7.B8.A9.C10.(1)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野外,还希望皇上垂怜我。

(2)当时人们评论推许房琯有宰相之才,结果陛下果然任他为宰相。6.“鼓吹”是“宣扬”之意。

7.都是“因为”。A分别讲为表反问,难道;表祁使,一定。C副词,才;副词,竟然。D将近;况且,表递进。5.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也。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於太妃前。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杨、湖孰,领湖孰相。又从攻祖郎於陵阳,太史慈於勇里。七县平定,拜征虏中郎将,征江夏,还平鄱阳。策薨,奔丧于吴。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於洞口。迁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脩敬虔肃,不敢轻脱。其居处服饰,於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初策使范典主财计,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权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簿书,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六·吕范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策见而异之

异:认为与众不同B.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

候:情况C.讽县掠考范

讽:讽刺D.策或料覆

或:有时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范“忠诚”的一组是(

)①

时太妃在江都,策遣范迎之②

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③

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④

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⑤

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⑥

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范投奔孙策后,孙策派他到江都迎接太妃,而徐州牧陶谦却把他当做了袁氏的奸细,进行了严刑拷问,后吕范的门客救回了他。B.吕范跟随孙策跋山涉水,不怕危险艰难,所以孙策把吕范当做了自己的亲人,后他又跟随孙策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C.刘备来见孙权,吕范秘密请求扣留刘备,但孙权没有听从这个建议,后吕范跟随孙权打败关羽,被授任为建威将军。D.孙权年少时,吕范做财务主管,孙权私下向他索要未果,所以当时孙权怨恨吕范,而等到孙权执掌政事时,才认识到吕范的忠诚,对他加深信任重用。11.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居处服饰,於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3分)译文:

(2)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3分)译文: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分)

译文: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分)

译文:

参考答案:8、C(讽:暗示)

9、D

10、C11.(1)他的居处服饰,在当时奢侈豪华,但他勤于政事,奉守法令,所以孙权喜欢他的忠诚,不责怪他的奢侈。(2)因为吕范忠诚,深得信任重用,因周谷善于欺骗修改账簿,不予任用。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大宗寻召入幕府。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禽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或请籍铣将拒战死者赀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以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太宗嗣位,拜兵部尚书。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

诣:前往

B.太宗固请,遂舍之

舍:释放C.直趋恶阳岭以逼之

趋:走,快走

D.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候:等候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C.非计之善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每谓所亲曰

皆为陛下所成就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从小就有文才武略和远大志向。他看出李渊有经营天下的志向,就给自己戴上枷锁,将到朝廷报告重大事变。李渊抓住他,要杀他,他用豪言壮语解脱了自己。B.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命李靖平定。李靖挥师打败萧铣将领文士弘带的几万精兵,后来占据了江陵城,军队纪律严明,没有四下掳掠的现象。C.平定萧铣之后,李靖又渡过南岭,由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招抚策略,使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百姓归入唐朝版图。D.太宗准备对突厥用兵,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李靖率领骁骑三千,出敌不意,插到恶阳岭,使敌人十分惊慌,最后克复定襄,威震北狄,足与当年渭水之战相媲美。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请籍铣将拒战死者赀以赏将士。(3分)

(2)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3分)(3)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4分)1、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限断6处)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参考答案:8.D候:侦察

9.A【解析】A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等。B项“而”,一作承接(有说为修饰作状语),不译;一作转折,译为“反而”“却”。C项“之”,一作助词“的”,一作代词“这”;D项“所”,都为助词,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一为放在动词前,和“为”配合使用,表被动。10.D【解析】“足与当年渭水之战相媲美”错,应是:足够报当年在渭水被他们打败的仇恨。11.(1)有人请求抄没萧铣将领中抵抗的人的家资来奖赏将士们。(大意1分,“藉(没收)”、“赀(家资)”各1分)(2)突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这样做(对李靖没有防备),看到官军突然来到,于是很害怕。(“虞(预料)”、“奄(忽然,突然)”、大意各1分)(3)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及”、“见犯”、“负”、大意各1分)参考译文:李靖,本名药师,是雍州三原县人。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在隋朝担任马邑郡丞的官职。正碰上唐高祖李渊去攻打突厥,李靖观察李渊,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于是给自己戴上枷锁,将要前往扬州,向朝廷报告事变,路过长安,因为道路堵塞不通才作罢。高祖攻下京城,抓住李靖,将要杀他。李靖大喊道:“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私怨杀掉壮士呢?”高祖认为他的话很有气魄,太宗又坚决请求(不要杀他),于是就释放了他。太宗不久就把李靖召入幕府。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派李靖去平定他。那年八月,李靖在夔州聚集军队。萧铣认为当时正是秋汛季节,江水上涨,三峡道路十分危险,坚信李靖不能进军,于是让士兵休息,不加防备。九月,李靖就带兵前进,将下三峡,将领们都请求停止进军来等待江水退了再说。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会不能丧失。如果趁江水上涨的形势,快速地到达荆州城下,就是人们常说的疾雷炸响,来不及掩住耳朵,这是军事家的上等策略。即使他们知道了我的行动,匆忙征调军队,也没有办法应对我们,这样他们一定会成为俘虏的。”进军到了夷陵,萧铣的将领文土弘带几万精兵屯驻在清江,李靖挥师打败了他。来到江陵,扎营在城下,萧铣十分害怕,这时才从江南征调人马,果然调集不到。李靖又打败了他的勇将杨君茂、郑文秀,萧铣派人请求投降,李靖当即进入占据了江陵城,军队号令如山,纪律严明,没有四下掳掠的现象。有人请求抄没萧铣将领中抵抗的人的家资来奖赏将士们,李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作战的意义在于吊民伐罪。百姓受萧铣的驱遣逼迫,抵抗和作战难道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吗?我们应当发扬宽大为怀的道义,来抚慰远近百姓的心。敌人投降了,反而抄没他们的家产,恐怕不符合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救助出来的本意吧。只怕从这往南的各个城镇都会坚守不投降了,这不是一个好计策。”于是没有那样做。江汉一带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不争着归降的。李靖凭借战功被授予上柱国的官职。总共招抚了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皇帝用热情的诏书对他加以慰劳鼓励。太宗继承皇位,任命李靖为兵部尚书。突厥各部叛变,朝廷计划进军攻打,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领三千勇猛的骑兵出敌不意,从马邑直走恶阳岭来逼迫敌军,突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这样做,看到官军突然来到,于是很害怕,议论纷纷:“唐军如果不是全国军队都来了,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呢?”一天之内多次自相惊扰。李靖侦察知道这种情况,暗中让间谍挑拨他心腹之人(将领),使突利可汗所亲近的康苏密前来投降。贞观四年,李靖进攻定襄,打败了突厥,突利可汗仅仅一个人逃走了。唐太宗曾对他说:“从前李陵带领步兵五千去攻打匈奴,最后不免自己投降了匈奴,但还得到史书留名。你带领三千轻骑兵深入到突厥内地,最后攻克了定襄,威名震慑了北边的胡人,这真是从古到今所没有的功绩,足够报当年在渭水被他们打败的仇恨了。”

12、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

【解析】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不超过80字)(4分)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卫生……任何一个误会,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寝室有了矛盾,该如何去化解呢?请提两点建议,并加以简述。要求观点明确,简明得体。参考答案:第一,沟通。因为不了解而误解,误解而心生间隙。沟通可以让彼此增进了解,消除误解。第二,约定。室友共同制定寝室公约,比如有关作息时间、卫生值日等方面的规定。试题分析:两点建议可基于化解矛盾和避免矛盾而提。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