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
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
叙事的时代------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
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
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
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
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
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
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
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
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
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
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
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
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
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
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
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
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
力。
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
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
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
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
《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
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
迁的祛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
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
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
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
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
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
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而是这
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
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
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
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
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
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
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
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
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
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
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
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
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
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
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
岭。
(摘编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基础不同,前者以“事实”为基础,后者以“母题”为基础,
相比较而言,“母题”比“事实”更具感情色彩。
B.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并借助感性叙事,以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但情
节安排上也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
C.为了让新闻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新闻记者在理性地用客观事实来表现社会或人物状
态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感性的描写与刻画。
D.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以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主观因素而将个人
情感代入叙事中,进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受到商业化趋势的影响,新闻报道也“故事化”了,但作者认为,新闻叙事与
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叙事还是要以真实为第一要义。
B.因为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相
反,新闻叙事则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
C.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的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决
策者做决策时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一个社会化主题。
D.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
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二部分的观点的一项是()
A.小说《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和看到的不
同人物遭遇的综合体,并加上了作者艺术的情感渲染。
B.新闻《见证生命的奇迹一一69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现场直击》以现场直击的形式
记录了脱困矿工、救援人员以及现场所有人的激动、喜悦和感动。
C.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路易十四、黎塞留红衣主教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也仅
仅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推断这些人物应该有的语言和行为。
D.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三句话就概括了解放军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英勇气势和宏大规模。
4.根据原文第二部分内容,对下面表格中作品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作品名称简介
《窦娥冤》中国四大悲剧之一
《“探界者”钟扬》人物通讯
《镜花缘》百回长篇神魔小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百年孤独》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A.《窦娥冤》中的窦娥在现实中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B.《“探界者”钟扬》中的钟扬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
C.《镜花缘》中的主人公唐敖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百年孤独》,一者纪实,一者虚构。
5.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文学作品《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B2.B
3.D4.C
5.①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祥林嫂对
灵魂有无的思考,体现了她的矛盾;她的人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状况。
②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小说借“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
故事,可以让小说人物、情节显得真实可信。
③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小说以祥林嫂生与死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受
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错。原文说“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
的”,“文学叙事作品”不等于“文学作品”,“一般而言是虚构的”并不意味着“通
过虚构故事”。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
B.“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错,原文说“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
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可知,
叙事者“不必在意”的不是“读者”,而是“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
容给读者”;同时,“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与“叙事者可以不
必在意读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在真实性和虚构方面的区别。
A.讲《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小说中的人物是“叙
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
B.体现了新闻叙事的真实性原则;
C.讲大仲马作品中的人物“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
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体现了文学叙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
D.讲的是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语言特色,与真实性和虚构无关,不
能支撑原文第二部分中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
C.“《镜花缘》中的主人公唐敖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错,原文
说“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
的理想人物”,可知唐敖这个典型形象应当“忠于时代”,并且“运用典型化的原则”,
而不可能“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
故选C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题干要求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首先就要从“文本”中概括出
文学叙事所具有的特点。
原文第一部分(1——3),在谈论文学叙事的内容时,主要讲小说的情感,也提到了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原文第二部分(4——8),讲的是小说叙事多为虚构,但具有
某种合理性;也提及了塑造人物形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从原文中概括出“通
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人物、故事具
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三个文学叙事所具
有的特点。
然后再结合《祝福》分析:
人物一一祥林嫂性格的冲突体现在既希望灵魂存在,死去的一家人能够见面,又害怕
灵魂的存在,对灵魂有无的思考所体现的她的矛盾性格;同时祥林嫂是当时被封建礼
教毒害的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人物形象能够反映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状况。
情节一一小说以“我”视角讲述故事,通过写“我”与祥林嫂的见面,“我”所听到
的祥林嫂的故事等,借“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这样使得故事显得真
实,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
主题一一小说中的“我”对祥林嫂的遭遇抱有深深地同情,但却无力拯救;同时对“杀
害”祥林嫂的封建礼教也有着清醒地认知和痛恨、批判,使得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
情判断色彩。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伞兵与卖油郎
徐则臣
范小兵跳伞的时候把左腿给摔断了。
那天早上吃过早饭,他想等老范出门卖酱油后就到我家拿钱,可是老范吃完饭一点没
有要走的意思。老范说,他要等扎下的小商贩来买完酱油再走。范小兵不知道要等多
久,就扯个幌子去了我家,又抱着钱箱(我借给范小兵偷偷攒钱用的)去找那几个要
卖衣服给他的人。整个上午他都在外面转悠,我不知道他打开钱箱是什么表情。或者
是一件一件地买,直到最后才发现钱不够了?不知道。反正他只买到了帽子、鞋子和
皮带。
我问母亲:“他拿走箱子后又来过我家没有?”
母亲说:“来我家干什么?”
①我松了一口气。可是范小兵他为什么不找我问一问?这个问题我一直都没想通。那
个钱箱子他以后再也没有还给我,为什么不还?我不知道,也不敢去知道。此后我们
谁都没提钱箱子的事。当然,那十三块钱(范小兵存放在我家里的)我也没有拿去买
军装,我把它们夹在一本书里,藏在隐秘的地方,一直藏着、中途曾变换过几个地方,
后来我都记不起到底藏到了哪里。最后彻底找不到了。
钱丢了也没影响范小兵全副武装地跳伞,他偷了老范的军装。
老范是退伍的战斗英雄,但他反对儿子当兵,说:“当兵,当兵,当什么兵!好好看
书,上不好学就回来卖酱油!”范小兵说:“我不卖酱油,我要当兵。”
他把帽子、鞋子、皮带和降落伞都藏在屋后的草垛里,开了门回家偷衣服。当时已经
是半下午,老范早就出去卖酱油了,是个安全时段。当他把衣柜合上,一抬头看到老
范背对着他站在窗户外收衣服。范小兵慌乱地把军装塞到床底下,然后站起来说:“爸。”
老范转过脸找了半天才看见他。“你在家啊?”老范说,继续收衣服,“我还以为你
出去了。过来搭把手,把衣服拿进屋。”
范小兵来到院子里,说:“今天回来这么早?”
“卖完了就回来了。”
范小兵趁老范去饮牛的工夫把军装藏到草垛里。
第二天上午,范小兵穿上父亲肥大的军装,把袖子和裤腿卷了好几道,②用八一皮带
束住晃晃荡荡的上衣。范小兵穿军衣戴军帽,英姿飒爽地站在乌龙河的放水闸顶上,
看上去就是一个英雄。闸底下围了一群像我一样做梦都想当兵的少年。放水闸顶离下
面水边的平地至少高十五米,是我们那里能找到的落差最大的地方,没有比那里更适
合跳伞了。
后来我听村长的儿子毛小末讲,范小兵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在跳下去的一刻喊什
么口号,他甚至连一点声音都没出。他说,范小兵站到闸顶的时候低头对他们说,只
有没见过世面的人才会在跳伞的时候大喊大叫,真正的伞兵都是一声不吭地跳的,有
什么好喊的呢?伞兵跳伞就像木匠做板凳一样正常,拿起刨子就喊岂不是要累死?范
小兵还说,站在高处往下看,感觉真是好极了,他觉得浑身都热了起来,就像煮沸的
水一样,他都能听见身体里咕嘟咕嘟冒泡泡的声音,他太想飞了,像老鹰和麻雀那样
自在地飞。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就跳了下去。
毛小末说,没想到降落伞飘下来的时候那么好看,慢悠悠的,想下来又不想下来,简
直都没法相信它是由一条花床单做成的。像一朵花,也像一颗五彩的大蘑菇。范小兵
降落的时候也好看,他从容地转着圈。大衣服里灌满了风,如同巨大的花气球下坠着
的一个军绿色的小气球。毛小末说,真的,如果不是半路上摔下来,他比伞兵还伞兵。
问题是,半空中范小兵摔下来了。那天正好风大,风拼命地顶起伞盖,交叉绑在四角
的两根紫穗槐枝条中的一根突然折断,降落伞的两个角裹到了一起,接着另一根枝条
也断了,四个角裹到了一起,整个降落伞裹成了一条乱七八糟的装着风的大麻花。离
平地五米左右的时候,③范小兵像萝卜一样栽下来。毛小末他们都没来得及叫出来,
范小兵就摔到了水泥台阶上。那些台阶从河堤上修下来,为了方便人取水的、坚硬而
且棱角分明。范小兵结结实实地掉在上面,左边的小腿骨垫到了台阶角上。毛小末他
们叫起来,范小兵也叫了起来。
接下来是听我父亲说的,他和老范一起把范小兵送到了镇上的医院。父亲说,在车上
老范哭得可伤心了,一手稳住儿子的伤腿,一手捶打自己的脑袋。老范说都怪他,都
怪他,他当时要是不让范小兵拿他的军装就不会这样了,他看见了。父亲说,这个老
范。
④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是一个自由漂游的人。大学毕业后教过几年书,又上了几年学,现在什么也
不做。东飘西荡跟着风乱跑。我没当成兵,一天都没当过。高考前军检被刷下来了,
平足。范小兵也没当成兵,更不要说伞兵。现在他是一个癞子,一个孩子的父亲,整
天推着独轮车到处卖酱油。儿子五岁,名字叫大兵。这名字是范小兵给取的,刚开始
遭到所有亲友的反对,当爹的才叫小兵,儿子怎么能叫大兵?范小兵坚持住了,所以
现在大兵还叫大兵。这些我都是听我妈说的,我长年不回家,都是从和家里通电话和
通信中知道的。
前段时间,我难得回了一趟家,站在院子里看着墙边的桑树发呆,母亲在门口喊我过
去。她说小兵过去了。我伸着脖子朝巷子里看,范小兵已经走到了巷子的尽头,推着
独轮车,身体忽高忽低地走,上身挺得直直的。和他一样挺直上身的是跟在车旁的儿
子,五岁的大兵,不仅腰杆直,两只手也甩得有力,每一步都把脚尖踢起来,就像一
个军人正步走过阅兵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小兵趁老范出去卖酱油时回家“偷”老范的旧军装,不想老范比往常回家早,不
过老范没怎么在意范小兵在家的原因。
B.站在放水闸顶上范小兵看着脚下围观的少年,觉得热血沸腾,说大家没见过世面,
自己要像真正的伞兵一样一声不吭地跳伞。
C.面对范小兵因跳伞而导致骨折一事,作为父亲的老范非常自责,他觉得如果阻止儿
子“偷”军装,儿子就不可能骨折了。
D.从范小兵不顾亲友反对给儿子取名为大兵、范大兵走路的姿势像一个军人等细节,
不难发现范小兵已把自己的当兵梦寄托在儿子身上。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松了一口气”照应上文的猜想,突出了“我”不用还钱的轻松。
B.句子②中“晃晃荡荡”既凸显了军装的肥大,也暗示了范小兵身材瘦小。
C.句子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栽”字形象地写出了范小兵摔下来的情景。
D.句子④在结构上总括上文,由对往事的回忆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现实的描写。
8.小说题目中的“伞兵”与“卖油郎”是并列关系,但作者为什么详写“伞兵”而略
写“卖油郎”?
9.小说交替运用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
析。
【答案】6.B7.A
8.①做一个“伞兵”是范小兵的人生追求,跳伞则是范小兵人生的关键时刻,详写追
寻伞兵之梦更能体现小说主题。
②“卖油郎”是范小兵理想破灭后必然的生活状态,与人物形象刻画、情节发展和主
题表达关系不大,也就无需详写了。
9.①用有限视角叙事,可以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我”是范
小兵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的叙述可以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②用全知视角叙事,能保持叙述的客观、全面,让读者能够了解故事的原委。小说讲
述了范小兵的故事,同时借毛小末等人之口补足范小兵的人生经历。
③交替运用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完整,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好
地凸显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说大家没见过世面,自己要像真正的伞兵一样一声不吭地跳伞”错。原文是“只
有没见过世面的人才会在跳伞的时候大喊大叫,真正的伞兵都是一声不吭地跳的”,
可知并不是说“大家没见过世面”,说的是大喊大叫跳下去的人没见过世面。
故选B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突出了'我‘不用还钱的轻松”错。“我松了一口气”的原因是范小兵没有再回
来质问为什么钱不够了,避免了“我”藏钱的心思被当面揭穿。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任何文章都存在详写和略写,详略安排一般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有关。《伞兵与卖
油郎》讲的是范小兵追梦的故事,而跳伞则是范小兵实现梦想的主要表现。跳伞是小
说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范小兵人生的关键时亥U,可以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详写;
小说有三处提及“卖油郎”,一是老范是卖酱油的;二是老范说范小兵不好好读书的
话,就去卖酱油;三是范小兵最后成了一个“卖油郎”。卖酱油与范小兵的生活相关,
但不是他的人生追求,只是跳伞失败后,理想破灭了。就必然成为范小兵生活的常态,
这是生活的常规,大家熟知,也就无需多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
通过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可以使作者拉近了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故事仿佛发
生在读者的眼前,触手可及。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仿佛成为了
范小兵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当“我”的叙述在文字间流淌,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我”
的呼吸、心跳,甚至情感波动,从而更加深入地沉浸在故事中,与角色共同经历喜怒
哀乐。
而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则如同一位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站在故事的顶端,向读者展
示整个故事的蓝图。这种视角保证了叙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让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
为宽广的角度,一览无余地了解故事的始末。在小说中,通过毛小末等人的叙述,范
小兵的人生经历得以完整地展现,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他的成长轨迹和内心世界。
当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在小说中交替运用时,故事情节如同一块精致的拼图,逐渐在
读者眼前展开。这种方式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也因此更加丰满立体。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更使主题思想得以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在
这样的叙事节奏中,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真实与生动,更能在品味中领悟到人
生的深刻哲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无死地,贤无败局:缝祸于渺,迎祥于独;彼昏是违,伏机自触。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日:“仲父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对曰:"愿君之远
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慑寡人,犹尚可疑耶?”
对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目:“竖刁自宫以近
寡人,犹尚可疑耶?”对目:“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于君?”公
又日:“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耶?”对目:“死生,命也;苛病,
天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
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耶?”对目:“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
其父之忍,又何有于君?”公目:“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
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日:“仲父不亦过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
常之巫从中出日:“公将以某日薨。”〔边批:所谓无不为也。〕易牙、竖刁、常
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公求饮不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①下
卫。公闻乱,慨然叹,涕出,目:“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评注〕昔吴起杀妻求将,鲁人谱之;乐羊伐中山,对使者食其子,文侯赏其功而疑
其心。夫能为不近人情之事者,其中正不可测也。
天顺中,都指挥马良有宠。良妻亡,上(英宗)每慰问。适数日不出,上问及,左右
以新娶对。上怫然目:“此厮夫妇之道尚薄,而能事我耶?”杖而疏之。
宣德中,金吾卫指挥傅广自宫,请效用内廷。上(宣宗)目:“此人巳三品,更欲何
为?自残希进,下法司问罪。”
噫!此亦圣人之远见也。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明智部•见微知著•管仲》)
【注】①社四十:二十五户为一社,“社四十”就是一千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君不任A其命B守其C本D而恃E常之巫F彼将以此G无H不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指那些,与《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中的“彼”意思不同。
B.远,指疏远,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远”意思不同。
C.仲父,指伯父,古代称父亲的大弟,《释名》说“父之弟曰仲父”,文中即此意。
D.何为,指做什么,“而今安在哉”中的“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认为不能怀疑易牙,因为易牙把自己的儿子烹杀了,但管仲觉得,如果一个
人连他的儿子都忍心烹杀,对君王就没什么(不忍心的)。
B.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等人被赶走后,齐桓公吃饭不香甜,内宫不安定,
疾病缠身,朝政松散,随后就把他们全都召了回来。
C.齐国宫廷因发生叛乱而导致宫外的人无法进入宫内,齐桓公知道后,慨然叹息,流
着眼泪,并说管仲这个圣人有远见。
D.冯梦龙认为,吴起为了谋取将领之位而不惜杀死自己的妻子,乐羊也忍心吃了有他
儿子的肉的汤,他们都是难以预测之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矣,将何以教寡人?”
(2)上怫然曰:“此厮夫妇之道尚薄,而能事我耶?”杖而疏之。
14.与明英宗、宣宗相比,同是君王的桓公存在哪些不足?
【答案】10.BDF
11.C12.B
13.(1)齐桓公去看望他,问他说:“您生病了,将用什么话来教导我?”
(2)英宗愤怒地说:“这家伙把夫妻的感情都看得这么淡薄,还能忠心侍奉我吗?”
于是用杖打了他,并疏远了他。
14.①识人不明,被表象所蒙蔽,相信那些敢做不近人情之事的人。
②处事反复,把奸臣赶走后又召回来。
③不能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根本,却依靠常之巫,那么他将因此无所不为。
“其命”是“不任”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
“其本”是“守”的宾语,故在D处断开;
“常之巫”是“恃”的宾语,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知识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彼:指示代词,那些/代词,他;句意:那些糊涂之人就会违背这些。/他和
他年龄差不多。
B.正确。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郑国;句意:希望君王疏
远易牙。/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C.错误。"文中即此意”错,原文中的“仲父”是两个词,“仲”是管夷吾的字,“父”
是齐桓公事管仲如父,也就是说“仲父”是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
仲父,指伯父,古代称父亲的大弟,《释名》说“父之弟曰仲父”,文中即此意。
D.正确。何为:宾语前置,常规语序“为何”,做什么/安在:宾语前置,常规语序
“在安”,在哪里;句意:他还想要做什么呢?/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随后就把他们全都召了回来”错,原文是“居三年……于是皆复召而反”,可见
“把他们全都召了回来”不是“随后”,而是“过了三年”后。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问”,看望;“教”,教导;“何以”,宾语前置句,常规语序“以何”。
(2)“怫然”,愤怒;“薄”,淡薄;“杖”,名词作动词,用杖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易牙烹其子以谦寡人,犹尚可疑耶?”“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耶?”“常
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耶?”“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
不敢归哭,犹尚可疑耶?”,可以概括为“识人不明,被表象所蒙蔽,相信那些敢做
不近人情之事的人”。
由“于是皆复召而反”,可以概括为“处事反复,把奸臣赶走后又召回来”。
由“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可以概括为“不能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参考译文:
圣贤之人不会自陷死地,也不会落入败局:因为他们能在灾祸刚露出苗头时进行修补
预防,也能在独处时察觉吉祥的兆头;而那些糊涂之人就会违背这些,自己去触发埋
伏的机关。
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去看望他,问他说:“您生病了,将用什么话来教导我?”管仲
回答说:“希望君王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桓公说:“易牙烹煮
自己的儿子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
性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如果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烹杀),对君王又有什么(不忍心
的)呢?“桓公又说:“竖刁阉割自己以便能接近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
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果自己的身体都忍心(阉割),
对君王又有什么(不忍心的)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生死,能治疗疾病,
(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疾病是天意。
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根本,却依靠常之巫,那么他将因此无所不为。”桓公又说:
“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父亲死的时候都不敢回去哭丧,(这样的人)还能
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死了都忍心
(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有什么(不忍心的)呢?”桓公说:“好吧。”管仲死后,
齐桓公(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全都驱逐走了,(此后)桓公吃饭不
香甜,内宫不安定,疾病缠身朝政松散。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不免也太过分了
吧?”于是又把他们全都召了回来。第二年,桓公病了常之巫从宫中出来,说:“桓
公将在某日去世。”【边批;(这就是)所说的无所不为。】易牙、竖刁、常之巫共
同作乱。(他们)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桓公想喝水也得不到。卫公子
启方带着千户齐民投降了卫国。桓公听说他们叛乱了,慨然叹息,流着眼泪说:“唉!
圣人所预见到的难道不是很远吗?”
〔评注〕从前吴起杀死妻子来谋取将领之位,鲁国人(因此)说他的坏话;乐羊讨伐
中山国,当着使者的面喝了(用他儿子的肉煮的)汤,魏文侯奖赏他的功劳却怀疑他
的忠心。能做出不近人情之事的人,他的内心不可预测啊。
明英宗天顺年间,都指挥马良有宠爱的妻子。他的妻子去世后,英京常常安慰他。(后
来马良)正好有几天没有出来,英宗问是怎么回事,身边的人回答说他刚刚娶了新娘
子。英宗愤怒地说:“这家伙把夫妻的感情都看得这么淡薄,还能忠心侍奉我吗?”
于是用杖打了他,并疏远了他。
明宣宗宣德年间,金吾卫指挥傅广阉割自己,请求到宫中效命。宣宗说:“此人官位
已到三品,他还想要做什么呢?残害自己,希图仕进,交付法司部门问罪。”
唉!这也是圣人的远见卓识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辰阳明德小学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式)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参考教案新人教必修
- 《萝卜回来了》教学设计
- 《物流运输实务》电子教案
- 旅游景区导游聘用合同范本
- 养猪场租赁合同:养殖产业转型
- 医疗美容医师聘用合同
- 健身房宿舍管理员招聘启事
- 咖啡馆冬季空调租赁合同范文
- 影剧院指示牌安装协议
- 体育与健康知识测试考试题库(含答案)
- 贫困家访记录表
-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设计高三英语复习
- 《舞剧》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八年级音乐教案
- 小学三年级(2)班家长会
-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践探究 论文
- 国家开放大学-机电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专题报告
- 锅炉汽包水位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设计
- 监理检测方案
- 验收测试大纲
- 卷管道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